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你要把心慢慢往內帶。

淨界法師

我們在心中能夠受持「常住」兩個字,就能夠遠離三惡道。「常住」是針對生滅來說的,我們的心是沒有常住的。凡夫的心深受感受的刺激,一接觸外境就帶動感受,感受就產生妄想攀緣,所以我們的心是動態的,就像猴子抓東西,抓到另外一個,又把前面放掉了。所以,如果你注意心的活動,你會發覺心是沒有停止的,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所以我們的心是生滅變化的,就像水流一樣不斷地在流動。

直到有一天,你有幸聽到了大乘經典,尤其是《楞嚴經》、《法華經》這種比較高等的經典,佛陀告訴我們,其實這種生滅活動的心,只是內心的一部分,是種表層的心。我們現在活在表層的心態,沒辦法安住在深層的內心。就像大海,雖然它表層有波浪,即使颱風吹吹,但是你深入到海底時,它什麼波浪都沒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我們現在是活在表層意識,我們的心活得太表層,不能深觀內心的本來面目,不能深觀內心的本體,我們沒有把心往內、往深層的地方安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造業,而且沒辦法控制煩惱跟業力的原因。

所以,一個人生命要改變,你的心就不能老是活在感覺當中,不能老是重視感官感覺;你不能外面稍微有一點風吹,你就動,那你生命的檔次就低了。所以佛陀的經典告訴我們,我們要把心慢慢地往內帶,就是安住在常住不生滅心。

其實我們的內心,除了喜怒哀樂的感受所創作的心以外,我們還有一塊很清涼的寶地,我們都沒有去過的。在那個寶地當中,是沒有風浪、沒有暴風雨的。它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離一切相的。只是我們很少去造訪它,因為我們的心稍微動一下就向外了,所以我們內心深處的另外一塊,我們都沒有去過,問題在這兒。

當然,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那麼好的一塊花園。等到佛陀出世才知道,原來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還有一塊寂靜的寶地,是我們沒有造訪過的。

所以,你能夠在經典當中學習到,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塊清淨的寶地,是沒有煩惱、沒有業障、沒有生死輪回的,是生死輪回干擾不到你的。你的生命就有救了,這才是你的生命真實轉變的時候。你開始要內觀,開始去尋找內心深處的安住,不再向外攀緣感官的刺激,這就是為什麼你能夠不墮惡道。

一個人會墮惡道,在《楞嚴經》上說,情執重。有些人造業是很猛的,你對外境的感受越強,造業勢力就越強。同樣兩個人去造殺盜淫妄,有些人業是比較輕的,因為他是應付因緣;有些人是很強烈的情執,他的業造得很重。

所以,我們要改變業力,必須改變我們的心態。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你要把心慢慢往內帶。能夠往內心的那種清淨的寶地走一步,你的生命就大大提升,你的人生觀就改變。你會知道,其實不需要外面的刺激,你照樣可以得到快樂。

我們不就是想追求快樂嗎?但是你向外追求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你向裡面追求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涅槃寂靜樂,照樣有快樂。聖人照樣有快樂,他的身心世界照樣舒暢,照樣有無量的妙樂,但是那種妙樂是沒有過失的。所以你的心活得越深層,痛苦就越減少,造罪業的力量就越薄弱,這是一個基本概念。你的心越往外面,情緒變化越大,情執越重,越容易墮落。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93】往生的兩個徵兆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6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乙二、舉頌勸修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

這個是整個《往生論》講完以後天親菩薩做總結。

我們學習這麼多的念想,莊嚴想、功德想、成就想,並不是成就人天福報,為了要往生、見到彌陀佛。能夠往生安樂國,見佛、往生。

前幾個月,在蓮因學院齋戒會上這個課的時候,有一個老菩薩問我一個問題,說這個往生有沒有徵兆,有沒有往生的徵兆?說這個人一直修修修, 什麼事情都有個徵兆嘛,這個人看得出來,哦,往生的徵兆出現了。我覺得是有徵兆的,兩個徵兆:第一個,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

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你發現這個人的六根開始往內收,他六根不太活動,人生就隨緣了,他的感受輕薄了。就是說,他以前遇到這件事情會很快樂,現在也會很快樂,但是沒那麼快樂;他以前遇到這個事情很痛苦,但現在沒那麼痛苦了。就是他對整個得失的感受輕薄了,這是第一個徵兆。他對娑婆世界的攀緣的力道薄弱了,就代表娑婆世界的業力開始沉澱了,這是好現象。而且是怎麼樣?一年一年地進步。你今年比去年的六根淡薄了,明年比今年的六根淡薄了,它已經形成一種增長的趨勢了。這是第一個往生的徵兆,你的生死業力隨著你六根的收攝開始輕薄了。

很多人不重視都攝六根,他一開始就想要淨念相繼。諸位,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的,你不是往前看而已,你要處理你的過去。很多人他不處理過去的,就是說,他到了佛堂就很專心地憶念佛陀,憶佛念佛,但離開佛堂就恢復本來面目,該攀緣還攀緣。你這樣子得修到什麼時候啊?!


