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你的允許,沒有人能影響你的情緒

跟朋友約會,他遲到了半個小時。

在這個情境之中,有的人會非常生氣:他怎麼可以遲到?

有的人則是非常擔心:他會不會出了什麼事?

也有人會想,他遲到一定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從而產生體諒的感覺。

我們所有的情緒,其實都是我們詮釋事件之後的主動決定。

瞭解情緒的秘密有個天大的好處,那就是:我們會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而不是把情緒的責任丟給別人。把情緒的責任丟給別人會造成一個致命的傷害:我們會期望改變別人,之後才能夠改變自己;我們會總是覺得只有別人改變了對我們的態度,我們才能從此變得幸福。但事實是,別人用什麼態度對待我們,我們無法掌控,這樣我們就會有挫折感,覺得很沮喪,最後產生抑鬱跟絕望的情緒狀態。

「今天你會快樂嗎?」許多人一聽到這個問題,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是:「那得看狀況。」

看什麼狀況呢?要看今天遇上的人是否令人喜歡,今天發生的事是否讓人如意,這才能決定今天的心情是否開心嗎?

換句話說,今天的際遇,會決定今天的心情。

事實上,真正的情商高手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會!」而這份堅決來自於他們所共同享有的一個秘密:「全世界唯一要為我們情緒負責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自己。」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心情怎麼會跟別人無關呢?要不是他老對我無故大吼,我怎麼會傷心?要不是客戶發飆無理取鬧,我怎麼會生氣?如果「另一半」沒有徹夜不歸,我怎麼會擔心?

這許許多多的心情,看來都跟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大大有關,是嗎?

舉個例子,隨便找個人,請他起立站著,然後要求大夥兒一塊兒動腦子想些方法,目的是要在三十’秒內刺激這個人。於是,答案不斷從周圍人的嘴裏蹦出來:「動手揍他!」「罵他豬頭!」「對他動手動腳!」「把他的車子砸毀!」

……想法極富創意,不勝枚舉。

要讓一個人生氣其實易如反掌,只要有心,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幾秒鐘之內讓你暴跳如雷。

只有一個例外。

如果身為當事人的你今早出門時,確切地下定了快樂的決心,告訴自己不論今天發生什麼事,遇到如何不堪的際遇,都不會動搖自己快樂的心境,那麼,別人的舉止就無法對你產生負面的傷害。

有一位青年脾氣暴躁,經常和別人吵架,因此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走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不能參透,於是留下來問禪師:「什麼是忍辱?難道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只能忍耐著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擦呢?就讓口水自己乾吧。」

青年聽後,有些驚訝,又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選擇忍受呢?」

禪師說:「這談不上什麼忍受,你就把口水當作蚊子之類的東西,不值得為此大動干戈,微笑著接受就行了!」

青年問:「如果對方不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該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是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這只不過是一個拳頭而已。」

青年認為禪師實在是胡說八道,終於忍耐不住,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喝道:「和尚,現在怎麼樣?」

禪師非常關切地問:「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裏,忽然心有所悟。

面對青年的暴行,禪師毫不放在心上,辱又從何而來。

不要因為外界的變化引起內心的起伏。當我們修煉好了內心,讓內心足夠強大,就沒有事情能讓自己生氣。不會生氣,「辱」又從何來?

所以,快樂是一種決心,只要你下定這份決心,就能掌握住情緒的主控權,而不至於在瑣碎的生活事件中,糊塗地將心情的決定權拱手讓給別人,並讓周遭的人來決定自己情緒的基調。

有人說:「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何不開心地過呢?」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

更何況,真正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所做的詮釋。

例如,面對他人的辱罵「你是豬頭」,如果我們認為「他就是看我不順眼,這是惡意中傷」,那當然就會憤怒不已;然而,如果你把它解釋為「他今天心情不好,出口重了,但不是沖著我來的」,不但不會生氣,反而會替他擔心;而如果你的想法是:「這代表他很不喜歡我的做法,太好了,如果保守的他不贊成,就表示我做對了!」這時,你的反應就是暗自高興。

可見,「你讓我情緒不好」這句話是有謬誤的。聰明的人,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如果我因為你對我的態度而生氣了,那是因為我決定要生氣;如果我因為你對我的方式而傷心,那是因為我決定要傷心。當情緒的主人翁是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外界造成的一些不愉快其實不算什麼。

下次因情緒起伏而失去幸福感受時,請別忘了提醒自己,情緒是由「自己」決定的。

摘自《別讓心態害了你》作者:章岩


洪蘭:是誰讓你不快樂?

