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總共是兩大段,第一個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一個別名。看總標,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往生淨土,他必須是多善根、還有多福德。這以下就把這個往生的因跟果,再各別說明。什麼是往生的因呢?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就是善根,因為你知道彌陀本願的功德,你能夠隨順,這就是善根啊,我接受——說彌陀要救拔我,我接受您的救拔,我願意從現在開始,生命開始改變,我不再貪戀娑婆了,我來生要到淨土去了,這個就是順從本願;然後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往生的因,這個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了。

得生彼國,是在什麼時候呢?往生淨土不是在平時,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往生的,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因為彌陀的現前,開示慰導,使令我們能夠安然的往生淨土。這個地方把淨土的因跟果,就標出來。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這一段首先講到三件事情,第一個:讚歎名號功德的殊勝,萬德洪名。為什麼呢?因為菩提正道名善根,是親因;種種助道: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等,是福德,是助緣。善根是因哦,你往不往生,是靠善根;那麼你的品位高低,是靠福德,靠你念佛的多少。那麼這個地方做一個比較,說聲聞緣覺,這個二乘人,二乘人他的思想的善根是偏空,他的空性是偏空,所以少善根;那麼人天的善法,因為心中有所得,所以是少福德,皆不可生淨土。

這個淨土啊,很多的居士問我說:淨土在十法界的定位到底是什麼?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結果影響到你的因地。就是說淨土,它肯定不是六凡法界,肯定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在淨土當中是無漏,他沒有煩惱的活動,他有三不退轉的功德,六凡法界做得到嗎?不可能!它是一個無漏的法界,你看每一個人的六根接觸到六塵——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它的這個快樂背後,有一種聖道的力量;六凡法界,六塵的背後,是放逸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是六凡法界。

它也不是二乘法界,因為二乘法界,諸位知道,阿羅漢入偏空以後,他沒有正報、依報莊嚴,他是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依正莊嚴的,所以它也不是二乘法界;那只能說是佛菩薩的法界了,佛的法界。所以印光大師才會講一句話說:「往生淨土,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說,往生淨土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一個凡夫去受用佛陀的法界,是這麼回事了,你的受用等同佛陀,但是你的煩惱沒有斷。

這樣子講就有問題了:我們往生到一個佛的法界,那你總得解釋個因緣,因為你不能無中生有啊,那憑什麼呢?佛的法界,你看:淨土,第一個它的正報,是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他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他的依報呢,是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到了淨土,你看你的國土沒有障礙,你能親近十方諸佛。那麼一個凡夫,憑什麼創造一個這麼廣大的正報、依報呢,憑什麼?

你說你有本事,你佈施,你莊嚴這個國土看看,你不可能嘛!因為你佈施,第一個你有所緣境,我喜歡佈施A,我不喜歡佈施給B,那你就完了,你就有限量了,那我也做不到無住佈施了,我們佈施都是有選擇性的了。所以理論上,凡夫應該創造不了這個國土的,不可能,因為我們有限量,有限量的因,不可能成就無限量的果。

那到底這個淨土是怎麼來的呢?看蕅益大師怎麼解釋:「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往生啊,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善根的準備——信願,就是順從本願;第二個是憶念名號。因為這個名號,它本身是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善根,跟無量無邊的福德,他把所有的善根福德,攝持在一句佛號當中,使令我們憶念的人,念念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出來。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往生的因——兩件事,對不對?第一個:多善根;第二個:多福德。

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的福德,可以跟大家分享,可以的。比方說你打了一個佛七,你的身口意出現了兩個功德:一個是你的善根,你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加強了;第二個:你念了很多佛號。那麼我希望把我的功德,迴向給我的母親,其實你只能夠迴向福德這一塊,你不能說:誒,我現在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心很強呢,我把我這個心態,迴向給我母親,不可以!善根不能迴向,但是你的福報可以迴向,你的媽媽會因為你打這個佛七,她可能有障礙消除了,她就算沒有障礙,她的福報壽命增加了。

