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淨界法師

幾年前,我有一個俗家的親戚,是一個女眾居士。她學佛是很精進,她也學過《楞嚴經》,學過淨土宗,學過唯識。她後來得癌症,得了癌症以後她更精進,她每天聽經、拜佛,因為她那個時候已經退休了。後來到癌末的時候,我就去看她,我跟她聊。跟她聊的時候,我發覺她心中有罣礙,因為畢竟她在世間上有一點成就,也有點福報,有些因緣是放不下。

談完以後過了幾天,有一天我就覺得,我應該再找她談一談。有一天早上我就找她談,我跟她講一個偈頌。我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我先跟她講因緣法,就是癌末當然面對的是死亡,然後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所以一般人都是貪生怕死了。說實在的,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不快樂,我們還是不願意死亡。但是你要破她這種對今生的愛取,你要跟她講說,其實生命不是我們想像得那麼快樂,人生本來是來還債的,一片苦海,所以「生本無可戀」。死亡,你只要不貪生,你對死亡就不需要害怕。這是一種對立的。因為我們會假設認為今生是快樂的,所以我們不想去面對來生。你怎麼知道來生不會比今生更快樂呢?你一個破舊的房子可能會面對來生變得更好的房子,所以「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

然後這個第二句話很重要,理觀了。「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把它拉到我們最原始的清淨心,其實我們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你也沒有失掉什麼。你說,我失掉了生命。其實從你清淨心來說,你從來沒有生命,所以你也就沒有失去。當然我講了很多,大概跟她講將近兩個小時,就扣了這四句偈。講完以後大概中午我離開,到晚上她就往生了。

一個人拖著不走,你就知道他心中一定有東西抓住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臨終不能安住正念,其實就是你自己在干擾自己。癌症其實是往生最好的機會,因為對一個要往生的人來說,你有太多時間準備,你可以知道你什麼時候死,你這個整個死亡的規劃,你都是可以做準備的。但是你還是放不下!那麼怎麼辦呢?就靠因緣觀跟理觀嘛。

所以諸位!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我跟你講,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你只要觸動地雷,你就整個爆炸。我們不要講前生,那太遙遠了,就說你今生。一路走來,你碰到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 有些事情可能你根本就不在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一個正常人,到晚年一定有些人跟事在你心中揮之不去的。把它找出來,你用這個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你要在死亡來之前把這個地雷給消滅掉,因為它臨命終一定會出現。

就是說,你發覺到,尤其到年紀大就很明顯,你經常去憶念某一個人憶念某一件事情,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了,這就是你臨終的罣礙已經出現了。你要趁有生之年,趕快把心中的地雷拔掉。否則,在臨終的時候就是業力推著你走,但是你不想走。為什麼不想走?因為你心中留戀你的娑婆世界。

我們說厭離娑婆,其實誰在乎外在的娑婆世界!我們在乎的是我們心中所執著的某一個人事那個娑婆世界,你就是執著那個東西。然後就把你今生所有念佛的佛號全部破壞掉。一個影像就夠了,前功盡棄。


修行人一念貪戀投胎為小狗

淨界法師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賺了很多錢啊;晚年的時候也學佛,就買一個很大的花園成立一個念佛堂,給大家一起來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願力的善根也覺得很強啊。後來他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他護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幫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開示跟引導,很快的,他信願行的善根就表現出來了,臉色紅潤,身心安詳。

突然間,在這助念過程當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別喜歡的小太太,這時候衝進來,又哭又鬧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啊?」林居士一聽到他小太太的哭聲,就觸動他心中的妄想,結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壞了;他本來紅潤安詳的臉色,就轉成黑色的,後來就墮落變成一隻小狗。

這個故事我們不再詳談…後來,變成一隻小狗,託夢給他的家人,就把這隻狗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放生。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為什麼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這樣好,臨命終的時候,這佛號的善根會失掉呢?因為他沒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而是安住在妄想。妄想是變化的,隨因緣而變化的,誰也不敢保證說,臨命終的時候誰不來刺激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你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會被討回去,隨時有點風吹草動,你的善根就動搖,因為你安住在妄想。

