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努力行善積福,為何有病不見輕,貧窮依然窮?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過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會去做許多的善事,諸如布施、供養、放生、做義工等等。但是似乎忽視了一點,我們一邊在積極修福的同時,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損自己的福分呢?

也許有的人不斷地修福,經常去印經或做其他的善事,幫助眾生聽聞聖賢教誨。可是,境遇仍不是那麼順利:有病者病不見輕,貧窮者依然貧窮,所求者皆不遂願……於是便會埋怨上蒼不平,為何自己這麼利益他人,卻還不如那些沒行善事的人?

因此便會對佛菩薩不滿,認為佛菩薩沒有照顧自己。

可是,自己積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被折損了,自己還不知道的實在是大有人在。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是否注意過自己的心,我們所說的話,我們所做的事?

真正去觀察到!在看到某些人行為不端,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自己是不是在想:看吧,這就是報應,行惡的人終究是會有惡報的。此時,會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幸災樂禍之中了呢?

此心,到底是刻薄還是仁厚,我們知不知道呢?

可是,應該清楚,在一瞬間看到別人受災而心中大快的時候,那種幸災樂禍的念頭,已經在折損自己的福報了。

不管是什麼事,起心動念都會起作用,都會折損自己的福報,不是做了才算的。

這樣細細算來,自己的福報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實在是可惜啊。

就像一個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裡面倒水,水卻一直在流掉。

其實,惜福比造福更可貴。在惜福的時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儉。可是,在造福的時候,一味地希望能多一點,再多一點,這顆貪求的心,也許已經使自己更加地墮落了。

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積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

而且,這個福來的時候,你會享受得很快樂,因為你的心是善的。

當只是用錢財來布施,回來的也是錢財,也許你的生活依然會不太舒服,因為你看別人不順眼。可是,若能反觀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悅給別人,你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財富而已。

所以,要讓自己幸福一些,還要注意,不要在點點滴滴處,折損自己的福分。

而反之,若要從這些平常的細微之處來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為一切眾生,那麼,你的心是為一切眾生,你在與一切眾生結善緣。

看到別人好,我們高興,看到別人不好,我們替他們難過,並且,盡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哪怕與自己有過節,也義無反顧去幫助,這就是一顆仁厚之心。

有此心,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福報,量大福就大。

若能時時長養我們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隨喜讚歎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盡心儘力,這本身就給我們積累了大福。

所以,時時守護自己的善心,守護自己的清凈心,守護自己的一顆愛心,先做自己的護法,保持自己不造惡,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進而,再去安護身邊人的心,讓他們感受到舒服與自在。

遇到與自己性格、想法和願力不一樣的,不強求苟同,但也不會標新立異,只是相互地尊重與關懷。這樣,您會越來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得幸福。

有錢不是幸福,好多財富豐厚的人,心靈並不快樂,仍舊在痛苦中。如果,自己的心惡行善,或者心善行惡,苦心積的福還不夠折損的,那也太不值了。

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種福有福
聖嚴法師

世間人心動,愛著福果報,
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
——《大智度論卷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

一般愚人只希望得豆得瓜,而不想去種豆種瓜,只想要享福而不願去種福。《大智度論》這個偈子把眾生的愚昧顛倒,很明確地點了出來。

「世間人心動」,為什麼動呢?因為有貪愛幸福的果報,卻不喜好努力去培養幸福的原因。一般人都希望多福報、少災難,所以人心就像猴子,整天處心積慮動腦筋,看看有哪些幸福的機會之門,正在等待著他們進去盡情地享受;也像母雞帶小雞,一天到晚在地上東啄一嘴、西啄一嘴,找找看有哪些美食,正在等待著它們去享用,它們終日忙著找可吃的東西,似乎永遠沒吃飽的時候。是不是真有那麼多的機會,是不是真有那麼多東西可吃?當然沒有。明知機會不多,還是不能死心,這樣子雖然給人希望,也使人心變得不能安定。

人與一般動物不同,例如老鼠,不種五穀,可以偷吃五穀;例如野兔,不種菜可以偷菜吃,但它們不知道那是不道德的行為。人類求生存,必須付出努力生產的代價,如果不事生產而坐享其成,便為社會所不容,亦被識者所不齒。要是大家只受福報而不種福因,福從何來?因此,

「人心動」只要動得正確,便是智慧的奉獻,動得不正確,便是投機取巧、走歪路的邪念妄想了。

這四句話的前三句,是告訴我們,人心輕躁浮動,因果顛倒,則是製造苦惱的根源;人心謀定而動,但顧努力耕耘不問收穫多少,乃至只顧種福而未求享福,才是最有福、最享福的人。第四句「求有不求滅」,是說人人希望擁有福報,希望福報增長,誰都不希望福報減損、福報消失。這便是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煩惱痛苦的原因。事實上,世事皆無常,有了福報而擔心沒有保障,無異自尋煩惱。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可靠的,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都不是永遠可靠的,豈能要求以身外之物來保障自己?