所以:福報可以分享,善根不能取代!也就是說,淨土宗的人,理論上是這樣了——你一輩子可以都不修福報,可以,照樣往生。理論上淨土宗的人,一輩子都待在佛堂裡面用功,他照樣往生,他照樣能夠去受用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他照樣受用廣大無邊依報國土。

我這樣子講了,有一個年輕大學生,很不服氣,說:那這樣不是很不公平嗎?我說:世間上本來就不公平。世間上公平嗎?你看有些人,他走捷徑一下子就過,本來這個佛法,本來就有捷徑的了,佛法其實就是有捷徑的,有些人成佛快,有些人成佛慢,所以他必須要判教。

淨土宗往生的人,福報都不是靠我們修來的,你不要以為說你佈施、持戒,你就有辦法攝受那個國土,不是的,其實,因為那是名號給你的,但是,善根,佛陀不能幫我們準備。所以,理論上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因為福報佛陀都幫你準備好,都幫你放到佛號裡面。但是,我再提醒一次:佛陀不能夠替我們準備善根這一塊。善根屬於智慧了,你做出錯誤的判斷:你繼續貪戀娑婆世界、你不接受彌陀的攝受,這一塊佛陀就不能幫助你了。

所以淨土宗真正準備的是偏重在善根這一塊。你看,說實在話,淨土宗的大德,相對藏傳佛教,修福報比較不主動積極,是有原因的,相對藏傳佛教來說,他習慣於息諸緣務。因為他不需要準備福德,阿彌陀佛已經準備好了,他準備善根這一塊就夠了,他的福德可以到淨土,再慢慢修了。

那麼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情呢?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一段:佛號,不能取代!你每天可以持一點大悲咒,你每天可以持一點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但是你不能完全沒有佛號,不可以!

這個地方就是說,因為你憑什麼受用廣大佛土?一一佛號,悉具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因為有佛號的關係嘛。所以印光大師說,他說:如果你不習慣整天念佛,也沒關係,你喜歡持持咒、你喜歡拜拜懺,都好,但是,你不管做什麼事,請你最後加十句佛號。這個是對呀,把一切的法門,會歸到這一句佛號,因為這是本尊嘛,要加十句佛號下去了。我再講一次:你可以念佛念得少,但你不可以完全沒有念佛。你沒有念佛那你福德從哪裡來?你有善根,說:誒,我很想往生,對呀,善根、福德,那福德呢?觀世音菩薩聖號的功德,能夠等同阿彌陀佛嗎?不可能,緣起法就是有差別。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我們今天的往生,善根是我們準備的,福報是阿彌陀佛替我們準備的,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必須念佛,才能夠把這個福報打開來。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問: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法師答:《阿彌陀經》的這句經文宜從凈土法門「以果地覺作因地心」的特點加以理解。有些人會自然地從通途教理來理解善根福德,認為往生西方凈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否則便不能往生。

這種理解並不符合這句經文的法義。蕅益大師深契佛心,於《彌陀要解》中有一精闢的詮釋:阿彌陀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證知吾人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願作為我們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號具足的大行作為我們因地修行之強緣。

這是阿彌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們,我們凡夫眾生只要信願接納、感應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會性法師:「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的三種解釋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勸願後,望眾生力行求生淨土。欲生極樂,要多善根、多福德,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

關於「少善根福德因緣」,古德有多種解釋,蓮池大師《彌陀疏鈔》云: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只求自了是「少善根」;專持名號,迴向無上菩提,求成佛道,自利利他,為「多善根」。修福所成功德,謂「福德」。修人天有漏福報,不能超三界,是「少福德」;專持名號,眾善奉行,萬善莊嚴淨土為「多福德」。善根是親「因」,是根本,福德為助「緣」,謂之「因緣」。

蕅祖要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意思是除了專念佛號外,鬚髮菩提心,即是「多善根」,修六度萬行,是「多福德」。求生彼國,菩提心為要,因是大乘善根界,若為己身求安樂,不得往生。

