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與人相處,有些事情不要處理為好。
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我們經常會講一句話說:解決問題,我們之間有障礙,要解決一下,溝通一下。其實解決問題,只是對了一半,有些問題是不能解決。比如說:有些事情是有對錯的,這個在因果上是有對跟錯的,那應該解決,大家把話講清楚、說明白,這樣子就把問題解決掉了...但是有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的答案,通通對,只是個人看法不同而已,這樣子,諸位要知道,人跟人之間就不能解決問題,叫作化解問題。
諸位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事情,人跟人之間有些事情把話講清楚了,會比較好;有些事情話不講清楚比較好,話沒講清楚,彼此間的差異還能夠互相包容,達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
有些事情把話講清楚了以後,大家扯破臉,永遠形成對立。
我們以前受西方教育,就是說什麼事情請你過來,你怎麼樣,我怎麼樣,講清楚。其實這樣子,可以處理一部分的問題;有些問題真的是不要處理,通通不要動,不要動的時候,還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大家不斷地提升自己,從個體生命慢慢回到整體生命,把心帶回家,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時候,大家看到生命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大家會一笑置之....其實你在人世間的相處,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只能夠化解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讓時間慢慢地淡化,這個是最好的方法。
我們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緒。我告訴你,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處理。就是本來就沒有,我現在有,那暫時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而已。我不理你,我不跟你互動,相信佛菩薩,它自己會消失。你跟它互動,那你就牽動很多過去的因緣,那就沒完沒了。因緣,我們現在沒辦法斷它,但是起碼怎麼樣?讓它沈澱,就是不要再相續了!
所以,當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情緒一定會把過去的因緣現出來。你跳進去,那人生就沒完沒了了,那你跟它的因緣就錯綜複雜了。你要處理因緣,你就回不來了。你知道吧?這個賬就不好算了!你有這個情緒,一定有過去的業力嘛。
我講實在話,你要跟他沒有業力,無論他跟你講什麼話,你也不會快樂,也不會痛苦。諸法因緣生,你跟他沒有因緣,那怎麼會快樂呢?如果說,很奇怪,我跟他講話我就會不高興。這是因為過去有業力,你懂嗎?你要說,我不高興,我就要去處理它,那你們兩個就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相信佛菩薩,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放下它,因為它是暫時的,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個生滅心,它也會自然「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一個生滅的假相,如此而已。
人生有些事情看似苦難,但並非是結局,而是一個讓人昇華的過程而已!
如果沒有經過這些事情,無法讓人看清自己的無明及因果!
為什麼渡我們的往往是逆境?因為它會彰顯我們所欠缺的!
所以人生不要太早下定論,你一時看不清的,或許在多年以後的今天,你就看的清楚了!
慧律法師:這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希望」是一個無知人的名詞,我們每天都在希望,每天都在盼望。
在這個世間你希望得到的,得到了你又能如何?你希望,希望以後得到失望,失望以後又變成絕望,絕望又安排希望,我們都在惡性循環裡面追求。
為什麼?這世間是無常的,根本就沒有一種東西是我們的。這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都是暫時讓我們用一下的。沒有一件東西是我們的東西。
個人因果個人負,個人生死個人了,我們用清淨心修行,不能動搖。
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的沒有意見,因為有意見就知見立知了,清淨自性就發揮不出來了,就被自己的知見綑死了。
淨界法師:你煩惱很重,就是想象力豐富,想太多了!
我們一個人的煩惱,說:你這個人為什麼煩惱呢?為什麼他煩惱很輕,你一天到晚起煩惱,他不起煩惱呢?
