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

未到地定跟初禪相貌的差別,這以下講的很清楚: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依止。未到地定的修學,他要以心的調柔跟輕安性做基礎。你內心要先破除欲界的昏沉跟掉舉,就是近分定要以欲界定做基礎,這個心調柔心輕安性就是欲界定的相貌,心調柔心輕安生性起以後,慢慢的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

是怎麼個來入法呢?這以下講出兩個內涵,先講身輕安,再講心輕安。 由此風大遍全身轉,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能對治品身輕安性即得生起。這個風,就是在我們身體當中有一個氣息,它會遍全身轉,它令你的色身特別的調暢,這個氣血的調暢,使令你這個色身的粗重性皆得遠離。

我們這個平常人,要是心是散亂的,就算你沒有生病,你這個色身還是一種粗重,你這個身體五十公斤或者是六十公斤,這一塊肉重重的壓在你這一念心上,你感到你這個色身在活動的時候,有一種粗重的感覺。這個時候,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色身若有若無,他那個粗重的感覺消失了,能對治品身輕安性,能對治粗重的那種功能生起了。

能對治品的意思就是說,他這種粗重性不是偶然出現的,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對治的力量,有輕安的力量現前,把他的粗重性給消滅了,這個是身輕安,主要是風大引起的。

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這時候色身有殊勝的三昧樂,這種快樂跟世間的欲樂還不同。世間的欲樂是局部的,這種三昧樂是週徧整個身體,從頭部到腳部,全身的快樂,這個時候是極大的快樂。

由此為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也是有一種輕安的感覺。因為我們無始劫來,內心當中感到非常大的負擔,心中有種種的壓力。怎麼有壓力呢?就是昏沉掉舉。

就是一個人呢,擔著兩擔很重很重的東西放下來。我們過去的心情,總是覺得,打打妄想,沒事打打妄想很快樂,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哦,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內心很輕鬆,沒有負擔,這個時候內心有輕安樂。

最後做個總結: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這個作意就是禪定。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所攝少分作意。這個少分作意,就是初禪的少分的功德少分的禪定。

欲界定的相貌是明瞭跟寂靜兩種功德,他對治昏沉也對治著掉舉,可是身心的粗重性還沒有消滅。這個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個,明瞭、寂靜還有輕安樂,有樂受,他有對治粗生的相貌的力量。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空法師:人的能量大多消耗在妄想上,已被科學家證實!

以下是老法師的講經內容節錄:

07年7月19日學院基礎二班開示和課程九九年早餐開示-調心  1999/04/24 新加坡淨宗學會齋堂

我們學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後瞭解事實真相,如何調心,如何調身,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你確確實實感覺到,這東西都不需要了。真的放下了,完全放下了,有這個身體在,一天三餐飯吃得飽,穿的衣服注意保暖,還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還有什麼要求?還有什麼需要的?沒有了,有多餘的都是累贅。飲食方面,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飽,晚上要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

為什麼叫你晚上少吃?晚上睡眠的時候,我們整個器官運動也都緩慢下來,休息了,消化系統緩慢了,吸收的能力也緩慢,所以晚上少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為什麼佛家日中一食,晚上不吃?有道理。

我們現在也看到很多人,晚上也不吃對身體並不好,這原因又何在?他晚上沒吃,他妄想沒斷。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量的消耗每一個人狀況不一樣,有人消耗能量多,有的人消耗能量少。能量消耗到哪里去?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你的雜念太多;如果你妄念少了,你消耗就少了。古時候的修行人,他妄念少,沒有欲求,沒有欲望,沒有希求,他心地清淨,所以他每天一點點飲食,足夠補充他的能源,他體力的需要足夠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要補充的不夠,他體力就支持不了,他就要生病。諸位想想,這個事情還是心理上的事情,心雜心亂,你身體就需要大量的能量補充;心清淨,妄念少,身體需要補充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夠了。如果那個一餐,把三餐變成一餐來吃,我見過,決定得腸胃病,是真的不是假的。表面上做得很如法,持午,日中一食,去檢查一下,一身的毛病。這是什麼道理?勉強的去做作,勉強要學佛菩薩,這哪里可以勉強?這決不是佛菩薩的意思,佛菩薩要看到你這個樣子,心裏也很難過。諸佛菩薩是最健康的身體,你搞得一身病,學佛學了一身病,佛菩薩看看這個樣子,對不起你。不是佛菩薩對不起,你學錯了。
******************************************