省庵大師云:發菩提心「多善根」,專持聖號「多福德」。

諸祖師對「少善根福德」的說法,雖略有不同,但總不出發菩提心,專念名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始能往生。


如果覺得自己福報太少,又沒有精力和能力參悟佛經,那麼可以透過反覆念一句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

來累積自己得福報

念得越多,功德與福報就會越來越多,

當你能達到念佛三昧時,功德福報無量無邊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

持名念佛是淨宗四種念佛佛法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念「南(nā)無(mó)阿(ā)彌(mī)陀(tuó)佛」六字聖號。

淨土宗教理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不遜於佛教的任何一宗,也唯有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才能支撐起持名念佛這種極其簡易的修行之法。

持名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性念佛:字字清楚,句句不亂,耳聽心入、自念自聽的念佛,當念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逐漸將染雜心轉化為清淨心。

進而以清淨心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便是修梵行了,這時候你一念清淨心念出自性彌陀,自性彌陀與十萬億佛土外彌陀相互感應,也就是說你已經喚醒了自性中的佛性了,功德與福報自然不會少了。

念佛三昧功德福德甚大

念佛三昧指以念佛之心,證三昧之定。三昧是梵文語音譯,翻譯為正定、正受的意思。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

人的各種煩惱來自於貪、瞋、癡三毒,念佛三昧能從根上拔除三毒之害,使得念佛人今世不在造作罪業。

同時,念佛三昧還能消除前世罪業,以減少今生的罪報,從這個角度出發,念佛三昧具有極大的福德。

另外,念佛三昧的本質其實就是以實相念佛、明心見性為目的,所以在念佛的過程中,不僅能得到福報,還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長智慧,自然會具有極大的功德。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聽了這就慌了,且看大安法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聽到這句話我們是不是就慌了。我們都知道,念佛念阿彌陀佛,是帶業往生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味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

這說明了往生是和信願之有無是有關係,但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著實讓人不安,心有不安,就像二祖慧可大師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一樣。我們到底是不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我想很多人心裡都沒底。不過來看看大安法師的開示吧。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對這句話一般人會理解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他這樣理解的時候,馬上就會把重心放在自己這一面,我如何有多善根多福德。這種理解,用通途教理的理解,你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但是在淨土的特別法門,他這種理解是不到位的。淨土一法是以佛的果地覺作我們眾生的因地心,因心果覺的互動、交攝。所以這樣的多善根是什麼?多善根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蕅益大師說,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是阿彌陀佛的大行,就是他發願以後,無量劫積功累德,菩薩六度萬行的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所以這樣的因和緣,是來自阿彌陀佛對我們的賜予。我們有信願持名,就是多善根福德。是這樣理解的。

所以省庵大師也說,什麼叫多福德,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不是我們趕緊去做慈善事業,趕緊去累積福德,你念佛號就是多福,而且是福中之福啊!為什麼?因為這個名號當中具足著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無量的福德寶藏。你只要念佛開顯出來,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轉為我們自己的福德,你就是多福德。所以你只要暫時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就勝過你布施百年。你自己去布施,所得到的一點福德,比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還來得少。這是圓頓的佛法,很難相信的。所以一個人能在家裡老實念佛,勝過他天天去做其它的事情。念佛是第一善。那麼這個多善根,你信願持名就是多善根。

那一般講,菩提正道就是善根,菩提心是善根,善中之王,怎麼跟淨土法門來圓融?所以《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蕅益大師有個很好的判言: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能對淨土有深切的信心,有懇切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啊!這個厭離娑婆就是含攝著「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欣求極樂就包含著「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欣求極樂,往生的目的又是什麼?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什麼?成佛是為了度眾生。所以一發起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的心,他這一念心就超過修行多少劫的功德。所以蓮池大師也說:執持名號願見彌陀就是多善根,就是大善根,就是最勝善根,就是不可思議善根。是這麼讚歎的。

