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祖壇經:學佛不要再走彎路了,盲目修福毫無益處!

很多人,學佛其實都走了彎路,為什麼千千萬萬人學佛,最終覺悟者,卻寥寥無幾,正是因為,很多人,都還在彎路上繞圈,沒有領悟佛法的真義。

那到底如來真實意思是怎樣的呢?學佛到底該如何學?我們看一看六祖壇經是如何說的。

六祖壇經有這樣一句話: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之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能救?

這句話是禪宗五祖弘忍教導弟子們的話,五祖明確指出,如果學佛,只求福田,不求見性,是人行了彎路,不能見如來。

在六祖壇經上,還有這樣一句話:不是本心,學法無益。這裡的無益,並不是一點益處都沒有,求福報可得福報,但福報,終究會有享完的時候,到那時,福盡禍來,一樣還會在苦海中掙扎著,永無離苦之日。

要想學佛,少走彎路,就要以修般若智慧為主,因為唯有行身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幾乎所有佛教經典,都在強調這一點,要想度一切苦厄,只有通過般若智慧,通過學習解脫之門,才能真正,達到離苦的目的。

般若是通過學習悟道,才能得到,得到般若後,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切,可以真正了脫生死,究竟涅槃。

當然,只修智慧是不夠的,只有福慧雙修才行,但修福,與世人的求福是不同的,修福是為了了業,求福是為了享樂,而我們在學佛的路上,一定不能以求福為目的,這樣就會永遠沉淪下去,福來了會去,去了又來,反反覆覆,最終了無可得,只能繼續在苦海掙扎。

修福修慧,則不同,因為修福,是不求福,而行善,也就是金剛經中說到的,無住布施。這是智慧的布施,唯有這樣不求而施,才能了業,業了了,緣到了,性見了,結果自然成,生死自然了。

智慧可以指導行為,但行為不能指導智慧,智慧到了,自然心平行直,智慧若不到,求再多福田,又有何益處?

金剛經說,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福報是虛妄不實的,如果福報是真實的,佛就不會說,你求福報,會得到福報,因為福德本無故,所以佛才說,有福德可得。

佛是要我們,多修己心,少向外求。也是要我們,多學般若,少求福田。

世人都想獲得福報,畢竟大家,都不是聖人,所以,求福報,並沒有錯,但如果了解了,福報並沒有智慧實在,我們應該試著,多去學習佛法,增長我們的智慧,少去求一些福報,求的越少越好。


蓮花生大士說:

措嘉,你是否有聽過你的袓先去世?看見你的同輩及鄰居死亡?留意到你的親戚,無論老少,多已逝去?見過死屍被抬到墳場?如此,那怎麼可能死亡不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呢?如果我們對此仍無動於衷的話,解脫將遙遙無期!

一切善法功德之源是將無常謹記在心,所以切勿須臾忘卻死亡的恐懼!所有知見中,無常觀是最殊勝的,所以切勿遠離它!相信事務是恒常不變的態度是萬惡之源,棄舍此見吧!除非妳將無常觀深植內心,否則惡業的累積將如山般高。

說得清楚些:普通人不追求解脫;有地位的人執著於誇大的自尊且為之所欺;修行者回到世俗的行業;法師陷入世間八法;襌修者缺乏虔誠與精進心而追求此世的利益;這些都是忘卻無常的緣故。

無常若深植自心,菩提道的功德將累積如山高,所以切勿俗務纏身,遠離無義營求,堅毅求道,勿貪俗務,不執五蘊為我,了悟散亂即閻王,悅境是陷阱,切勿須臾遠離戒慎恐懼之心,視現世俗務為仇敵,依止具德上師,遠離惡友,離群索居,勿怠惰修持,請堅守誓句,心與法合!

——《蓮師心要建言》


淨界法師: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一開始就修福報,對你非常不吉祥!

諸位,我勸大家,你如果你空觀的智慧自我意識的這種雜染沒有慢慢調伏啊,你就一開始修福報啊,對你非常不吉祥啊。但是這句話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這樣不對。

佛法的次第你搞錯了以後啊,你是越修越糟糕,因為你自己的自我意識沒有調伏,你福報修了老大,你福報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說什麼都算,你的自心中的這個我啊,也慢慢的養得又肥又大,對你非常不利,因為你這自我意識是一切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輪回的根本,你怎麼處理你的自我意識呢?