大清早,一個學生到我辦公室抱怨有人害她生氣,讓她晚上沒睡好。我問:「怎麼是別人害你生氣?我們上課不是講到,情緒是操控在自己手上的嗎?是你害自己不快樂,別人不能啊!」她低頭想了一想,點點頭,出去了。

不一會兒又一個學生進來,說同樣的話。原來她們兩人昨天吵架,晚上沒睡好,都來解釋為什麼早上遲到,令我啼笑皆非,人喜歡責怪別人,不肯低頭反省自己。

相同生理反應,卻有兩種解釋

情緒的確是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有個實驗是徵求大學生到心理系測試維生素A對視力的幫助。海報上講明要打一針維生素A,因為打針是侵入性,所以給雙倍酬勞。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學生還是會來。打針時,針管上貼著「維生素A」,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上面貼維生素A,其實裡面是腎上腺素,是大腦面臨緊要關頭「戰或逃」時所分泌的荷爾蒙。它會使瞳孔放大、手心出冷汗、心跳加快(把帶氧的血液送到四肢)、膀胱失禁(水很重,逃命時把不要的水放掉,跑得比較快)。

注射完畢,實驗者告訴受試者到休息室等待維生素A產生作用。走廊上有兩間休息室,一間裡面有個假的受試者,是研究生假扮的,在那裡很興奮地說:「我今天運氣真好,雖然挨了一針,可是等一下我有錢可以請女朋友去吃頓牛排大餐、看場電影,還可以剩一點錢,給她買個小禮物。」

另一間裡面也是一個假的受試者,在那裡暴跳如雷說:「怎麼搞的,等了這麼久,還不叫我去做,他以為我的時間這麼不值錢,以為這一點錢可以買我這麼多時間」。

實驗者假裝檢查他們的視力,做完後給他們酬勞、簽收據,等他們走到門邊,才假裝忘記說:「等一下,我忘了問你,剛剛在休息室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裡有一張情緒量表,請你幫我填一下」。因為錢已經到手、要走了,受試者完全沒想到,這才是做這個實驗真正的目的。這時他們會把腎上腺素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因為同室的人很高興,解釋成:我興奮到手心出冷汗、心跳加快;另一房間的人把同樣的生理反應解釋成:我憤怒到手心出冷汗、心跳加快。

凡事操之在己,也要懂得放下

所以情緒是認知對情境的解釋,就好像在一個雞尾酒會裡,突然聽到有人在講你的壞話,你馬上回頭去看,什麼人這麼大膽?一看是你的老闆,這時你會假裝沒聽到,悄悄走開;但假如一看是你的下屬,你的反應馬上不同,你會走上前去說:「明天到我的辦公室來。」所以情緒是你對當時情境的解釋。

那麼,為什麼情緒操之在己呢?因為神經迴路用得愈多會愈大條,臨界點愈低,愈容易被活化起來。你若不動氣,它就不會被活化,所以情緒是控制在你自己手上。

實驗者給打坐一萬小時以上的修練者聽炮彈聲、嬰兒婦孺的哭叫聲,同時掃瞄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他們的聽覺皮質有活化,表示有聽見;但是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及管理智決策的前額葉皮質都沒有活化,表示他們可以把情緒放一邊不去理它。所以沒人使你不快樂,是你自己使你不快樂。

凡事要操之在己,也要懂得放下。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說:「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往前看才活得下去。」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而是回應經驗的方式。

人要學會不抱怨,下雨了就把傘打開,不要浪費時間去說「為什麼下雨?明知道我沒有帶傘」,因為雨已經下了,抱怨也無濟於事。

了解這個實驗,人生可以平順很多,知識的確是力量。


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清淨法師

一位年輕人向清淨苦述,由於自己性格耿直,心直口快,處處得罪人,事事不順;大學畢業後踏上社會,卻越來越厭世,感慨現在社會上的人不喜歡聽真話,總喜歡阿諛奉承,虛情假意;未來的路不知怎麼走,真希望走進深山,遠離這個世界…

清淨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南嶽懷讓禪師欲傳燈與馬祖道一。看到馬祖道一終日打坐,懷讓禪師跟他打招呼,馬祖也不理不睬。懷讓禪師便拿一塊磚在馬祖面前的地上磨。

馬祖忍不住問:「老法師,您在干什麼?」

「磨磚做鏡。」

「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您開玩笑!」

「那我問你,你在干什麼?」

「打坐!」

「打坐為了什麼?」

「為了成佛!」

「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打坐就能夠成佛嗎?」

馬祖怔住了,問:「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說:「譬如牛拉車,車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呢?」

「當然是打牛了!」

懷讓說:「你現在明明就是在打車嘛!」

清淨說:我們自身是牛,客觀條件就是車,是打牛還是打車,顯而易見。《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們生活在世間,就像開車在路上,路直直著走,路彎就彎著走。發生交通事故,或者翻進溝裡,就要反思自己操作不當。如果抱怨道路太多曲折,是沒有價值和任何意義的。外在的客觀條件或許我們無法決定,而改變我們自己則是完全可以的。

年輕人說:我天性耿直,心直口快,不好改!

