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開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頂禮希阿榮博堪欽

離開這個世間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有三種理由可以成立,即:一、死時除佛法外,親友無益;二、死時除佛法外,財富無益;三、死時除佛法外,身體無益。

死時除佛法外,親友無益

人有生必有死,在臨死之時,無論是長久相伴的父母妻子等親人還是和睦相處的朋友等,縱然對自己極其憐愛不捨地圍繞在床榻邊,但沒有一個人可以跟隨自己前往後世。

死時所遭遇的種種痛苦,也只有自己獨自感受,親朋好友不能分擔。

平常人在死亡時,眼前會顯現極恐怖的中陰景象。在此境界顯現時,死者極為畏懼,縱有眾多親朋好友圍繞,對他而言也毫無用處,一點忙也幫不上,此時只有他生前所造的善法才能幫助救護他自己。

《法句經》雲:“死亡來臨時,子女不成皈依處,父親不成皈依處,親戚不是皈依處,誰也不成皈依處。”

現在很多人開始學佛時還能減輕一點貪執,但越學貪執心反而越重了。本來我們學習佛法是為了減少貪執,如果貪執心更重了,那就說明自己的修行退步了。

法王如意寶說:

“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滅盡今生一切顯現的命終之時,相續中以惡業、煩惱引生的痛苦,即使親友再多也不能替你代受一分。

雖然他們淚流滿面不捨與你永別,哭哭啼啼地說“你不要離開我”,但也幫不了你,不但沒幫助,可能對你獲得解脫還有損害。

明白了這一點,這些又有什麼可貪執的?

有些人雖然明白一點道理,但如果沒有長期串習、踐行這些基礎法要,想斷除貪執還是很困難的,對境現前的時候,執著不但沒減輕,還加重了,這也沒有多大意義。

確實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為了切身大事而精勤尋求正法,千萬不要懈怠。

死時除佛法外,財富無益

在臨死之時,此生中不顧罪業、歷盡千辛萬苦所積累下的財物連微塵許也無法帶走,眾生只能在依依不捨中留下這一切,就像從酥油中拔出毛髮一般獨自離開人世。

雖然人們特別希求財富、名聲等,但這些世間的圓滿很容易消失,不會伴隨自己很久。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說:“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世間的榮華只是半夜三更的美夢,醒後一點都沒有,富貴如同秋天的霜一樣,很快就會消失。

在輪迴之中,有誰能替自己感受老病死生之苦呢?個中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承擔。

現在有些人雖然非常富有,但卻特別吝嗇,殊不知當死亡來臨時,即使他的財富多如須彌山,也根本無法帶走芝麻許,一絲一毫都帶不了,只能兩手空空離開人間,一輩子積累的財富被自己的親人或怨敵、被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瓜分一空。

這些富人雖然暫時擁有廣大的財富,最終卻一無所有,也許到那個時候,他們才能真正醒悟:

人死後再多的財富也用不上,為什么生前不用這些錢財上供下施呢?

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很多人活著時雖然有財富有能力,但是卻不懂得去積累善法,反而為了積累財富造作種種惡業,到臨終時只能帶著如山的惡業去往後世,不得不沉溺在三惡趣中感受種種苦果。

因此明智的人應該將財富看淡,不能為了滿足內心的貪欲而浪費一生大量的寶貴時光,而應將這些時間用在修持正法上。

因為在臨終時唯一能夠真實利益我們的就是正法,它在生前、死後都會伴隨我們,是我們唯一的至親、最真實的受用。

死時除佛法外,身體無益

不僅是財富、親友這些身外之物,臨終時連自己的色身,在心識遷移之時也不得不捨棄在人世間。

此生中這個日夜不離的身軀,可以說是我們最執著的,曾經竭力對其愛惜養護,吃各種保健品,又精心美化,有的人可能每天化妝要花很長時間等等,但不管我們再怎麼愛惜、執著這個身體,到命終時也必將捨離它,何況是其他一切身外之物。

倘若身體沒有任何過失,我們也大可以盡情地貪執,但是因為身體有諸多過患,有智慧的人,務必要擺脫貪執身體的迷網束縛。

月稱菩薩說:“若人無過失,世人應貪彼,以身有過故,智者遠離彼。”

想想我們這輩子為了滿足這個身體而殺了雞鴨魚等很多生命,為了裝飾這個身體而剝皮製衣,為了滿足身體的貪欲而耽著各種欲樂,為了令身體獲得財富而欺詐盜取……可以說殺盜淫妄全部都造了。

