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第一個先觀察自己!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那麼我們前面講到佛者覺也。那麼到底覺悟是覺悟什麼事情呢?這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先看兩方面的二義,那麼二義當中先看覺察,然後再看覺悟,這兩個一起念一遍:
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二、覺悟。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那麼這個佛者,覺也。其實應該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是有兩個不同的觀照,有對內跟對外兩種觀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內觀跟外觀。從對內來說呢,叫做覺察。它能夠覺察煩惱的障礙,就是這個貪嗔癡的煩惱,經常在我們內心當中活動,就像賊,就是因為這個我們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課,我們好不容易布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寶,但是你這個脾氣一發了以後,你的這個善根功德就受到破壞了,就像盜賊把你的珍寶偷走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方法,要把這個煩惱的障礙把它消滅掉,否則你永遠都是在積集資糧,然後又把資糧給破壞掉,又積集資糧又破壞掉。所以我們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計起來,這個叫做覺察。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我們跟別人沒關系啦。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第一件事情,這個很重要,先觀察自己,這個次第不能錯。諸位,我們之所以很多痛苦,就是我們對人生的操作有問題,操作錯誤,這個很嚴重啊!我們最嚴重的錯誤就是遇到事情我們先看別人對不對,這個非常嚴重的錯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常在燃燒中,這個操作方式你不改變,你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你的正念永遠培養不起來,因為你永遠是向外攀緣,你頂多是個好人,你不可能變成一個道人。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操作,第一件事情,發生第一件事情先內觀,觀察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在活動,這是空觀的智慧。把自己的自我意識空掉,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內調,你要內觀才有資格外慈,對眾生的幫助跟度化。所以這個覺察是第一件事情,你先把你自己的煩惱賊調伏了,這是第一件事情,這是空觀的智慧。
那麼當然身為菩薩我們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穩下來而已,我們開始外觀,這個觀呢就觀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的現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說,人事的差別這個不是障礙,但是我們沒有假觀的智慧,我們自己產生障礙。所以這個覺悟是一種假觀的智慧,我們沒有好好的學習一切法的差別的事相,就好像一個人在睡夢當中,糊裡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只有透過假觀的學習,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我們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要學習兩種智慧:一種是內觀的智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別人,怎麼樣去幫助對方,但是第二道比較復雜,第一道比較深妙。空觀的智慧比較深但是它比較單純,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觀就不一樣了,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甚深廣大,你要學心理學,學科學,學人際關系,那菩薩道的所知障太廣了,塵沙惑啊。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線,你只要做一件事,內觀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視假觀,因為小乘以出離心為根本,所以它生命的訴求以趕快自己離開三界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除了空觀的內調以外,還要假觀,調他,安住在多事多業多希望住。菩薩戒就是這樣講,你要廣學無量法門,你不是讓你自己離苦得樂,你還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當然,淨土宗它偏重在內調,它的確偏重在內調,因為淨土宗的訴求,淨土宗啊,我發覺,它前半段走得有點像小乘,前半段,在娑婆世界這一塊,你看印光大師說生死沒有把握之前,少管閒事,是吧。所以淨土宗在沒有求生淨土之前,他的行為跟小乘有點類似。但是他不完全一樣,因為他心中有希望,他把利他的希望規劃在到了淨土以後,然後再怎麼樣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把利他這塊往後,把那個往後延遲。
淨界法師: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甲一的前言。
前言。先看第一個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有六個字。
我們先解釋佛。我們說學佛,學佛,那麼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什麼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做一個定義。好,我們看這個釋名的地方,請合掌。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雲: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好,我們把這個經文作一個簡單的消釋。佛呢,他的原來的印度話叫做佛陀,那麼這個佛陀把他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當然這個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做什麼事情是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才有行動。