【94】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6

淨界法師宣講

往生是一種生死業力跟往生願力的拉扯。咱們今天不是從零開始。我再講一次,我們是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的業力跟妄想,然後再要求往生的!你對過去一點都不需要處理嗎?所以一定要帶業。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你六根收起來,你的妄想就收起來;妄想收起來, 你生死業力就沉澱了。就這麼回事。

我講一句話,跟所有六十歲以上的人共勉,年輕人這句話暫時不要聽。咱們到了一個年紀,記住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你體會一下。當然 年輕人這句話不一定要聽。因為,好事,當然你起善念,但是你起善念的時候很可能會動你的攀緣心,你得不償失。你為了成就這個善業,卻破壞你的心性!按照淨土宗的角度,心理素質比業力更重要,你真的得不償失,所以印光大師要年紀大的人少管閒事。

當然,聖道門對我們淨土宗這一塊是有點意見:你們淨土宗都是少管閒事,那事情怎麼做呢?諸位!你要想想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你做事情不急著這個時候。你回入娑婆的那個時候,可以做廣大佛事,所以這個沒有對錯,因為淨土宗臨終的要求比聖道門更高。聖道門的目的只是求增上生,他怎麼需要保持什麼正不正念呢?他臨終只要修皈依就夠了。他根本就不需要離開娑婆世界,所以他不需要讓娑婆世界業力沉澱,他只要保住人天。所以我覺得,修聖道門的不能過度地要求淨土門,因為咱們兩個是不同傳承。我們今天可是要離開娑婆世界,你是想要繼續流轉的,這兩個標準本來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的規劃是迴入娑婆再來行菩薩道。我覺得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到晚年的時候,你一定要息諸緣務。因為你要收攝六根,你就要少管閒事,這兩個是有關係的。

我跟你講一句話,你六根管不住,你後面的淨念相繼就沒什麼用了。我個人覺得,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娑婆世界的問題沒有處理好,你極樂世界這一塊的往生的願力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你不是它對手。我認為,所有能夠往生的人,他一定會把娑婆世界的業力處理好,幾乎沒有例外。 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咱真的是惹不起它,只能夠收攝內心,讓業力沉澱。 六根收好了,你才有資格講淨念相繼,開始具足皈依之心,培養往生之念, 提起佛號,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相信你可以往生,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往生。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到晚年只有兩個功課:第一個,管好你的六根;;第二個,把心專注地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一種是皈依的心,一個是往生的念想,就是這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你做到了,你這兩件事情每一年進步,連續五年都在進步當中,恭喜你,往生的徵兆出現了! 你每一年在進步,那個曲線已經很明顯了,往生的徵兆出現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淨土宗心念的修習比業力的修學更重要,它臨終不能有任何差錯。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不管你福報有多大,請你乖乖地都攝六根, 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沒有例外


什麼是念佛人的都攝六根

淨界法師

為什麼念佛人要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不是都攝那個第一念的相狀,不是說你眼睛不要看,不是這個意思,你只能夠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攝的是「唯識所變」跟「唯識所住」,這兩個相狀要收起來。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沒有加油添醋的相狀,就保留這樣的一個相狀。這樣子,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過去的業力會完全沉澱下來。這個時候叫作跟阿賴耶識做一個切割。我們必須把阿賴耶識做切割,因為你的心如果跟阿賴耶識太多互動,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辦法脫離你過去的業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這樣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觀照。所以,都攝六根是都攝第二念。

舉一個例子。有一個母親跟一個女兒共住。這個女孩辛苦了一個月,領工資了。為了犒賞自己,她到百貨店去買了一個她喜歡的帽子,戴在頭上一看,很滿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後她媽媽在炒菜,一下子跑廚房,一下子又把菜端到客廳,客廳廚房兩邊跑。這個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媽媽能夠讚美她幾句,這個帽子買得好。但是她媽媽跑來跑去也沒有時間看。小女孩沒辦法,只好把這個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遲早會開冰箱。結果她媽媽去開冰箱的時候也沒看到。

等到晚上吃飯的時候,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悶悶不樂。她媽媽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樂?」她女兒說:「是啊,我今天買一個帽子,要給你看,你也沒看到。」就很委屈地這樣講。結果她媽媽更委屈,她說:「你只知道你的帽子,我今天做了新的頭髮,你也沒看到。」

所以眾生無解。為什麼呢?各打各的妄想。其實,人世間如果只有業力,沒有這麼複雜。你看人際關係為什麼那麼複雜?因為現在大家妄想越打越重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最嚴重的錯覺,就是我們把人生當真。

淨界法師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觀的前方便。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難悟入一心三觀。一心三觀的特點,還不在於三觀,而在一心。我們現在達到一心很難,就是說你的心動得太厲害,攀緣太厲害,我們現在是多心。就是說,一心三觀在於把心收回來。一心三觀的特點就是說,你要改造生命,要找到生命的開關,生命是有開關的。

