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堪布慈誠羅珠 發布時間:2013-03-26 來源:慧燈之光九

  

佛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為其中包含了哲學、天文、地理、科學等豐富的學科知識。不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此處要介紹的,就是佛教三觀當中的世界觀。

世界觀首先是一個知識,然後更重要的,是怎麼樣能夠將這些知識變成一種方式方法,並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一方面調整自己的心態,同時還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健康、愉快。本來,這也是佛教的目的與宗旨。

有些學佛或學其他宗教的人,總喜歡神神叨叨,講神通、講境界,這並不是佛教的初衷。佛教雖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導的,是怎麼樣培養愛心,怎麼樣增長智慧,怎麼樣學會奉獻等等。

如 今的每個人,尤其是很多企業家的壓力都相當大。很多物質不能解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現在已經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經濟發達以後,很多有錢人卻發現,金 錢並不是自己原來所想象的那樣萬能。過去以為,有錢一定會很幸福,但實際上金錢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說:在不久的將來,抑郁症將會是全球公眾健康最大的問題。僅僅2006年,美國在抗抑郁劑上的年花費估計約達七百六十億美元。但這種藥的療效卻不太理想。因為吃了這種藥物以後,會強制性地終止人的一些比較敏感的思維。長期服用這種抗抑郁症的藥,就會干擾情緒的活力。

怎麼辦?心病還需心藥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療是最恰當的。在如今的商業社會當中,吸收佛教文化裡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來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緩和我們內心當中的壓力和煩惱,就顯得勢在必行了。

當然,如果我們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門外,以旁觀者的姿態去分析、判斷佛教,效果不會太好。我們需要進到佛教門內去看一看,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地去接觸佛教,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得到滿意的答案。

下面,我將用最簡短的文字,對佛教做一個大致的介紹,同時為大家介紹一些消除壓力的禪修方法。

 

一、佛教簡述

 

(一)三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過三次法輪。第一次轉法輪,開始於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不久,其內容比較基礎,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講怎麼樣做人,勸人斷惡行善等小乘佛法,相當於我們的小學課程。

之後,釋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靈鷲山上轉了第二次法輪。其重點,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梵文音譯,也叫般若波羅蜜多,翻譯為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從此岸到達彼岸。

每 一個眾生都有智慧,但因為沒有接受過深層次的訓練,所以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深廣。智慧度,就是訓練、培養我們的智慧,使其達到至高無上的巔峰——成佛。以門 外漢的眼光來看,這個過程顯得比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這種心靈訓練是非常實實在在的過程。大家比較熟悉的《心經》、《金剛經》 以及禪宗所講的很多內容,都屬於第二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的內容,相當於我們的中學課程。

第三轉法輪所詮釋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來藏,屬於比較高級的課程。之後,釋迦牟尼佛在即將示現圓寂的時候,又傳了密法。顯宗第三轉法輪的主要內容和密法,相當於我們的大學課程。

佛圓寂之後,由他培養出來的弟子們,又根據他們的理解與修證,去解說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經內容。其中釋迦牟尼佛自己口傳的佛法,叫經典;佛陀弟子解釋的部分,叫論典。漢文版的《大藏經》裡面,就收集了經論兩部分內容。

經典和論典的數量,都非常龐大。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和高等佛學院將五種論典作為必修課,並稱之為五部大論。

 

(二)五部大論

五部大論,也即五種不同的論典,其中每一種論典,都是一個體系。

第一種論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講佛教徒與出家人的行為規范或戒律。

第二種論典,叫做阿毗達摩。阿毗達摩是梵文音譯,主要宣講宇宙間各種天體的誕生、毀滅以及生滅之間的變化,微觀世界的狀況,人體的結構,還有心靈分類、善惡因果、生命輪回、修行與解脫的本質和分類等等。

在心靈的分類部分,佛教把人類的心靈,剖析得非常細致入微。包括人的情緒分類,毀滅性的情緒有多少,良好的情緒有多少,各種情緒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分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或消失,如何控制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與大乘佛教的禪修內容。

第三種論典,叫做中觀。也即不極端的、中間的觀點。中間是空性,極端是有和無、常見和斷見等等。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論典之一。

第四種論典,叫做因明。這是比較接近於西方邏輯學的一個非常出色的超級辯證法。它的辯證、推理方法,與西方哲學裡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內涵,卻牽涉到方方面面。這是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喜歡學邏輯的人應該去讀一下因明。