假設你現在安住在妄想,你會感覺到一時的風平浪靜,但是等到你逆境現前的時候,臨終障礙現前的時候,你就來不及了。就好像一棟房子,你蓋在地震帶,你也覺得不錯啊,但是等它發生事情的時候,你來不及了,因為你沒有找到真實安穩的地區,沒有找到真實的因地。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當我們安住於真如,再來觀察這一切的假相,借假修真、歷事練心,慢慢的開顯真如本性,這個就是【楞嚴經】的整個修學的思想。


唯識學從第六意識下手

淨界法師

我們要了解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它不直接從第七意識下手,它從第六意識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錯,因為你挑戰第七意識,你不見得是它的對手,但是第六意識很好控制。就是說:你不向外攀緣,不要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就動不了,它的概念是這樣子。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很好的環境,它必須要攀緣它、分別它,它才有辦法執著的。

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學常用的例子。說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當然這個媽媽對小兒子是比較寵愛的。有一天這個媽媽她經過老大的房間,看他讀書的時候,看了一眼,就發覺老大在看書的時候,在書桌上睡著了,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唉呀,嘆一口氣搖搖頭就走了;那麼經過老二的房間的時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書桌上睡著了,也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點點頭也走了。

然後晚上她先生回來就問說:欸,今天兩個兄弟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媽媽說:這個老大實在是沒善根。怎麼?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不拿書本沒準還不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你看這個人。

這個老二呢?老二不簡單,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連打瞌睡都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這個媽媽對兩個兒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別:一個是懈怠的,一個是精進。其實她看到一個同樣的相狀,但是她把這個相狀切成對立的,一個是她喜歡的,一個是她不喜歡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把第七意識請出來後續,它已經動了第六意識的攀緣和分別,我們合理的推論,她一定會產生執著,未來一定啟動生死的業力了。所以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佈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

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淨界法師開示-執着.jpg


警告所有的修淨土者: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的善業!

淨界法師

這個顛倒的有情眾生,對於「攝藏此識」,這個第八識的攝藏識,它把內心的業力釋放成果報的時候,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行相是非常的微細。所以我們會誤認為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它是不生不滅的,是一個恆常不變異的自我,使令我們第七意識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所以叫作阿賴耶。

阿賴耶識,它身為因果的一個依止處,它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的過程當中,被第七意識產生的自我意識給執取,這個就是所謂的阿賴耶。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是不明白什麼叫所知依,我們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討,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會認為:我今天去拜佛,是我來拜佛;是誰去持戒?是我來持戒;我去造善業,也是由我去得果報。這樣子的思考,就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你這樣子的業力,因為自我意識的執取,這個業力就是在三界裡面得雜染果報,這個業力,它升不上去了。

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警告所有的修淨土者,就是: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的善業!

你想:诶,我今天造很多善業啊。你每想一次,便增長你一次三界的力量。

你一定要把你的善業:诶!我沒有造善業。把所有的善業,回向淨土,我不可得,要把你的善業升華。

如果你一天到晚想著你造很多的善業啊,剛好就是這句話啦:「攝藏此識為自我故」,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攝藏很多的善業,以後也是由這個我去得果報。

所以你修善業,修善業本身沒有錯,問題是:你不要一直認為有一個我在造善業。這樣子的話,對於你臨終正念是障道的。因為你每一次這樣的思考,都產生一個反方向的力量,就是在三界得果報的力量。到臨終的時候,你的歸依彌陀是正念,但是你平常也累積很多的功能,這樣子善惡就開始抵抗,為你臨終構成障礙。

你說「願我臨終無障礙」,那你平常的時候就不要去創造這種障礙的力量,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化解。

所以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上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阿賴耶識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們本來就應該修我空觀、法空觀,來對治阿賴耶、來破壞阿賴耶,結果你把阿賴耶當作自我意識,「無量劫來生死本」,結果「癡人認作本來人」。

這個地方是解釋「攝藏此識為自我故」,這個顛倒的眾生,以阿賴耶識為自我,就產生在三界當中一個強大的流轉力量。

所以我們應該要回向,把所有的善業回向,不要讓這個善業跟自我合在一起。

就是誰造善業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業嘛,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業,也是由菩提心得果報;不要說是「我」去造善業,不要有這樣的思考。


不知念佛真意思,念到彌勒下生也不中用

慈舟法師

念佛,三歲孩童也能也會;若論究竟有沒有功夫,就大有問題了。

若照顧不到法身,自性彌陀,若不知道自心是佛,佛是自心,自心具法身,自心作佛,就還是不會念,所以說八十老翁也還念不會。

有些膽大心粗的人,說我念佛念的很久了,在作事時都能念佛了,可不知道但是口念啊!