所以它把生命濃縮,把整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五蘊身心世界,慢慢濃縮到一念心性,它認為這個就是生命的開關。你碰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求,你只要安住清淨心、菩提願,你就有無量的未來的可能性,安住清淨心,離相清淨,然後菩提願成就功德,你要有成就功德的希望。

但是安住一念心性很難,因為我們的心喜歡攀緣。假設沒有經過空觀的法水洗滌,就很難入一心。這個時候,佛陀就講空性的道理了。佛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為什麼要講空觀呢?因為你的攀緣的病根,來自於你認為人生有所得,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我們對生命有很多的錯覺,但是最根本、最嚴重的錯覺,就是我們把人生當真。

就像一個人做夢,夢裡面看到很多的珍寶,看到很多的事情,他會去追求。但是這個夢境結束時,他又到另外一個夢去了,前一個夢就消失了,又變成一個夢,他又重新地追求。所以我們不可能從每一次生命當中去得到教訓。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攀緣,一直到死之前還在攀緣?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從人生得到一點東西,認為它是真實的。

所以佛陀就出世了,告訴你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佛陀要你從因緣看進去,就是人生是一種因緣的開合。你為什麼來到人世間呢?因為你過去有很多因緣聚集在一起,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053】學佛第一件事情,大死一番,徹底地把心帶回家,把所有妄想放下, 通通不能用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4

淨界法師宣講

我們無量劫來為什麼一次一次地去招惹業力呢?因為我們被自己的妄 想誤導了。比方說,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認識就是不全面,我們只記得娑婆世界好的一面。有人說,生命的痛苦還需要無常觀嗎?我今生吃的苦夠多了! 諸位,這個不算!因為你的痛苦也是來自於你的妄想,你的痛苦也不全面。你可能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的痛苦,你的痛苦不可能把所有三界都全部否定。我們的痛苦只是來自於生命經驗給的妄想,這個都不算。所以, 按照佛陀的說法,所有的妄想都不能用,通通不能用,即便是曾經帶給你痛苦感受的妄想也不能用,因為這種妄想會過度地極端,這種操作帶有情緒性。

按照佛陀的設計,你開始學佛以後,第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妄想歸零, 通通不能用。諸位!人生經驗透過六根感受的心中的影像,沒有一個是可以用的,毫無意義,沒有意義。所以你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先全盤否定自己的 妄想,就是把內心歸零,所以叫做離相清淨。

為什麼佛陀一開始先正念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就是因為我 們生命當中所得的任何影像,都加過我們自己的想像跟感受的刺激,這些通通不能用。有些人的往生,他是透過人生痛苦的刺激而產生一種修行的動力,這個非常危險。因為你的刺激來自於人道,你對天界一無所知。所以, 你今天的影像,對三界的痛苦的影像不全面,你頂多就是對人世間討厭,而且你這種討厭還有問題,會過度極端——我娑婆世界受夠了!你不敢再來 了,會障礙你未來的菩提道。

所以我勸大家,雖然你親身體驗的痛苦感受的影像你覺得很真實,但是你用它以後,後患無窮。因為它不是透過理智的思考產生的,它帶有你個人的偏執。你用它以後,第一個,它不一定會讓你全盤性地離開三界;第二個, 在你對娑婆世界的認知中產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你以後要迴入娑婆的時候, 你慘了。你用這個妄想,現在可能對你產生某種助力,以後卻變成你未來的障礙。所以,當我們透過一種取相分別以後,第一件事情,學佛第一件事情, 大死一番,徹底地把心帶回家,把所有妄想放下,通通不能用。


【91】請大家注意一件事情——念佛不一定往生,往生一定要念佛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6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甲四、結示勸修 分二:乙一、結示法要;乙二、舉頌勸修》

我們看甲四的總結。結示勸修分成兩段。

《乙一、結示法要 分二:丙一、安住佛號;丙二、念想往生》

《丙一、安住佛號》

(請見附表)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 即「助緣」。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 土。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 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

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

我們來看這個佛號的功德力。在因地來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當然就是往生的親因,福德是往生的助緣。

什麼叫多善根、什麼叫多福德呢?就是,二乘人空性的智慧是少善根,人天的有漏福報是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我們前面說過,往生,可不是我們自己的善業。我們只做了一件事情:信願執持名號,去感應道交。所以, 透過信願持名,到臨終的感應道交,就是阿彌陀佛現前,使我們的心識往生淨土。

所以這個地方請大家注意一件事情:念佛不一定往生,但往生一定要念佛!諸位,在往生的因緣當中,佛號不可取代!當然,你可以持大悲咒,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但是這些只能當助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在你的心中永遠是一個核心的地位,它是不可取代,它是你不共的皈依。一心歸命,你往生是仰仗彌陀本願,你不是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本願。是吧?所以我們修行要把本尊分清楚。我們所有的加持,來自於彌陀本願的攝受才往生的。而阿彌陀佛到底在哪裡?當然是在佛號。你念觀世音菩薩變成要靠迴向,那是間接了。所以諸位!在所有的功課裡面,印光大師說,你做完功課一定要念十聲佛號,要把它會歸到佛號裡面來。因為佛號不可取代,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提起佛號。

 

修淨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