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過層層理由,來推導出結論。

在藏傳佛教的很多寺廟裡,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辯論。辯論的內容,就是用這種思維方式來建立觀點。

第 五種論典,叫做《現觀莊嚴論》。它的主要內容,是講大乘佛法的修行。什麼叫做修行呢?雖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謂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識。這些知 識能不能融入到生活當中,就是一個問題了。比如說,即使一個人懂得很多倫理道德的理論,能將《論語》、《弟子規》等傳統經典倒背如流,但怎樣去把這些知識 落實到現實生活當中,就需要一種訓練。這套論典當中,就把整個大乘佛法的訓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

下面將對五部大論中的《大乘阿毗達摩》所講的世界觀,以及大乘中觀的一些觀點,做一些簡單介紹。

 

二、唯物、唯心、唯幻

雖然西方哲學,可分為唯心和唯物兩種不同的派別,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盡管佛教裡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

西 方哲學的唯心主義當中,也有一些比較好的邏輯:譬如羅素的《現象與實在》裡面的某些觀點,以及英國經驗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貝克萊的有些論點等等。他們認 為:存在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沒有一個物質的世界。這些觀點,與佛教唯識宗的見解比較相似。但貝克萊最後卻面臨著一個學說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 義者的詰難時,只好把問題都牽強地寄托給上帝,這就是別人無法接受的結論了。

漢 傳佛教比較重視唯識宗。當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學的時候,雖然他求學的大多數時間,是在當時印度最頂級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度過的。那爛陀寺也開設了唯識、 中觀甚至密法的課程。但因為他依止的師父,是一個唯識宗的高僧。所以他學的比較多的理論,是唯識宗。回國以後,他著力弘揚的法門,也多半是唯識。

雖然佛教唯識宗的某些觀點,與唯心主義比較相似,但不等於說佛教就是唯心主義。如果必須要給佛教起一個類似的名字,我想,比較適合的應該是「唯幻論」。

 

三、如何理解唯幻

首先,佛教認為,我們的現實生活,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世俗諦與勝義諦。兩種層次的後面,都綴有一個「諦」字,以表示真實。

什麼樣是真實呢?比如說,夢中的所有現象,對醒者來說都是虛假的,但對正在做夢的人來說,卻是非常真實的,與白天現實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樣。同樣,有修行的人和沒有修行的人看這個世界,層次也不一樣。但在各自的時空當中,卻都是真實的。

佛陀說過: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現實生活都是真實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就只能做該做的,而不能做不該做的,諸如偷盜、欺騙、妄語、殺生等等。但這個所謂的真實,只是相對的真理,而不是絕對的真理。

舉 一個例子,如果拿一個鵝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後用我們的肉眼專注地去看,就只能看到一個一動不動的靜止之物。從肉眼的角度來說,水是動的,雲是動的,建築物 和鵝卵石是靜止不動的。但以顯微鏡來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為何會有矛盾的結論呢?因為肉眼與顯微鏡所觀察的層次不一樣。顯微鏡比肉眼更先進,能觀察得 更清晰,所以最終的結果,應該以顯微鏡的結論為准。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卻可以承認肉眼所見的相對靜止。這兩個相對真實的結論,就叫做勝義諦和世俗諦。

我們不要過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這個世界最表面的層次——可見光,這只是光譜中的極少部分;耳朵只能聽到最普通的聲音,頻率更高或更低的聲波,我們都沒有辦法辨析……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感知到的是絕對真理。

但是,顯微鏡所發現的布朗運動等現象永遠是絕對的真理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背後有更高深的智慧,儀器背後有更先進、更靈敏的儀器。當量子力學出來以後,過去的很多經典物理學知識已經行不通了。世間的一切知識,都是相對的正確,而不是絕對的真理。

很多人讀過《般若心經》,或許還會背。《般若心經》告訴我們說: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雖然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會否定這個結論,但佛教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幻象,只是我們目前感覺不到而已。

就宏觀世界而言,地球始終在以每秒鐘29.79公裡的速度高速運行,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為止,卻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微觀世界,佛經在兩千多年前所講的與現代科學的新發現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質都是在瞬間生滅。任何新的東西在誕生後,立即就會毀滅。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生滅的過程呢?因為它的速度快得讓我們感覺不到。但我想,學哲學的人應該比較容易接受運動和生滅這兩個概念。

