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麼修行才能修得更好呢?
弟子:
請問仁波切,每到共修的時間,是禪修好,還是去放生、供燈好呢?
仁波切:
共修時要以禪修為主,偶爾可以做供燈、放生等善行。禪修時要先修上師瑜伽,之後再修其他善法。總之,要把重點放在禪修上,否則修行就跟不上。
一個修行人,只要有時間,就要用在禪修上,何況你們平時很忙,時間本來就不多。但是該工作就好好工作,該賺錢就好好賺錢。如果一天當中有一兩個小時是屬於自己的,那就不要再去做其他事,讓自己靜下來,好好下點功夫打坐,把自己的心看清楚,淨化煩惱。
通過禪修,你會悟到很多道理,不僅達到了聞思的目的,煩惱也會自然減少,還能切身體會到學佛的快樂和意義。
有些人因為修法時心靜不下來,法修不上去,內心又沒有境界,所以一直在做形式上的修行。當你越來越重視打坐禪修,慢慢體會到心的本性時,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形式上的修法。那時,你真的什麼都放得下,什麼時間都拿得出來,因為境界提升了嘛。這時,身邊的人際關係能處理得很好,任何負面情緒和言語,你都能包容,淡然看待,沒有任何怨恨。
如理如法的修行,你一定會有這樣的心量,而不只是表面上的虔誠、形式上的恭敬。有不少人,行為上很恭敬,心裡卻是很傲慢的,一點也不低調,這不是真正的虔誠。
做做樣子很容易,但心裡真正的虔誠、恭敬和慈悲,才是最最珍貴的。
弟子問:
我們怎麼才能修得更好呢?
仁波切:
最首要的,就是要把心擺正,心態要好。有些東西不要太在意,比如別人對你的評價、別人對你說的一些話,沒必要都放在心裡。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意義和價值。你要明白,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習慣不一樣,修法也不一樣,一個人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大家雖然看起來都差不多,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很多人成就解脫了,也有很多人墮落了。
有智慧的人是什麼樣呢?就是一方面懂得恆順他人,接受他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在生活中把握好自己的修行和解脫方向。如果為了恆順他人,而荒廢了自己的修法,那就沒必要了。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你再怎麼樣去承擔和付出,也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所以,很多小事不要太在意,多放鬆、多接受,看得遠一點,把心量打開,這樣修行才會更輕鬆。
修行途中常見的幾種誤解
在修行途中除了神通以求外,還有許多常見的誤解,今擇其要略述於後:
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見
時人學佛往往只循顛倒見,不重正知見,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師雲:“學人如問:‘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卻以為尋常,不予重視。及至問:‘如何是佛?’雲:‘燈籠緣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豈不是循顛倒?”於此可見古人已啟重奇特玄妙之端,難怪近時人更倍加趨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參禅或念佛,他便以為枯燥無味,無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個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則欣然從命,樂於接受。殊不知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術依通,習之唐喪光陰,毫無實益,弄得不好還要造業受報。但時人趨之若鹜,惟恐不得其傳。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視尋常正知見如糞土,塞自悟門而不得入佛知見之大病也。
二、著死空,以為空而不動是道,不識這鎮日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論。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以為空而不動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識得本來,不著相,不為境轉而能活潑潑地起用方得真實受用。
如雲際參南泉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如何是如來藏?”泉曰:“與汝往來者是。”(意即妄念來去不停之處也)際曰:“不往來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動也)泉曰:“亦是。”際進問曰:“如何是珠?”(此問是正著)泉召曰:“雲際。”際應諾(急須在此處著眼,這應諾的是誰?),而不識(可惜許,這漢竟懵然錯過)。泉呵曰:“去!汝不會我語!”