那麼在《佛地經》上說呢,什麼是佛呢?他能夠對一切的法,這個法當然包括凡夫的雜亂法和也包括了聖人的清淨法,那麼一切的種相,這個種就是它的因地,這個相就是它的結果,對一切染淨諸法的因緣果報,他自己能夠了解,他也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來開導一切有情,使令眾生了解。就好像一個人在睡覺當中,迷迷糊糊的他醒過來了,又好像蓮花,打開蓮花,如睡夢覺偏重在破惡,如蓮花開,偏重在生善,破惡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們修行有內觀外慈,內在的觀照是破惡,外在的慈悲這個是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佛陀他也是有生命現象的,諸位我們看到佛陀的歷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個明了性的,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他有六根的作用的,只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當然本體都是一樣的,都是清淨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明了心性是比較情緒化的,我們容易受自己的感覺來引導;佛陀的心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他是一種智慧的判斷,完全由真理來引導,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就說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這個外道,或者說慈善事業,他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學了佛法以後,你行菩薩道,你也做慈善事業,但是結果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在做慈善事業那是一時的感動,他有恻隱之心,他看到悲憫眾生,也觸動他的這種恻隱之心,他會做一些利他的事業,這個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覺來觸動的,所以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決定的,他有時候造善,但是有時候就不一定造善。換句話說,只要你用惡因緣刺激他,他就造惡。但是,佛法的覺悟就不一樣了,佛法的覺悟,他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是決定性的,我一定要斷惡,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眾生 。
我希望我們淨土宗人慢慢了解一個概念,我們心中所發的願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發願求生淨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麼你這種情況是感情的,你這個是一時的相應一時的沖動,你不一定會往生。但如果你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的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判斷,你說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就算來生給我做國王什麼,通通沒有用,這個就是善根啊。所以宗教師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這是一個慈善家,菩薩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沒有受戒就是有不同,你有戒體。這個包括了你的智慧的觀照,包括了你心中的願力,誓願力,觀照力。
所以我們學佛剛開始可能我們有些行為跟世間人看起來是相同,但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教育過以後我們心中是有觀照力,有誓願力。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就是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內心是有一種決定的力量的,如睡夢覺,如蓮花開,因為他已經對宇宙的真理,產生了覺悟了。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有哪些主要內容?
好,我們看今天的講義的第一頁。
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我們這次課程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甲一前言,前言當中有三小段。第一個先解釋標題,我們把《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簡單的解釋一下。第二個教主略史。世間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為有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應該對佛陀的一生的歷史有所了解的,這是一個應該做的事情。第三個主要教義,,那麼我們從第二堂課開始就會發覺佛法是甚深廣大,佛陀的法不像聖經只有一本聖經,它是一百本的大藏經。那麼我們在深入法海之前,我們先抓住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法有一個核心思想,有一個根本法寶,由這個根本法門再開出枝末法門。所以我希望我們在深入廣大的法海之前,先掌握到底佛陀的根本思想,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先掌握住,那麼就是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談談佛法的根本思想。那麼這個是整個在進入主題之前的一個應有認識,前言。
第二個正文。那麼這個是我們佛法概要探討的四大主題。
第一個談談發心,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沒有一個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發願,然後再以願導行,你要先知道你想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才可以啟動的。因為佛法的內容太多了,你的人生有限,我們生命有限佛法廣大,你發願來生要做一個大國王,那麼你怎麼做才能讓大國王的果報出現。你來生要到淨土去,你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讓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其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我們只能夠選擇性的修學佛法,因為佛法廣大而人生短暫。所以你必須要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先有目標,然後你可以選擇哪些東西是急迫的?哪些東西是暫時不急迫的?所以這個發心篇,首先設定目標。
第二個正見,這個是很重要。一種如實的智慧關照,這個就是心地法門,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科是修行篇,從這個智慧的觀照,還有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觀照力,誓願力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篇,那麼我們廣泛的說明這個修行的方法,付出行動。
最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證果篇。
前面的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一個因地的修學,是我們要做的,最後的證果是我們未來來生的果報。
那麼這佛法概要總共有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四個主題。
