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宗法師:念佛很簡單,切莫瞎用功

少數人被別人教壞了,太可惜了。他已經專修念佛了,聽到別人講「念佛一定要帶感情」,好了,要有感情,多累啊。然後還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這些說法真是對佛非常不虔誠。

我們喊一個人,如果一定要有功夫他才能聽得到,說明對方是耳聾。

我們呼喚對方名字時要功夫嗎?人都不需要功夫,佛還要求喊他的名字要有功夫他才知道?哪有這樣的佛?不需要,我們隨口一念,佛就知道了。「應聲即現」,念佛張嘴發出聲音來,佛就現前了。

我們喊對方的名字,在什麼情況下會講究稱名的方法?有下面這樣幾種狀況。

第一種,你有個寶貝兒子,突然犯了精神病,不認識父母了。這時父母喊他,那是很有感情的,「我兒呀」,因為他瘋了,想通過感情把他喚回來,讓他恢復理智。這是一種狀況。

第二種,這個人生病了,處於彌留之際,他大腦不作主了,有時候認識人,有時候不認識人。這時喊他就要很懇切:「我是你兒子啊,老爸!」你會用感情,因為對方腦子不清楚了。還有昏迷的、昏睡的、昏死的,這些情況下才會說「我要怎樣喊,怎樣帶感情,怎樣響亮,我要怎樣喚起他的記憶」。

平常人不就是「張三、李四」這樣喊嗎?難道阿彌陀佛是那個精神不好、記憶力不強、快要昏迷的?還是臨終在床上不認識人的那個人?何必要使勁地念?這都是凡夫瞎用功,毫無意義。

念佛很簡單,就跟喊人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裡坦坦蕩蕩,很自然的,這樣念佛就一定往生。

如果以為一定要怎樣念,印光大師說,那是「以橫超法作竪出用」,加了過多的自力因素,反而違背了名號本來的功能,也就是幫忙幫忙,越幫越忙。這句名號是很自然的,「自然之所牽」,隨順阿彌陀佛名號救度的功能,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印光大師有位弟子生大病幾乎要死了,後來病好了,到靈岩山見印光大師,說:「那個時候我心中也還在念佛,但我很遺憾,覺得自己念佛沒念好。」

印光大師聽到這話,當下呵斥他:「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你要是有念得好、念得不好這個念頭,恐怕就不能往生了。

這句話是很經典的。

念佛,什麼叫念得好、念得不好?有這個想法都是在眾生這一邊,感情太充沛了,自己想一套。沒有什麼念得好、念得不好,「十念當往生」,這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這樣就可以。就像坐船過海一樣,是靠船的力量,你坐上船就行了,不要在那裡作精作怪。

當然,我們念佛,從具體的方法來講,比如念得清楚、穩定,這是應該的。但阿彌陀佛沒有說一定要這樣才可以往生。

就是說,我們稱念名號,不要違背了名號本身的功能和作用。瞭解了彌陀救度必然往生的道理之後,再作技術性的處理,比如說要如何地穩定、少起妄想,那是另外一個層面,是值得提倡的;但並不是說一定要如此才可以往生。


印光大師:念佛應適宜

念佛的方法,怎麼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個規矩,就如同藥鋪中準備了全部的藥品。我們選擇方法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聲念,或者小聲念,或者金剛念,或者默念,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昏沉的時候,不妨大聲念以趕走昏沉。散亂的時候也是。若經常大聲念,就會導致生病。別說普通人不能這樣,就是身體極強健的人,也不可以經常如此。一天之中,熱了就脫衣服,冷了就加衣服,為什麼對於念佛了脫生死這件事,就非要執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適宜的呢。這樣怎麼能說是知道佛法呢!

又有提倡掐念珠記數的,這樣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一句一掐,不會輕易放過每句佛號,這樣心容易歸一。弊端是,靜坐的時候掐念珠,就會使心難安定,時間久了容易導致疾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種種的不一樣的地方,怎麼能只執定一種方法,而不知道調停從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況令行規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據自己的精神情況來定。哪裡有個死規矩要每個人都來遵守呢!精神用的過度後,不是退墮了,就是生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方法,才會有益無損。

——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


印光大師: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

文鈔原文: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 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讚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 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

白話譯文:

念佛法門,以真信、切願作為前導先鋒,如果沒有真信切願,不要說不相應不能往生,即使是相應也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也不容易得到。如果有真信切願,沒有得到相應,也可以往生,何況已經相應呢?你只知道求相應,稍微有一點相應氣分,就生起歡喜讚歎的心,這也是不相應的現象,因此就有怪相顯現。修行人,最忌諱的,就是得少為足。得少為足,就生起退惰,這是必定的道理。望你只要一心念佛,不要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生起懷疑恐懼。所有境界,都不要理會,也不管將來是好死還是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自己生起第二個念頭。如此,才可以得到決定往生的利益。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往生正因是什麼?

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已,實為往生最勝資糧。惟當先勸自家父母兄弟妻子,以身為本,由親而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4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信願行-1.jpg


淨界法師:往生不是把佛號念好,而是要心不顛倒

我們學佛,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學佛,有所謂黃金十年,成敗就在十年而已。什麼叫黃金十年呢?剛開始學佛的五年,這個五年很重要,在打基礎;最後就是臨終前五年,人生的收尾。你只要把這個十年操作好,你就成功了,其實成敗就看這十年而已,叫黃金十年。

你學佛五年,你如果什麼都不學,可能你今生就不吉祥了。你說:「為什麼呢?我還年輕。」因為你五年不學佛法的知見,你自己的妄想會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出來,然後這一套用佛法的正見去觀察,叫作似是而非,最可怕!你說他懂,他又沒真懂;你說他不懂,他又好像懂,這種最糟糕了!

因為你如果是一張白紙,可以,你會很謙卑地重新塑造。但是他懸在半空,你教他的時候,他說:欸,我什麼都懂了。但是你聽他講話,又似是而非。然後這輩子就這樣子,就似是而非了,就這樣過去了,含糊籠統。

那麼,你對人生沒有看清楚,你的知見錯誤,你的操作就失誤了,這很正常。你沒有真懂的時候,你操作起來就含糊籠統,你這輩子就永遠在似是而非,你的理解也似是而非,修行也似是而非,什麼東西都似是而非,所以這輩子就糊里糊塗,就只跟三寶結個善緣。

為什麼前面五年是黃金五年呢?因為你這時建立一個新的思考模式。所以這種一開始不學習,到最後自己想出一套方法,這種人是最難度的。我們做法師,知道這種人是最難度的,比什麼都不懂的人更難度。所以這五年大概就決定他一生的大概走向,他大概是走向什麼道路了。

最後五年為什麼重要呢?就是你要做好收尾。我不太相信一個人忙了一生,臨終時說放下就放下,說實在話,我不太相信。你難道不需要一些準備嗎?沒有需要一個過渡嗎?你難道不要一個收心的階段嗎?我真的不大相信。

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其實你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前面五年把你怎麼達到臨終的正念搞清楚。現在很多淨土宗的人,還活在一種盲點,他一直認為臨終的正念,就是把佛號念好。臨終是一個亂心位,其實沒有一個人臨終會把佛號念好,除非你證得念佛三昧。

淨土宗的往生不是把佛號念好,是要心不顛倒。淨土宗還有一個問題——不學教理的,就喜歡看一些成功的案例,感應的。其實成功不能複製,我跟你講,他的成功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試試看,他是這樣子搞,他三年成功了,你搞十年不會成功,你試試看。因為每一個人過程不一樣嘛,他的無量的生命,你走過嗎?你沒有!

每一個人修行通通是個案,你應該看別人失敗的例子。其實失敗都差不多,失敗可供參考。我們看別人成功的例子,這個是錯的。他成功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成功不可複製,因為諸法因緣生。

其實,我更在乎一個人他為什麼沒有往生,他為什麼失敗。因為每一個人的失敗情況都差不了多少。你只要找十個人的失敗經驗,你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都是臨終起顛倒,不是他佛號沒有念好,是他心理素質太差了。他面對煩惱業力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方法,就是手足無措,你哪是用一句佛號去壓它,你壓得過它嗎?你沒有用般若的智慧,你壓得過它嗎?你用事修沒有理觀,煩惱跟業力在你的內心活動了生生世世,你的佛號才幾生的修學,你就想用佛號去壓它,如果你沒有理觀的智慧,你哪是它對手呢?

所以我希望淨土宗的人,你不要活在那個盲點!你今天能不能往生不是把佛號念好。每個人要把佛號念好就能往生,這淨土宗就不是三根普被了;都一定要把佛號念好,那就是要求大家念佛三昧了。

淨土宗臨終正念來自於——它為什麼三根普被呢——就是心不顛倒!這是每個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得到的。因為煩惱本來就是虛妄,你只要看到真相,你只要不放棄努力,煩惱就相對輕薄,你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雖然你斷不了它,但是你可以跟它做一個圓滿的切割。

所以你一開始就要認清楚到底你的目標是什麼。因為你人生有限,你不能夠說什麼都去嘗試,我要先走走看。你沒有多少時間讓你走走看,四十年的光陰一下子就過去了。

「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佛菩薩講得清清楚楚,你不從經典上學習,你一定要自己去trial and error,是不是?你哪有那麼多人生,你說我自己去體會,等到你覺得錯的時候,來不及了!你的人生時間都過了,黃金時間都過了!

淨土宗的臨終正念,來自於追求心不顛倒!當然信仰也很重要,你對佛號的皈依也很重要。皈依,正念,正念的觀照,智慧跟信仰的結合,其實臨終的正念是一種信仰跟智慧的結合,跟禪定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散亂心照樣往生,這跟佛號念不念好,跟成就念佛三昧是沒有關係的,它靠的是信心跟願力。這個信心跟願力裡面,就包括了皈依跟智慧。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沒念好」的觀念,認為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沒有到就是沒念好。如果說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進念佛,專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彌陀佛」的本願,更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麼這種想法可以說是好的。

如果說:「唉呀!我這樣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我們看印光大師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見印光大師,就跟大師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說他一年前得了一場大病,病重的時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

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自己一不慌張,二不害怕,內心是很安定的(這個已經很難得了,一般我們到那個時候就慌張害怕了),但他還是感到一點點遺憾。

他遺憾什麼呢?他說:「哎呀!我念佛沒念好。」因為他是修行人,淨土宗念佛的,他說:「我覺得我念佛沒念好,感到很遺憾。」
  
印光大師聽他講到這裡,當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

當下就批評他、呵斥他說:「念佛,什麼叫念好?什麼叫沒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標准」,「念佛念好了」,什麼叫念好了?以什麼為標准?

他又說不出來,「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發熱了,我念得心裡蠻清爽的,這個叫念好了。」這都是自以為是,似是而非。

要說標准,也有,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說:「十念當往生。」
  
一心不亂很容易。念佛很簡單,隨著我們每個人根性做得來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心比較靜定,就靜定念佛;如果當下是煩煩惱惱的心,就以煩煩惱惱的心念佛,同樣往生!
  

印光大師這段話對我們很有警惕作用,「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十念當往生」的原因在哪裡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

什麼叫念好?什麼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麼叫念好?你說《觀經》下下品那個人,他能念好嗎?他那個時候如果說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

某某人哪!你現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麼做得到呢?應該這樣跟他說:「你只要念佛,口稱彌陀名號,決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師又說:「不論功德大小,功夫深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們念佛往生西方,跟我們的功夫深淺沒有關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淺也往生。
  
這樣說起來,「一心不亂」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專修念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沒有什麼念得好與不好,念得好與不好,十聲阿彌陀佛都能往生

印光祖師呵斥:來生做人,比往生還難。

宣化上人呵斥: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往生西方阿彌陀佛世界,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們不往生,後面就是百千萬劫的沉淪。
那麼往生究竟有多難呢?

需不需要我們念佛念得很有功夫—— 不需要。
需不需要我們修行得道 —— 不需要。
到底需要什麼呢?

不管男女老少,善人惡人,君子小人,十惡不赦,沒念過佛的人,不管念得好不好,臨終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必定往生。
沒有什麼念得好與不好,念得好與不好都能往生。


一、那怎樣才是十念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下的保證。

有的人一直沒機緣念佛,他在臨終快死了,在急救病房遇到善知識告訴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十聲、九聲、八聲,甚至只念五聲、三聲、兩聲、一聲,甚至連一聲都念不出口,聽到有人教他念佛,他生起願意往生的想法,他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通通叫做「乃至十念」。

印光大師在這裡指出《觀經》下下品佛親口所講的,五逆十惡的眾生,一輩子造罪造業,一直到將墮地獄── 我們各位,你還沒有五逆十惡嗎?還沒到他那個時候啊!你的罪不如他重,你的時間比他還寬裕,他將墮地獄,我們現在還沒有將墮地獄吧── 到那個時候,危機的關頭,千鈞一發的時刻,他怎麼會去說我要好好修!怎麼修啊?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或者滿了十聲,或者不滿十聲,七聲,五聲,三聲,一聲,念完了當下命終,怎麼樣?即得往生!像這樣的人尚且往生,《觀經》是佛親口講的,你怎麼不能相信呢?


