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淨界法師:

諸位要知道在我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異熟、思量、了境,你們猜猜看哪一個最重要?主導性最強是誰?第六意識。還有呢?對!第七意識最重要!

我說明一下,雖然第六意識管善惡,對不對,但第六意識有個問題,第六意識是生滅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在一起,第六意識做不出很大的善惡,做不出來。

你看我們一天打很多妄想,我們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沒有付諸行動,對不對?我們也曾經想要做壞事,但是你有去做壞事嗎?沒有,因為你沒那個膽量,那個膽量是誰?也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會給你膽量——思量。

所以凡是沒有帶執著的妄想,這個我們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礙往生的,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這個要注意喔,第七意識很可怕的,第七意識它夾在第八跟前六中間,它向內主導第八意識,它主導你的業力,第八意識是管業力的,向內主導第八識,向外主導你的思考模式,主導你的第六意識,這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

這個執著有二說,當它是好的執著我們叫做堅持,願力,這是好的東西哦,我一定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功課做完,這是不是執著?是!但是我們不給他叫執著,我們叫對佛法有堅持,其實這是第七意識了。

所以執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堅持,叫做發願,但是他起顛倒的時候,我們就叫執著了,這第七意識很重要了,第七意識是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完全靠第七意識——恆審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話,你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們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對你往生都不產生障礙,因為他打完就忘,他沒有根,他只是一時的惡念。

但是你讓惡念產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當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結合在一起,跟你的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惡念是有根的惡念,一定障礙往生!

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點,你還在對治妄想,其實妄想不障礙你往生,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它有二個特點:數數現形,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

第一個經常性的思想,你這個念頭經常打而且你打這個妄想的時候是深生好樂,內心堅固,不可動搖,這個念頭一定會影響你來生的生命。

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意識的思量。當然問題在哪裡,第七意識他沒辦法改變,他是多生多劫養成的習慣,一種定格傾向。

但是第七意識有一個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改變第七識!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的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對不好的執著改成對好的執著,叫做發願。

所以我們整個八識大家很清楚了,我們分成三塊:

第一個管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

第二個管的是執著

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塊,這個很重要。

有沒有問題,這三個有沒有問題?你只要把這三個弄清楚了,今天的課就差不多了,可以了。


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

淨界法師

我們中國人經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實這個是有道理的。就是說一個人出生的時候,你阿賴耶識的確累積很多的業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別。但是,假設你是一個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為什麼呢?其實這個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在種子起現行的時候,這個地方有變化。一般人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他作不了主。所以說我這念心跟這個環境接觸,我以前要起貪煩惱,現在還是起貪煩惱;我以前遇到這個環境,我是肯定要發脾氣了,也只好發脾氣了。

所以你的生命就跟著過去業力的等流性,就這樣流動,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但修行者他種子起現行的時候,他多了一個對治力、調伏力。比如說你本來二十八歲應該結婚的,結果你出家去了,那你這個生命就改變了。這整個生命的水流,從你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這個現行經過對治,它再熏回阿賴耶識的時候,那是一個新的功能。所以,修行這個現行很重要。

在淨土宗來說,它不講斷煩惱,它講帶業往生;但是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是正念分明,臨終要正念分明。你臨終的時候,你這個第六意識現前時,是清楚的正念、憶念彌陀的正念。那怎麼會有正念呢?徹悟祖師為臨終的正念,定下一個最低的底線,他說:「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我們不要說剛開始就對付這個種子,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的雜染種子,是的,這個都不是馬上能去消滅的;但是剛開始你要注意你的現行煩惱,就是當下的現行煩惱。

就是說你內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這個貪瞋煩惱,第一個念頭不能怪你,在菩薩戒,第一念的過失,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是從凡夫開始修行,所以你內心當中,第一念的貪瞋煩惱,當然不是很清淨,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對治的力量沒有生起,這就是你的過失,你願意讓你的生命繼續地墮落下去。

所以往生的條件就是說:雖然我們生命當中,還有很多雜染功能還沒有生起活動,但是你憶佛、念佛這樣的一個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當中,它是一個主流,它是一個最大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能夠折伏現行煩惱,表示你憶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內心當中力量最大的。所有的煩惱,只要你把佛號提起來,你有把握能夠轉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頭都是如此。

你心中所有的念頭,我佛號不提便罷,只要我佛號提起來,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間,把念頭轉過來。那表示說:沒有錯!我煩惱沒有斷;但是佛號是我們內心當中,最強大的力量,就是能夠招感的那個種子,它具有主導性,最有強勢力量的一個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

這就是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就是說經過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當中,在所有雜染的功能當中,你栽培一個最強大的念佛功能,而這個功能,是你內心所有功能當中,最有主導性的,誰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夠取代所有的功能。這就是表示:你阿賴耶識的水流開始改變,就是第六意識開始在主導阿賴耶識,而不是阿賴耶識來主導我們。我們在沒有修行之前,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基本上是由阿賴耶識種子來主導我們的現行;修行者是用現行來主導阿賴耶識,那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的。這個地方,是簡單的講到阿賴耶識的一個變化相。