這個欺誑自己一輩子的身體,在臨終時不但對我們毫無益處,而且將我們推向惡趣的深淵。現在應看清身體的過患,不把很多時間花費在為身體而造作罪業上面。

總之,

由於思惟決定死亡而決定要修行臨終必然有利的正法;

由於思惟死時不定而下定決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

由於思惟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而決定此生需要唯一修持正法。

這就是我們應做到的三決定。

法王如意寶曾經說:

“認認真真地思維這些真理:此身也決定死亡、死無定期、死時除正法外一切都無利益。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後,會下定決心並迅速精進修行善法。”

看一個人修行能否成功,就看他無常觀得好不好。

如果無常觀得很好,就不會懈怠散亂,不會每天都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他會覺得自己的人身是那麼重要,每一天、每一刻都應該做有意義的事。


積德行善才能改變命運

廈門觀音寺 

每個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風順,比如錢財不缺、家庭和睦、健康長壽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事事如意。很多人都相信命運的存在,人們也常說我運氣好不好、某人很有福氣等等。那麼人生中的福運究竟從何而來?人的命運又能不能改變呢?

老人們愛講「積德損德」,這話非常對,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充滿智慧。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無德不得,失德散盡。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講的是一個香港億萬富豪的生平。說他沒去香港之前,十幾歲時在鄉間做了好幾年的乞丐。也許這段經歷使他成為了一個很有善心、同情心的人。他說:做人千萬不要落井下石,當社會上、自己周圍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時,要抱著善心、同情心,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就算無能為力也要說幾句安慰的話,不能笑話,更不能用惡毒的話傷害人家。因為那樣會給自己帶來惡運。

就因為有此善心,所以他才能從打苦工、開小店鋪,一直做到了地產大亨,活了九十多歲,幾個子女也很孝順、很善良。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時很窮,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鄉親。

有一次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一位風水先生誇獎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卻立刻把這個宅子捐了出來,改作學堂。因為他想,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比起一家獨自享福,豈不更好?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個兒子都德才兼備,當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後代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其秘訣就在於范家子孫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積德行善」的祖訓。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說行善的人家就一定會有好事等著呢。可見人生的福運是怎麼來的?福運是修來的,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改變命運。

如果我們想為自己和家人開創美好的將來,那就做一個為別人著想、有善心的人吧!


名譽再大,總有失去的時候

廈門觀音寺

財富再多,總有用盡的時候;

地位再高,總有衰敗的時候;

名譽再大,總有失去的時候;

親人再多,總有離散的時候;

身體再好,總有衰老的時候。

只有內心的覺醒才是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至高無上境界。


來了,沒什麼;去了,也沒什麼

廈門觀音寺

一群孩子用沙子建房子、修建築,不小心碰倒了,孩子們就很傷心。其實,這有什麼啊?倒塌了就倒塌了,被風刮沒了就沒了唄,也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那些幼稚的小孩子,卻很傷心痛苦。

在智者的眼中,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孩子。若稍微有人讚嘆,就很高興;若稍微有人誹謗,就很傷心;若稍微被人喜歡,就很得意;若稍微被人討厭,就悶悶不樂;若稍微得到了一點利益,就得意忘形;若稍微遭受一點災難,就執著不已……

其實,只要是在世間,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大家都差不多,都在六道中輪迴,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互相還看不起誰、看不慣誰啊?只要是凡夫,只要在六道中輪迴,都一樣在輪迴的牢獄裡痛苦著,被貪嗔癡等煩惱緊緊地束縛著,所以沒必要互相攀比、互相看不起。

當失去了所謂的名聲、榮耀時,很多人既傷心又難過,甚至因絕望而走進絕路。真是愚癡到了極點!這些沒有就沒有了唄,本來就是無常的,本來就是虛假的。

作為修行人,就要明白這些真相。一旦沒有了,我們不動心;一旦有了,我們也不動心。無論何時,內心都如如不動,沒有什麼可煩的,也沒有什麼可傷心哭泣的。若是因此而傷心絕望,就像那些兒童一樣,為失去了沙子堆砌的房屋而哭泣。這都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值得的。

其實,即使得到了世間的利益,也沒有什麼可高興的;若有一天失去了這些,也沒有什麼可傷心的。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緣來緣去,很正常。

若是想做一個修行人、成就者,無論行住、坐臥,任何時候心都要保持平靜。有了,沒什麼;沒了,也沒什麼;來了,沒什麼;去了,也沒什麼。不可靠是正常的,無常是正常的,這都不離自性,都是自然的,如天上的雲彩一樣,雲卷雲舒。

 

《好了歌》《知足歌》與《不知足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