佛經的用詞是「生滅」,而物理學說的是「運動」,哪個用詞更確切呢?個人認為,佛教的生滅更為確切和接近。

從 物理學的立場看電子的運動,往往會誤認為:假如一粒電子從東邊出發,然後到南、西、北,最後回到東邊的終點,始終是一個不變的電子,所以稱之為「運動」。 但其實,若從佛教的角度看電子的運動,我們會發現:在看似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一周的過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電子,實際上已經在第一度的地方毀滅了。在第二 度一直到第三百六十度的每一個位置,都是無數個新誕生又立刻毀滅的、不同的電子所組成的一個圓圈的假象。

同樣,我們看見的這個世界,實際上也只有在當下所見的這個一秒鐘的萬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經消失無存;未來的世界,還沒有誕生。可我們卻認為:世界是連續存在、恆常不變的。這都是缺乏智慧的結論。

其 實,現代科技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比喻:過去的老式電影膠片,實際上是由一幀一幀的反轉片組成的,其中第一幀圖像與第二幀圖像,完全沒有關聯, 但因為播放的速度比較快(每秒鐘二十四幀),所以我們的肉眼無法分辨其間的差別。我們會以為,畫面上一個人走路和說話的動作,完全是連貫一體的,絕對想不 到這些連續的畫面,是由很多沒有關聯的膠片組成的。因為我們的眼睛沒有察看細微物質的能力,所以產生了連貫的幻覺。我想,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都能 夠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邏輯。

所以佛教認為,一切有為法,也即有生滅、有因緣的東西,皆如幻、如夢、如泡、如影,都不真實,都是幻覺。

但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生存,要過正常的生活,就需要這些幻覺。如果打破了這些幻覺,就沒有生存的基礎,我們所有的理念,都會分崩離析、徹底瓦解。

怎麼證明這個世界是幻覺呢?一百年以前,我們的前輩純粹是用邏輯去推理、判斷,並得出結論的。現在,我們在邏輯推理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證明,唯幻論的結論是顛撲不破的,任何物質最後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許有人會問:物質的個體只會越分越多,怎麼最後會變空呢?

我 們知道,在哲學和數學中,有無限大和無限小的概念。但所謂的無限小,應該是一個存在著很大漏洞的錯誤觀念,因為世上並沒有無限小的東西。比如說,一分鐘, 我們可以分為六十個一秒鐘;一秒鐘,又可以再分為一百個更小的單位,然後一直這樣無邊無際地分下去,最後的結果,叫做無限小。

但實際上,如果一秒鐘可以無窮無盡地分下去,永遠都分不完,則時間將永遠停留在這一秒鐘上面,再也不會過去。然而,眾所周知,在客觀世界中,一秒鐘的時間,卻是有限的。這二者顯然有了矛盾。

再 比如說,如果一個分子或一個電子永遠都分不完,則一棟房子的重量和體積,會與一粒米的重量和體積毫無分別,因為它們都一樣無窮無盡。但現實生活已經告訴我 們,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輕、體積很小,那是因為它的結構當中的分子、原子沒有那麼多。反之,一棟樓的體積之所以那麼大,重量那麼重,也是因為它的結構當中 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為什麼會產生矛盾呢?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已經脫節了。

也 就是說,盡管在我們的概念中,一秒鐘可以分成一萬個單位,也可以分成一億個單位等等,但這些都只是幻覺而已。就像高速旋轉的電風扇,我們看不到它一個個的 葉片,而只能看到一個圓形的整體。或一個玻璃杯,我們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電子、原子組成的,每個原子核周圍又有很多的電子在圍繞它轉動等等一樣。我們的眼 睛能力太有限,根本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錯誤的幻覺。

 

四、如何將唯幻論融入生活

 

(一)身處紅塵,不墮紅塵

這些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關系?如何將這些理論運用到生活當中呢?

第 一,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世界是虛幻的。但從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來說,這都是真實無比的世界。因為這種相對的真實,所以我們要對社 會、對家庭、對公司裡的員工負責。要去發展事業、養家糊口,這是我們的義務。同時,那些不該做的事情,譬如殺人、偷盜、欺騙等等,也要嚴加杜絕。絕不能因 為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壞不分。佛陀告訴我們,在世俗諦的層面上,要遵守世間法則,要懂得善惡,要取舍因果。