你心平氣和的看看佛法,其實佛陀教育弟子啊,剛開始修學佛法,你要先靜下來,先大死一番,先做內調,不是要你馬上去做善事,不是,雖然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馬上做,你要先內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力,調伏力,然後才有資格從空出假,隨緣去做你的慈善事業。但是你這樣子以後,你有這種心地法門的攝持啊,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羅蜜,到彼岸啊。

所以,印光大師講一句話說,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為什麼呢?因為你修福報沒有做觀照力,福報越大,別人對你恭敬越來越厲害,你那個自我意識就越肥大,臨終的時候你就完蛋了。因為你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人事因緣的對立,一對立就帶動了煩惱,煩惱就帶動了業力,業力就帶動了生老病死,你等於是觸動了生死輪回的重要開關。 

佛法的修學,你要先內調,你才有資格去做善事。所以說為什麼他要先自覺才覺他,這個次第是不能錯的。

為什麼福報太少障道,福報太多也障道?

當我們在念想極樂世界的功德的時候,我們可以分成三塊:一個是安樂道,一個是解脫道,一個是菩提道。當然,安樂道,從我們凡夫的角度是最急迫也最關切的。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是痛苦還是快樂?是快樂多一點還是痛苦多一點?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我們今天選擇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這個安樂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有些人說,反正解脫在智慧,他就不修福報了。佛陀說,不可以!佛陀說:「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雖然是解脫靠空性的智慧斷煩惱、成就聖道,但是從大乘佛法的角度,如果一個人不修布施、持戒,你墮落到貧窮的境界,有兩種過失:第一個,你自己會產生很多的埋怨;第二個,結惡緣。

一個人,如果一輩子傷害太大、挫折太重,你很容易產生極端的心理,你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出離心。其實出離心剛剛好就好了,但是你過度的出離心——我受夠娑婆世界了,我再也不回來了!那慘了。那你以後還回入娑婆度有情嗎?所以一個人不能讓自己墮落到太貧窮。也就是說,當環境給你的傷害太大,不利於菩薩道,也不利於發菩提心。

如果說,福報很重要,可以保護菩提心,那我廣修福德。其實福報太大也不行,你看印光大師說,福報越大,業障越重。你看那個文昌帝君,就是福報修得太大,就不小心落到帝王之家,不幸落入奪嫡之爭,結果惹來殺身之禍。

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很難,你知道嗎?你不修福報也不行,你福報修得太大也不行。你只能夠怎麼樣?修得剛剛好。修行人福報太大不行,真的不行啊。你不要羨慕那些有大福報的人,他的妄想打太多了。你今天在娑婆世界,要把福報調得剛剛好,差不多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分寸很難拿捏,太過有問題,太少傷到你的菩提心。我跟你講,你自己都那麼多痛苦,你很難去關心眾生。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你又不是一個證得空性的,你就是凡夫眾生嘛。

所以菩薩道,如果你今天選擇是聖道門、增上生的話,這個福報的拿捏是很精密的一個東西,到底福報是什麼叫剛剛好,也沒標准答案。反正原則上,我們看佛陀的開示、祖師的開示,福報太少障道,福報太多也障道。

等你到極樂世界,感覺上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極樂世界的快樂沒有過失。它也沒有經過爭、求,你也不要去跟人家爭什麼,它不需要求。所以,到了極樂世界,第一個,快樂的問題你基本上可以放心了,有人幫你安排好了。那麼解脫道,當然你可以有個規劃,你願意是在極樂世界這個鳥語花香的地方學習佛法,還是願意去親近十方諸佛,你自己要做一個規劃。總而言之,阿彌陀佛提供你一個很好的環境,讓你做選擇。


很多人學佛走了錯路!金剛經:方法不對,學佛無益!

學佛,是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的,如果方法不對,學佛對自身,益處不多,甚至就是在走錯誤的路,一條看不到希望的路。

在六祖壇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句話已經為我們指明了學佛的方向和目的。

學佛不是學如何拜佛,如何念佛,如何到西方享福,這些都不是學佛的目的,很多人學佛,都把手段當成了目的,這樣學下去,不但見不到真如本性,甚至還會浪費了,生而為人的寶貴機遇與時間。

學佛要切記,珍惜當下才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將來,因為未來心不可得。

在金剛經中,有這樣一段話: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簡單點說,學佛學法誦經演說的功德,要遠遠大於一切外在的布施,在簡單點解釋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個人,很富有,他把一座金山,都布施給了他人,卻不如一個身無分文的人,常讀金剛經,甚至只讀金剛經一兩句。前者的功德,遠遠不及後者更大。

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智慧的重要,學佛一定不能求功德,最好也不要求解脫,如果真的要求一樣,還是求如何見性,如何解脫更好。因為這是學佛的最終目的,可以說,不以成佛為目的的學佛,都是在浪費時間。

這樣說,是有依據的,學佛要清楚,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報,福報對自身,到底有好處,還是無好處?

