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執著心是痛苦的淵藪》
我們不難看出「心」才是痛苦的根源,否則社會愈進步,大家應該活得比往昔自在才對。慧可向達摩求安心的故事,無非點明這個事實。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原本是等同虛空,沒有束縛,只因妄想執著,造成局限,而引起痛苦。
心如果執著會產生極大的力量,下面的故事就是個例證:過去有個土財主出國旅行,到法國買了一隻珍貴的盤子。回到家中忍不住想向朋友炫耀這項珍品,於是利用假日邀集三五好友聚餐,設宴款待。席間特地用此盤子,端出一道佳膳美餚。朋友見狀,個個讚不絕口,嘆為希有。
正當主人陶醉於讚美聲中,有一名遲到的客人匆匆趕到會場。一看到餐桌上早已杯盤狼藉,主客正是酒酣耳熱。待他仔細一瞧那只盤子,不禁失聲大叫。
所有人立刻圍攏過來,追間之下,這名客人吞吞吐吐的說:「那只盤子,是法國貴族用來小便的夜壺。」話一講完,在場的人都嘔吐不止。
其實,那只盤子一定是洗得乾乾淨淨,只是一沾上「夜壺」這個名詞,搞得所有的人吐得七董八素。足見人心執著的力量有多大。心靈沒有辦法超越,正是因為六根面對六塵(感官的世界)產生了執著,而讓我們產生極大的煩惱。事實上,人都是被名相所轉;人對種種名相加以執著,束縛自己。
因此,佛才說:「沒有人能束縛我們,只有自己束縛自己。」
慧律法師《感受錯誤就會增添煩惱》
信徒問:‘師父!什麼是開悟?’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
開悟的人有什麼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難他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修禪的人,修到最後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淨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
那麼,一般人為什麼會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所以,他的心很亂很苦,舉例來說:當我們很誠懇地讚美一個人很能干,如果這個人內心感受錯誤,他就會回答說:‘你不要再諷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這種事事懷疑,處處防備,過度保護自己的人,扭曲了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還很遙遠。
再比方說:我們看到家境貧困的朋友,很誠心地告訴他,有困難時可以來找我們。感受錯誤的人,就會曲解我們的心意,生氣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憐我,我要活得有骨氣,我不需要你的幫助。’
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沒有好人,他們對外境不能正確的接受,時常感受錯誤,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別人。
因此,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學習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生錯誤感受,因而增添了自己的煩惱。
慧律法師《減少煩惱的兩個原則》
第一:你一定要寬恕眾生。人的一生耗費在干擾別人、傷害別人、譭謗別人、批評別人的時間,超過於冷靜下來了解自己。我們每天眼睛一張開,都在看別人的錯誤,一張嘴巴,都在講別人的過錯。人永遠是煩惱的動物,從早到晚都是一樣,到老到死還是不覺悟。
你要活得快樂,你一定要寬恕眾生。
大家都不是聖人。你的心中,一定有最氣憤的人,你最恨的人,最討厭的人,也有最嫉妒的人,對不對?從來沒有發脾氣的人,請舉手……沒有人!除非是神經病。大家都曾發過脾氣。現在師父告訴大家,怎樣過最快樂的日子。要寬恕眾生,不要看人家的缺點,要看自己的缺點。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同樣在一個公司裡,別人的能力比我強,我就嫉妒他,我的內心就不滿。諸位佛友,你看是那一個人比較痛苦呢?是別人活得痛苦,還是你活得痛苦呢?
你嫉妒別人、恨別人,人家又不知道,真是神經病。然後,有一天你實在忍不住了,對你所恨的人說:「我在恨你,你知道嗎?」對方說:「我不知道啊!」這樣不是很可憐嗎?