第 二,既然知道現實的一切都是幻象,我們都在做夢。只是平時晚上做的夢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而現實生活的這場輪回之夢延續的時間比較長而已。當我們走到生命的 盡頭,再來回顧自己一生的所有經歷,就會發現,今生今世的一切際遇,都與昨天晚上的夢一樣虛幻不實。所以,我們不要過度地執著金錢、感情等一切我們認為可 以執著的東西。

當然,普通在家人並不需要強迫自己禁欲。佛教認為,正常的感情如果沒有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就不是罪過,但感情也像做夢一樣只是一種幻覺,所以也不要過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則,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順的時候,會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為太執著了。

佛 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不墮兩邊,也即不要走極端。既不用對這個世界非常反感、厭惡、悲觀,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錢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 也不是惡,讓其成為善或惡的因素,在於我們的意識。如果能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金錢、感情等等,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份幸福。

要 啟動幸福、正面的生活,取決於自己的訓練。就像體育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出成績、拿冠軍,必須加強平時的訓練。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須按照醫生的藥方服藥一 樣。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誨去訓練,就能在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時,也能做一個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瀟灑、沒有煩惱的人。不會因為太執著 而不開心,也不會因為壓力太大而想不開。佛教,尤其是禪宗,經常會用「放下」這兩個字來表達這種境界。

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自己的事業,並不是放棄自己的事業;放下金錢,也不是放棄金錢。放棄,是一種逃避。而放下,卻是另一種面對的方法。

未 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本來世界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美麗,人生存在著很多坎坷。如果對客觀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過高,沒有危機意識和思想准備,就只能唐突 地去面對死亡、生病、破產或名聲受到損害等各種突變。那時候,我們一定會難以承受。或許一個並不算太大的痛苦,也會讓我們自我毀滅。

越戰期間,有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史達克岱爾(James Stockdale)曾當過戰俘。他的心得是:「樂 觀者最早死。」他說:在一大幫被俘虜的人當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著樂觀態度的人。他們總是會說:「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自由!」然而聖誕節 過去了,他們並沒有獲得自由;然後他們又會說:「復活節的時候,我們肯定會獲得自由了。」然而,復活節又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獲得自由;接著他們又會說: 「感恩節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自由了。」然而感恩節又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獲得自由。由於期望值過高,而現實又很殘酷,所以最後會心碎而亡。

其 實,在任何領域都是這樣。沒有必要太悲觀,也沒有必要太樂觀,應該保持中庸、隨緣的心態,並了知世事的無常與如夢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堅強的心態去面對人 生,就能永遠站在金錢的上面,而不會被金錢壓得喘不過氣來。有錢的時候開心,沒有錢的時候也一樣自在。這,就是佛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加強訓練,走向解脫

現代社會的人,不可能沒有壓力。如何緩解壓力,是一個迫切而嚴峻的課題。

對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處只講與前面的理論相關的一部分。

平 時在談話、走路等等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和情緒的波動相當大,散亂且零碎,不能做到全神貫注。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很難產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將內心起伏動蕩的 波瀾降到比較平靜的狀態,當內心顯得比較清晰與敏感以後,思維才會更有效率,這樣才能更專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包括如何做生意,怎麼去賺錢,如何處理 各種問題等等。過去很多科學家、哲學家的那些令人興奮的發明,也是在打坐、做夢的情況下誕生的,沒有一個是在心緒不安、胡思亂想的情況下創造的。

如何讓內心平靜呢?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處理完畢,並關閉門窗、電話等可能干擾內心的一切外緣,然後以毗盧七法的打坐姿勢安坐。

 

1,身體的要點——坐姿

主要包括七點:

1)盤腿坐於坐墊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兩個拇指相碰,這叫做定印。將結定印的手,放在肚臍下四指處。

3)張開雙臂。

4)身體正直。不能左右、前後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勢。

5)頭部稍稍前傾。

6)雙目微閉,往下直視鼻尖。

7)舌頭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調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這樣就能讓身體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靜下來。

打坐的時候,最好坐在墊子上面。墊子的後面要高一點,前面要矮一點,這叫禪墊。如果坐在很軟的沙發上打坐,身體一會兒就會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2,語言的要點——排污氣

安坐好之後,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排出污氣。

1)為什麼要排出污氣

雖然在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呼吸與思維有什麼關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卻知道呼吸與念頭密切相關。

修 行人都知道,身體的姿勢、外在的呼吸,與循環在人體內的內氣與密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就像吃飯之前先要洗碗一樣,修禪定之前,也要把一天當中所累積下來的所 有與雜念相關的氣排除。排了污氣以後,自然就能把當天累積的所有雜念、負面情緒乃至毀滅性的情緒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語來講,這個方法叫觀想;用普通的語言 來講,叫冥想。