印光大師: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菩薩行道,以利人為先。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

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8頁復何希淨居士書)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9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所言照料林事(編者註:謂居士林團體事務),不能專修,深恐難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難如願者。須知菩薩行道,以利人為先。淨土之法門,以信願為導。有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已得一心,亦難往生。(宗門人念佛,多不講信願,則仍屬自力難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難垂應,此一著要緊之極,故為道破。) 但肯以光所說以上之事,實力行去,則與觀經淨業正因相應,與佛本願相應。固不必疑豫其難得往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808頁 復王誠中居士書)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徹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


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餘」

凈空老法師慈悲開示:

怎樣念佛:

1、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間斷,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總是潺潺不斷注入大海。念佛就像這樣,不管念多少,都要持之以恆,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彌陀佛的大誓海里,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2、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念佛法門普攝群機,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萬不要小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餘。」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3、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隨時靜下來就要念佛,念到睡著也沒有關係。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能讓我們橫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修行中遇到境界來時,要眼睛裝作沒看見,耳朵裝作沒聽到,不作六塵,不被境轉,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

4、我們都是帶業來受輪迴的,所以病苦多的人,如果能明白這是業障的話,就應該從今以後不殺生,多念佛,業障自然會漸漸消除。

5、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

6、行住坐臥都要念佛。如果我們定下心來念,便可察覺到我們的心幾乎整天都在外頭奔馳,攀緣外境,沒有觀照在阿彌陀佛上。如果沒有收攝身心,被外境轉走,必然是生死輪迴了。

7、念佛才是真正清凈、正當的一條路,是往生西方的路。大眾同聲念佛,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能到西方。不須買票搭飛機,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

8、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佛號,甚至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到了這個時候,自然心不貪念,意不顛倒,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這是關係生死大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未得一心不亂,絕對不能往生」?這句話誤導了多少念佛人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講:「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信心的「信」字,也是信願行中的「信」字,非常重要。

淨土法門就是靠信心成就的,而不是靠念佛功夫往生的。所以「信「之一字要「急急講求」,要在這個地方去用功。

通過淨土教理斷疑生信,生起決定無疑的信心,相信自己決定往生,這樣的信心生起來,你就安心了,甚至往生這件事情就搞定了,生死輪回絕對能出去。

信心成就

淨土法門確實是一個他力法門、特別法門,「不斷惑業,得出輪回」的法門,這是它殊勝的地方;但還有一個更殊勝的、更加不可思議的,有些人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它是靠信心成就,有信心就可以決定往生。

可以說,淨土法門是不修而成就的法門。不修,不是不用念佛的意思;不修,是不在念佛功夫上去講究,而是靠信心成就。有真信切願不懷疑,你就絕對往生。所以說它是不修而成就的法門,最殊勝的是在這裡。

我們如果真正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了生死的容易,「萬修萬人去」,你不去修學淨土法門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是了生死出輪回最迅速、最容易的,而且是門檻最低、條件最低的法門。

修學其他法門,你需要轉凡成聖:小乘你要修得四果阿羅漢,大乘要登地。但我們看看,現在的修行人,得阿羅漢的、登地的有幾個?從古到今,登地聖者都極為稀有。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如果靠通途法門了生死太難了,但靠淨土法門就可以帶業往生,不斷惑業就能夠出輪回。

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成就」!這個不是說「有些人」應該這樣去修,而是所有修學淨土法門的人都應該這樣去修。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有真信切願絕對往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法門最殊勝、最關鍵的地方就在這裡。

我們所有學淨土的人,都應該緊緊抓住這個淨土法門最殊勝的關要不放。如果這個地方沒有抓住,沒有在淨土教理、斷疑生信上去下手、去用功,而在念佛功夫上去下手,那就可惜了。你用功用錯地方,不得關要,已經誤入歧途了,自己卻不知道,這就非常可惜。

修學歧途

❖ 修學歧途一:

不知決定往生在是否有真信切願,卻在念佛功夫上做文章。

❖ 往生關要: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

前面講的是「修學歧途一」(後面還會給大家介紹許多的修學歧途,這是第一個修學歧途):不知道「決定往生在是否有真信切願,而不在念佛功夫、是否一心不亂、是否有妄想。」

這樣我們知道了哪些歧途是要避免的。歧途知道了,當然也就能樹立正念,也就是淨土法門的關要——蕅益大師的名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淨土法門的關要,就在真信切願。要注重信願,要生起決定無疑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是淨土法門最大的關要。

之後我們還會講許多詳細的疑惑內容。我們不要想的太簡單,我們眾生的疑惑自己有時候都觀察不到,它很狡詐,自己還會欺騙自己。這個疑惑,如果我們不去細細觀察,有時候根本發現不了。所以我們到時候要一一地遣除這些疑惑,以及進行修學歧途的辨析,以防誤入歧途。

小結

我們回顧一下上面的內容。(「辨念佛未一心不亂能否往生」總回顧——編者注)

上面我們學習了在辨析往生條件時需要遣除的疑惑。什麼疑惑?就是我們大家普遍存在的:念佛的人,總是在擔憂自己的念佛功夫,是否得到一心不亂?是否還有妄想?如果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他就懷疑自己能否往生。

在念佛的行人中,這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當然也是因為未得淨土法門的關要,信心還沒有抉擇好,所以念佛念了一輩子,實際上懷疑了一輩子。對自己這樣念佛,並沒有真正的、決定無疑的信心。他並沒有抉擇好真信切願,信願並沒有具足,信願沒有到量,根本上出了問題。

表面上他每天都在精進地念佛,實際上他對往生這件事情一直有懷疑,沒有把握,一直不安心,處在擔憂當中。當然,這樣念佛能否往生就不好講了。因為他未得念佛法門的關要。

前面我們抉擇的就是這個最普遍存在的疑惑:「因為念佛未得一心而懷疑自己不能往生」。當然還有許多其它的疑惑,而「未得一心不亂恐怕不能往生」,這是一個最常見的疑惑。

這個疑惑,不但一般念佛的行人,甚至弘揚淨土的大法師、大居士,也有不少持這種觀點的,而且他很可能是在佛門中名聲很大、影響很大的,但他就是持這種觀點。

所以印祖在《文鈔》中批評的,也正是當時比較有名的一些人的觀點。乃至印祖去世之後,我們現在也有些很有名的人持這種觀點。

這些觀點在佛門中影響很大。我們如果沒有抉擇好,信心就極容易受影響,被他的觀點所轉。本來你對往生還有一些信心,一聽到他說:「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就絕對不能往生!」 本來你還有幾分往生的希望,被他給徹底斷除、撲滅了。所以有些人,本來是好心在弘揚淨土法門,實際上反而破壞了許多人的信心。

當然,我們最重要的是自己把信心抉擇好,這樣你就不怕別人破壞了。你如果信心還會被破壞,說明你那個信心就不是真信切願。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講,即使十方諸佛現在你面前,對你說:「原來我傳的淨土法門是一種方便說,還有一個更殊勝的法門。」你也跟佛講:「我還是按佛陀您老人家最初傳的淨土法門,老實念佛吧。」

十方諸佛現在你面前,你都不會改變,說明你的信心不退,非常堅固,這才是真信切願;反之,你如果信心沒有抉擇好,隨隨便便被人破壞,能否往生就不好講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再再地反觀自己的信心,不是說你只懂得這個道理就行了。就像我們在課上介紹的淨土法門關要,道理你是懂了,但是你內心有沒有堅固不退的、不隨他人所轉的信念?有沒有絕對不會被人破壞的信心呢?這就需要我們來觀察、思維、抉擇。

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像王仲回居士,「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兩句話就搞定了;而王慧常居士,也是因為印祖的一句話,再不懷疑。這樣根機的人畢竟比較少。

我們大多數人,還是需要通過教證,再再、反復地思維、抉擇,直到再也不懷疑。他需要一段時間,或者幾天,或者幾個月、幾年、幾十年、一輩子。最後你如果真的信心不退、不懷疑、不可改變,那你就是生起真信切願,往生決定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本文摘自念西法師《淨土法門關要及修學歧途》


阿彌陀經講「一心不亂」,這句話嚇到不少念佛的人

大安法師開示

《阿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有人就說你念佛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確實嚇到不少念佛的人。有的甚至都不敢念佛了,有的改修行其他的法門了。

先來說一下何為「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分為兩種:一種是事上的一心不亂,一種是理上的一心不亂。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種五欲六塵境界,能夠心不散亂、不動搖,事相上做到雜念不起,這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證到無生,斷除了見思惑兩種煩惱,因而出離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實際上也斷見思煩惱了。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念佛時,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雙亡,叫理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個問題,應該說困惑了很多人。因為不了解其確切含義,把易行方便的法說得難以實現,這顯然是極不合理的。事實上講,無論是事一心不亂,還是理一心不亂,我們一般人都做不到。就事一心不亂來說,根據漓益大師的界定,要達到斷見思惑這樣的程度才算是事一心不亂,那麼試想一下,現在一般人怎麼能做得到嗎?所以讓人很困惑。學佛那麼多年的人,也念佛,確實也很認真。但是要達到所謂的伏煩惱、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簡直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坦白地說,就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現在這個社會能有幾個人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這事過去曾經有人提起,有一些學佛的同修,看到《阿彌陀經》上要求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他不敢念佛了。為什麼不敢念?他說這個要求太高,我一生做不到,去學別的法門去了,這少數人。大多數的人讀到一心不亂也不求深解,他還能老實念佛,那就很可貴。這個問題既然提出來,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採取的《阿彌陀經》,都是用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是意譯,不是直譯。而《阿彌陀經》梵文本,原本裡面是什麼意思?原文裡面的意思是一向專念,不是一心不亂,這個諸位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你就了解;玄奘大師是按照梵文經本的句子翻譯的,不是意譯的。玄奘法師的譯本跟《無量壽經》講的這個本子意思相同,叫人讀了之後不會懷疑。

經文裡頭有這個意思,文字不是這樣,鳩摩羅什大師就翻作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們知道很難得到,為什麼說它沒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一心不亂。我們功夫沒到,沒到不要緊,佛力加持,所以他的說法就沒錯。諸位要曉得,我們念佛到往生的時候功夫加一倍,佛來接引你的時候,第一個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我們是功夫成片,一接觸佛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把我們提到事一心。事一心功夫淺的,實在講,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同居土是事一心功夫淺的,方便土是事一心功夫深的。

如果按照鳩摩羅什大師把這個句子翻成一心不亂,對於這個念佛法門的修學就起了疑問。如果你要念玄奘大師翻譯的本子,這個疑問可以消失,叫一心繫念。一心繫念我們做得到。繫念是什麼?挂念、牽掛,不要牽掛別的,一天到晚牽掛阿彌陀佛,挂念阿彌陀佛,這就成功了。所以《無量壽經》中就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法時有一個習慣,就是有人問才會說出一部經。而《阿彌陀經》是佛不請自說的,佛向當機者舍利弗,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無盡的莊嚴,來啟發大眾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後,就勸與會大眾應求往生以發願,再開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尤其談到這個願的重要性——具足信願,一定往生。

凈土往生的條件後面也談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麼條件?是不是必須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是凈土往生一法非常帶有原則性的問題。有些人常常會說:「你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那麼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關係的認定。後面解釋的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實際上都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所能到達的水平。事一心不亂能夠伏滅見、思惑,試問誰能做得到?如果滅見、思惑,那都是阿羅漢的水平,在圓教屬於七信位的水平。這裡尤其要注意:我們在散亂心稱名當中,只要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只不過是生到凡聖同居土。即便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就是最低的品位。受到阿彌陀佛佛力的加持,照樣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的菩薩,即阿惟越致菩薩,等同於八地菩薩的三不退,而且一生補處菩薩,一生成佛。

就往生而言,念到一心不亂和散亂心念佛,區別只是往生的品位的高低。在成佛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生成佛。話說回來,就算你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做不到兩個字「信願」,照樣不能往生西方凈土。蕅益大師註解《彌陀經要解》,他說得最簡單、最扼要,真的,一個字都沒有廢話,說得斬釘截鐵:能不能往生就是兩個字——「信、願」,有信、有願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的高下(這品位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深信切願是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的關鍵。所以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當然這只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檻低。是針對一生沒有遇到念佛法門的人來說的,在善知識的指導下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不是對我們經常念佛的人來說的,如果我們能念到預知時至是最有把握往生的,因為知道阿彌陀佛啥時候來接引我們。我們平時為什麼要常念佛,達不到預知時至的水平,就是為了保證臨終斷氣之前還是「阿彌陀佛」,才有往生的把握。

海賢老和尚念了92年的佛,可以說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從20歲出家就開始念,原本二十五六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多次見到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他向阿彌陀佛要求往生,但是阿彌陀佛留他在世幾十年,給學佛人做個好榜樣,特別給念佛求生凈土的人做好榜樣。直到2013年往生的,那年海賢老和尚112歲。證明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存在,往生的例子很多。所以人這一生生死事大,念佛成佛能今生能解脫生死六道輪迴。能今生解脫成佛,絕不放在來生,來生是個未知數,是靠不住的。

古德說「輪迴路險,莫換題目,老實念佛」。海賢老和尚說過一句真話「成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確實到死帶不走一樣東西,不念佛,等待人的是無情的輪迴。所以要讓父母念佛就是大孝,畢竟是一生成佛的法門,勸身邊的人念佛,就是菩薩慈悲心自利利他,無量功德。只有念佛成佛了,才能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所以,阿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應該是「一心繫念」。這句話確實嚇到不少念佛的人,大安法師開示,只要具足信願,散亂心念佛一樣可以往生。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你的佛號不能都是在散亂心中念!
淨界法師

我們不斷地修習專住,首先產生心輕安。你的心會產生兩種功德:第一個,明了。所以你打完坐的時候出來,你的心特別的明了。真正得禪定的人,在唯識學上說,他可以看得到牆壁的毛細孔,他那明了性到那種程度!他六根的那個明了性特別強,剛剛打完坐的人,一點小小的聲音都能夠聽得清清楚楚。第二個,寂靜。他心中的那個波浪慢慢地停下來,如平靜的水。所以他這個時候內心是非常的輕安,明了寂靜,寂靜明了,這是第一個心輕安。

第二個,他心的輕安會帶動身的輕安。這個身的輕安是這樣子,我們身體有地水火風四大,打坐的人因為心寂靜,會帶動一種風大,那個氣從丹田里面開始活動,然後周遍身心。那個氣脈的跑動,會讓你全身非常的舒暢。

我們一般沒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沒有生病,其實你的身體還是很粗重,就是一塊很粗重的肉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但是打坐的人,你的身體會覺得非常輕松,因為你那個氣脈跑得非常順暢,這叫身輕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輕安,才產生身輕安,是名奢摩他。

我們念佛人所謂的一心不亂,是要點點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沒有靜中修,你念佛不能說:“欸,我在等車的時候念幾句佛號,我在辦事情的時候有空檔念幾句佛號。”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這個只能夠當點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課。你的佛號不能都是在散亂心中念。你儲存的佛號,每一句都是散亂心的、利用空檔的時候念的,到臨終的時候,你每一句佛號力量都很薄弱。所以,你一定要有靜中修才有動中修,而靜中修是正餐。

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你儲存進去的每一句佛號必須是要有定課的,就是息諸緣務,沒什麼理由的。我們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擾就散亂,沒有幾個人是“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的,不可能!