清淨說:天性耿直和心直口快都不是缺點,甚至是修行的極好資質。只是,與不同人溝通需要注意態度和技巧:與老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與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與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與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尊嚴;與年輕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與孩子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一種態度走天下,必然處處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即可四海通達。

年輕人說: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和悲觀。感覺幾乎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很虛偽、奸詐、自私……不知怎麼做能改善這種狀態呢?

清淨說:世界上最浪費生命的三件事:

一、評論。別人不靠你活著,何況你未必了解他的全部,論人長短不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責怪。責怪人人都會,卻無法改變現狀。共勉之所以好過責怪,在於既提高了自己,也歡喜了大家。

三、擔憂。準備不足或者無力改變時才會擔憂,前者需要行動,後者需要放下。


不要被無關緊要的人、事所累
洛桑陀美

每天,現代人的生活都被大量的信息充斥著,看看電視節目、瀏覽一下網頁,聽聽新聞、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經常被牽引,不是憤憤不平,就是擔心憂慮。要是能夠引發自己的悲心和憐憫,或是增長自己正確的知見,倒也很好。可是,大多數的情況是引發內心的憤怒、不平、貪慾、癡迷等。雖然學佛了,我們的心仍在每天的所見所聞中被牽引。當然,我們現在還屬於初級階段,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緒,出現外在的対境時,心自然有所反應。現在可能每天會用大量的時間去做與「佛法」相關的事,這裡「佛法」加了個引號,是表示表面上似佛法,實際上不是,因為喜聞樂道的習氣太重了,總是喜歡聽別人的說三道四、閑言碎語,自己適時也發表一下慷慨陳詞的言論和評價。唯一改變的是,以前用世俗的道理做評判,現在懂得用佛法的專有名詞做評判。

其實很多人和事是與自己無關的,但我們的心不自覺地被牽引、被影響。外面的聲音吵鬧,便心煩氣躁;周圍的環境雜些,便坐立不安;這些又與我們何干呢?人有的時候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這是太在乎自己的表現。仔細想想,別人的看法會影響自己什麼呢?就算別人誇獎我們到飄飄欲仙的程度,自己也不會成仙!貶低到用動物做比喻,也改變不了自己是人的事實。不論別人怎麼說,自己依舊是自己。

很多人在得意的時候信心百倍,失意時就垂頭喪氣,好像只有成功才能建立起信心似的,這時的信心不是真正的自信。這種信心是依仗他人的認可,這種信心的結果是,或因他人的吹捧,自己高估自己而驕傲自滿;或失去他人的認可時,感到挫傷,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真正的自信是自己對自己的確認,得意時不憍慢、不忘乎所以,知曉成功是因具備了一定的時間、地點或符合社會趨勢等因緣條件的結果;失意時不自卑、消沉、悲觀厭世,因為失敗的原因有時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即便是自己存在失誤,從這次教訓中汲取經驗,下次改進即可,同時清楚地明白逆境是幫助自我成長最好的方式,即使沒有如此的淡定,也要相信不如意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沒有太大的關係。自己始終清醒地確信自己,才是真正的自信。這種自信讓我們不與過去的自我相比較,不因介意現在的生活不如以前而耿耿於懷;也不會因現在生活愜意就驕奢婬逸,更不會為將來的生活擔心憂慮或是幻想連篇。於是,我們表現了一種灑脫。

但灑脫不等於冷漠,我們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並要時刻關懷他人,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許多智者把人生比作舞台,告訴我們有什麼樣的身份,就要演好什麼樣的角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盡到該盡的義務。同時又清醒地知道,再精彩的演出都有落幕的時候,當某一天,某種身份失去時,自然也就能夠放下。

來到這個世間,有的人是為了還債;有的人僅是遊覽風景;有的人消耗了積攢多世的福報;有的人匆匆看了一眼這個世界;有的人是悲憫眾生、倒駕慈航;許多高僧大德肩負著弘法利生的重擔,為實現聖教昌盛、饒益有情的心願而來。不論當初因何種原因來到這個世間,但從現在這一時刻起,我們應把每天的生活變為實現美好心願的里程碑,開始不同尋常的人生。不再被動地受報,而是主動地行願,每天生活的目標是做有意義的事,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為眾生、為佛教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不要讓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佔用自己的精力,影響自己的人生目標;不要把那些閑事放在心上,讓它們如來如去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