世界上只有慈悲能夠解除痛苦,你們一定要放下,要寬恕眾生。寬恕人家,你就會很好過日子。你今天晚上來聽師父講這一席話,值二十萬新加坡幣,回去就很好睡覺了。你就可以說:「我以前恨你,今天聽師父講,就不恨你了,反正前世欠你的,你就拿去用吧!」這就0K了。
《六祖壇經》中說:「他非我不非。」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這樣教我們的。別人弄得是是非非,我們是不能有是非的,要做到如下的原則:「寬恕眾生。」這是學佛的第一步驟,如此你才不會痛苦煩惱。
其實我們不只是為了眾生才寬恕眾生,而是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寧靜的內在,體會那種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樂。所以,你一定要寬恕眾生,這樣我們的智慧就會慢慢啟發出來,心地也會漸漸地廣闊開朗起來。
第二:改變自己,勝於改變別人。釋迦牟尼佛說:「降伏百萬大軍並不偉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簡單地講,學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變自己。
我們看看當今社會上,父母親因意見不合而吵架,兄弟之間因小事而紛爭,同學因對事情看法不同而起爭執,同事間會鬥爭,這是為什麼?你有沒有想想症結在那裡?該找找根本解決的辦法。
我們再更深入地想一想,不管是同公司的同事,親密的朋友,情如手足的同學。剛開始相處時,大家都很融洽,後來大家都搞得很痛苦,為什麼呢?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嗎?面臨這些現實的問題,總要找到答案,因為人必須生活下去,每一個人總要活下去,一定要工作,一定要吃三餐,但是面臨每天爭執的問題該怎麼辦呢?我認為:「改變自己,勝於改變別人。」隨便舉個例子來講。比如夫妻之間,先生花天酒地,喜歡玩女人,太太傷透了腦筋,因為她放不下,觀念轉不過來。
如果學了佛法,觀念就能轉過來。你今天不回來,我就尋自己的樂趣,反正我的生活總要過下去,改不了你,我改變自己。同事與同事之間也是一樣,彼此相處久了,相互就了解對方了,也了解其為人了。比如:這個人怪貪不舍,只想佔人便宜。買一個便當,偷偷跑到外面去吃。我買了一個便當回來,被他發現了雞腿,馬上被偷走。他買水果自己偷偷躲著吃,我買水果,他一定要搶著吃,什麼事情都為了他自己。
世間這種人很多。在台灣很多,在新加坡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沒有。這種人水準很低,我們也不必跟他計較。若遇到這種人,我奉勸你,改變自己。面對這種人,他是凡夫,不會覺悟的,是不可能解脫的,所以,我們不要跟他一般見識。因此,要寬恕別人,改變自己;寬恕眾生,快活自己。
慧律法師《降低慾望和標準》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自殺或家庭破碎的事,卻時有所聞。談戀愛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情殺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你想要追求快樂,一定要從內心下手。把慾望和要求別人的標準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不能用自己內心的磅秤去秤別人,而是要拿來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幾兩重;如果拿去秤別人,我們就會為了別人而煩惱。
快樂,來自內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一定要把慾望降到最低點。
我曾經和幾位同門的師兄,到一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結茅廬修行。
曾有信徒問我說:「師父啊!你這個樣子修行真可憐,住這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閑逛。」
我就告訴他:「這個世界並不大,虛空比較大。但虛空再大,也比不上我們的心量來得大。雖然我住的地方這麼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盡虛空、徧法界,都是我們的家。」
常有出家的師父說:「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親處處親。」
我們要修持佛法,這顆心如果不能與虛空相應(虛空即無相),就不容易進入佛道,只有與虛空相應,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清涼、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擔當。
慧律法師《感受錯誤就會增添煩惱》
信徒問:‘師父!什麼是開悟?’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
開悟的人有什麼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難他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修禪的人,修到最後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淨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
那麼,一般人為什麼會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所以,他的心很亂很苦,舉例來說:當我們很誠懇地讚美一個人很能干,如果這個人內心感受錯誤,他就會回答說:‘你不要再諷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這種事事懷疑,處處防備,過度保護自己的人,扭曲了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還很遙遠。
再比方說:我們看到家境貧困的朋友,很誠心地告訴他,有困難時可以來找我們。感受錯誤的人,就會曲解我們的心意,生氣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憐我,我要活得有骨氣,我不需要你的幫助。’
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沒有好人,他們對外境不能正確的接受,時常感受錯誤,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別人。
因此,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學習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生錯誤感受,因而增添了自己的煩惱。
證嚴法師: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開
凡夫經常有分別心,有特別親愛的人,就有特別討厭的人,無法由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學佛者要訓練自己,以對最親愛之人的心,去對待討厭的人。
有人或許會說:「說得容易,哪裡能夠做得到?」要原諒敵對的人似乎很困難。但是,有一位八歲的孩子來精舍聽到我說:「要能夠原諒別人,能原諒別人才是好人。」他就能夠實際應用。他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有同學欺負他、打他,他氣得握緊拳頭,但是,他想到自己立志要做一個「能夠原諒別人的人」,所以,對方打他,他一直避開,並且說:「我要原諒他、要愛他。」老師看到了,就問:「你在念什麼啊?」
他回答:「我要原諒他、要愛他。」老師這才知道為什麼這孩子常常能夠禮讓別人,原來他立志要做一個「原諒別人的人」。八歲的孩子聽了一句好話即永記在心,別人欺負他,他就能避開,並且原諒對方。而我們已經歷練了幾十年,怎麼反而做不到呢?