由此可見,只住空而不識本來者只是金而非寶珠。欲得真實受用,須於識得本來後綿密保任,除盡舊習,方能漸臻玄奧。常住空中只能煉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見性者絕不常住死空也。
三、一念不生常默在定
一般人總以為明心見性的人是時時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則,即不名開悟。其實發明心性即為大總持,能起一切妙用而無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潑潑見之於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實受用,也無從徹見全身。
昔有一會和尚曾參南泉來,有僧問:“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默然。僧又進問雲:“和尚未見南泉前怎麼生?”會曰:“不可更別有也。”觀此語會和尚著在默然空裡。所以玄沙和尚說他:“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斯道須淨裸裸、赤灑灑;縱橫自在、與奪無拘;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定亦得、動亦得;行住坐臥無可無不可,方是真悟。
四、背誦佛經積累功德以求開悟
有很多學佛者因見佛說誦經功德不可思議,乃著功德相以多誦為貴而不參究其中奧意。以為誦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順背,功德愈不可思議,這樣積累功德即可開悟。殊不知這樣誦而不知其意,只如鹦鹉學舌,何能打開心扉,親見佛性?
大愚芝和尚聞有僧日誦《金剛經》百部,乃令侍者請至問曰:“聞你日誦《金剛經》百部否?”僧雲:“是。”芝曰:“汝可曾參經意?”僧雲:“不曾。”芝曰:“汝但日誦一部,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蓦然有省。可見誦經須參究佛意方有入處。只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種福田而無真實成佛之功德也。
五、貴機鋒敏捷不重真實行履
時人都以為開悟人一定機鋒敏捷,若應機稍遲,定未悟道。其實這和開悟後未發神通須待除習一樣,不是衡量道人悟與未悟的一定標准。如寶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話機鋒遲鈍。洪覺范號為“元五斗”。蓋開口答話,須待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轉語。
大慧杲雲:“修道者不必有機鋒方為開悟。昔雲蓋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談空亭,問:‘如何是空亭?’智雲:‘只是個談空亭。’太守不喜,另舉問本禅師。本雲:‘只將亭說法,何用口談空。’太守乃喜,遷本住雲蓋。若論道,以本較智,則大遠在,乃知真實事不可以機鋒取。”可見說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總之,吾人修道貴見地純正,死心塌地真實參究。不可稍存僥幸之心,走捷徑而誤入旁門,搞神通而錯投魔道;更不可誤聽匪言惑亂本性,塞自悟門而唐喪光陰,錯過一生。
關於無情說法,固須眼處聞聲始得知,即宗下大德無聲之直指,學人也未嘗不須眼處聞聲也。例如:天龍豎指,俱胝會得一指頭禅;龍潭吹燭,德山省悟;鳥窠吹毛,侍者得旨。這豈不與因無情無聲之說而省悟無二無別麼?蓋所謂有情無情與有聲無聲者乃吾人之妄情分別也。吾人因無明故,執取色身四大為我,遺棄其余為器世間,判為無情。殊不知這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無一非我。苟功夫得力,妄情消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殒,則真心無所不遍,哪裡還有有情無情之分與有聲無聲之別?就世俗講,吾人一旦捨報,離開色體,這色殼豈不也和木石一樣變成無情了嗎?所以我們只要不妄執分別,有情無情就融為一體;有聲無聲化作一團,無彼此之分了。經雲:“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即此之謂也。有情無情和有聲無聲既無分,也就不存在眼聞耳聞之別了。這一點會通了,眼處聞聲,毫無神奇可言,正不須發神通而後得知也。