那麼持名也是福中之福。為什麼是福中之福呢?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你只要一念這個名號,那彌陀名號的萬德就促起來了,這萬德裡麵包含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樣的福德的全體。所以你不要去求福,這個福已經來了,已經具足了。再就是我們用念佛的心力,自然就能攝住自己的心,那就可以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那以這樣持念佛號的心力來修福,這個福就容易聚集,這就是福中之福,就叫多福德。所以善根為因,福德為緣,這種因緣都是來自阿彌陀佛。我們淨土宗祖師對這個見地都是一致的。

經過大安法師的開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對這句話我們就有很好的理解了。信願持名念佛,就是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和因緣,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心裡就有底了,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


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根據蓮池大師的說法,凡是念佛念得少的人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因為不念佛,所以善根不夠;不念佛,所以福德也不夠。

可是根據蕅益大師的說法,善根是修三十七道品,福德是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十七道品是正道,福德就是助道的因緣。正、助二道加起來就是淨土資糧,如果所有一切善行我們都做了的話,就能因此因緣而往生極樂世界。

修行方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一段很重要,指出一個非常簡單的修行方法,就是持名念佛。


淨空老法師開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名號的義理,真的,不要說是八十老翁不明白,正如佛在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它的功德,即使十方諸佛塵說剎說都說不盡。

蕅益大師給我們說的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因為名覺菩薩對這句名號甚深義理,也像隔羅望月一樣,號就是法界的體性,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念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議,但是他得不得受用這就很難講了,真正得受用,必須要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

往生,那就又必須要具足像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記住,善根福德因緣少了還不行。由此可知,我們真的想要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你就得念念修積善根福德因緣。

我們也曾經聽說,佛在這部經上也講到,臨命終時十念必生,是不是與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相矛盾?有沒有這個情形?我相信許多人有這個懷疑。這個懷疑自古以來就有,古大德在經典論述、講解當中,也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一生不相信宗教、不相信佛法,可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偶爾遇到這麼個緣分,遇到一位善友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他在這個剎那之間,聽了之後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他就發願求生淨土,居然也能往生。這跟《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就衝突了嗎?我們凡夫是感覺得這裡有問題,可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看起來不但沒有問題,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

這什麼原因?這一生他沒有修,人家前世修的,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幾乎空過一生。沒有想到在臨命終時他遇到善友,這一提醒,把他阿賴耶識裡善根福德的種子引發起來,他成就了。是不是偶然?不是。

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就聽那麼一點點經,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偶然嗎?如果是偶然,五祖會下那麼多學生,跟他那麼多年,為什麼不開悟?學佛的人必須知道,因果通三世,過去生中種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緣成熟,他就享受到了;如果這一生沒有緣,那還要來生後世,總會有遇到緣的時候,不定在什麼時候,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七集)2010/5/2 檔名:02-039-0027


淨空法師:如何補善根福德之不足

《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少了不行,福德少了也不行,因緣不具足也不行,三個條件湊在一起不簡單。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淨土還得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才會成就。三個條件不具足,你這一生沒分,沒分要曉得,還要搞六道輪迴,那個麻煩就大了。

我們要想超越輪迴,在這一生當中這三個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補!我們在這一生可以補得起來,用什麼方法補?信願持名就把它補起來。我們真幹,強迫自己聽經聞法、念佛,聽經補善根之不足,念佛補福德之不足。

緣有了,緣現在我們遇到了,你遇到會集本,你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你緣具足了。遇到,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懂?這是善根。我不能相信,我好好去讀它,遍數讀多了慢慢就相信了,為什麼?道理明白了。佛四十九年講經目的在此地,幫助大家斷疑生信,這是經典第一個目標、目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目的在此地。我們今天多聽、多讀,慢慢相信了,善根補起來。

福德是什麼?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真有福,大福德!前面講得很清楚,不必再修其他功德,這是圓滿功德,你只要肯念佛,什麼功德都圓滿、都具足了,你還要它幹什麼?其他的用不著了。真正肯念誦《無量壽經》,真正肯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你天天在修圓滿的功德,真能消業障。