佛陀也教我們心要自在,要八風吹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於心。別人稱讚我,這不算什麼,因為做好人、做好事,待人接物很得體,這都是應該的,別人的稱讚有什麼值得歡喜?有句話說:「得意忘形」,不要因為別人稱讚自己,就高興得得意忘形,這也是煩惱。
想不開是世間最大的苦,別人的批評譭謗也不用生氣。話出如「風」,話講出來像一陣風,一下子就沒有了,為什麼毫無重量的一句話,我們的心會被它撞碎呢?是那句話傷自己的心嗎?其實是自己傷了自己,所以一切不要太在意。
若是經常將別人的話放在心上就是煩惱,人與人之間會結怨連仇。聽到有人譭謗自己要趕快反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錯;聽別人讚嘆自己要小心警惕,想想自己的基礎是否打穩,要更努力做有利益的事。
利,要講「天下利」;福,要講「天下福」,不可只為自己的私利而奔逐競爭,要為天下的大利而付出。人生之路遙遠,難免會遇上坎坷的路段,我們不可因此喪志,要更抬頭挺胸,把腳步踏穩。
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開,讓自己的心受苦,我們要能轉苦為樂,不要讓芝麻綠豆的小事放在心中而自討苦吃,才能時時自在。
一行禪師:快樂與否取決於覺照
每天我們會有很多感受。有時候我們很快樂,有時候很痛苦,有時候很生氣,有時候很惱怒,有時候又很害怕。這些感受充斥了我們的意識和心靈。一種感受持續了不久,另一種感受就接踵而至,接著又是第三種……就彷彿有一條感受之河,需要我們去應付似的。練習禪定就是要對每一種感受都瞭如指掌。
關於佛教心理學方面的《阿毗達磨論》說,受可分為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踏到一棵刺上面,會產生苦受。當有人對我們說好聽的: 「你真聰明」或「你真美」時,我們會產生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比如你坐在那裡,既不覺得苦,也不覺得樂。但是我曾讀過《阿毗達磨論》,並且自己也修行,我發現這種分析是不正確的。所謂的「不苦不樂受」可以轉變為非常快樂的覺受。如果你優雅地坐下來,練習呼吸和微笑,你會變得非常快樂。當你這樣坐著的時候,意識到你很愜意,沒有牙疼,眼睛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這感覺不是很棒嗎?
對有些人來說,工作是苦,如果他們不得不工作,他們就感到痛苦。對另一些人來說,如果禁止他們工作,那才叫苦。我每天做很多種工作,如果你們不允許我裝訂書冊,不許從事園藝勞動,不許寫詩,不許練習行禪,不許教小孩子,我將悒悒不樂。對我來說,工作是樂。苦和樂取決於我們看問題的方式。
我們把「看」叫做不苦不樂受。然而為了能看見東西,一個失明的人可能願意獻出一切,如果她突然復明瞭,她將把這視為一個怎樣神奇的禮物呵。可是我們這些有眼睛的人,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卻常常不快樂。我們應該練習改變這一點。走出門去,看看樹木,看看花草,看看小孩子,看看雲朵,我們就會變得快樂了。
快樂與否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覺照。當你牙疼時,你會想,牙要是不疼我就很高興了,但是你牙沒疼的時候,你也常常仍然是不快樂的。如果你練習覺照,你就會像突然變得很有錢了一樣,變得快樂異常。學佛修行就是一種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幸福唾手可得,去體驗它吧。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不苦不樂受轉變成非常快樂的覺受,而且可以使它停留很久。這也是我們在坐禪、行禪時所練習的內容。如果你很快樂,我們所有的人都將從中受益,社會將從中受益,一切眾生亦將從中受益。
在禪宗寺院裡,禪堂外面通常有一塊木板,上面有四行字。最後一行是:「不要浪費你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由小時和日子構成的,每一個小時都很珍貴。捫心自問,我們浪費過自己的小時或日子嗎?我們是不是正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些問題很重要。學佛修行就是為了在每一個時刻都真正地活著。當我們練習坐禪、行禪時,我們想盡辦法要做到盡善盡美。在這一天中餘下的時間裡,我們還要接著練習。雖然這要困難得多,但並不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坐禪行禪時的心態盡可能地擴展到這一天中沒坐禪沒行禪的時間裡去。這是習禪的基本原則。
「想」包括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想法和名相概念。當你看到一支鉛筆時,你想著它,但是這支鉛筆本身與你意識中的鉛筆可能是不同的。當你看到我時,你面前的這個我與你所想的我可能是不同的。為了想得正確,我們需要直面事實,實事求是。
當你看著夜空的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顆美麗的星星,並朝它微笑,可是一位科學家會告訴你,這顆星星早已不在那兒了,它在一千萬年以前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的「想」並不總是正確的。當我們看到無限美麗的夕陽時,我們很高興,以為太陽在那兒與我們在一起,事實上八分鐘前它就已經落到了山背後,因為日光到達地球的時間需要八分鐘。這個事實令人難以置信之處就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此刻的太陽,我們永遠只能看到過去的太陽!再假設你在薄暮冥冥中行走,突然看見一條蛇,你尖叫起來。可是待你打開手電一照,卻發現那只不過是一截繩子而已。這也同樣是一個「想」的錯誤。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錯誤的想法。如果我不理解你,我隨時都有可能生你的氣。我們不能互相理解,這就是人類痛苦的主要根源。
一個霧朦朦的早上,一個男人劃著小船逆流而上。忽然間,他看見一隻船順流而下,直衝他而來,絲毫沒有閃避的意思。他大喊:「小心!小心!」可是船直向他衝過來,他的船差點兒被撞翻了。這個人火冒三丈,開始沖另一個人大吼一通,想給他一點兒教訓。可是當他靠近看的時候,卻發現那隻船上空無一人。原來不過是系船的纜繩鬆開了,結果船就順水飄流而下,於是這個人所有的怒火一下子就化為烏有,他不由地哈哈大笑起來。如果我們的想法不正確,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良的感覺。為了不誤入歧途、陷入痛苦和不良的感覺中,為了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佛教教給我們應該怎樣去深入地觀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