所以,你必須一天至少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時間,靜下心來專心地聽你佛號的聲音,跑掉再拉回來,跑掉再拉回來。你一天要儲存一些高質量的佛號在里面,或多或少。在我們的倉庫當中,你一天至少要有半個小時儲存那些高質量的佛號。你不可以一天當中都在散散亂亂的空檔,儲存一些低質量的佛號,不可以!

祖師勸我們把握平常的時間,那是比沒有念佛還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夠以這個佛號當作你的正餐,不可以!因為你這些存進去的佛號都是低質量。你因地儲存進去是低質量的佛號,臨終表現出來就是低質量的佛號,不可以這樣子。

所以,我們必須為臨終儲存一些高質量的、具有專注力、相續力的、一心不亂的佛號,這都是平常要准備的。這就是修止的一個特點,提升你佛號的質量,是這個意思。


往生在功夫上需要什麼條件

大安法師

「信因」,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們就是散亂稱念彌陀名號,都能成為成就佛果的種子;更何況能夠一心不亂的稱念,哪能不往生淨土呢!以念佛為因,以成佛為果。

淨土往生的條件後面也談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麼條件?是不是必須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是淨土往生一法非常帶有原則性的問題。

有些人常常會說:「你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那麼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關係的認定。後面解釋的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實際上都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所能到達的水平。事一心不亂能夠伏滅見、思惑,試問誰能做得到?

如果滅見、思惑,那都是阿羅漢的水平,在圓教屬於七信位的水平。這裡尤其要注意:我們在散亂心稱名當中,只要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只不過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亂往生,那是方便有餘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亂往生,那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樣的。

但就往生這一點來說,不要把門檻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悲心、願力。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不施設任何的門檻——只要你相信、願意去。它真的就是這麼簡單,但是真的就這麼難信。

那「信果」,相信果地上的功德,深信極樂淨土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諸上善人」都是指等覺菩薩。我們一去就能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把手同行。那麼這個法門是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乃至蜎飛蠕動,乃至阿鼻地獄眾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門。他們都是從念佛、執持名號去往生的。

所以你只要念佛為因,一定能夠往生到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得到這樣的果。這樣的因果好像是種瓜就能得瓜,種豆就能得豆,就好像你的影子必然隨著你的形體,迴響必然隨著你的聲音會回應一樣。所以念佛為因,得以往生為果,這叫信果。


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從古至今,無論是修習凈土的還是弘揚凈土的,無論是凈土宗之外還是凈土宗之內,不少人總是以通途教法來衡量凈土法門,沒有真正理解凈土乃特別法門,有其不同於通途教法的特殊性,再加上受古代諸法師註解的影響,就更添疑惑了。許多人還是認為一般人很難往生,甚至認定沒有一心不亂不得往生。

以前看到,有一位弘揚天台宗,主要講凈土,還有一定名聲的法師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百萬佛號念誦是不合理的,理由是念佛怎麼能以數量去衡量呢?他還認為引用迦才《凈土論》裡面講的「念百萬佛號絕對就能往生」也是不對的,是錯解了《凈土論》的意思。他是怎樣理解的呢?因為《凈土論》講到了一日至七日念百萬佛號,所以他就與《阿彌陀經》結合起來理解,認為首先要有真信切願,同時還必須得到一心不亂才能決定往生。總之,他的觀點就是,必須要滿足「真信切願」和「一心不亂」這兩個條件才能決定往生,只有真信切願就決定往生這種講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

有真信切願又要一心不亂,這不是一般凡夫能做到的,那麼這位法師的意思就是,往生者不是凡夫,而必須是聖者。他解釋「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解釋為真正的一心不亂,相當於達到「事、理一心」了:要麼是已經斷了見思惑的阿羅漢,要麼就是已經登地的聖者菩薩。把往生的條件講得非常高。這位法師還經常引用《印光法師文鈔》,甚至還講解《文鈔》,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理解印光大師的觀點,沒有將《文鈔》看懂。

持上述觀點的人不在少數。記得以前在家的時候,在《法音》雜誌上看到過一篇連載文章,題目大約是《談談關於往生西方的幾個關鍵問題》,是佛教界中一位名聲極大的大居士所作,這位居士到現在影響也極大。他非常明確地擺出觀點:未得一心不亂,決定不能往生。而且闡述其觀點時有根有據的,似乎很有道理。

可見,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種觀點的,並不都是普通人,其中不乏大法師、大居士。這些人口才、文才都非常好,還能引經據典證明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影響、左右念佛人的知見。

因此,即使你現在對念佛法門有一定信心,教理上也能大致理解往生並非要達到一心不亂,但如果沒有依可靠的教證、理證進行深入的抉擇,還沒有生起勝解,那麼如果碰到這些人或者接觸到這樣的觀點,你很可能就辨析不了,從而影響自己念佛的信心,甚至退失信心!這是非常可惜的。

印祖在《文鈔》中多次指出:只要有真信切願,即使未得一心不亂,也絕對往生;雖然得到一心不亂,但是如果沒有信願,也不能往生。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上,而不是在一心不亂上。善導大師乃至麥彭仁波切等漢藏權威祖師,他們的觀點與印祖都是一致的。但是,這種無比殊勝的、真正開演佛之本意的觀點,一般人普遍接受不了,乃至有些弘揚凈土的大法師都接受不了。由此可見,凈土法門確實極為難信,真乃「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而且善導大師還特別告訴我們,三福九品都是散善,誰說要一心不亂呢?一心不亂就已經是定善了。當然我們可以把一心不亂解釋成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可以分理一心、事一心,這樣解釋絕對沒有錯,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祖師都有這樣的解釋。但是,這些祖師大德可從來沒有講過未得一心不亂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還說:「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誰說一定要有禪定,要達到一心不亂呢?

本來凈土法門的門檻是最低的,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可以攝受一切眾生不斷惑業而出輪迴。凈土法門的殊勝性,就體現在了生死、出輪迴的門檻最低這一點上面。只要有真信切願就能往生,因為這不是憑我們的自力,是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而成就的。

但是,有些人因為自己信不及,所以就置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本懷而不顧,硬要說往生不容易、沒有一心不亂不能往生等等。這樣去宣傳乃至弘揚凈土,就像善導大師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所批評的,實際上就是讓別人生起疑心、退失信心,阻礙別人往生,也是極大地擾亂聖教,擾亂凈土法門。凈土法門最殊勝的地方,就被這些所謂「好心弘揚凈土的人」擾亂了、抹殺了!眾生修習凈土法門求往生的善根,就被這些人一刀斬斷了!這是非常可惜的。這樣去弘揚凈土法門,究竟是功大還是過大呢?值得大家深思!

了知上述道理之後,接著就要觀察自心,看自己內心的種種疑惑斷除了沒有,有沒有生起真實的信心。如果沒有,那就要再再地,三遍、五遍甚至幾十遍、上百遍地去好好思維、串習,乃至向善知識、善道友請教,讓所有疑惑斷盡無餘,生起決定無疑的勝解。

——摘自仁禪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


往生凈土的最低標準是一心不亂嗎?

地藏占察入凈土道場 智坤法師

往生凈土的最低要求是一心不亂嗎?這已經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原則性問題了。從往生極樂世界的最低的要求和標準來說,不需要一心不亂也可以往生。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續編卷上復朱德大居士書)

念佛至一心不亂,是觀經上品上生的境界 (阿羅漢以上境界)。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若至一心不亂,則與觀經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觀經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余皆非此經所攝之機也。如是,則三經固是一經。否則,便是執文悖意,其過非小。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復念 佛居士書)

蕅益大師散心念佛決定往生,念佛時心多散亂也可以往生,至於不斷煩惱就可以往生這個是常識就不多說了。

「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

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凈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凈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凈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凈土。故持名能凈四土,亦的確不謬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又云:「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動,雨打不濕,如同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這段大師說得不是非常清爽嗎?一心不亂就可以決定往生嗎,必須要一心不亂嗎?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嗎。

九品咸令登彼岸,一心不亂只是其中之一。往生與否跟念佛功夫根本沒有關係,談往生這個事情過分地去強調念佛功夫根本沒有意義。上面印光大師開示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世間人多多在那裡重視一心,早就失去了修行凈土法門的扼要。難道印光大師作為大勢至菩薩化身,他的話還靠不住嗎?上面蕅益大師也已經把往生的最低條件說的很清楚了,散亂心念佛也決定可以往生。再把印光大師這一段開示補上就好了: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

——(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修余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唯凈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增廣文鈔卷三凈土釋疑序)

看看印光大師這段說得多麼肯定!

現在有一些念佛人他找信心是去從事情上找,而不是從經典和祖師開示中找,印光大師專門批評這種人: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李少垣居士書一

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傅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生脫死之妙法。

——印光大師開示

所以現在看到很多念佛人表面上好像有信心,念佛也很努力,為什麼往生失敗?上面這些佛言祖語說得還不夠清楚嗎?

往生成功就是因為有真正的信願,那麼失敗,答案不是一目了然嗎?所以往生與否跟念佛功夫無關,跟念佛時間長短、數量多少無關,都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以後遇到有新人還要提這種問題,就直接把總結好的內容發給他即可。

 

蕅益大師:此無量門中,第一神速法門。

歡迎轉發分享,法布施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智坤法師:往生不是單靠自己念佛功夫好修出來的

我們剛剛舉出了單單念佛就可以往生的佛經依據,那麼現在很多人害怕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些說法:念佛念不到功夫成片不能往生,念佛不能伏煩惱不能往生,念佛沒有清凈心不能往生。類似這種說法非常流行,祖師大德是怎麼開示的呢?