以下是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

http://news.mydrivers.com/1/200/200759.htm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稱,現在人們因為大量的思考而十分疲憊,超負荷的能量消耗可能使大腦停止進化,從而限制人類智力的發展。甚至有專家指出,人類智力不但停滯不前,甚至可能出現倒退。

大腦進化受限 人類智力「就到這兒」了?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腦部消耗的能量十分驚人:腦部約占體重2%,卻消耗了全身20%的能量。

同時,大腦灰質耗能更驚人,腦細胞的耗能甚至和心臟耗能一樣多,人類在進行各種深度的思考時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當人們在思考時,腦部不斷關聯和對比著不同信息。」劍橋大學生物神經科學教授西蒙·克勞林表示,超負荷的能量消耗,將可能使人類的大腦停止進化。

西蒙·克勞林教授說:「我們已經證實,大腦功能運作需消耗大量能量,大量的能量消耗使大腦發展受到限制,這也將限制我們的表現和行為,從而影響我們智力的發展」。

不少研究已指出,人類智商和腦部神經纖維之間關係密切,關聯愈強愈優質,智商愈高。人類進化過程中,腦細胞不斷「微型化」,細胞之間的關聯愈來愈多,正是人類一代比一代聰明的原因。 但是,經過數百萬年的發展,人腦的進化已經達到極限。

大腦無法「散熱」 人類將變得越來越「笨」?

有研究表明,每一千克左右的腦部組織,包含1000億個神經元;每立方毫米的腦皮層組織,包含10萬個神經元。

科學家認為,腦部可分為10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專門負責運動、視力等不同功能;每個模塊內的細胞與「鄰居」溝通,與距離較遠的細胞則通過軸索(axon)聯繫,「線路」複雜,每立方毫米的腦皮層組織,便包含4公里長的軸索。

劍橋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埃德布摩爾指出,想要變得更聰明意味著要加強大腦各部分之間的鏈接,這將耗費更多的能量,從而進一步限制人類智力的發展。

科學家同時表示,人類腦部中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神經元,如果超負荷運轉,將會像計算機一樣無法「散熱」。腦部無法「散熱」,則無法生成神經脈衝,限制人類變得更聰明,甚至會變得越來越「笨」。(文/法制晚報)

水試驗的強大支持!科學家成功將聲音轉換成影像 那念佛誦經的音頻會是哪種影像?

==================================
[附錄]

百日精進佛七,為何飯量漸少,精神卻還很好?

地藏孝親網

問:二00五年有六位居士在道場打百日佛七,飯量逐漸減少。至七十天時,六位都是二十四小時念佛,雖有時疲勞會瞌睡,但基本上精神都很好。他問兩個問題,第一個請問為何出現此現象?

答:這是在什麼地方打佛七我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這是非常殊勝。至於飯量逐漸減少,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曉得人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吃那麼多?三餐不夠還要吃點心,什麼原因?你首先要懂這個道理。人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活動,活動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來源,像汽車一樣,你要給它加油它才會跑。可是能量的消耗,我在講席跟諸位做過很多次報告,我大概在三十幾歲的時候發現,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打妄想,睡覺都還作夢;作夢,這妄想沒有停止,這消耗量太大。真正你工作,我們講勞心勞力,消耗量都不多、都很少,那是正常的消耗;不正常的消耗,消耗太多,這個道理要懂。

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裏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分量都不多,為什麼?他妄想少,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佛陀在世是教學,這我們得認識清楚,教學、行道。行道是把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上去求證,信解行證,求證,所以他心是清淨,心裏面只有正念沒有妄念,於是消耗量就少。像這種情形七十天飯量減少,甚至於七十天都不吃,做得到。佛在經裏面給我們講「財色名食睡」,我們叫五欲,佛經上還有名詞叫五蓋,蓋是什麼意思?把我們的真心本性蓋覆住、障礙住。這些東西凡人有聖人沒有,他可以離開的。佛教我們五欲要斷掉,五欲裏頭有飲食、有睡眠,飲食、睡眠也要斷掉,這是病態,這不是健康狀態。健康狀態的時候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那才叫健康,那才叫正常。所以飲食跟睡眠都不正常,這要知道。什麼人這個東西都斷掉?你看那個心地達到一定清淨的程度,世間(這不是出世間)初禪,修禪定到初禪,初禪生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這十八層天裏面沒有飲食、沒有睡眠,精神各個飽滿,非常歡喜快樂。

