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這個公案,你還有什麼理由不修淨土?

據《淨土聖賢錄》記載,道珍法師在樑朝初期的時候,住在廬山。因為以前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結蓮社念佛往生,所以道珍法師在廬山安住的時候,非常羨慕慧遠大師的淨土修法,也想往生西方。但是,因為他是一位專門講經的法師,主要是宣講《涅槃經》,所以心中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專修淨土。

有一天晚上,道珍法師睡覺的時候,夢到有許多人在大海當中,乘著一艘船。他就問這些人:“你們坐船到哪裡去?幹什麼呢?”

其中有個人就告訴他:“現在我們坐船要往阿彌陀佛的佛國去。”

道珍法師非常歡喜地說:“我也想跟你們一道去。”

船中那個人很有意思,說話也是挺幽默的:“按道理你的這種善心,我是不應該拒絕你的。但是沒有辦法,因為你沒有給僧眾營造浴室,也從來沒有專門持誦《阿彌陀經》,淨業未成,所以不可以和我們一起去。”

雖然道珍法師是一位專門宣講《涅槃經》的大法師,但是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只有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得生彼國。他既沒有專門培植福報,也沒有專門修習淨業,所以不能往生。

道珍法師醒過來之後,非常羨慕,也非常懊惱,懺悔自己之前對往生淨土猶豫不決。接著,他就開始營造浴室供養僧眾,培植福報;開始專門念誦《阿彌陀經》,應該是念誦了幾百萬部。

這樣道珍法師專修淨土過了二年——這說明修習淨業的時間不長。通過二年專念《阿彌陀經》,專門念佛,平時還非常注重《觀經》裡十六觀的修法,見有個人攜銀臺而來,說:“法師報盡,應當升此臺。”實際上是往生的時間到了。一般來說,九品往生的上三品都是金臺,銀臺是屬於中品往生。

接著,這個人又對道珍法師講:“師之功行,當乘金臺。奈初心猶豫,故止此耳。”按照道理來講,以法師的修行功德應該乘金臺。但是,奈何你發心念佛的時候,起心猶豫不決,所以現在只能得到銀臺。

道珍法師就說:“如果能超出輪迴,無有痛苦,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銀臺應該也很滿足了。”當時他就這樣答應了,而且把這件事情的經過,比如這個人告訴他的話,乃至於什麼時候往生等,全部記錄下來之後,夾在經函當中。

到了舍報生西命盡的那天晚上,因為道珍法師所居住的寺廟在半山,所以半山以上就好像排列了數千炬火,一片通紅。

近處村莊的老百姓看見之後,還以為這是諸王、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來朝拜道珍法師。到了第二天,才聽說道珍法師去世。

後來,搜檢道珍法師的經函,發現經函裡的記錄便箋,才知道這是法師往生的瑞應,他是預知時至。

啟 示

從道珍法師的這則公案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就像道珍法師要營造浴室,供養僧眾,所以我們要注重隨緣隨地培福。另外,需要專誦《阿彌陀經》,或者說持佛名號,因為《阿彌陀經》就是讓我們要持名唸佛,所以持誦《阿彌陀經》的淨業行者,當然會依教奉行,以持名念佛為主。

為什麼要介紹這則公案呢?

這是告訴我們,雖然道珍法師是一位專門講解《涅槃經》的大法師,但為什麼最後還是要專門持念《阿彌陀經》呢?因為你要想淨業成就,能夠決定往生西方,通過身口意專修淨土,這是最容易相應的。

雖然依靠迴向其它功德也能往生,但是,就像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說:

1

“若舍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如果你沒有深信切願,心裡有夾雜,這樣就很難往生。而專修是最容易往生,也是最容易相應的。所以我們平時經常要這樣串習身口意三門,身禮拜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意作憶念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經常這樣熏習西方淨土,當然就能夠最容易往生。

就像《楞嚴經》裡所講的:“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如果你平時一直想著怎樣生天,那你在做夢的時候就會“夢想飛舉”,能夠出現這樣的境界。

而對於我們往生來說,平時你經常要“心存佛國”,自然到時候就感應道交,“聖境冥現”,舍報安詳,而得往生。“聖境”,就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境界;因為是我們的心往生的,所以西方淨土自然就會顯現在我們的心前。

因此,我們平時經常要“心存佛國”,自然就容易“聖境冥現”,這是感應的自然規律,也是感應的道理。

摘自仁禪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f_6124683_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