至心,前面講一心念佛,一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樣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不說假話,你天天念,念上幾年,無量劫的這些罪業全都消掉了。業障消掉的很明顯,為什麼?身體健康,你相貌改了,精神振作起來,這個都是瑞相,眼前的瑞相。

我見過,滿頭白髮的老人,聽我講經他相信了,他認真念佛了,念了二、三年,頭髮黑了。非常高興,滿面紅光來看我:頭髮變黑了。可不可能?可能。為什麼?境隨心轉。以前的心不善,現在的心純淨純善,你還有壽命,你壽命還很長,所以你的健康全恢復。不需要用藥物,現在的藥物都有副作用,真的少,假的多,怕上當,盡可能的不用藥物。

我們用全心全力來調養,頭一個相信自己,自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裡,把心換掉,換成阿彌陀佛,最健康的,無比殊勝的。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三輩往生是阿彌陀佛,隨便拈一法,一門深入,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到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390集


太虛大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或謂必要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出世的無漏善根福德為增上,才容易往生的。那麼往生西方,誠非易事。要修集很多善根,具足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福德智慧資糧,如龍樹的位登初地,才能夠往生。

然若能聞此難信之法,又能行此難行之法,皆是已經有了很多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故聞此經者,若能如法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此經文與佛說淨土之本懷最相吻合。況彌陀佛土,善巧方便,有九品往生,就是臨終起信稱佛十念的,亦可隨願力帶業往生。若能信心念佛,一心不亂,念念無有間斷,能經過七日時間,命終決定往生。

我們腳踏實地的去信心念佛,執持名號;名號即心境,我們意識心完全以佛號為境。佛即心,心即佛,無二亦無別,就證得念佛三昧。在修持上有這麼的經驗,到了臨終,自然平平安安的一點雜念也沒有,往生西方,位居不退。

只要我們信願持名,決定證得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釋迦如來親自見到這種真實利益,勸南閻浮提的眾生,應該趕快的發願,往生西方,得不退轉,即是此經之宗用所在。


淨宗法師: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

念佛福善同佛。這是蕅益大師的一段法語,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跟佛平等。那佛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也得這麼多善根福德: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阿彌陀經》里講: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就是因,福德就是緣,叫「善根福德因緣」。

蕅益大師就講:善根,我們自己發的,這是小善根(善根就是心):往生西方淨土,阿羅漢的善根都不夠,因為阿羅漢沒有發廣大菩提心,他的心小,這樣,他因不足;那麼,菩薩發了廣大菩提心,善根厚,可是,菩薩福德還不夠,還沒圓滿。所以,只有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候,以四十八大願回向給我們眾生,我們順佛的願望往生淨土,這樣就是佛的願成為我們的願──佛願我們去往生,我們願意去往生。我們能夠發起這樣的願生心,這樣的因心、起這樣的因,這個因不是我們五濁凡夫自己能夠生出來的,是阿彌陀佛大願回向給我們、讓我們有這個願生淨土的因心,所以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如同我們解釋過的,所謂「推心置腹」,佛懇切地呼喚我們、勸導我們說:「十方輪回三界、沈沒六道的苦惱眾生,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不要埋沒在五欲六塵當中!」反反復復地來勸導我們──哎!我們願意去往生了。
所以,我們願意去往生的這個心,完全是佛心來到我們的心中,所以稱為「清淨願往生心」,也稱為往生淨土的決心,這是佛的大願成為我們眾生的「多善根」。

那「多福德」呢?「以大行」,就是《無量壽經》里所說的法藏比丘在兆載永劫之間為一切眾生清淨修持六波羅蜜,無起無作,修行種種清淨功德,圓滿成就(不像我們凡夫,是有為有漏造作)。法藏比丘沒有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一切清淨,發大菩提心、廣做菩薩萬行,這樣所修持的一切功德回施給我們眾生,作為我們的福德,這樣,因緣和合,必生淨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在因中的誓願,還有祂萬行的功德,都含在這句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成佛,兆載永劫的修行,破除一切魔障,斬除一切煩惱,為眾生修持一切功德,能夠償還眾生一切的業 債,這樣,所有的功德都濃縮在六字名號之內。所以,六字名號裡邊包含一切。
阿彌陀佛成佛了,祂有這樣的實德(真實功德),才稱為無量光、無量壽的佛,稱為阿彌陀佛。那麼,這句名號就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因地的願和行都包含在果上的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把這句名號回施給我們,我們來稱念,念念之間,佛的功德成為我們的,「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跟佛相同,沒有差別,「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每一聲佛、每一聲佛,都具足多善根福德,所以,必得往生。這個解釋很難得,和善導大師解釋的異曲同工,一樣。