不知道念佛真意思,念到彌勒下生也不中用。

所以念佛必得學佛,學佛因地未成佛時的大願大行,如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廣度眾生,我們念阿彌陀佛而不發願,就不算是會念。

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果位證成佛道,莊嚴成了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差的道理。

四十八大願不離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先發四十八願以願導行;後行十大行願,以行填願。

有十大行願以完成四十八大願才願願圓滿。所以說念佛必學佛的發大願行。

若不會發願,就不會念佛,就不會尊重,恭敬自心的體相用三大,證不得大方廣的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望各位好好地尊重,恭敬善根,不輕慢善根。


執著時再來對治,已經太晚了

淨界法師開示:

這個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是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取相。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由於我們個人的業力,我們會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當中,我們取到我們自己業力相應的相狀。

如果你善業起現行,你會取到一個如意的、美好的相狀;如果你這個時候剛好罪業起現行,你當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違背你心意的相狀。當然這個取相都沒有錯,凡是業力顯現出來的東西,在佛法裡面叫做「依他起自性」,這個是沒有錯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分別」。第六意識把我們取到的相狀,根據我們個人的習氣、思考模式,安立名言,這個時候問題就複雜了,因為相狀經過你的解讀以後,它產生對立了。所以你怎麼解讀人生,這是很重要的關鍵,面對人生容易,解讀人生難。

因為你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這個相狀就產生固定的相狀了,所以這個時候你安立名言以後,你的相狀產生對立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識產生執著了。

第七意識的我愛執就住在這個相狀,那麼當你的心有所住的時候,你的心態就產生變化了,這個相狀就開始主導你了,就產生顛倒了。

為什麼叫「顛倒」呢?因為你得到這個相狀的訊息是錯誤的,它不是原來的面目,它是經過你第六意識的錯誤的名言的安立,經過第六意識的錯誤解讀而產生變化了。

所以這個顛倒妄想假設你不除的話,它就是容易在臨終的時候刺激你的生死業力,讓你的生死業力得果報。每一個人都有顛倒妄想,有些人表現在財、有些人表現在色、乃至於名食睡,就各式各樣的顛倒妄想,那麼這些都是讓我們生死業力得果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這個顛倒妄想的處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個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別、執著。

那你說我現在不要取相了,不對!相狀沒有錯,你不能夠說那我現在開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緣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聽了,相狀沒有錯,而且相狀在後面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借相修心,它還有很好的用處,所以取相沒錯,錯不在取相。所以,你不能從取相下手,因為它沒有錯。佛陀說的你沒有病,你不能給它吃藥,不能無病飲藥的。

那麼有些人到了執著的時候再來對治,太晚了!你只要驚動了第七意識這個魔王出來活動的時候,你第六意識就沒辦法對治它了,這個火都已經燒到整個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車叫來來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無濟於事。一個人墮入顛倒當中的時候,是誰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這種堅固的執取在活動了再來對治,晚了!

所以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在我們生起顛倒妄想的過程,取相、分別跟執著,最佳對治的時機在「分別」,斷你的分別,叫「無分別智」,你只要不生分別,第七意識就沒有活動的空間。我們有些道路已經走得夠深夠遠了,我們的心當中有的道路,已經離真如本性越走越遠了,這條道路該是封閉的時候了。

所以為什麼佛陀要你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你再分別下去你只會在這個道路越走越遠、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只要覺得哪一塊因緣你一直分別的時候,它很快帶動你的煩惱,貪、瞋的對立的煩惱,這個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為它已經形成顛倒妄想了。所以我們的生命當中,有些分別、有些妄想是沒關係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滿了地雷的,這個妄想你必須暫時把它封閉,就是「斷相續心」。

所以偉大的佛陀要我們在生命當中,你開始檢討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須要斷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礙的,你必須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檢討。