蕅益大師的這段法語:

「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現在非常多的說法,念佛念到清凈心你就決定往生,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念佛發了大菩提心就決定往生,這種說法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蕅益大師這裡說如果你想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裡說得非常清楚,以信為根本,並且在有信心的基礎上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時刻的鞭策,當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存在和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時候,肯定會去希求極樂世界的種種美妙、種種功德,你之所以願意做一件事情肯定是覺得做了這件事情之後會獲得好處。

為什麼「願」非常重要?因為佛為眾生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實際上就是以兩種路線來引導眾生髮願往生。

❖ 一個是安樂道,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會獲得種種的受用,很快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只要找到一個希求的理由,你就是走的安樂道往生,也就是說不是發了厭離輪迴的心往生的,你是圖享受去的,只是覺得娑婆世界太痛苦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快樂,只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找到了一條讓你快樂的理由,是為了貪圖這樣的快樂想往生的,你是走的安樂道。

❖ 一個是解脫道,如果你發心勇猛,覺得輪迴受夠了,這裡面的解脫道進一步可以分為兩條:小乘解脫道和大乘解脫道。小乘解脫道只是單單為了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單單是想自己出離輪迴,那麼以這樣的心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你接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帶給你的小乘的解脫道;大乘的解脫道就是發了菩提心希望救度一切眾生了生死,以這樣的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從這句開示看,現在非常多的念佛人對自己的往生都不敢肯定、不敢篤定,是斷章取義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憨山大師的原文是怎麼說的:「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結合蕅益大師開示,你信不真願不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何止是沒有信願情況下的散心念佛呢,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喊破喉嚨也枉然。現在很多人功夫成片都達不到,不要跟我講一心不亂。反之如果你有真信切願,功夫再差、妄想再多、煩惱再深,不要緊!一切眾生,持佛名號,願意往生就能往生,在你信願念佛當下西方世界蓮花就開一朵,只要信願不退念佛相續,念佛的功夫再爛你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裡我們還可以深入剖析一個問題,你究竟要相信什麼呢?相信阿彌陀佛十八、十九、二十,三大願、三重保險來攝受你往生西方,相信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念佛往生的種種修法不是打妄語,你只要按照他說的三輩九品的修法去修行總會獲得相應的輩品而決定往生西方,相信六方諸佛的保證出廣長舌相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結果現在非常多的人不相信阿彌陀佛,也不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相信自己的功夫、自己的業障、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怨家債主。我今天念佛狀態很好,我往生有把握了;我念佛沒有念到什麼程度,我往生沒有把握;我業障今天沒消到一定程度,我往生不了;我最近拜懺拜得很努力,業障消了不少,我往生有搞頭;我還有好多怨家債主沒有解決,我念經的時候總是打冷顫,總是有奇奇怪怪的感覺,說明我有好多怨家債主不解決我就往生不了。那麼你既然相信錯了地方,你念佛就肯定不能往生。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土菩提之樂」。什麼是願呢?你要在一切時中,厭離娑婆世界的種種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反正是一切讓你不爽、讓你感受到痛苦的事情,這些人事物都可以激發對娑婆世界的厭離,然後還可以刺激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嚮往。這裡蕅益大師主要強調的是解脫了,沒有談純粹性的安樂。

「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這裡蕅益大師非常善巧地把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三大願全都概括了,一句話就把所有凈土法門的修行都概括在裡面了。一切凈土法門的修法,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念佛往生,一種是助行往生。念佛往生就是單靠信願持名不藉助其他任何功德善法的修行,這個就是第十八願來收攝的。第十九願雖然談到一個往生的修法,但是這不是第十九願的重點。在日常修行當中,或者念佛為主助行回向為輔,或者助行回向為主念佛為輔,三大願可以互相輔助也可以各自獨立,但是千萬不能犯現在非常多的人的一個錯誤,就是拿其它的願來互相攻擊。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回向的人,不能去指責那些只懂念佛的,要發菩提心啊,不然你不能往生,你不能幹這種事情,你要是幹這種事情就是在誹謗阿彌陀佛,拿阿彌陀佛的三大願互相攻擊、互相誹謗,是在破壞別人往生的信心。你幹了誹謗正法的罪,那麼就不能往生。

「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現在人非常追求功夫成片和清凈心,認為這兩樣決定了往生的成敗。達不到,就不能往生。但是祖師是這樣講的嗎?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

——(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如果你有了真信切願,念佛的時候心情依舊煩躁、妄想依舊很多,心清凈不下來,蕅益大師告訴你可以下品下生。誰敢說下品下生不是往生?如果你有了真信切願的前提下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時候效果慢慢出來了,你的心慢慢的可以收住、可以寧靜,但是還是有妄想,雖然妄想不多卻還會冒出來,這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念佛的時候心裡邊很清凈,不打妄想了,這是下品上生。你看,現在人夢寐以求的所謂清凈心念佛,所謂的功夫成片,才下品上生而已,連中三品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還要專門設一道門檻說沒有念到清凈心、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你就不能往生?那麼以後如果你遇到持這種觀點的念佛人,你們要學會去反問他一句,請問念佛功夫成片往生是什麼品位呢?如果這個人回答不出來,說明他也是在迷信,這個很糟糕。

我們學凈土法門一定要有傳承,上承釋迦牟尼佛的經教,下還要承凈土宗十三代祖師的言教,也就是第一依佛,第二依祖師,第三才是依當代的善知識。如果當代一些弘揚凈土法門的出家法師、在家居士,他對念佛往生的開示跟凈土三經不符合,跟祖師大德的開示不符合,我們就要把他放在一邊。

事一心中三品,理一心上三品,所以我們絕大多數的念佛人都是下三品往生的,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下三品往生也是往生,只要往生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了生死成佛道了。凡是說往生很難的,都是不信佛的!因為往生很容易這句話不是祖師大德最先講出來的,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出來的:「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為什麼容易去?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成就的緣故,只要念佛就能往生。為什麼又沒人去?就是因為沒人信。凈土法門,它不是一個難修的法門,它是一個難信的法門。你相信念佛就能往生,最差都是一個下品下生,那麼怎麼敢妄自菲薄覺得不能往生呢?


持名念佛法門很好,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往生的,光靠信是不行的

念佛法門是一個特別法門,寓高深於平實,具有下手簡單、不礙眾務;可淺可深、三根普利;即生成辦、圓證不退諸多優點,經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蕅益大師講:「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念佛的方法很多,凈土宗祖師,從善導大師、蕅益大師直至印光大師都特彆強調「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最好掌握,這個才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字」綱領是清代徹悟禪師提出來的,被印光大師尊奉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

持名念佛確實很好,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往生的。現在有些人把往生講得很容易,說我的一切都交給彌陀了,當下就往生了,舉個比喻,好像已經上了輪船,就可以睡大覺了。門檻很低,適應了末法眾生貪便宜、不願意努力的心態,哪能這麼便宜呢?想占便宜,結果就會吃大虧,上大當。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就是要堅持信願老實念佛,不要改變我已經學修的凈土法門。我們誤事就誤在不老實,不老實的主要表現就是想占便宜,好奇務怪,一定要改掉這些毛病!

這種說法與整個佛法的基本理論、與凈土宗的「十六字」綱領:「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與《阿彌陀經》的綱宗(信、願、持名)都不相應,凈土法門是自他不二的「二力」法門,就是既要靠自己以自力修信願行,又要靠佛力救度,二者缺一不可,決不能單靠佛力。感應要靠我們的自力,你有感才會有應,你自己沒有具足信願念佛的基本條件,怎麼能夠生佛感應道交呢?只有二力相應,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

信、願、行是凈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三個基本條件,三者缺一不可。蕅益大師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所以,如果沒有至誠懇切信願持名念佛的修為,只是口頭上說信了,而一味地求阿彌陀佛,就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把阿彌陀佛當成神來信了。這叫迷信,不是真信。

我們要弄清楚什麼叫做佛力,首先是佛的理論,佛的經教指引我們怎樣去修行,怎樣去了生死。這要自己努力,要自修、自悟。決不能認為,我們已經交給佛了,就能夠坐享其成了。從因果關係來說,學佛就是修因證果。我們種了念佛的因,必然得成佛的果,這是最可靠的。種念佛的因,要靠自力。佛力接引叫做增上緣,而親因緣是自己。如果沒有深信,沒有切願,沒有認真地持名念佛,不可能得到往生西方凈土的果報。你臨命終時,要彌陀接引,而自己一點基本條件都沒有,沒有達到真信切願老實念佛的境界,對娑婆還有留戀心、恐懼心,彌陀要幫忙也幫不上。

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唯心所現的,就是我們的自性,人人本具的佛性所現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阿彌陀佛是在自性之內,不在自性之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要信生佛不二,信自他不二,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求佛。在自性之外去求佛,去依賴佛,這就悖離了凈土法門的理論依據。

同時我們還要做到正助雙修。修凈土法門的,當然念佛是正行,但是助行也不可缺少,不要認為,我只念佛,其它一切都不管了。道源法師說:「處在末法時期,我們善根淺,福報薄,如果不多種一些福德因緣,萬一業障現前,就要影響你修行,到了臨命終時,就要障礙你往生。」這個開示很重要,我們在很好念佛的同時,不要忘記多結善緣,多作一些弘法利生的工作,這也是圓瑛法師所說的「求福、求慧、求生凈土」。這樣,現在就能夠得到巨大利益,將來往生也才有可靠的保證。


只要平時念過佛,今生一定能往生嗎?

問:現在外面有些助念小組說:只要平時念過佛,就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了,無論臨終有無瑞相,往生一定。本人覺得一定要至心信樂,才能感佛接引,並不是所有只是念過佛的人,就能無條件往生,因為眾生念佛的心往往是帶疑惑的,而至誠心、菩提心都是要經過真修實幹才能培養出來的,不知弟子這麼認為是否如理?

答:你說得有道理。平時念過佛,這幾句佛號都能念,但你念佛的心態是不是具足深信切願,這是最關鍵的。你沒有信願,是感通不了佛力的;你沒有信願,就是念了百千萬億的佛號也往生不了,因為你念的這句佛號沒有信願。或者你把念這句名號作為做功夫的手段,做為降伏煩惱的手段,作為開悟的方便,這都不具足信願。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判斷。所以,能不能往生,就看平時有沒有具足深信切願持名。

這個是要在心性上下功夫,是要動真格的。你的信是要有信根、信力的,這個信根是要在你心地當中深深的紮根下去的。而且你的信根、信力,這種信願之力能夠跟阿彌陀佛對接得上的,這個頻號、密碼要能夠對接得上的,如果你的密碼對不上,這個密碼箱是打不開的。一定要打得開,你才能說你能往生。如果你打不開,說「密碼我已經撥了,撥了我就能往生」,但這個密碼裡面是什麼東西,你一概不知道啊!

還是要具足深信切願持名,才能感佛願力。這樁事情說容易,很容易,你只要對上了、感應上了,乃至一念感應上了,都能往生;如果你感應不上,密碼對不上,電話沒有撥通,號碼不對,那就難以上青天,往生不了。你說容易,易如反掌,難也難以上青天。所以確實深信切願需要長期熏修,培養出來,信願至關重要。

那些人說只要平時泛泛悠悠念過佛,就一定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不管怎麼樣都能往生,有時候會自欺欺人的。所以還是要注意培養深信切願,而且老實念佛,多多益善為好。


念佛最大的奧秘,其實只是回應
淨界法師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我們。而我們,卻不予理睬。這不是很殘忍,很悲痛的事情嗎?

那是佛啊。世間出世間最高的聖人,三界的大導師。不僅是人間的帝王,下至掌控一切世間生死的十殿閻羅,上至權傾三十三天的忉利天主,乃至威加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梵天王,見了都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九法界的至尊。他在呼喚你,你置若罔聞,多大的架子,何德何能啊,怎敢如此!

慈母思念遠行的孝子,無不是日日翹首期盼,往往哭瞎了雙眼。那是怎樣深重,怎樣真摯,怎樣感人肺腑是情感啊。而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思念,比這份思念還要深沉,還要凝重。而我們呢,整日卻只顧著自己享樂,對這樣一份思念,這樣一個人,置之不理。於心何安哪!

念佛,僅僅是對呼喚我們的人的一個回應。念佛,僅僅是對思念我們的人,的一個安慰。僅此而已。

有人叫你,你怎麼辦,當然是答應一聲了。這是很自然的反應。那麼,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去念佛,給他一個回應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人在想念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跟他聯系一下,給他一個安慰了。

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念佛了,告訴阿彌陀佛一聲,彌陀慈母啊,孩兒也在想念著你。孩兒也想回到您的身邊,陪伴您老人家。這就是念佛。

念佛人,一般都會感覺到,有時會缺乏動力,有時容易懈怠,懶散。如果常能這樣想,把念佛作為對阿彌陀佛的回應,就永遠不會缺乏念佛的動力了。為什麼呢,動力源自彌陀啊!彌陀對我們的思念,就是我們念佛最好的動力。

所以,以後修行念佛法門,只要常想這,彌陀在叫我呢。心裡常常有這樣的概念,念佛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為有人叫你,你自然會回應,那是本能的反應,想不回應都難;有人思念你,你心裡自然也有他,那是情感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一點做作。

所以,這樣一來,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自然而然,佛號就從心裡流露出來了。念佛,從此不再枯燥。念佛,從此不在空洞。念佛,從此不再無力了。這就是念佛法門的奧妙。

其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早把這層意思說的非常清楚了: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只是我們大家都忽略了。念佛的時候,突然感悟到了。如獲至寶,所以馬上回來,把它整理成文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領會,都能實行。則在念佛的道路上,將如揚起風帆,一日千裡。最後,讓我們同歸故鄉!南無阿彌陀佛!


一生念了無量數的佛號,為何卻沒往生

夢參老和尚

為什麼要學佛法?佛是覺,你要生極樂世界有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方法就是念佛。有的不念佛,沒念一聲佛,只修觀想。

大家看《觀無量壽經》,觀想阿彌陀佛的佛像,沒有念佛只觀想佛像,這是觀法。我們講唯心主義,就是心裡想。《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導歸極樂,還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就修十善業輪,一聲佛也沒念,臨終生了極樂世界。

這樣的歷史,你可以看《高僧傳》或者《往生錄》。一生沒念一句阿彌陀佛,他生了極樂世界;一生念了無量數阿彌陀佛,他還是沒生到。什麼原因?不在你念,而是你的心。

從昨天到今天,為什麼我們都在講信心?第一個你相信不相信自己的心?我徵求道友們的意見,恐怕沒有一個人說不信的,大家都信。但是事實上,沒有一個信的。他認為他很信,我看他沒信。

他的行為思想,就在娑婆世界當中什麼都貪什麼都愛,他還能去極樂世界?得把這個放下你才去得了。昨天我跟大家講了,你手空了才拿得起來。你手拿著這個不捨、不放下。你那個還能拿得起來嗎?你得把這邊放下,去拿那邊。這是一般講的生,昨天所講的生,那是「無生法忍」的生。

現在我們是低級生,先把這個世界放下。貪心不放下,極樂世界去不了。所以先從心上觀,這是理。《華嚴經》講道理是這樣講的。但是只講理不行,還得講事。事就是你念一句佛,念念從心起,念念還歸心,心就是佛。這樣很容易去得到的。


如果總擔心自己不能往生,是否會真的往生不了

大安法師

問:《印祖文鈔》說「往生全仗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而《大寶集經·如來會》上說:「於自善根不能深信,以此因緣於五百歲住宮殿中,不見佛,不見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兩者是否衝突?