慧淨法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曾妙妙寫於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上午9:29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段經文的梵文,(我們經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現在普遍受持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目前已經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本)如果翻譯成漢文,也是十四個字。學者是這樣翻譯的,請大家注意聽: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們在這裏所做的善行。鳩摩羅什所翻譯為「善根、福德因緣」的經文,梵文本只有「善行」兩個字,以善行來包括善根、福德。

此處並不是說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不必去行善積德,譬如說孝順父母、奉侍師長的善德;同時也不是不要我們去行六度萬行。而是雖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這些我們應盡的本份,以及隨緣隨分能夠做得到的六度萬行,我們都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彌陀的功德力量,專稱彌陀名號,而不是迴向我們在世間所做的。因為我們在世間所做的,都談不上多善根,談不上大善根、殊勝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彌陀佛祂累積了兆載永劫修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過釋迦牟尼佛沒說到底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福德到底是有多少?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但是釋迦牟尼佛將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說出來。既然將正因說出來,不就知道除了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以外,其他皆是少善根、少福德。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一個問題,則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正因的答案,就在下面那段經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段經文即是往生的正因,即是多善根、多福德。除了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以外,其他所有的八萬四千佛法,以往生來講,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

所以誦《阿彌陀經》誦到這句經文的時候,若誤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以為要多善根福德,就是要以種種法門的功德來迴向,才算是多善根福德,那就慘了,將會使我們退失信心,帶來苦惱,因為任何人都不敢說他已經累積那一方面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所有功德。其實一檢討即知,如果所有的功德是多善根、多福德的話,這樣是做不到的。比如說受五戒,一戒我們也無法清淨;五戒都不得清淨了,何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或者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菩提心發不來,因果又不甚了解,如何深信。所以若以修持種種的法門謂之多善根、多福德,我們就不行了。

所以若無正確的了解就會苦惱、不安,若有正確的了解,我們就會喜悅、安心,知道原來將所有念佛以外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對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來說,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比如五戒若是清淨,也只不過是做人而已;十善清淨只不過是升天而已;即使是四聖諦成就,也不過是證阿羅漢果而已;十二因緣成就也只不過是緣覺的果位而已,都不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因── 多善根、多福德,原來就是「執持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親口說,「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皆不提。


古德論《阿彌陀經》少善根福德因緣與多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淨土往生,要須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經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一、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第九《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疑曰:淨土往生,要須大善,具行諸業,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通曰:夫論善根多少,只約念佛,以明過去無宿善緣,今生不聞佛號。但今得聞淨土,專心念佛,即是過去善因,想念西方,方能決至,此為大善根也。雖聞彌陀淨土,發意願生,進退未恆,心不決定,判為少善,不生淨土也。

又疑曰:據其念佛,只念佛名,設使心專,未為大善,縱稱佛號,那得往生?

答曰。今明念佛,此辯總修。良為群機受益不等,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故《維摩經》云:「佛初三號,佛若廣說,阿難經劫不能領受。」《成實論》釋佛之號:前之九號皆從別義,總前九號名義功德,為佛世尊。說初三號歷劫難周,阿難領悟莫能具悉。更加六號以制佛名,勝德既圓,念其大善也。

二、沙門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

問曰:准《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未知何者是少善根?何者是多善根?

答曰:如來八萬四千法門,若望念佛法門,自餘雜善,總是少善根;唯有念佛一門,是多善根、多福德。何以得知?

