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
俗語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俗語源於生活,口頭禪凝結智慧。生活中真正的道理,其實都是在市井之中來回穿梭,逐漸總結出來的。
所以,有時候讀懂了俗語,也就看懂了生活。
有句俗語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如今想來,仍覺得言之有理。
人有所爲,有所不爲,每一段生命都有它該走的路,以及不能做的事。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這個階段的人,大多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結構,肩上責任愈加重大,事務愈加繁雜。
有人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褪去了年少輕狂與稚氣,未及中年歲末與滄桑,40多歲恰恰是一個年富力強的黃金階段。
《論語》裡道「四十不惑」,不單單指不被外界迷惑,也表示不再對生活感到迷茫,閱盡千帆後找到了方向與目標,勇敢前行,堅持不懈。
德國有句俗語:生活是具體的。
我們賺錢是爲了使自己和家人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犧牲陪伴親人和享受生命的時間。
欲望,與生俱來,一定程度上,是鞭策自己努力向上的軟工具,也是有所作爲屹立於世的硬實力。
然而,人生欲望何其多,沒有人能夠全部滿足,那麼唯有知足。
詩人紀泊倫曾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爲什麼出發。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則是指40歲的年紀,身心狀態已然不如青少年,對自己對生活不能有太多奢求。要學會克制欲望,活在現實,否則,被欲望挾持,往往不會有下場。
有時候,想要的越多,握得越緊,反而越得不到。
在物慾的趨勢下,隨大流做大事,看似每一步都目標明確,但是狂奔一陣之後會發現,原點就在不遠處。
做人不要太飄,行事不要太嬌。在策馬揚帆的時候,更要留意生活,善待生命。
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裡寫道:
五十歲左右是人生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
俗話說,歲數不饒人。一到這個年齡,人都有一種衰老的感覺,隨之生理上也會產生一些重大變化;生理上的變化又會影響心理上的變化。
這個年紀的人,有些人會覺得是「新的開始」,再不乘風更待何時?另一些人則是「認命」,糾結在垂垂老矣,尚能飯否?
「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顧名思義,即是勸人無論是仗著年齡閱人無數,還是靠著身家顯赫腰纏萬貫,都不要尋花問柳,不要太情緒化,不要多愁善感,否則將自食苦果。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不會駭世流芳,「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才是千古美談。
「我一切都是爲你好」不會讓孩子感恩戴德,「兒孫自有兒孫福」才能讓一家子和諧相處。
世界沒有綁架你,時間沒有虧待你,怨天尤人不可取,謀事在人爲正道。
虛情假意的朋友要遠離,風花雪月的情愛沒必要。
實際上,不只是四五十歲,「多欲」和「多情」在任何年齡都不可取,所謂「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滿滿欲望無異於自擾,處處多情終究是害人害己。
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情感之事,多些灑脫。
清心寡欲,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方是喜樂人生。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
老祖宗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益匪淺。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四十不多欲
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慾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
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
即便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四十歲左右。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考慮收心,淡化慾望了。
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該放下的時候了。
畢竟,雄心是主觀的,而身體是否支撐得起是客觀的。
正如古人所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人到了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考慮的話,也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作為現代人,剛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樑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保重好身體。
五十不多情
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
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意思是壓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影響壽命。
西醫理論上,也認為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控,會導致人體激素混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
有位老先生,常常去家附近的一所報刊亭去買報紙,在接過報紙後總會順口說上一句“謝謝”,可是報刊亭的老闆總是無動於衷,永遠保持著一副冷漠、傲慢的樣子。
鄰居看不過去,就問老先生:
“他的態度那樣不好,為什麼還總在這裡買報紙呢?不如去別的地方呀。”
老先生笑著回答:
“為了與他賭氣去其他地方買,我要多繞一圈,太過麻煩;
再說了,沒有禮貌是他的問題,我何必為了他讓自己也心情不好呢?”
那些只需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讓自己氣上一整天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
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六十不多食
最後這5個字,則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長壽方。
這句俗語意思很簡單:
人活到六十,不僅要保證心態平和,日常飲食也要格外注意。
人到了六十歲,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老化和衰退。
這時候,如果不注意飲食方面的節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系統出現紊亂。
而腸胃系統如果出現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的營養吸收,這樣下去,最終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損耗。
所以,只有積極控制飲食,才能健康長壽。
因此,到了六十歲,要學會控制飲食。
“有錢難買老來瘦”這句話,大意上也差不多如此。
老祖宗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不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其本質上都是考核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掌管者,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有“理性”。
所謂理性,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控制。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不知道節制慾望的人,必然會被慾望反噬。
總結
總之,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就是老輩人長期觀察和實際經驗的總結,也是為了對後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不過這裡要說明一點,很多俗語放在過去是非常準確的,但放到現在還要結合實際來看了,畢竟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人要長的多,身體退化強弱和古代也有差異,不能讀死書,要靈活的理解這其中的含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