一個人煩惱很重,就是你想象力豐富,你想太多了!我們不能說外境給我煩惱,不能這樣講!如果外境給我們煩惱,那麼我們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應該起同樣的煩惱才對。因為我們接觸是同樣環境,我們住在同樣的地方、吃同樣的飯菜、去同樣的地方做早晚課,但是每一個人起的煩惱不一樣,同樣一個環境。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想象力不一樣。
比方說:有一個老母親,老母親有二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雨傘的,小女兒是賣棒冰的。這個母親,天氣好,太陽出來的時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兒就很痛苦,糟糕了!我大女兒天氣這麼熱,雨傘賣不出去了。過了幾天,下大雨的時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兒,糟糕了!天氣下雨了,我女兒這棒冰也賣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陽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後來有人跟她講說:妳不要這樣想,妳換個角度,出太陽的時候,妳想著妳的小女兒,棒冰賣得不錯喔!下雨天的時候,妳就想到你的大女兒,哦!這雨傘可以賣得不錯啊!妳整天就會很快樂。
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內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感受,感受的時間是很短的,那是一種直覺,但是當我們第六意識想象以後,你後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象來主導。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沒有一個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們是生長在一個對立的世界,只有佛陀祂能夠離諸對待,超越了對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
有為諸法,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如果你能夠告訴我,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好跟絕對的壞,那就破壞整個佛法說的二分法的對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說,我們今天的情緒,是受了想象的影響,不是外境,外境的時間非常的短,那是種直覺而已。
《唯識學》它是怎麼形容第六意識的想象力,它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你一天當中的情緒是快樂是痛苦,第六意識想象力決定,你未來會造什麼業,也是由你想象力來決定的,整個五蘊身心當中最有主導性的就是「想」,它前面引導色蘊跟想蘊,它主導你的感受,它後面主導你的行蘊跟識蘊,通前通後。
本經意思它是破想,後面會講到,《楞嚴經》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象,以無念為正念,它認為凡夫的想象沒有一件是好事情。它是先以無念為根本,然後再求隨緣。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說無念,我們先做比較好的想象,正面的想象。
總而言之,這段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是由我們的想象創造出來的。欸!你的煩惱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你的想象力想出來的?你要這樣子想你就起煩惱。你換個角度,欸!這個是我的善知識,你認為它是你的冤家,那你就很痛苦;你說:欸!這個是我的善知識,我必須靠他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那你就很高興了。所以說境無好醜,就是你怎麼想象,它就變成什麼相貌。
淨界法師:為什麼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外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處所跟內心的互動。環境我們是改變不了,但是你內心的感受跟想法,是你可以決定的。所以我們常說:「心境決定處境。」
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一種直覺的感受,這個時間很短暫的。大概在十秒鍾左右,我們才產生一種想像,名言的分別,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會被外境牽動了。
其實,這個外境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是經過我們的想像而產生的。比方說,我們常舉一個例子。說你看到半杯的柳橙汁,我不知道諸位會怎麼想。有些人會說,哎唷,真是感恩吶,還有半杯柳橙汁存在!這種人大部分是作正面思考的,他的生命當中充滿了快樂。
有些人說,唉呀,糟糕了,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的是空的這一部分,所以他作負面的思考,這個環境對他產生一定的傷害。
所以,其實外境在傷害我們的時候大概只有十秒鍾而已。就是我們的直覺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最早的那個十秒鍾,是真正外境在傷害我們。但是當我們開始想像力生起的時候,是我們的想像力在傷害我們,我們產生很多的名言分別。這個時候外境就產生了兩種方向:第一個是正面的力量,第二個是負面的力量。
而這個力量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古人說是「境無好丑,損益在人」。一個珍寶,你拿得不好,你會被它割傷;但是你好好拿,你可以欣賞它的美妙的光彩。它對你產生傷害,還是對你產生一定的加分,其實是我們心態、我們的想像決定出來的。
這個地方是講到外境生起的因緣。
淨空法師:你不懂得忌諱,這就錯了!
1 我們與人相處,言語態度很容易惹禍,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所以我們要曉得忌諱。什麼叫忌諱?人所避忌而諱言者也。譬如你有秘密,不要讓人知道;或者不幸之事,你不願意提到,我們就不說,這就是忌諱。
2 人家忌諱的,我們要知道,在他面前不能說!從前我們跟李老師學講經,李老師就常常提醒我們,聽眾當中如果有殘障人士在聽經,經上講到「盲聾瘖啞」,念一下就算了,就不要再說了,為什麼?說了,就好像是說他,他難過。
3 別人有忌諱,我們要曉得,免得在言行當中惱害他人,招惹人家的嫉妒嗔恨,變成了冤仇,所以佛教誡我們要持戒、要修德。
4 真正持戒、修德之人,有戒有德,他沒有忌諱。可是你要曉得,現在人的心量很小,你不懂得忌諱,言語得罪人,態度得罪人,跟人結了怨仇,這就錯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