佛教有六道,無論你獲得多少福報,也仍在在六道之中,舉個例子,我們現在處在中間,福報高了,會上升一層,在那裡,或許會有享受不完的快樂,但快樂總是短暫的,人在貪樂之中,很容易墮落下去,最終得結果,只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最終不一定落在了哪道之中。

佛說,只有人,最容易成佛,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苦多樂少,人往往願意努力,願意去想辦法離苦得樂,所以,學佛要珍惜當下的時間,不要以貪圖享樂為目的,不要只求福報不修智慧,這樣下去,只能陷入無盡的循環之中,很難成就真果。

福報解決不了我們任何問題,唯有多學佛法,用智慧來開悟,才能解決根本問題。福報多的人,或許一生大富大貴,甚至生生都有享之不盡的快樂,但福報終會有享盡的一天。

再者說,福報只能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享受,卻解決不了任何痛苦與煩惱,一個多福多富的人,也會有痛苦煩惱,而一個覺悟的人,無福可享的人,是不會有痛苦的。

所以金剛經勸我們,要多去悟,要多開智慧,不要迷在修福之上,真正悟到一些的人,是不會有善惡分別的,是不會有福禍之分的,簡單點說,就是離了一切相。佛經說:離一切相,即是諸佛。佛是不會著福報相的,更不會著壽者相等一切相。

福報可以修,但不能執著,學佛一定要福慧雙修,如果二選一,也要多修慧,因為修慧就是在修福,而修福不一定是在修慧。


學佛最忌諱修福不修慧

學佛最忌諱修福不修慧,結果如經言: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修福不修慧,果報決定在六道。有福無慧,結果愚癡墮畜生道。

現在外國人養寵物,很多寵物很有福報,都很享受。我們若只修福,來世就被外國人當寵物享福。度人要有福報,沒福誰願意聽你說法,連飯菜都托不到。無福就如羅漢托不到飯。學佛著重,福慧雙修,圓滿成道。念佛著重一心念而。一心念佛,離相故,是慧。慧中又兼具福,能得定亦是福,又能為眾生種善根,度他們今生來世成就佛道。一心念佛是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主修功德,助修福德】

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果報在三善道,功德不是,超越六道輪迴,成佛作祖,那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一定要分清楚,搞明白。我們常常看到寺廟箱子,讓人放錢進去,都寫功德箱,錯誤了,那哪有功德?懂得的人寫「福田箱」,那個對,是種福田,你在寺廟布施再多,沒功德,福德。這個一定要清楚,不能搞錯。我們學佛要福慧雙修,功德、福德都應該修,只修功德不修福德,沒福!佛經上有個故事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證得阿羅漢果,那是功德,但是沒有福報,去托缽沒人供養他,沒福!反過來,「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古時候交通工具沒有車輛,印度、南洋都用象來代替,這個象過去是修行人,修福不修慧,這一生投胎到畜生道,是國王的坐騎,滿身瓔珞,叫「大象掛瓔珞」。這是佛在經上舉例子,用意很深,我們要能體會,福慧雙修。 佛並不禁止我們修福,就是修慧比修福重要。主修要修慧,就是修功德,助修,幫助、附帶的,要修福,福慧雙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懂這個道理,為什麼?既然遇到佛法,佛法的殊勝就是給你機會,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圓成佛道,可以永脫輪迴,這個事太希有了。輪迴不容易出去,掉到這個坑裡面,只有遇到佛法,你就遇到機會可以超越輪迴。尤其遇到淨土,遇到淨土要真正肯幹,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是真正解脫了。

『福德』是助道,就是菩薩行裡面從布施到禪定都是屬於助道。由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助緣,才能成就無漏的智慧。如果沒有前面五種,縱然有智慧,智慧是有漏的,有漏的智慧在佛法裡面稱為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佛為什麼特別著重在修福?我們受三皈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這兩種;足是圓滿。成了佛,他的福德跟智慧這兩種都圓滿,在福德裡面沒有人能夠相比,所以稱之為最尊、最貴。由此可知,佛絕不反對人修福,而且鼓勵人修福,為什麼?修道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障道的因緣非常多,你修學、證道障礙很多;福德能夠保護正法,能夠真正護持你。   

