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把問題想通了,對佛法的信仰才能起來

學誠法師

我們常常講的「善」和「惡」,都是從世間法立場上來談的,而真正從無相無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質是超越善和惡的,是沒有善惡形相、沒有善惡概念的。也就是說,善和惡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諦範圍內、在世間法裡面有。

那麼,什麼叫善、惡呢?

一般人認為善和惡是對立的,可以從行為的動機來判斷,可以從行為的過程來判斷,可以從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可以從行為所引發的其它行為的結果來判斷。

但是佛法談到善的行為和起因,跟世間法是有所區別的。佛法裡面所談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惡,也就是說不能造惡業,不能去做這些有過失、有損於人、有害於世間的行為。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去造作這些惡業,善心、善緣、善行才能夠慢慢培養起來、積聚起來。通常人忽略了這一部分,他會說,我去做一點好事,拜拜佛、念幾卷經,或者向廟裡捐幾個錢就行了,但實際上卻還默默無聞地在造惡業。

惡業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麼有辦法入心呢?所以,佛教裡面特別注重懺悔法門,懺悔就是懺除前愆、不造新惡,不斷悔過,發心不二過。只有把造惡業的心停掉了,才有辦法行善。

也就是說,要行善,就必須止惡。要止惡的話,必須首先要培養起對三寶、對佛法的真實信心,否則遏制不了無邊的惡業。

在世間上,佛法認為是惡的,而不少人恰恰認為是善的。比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以強凌弱等等的很多行為,根據佛法來講都是不好的,在世間上面卻都被允許存在,被認為是合理的,佛法的觀點並不如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認識是很局限的。

如《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講:「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眾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於酒肉、五辛蔥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頭乳牛施婆羅門,計四十年四萬頭牛,諸婆羅門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

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後畢時,方當受福。大王當知,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合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為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

……王白佛言:……如世尊說,禍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惡業,受苦報耶?

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種罪。何謂六種?

一者傲慢妒弊,事無粗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

二者貪愛寶貨,斷事不平,致令天下懷怨恨故;

三者遊獵嬉戲,苦睏人民,傷害眾生所愛命故;

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

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

六者畏婆羅門,偷食酒肉、五辛蔥蒜,恐被呵責,行詐偽故。是為六事罪業因緣,生地獄中。」

第二,從我們的生命歷程來看,整個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過三萬六千五百天,何況還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說頂多活三萬天左右,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生命的歷程非常有限。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義上,不然佛法就學不進去。

也就是說眼前的境界、現前的利益和快樂,這些都是無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質,更不要說我們還常常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利益和快樂,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覺得只要把這兩個問題想通了,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學佛都是不易得力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