准《觀經》中,下品下生人,十念成就即生淨土,一聲念佛定得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明知還得八十億劫微妙功德。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

又自餘雜善是自力,修行之者多劫乃成;念佛修道乘阿彌陀佛本願力故,疾則一日,遲則七日,便生淨土住不退地。故《阿彌陀經》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三、吳郡北禪寺沙門大佑集《淨土指歸集》

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智律師疏云:「凡佈施、持戒、禪、誦、苦行、等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發願,非往生因,皆名少善。若依此經,執持名號,則決定往生,故知稱名是多善根也。昔作此解,人或未然。

近得襄陽石刻經本,於一心不亂下,有云:‘專稱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彼石經本,梁陳人書,與今釋義,文理冥符,則知南方經本相傳訛脫也。」

當知佛身非相,果德高深,不立嘉名,莫彰妙體。十方諸佛皆有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按:《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疏】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佈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彼石經本,梁陳人書,至今六百餘載,竊疑今本相傳訛脫。

四、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樂邦文類》

孤山疏曰: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則反顯可以多善得生也。少善謂等閑發願散亂稱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執謂執受,持謂任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霅川疏曰:福德雖多,大略如《觀經》中三種淨業可也。天台判三種淨業為散心,十六妙觀方名正受。

以彼例此,福德因緣即散心,一心不亂即正受。孤山判此經是散善,觀經屬定善,予不韙彼說。且《普門品疏》釋一心稱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是理一心。用彼驗此,一心亦然。《普門品疏》中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釋之。今雲一心不亂,何苦貶為散善?

問:十念彌陀頓生淨土,據斯所說果著因微。何故《彌陀經》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答:十念得生,接引懈怠眾生;卻談多善因緣,乃被精勤之者,或廣或略,理不相違。

五、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難親,何況最上善人之會,豈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於中靈芝以善根為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為助行,屬之淨業三福。海東則總以多善多福為正行,云是發菩提心;以少善少福為助行,云是執持名號。二義相違。今雙為和會,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鈔】相違者。一以持名屬正,一以持名屬助,二說矛盾。而此經大旨,正重持名。若持名為助行,則下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義云何通?助行持名,斷無此理。又靈芝以觀經三福配此福德,則第三福發菩提心,乃成助行,與海東菩提心為正行二亦矛盾。而觀經以三福為淨業正因,則助行菩提,亦無此理。

今雙為和會者,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善根者,觀經則如上第三福發菩提心,大本則三輩往生,皆言發菩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者,是謂少善根也。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舍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

善中善者,自有五義,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

一、發心菩提,謂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故。

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

三、明心菩提,謂了達諸法實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瞭一切諸法實相故。

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

五、無上菩提,謂坐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

又海東疏引菩薩心地品云:「諸菩薩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瑜伽第三十七云:「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淨妙信心迴向無上菩提。」梁攝第十云:「所作善根,悉以迴向無上菩提。」

則皆以菩提為善根。而今經持名,正迴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六、雲棲蓮池大師疏鈔、淨業弟子徐槐廷擷《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言生彼國者,必多善多福也。但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為少善根。一心持名,悉迴向菩提,為多善根。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為少福德。一心持名,萬德圓就,為多福德。因緣者,發起為因,助發為緣也。言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以持名為正行。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誦諷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是也。

七、古吳蕅益沙門智旭疏《占察善惡業報經疏》

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

依於一實境界以開圓解,知十方佛、我及眾生同一淨心為體,是名一心。常勤稱念佛之名字,是為繫念。觀於諸佛法身與己平等,是為思惟諸佛平等法身。此於一切善根,則為最勝。故《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

由此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故也。上明修二觀者,須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於一行三昧。今即以繫念名字而當唯心識觀,思惟法身而當真如實觀,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達一心而持名號,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八、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一日至七日者,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儘,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有很多人持名不出聲非常不吉祥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聖號也能往生西方嗎?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念佛持咒--念佛為正,持咒作助;如鳥雙翼,豈非雙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