事實告訴我們:種瓜可能得瓜,也不一定得瓜;不種瓜而得到了瓜,一定是借來的、偷來的,或者是搶來的,借的必須還本付息,偷搶的必須遭受犯罪的懲罰,都不是好玩的事。有的必然歸之於沒有,沒有了還可以努力來促成其有,能知此理,必定有福。


拿金斧頭的觀音菩薩(道證法師)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這句的意思是觀世音菩薩拿著一把金斧頭來考驗眾生的心,觀世音菩薩並不是一向都慈眉善眼的,他也是會拿著金斧頭來試驗我們的心。譬如說你布施錢財,或是為人服務布施力量,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做的?是為了給人稱讚誇獎,表示你是一個好人,或真的發自內心的慈悲呢?這動機是很難以了解的,有時我們自己也不清楚,要怎麼樣才能知道呢?

在我們布施時,給我們一隻金斧頭試試看才知道,如果你發了好心又努力做好事情,甚至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結果別人非但不稱讚你,反而還罵你,罵你是愛表現,愛出風頭,用錢買名聲,沽名釣譽,傻呆有錢不會自己用,假慈悲......,種種言詞都搬出來罵你,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拿出金斧頭來試驗你了,那麼到底你是要被他砍得哭回家委屈三天吃不下飯呢?或是他砍下去,你都無所謂,繼續做下去呢?

因為原本我們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要給人誇讚用的,所以假如他人不稱讚,甚至又毀謗,那和我們的目標也不相干。我們布施修行的目標,本來是要舍掉貪念,去除自己的煩惱,要去西方,怎麼會因為他拿出金斧頭,我就不去西方,開始為他煩惱呢!實在說,別人到底是拿斧頭出來,或是拿棒棒糖出來說:「你很乖很好」,那都是他的事情,跟我絲毫不相干。爸爸一向就是做我的「摩啰那啰」,這種金斧頭的觀世音菩薩。

在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將零用錢存起來送去孤兒院,爸爸就告訴我說:「孤兒院都是專門騙你這種傻瓜的錢。」我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爸爸,我如果拿這些錢去看電影呢?」他說:「你拿去看電影好了!」當時我還不了解,覺得很疑惑,很奇怪,你千萬不要以為我爸爸不肯布施,其實每次有公益事業,尤其是學校的建設他都很慷慨樂捐。

有一次他知道有一個山上的孤兒院欠缺棉被,他也是很歡喜送去,但是他為什麼這麼罵我呢?當時我不了解,後來我才知道,他就是拿斧頭試驗我這個小孩子的心,我時常都中了他的計謀而不自知,爸爸是在試驗到底你這個孩子是喜歡人家誇獎你好人好事才去捐錢,或是其他的心理。這是我念大悲咒「摩啰那啰」時才了解的,原來,一切的金斧頭都是觀世音菩薩所賜的,這種強硬的慈悲—「菜瓜布慈悲」是非常深遠的,不是一時可以體會了解的,這也是修行的路上必須要經過的考驗和訓練。沒有用斧頭砍砍看,那會知道我們自己的真心呢?

如果發心做了一點好事,然而給人罵幾句就覺得很委屈,沒有勇氣再做下去,退心了。觀世音菩薩如果看你這種菩提心,也只有搖頭流眼淚,只好收回斧頭拿一枝棒棒糖出來哄你,因為你是幼稚班的嘛,棒棒糖吃到老,吃得蛀了牙,也還是依舊愛吃棒棒糖。幼稚班託兒所,讀了四、五十年還是沒畢業,這樣也是很可憐的。

道證法師簡介

道證法師,1956年2月27日出生在台南市。法師出家以前以郭惠珍醫師身份講述之《學醫與學佛》、《傾聽恆河的歌唱》、《朝聖之旅》、及因罹患卵巢腫瘤而毅然於廣輪精捨出家後講述之《青蓮飄香》、《畫佛因緣》等一系列感人至深之佛法,經蓮友恭錄、法師飾文後在《明倫月刊》連載出書流通,深獲海內外讀者極大之迴響。

道證法師於2003年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預知時至,正念分明,吉祥卧念佛生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