說到神通,耳處聞聲也未嘗不是神通,因耳朵能聞聲全是真心的作用,離開真心什麼也聽不見。現代科學家也明白了一點不是耳朵所聞的道理。他們說,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聞,我們之所以能見、能聞,全是大腦的作用。大腦一有病,眼就不能見,耳就不能聞了。他們把能見能聞的功能歸之於大腦已較常人進了一步,但還不完全正確。因為大腦神經只如電網,要起作用還需通電,電不通,電網雖密布也不起作用,這電就是我們的真心呀!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是真心的妙用。我們整天在妙用之中而不自知,反向別處另求妙用,豈不愚癡之甚!?宗下大德嘗雲:“坐在飯籮邊,餓煞人無數。”良可慨也。
再進一步說,假如在問法聞法的緊要關頭,心有所住,智有所隔,雖經明眼宗師親切指示,何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剎那而默契妙語,明見本性?故此耳聞雖非神通而又非不神通;非不神通而又不著神通,斯真正神通也。但因此種真正神通皆人人能辦到的,大家反倒以為稀松平常不以為奇了。至若非一般人所能者,以少見多怪故,視為神奇,執為神通。其實也是人人皆具的,只以妄情所隔,五欲所蓋,不能顯發而已。我們苟能如上所說,通身放下,在行住坐臥處時時回光返照,一念薰修,則隳破生死情關,放大光明,現大神通非難事也。正是:
無情說法無可議,
眼處聞聲亦非奇。
穿衣吃飯尋常事,
皆我神用莫狐疑。
無說有聞皆不著,
隨緣任運自得宜。
修學佛法,這“七聖財”是必不可少的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我心怡悅
於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 住平等捨
學法的人得大便宜,很多人還不知道,你在學法,你的信、戒、慚、愧、聞、捨、慧,這七聖財不斷地增長,一樣念一句佛,行一個布施,供養一個燈,你的功德比人家就大得不曉得多少倍。
如果不學不修,普普通通、糊糊塗塗地做供養,供一百個燈,不如有七聖財的人供一個燈,這是施主的差別。
所以充實自己的功德,其他的功德也同樣地會增長。這在佛教裡邊,是一個帶一個的連鎖關系,如果這個地方差了,其他地方也決定差下去。
如果在僧團裡邊疲疲沓沓的,糟蹋信施的,自己不修行的,妨礙大眾的,這樣的人,再怎麼努力去供事、供養,功德都極少。這是主的差別。
什麼是七聖財呢?
第一深信。
對三寶的信心要深,不是馬馬虎虎、膚淺的信心。我們經常要初皈依的居士先修四皈依,把信心先充實起來。
這是七聖財之一,有了這個聖財,其他的功德才會大起來。信心是“道源功德母”,如果信心沒有,功德母都沒有了,功德哪裡來呢?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所以說信心是最重要的。
第二持戒。
所以不要忽視持戒,“我只要心好就好了,持戒不在乎”。持戒是七聖財之一,有了持戒,你點一個燈,念一句佛,跟人家不持戒的人點一個燈,念一句佛,大大的不同。
所以不要看小了這些功德,這些和自己修持是有極大關系的。
第三多聞。
有人不要聽,不要聽就沒有多聞,這是自己放棄。有人說聽了經頭痛,那是沒有福報,是業障的表現,趕快忏悔都來不及,還跑掉,這不是愚癡透頂嗎?
愚癡的果報是畜生。其他的壞事都不用做,單是愚癡,就感畜生報。即使這個畜生是“象王戴璎珞”,福報很好,但也只是一頭象,畜生。盡管璎珞戴滿,也還是一頭象,那沒有什麼意思,既不能修行,人家也不會對你有什麼好的看法,畢竟是一個畜生。
第四智慧。多聞是得智慧的因。自己真正得到了,就是智慧。
第五捨施,是有布施的心。
第六慚、第七愧,這是兩個最寶貝的。
如果沒有慚愧,什麼壞事都會做。有慚愧的,即使煩惱習氣重,自己會克制自己,可以不犯,或者最多是小犯,不會大犯,克制力量強一點的,簡直不犯。
所以慚愧心是最重要的,有了慚愧,持戒才有辦法,沒有慚愧,談不上持戒。
這七個當然都有連帶關系。這七聖財是真正的財富,佛教徒都是要求七聖財。世間的人要求發財,我們要求的是發這個財,不要去爭那些人民幣的財,要爭這七個。
我們這個地方是持戒道場,要盡量地向原始佛教看齊,雖然不能嚴格地持銀錢戒,但是要限制到最小的限度。這樣,對大家修道有幫助。
我們要七聖財,這七聖財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有了這七個,修行才有資糧,沒有這七個,修行就沒有資糧。這等於說做事情,沒有財就辦不來事。
佛教裡要修行,這七個是不可少的。希望大家留意!