大安法師答:這兩者並無衝突,印祖在這裡的開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往生只要信願真切,感通佛力,一定能夠往生。

你如果總是懷疑:「哎呀,怕我功夫不夠啊;我功夫沒有成片啊;我沒有得到清淨心啊;我臨命終時,可能最後這一念不在阿彌陀佛上啊;我怎麼能往生呢?我業障深重啊。」 你老是天天這樣暗示,要知道一切法由心想生,你老是覺得自己不能往生,你還真往生不了。

你這一念懷疑,是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願力的懷疑,你信不及,所以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哎呀,我能不能往生呢?我業障深重,我功夫不行啊」,你一天到晚這樣,「則不能往生」。印祖講的話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聽祖師的話,包括善導大師說「一個真心念佛的人,作得生想」,一定要天天作「我一定往生,我一定能往生,決定往生」。這個往生不是自己傲慢,我有什麼功夫,是因為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不忍我在這裡輪轉,一定要令我往生,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令我往生。我是相信阿彌陀佛故,才決定相信我自己一定能往生。

印祖這段開示非常精要,對治眾生很多知見上的不正。這跟《大寶集經?如來會》是沒有衝突的。講邊地疑城有兩種,一種是對佛的四種智慧,不可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能、最上勝智不能相信。他也不是一點兒都不信,他只是信不及,中間可能還有懷疑、還有後悔,但他還是斷斷續續在念佛,由於這樣的因緣,阿彌陀佛還慈悲不舍這樣的眾生,臨命終時,佛力加持讓他往生。

由於他的疑心沒斷,由於他一念疑惑心,在西方淨土他所變現的是兩千里的一座宮殿,他住在宮殿裡也是蓮花化生,也是各種資身用具自在如意,如忉利天的福報。但是在裡面不能見阿彌陀佛,不能聽聞法,不能見菩薩聲聞眾。這是一種不能「信他」。

還有一種不能「信自」,不能「信自」就是,對自己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產生不了信心,但對阿彌陀佛有一定的信心。當他「信自」不足的話,「信他」肯定會打折扣,但是他認為阿彌陀佛還是能解決他的問題。所以這裡就是「於自善根不能深信」。但是他還念佛,還願意去,覺得這個世界很苦,以此因緣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所以這是「於自善根不能深信」,有一定的懷疑,但是他對往生這個事情,他還是有一定的信心,而且他還是在斷斷續續念佛,阿彌陀佛能加持他。

如果像印祖講的「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這個「疑」就使他跟阿彌陀佛的加持產生了一個絕緣體,把他隔開了,阿彌陀佛的願力在他身上就由於他的疑障把他隔開了,就不能往生了。


淨空法師:念好佛號要守兩個條件

念佛這個方法,正如蕅益大師所說,是最直捷、最穩當、最圓頓,簡單容易,對你的工作決定沒有妨礙。你要想把這個佛號念好,一定要守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不能間斷。諸位一聽說不間斷就害怕了,我得要工作,工作就不能念佛,這就一定要間斷了;這個不間斷,是講你早晚功課不間斷。你自己看看自己的環境,不要勉強,不要好高騖遠,一天訂好多好多功課,你自找麻煩。工作忙碌的人,早晚課就念十聲佛號,用十念法。所以不間斷,我每天早晚都是十念,一生當中沒有一天間斷,這就叫不間斷,你要懂這個意思。這個十念法,不要看輕了,它會使你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平常是散念,沒有事情就念,有事情就不必念,你去做事情去。所以學佛不要學呆了,要懂這個道理。

如果是清閒一點的人,佛號就訂多一點,或者念一百聲佛號,念珠一百零八顆,你念一串,或者念三百聲、五百聲、一千聲,隨自己訂。到你將來年歲大,退休了沒有事情,這個時候訂一萬聲、二萬聲,可以,為什麼?不要做事了。現在年輕,還有工作、家庭兒女,你要是一天念十萬聲,那你什麼事都不要幹,你一家人都不要吃飯了,這是不可以的,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念佛要逐漸增加,不能今天訂一萬聲,念得氣也喘不過來,工作也沒法子做好,明天再跟菩薩請個假,我念五千聲,後天再念三千聲,這就是退轉,這個要不得。寧可只十念,我念上幾年以後,念成習慣了,慢慢再增加,這是精進的相,而不是退轉。開始寧可少,愈少愈好,要這樣用功。

第二個條件,就是不夾雜,這條非常重要。不但世間一切雜事不摻雜在裡面,出世間一切佛法也不夾雜在裡面。所以念佛人要讀經,其實讀經也是念佛,憶佛念佛,你讀經就想著佛,整個經文從頭到尾都是講佛,講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想著佛,讀經也是念佛。我們念什麼經?除淨土經之外,最好不要念,也不要聽,為什麼?不夾雜,這個重要!有不少人,他什麼經也看,到處都聽;我告訴諸位,這個事情學不得。真正有到處參學的人,他聽是聽了,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受影響,這行,這個可以。如果我們聽了會受他的影響,聽了覺得那個不錯,也想去學一學試試看,就糟了,你那個念佛功夫摻雜別的東西在裡頭,你就得不到一心,不但得不到一心,功夫成片都困難,所以說不可以。

幾時到我們自己如如不動了,那行,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那個不礙事;沒有到這個功夫就不可以。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個時候不管什麼人講經都應該去聽,為什麼?做影響眾。因為講堂人多了,莊嚴!外面的人看到講堂這麼多人,他也會坐下來聽聽,會影響別人。如果這個講堂裡法師講經只有三、五個人聽,外面的人走到那裡一看,他不願意進來聽。我們還不夠資格當影響眾的時候,那就避免外面境界來干擾自己。所以先求一心不亂,先求功夫成片,把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礎打好,這比什麼都要緊。


阿彌陀經三個誤解:多善根多福德、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慧凈上人

《阿彌陀經》易被錯解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比較冷僻性,有關教理方面的話題。當然,我們所要討論的教理,不是屬於各宗各派的,而是跟本宗本門有確切關係的,尤其是與我們每天所誦念的《阿彌陀經》有關係。這些日子以來,大家誦念《阿彌陀經》到今天已近五十部,在這部經裡面,有三段核心經文是我們這個法門的重點,但是這三段核心的經文卻很容易被錯會、誤解,甚至曲解。

自古以來,中國凈土法門的念佛者都很重視《阿彌陀經》,所以把《阿彌陀經》列為每天早晚都必須課誦的日課。可是有很多學凈土法門的人,往往被《阿彌陀經》裡面的三段核心經文所絆倒,甚至於因為錯會、誤解了這三段經文,致而退失了學習這個法門的信心,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這三段經文的第一段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三段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經文很重要,但也因為很重要,所以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反而是錯解,甚至被人故意曲解,那就會對念佛法門造成莫大的障礙;所以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都必須對這三段經文先有正確的了解。

凈土宗宗旨

首先,我們先來講解第一段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先自「得生彼國」講起,「得生彼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凈土門的目標、目的。我們一生學佛,學了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舍掉而歸入凈土法門,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法門的宗旨,可以用四句話標顯出來。各位如果稍留意的話,就會發現,最近我們新出版的書,在封底都印有我們的宗徽,這個宗徽是一個地球,地球上面有一朵白蓮花,對於有關凈土宗宗徽意涵的解釋,大家以後會看到。宗徽下面有四句偈語: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凈土 廣度十方眾生

這四句偈語就是我們的宗旨,很簡短,也很淺顯,一看就可以了解,希望大家能把這四句宗旨背下來。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宗旨、目的就是為了「信受彌陀救度」,這是大根大本,因為若沒有彌陀的救度,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凈土法門。彌陀的救度顯現在哪裡?在「專稱彌陀佛名」。專稱佛名的目的在哪裡?在「願生彌陀凈土」。願生彌陀凈土有什麼大效果、大利益?它的大效果、大利益就是不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迴,也能夠「廣度十方眾生」,使他們都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願生」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的大根大本,而且不只是學凈土法門的宗旨與大根大本,其實也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確實的反問自己:「我為什麼生下來?我為什麼活著?」人生很苦,像最近台灣景氣不好,有人因為生活痛苦而自殺;有的人則是再苦也忍耐活下去。但是,「忍耐活下去是為了什麼?人生何去何從?」如果能夠往這方面去思考,人就會產生智慧,同時也會走進信仰領域,此後只要他找到答案,那麼他的餘生,就能過著安心、安穩、安樂的日子。所以,人生的目的簡單的講就是為了「願生彌陀凈土」,這也是學佛的目的;總而言之,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何去何從?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人如果不知有三界六道輪迴,不信有三世因果的善惡報應,他就會認為人只不過是活一次,沒有第二次;他會認為人只不過是死一次,死了就沒有了,沒有所謂的輪迴;他只曉得有現生這一輩子,因此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這一輩子快樂。但是如果確信有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迴,而且了解人生無常、短暫,並且充滿種種苦惱,那時他就會努力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尋求未來永恆的解脫、永遠的離苦得樂。但是,一個人如果福德因緣不足,也很難找到正確解脫的法門,所以在座各位可以說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才會遇到這個今生今世必定解脫、必定成就的往生凈土法門。

世間人往往認為,這個人學問大,是哪裡畢業的,有什麼文憑,或這個人功成名就,就覺得他已不虛此生了,這完全是以外在的學問、權位、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就不一樣了,佛法所看的與世間所看的,不僅是絕大的不同,而且是根本性的不同。世間所以為的「常」「樂」「我」「凈」,由佛法看是「無常」「無我」「無樂」「無凈」,是截然不同的。以佛法的標準來說,一個人如果曉得生死這一件大事,同時曉得有往生極樂這一條易行道能讓我們輕裝上路——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這才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不曉得生死大事,不曉得求生凈土,以解決生死輪迴、追求永恆真實生命,則一個人不管他再怎麼有學問、有世間的地位、錢財,以佛陀的眼光來看,都是愚痴、可憐憫的人。

為什麼呢?就像前天所講的,人生每過一天就等於更接近地獄一天,再怎麼樣的功成名就,死了還是要跟閻羅王見面,還是要繼續輪迴。從這一點來講,弘揚凈土法門的人,可以說是大慈悲、大智慧。怎麼說呢?如果有人沒有東西我們給他東西,沒有衣服我們給他衣服,這樣來滿足他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也算是一種愛心、善行的表現,但他還是會生死輪迴,苦還是會一直的重複;況且他也不可能永遠轉世為人,如果墮落到三惡道就更苦;即使有幸能再轉世為人,也不一定能富貴榮華;即使富貴榮華也不能長保,還是要再墮落輪迴。既然這樣,我們只在物質上幫助他、救濟他,也就不能算是真正徹底的善、真正究竟的慈悲愛心了。可是,若能讓他了脫生死輪迴,讓他不再輪迴、不再反覆受同樣的苦,甚至能夠讓他成佛,永離六道輪迴,這一種慈悲,豈不就是大慈悲!這種智慧,豈不就是大智慧!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我們給他其他的法門,給他其他的知識、學問,可是如果他不能解脫生死輪迴,這一些法門、知識、學問,能算是大智慧的嗎?所以能夠弘揚凈土法門的人,都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而接受凈土法門、修習凈土法門的人,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不然他是不會接受的。

修習念佛法門是大善根大福德

接下來,什麼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都知道,接受凈土法門的人,他就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就必定會成佛,這種善根比阿羅漢、菩薩還殊勝,這豈不就是大善根嗎?而成佛能夠廣度眾生,這種廣度眾生累積起來的福德,又豈是其他善行、其他菩薩所能比得上的?所以在座各位能學習這個法門,就都是具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而且若進而依循凈嵩上師(編按:現代禪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凈嵩)的遺志,將這個法門弘揚出去,更是大慈悲、大智慧了。這也就如經典上所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智慧因緣,很難在這一輩子遇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應以很珍惜的心情來學習這個法門,同時也應將這個法門推廣出去;一方面是報答佛恩,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釋迦牟尼佛三次勸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不僅是我們凈土宗的宗旨,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所最要勸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重點。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三次勸勉我們要願生極樂世界:第一次是當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清凈、安樂、殊勝、莊嚴,引起我們的興趣、欣慕、嚮往之後,就順著勸導我們: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接著,佛陀就宣說往生的正因,也就是我們正在講的這三段文;說明了能夠得到往生的正因後,釋迦牟尼佛又再度的勸導我們: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既然聽聞到宇宙間有這麼殊勝的凈土,而且容易往生的法門,當然就應該發願生彼國土。隨後,釋迦牟尼佛就舉出六方諸佛的證誠。所謂「證誠」就是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內容是真實不虛的,是誠實之言;同時也說明,凡是念佛的人都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但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且在菩提道上不會退轉。因為有這種種殊勝的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勸我們要信受他所講的,不要懷疑。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利益都是從信開始的,信了之後,理所當然就會願生極樂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第三度又再勸勉我們: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的三次勸言,勸我們要發願往生,可見「願生彌陀凈土」是多麼的重要。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這部經里所勸勉大家的,在次數上雖然是三次,但「三」可以說就是無量數,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間斷的處處叮嚀,時時勸勉引導,只怕我們不願往生,不怕我們人人都願生極樂世界。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往生這件事情,是多麼悲切、懇切的盼望。所以讀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應該深切體會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悲懷,若能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本懷,滿阿彌陀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一切眾生,不忍看到有任何一位眾生孤獨的被遺留在娑婆世界中輪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回過頭來,我們再談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在提示「往生正因」之前,先說明非正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說,得生彼國的正因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彼國的因是「少善根、福德因緣」。所謂「少」就不是多、不是大、不是殊勝的、不是圓滿究竟的;所以「少」跟「多」相對比,「大」跟「小」相對比,「殊勝」跟「不殊勝」相對比,「究竟」跟「不究竟」相對比。但「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是絕對性的善根跟福德,它是超越性的。到底哪一些眾生是少善根、少福德?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中並沒有講,不過應該很多,要講也講不完。但是只要把「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提示出來,就知道除了這個正因之外,其他的都不是正因。

