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是近代著名高僧,亦是蓮宗十三祖。弘一大師曾引用周孟由居士之語:「法雨老人(指印祖)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 憲章靈峰(蕅益大師——注),步武資福(徹悟大師——注),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昌明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贊為誠不刊之定論也。後更譽曰:「大德如印光大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印祖佛法思想博大精深、平實感人,現稍析其理事觀,以不負其再來之志。

我們經常聽聞到如下的錯誤見解:

有些學佛人由於只注重於佛理的研究,不重實修,體悟不到佛經中的深意,往往以凡情意識去理解佛理,既不得其法,又得不到善知識的指點,難免誤入歧途。譬如對於淨土思想來說,研究佛理的人可能因為聽別人講解,或自己偶爾悟得「眾生與佛在心性上了無二致」的道理,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於是在沒有絲毫實證的情況下便妄言「心外無境」,把西方極樂世界看作是比喻,認為所謂淨土就是唯心淨土,所謂彌陀就是自性彌陀,甚至進而否定不存在什麼外在的淨土,也沒有外在的佛,只有內在的淨土、內在的佛。或者自認為高妙地說:「當下雖是五濁惡世,可我覺得這就是寂光淨土;當下雖是凡夫身,可我本心就是佛」,等等。諸如此類的言論,只談玄理不談事修,不僅不以為錯,還以修為高深、大徹大悟自居,甚至四處宣揚,自誤誤人,還自詡為法佈施、普度眾生!

對於這些類似的言語,印祖如何說呢?

在印祖看來,縱然是大徹大悟,如果是悟而未證,證而未圓證,則所謂「心外無境」之說全是凡情知解。「而今之人,稍知佛理,即自高位置,藐視古今,毫無事修親證,即妄言所謂西方淨土只是譬喻,如來修因克果之法,僅為表法喻義之說,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眾,相牽入火,致使後輩不聞古人芳規,徒效其輕佛陵祖、排因拔果而已。」(《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論】九)又雲:「寂光淨土,雖則當處即是,然非智斷究竟、圓證毗盧法身者,不能徹底親得受用。圓教住、行、向、地、等覺四十一位尚是分證。汝若圓證毗盧法身,則不妨說當處即是寂光。其或未然,則是說食數寶,不免饑寒而死也。」(《嘉言錄》【論】三)。可見,學佛人不能因為學了一點道理,知道「菩提本無樹」的凡情知解,卻不能親證「明鏡亦非台」的境界,就說什麼西方淨土、三界六道都是比喻,都是為了讓我們明白「本來無一物」的道理。這樣理解就只會落入斷滅見之中,修行累劫也入不了大乘佛法之門。

印祖對這幫「掠虛漢」深惡痛絕:「誤謂六塵即覺,貪嗔痴即戒定慧,何須制心攝事,無繩自縛。此種見解,最為下劣,謂之執理廢事,撥無因果。如以畫餅充饑,陵空作屋,自誤誤人,罪豈有極?以善因而招惡果,三世諸佛,名為可憐憫者。」(《嘉言錄》【書一】六五)執著於自己理解的所謂道理,就廢棄念佛、禪定、看話頭等事修。廢因棄果,曲解佛法,這樣就好像是畫餅充饑一樣,害己又害人。要知道,雖然有濟公和尚這樣的修行者表面上看來不持戒律,可是濟公吃了雞肉吐出來的是活雞,喝酒吃肉皆可以造福眾生,凡夫俗子能做到嗎?故而學佛人自己明明是業障凡夫,絲毫看不懂禪宗祖師所說公案的真意,卻妄自猜度,甚至傚法其呵佛罵祖,這樣只會自甘墮落,自取惡報。印祖雲:「竭誠自可轉凡心。」對於佛經應當如聽佛陀親言,對於佛像應當如面見真佛,這樣才能得到實益。如果肆無忌憚,妄生誹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

所以說,懂得道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事修親證。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對於理與事的關係,印祖雲:「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嘉言錄》【書一】八十)為什麼這麼說呢?昔年釋迦世尊說法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佛理說佛理,而是通過佛理讓眾生找到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的根本途徑,是讓眾生實修親證的,而不是用來談玄論道的,更不是用來博取名聲地位的。如果絲毫沒有事修親證,反而妄度佛智,胡說八道,甚至斷人慧命,那真是以善因種惡果啊!

所以印祖教人從來不說玄理,只勸人老實念佛,求生西方。針對當時許多人好高騖遠的弊病,他認為與其空談玄理,還不如學愚夫愚婦,一心事修,信願持名念佛,久久自能潛通佛智,往生淨土。「今之聰明人,雖學佛法,以未親近具眼善知識,率皆專重理性,撥棄事修及與因果。既撥事修因果,並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輩,詞驚鬼神,究其行為,與市井無知無識者無異。其病根,皆由撥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憐愍,下愚者依樣妄為。所謂以身謗法,罪過無量。」(《嘉言錄》【書一】十三)

那麼禪宗是不是只談理而廢事呢?印祖解釋說:「宗門所說,專指理性,非論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識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然後依此理,以起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嘉言錄》【論】三)可見修行任何法門都要執理而不廢事、理事同修方為正見。「若約實際理體而論,則凡聖、生佛、 因果、修證俱不可得;若據修持法門而談,則如來上成佛道、眾生下墮地獄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而不廢事修,則為正知;執理性廢棄事修,則成邪見。毫釐之差,佛獄立判。」(《嘉言錄》【記】十八)

那麼,我們學佛人應該如何做呢?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應當選擇最對機的法門了脫生死,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佛說無量壽 經》)

在修行法門的選擇上,印祖針對末法時代人的根機,認為聖道門(參禪)是難行道,遠不如淨土門對眾生根機。「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未證道人,從悟入迷者,萬有十千;從悟增悟者,億無一二。」(《嘉言錄》【書二】二一)難行道猶如螞蟻上山,修行若有絲毫煩惑未盡,便不能超脫輪迴;易行道如順水揚帆,信願行具足則高登蓮邦,橫超三界。

淨土法門作為易行道,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唸唸入如來三昧果海,即事即理,理事圓融。「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是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嘉言錄》【書二】三四)所以念佛人絲毫不用擔心理事問題,但求一心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臨終必得蒙佛接引。淨土法門,不植德本,歷劫難逢,這也正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的道理。

就事修而言,修淨業人因為全心依賴阿彌陀佛,所以消除業障比之參禪人更快。印祖強調要精進念佛,將「死」字貼在額頭上,作將死、將下地獄想。一句佛號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不令間斷,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如此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到了這個境界,就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了。

我們現在雖然知道了理事關系,亦依據印祖學說建立了正知正見,但是依然要時時提醒自己,萬萬不可流於玄理研討而不在實修上下功夫。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