由此可知,定功愈深的人補充的能量就愈少。從前出家人一天吃一餐,經上記載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一個星期出去托缽一次;辟支佛那個定功比阿羅漢又要深一層,十五天(半個月)出去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次。功夫愈往上去消耗的就愈少,一點點東西他就能維持很久,一點點能量補充,就這個道理。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自己如果說是妄念少,他念佛念的功夫得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能夠執持七十天(七個七),他功夫定力夠,妄想少了,所以他的飲食當然會減少,這正常現象。如果飲食還是要三餐,還要吃點心,雖然念佛不間斷,妄想沒斷,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他心裏還在打妄想,所以他消耗量還要那麼多;如果他心清淨那就不需要。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二十五 2006/1/20)


淨空老和尚開示: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

如何不餓肚子就能達成日中一食
為什麼老和尚不教大家一定要日中一食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不求人,自己能照顧自己,不求人。人生最高的享受絕對不是地位高,不是有財富,不是的;粗茶淡飯,身心健康,每天增長的是智慧、是德行,你說多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壓力,這過神仙生活。何況有人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知道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

所以我的日中一食跟老師學的,我在台中十年,我那個時候日中一食是五年,我有這個基礎。以後出來弘法,大家看到日中一食都不放心,說是你這個不吃的時候營養差了,將來身體壞了,我們擔不了責任。沒有辦法,我怎麼辦?我把一餐改做三餐,量很少。我那日中一食的時候,那時候一餐吃三碗飯,這普通的小碗;我吃三餐,一餐吃一碗,還是一樣多,我用這個方法。

所以你要曉得,日中一食省好多麻煩,早晚不要吃東西,省好多麻煩。而且自己燒一餐飯,從開始燒,我們老師山東濟南人吃麵食的,我也跟他學,用那個掛麵,我們家鄉叫掛麵,此地叫麵線,很好煮,一餐飯從煮飯到吃完的時候二十五分鐘,你看多簡單,很容易。老師告訴我「人到無求品自高」,你需要東西多了你就得求人,一個人一生不求人這最高的。

這些我也不希望大家去學它,為什麼?要煩惱輕才行。一定要知道,身體是個機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你這個機器需要消耗那麼多能量,你要不補充它就會生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能量消耗到哪裡去?我在跟老師那幾年的時候,我得出一個心得,我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能量的消耗,應該是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想東想西,胡思亂想。老師一拍桌子:對,有道理。

於勞心勞力,消耗很少。勞心,我看到李老師他每天要教學,他還是個公務員,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孔德成的主任祕書,要幫他辦事,要上班;教兩個學校,他是好教授。還要教學佛的這些學生,我們跟他學經教,一個星期三個小時;另外還教國文,要教我們學國文,一個星期也是三個小時。還有的時候,國內、海外的,這些慕名來訪問、來請教的人絡繹不絕。所以跟他約時間見面,要一個星期之前,給你排時間,臨時去找他一定找不到。

所以我得出的結論,勞心勞力消耗都不多,就是打妄想消耗太多。所以胡思亂想,你吃不飽不行,你必須要補充這個能量。要減少能量,先要少生煩惱,煩惱輕、智慧長,這一餐是夠了,足夠了。這個裡頭沒有什麼祕密,是很有道理的。

恭錄自 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200


宗薩欽哲仁波切:所有的痛苦都是要讓你提早覺悟

瞭解別人的痛苦,

體會別人的痛苦,

在佛教裏是很重要的,

只知道還不夠,

應該進而去尊重別人的痛苦。

如果你真正具有這樣的心,

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了。

這種慈悲與智慧是沒有分別的,

這也就是菩提心的真義。

知道別人的痛苦,

同時也尊重別人的痛苦。

別人的痛苦對我們來說,也許沒有什麼,

但是對他自己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

這是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事。

其實談痛苦並不需要講得太多,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痛苦,

問題是我們永遠都在欺騙自己,

就算我們有痛苦,也裝著不知道。


明憨法師:去掉我執,使自己的心軟化

我們修行的前提,是一定要去掉我執,使自己的心軟化,來適應外邊的這種氣氛。你的心態柔軟了,你能把握自己的心多一點了,那麼遇到外邊的某一個因緣,你都可以受到啟發,就有開悟的可能性。

讓心先歸零

我講《吉祥經》的時候,就給大家講,古人沒有計算機,他不知道,很多現代人都用計算機,計算機一定要來先歸零,然後計算數字,加減乘除,才有可能準確。如果你一開始使用,忘了歸零,上面無論是什麼數字,無論是什麼符號,只要它不是零狀態,你算出來的數就不可能正確。通過這麼樣的一個現實,如果你的心態調柔,就會從中受到啟發。那麼這個啟發可能給你的修行、給你的開悟很大的動力。

修行就像「一人與萬人敵」

如果說你的心不細,對這個問題就沒有發現,乃至發現了以後就沒有好好總結,好好的因緣就浪費了。為什麼浪費了?是你的心不調柔,沒有細細地去發現身邊的這些因緣。這是我們凡夫的執著,凡夫的粗心。所以說,我們修行這件事情就像「一人與萬人敵」,是非常的難。

你是不是大英雄?