「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在哪裡呢?如果剛剛講的那一段經文是「問」的話,那接下來的第二段經文就是「答」了。接下來經文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就是「答」的地方。這一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也就是回答「往生正因」的經文。

善男子善女人

那什麼叫作「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都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既然是出生在五濁惡世的人,怎麼可能是善人呢?以佛法作為鏡子來反照我們的內心,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的貪嗔痴,除非降伏了貪嗔痴,否則再怎麼樣的修身養性,都不夠資格堪稱為純善無惡的人。當然,我們也不是全然純惡無善,仍然是有一些善,可是比較起來,仍然是惡多善少;而且貪嗔痴三毒是根本的惡,一切的惡、一切的不善都是因為有貪嗔痴,所以五濁惡世的眾生可說都是惡人。可是如果我們聞說阿彌陀佛而執持名號,釋迦牟尼佛就歡喜的讚嘆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然我們被釋迦牟尼佛這樣讚嘆,一方面是高興,一方面也是無比的慚愧,因此我們「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聞說阿彌陀佛

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然要先「聞說」,如果沒有先「聞說」,就不可能知道這句名號,既然沒聽過這句名號,又怎麼可能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呢?所以必須要先有「聞說」;那要從哪裡聞說呢?當然是從善知識那裡聞說。善知識有「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但不管什麼善知識,只要能夠講這個法門讓我們信受的,就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或許我們是偶然在其他的地方看到,然後走入信仰之道;不過即使是偶然看到,也必定是幾年前某種有關這部分的因緣種子進入我們腦海中,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本書時,種子就浮現,因此特別有印象、特別感動,對這方面有興趣,甚至生起信心;不然,就是過去世曾有這個因緣,所以這輩子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才會歡喜信受。總之,都是由於「聞說阿彌陀佛」,我們才會「執持名號」。

其次,「聞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聞說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阿彌陀佛還沒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其實我們也不曉得要祈求拜託),就大慈大悲的、預先的、主動的在萬古永劫之前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完成願行來成就極樂世界,以及成就我們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我們就是聽聞阿彌陀佛成佛的生起本末、來龍去脈,然後才會生起信心,信受彌陀救度,不然我們怎麼可能會信受彌陀的救度呢?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執持名號」有兩種涵義:一是內心信受彌陀的救度;二是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所以,「執持名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目的當然就是「願生彌陀凈土」。

其次,什麼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呢?這是在說明念佛的時間長短。接受彌陀救度的人,如果只剩下一天的生命,那就以這一天的時間專一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倘若你的生命延長了,尚有二天、三天……七天的生命,甚至還有七年、七十年的生命,那餘生你就專一的念這一句名號,不必假借或修其他法門,因為其他法門都不是往生的正因。這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之意。所以「若一日……若七日」就是盡他的生命,盡一輩子。

那什麼叫「一心不亂」呢?所謂「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因此「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說:「盡一輩子去專念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義。

極樂無為涅槃界

對於「少善根、少福德」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的祖師善導大師曾以一首偈來解釋,大家也可以記下來。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意思是說,我們願生的彌陀凈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無為」就是離開有為的造作,不是人為的造作,是無漏的、清凈的、不生不滅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是「一切有為法」呢?小至我們的身體、精神,大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甚至地球、太陽、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如夢幻泡影的不實在,如露亦如電那樣的短暫。

我們這個太陽系已經過了五十億年的壽命,還有五十億年,加起來是一百億年,一百億年我們感覺好漫長,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亦如電的短暫。因為只要是有為的,一定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的,既然有時間性、空間性,就是有限量,既然有限量就是短暫,再怎麼樣的長也都是短暫,除非你超越時間、空間。佛的境界就是超越時間、空間,不會因為現在因緣和合生了,之後因緣消散它就滅了。所以人生即使有一百歲、一萬歲都是短命。比如出生在天上,離我們最近的是四天王天,他的壽命是五百年,他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歲,但即使是這樣,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如電,還是短命的。

「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為八個宗派,可是除了凈土法門以外,其他的法門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凈無漏的願行所流露出來的無為涅槃的境界;是隨順佛性、隨順真理,不違背真理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燦爛真理之光輝的境界;不是以我們眾生有為的行門、有為的功德可以到達的,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是無為涅槃的因,而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無為清凈的功德所積聚的結晶,所以要進入彌陀的果報土——無為涅槃國,必須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能進入。因為這一句名號是清凈無為的、不生不滅的,所以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爾自然的。

功德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一種是不實的功德。真實功德只有佛有,也就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有;不實功德是我們人間所造作的,不管因也好,果也好,人間所作的功德,以及天人所作的功德(當然天人都是享福,很少作功德),都是有漏的,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顛倒的,都是屬於不實的功德。因此要以我們凡夫自己的修行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吻合的,所以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經典上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我們所作的善行來往生的。」

人生在世,無論是修心養性或者是依佛法來累積善事功德,這都是應該做的,但是如果把它當成是往生之因的話,則是「少善根、少福德」;而如果不作為往生之因的話,當然就是人世間的善根功德了。往生的因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也說,其他行門的功德是無法和念佛法門相比的。為什麼不能比呢?舉例來說,地面上的高高低低都能夠相比,像現在台北市建了101層高的大樓,在還沒有101大樓之前,台北最高的大樓就是台北火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這兩棟大樓是可以相比的;但如果101大樓要跟天比的話,那就不能比了。

一般人往往會誤解、錯解,甚至於曲解認為:經典上既然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就必須以修持種種法門的功德累積起來,才是多、才是大,如果只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好像是太少了,這就是誤解。所以一般人對於少善根、福德因緣,都誤解成要廣修種種法門,以為要以三學、六度、萬行來回嚮往生,而不曉得「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他們誤解要行三學六度、要修所有的法門,但又做不來,可是做不來不能往生啊,結果到最後有可能失去了往生的利益。相反的,如果對這段經文有正確了解的話,就不會退失,而且會念佛念得很歡喜,不然的話,念佛就會很苦惱。以上是解釋第二段文。

臨終佛聖現前,自然心不顛倒

第三段文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是說,專念彌陀名號的人會得到一種果報,什麼果報呢?就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會現在其人面前。所謂臨命終時就是要斷命而還沒有斷命,接近命終時的彌留狀態,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在那個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這是一種果。另一種果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人命終的時候就會心不顛倒,而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兩種果,這兩種果都是從同一種因而來的,也就是說這個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專持名號,就會得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有關「心不顛倒」,一般人的誤解也很大,誤以為命終的時候必須要自己心不顛倒,才能夠蒙佛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錯解,顛倒因果了。因為是臨終佛聖現前,才能夠讓我們命終心不顛倒。這個道理,我在《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第一四三頁(或《善導大師全集》第七七五頁)有提到,內容是這樣:

人多以為臨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

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之經意,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

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

時間已經很晚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有時間多看《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這樣就能夠清楚了解有關這方面的道理。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摘自《慧凈法師講演集(二)》


往生太容易 別替佛操心

淨宗法師

實相真理,它堅固不壞,能破虛妄無明。凡夫的一切虛妄見解,只要碰到佛的真實教,立即消除。如同光能破暗,再黑暗,遇到光明當下破除。又如湖面一片平靜,倒映出千重山,但是這些山是影子是虛的,一顆小石子扔進去,馬上就打碎了。世間這麼多的學問,其實都是虛妄的言辭,一句實相真理就把它們打碎了。

水面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無量劫的生死就如同水中倒映的千山,看上去山這麼高大,山石這麼硬,怎麼辦?六字名號就如同一顆小石頭,一丟進去,無量生死輪迴當下就打碎了。

阿彌陀佛救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算什麼難事?有的人總覺得往生極樂世界很困難。他為什麼覺得困難?因為他還在水中影子的境界中,山這麼大,以虛妄破虛妄,怎麼破?只會妄上加妄、頭上安頭,以致無窮地輪迴。

阿彌陀佛是大覺者,不在眾生虛妄的境界裡,而在眾生夢境之外,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如實相。「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阿彌陀佛慈悲柔軟的手指輕輕一彈,六字名號的小石頭掉在你心裡,一切虛妄當下打碎。

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沒什麼難的,你認為很難的事,不要覺得對阿彌陀佛也很難。有的人總是疑慮不安:「往生這件事這麼難,要怎麼解決呢?臨終念不出佛怎麼辦?念佛心裡有妄念怎麼辦?我的孫子還在旁邊鬧,我都煩死了,怎麼辦?」我們認為這些是不得了的事,好像阿彌陀佛救度不了一樣。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什麼事情都預先想到並解決了,佛說「我若不能救你,我不取正覺」。

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是實相法,能破眾生虛妄見解。如果還在為阿彌陀佛操心,為阿彌陀佛著急、擔心,「佛能不能救我?」這是不瞭解實相法。

建議大家有空做一個實驗:拿一顆小石頭往水塘裡丟,然後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看看裡面的山啊、天啊、水啊是不是被一石擊破。一石擊破水中天,這就是遊戲神通。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亦復如是,名號破我們的無窮輪迴,那算什麼啊?太小的事了。

對此瞭解之後,就知道往生太容易了,不要擔心,不要為阿彌陀佛發愁。阿彌陀佛都是笑眯眯的,結果我們來拜佛的人都是愁眉不展的。阿彌陀佛不會愁眉不展,他是慈眉舒展。一旦瞭解了佛心,我們也會舒展。


阿彌陀經三個誤解:多善根多福德、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慧凈上人

《阿彌陀經》易被錯解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比較冷僻性,有關教理方面的話題。當然,我們所要討論的教理,不是屬於各宗各派的,而是跟本宗本門有確切關係的,尤其是與我們每天所誦念的《阿彌陀經》有關係。這些日子以來,大家誦念《阿彌陀經》到今天已近五十部,在這部經裡面,有三段核心經文是我們這個法門的重點,但是這三段核心的經文卻很容易被錯會、誤解,甚至曲解。

自古以來,中國凈土法門的念佛者都很重視《阿彌陀經》,所以把《阿彌陀經》列為每天早晚都必須課誦的日課。可是有很多學凈土法門的人,往往被《阿彌陀經》裡面的三段核心經文所絆倒,甚至於因為錯會、誤解了這三段經文,致而退失了學習這個法門的信心,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這三段經文的第一段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三段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經文很重要,但也因為很重要,所以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反而是錯解,甚至被人故意曲解,那就會對念佛法門造成莫大的障礙;所以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都必須對這三段經文先有正確的了解。

凈土宗宗旨

首先,我們先來講解第一段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先自「得生彼國」講起,「得生彼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凈土門的目標、目的。我們一生學佛,學了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舍掉而歸入凈土法門,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法門的宗旨,可以用四句話標顯出來。各位如果稍留意的話,就會發現,最近我們新出版的書,在封底都印有我們的宗徽,這個宗徽是一個地球,地球上面有一朵白蓮花,對於有關凈土宗宗徽意涵的解釋,大家以後會看到。宗徽下面有四句偈語: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凈土 廣度十方眾生

這四句偈語就是我們的宗旨,很簡短,也很淺顯,一看就可以了解,希望大家能把這四句宗旨背下來。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宗旨、目的就是為了「信受彌陀救度」,這是大根大本,因為若沒有彌陀的救度,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凈土法門。彌陀的救度顯現在哪裡?在「專稱彌陀佛名」。專稱佛名的目的在哪裡?在「願生彌陀凈土」。願生彌陀凈土有什麼大效果、大利益?它的大效果、大利益就是不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迴,也能夠「廣度十方眾生」,使他們都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願生」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的大根大本,而且不只是學凈土法門的宗旨與大根大本,其實也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確實的反問自己:「我為什麼生下來?我為什麼活著?」人生很苦,像最近台灣景氣不好,有人因為生活痛苦而自殺;有的人則是再苦也忍耐活下去。但是,「忍耐活下去是為了什麼?人生何去何從?」如果能夠往這方面去思考,人就會產生智慧,同時也會走進信仰領域,此後只要他找到答案,那麼他的餘生,就能過著安心、安穩、安樂的日子。所以,人生的目的簡單的講就是為了「願生彌陀凈土」,這也是學佛的目的;總而言之,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何去何從?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人如果不知有三界六道輪迴,不信有三世因果的善惡報應,他就會認為人只不過是活一次,沒有第二次;他會認為人只不過是死一次,死了就沒有了,沒有所謂的輪迴;他只曉得有現生這一輩子,因此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這一輩子快樂。但是如果確信有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迴,而且了解人生無常、短暫,並且充滿種種苦惱,那時他就會努力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尋求未來永恆的解脫、永遠的離苦得樂。但是,一個人如果福德因緣不足,也很難找到正確解脫的法門,所以在座各位可以說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才會遇到這個今生今世必定解脫、必定成就的往生凈土法門。