我們講護法天龍鬼神來護你的法,他憑什麼護你的法?看到你有福、有德,你要沒有福德,不修福德,天天磕頭作揖,人家理都不理你,憑什麼來護你法!你肯修布施,人家佩服你、讚歎你;你肯持戒,人家尊敬你。所以我們要求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是去天天給他磕頭、天天求他,巴結他、諂媚他,辦不到!只要自己認真依照佛陀教誨去做,不要去求他,不要去理他,自然護持。為什麼?他尊敬你,你在廣大的群眾當中與眾不同,別人造業,你修福,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明白。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福慧雙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雙修或悲智雙運,都要知道如何來培植和運用自己的福報,至於如何培植?就必須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從商賺錢,就得先去學習工商管理、學習企業經營。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財務管理博士,我問他賺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只知道怎麼替別人賺錢、管錢,但是自己沒有錢。」知道怎麼替人賺錢、管錢,而自己沒有錢,就是有智慧而福報不夠。很多公司的老闆本身並沒有讀多少書,但是他們能夠用很多具有高學歷的專家、學者來替他們賺錢。類似的老闆,雖然未受多少正規教育,但也不能說是沒有智慧,不過,能有用人的智慧,還得要有賺錢的福報。

一個人如果把人做到親痛仇快、眾叛親離的程度,可以說他是沒有智慧,不會待人;在家庭裡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鬩牆,也都是沒有智慧加上缺少福報。善於處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報。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認識的及不認識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來在一起生活,自己雖然沒什麼錢,能夠有人,則不僅是財富,且是福慧雙修。福報是從哪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來,就像上面所講的,把許多生成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一種財富。

佛教所講的智慧,不全同於知識和學問。知識和學問可以從書本中或學校裡學習;智慧則是要從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世故,走到哪裡都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別人都不願認同、參與,這種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這種人可能有滿腹的經綸,同時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什麼來,然其過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眾人之力,眾志成城,同心協力,做同樣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眾生了。故在佛法中,強調和樂,主張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勉勵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本文摘自《禪的世界(四版)》


如何得大福報?佛法告訴你真相,不可思議的「福慧雙修」

「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一食知知足,二修業匆怠,三當先儲積,以擬於空乏,四耕田商賈,澤地而置牧,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財寶日滋長,如海吞眾流。」---《善生經》

可以看出對於世間財富之獲得,釋迦牟尼佛建議用一種合理合法、勤懇積極的態度與方式(智慧)去獲得財富。所以,我們無論是創造人間的幸福謀得榮華富貴或是追求生命上的解脫,福德與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與各位討論的題目,是『福慧雙修』。因為福德與智慧,都是創造人生快樂幸福的主要條件,亦是覺悟成道的基本因素。

首先要了解甚麼是福? 有幾種福德呢!

福德的內容,包括人間有漏之福及聖人的無漏之福。

世間有漏之福,除了富貴,長壽,健康之外,還要好德,考終命。即是說:一個有福氣的人,除了擁有無量的財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貴,受人尊重之外,還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子孫滿堂,最後壽終正寢,無疾而終,才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一般人都認為,好命的人,必須具備富貴、長壽、康寧、加以好德、善終命等五福,所謂:『五福臨門』,才是人間真正的幸福。

但在佛眼看來,世間的幸福,亦不過是短暫的占有,既是無常,又非永恆,所以,我們如果希望,獲得永恆的幸福,非進一步追求出世間的福報不可。

所以學佛人,不應該熱衷於世間的名利財富,而應該寡慾知足,積極進取出世間的七聖財。

甚麼是七聖財呢?