信、戒、聞、慧、捨、慚、愧,哪一個不夠的,盡量補,把它補夠,然後才談得上修行,才談得上有沒有成就。如果一個也沒有,你說要成就,成就什麼呢?這個自己問問自己。
願每一個看到的人
都內心充滿祥和、安樂、慈愛、光明,
直至永遠。
修行所為何物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這一對夫妻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開悟,也應可以往生淨土。而且而且,他們認為絕對不會下地獄,就算要下地獄,也是那些沒學佛而造殺業的眾生先下去。
對,實在輪不到他們(的確,他們很少造殺業)。
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於是心想這樣就很好了,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裡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
萬萬沒想到先生晚年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半身不遂,一切行動都要太太幫忙,生活大小事都要太太打理,剛開始夫妻都相信偉大慈悲的佛菩薩,一定會保佑他們,病一定會好轉,先生會康復才對。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先生的病也沒有起色,有一天太太終於心生懷疑,心想我這樣信佛,尤其自從先生生病以後,拜佛更虔誠,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佛菩薩,也常做佈施,難道佛菩薩不知道我的祈求嗎?怎麼沒讓我的先生好起來?
不久夫妻雙雙過世,但是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往生淨土,相反的,被抓到戒備森嚴的閻羅殿。夫妻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還納悶,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到這裡來了?所以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說:「我們是學佛人,平時念佛,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會到這裡來?是不是抓錯人了?」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平常帶到這裡的人,很少提自己會念佛,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自己念佛,為了慎重起見,再查了一次。等查完之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他們沒有抓錯人,你們的確要帶到這裡。」
先生不解的問:「我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難道沒有功德嗎?為什麼會被抓到這裡?」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但是心態是求福報,所以功德很少。」
先生問:「我也常佈施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佈施,但是佈施的福報在你活著的時候也用完了。」
先生再問:「我也有皈依某某大師了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皈依,但是因為你不精進修行,所以因果和業障和沒皈依以前差不多,可能不知不覺中還多造了一些。」
先生再問:「我吃素不殺生!」
閻羅王:「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不明而亂批評、罵人,造了許多口業,這些口業,比一般人還多了很多。」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道場了!」
閻羅王:「雖然你常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是真正在修行,那個道場其他修行者,大部份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很受我們敬重,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道場其他修行人的成就。」
閻羅王就把這個道場的修行人的成就,一一說給他們聽.這些人他們都認識,有成就菩薩,有成就阿羅漢,有往生淨土,也有升天為天人。念了半天,就是沒有他們的名字。倒是有幾個平常看起來修得不怎樣,也往生了淨土。有幾個自認為修得很好的人,卻沒聽到。
閻羅王接著說:「雖然你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已從這個道場除名,所以你並不算皈依這個道場。你們護持這個道場的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們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己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
先生再問:「這個道場不是還有一些人修得很好,怎麼也沒聽到呢?」
閻羅王看了看,想了一下才說:「雖然這個道場有些人修得不錯,但是這些人開始心生驕傲,開始批評其他修行人,被魔所攝走入魔道而不自知。言行違背佛法之後,名字就被這個道場除名了,將來也是要到我這裡來報到。」
先生再問:「我太太為什麼也被除名?為什麼也被帶到這裡?」
閻羅王說:「各人因果各人了,你太太的問題,雖然生前也佈施造福,但不是真心修行。她還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先生代表修行就可以了,只要先生修行有成,她也可以連帶得道升天,所以知道修行,但未認真修行,她個人的因果還是她自己要了才行!她倒沒有被除名,但是這個錯誤觀念,讓她這一生算是白走一趟了。」
閻羅王接著說:「你太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前曾起念懷疑佛菩薩。在你生病的時候,因為求菩薩保佑你康復,但你生病沒有起色,她便懷疑佛菩薩不知道她的祈求,怎麼沒讓你好起來。後來便懈怠禮佛,信心不堅。你死後,她也只是偶而禮佛,大部份精神還是放在家庭。」
先生最後嘆氣道:「我們會有什麼下場呢?」
閻羅王說:「你下輩子轉為一個窮人,一生皆窮困,但是也容易刺激你精進修行,不要像這輩子不精進。你太太下輩子轉為富人所養的貓,因為她的癡業使然,但是她還有一些福報可享,享完後再入輪迴,但是會去哪裡,還得看她的造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