那麼總而言之這個調伏生死業力,包括調伏重大的罪業跟調伏顛倒妄想,這兩塊都是在我們臨命終之前,你必須要做的兩大功課。

《唯識學概要》


你在觀察內心的時候,必須要注意二個問題

淨界法師

簡單做一個總結:我們每個人都相信有來生,但是修行主要是面對現在,你不可能觀照過去、未來,現在是現量的境界。所以,你在觀察內心的時候,必須要注意二個問題:

第一個,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你要回顧你的過去,清楚你現在的內心狀態──我這部分煩惱比較重,這部分善根比較強……就會知道,你過去哪個業造得比較多。雖然過去不能改變,但回顧過去,可以幫助反省!所以首先要注意你從什麼地方來。

一個人不能瞭解自己,就沒辦法改變自己;你連自己都不瞭解,你怎麼改變自己?怎麼知道修行的重點,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呢?每個人的修行重點不一樣,佛法的藥是為了治病,你的病跟他的病不一樣,為什麼要跟他吃同樣的藥呢?所以要先瞭解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

第二個,更重要的你將往哪裡而去?做好你的生命規劃。所有的菩薩,沒有一天過一天,到那個時候再說,沒有這樣的菩薩!一定是先發願,再修行──以願導行。不知諸位的來生,是不是規劃好了?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早點成就目標,就早知道修行的方向。否則就像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到最後一事無成。

我們看看極樂國土,它能夠讓你的生命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真是不可思議──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而且經常地聽聞法義,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其實,我們的生命有很多的選擇,一切法因緣生,當然不可能每一次判斷都正確,也會有一些錯誤,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有些重要的因緣,你絕對不能錯失!

有些小小因緣,錯失了,沒有什麼大不了,錯了就錯了,就因為智慧不夠。但是有些重大的抉擇,你犯錯之後,等到來生,你後悔都沒有用!有些事情你犯錯了,懺悔、改過就可以——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有些事情你犯錯之後,就算你後悔都沒有用。

因緣過去,就不再回來!所以在你今生生命還在,還有選擇權利的時候,最好靜下來想一想你將往哪裡去。既然我們還有無量的生命,就要認真面對。而且我們此時無法到涅槃去,能選擇的並不多,只有兩種──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到底你該何去何從,我覺得你現在就該做出決定了。


為什麼我們經常被妄想纏繞,揮之不去呢?

上淨下界法師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居士叫做因儒童。這位居士信奉婆羅門教,生長在一位大富長者的家庭,後來喜歡上一位女眾,準備跟這位女眾結婚。就在結婚的當天,釋迦牟尼佛領著阿難尊者,到他結婚的地方去托鉢。

因儒童是大富貴的家族,他結婚可就不是小事,請了很多婆羅門的師父到他家來應供。這時候,佛陀就告訴阿難尊者:「你去跟這些婆羅門法師說,因儒童今天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阿難尊者依照佛陀的指示,就到因儒童的門前,跟那些婆羅門法師說:「我的老師佛陀說:‘今天因儒童得度的因緣成熟了。’」

婆羅門的那些法師聽了之後,就哈哈大笑說:「佛陀講話實在太過自誇了!因儒童明明今天要結婚,他馬上要結婚了,怎麼說他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呢?他是結婚要過世俗生活的。」當大家哈哈大笑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的師長就說:「我們不能輕視佛陀的話,我聽說佛陀所說的話都會靈驗的。」大家就產生警覺:那怎麼辦呢?因儒童是我們婆羅門的大護法,他要是被佛陀度走,那就麻煩了。好,有辦法,大家手牽手,就把因儒童圍繞七圈,心想:只要能夠讓結婚典禮順利地舉行。誒,這件事情就好了。

在結婚之前,按照婆羅門的規矩,要先禮拜大梵天,向他們的根本上師禮拜,以祈求福報。因儒童進入壇場之後,很虔誠地禮拜太陽……拜了幾拜之後,太陽當中突然出現一個老人的影像,他想:誒,很有感應哦!就繼續拜下去。老人的影像愈來愈擴大,竟然走到他的面前,白髮蒼蒼,手持手杖。

這時候大梵天就跟因儒童說:「因儒童!你們家今天這麼熱鬧,是怎麼回事呢?」因儒童有點不好意思說:「哎呀,大梵天!我今天要結婚啊。」大梵天就問因儒童:「你結婚總共花了多少錢?」他說:「我花了三百千金。」大梵天就問他說:「你這三百千金是怎麼分配的?」「我一百千金,是準備今天的飯菜;另外一百千金,就是供養前來參加的婆羅門法師;第三個一百千金,是給女方的聘金。」