還有一個比喻,說在戰場上,能戰胜對方敵軍的千軍萬馬,這樣的元帥,這樣的大將,我們只叫他英雄,不叫大英雄。佛教所講的大英雄不是在戰場上戰勝別人,而是在生活中、在當下、在時時刻刻,能夠戰勝自己,把自己一個執著的心、一個自以為是的心,把它降伏了。使我們的原來的、不是我們本性的心,使我們日常的粗的心、心猿意馬的心,把它變得調柔。

就好像馴虎的馴獸師一樣,馴獸師能把老虎馴得這樣地順從他,把獅子、大象教訓得順從他,聽他的指揮。那麼,馴獸的這個管理員,他馴化的是身外的大象、猛虎、獅子,那麼我們呢,我們是馴化我們堅硬的內心,調馴我們的自性。


問自己,我在忙什麼?

金蓮寺

幾小時的睡眠…

疲憊不堪的雙眼…忙碌摧殘著的身體…青春在哪裡?夢想在哪裡?激情在哪裡?問自己到底要什麼,不曾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們每個人都忙碌著,但我們究竟在忙什麼?

問自己,聞思了多少經典?

一晃上半年已過,問自己,聞思了多少經典?有時候,我們不是得了「忙碌症」,而是得了「拖延症」+「懶惰症」。為什麼會拖延,因為我們不夠堅信聞思的功德,不夠勇猛對治自己的習氣。

曾有大德說過「即使十分衰老時,也要廣學而博聞,聞慧有益於來世,佈施亦無如是益。」而現在的我們,大多煩惱粗猛、邪見深重,雖然對三寶有些信心,但缺乏正見,所謂的修行恐怕只是盲修瞎煉而已。

「是因前世未求學,今見終生成愚者,因恐後世成愚昧,今生再難亦勤聞。」「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所以一定要好好聞思,這極為重要。

問自己,實修了多少功課?

光是聞思,道理上明白了,但面對煩惱,法是法,我是我,法不入心,難以對治。因此,聽聞思維佛法以後,一定要實修。

《華嚴經》云:「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真正的佛教就是聞思修行,也就是說唯有教法和證法二者堪為佛教。佛經中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其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教法,「自淨其意」是證法,這兩者合起來就是所謂的佛教。世親論師亦雲:「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問自己,利益了多少眾生?

聞思修行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十大願王的核心就是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而「獲得甚深正法利」就是弘揚佛法,「願離憂患常安樂」就是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有暫時的方法和究竟的方法,暫時利益眾生的方法是做世間的善事,比如對弱勢人群提供幫助,在路上幫助可憐者,在家裡孝順父母。究竟的利益眾生方法就是弘揚佛法,如果沒有以佛法幫助眾生,眾生就會永遠在苦海中不得解脫。所以我們要發願:願一切眾生暫時遠離身心的痛苦,究竟獲得佛法的利益,滅盡所有的煩惱和障礙。

當思無常恆精進

每一個有正知正念的佛教徒一定都發過菩提心要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可是在實際行持過程中,我們總是被各種瑣事牽絆,總覺得時間還夠,總覺得可以補課,總覺得自己太忙沒時間,總覺得心力體力都差了點,總想著等我忙完今天再去看經、去修行、去行持善法……

我們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事實上,明天與死亡,到底誰會先來?打開新聞,每天都有天災人禍的報道,誰又有把握明天的自己安然無事?「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為風吹,呼氣吸氣沈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所以,我們當下就要精進。

《法句經》中說:「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我們務必要抓緊時間修行,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一天的時間過得很快,不要說一天,十分鐘一眨眼就過了。一生的大計在於精進,倘若沒有精進,無常大魔往往不期而到,短暫的人生中也修不了什麼法。有聖者一輩子念了九億心咒,弘法利生的事業極其廣大,又講了那麼多經論,我們凡夫人真的相差懸殊。儘管凡夫與聖者不能同日而語,但我們作為凡夫,也應該盡量抓緊時間精進修行。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今生不借此身渡, 更待何生渡此身。」我們務必思維無常,恆時精進「忙」於聞思修行、弘法利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