最後我們看甲三的結勸。那麼我們講完正文以後我們把佛法的整個概念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這整個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的相互關系。我們前面都是個別的解釋,最後我們把這個相互關系把它連結起來,來作一個說明,最後總結勸修,我們以古德兩個偈誦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一次大概有二十四堂課所要上的三大主題。前言,正文,結勸,這三個主題。
淨界法師: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那麼這個是講到覺悟的內涵,接下來我們談談這個覺悟的次第,它的修學次第有三個次第。
一、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
三、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
我們在追求心中的光明智慧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這句話太重要了,這兩句話是我們這一次佛法概要的重點中的重點。主要就是讓你了解這兩句話,你現在可能不很懂,沒關系。但是你三個月以後你再來讀這兩句話,我希望你是真的懂了。
我先簡單的講一下,悟性真常是開顯真實,了惑虛妄是破除虛妄。所以整個佛法概要從淨土宗的臨終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是要做兩件事,一個是破妄,一個是顯真。破除顛倒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這個是最根本的。那麼這樣的一種內調以後呢,我們如果還是有時間再來做覺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來度化跟自己有緣的眾生,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就是覺行圓滿,把前面的自覺跟覺他兩個都做到了這個就是功德圓滿,當然我們偏重在第一個破妄顯真。
那麼到了佛法概要的正見篇主題以後啊,我們先講因果的善惡的概念,因果的思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為你不能造太多的罪業,我們不可能永遠離開所有的過失,但是你不能去碰這些,有些重大的過失是你不能碰的。淨土宗雖然是隨念,它不談業力這一塊,但是業力會影響你的心念,這兩個它有關系。如果你罪業太重,如果你臨終的時候障礙太大,因為罪業會讓你身心世界產生極度的痛苦跟傷害,會破壞你的正念。所以我們先談談業力,我們怎麼樣趨吉避凶先減少過失,尤其是有些重大的過失你是不能碰的,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你千萬不能碰,否則你光是業力這一關你就過不了。所以我們在正見篇,先談談怎麼樣斷惡修善,怎麼樣趨吉避凶,先談這一塊,基礎。
那麼接下來就談到真妄的問題了。善惡是基礎,那麼真妄的問題就是整個我們的主軸,怎麼破妄顯真。破妄偏重在空觀,就是消滅我們心中的我執,法執,來消除我們生命中的對立,所有的煩惱跟妄想都來自於一個根本的思想,就是你的自我意識太重了,我們跟眾生有對立,才會產生煩惱的,你沒有對立不可能有煩惱。所以遇到問題消除自己的自我意識。
有三個朋友,三個好朋友要出家,那麼他們三個就選擇一個很有名的禅宗道場去出家啦。當然古時候出家是要考試的,這個是要考試的。三個人,第一個人就到知客寮啊,知客師就問他說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師,啪!打過去,你爸爸要你出家,你這個人一點主見都沒有。第二個看了,第一個被打了,第二個就進去知客寮啦,說你為什麼要出家呢,說我自己要出家的,啪!目無尊長,你爸爸都沒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要出家。那麼第三個,第三個想兩個都被打,第三個進去,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讓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頭滑嘴。我想這個公案諸位在禅宗經常看到啦,其實會看禅宗公案的人啊,他會了解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那個假相,因為禅宗打你重點不在你說什麼,他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動,有沒有對立心,有沒有自我概念在裡面。我們看禅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講一句話是挨打的,後來他心靜下來他要講同樣的話是沒有挨打,是贊歎的。因為祖師會看到你內心,是不是仁者心動,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他打的不是你的行為,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識。
淨界法師:一定要有靜中修的基礎,才能夠歷緣對境的歷練
肆、結示勸修二
分二:初、結示法要;二、舉頌勸修。 今初
我們把前面學習的經文以簡單的方式作一個總結,這當中,我們先看結示法要,再看舉頌勸修。
甲一、結示法要
一句彌陀,信願具足。
淨土宗的修學,簡單的講,就是一句彌陀,信願具足,有信心、有願望來憶念彌陀的聖號。當然,你在念佛之前,要把佛號當作本命元辰,通身靠倒,這是印祖的開示,在念當中,有靜中修跟動中修。靜中修包括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一句彌陀念誦聽,栽培專注力;十句成片三三四,成就相續力。
這個地方是成就一心,就是先在你妄想當中,建立佛號的力量,這是一個止,修止靜的力量。慢慢的這個修止靜的力量成熟以後,開始在動中去歷練,遇境逢緣,妄念生起,我們開始修觀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再跟佛號配合,轉念念佛,妄想消滅,佛號獨存,這樣子就開始修不亂了。
這個淨土法門,它的修行,先生善再破惡,先成就佛號,再用佛號來調伏煩惱。
有很多居士問我說:我們念佛人,剛開始是在靜中修好,還是在環境中修,歷練一下比較好?
其實一個初學者,你不應該去歷練的。
印光大師講一句話說:念佛的人,重點在於──你要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你剛開始的時候,掃地的時候念佛、工作的時候念佛,你不可能清清楚楚的,你不可能一心兩用的;老參可以,如果你佛號已經非常熟練了,掃地可以念佛、工作可以念佛。但是如果你是初學者,你這樣子念佛,那力量太薄弱了,不可以。
那剛開始怎麼念佛呢?剛開始的時候,找一個不受干擾的地方,也沒有起煩惱的時候,在寂靜的心中,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嘴巴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一句一句的,在你的妄想當中,把這個蓮華的根,在你的心中深深的種下去,等到你佛號熟練了,歷緣對境的時候,你這個佛號是熟練,那就是可以了。
如果你的一生當中,從來沒有在佛堂靜修的經驗,你的佛號都在動中修,我保證你的佛號不可能聽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含糊籠統,那你跟彌陀感應的那個訊號就薄弱了,因為你沒有好好的執持。
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一定要有靜中修的基礎,才能夠歷緣對境的歷練。
散亂心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你的佛號不能都是在散亂心中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