世間人往往認為,這個人學問大,是哪裡畢業的,有什麼文憑,或這個人功成名就,就覺得他已不虛此生了,這完全是以外在的學問、權位、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就不一樣了,佛法所看的與世間所看的,不僅是絕大的不同,而且是根本性的不同。世間所以為的「常」「樂」「我」「凈」,由佛法看是「無常」「無我」「無樂」「無凈」,是截然不同的。以佛法的標準來說,一個人如果曉得生死這一件大事,同時曉得有往生極樂這一條易行道能讓我們輕裝上路——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這才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不曉得生死大事,不曉得求生凈土,以解決生死輪迴、追求永恆真實生命,則一個人不管他再怎麼有學問、有世間的地位、錢財,以佛陀的眼光來看,都是愚痴、可憐憫的人。

為什麼呢?就像前天所講的,人生每過一天就等於更接近地獄一天,再怎麼樣的功成名就,死了還是要跟閻羅王見面,還是要繼續輪迴。從這一點來講,弘揚凈土法門的人,可以說是大慈悲、大智慧。怎麼說呢?如果有人沒有東西我們給他東西,沒有衣服我們給他衣服,這樣來滿足他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也算是一種愛心、善行的表現,但他還是會生死輪迴,苦還是會一直的重複;況且他也不可能永遠轉世為人,如果墮落到三惡道就更苦;即使有幸能再轉世為人,也不一定能富貴榮華;即使富貴榮華也不能長保,還是要再墮落輪迴。既然這樣,我們只在物質上幫助他、救濟他,也就不能算是真正徹底的善、真正究竟的慈悲愛心了。可是,若能讓他了脫生死輪迴,讓他不再輪迴、不再反覆受同樣的苦,甚至能夠讓他成佛,永離六道輪迴,這一種慈悲,豈不就是大慈悲!這種智慧,豈不就是大智慧!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我們給他其他的法門,給他其他的知識、學問,可是如果他不能解脫生死輪迴,這一些法門、知識、學問,能算是大智慧的嗎?所以能夠弘揚凈土法門的人,都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而接受凈土法門、修習凈土法門的人,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不然他是不會接受的。

修習念佛法門是大善根大福德

接下來,什麼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都知道,接受凈土法門的人,他就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就必定會成佛,這種善根比阿羅漢、菩薩還殊勝,這豈不就是大善根嗎?而成佛能夠廣度眾生,這種廣度眾生累積起來的福德,又豈是其他善行、其他菩薩所能比得上的?所以在座各位能學習這個法門,就都是具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而且若進而依循凈嵩上師(編按:現代禪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凈嵩)的遺志,將這個法門弘揚出去,更是大慈悲、大智慧了。這也就如經典上所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智慧因緣,很難在這一輩子遇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應以很珍惜的心情來學習這個法門,同時也應將這個法門推廣出去;一方面是報答佛恩,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釋迦牟尼佛三次勸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不僅是我們凈土宗的宗旨,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所最要勸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重點。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三次勸勉我們要願生極樂世界:第一次是當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清凈、安樂、殊勝、莊嚴,引起我們的興趣、欣慕、嚮往之後,就順著勸導我們: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接著,佛陀就宣說往生的正因,也就是我們正在講的這三段文;說明了能夠得到往生的正因後,釋迦牟尼佛又再度的勸導我們: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既然聽聞到宇宙間有這麼殊勝的凈土,而且容易往生的法門,當然就應該發願生彼國土。隨後,釋迦牟尼佛就舉出六方諸佛的證誠。所謂「證誠」就是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內容是真實不虛的,是誠實之言;同時也說明,凡是念佛的人都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但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且在菩提道上不會退轉。因為有這種種殊勝的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勸我們要信受他所講的,不要懷疑。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利益都是從信開始的,信了之後,理所當然就會願生極樂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第三度又再勸勉我們: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的三次勸言,勸我們要發願往生,可見「願生彌陀凈土」是多麼的重要。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這部經里所勸勉大家的,在次數上雖然是三次,但「三」可以說就是無量數,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間斷的處處叮嚀,時時勸勉引導,只怕我們不願往生,不怕我們人人都願生極樂世界。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往生這件事情,是多麼悲切、懇切的盼望。所以讀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應該深切體會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悲懷,若能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本懷,滿阿彌陀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一切眾生,不忍看到有任何一位眾生孤獨的被遺留在娑婆世界中輪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回過頭來,我們再談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在提示「往生正因」之前,先說明非正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說,得生彼國的正因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彼國的因是「少善根、福德因緣」。所謂「少」就不是多、不是大、不是殊勝的、不是圓滿究竟的;所以「少」跟「多」相對比,「大」跟「小」相對比,「殊勝」跟「不殊勝」相對比,「究竟」跟「不究竟」相對比。但「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是絕對性的善根跟福德,它是超越性的。到底哪一些眾生是少善根、少福德?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中並沒有講,不過應該很多,要講也講不完。但是只要把「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提示出來,就知道除了這個正因之外,其他的都不是正因。

「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在哪裡呢?如果剛剛講的那一段經文是「問」的話,那接下來的第二段經文就是「答」了。接下來經文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就是「答」的地方。這一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也就是回答「往生正因」的經文。

善男子善女人

那什麼叫作「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都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既然是出生在五濁惡世的人,怎麼可能是善人呢?以佛法作為鏡子來反照我們的內心,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的貪嗔痴,除非降伏了貪嗔痴,否則再怎麼樣的修身養性,都不夠資格堪稱為純善無惡的人。當然,我們也不是全然純惡無善,仍然是有一些善,可是比較起來,仍然是惡多善少;而且貪嗔痴三毒是根本的惡,一切的惡、一切的不善都是因為有貪嗔痴,所以五濁惡世的眾生可說都是惡人。可是如果我們聞說阿彌陀佛而執持名號,釋迦牟尼佛就歡喜的讚嘆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然我們被釋迦牟尼佛這樣讚嘆,一方面是高興,一方面也是無比的慚愧,因此我們「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聞說阿彌陀佛

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然要先「聞說」,如果沒有先「聞說」,就不可能知道這句名號,既然沒聽過這句名號,又怎麼可能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呢?所以必須要先有「聞說」;那要從哪裡聞說呢?當然是從善知識那裡聞說。善知識有「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但不管什麼善知識,只要能夠講這個法門讓我們信受的,就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或許我們是偶然在其他的地方看到,然後走入信仰之道;不過即使是偶然看到,也必定是幾年前某種有關這部分的因緣種子進入我們腦海中,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本書時,種子就浮現,因此特別有印象、特別感動,對這方面有興趣,甚至生起信心;不然,就是過去世曾有這個因緣,所以這輩子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才會歡喜信受。總之,都是由於「聞說阿彌陀佛」,我們才會「執持名號」。

其次,「聞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聞說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阿彌陀佛還沒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其實我們也不曉得要祈求拜託),就大慈大悲的、預先的、主動的在萬古永劫之前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完成願行來成就極樂世界,以及成就我們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我們就是聽聞阿彌陀佛成佛的生起本末、來龍去脈,然後才會生起信心,信受彌陀救度,不然我們怎麼可能會信受彌陀的救度呢?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執持名號」有兩種涵義:一是內心信受彌陀的救度;二是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所以,「執持名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目的當然就是「願生彌陀凈土」。

其次,什麼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呢?這是在說明念佛的時間長短。接受彌陀救度的人,如果只剩下一天的生命,那就以這一天的時間專一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倘若你的生命延長了,尚有二天、三天……七天的生命,甚至還有七年、七十年的生命,那餘生你就專一的念這一句名號,不必假借或修其他法門,因為其他法門都不是往生的正因。這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之意。所以「若一日……若七日」就是盡他的生命,盡一輩子。

那什麼叫「一心不亂」呢?所謂「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因此「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說:「盡一輩子去專念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義。

極樂無為涅槃界

對於「少善根、少福德」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的祖師善導大師曾以一首偈來解釋,大家也可以記下來。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意思是說,我們願生的彌陀凈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無為」就是離開有為的造作,不是人為的造作,是無漏的、清凈的、不生不滅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是「一切有為法」呢?小至我們的身體、精神,大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甚至地球、太陽、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如夢幻泡影的不實在,如露亦如電那樣的短暫。

我們這個太陽系已經過了五十億年的壽命,還有五十億年,加起來是一百億年,一百億年我們感覺好漫長,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亦如電的短暫。因為只要是有為的,一定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的,既然有時間性、空間性,就是有限量,既然有限量就是短暫,再怎麼樣的長也都是短暫,除非你超越時間、空間。佛的境界就是超越時間、空間,不會因為現在因緣和合生了,之後因緣消散它就滅了。所以人生即使有一百歲、一萬歲都是短命。比如出生在天上,離我們最近的是四天王天,他的壽命是五百年,他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歲,但即使是這樣,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如電,還是短命的。

「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為八個宗派,可是除了凈土法門以外,其他的法門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凈無漏的願行所流露出來的無為涅槃的境界;是隨順佛性、隨順真理,不違背真理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燦爛真理之光輝的境界;不是以我們眾生有為的行門、有為的功德可以到達的,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是無為涅槃的因,而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無為清凈的功德所積聚的結晶,所以要進入彌陀的果報土——無為涅槃國,必須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能進入。因為這一句名號是清凈無為的、不生不滅的,所以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爾自然的。

功德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一種是不實的功德。真實功德只有佛有,也就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有;不實功德是我們人間所造作的,不管因也好,果也好,人間所作的功德,以及天人所作的功德(當然天人都是享福,很少作功德),都是有漏的,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顛倒的,都是屬於不實的功德。因此要以我們凡夫自己的修行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吻合的,所以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經典上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我們所作的善行來往生的。」

人生在世,無論是修心養性或者是依佛法來累積善事功德,這都是應該做的,但是如果把它當成是往生之因的話,則是「少善根、少福德」;而如果不作為往生之因的話,當然就是人世間的善根功德了。往生的因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也說,其他行門的功德是無法和念佛法門相比的。為什麼不能比呢?舉例來說,地面上的高高低低都能夠相比,像現在台北市建了101層高的大樓,在還沒有101大樓之前,台北最高的大樓就是台北火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這兩棟大樓是可以相比的;但如果101大樓要跟天比的話,那就不能比了。

一般人往往會誤解、錯解,甚至於曲解認為:經典上既然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就必須以修持種種法門的功德累積起來,才是多、才是大,如果只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好像是太少了,這就是誤解。所以一般人對於少善根、福德因緣,都誤解成要廣修種種法門,以為要以三學、六度、萬行來回嚮往生,而不曉得「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他們誤解要行三學六度、要修所有的法門,但又做不來,可是做不來不能往生啊,結果到最後有可能失去了往生的利益。相反的,如果對這段經文有正確了解的話,就不會退失,而且會念佛念得很歡喜,不然的話,念佛就會很苦惱。以上是解釋第二段文。

臨終佛聖現前,自然心不顛倒

第三段文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是說,專念彌陀名號的人會得到一種果報,什麼果報呢?就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會現在其人面前。所謂臨命終時就是要斷命而還沒有斷命,接近命終時的彌留狀態,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在那個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這是一種果。另一種果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人命終的時候就會心不顛倒,而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兩種果,這兩種果都是從同一種因而來的,也就是說這個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專持名號,就會得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有關「心不顛倒」,一般人的誤解也很大,誤以為命終的時候必須要自己心不顛倒,才能夠蒙佛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錯解,顛倒因果了。因為是臨終佛聖現前,才能夠讓我們命終心不顛倒。這個道理,我在《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第一四三頁(或《善導大師全集》第七七五頁)有提到,內容是這樣:

人多以為臨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

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之經意,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

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

時間已經很晚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有時間多看《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這樣就能夠清楚了解有關這方面的道理。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摘自《慧凈法師講演集(二)》


《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的梵語原義

本文轉自朱亞仲先生博客,節選自文章:淨土宗《阿彌陀經》少善根解析與脫文考證

一、引言

鸠摩羅什譯本《佛說阿彌陀經》為淨土三經之一,是淨土宗重要的修學教材,也是諸多寺院早晚課的必誦讀本,譯本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玄奘譯本《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譯為“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德裔英國著名語言學家、牛津大學教授馬克思•缪勒(F.Max Müller 1823-1900)的梵英譯本譯為“眾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國”(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1)。首先筆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對三個譯本進行分析。

二、少善根的語言學分析

該句梵文是:nāvaramātrakeṇa śāriputra kuśalamūlenāmitāyuṣas tathāgatasya buddhakṣetre sattvā upapadyante(2)。分拆每個單詞的意思是:na(不)avaramātraka(少)śāriputra(捨利弗)kuśalamūlena(善根)amitāyuṣas(無量壽)tathāgatasya(如來)buddhakṣetre(佛國)sattvā(眾生)upapadyante(生)。直譯為:捨利弗,眾生不可以少善根得生無量壽如來的佛國。