打 坐觀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也是有科學證據的。打坐可以明顯地改變左右腦比。確切證據顯示,情緒上的悲傷和幸福,與左腦和右腦的前額葉有關。其中 左腦負責幸福,右腦負責悲傷。當左右腦對比升高,左腦活動異常活躍時,幸福感也會隨之而增加。科學家們發現:打坐冥想的時候,左前額葉外皮區的活動量非常 高。換言之,禪修或冥想完全可以達到很快樂、很幸福的境界。

我們的一貫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質的力量,而往往會習慣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實在有些時候,精神的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物質的力量,我們萬萬不能忽略了這一點。

2)如何排氣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無名指的指根(在這裡有一個血脈),另外四個手指放在拇指上面,這叫做金剛拳。將拳頭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脈上面。

之 後,右手的拇指同樣按在無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三個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並把手朝上轉一圈,按住右邊的鼻孔。之後,從左邊的鼻孔排氣。排氣的時 候,要冥想:我今天一天產生的所有負面情緒,都變成一種黑色的氣體,就像柴油車排氣管裡排出來的骯髒氣體一樣,從左邊的鼻孔裡排出去。同時輕輕地呼氣,這 樣連續三次。之後左右手相換,右手做金剛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脈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轉一圈,按在左邊鼻孔上,並從右邊鼻孔輕輕排出污氣三次。隨後左右手同 時做金剛拳,一起按在左腿和右腿腿根的血脈上,左右鼻孔同時排氣三次。

 

3,專注呼吸的修法

做 完上面的排氣後,手結定印放在肚臍下四指處,然後靜下來,眼睛往下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調快或調慢,呼和吸作為一對,然 後數次數。數次數的時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數七次。數完以後,又回到一,再數到七,這樣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每七次算是一組,這樣要數三組,一共為 二十一次。這是過去修行人的一種經驗,如果數呼吸的數量多了,比如數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後,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從一到七反復循環。大家可 以根據時間的長短,自己決定數的次數。如果靜坐一個小時,就在這一個小時當中,什麼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地呼吸和數數。通過這種方法,就能把自己從壓力下 面解放出來。

為 什麼這種方法能夠減壓?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後,相對來說,情緒比較集中,沒有那麼散亂。集中以後,所有的思維都全部歸零。沒有任何思 維,家庭、感情、公司等等都拋之腦後,不追憶過去,不迎接未來,也不對當下做任何判斷。就在這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當中全部放下來。這樣整個心靜下來以後, 就會進入一個非常寧靜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所有的煩惱、所有負面的情緒、所有的壓力都會消失無蹤。剛開始,我們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鐘左右,然後再發展到兩 分鐘、五分鐘、十分鐘等等。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鐘以上的靜坐時間,這樣對我們很有好處。

 

4,如夢如幻的修法

靜坐下來以後,就去思考:每天24個 小時當中,我所執著、留戀、在乎的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通過前面講的邏輯去思維,最後會判斷出: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幻覺。當對這個結果從骨子裡深信 不疑,並能深深地體會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場夢」以後,就不要再去分別思維,立即停下來,在這種感受當中安住。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都可以。開始的時候, 可能僅僅過一分鐘左右,這個感覺就會消失。不要緊,再去思維、體會、安住,這樣反復持續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就能逐步轉變我們的觀念,達到減壓的目的。

觀 如夢如幻和數呼吸這兩個方法,都有減壓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學佛的人,也可以嘗試。雖然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摻雜任何的信仰成分。修這個法,並不 等同於學佛。就像瑜伽可以脫離所有宗教,只是單純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樣。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脫離佛教,作為一個純粹的健身或養生技巧來使 用。

 

5,打坐的最佳時間

1)晚上睡覺之前,經歷了一整天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應酬,各種各樣的壓力已經蓄積到了當日的頂點。此時通過這種方法減壓後,晚上就不會做噩夢,睡眠質量也會越來越好。

2)早上早起一個小時,在洗漱完畢,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靜坐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哪怕只有二十分鐘都可以。把心態調整一下之後再去上班,平靜的心態一定能對當天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修行要靠長期的積累,我們不能因為一兩天沒有什麼作用,就停下來了。不以跬步,無以至千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點滴的累積。沒有時間的夯積,是不可能成功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