大梵天王聽了之後說:「因儒童,你前面二件事情,我覺得做得很滿意,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你這第三個一百千金,給女方做聘金,我覺得做得不恰當。」因儒童說:「怎麼會不恰當呢?」大梵天王說:「你沒有仔細地想清楚,你用一百千金來娶一個女眾,想想看她的頭髮值多少錢,她的眼睛值多少錢,她嘴巴裡面的口水值多少錢,然後你把她的身體剝開,她裡面的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值多少錢。」

我們一般人雖然活在妄想當中,但是妄想的背後有一種善根。他一回光返照,就觸動了他的善根,這個時候當下證得初果。然後看到大梵天很感激,拜下去。大梵天現出本來面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佛陀抓住因儒童的手,就在大家感到很錯愕的當下,從天空飛到僧團去了,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

從因儒童的得度因緣,我們可以瞭解一個真相:因儒童在他這一期生命當中,雖然他的煩惱現前,但是,為什麼他能夠從煩惱當中解脫出來呢?當然,你會說他有善根,他有善根這個我們要承認,但是有善根的不是因儒童而已,很多人都有善根。我們應該要瞭解,是他遇到了佛寶!就是說雖然你有善根,但是必須要遇到佛寶,才能夠把你的善根啓發起來。

事實上,在座的諸位,哪一個沒有善根?沒有善根,你會坐在這裡?但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被妄想纏繞,揮之不去呢?就是我們娑婆世界佛寶的力量太薄弱了,大部分遇到的都是妄想的境界。


你所選擇的環境,對你善根的增長有很大的影響!

上淨下界法師

如果你研究唯識,就知道眾生的悲哀在哪裡──種現相熏。我們過去打了一個妄想,一個虛妄的心識→造了業力→結果這個虛妄的業力,又成就一個虛妄的果報,境由心生→結果這個虛妄的果報,又牽動你虛妄的妄想→境由心生,你又心隨境轉……造成一種惡性的循環──我們過去都是用妄想來造業,得一個虛妄的果報;現在這個虛妄的果報,又讓你繼續打妄想……

那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你是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還是自然生起無明妄想之心?我告訴諸位好了:你要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至少要三十分鐘的用功,你不是自然,而是非常不自然。

你到佛堂看到佛像──不能拜,要他拜;剛開始都是先勉強自己,拜了幾拜,誒,慢慢順了。順了之後,心中的正念變成主人,但是妄想還在,這時候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心中念你的佛,繼續地拜。差不多三十分鐘以後,誒,心中的善根正式的現前,妄想才開始退到後面去。所以要三十分鐘用功後,才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然後,從佛堂走出來,你花一小時用功,遇到一個不如意的人事因緣,發個脾氣,善根全部消失掉了!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因為你活在一種虛妄的環境。

諸位要知道:你不是生長在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不是!我們現在生長的環境,是一種虛妄的環境。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成佛之道,你所選擇的環境,對你善根的增長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選擇一個不好的環境,光是這些環境所產生的干擾,你一天的用功剛好跟這些抵消,打成平手而已。你今天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保持原地,這樣已經算不錯了!所以這段經文,你不要忽略有情、無情同宣妙法。正如蓮池大師說的,極樂世界到處都是佛寶。基本上,它不會刺激你產生妄想,這一點很重要!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第三段的總結,前面說過了,這是要我們修皈依。你要相信極樂世界的果地莊嚴——有情、無情同宣妙法,這樣的莊嚴,在念佛的功德當中,念念成就。

這段經文的消文是說:舍利弗!你要知道,極樂國土是念佛功德之所莊嚴,你要深信不疑。這段文把信心再做個總結。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佛有三種人不度、佛有四件事做不到

 

這樣懺悔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能不能往生,要問自己!

 

福報不夠, 就會為魔所持, 幹起壞事來無比的順利!

 

依靠生病,前世所造惡業全部消盡

 

是今生重要還是來生重要

 

念佛人須知: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是「心念」!

 

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你要想辦法,從你的妄想跳脫出來,這是關鍵!你想什麼,就會感應什麼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淨土宗的懺悔和積集資糧,是為了臨終時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