羅什譯本中的“福德、因緣”,梵文本裡沒有對應的單詞;玄奘譯本與梵本意思基本一致;缪勒譯本則區別較大,主要區別在nāvaramātrakeṇa kuśalamūlena這兩個詞的翻譯上,nāvaramātrakeṇa由na+avaramātrakeṇa組成,na意思是“不或非”,avaramātrakeṇa是avaramātraka的具格,avaramātraka由avara+mātraka組成,avara意思是“卑微、下劣、少”, mātraka意思是“少”,所以該詞翻譯為“少”是正確的。

筆者個人認為,“少”在漢語裡,只能用來形容數量,但這個梵語單詞卻有雙重含義:數量少且質量低劣。這就是不同語言使用情境不一樣所造成的差異,漢譯為“微劣”更加精確。

缪勒將該詞翻譯為“今世”,譯本注釋中說:“Avaramātraka.This is the Pali oramattako,belonging merely to the present life.”(3) Avaramātraka對應巴利語是oramattako,僅屬於今世。

梵語和巴利語的關聯非常密切,二者之間的互通性很強,很多單詞都可以互相轉換的,梵語的avara-mātraka在巴利語的對應單詞是oramattako(今生的,世俗的),釋迦牟尼當年講經說法,用的就是巴利語而非梵語,因此,該譯法從佛教史和語言學角度是可以成立的。

kuśalamūlena的直譯是“善根”,但按照佛教義理,“善根”應是宿世善根,與今世無關,所以缪勒意譯為good works(善行)。

缪勒教授是在其學生南條文雄的協助下翻譯了淨土經文,而南條文雄是日本淨土真宗學者,由於日本真宗與中國淨土宗在教理上有較大分歧,因此少部分國人對該譯本提出了質疑,質疑翻譯時會不會融入真宗的思想。這種想法純屬杞人憂天,缪勒和南條文雄的翻譯屬於純學術研究,遵循的是客觀公正的學術標准,與譯者本身的信仰沒有關系。而且,日本真宗依據羅什譯本的“少善根”和“執持名號”,結合脫文,認為持名念佛才是多善根,總結出了“以淨廢聖”的錯誤思想(詳見後文的脫文考證)。但是在缪勒譯本裡,根本不存在“少善根”,“執持名號”也譯為心念而不是口念,這樣反而把真宗的錯誤思想給顛覆了,由此可見翻譯的公正性。

至於玄奘大師的譯本,則上千年來都被束之高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師譯經並非隨意而為,而是有缜密計劃的,這點從《慈恩傳》中的一則事例可以看出,在翻譯《大毗婆沙論》時,唐高宗建議先譯未譯過的經文,因為《大毗婆沙論》以前是有譯本的,但玄奘大師卻認為前人譯的《大毗婆沙論》不完整且有不少錯誤,所以還是堅持自己的計劃。相信大師重譯《阿彌陀經》也一定有自己的考量。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字面理解,一般都認為往生是要多善根福德因緣,那麼怎麼才算多?多少才算多?上千年來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而解釋的不統一,容易造成淨業行人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以懷疑心求生淨土,從淨土宗的教理分析,只會有兩個結果:或是不能往生,或是往生到邊地疑城;而僅從語言學的角度,無法诠釋出釋迦佛的真實義,下面筆者不揣冒昧,嘗試用佛學義理加以闡釋。

三、少善根的佛學義理闡釋

“善根”在佛學裡是指般若智慧的覺悟。按照圓教的性具思想,善根是我們先天本性具足的,只是開顯出的多少有區別;而說到善根,按照佛教義理,是宿世善根深厚、宿世善根成熟,所以今生善根的多少,取決於你的前世。

善根說起來比較抽象,把它比喻成天賦,就很容易理解了。不論各行各業,想要做出卓越成就,天賦的因素都不可或缺,以書聖王羲之為例,若不是他天賦異禀,書法造詣絕不可能登峰造極,上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左右;但若不勤學苦練,他的天賦也無法發揮或發揮不到極致,墨池的故事可謂人盡皆知。

善根和天賦當然並不是一回事,只是方便理解的比喻而已。在世間法中,先天天賦和後天努力,基本上是各占一半,但佛法中的善根,占的比率要大一些,有時甚至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宿世善根深厚且成熟,所以今生聽聽佛經就開悟了,但是你看到的,是他今生輕松的頓悟,你看不到的,是他前世累劫的修行。末法時代的眾生,大多都是善根淺薄,煩惱深重,所以更要精進修行。

世尊這裡說到少善根,是和他以前說過的法相比較而言的,沒有比較,就沒有多少之分。例如小乘佛教的《阿含經》,讀起來就相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為《阿含經》是觀眾生法界的,而《阿彌陀經》是直觀佛法界的,眾生和佛法界的差距實在太遠了,因此世尊感歎其為難信之法,少善根是難以信受的。

少善根不能往生,其實只是表達一個觀點而已。例如筆者說:“你想成為書法家,是不可以少天賦的。”這句話,讀者不可能誤解為是要你去多天賦,因為天賦是無法增多的;同理,想得生彼國,是不可以少善根的。世尊也並不是讓你去多善根!

如上,去掉梵文本裡不存在的“福德、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只是告訴你,往生不可以少善根這個觀點而已,根本不存在要多善根福德因緣的含義。

既然不存在多善根福德,那麼是否要修善業呢?答案是一分為二的。首先來看什麼是“業”。《俱捨論》雲:造作名業。《成唯識論》雲: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是一種身口意的行為,作用是招感果報,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

業力的果報是在三界六道輪回內實現的,如果你專修聖道門,那就要偏重業力的修學,廣修資糧,忏悔業障,為來生善得人身、六根具足做好准備;如果你修淨土宗,來生往生極樂,不再六道輪回,業力修學自然就不是重點。凡夫能否往生,完全靠彌陀本願的攝受,與你今生的善業沒有關系。

善業與往生的關系,一直是頗有爭議的話題,印祖在《一函遍復》裡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既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嗔恚、愚癡之念)。又須……

看完這些善業,估計沒幾人能做到,真做到的人,應該也不是凡人,所以希望淨業行人今後能明確一點:得生與否,與你今生善業無關!

與今生善業無關,並不代表反對你修善業,更不是鼓勵棄善揚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教的基礎;不信因果,不信善惡有報的人,是不可能真信彌陀和極樂存在的。

在《觀無量壽經》裡,淨業三福被釋迦佛定義為修行淨業的正因。三福的修行,既決定了往生後品位的高下,又可以促進和鞏固往生的信願心。因此,對於以淨業三福為代表的善業,淨業行人仍應隨緣盡分的積極踐行。

只是要明晰一點,那就是能否往生與善業無關而已。缪勒譯本“眾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國”是符合淨土宗教理的。

那麼眾生該如何得生彼國呢?少善根之後的經文給出了答案:淨業行人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後,思維彌陀本願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過聞思而生起往生的信願心,一心思念一日至七日(4),這樣的淨業行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弟子將現在其前,由於佛力的加持和攝受,淨業行人便會心不顛倒,以平靜安詳的心情去世,往生到極樂淨土。

所以只要真信切願,即可得生彼國,而國人則普遍誤解為要持名念佛到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印光大師有明確開示: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5)

羅什譯本中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玄奘譯為“聞已思惟……系念不亂”,梵本中的對應詞是“avikṣiptacitto manasikariṣyanti”(一心思維)(6)。學術界亦有相同的論證:今以梵本為中心對比諸本,羅什譯的“執持名號”則相當於“思念……名號”,這點很明顯。(7)

中國和日本的淨土宗,上千年來都誤將“執持名號”解釋為持名念佛,而其本意應為思維層面的心念,並非口念;順帶一提,康僧铠譯本《無量壽經》十八願中的“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梵本對應單詞直譯為“為了往生投心於那個佛國,甚至只發起十個念頭”(8),所以“乃至十念”指的是心念;《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的“專念無量壽佛”,念佛的動詞是“manaskāra”(思維、憶念)(9),同樣也是心念的意思。

其實“執持名號”裡的“持”,與《觀無量壽經》流通分裡的“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裡的“持”,都是“受持”的意思(領受行持,思想上接受並身體力行),而並非持名的意思,否則,世尊在《觀無量壽經》正宗分裡說了那麼多,全是沒用的廢話了。

“一心不亂”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的意思。無論做任何事情,三心二意都是很難成功的,所以一心不亂,是讓你往生的信願心專一不變,並非按照通途教理所解釋的事、理一心不亂。一些淨業行人既欣求極樂,又貪戀娑婆,目標不定,心不專一,所以難以往生。梵本原文裡,完全沒有持名念佛到事、理一心不亂的詞句和含義。

綜上所述,《阿彌陀經》的本意,只要你對淨土法門有真實的信心,就不屬於“少善根”。而有了真實的信心,就必願求生淨土。所以往生的標准是:真信切願,以信為本。往生百分之百靠佛力,不要懷疑,不用顧慮,不論罪福,真信切願,乘佛願力,定能往生!

印光大師說: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癡,令其盡淨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於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10)

往生完全靠佛力,但往生的信願心,是靠眾生的自力生起的。以印光大師所舉坐船過海為例,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但是購買船票和按時上船,是靠你自己完成的!如果按照淨土真宗的純他力思想,就是彌陀幫你買票,然後再把你背上船,但是沒有自力,何來他力?他力是要靠自力的承擔和轉化才能起作用的!

淨土宗的信願心,是對教理認知後而生起的如實觀照: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種信願,是建立在真如本性之上的般若智慧,與神教的宗教激情或宗教情操,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否認有極少數宿世善根極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但是絕大多數人,都要通過聞、思、修,來培育、建立和鞏固信願心,這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眾生在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修行,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淨業行人一方面要認知彌陀本願他力攝受的增上緣,堅固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緊迫感,勇猛精進,修道增善,不可因彌陀的無條件攝受而生起懈怠之心。

信願心屬於心念,但眾生的心識散亂,雜念紛紛,難以為之,持名念佛作為憶佛念佛的工具,由思維導引口稱,再由口稱強化思維,簡便易行,三根普被,因此善導大師善巧方便地將其定為淨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教內普遍采用的字字清楚,句句不亂,耳聽心入、自念自聽的自性念佛,與聖道門的止觀是一致的。念佛時,心神專注,不起雜念,就是止;一句佛號,口念耳聽,清清楚楚,便是觀。

止觀是佛法修行的不共法門,包括如來、菩薩和聲聞在內,他們所成就的世間和出世間的所有功德,全是靠止觀來實現、增長和圓滿的。《解深密經》雲: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捨那所得之果。

從佛學義理分析,這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持名念佛,可以增強你的心力(堪能性),從而使你更快更好的與彌陀本願感應道交。雖說只要真信切願就能往生,但畢竟是心力先啟動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而凡夫眾生的心力本就羸弱,因此從取法為上的角度,淨宗的祖師大德,多建議淨業行人踐行這種自性念佛的方法。(作者:朱亞仲)


淨空法師: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我們這裡,參考資料裡頭有「襄陽石經」,有這一條。「石刻《阿彌陀經》」,在石碑上刻的《彌陀經》的經文,刻在石碑上。「最著名者為湖北襄陽龍興寺之石刻彌陀經,世稱襄陽石經」。「據」,根據,「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一阿彌陀經脫文」這一條,這是王龍舒居士記載的,「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字畫清婉」,這就是講中國的書法,非常秀麗,刻得很好,很多人學寫字的,把它當字帖來用。自一心不亂以下有二十一個字,「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這二十一個字漏掉了。這二十一個字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真正明白了《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這一句。

我們今天講念佛就能往生,那我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這個地方補出來了。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我們放心了。過去生中確實有善根,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不夠、不足。怎麼知道有善根?我們聽了這一句阿彌陀佛,讀到《彌陀經》,他生歡喜心,這就是善根。沒有善根的人,你念佛他不想聽,不願意聽,你請他來聽,他聽不懂,經他不願意看,這是沒有善根福德因緣。

我們能信,雖然信得不夠深,也想往生,這個心也不懇切,也念幾句阿彌陀佛,說明你有善根,你善根不足。那怎麼樣?多念,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永明延壽大師當年在世,每天十萬聲佛號;黃念祖老居士往生之前的半年,每天十四萬聲佛號。這是什麼意思?這是教我們,他們做榜樣給我們看,補足善根福德因緣之不足,他把它補起來了。所以,到臨終真能往生,往生的品位很高,這就教我們的方法。我們念佛,念得會疲勞、會疲倦,念念妄念起來,會忘掉,這都是善根不足的現象。勇猛精進就把善根福德補起來了。所以這個二十一個字很重要。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五集)2012/12/1

 

bub.jpg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方法

 

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

 

散亂心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

 

由“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枉然”談如何選擇修學淨土的善知識

 

"喊破喉嚨也枉然"是禪宗對淨土宗的誤解,不是淨土宗的教理

 

佛陀的話是自相矛盾麼?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往生淨土三志願:極樂淨土、琉璃淨土、兜率淨土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蓮池大師指出的念佛十疑,是不是也說出了你的困惑?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念佛的一百種果報!基本常識都沒有,念佛去了地獄,冤不冤枉!

 

 

阿彌陀佛-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