一是信財:因為信受佛法,能夠長養一切善根,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可以說:信是佛道的基金。

二是進財:精進辦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積聚功德,作為成佛的資糧。

三是戒財:戒能防非止惡,我們受持佛戒,止惡行善,進德修業,自然可以獲得解脫的財富。

四是慚愧:心懷慚愧,悟己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從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正是開發功德法財的資源。

五是聞財:多聞佛法,啟發智慧,明白事理,如說修行,終必成佛。

六是舍財:學習佛法,以慈悲心、平等心,實行財施,法施,無畏施,內財外財,隨求給予,心不恪惜,以增益佛道的財富。

七是定慧財:學佛人,修習禪定,廣學般若,止觀雙修,止觀不二;不僅攝心不亂,同時照見五蘊皆空,離相度生,無住布施,如是悲智雙運,就可以速成菩提,證得佛道無量功德。

得道聖人,擁有以上七種財富,由戒定慧的力量,斷除見思煩惱,超出三界,遠離生死,享受生命寧靜、輕安、而且永恆的快樂,是以名為出世間無漏之福。

福德的內容,無論是世間的福或是無上的佛道之福,都是人們想要追求的,可普通人,卻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種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來收穫呢?

所以佛陀勸導我們,如要享福,就要先努力修福,還要種福,惜福,不斷散播幸福的種子,然後才有幸福的收穫。

何謂修福?修福,是指我們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法門,所得的福報。

因為我們受持五戒,不殺生而仁慈愛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盜而義利群眾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禮節是修福,不妄語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處世做事,自他兼利,當然是在修福。

而身不殺、不盜、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

若能運用清淨的身心,實踐六度萬行,自覺覺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

何謂種福呢?種是種植,例如農夫,將植物種子,種在田地上,經過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穫。同樣,種福也是如此。甚麼是幸福的種子?福田又是甚麼?

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種子;『三寶』就是福田。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種在三寶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報隨身。因為布施是眾善之門,六度之首,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皆從布施中來。

布施的種類很多,用自己的財物與眾人分享,是財布施;用知識技能教導他人,或演講真理正法,教化眾生,是法布施;見義勇為,保障他人生命財產的安全,是無畏施。

只要我們發心,隨時隨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體力,智力,財力,物力實行布施。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會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這就是種福。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與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護,不可隨便浪費已經擁有的福報,還要不斷播種,繼續努力,以免福盡還墮。

所以,我們除了修福、種福、惜福之外,還要修慧。因為有智慧,才懂得運用金錢來修福,種福,更懂得惜福。

再來看下什麼是正法智慧,與世間的聰明才智又有什麼區別呢?

佛教所講的智慧,並不是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聖人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以及諸佛的一切種智。因為世間一般人的聰明小智,只能認識世間一切事物的現象,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現象界迷惑,發生錯覺,導致見解不正。

而諸佛智慧,能透視事物現象,深入諸法本體,既知事物總相的真空理;又知事物差別相的俗諦理;更能究盡諸法實相的中道理。世出世間,無過其上者,故佛的一切種智,又名出世間上上智。

我們如何證得佛道的最上等智慧呢?應該從聞、思、修三慧下手。由於多聞佛法,啟發智慧,是聞慧;由思惟佛法,心生慧解,是思慧;由如法修行,親證真理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聞慧是用耳朵去聽,思慧是用心去想,修慧則由行動去實踐。

如是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自然證得佛道無上的智慧。

從前有兩位師兄弟,同時出家修行,大師兄沉默寡言,喜歡研究經典,專心修習禪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斷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道。可惜平日很少與人結緣,又不布施修福,所以雖證聖道,卻很少人供養,出外乞食,多數空手而還。小師弟則個性好動,喜歡布施修福,廣結善緣;由於追逐名利,高扳顯貴,常受國王大臣們供養。可是戒行不淨,又不肯多聞佛法,修習禪定,信施難消,結果死後投胎畜道,供給王宮作為坐騎,以還宿債。但是由於生前喜歡布施修福,故貴為象王,身披纓絡,珠光寶氣,莊嚴其身。

有一天,大師兄出門乞食,又空缽而還,途中巧遇象王,被國王坐騎出外遊行,不禁感慨萬千的說:『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說:我不修福,常乞食不到,所以福報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墮落,不如我解脫生死,得證聖道。這就是不能福慧雙修的結果。

古人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福慧雙修,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福慧雙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窮釋子一名,生來寒酸相,雖有智慧,可以弘人揚佛法,廣作佛事,利益眾生,可惜缺乏福報與助緣,無法滿其所願。反之,修福不修慧,生來福相,名成利就,財富億萬,身為富僧,雄視同倫。可是沒有智慧,弘經演教,廣度眾生,續佛慧命;加以信施難消,臨終之時,財富帶不去,業力卻隨身,業果報應降臨,將悔之巳晚,不可不慎。

因此,無論在家持善,或出家修行,非福慧雙修不可,願與大家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