心有所住,才會對你產生干擾

淨界法師

【則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幾乎所有古德在解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重點都扣在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會讓我們對心性有更深層的了解─我們想要安住真如,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真如,要不然你怎麼安住呢?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叫做:真心不墮妄境──就像一個鏡子,鏡子它可以照了整個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沒有真實的結合。你看你一個男人站在鏡子面前,它就隨順因緣,顯現一個男人的相狀出來,這個男人走了以後,站了一個女人,就顯現女人的相狀;但是身為鏡子,它本身不是男人,它本身也不是女人的相狀,它本身無相,但它隨順外在的因緣,顯現男人相狀、女人相狀。

真心亦復如是,它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狀,但它本身來說,它是無相,因為它離一切相;所以它在經典上這叫什麼呢?我們心跟外境叫做非和合,但是又非不和合。這個地方,我個人有個小體驗給大家參考一下:

我有一段時間,到一個道場去上課,是上下午的課,中午吃飽飯休息一下;它那個地方經常有很多的噪音…非常吵,但是我必須休息,因為我下午上課要有精神,但是外境不是我可以決定的啦!所以剛開始我的心接觸噪音的時候,我感受非常不好,當然也打很多不好的妄想。

但是我想,《楞嚴經》說:其實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沒有真正的和合,如果說音聲它是真實的跟我的心性和合,那我就別無選擇了,那我肯定要受它干擾;問題是我們的一念心性,其實跟聲音是沒有真正的和合;那沒有真正和合,它為什麼干擾我們呢?

因為你有所住,所以它對你產生干擾,為什麼阿羅漢在這個地方,音聲對他不能產生干擾?因為他無住,他選擇無住嘛。灰塵在那個地方,我們選擇虛空嘛,我們不一定要選擇灰塵;灰塵要不要出現,我們沒有決定權,但是我們選擇安住在灰塵或安住在虛空,這一部分是我們做主的。釋不釋放音聲,這個我作不了主,我過去有這個業力,循業發現嘛!我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方,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剛好有工程在施工,那肯定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過去生有造作這個業力嘛,我認命。

但是我面對果報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不受、選擇無住,這一部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的生命,有些是你作得了主的,有些你真的作不了主,你要把它區分出來。所以我後來就慢慢…诶,調整我的心態,我想說…我的心本來就沒有這噪音的相狀,我不一定要隨你而轉,诶,我很快就睡著了,真的啊。

心態決定你的狀態!真的是這樣─一念心轉…一念心轉,整個生命的因緣都轉。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你看一個人起顛倒的時候─夢裡明明有六趣;醒過來的時候─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往生淨土也就是一念的覺悟,一念的回光返照,皈依佛陀,顯現極樂世界;你一念的顛倒執著,那就出現了三界果報。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心性本身是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搖動相,它是離一切相的。這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信心,原來我們無始劫來起了很多煩惱,造了很多的罪業,但是都沒有真實染污我們的心性,我們隨時可以恢復我們本來清淨的面目。為什麼呢?因為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它根本是離一切相的。所以:一個生死凡夫憑什麼能夠說:我們能夠恢復我們本來面目?因為我們本來面目,本身是不受染污的。這個思想就說明真如它的一個的相貌是離一切相。


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是妄想?看完這個就懂了!

什麼是妄想?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

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

前者得到了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

他們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煩惱。

-02-

【經典原文】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華嚴經》

【經文解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要用功?我們的心很散亂,想東想西,像跑馬燈似的,一刻也不停,我們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

無論用什麼功,都是為了把我們無量劫以來所養成的一切人我是非,貢高我慢,煩惱障礙等壞的習氣去掉。

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但是由於我們無始以來的愚痴,形成了許多壞習氣、壞毛病,這些壞習氣、壞毛病將我們的自性障蔽了。

所以,我們今天要用功。不用功就不能去掉壞習氣,就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證道後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今天在這裡用功,就是為了去掉妄想執著。

妄想執著去掉了,我們的清淨自性就會現前,那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照天照地的嘛。‘本來無修證,修證即不無,若無即不得。’所以,雖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要用功修行,不修行即不能見自本性。(本煥長老)

【經典介紹】《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

-03-

自性,本來不生不滅!

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本來都是佛!

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身是無常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化。

在楞嚴會上,大王已六十二歲了,他感到年歲一年比一年老,感到無常之苦,便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我們這個身體,哪一部分不生不滅?

佛給他開示,就問他:你第一次見到恆河是什麼時候?

他說:三歲。

你十三歲的時候是不是比三歲老?

是的。

十三歲的時候,你那個見跟你三歲的見,有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

然後十年十年問他,二十三歲比十三歲,三十三歲比二十三歲,最後問到他六十二歲,你那個見性有沒有老?

沒老。

這一問一答,波斯匿王聽懂了,他非常歡喜,他曉得不生不滅的是自性,生滅的是這個肉身。

也許有人說:我現在這個見,眼力不如從前。

不如從前是你眼睛這個工具出了毛病,不是你的見性退化,只要配副眼鏡,就看得很清楚,由此可知,這見性沒有生滅,而是你這個工具老化。

再舉個例子,人年歲大,聽力不行了,要戴助聽器,戴了助聽器他還能聽,說明他聞性沒有變化。

所以要知道,我們根身衰老有退化,六根的能力不退化,自性不退化,自性不生不滅。

原來我們身上有一樣東西不生不滅,佛要不說明,我們都疏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