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知道正確地對待痛苦與不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們若不去控制它,它就會反過來控制我們。

因此,不論遭遇多麼大的痛苦與不幸,我們都要敢於正視它。

這裏最為重要的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把纏繞我們的痛苦及其根源執著心解脫出來。

如果對痛苦的執著心越強,對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後連忍耐一點點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

或者說僅有的一點忍耐能力也全部變成了煩惱。

他們要麼是抱怨社會,要麼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終,自身受到傷害,從而走向毀滅。

比如我們在平時接觸到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和場合,一和別人接觸時,總是心情煩躁不安,不愉快……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是過分執著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

自我意識使他們的思想發生了混亂。

正如章巴甲熱曾說,「執著心很大的人們終日被痛苦、欲望所困繞,明瞭心情寬鬆的人才不會與大樂分離」

卡巴格西也曾說:若未駕禦自心念,則做何事皆不適,智者知曉心念事,相遇逆緣亦轉安

全知麥彭仁波且也講過一句與這種錯亂思想有關的箴言:迷亂之心未消前,何生所為皆痛苦,漂泊不定諸有情,自在安樂永難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不從錯亂的幻覺中解脫出來,無論你出身高低貴賤,無論你怎麼做,痛苦都會紛至遝來。

對於痛苦的蹤跡過於敏感,這不僅不能消除和克服原有的痛苦,反而會因為自己執著錯覺的緣故,又增添新的痛苦。

人們都想離苦得樂,為什麼還要去尋找第二個痛苦呢?!

一些人會想:用嘴說說容易,但現實生活中真的遇到非常不幸的事情時,就會手忙腳亂,所以,產生痛苦是必然的。

的確,除了內心已經獲得了自在的人以外,一般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時,痛苦確實無法避免,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但是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個人

例如,各方面的處境相同的兩個人,雖然他們遇到了完全相同的不幸,可是,他們兩人在心理上具備承受和抑制不幸的能力是有區別的。

實際的情況就是這樣,所有的結果最終會根據他們各自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素質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個人沒有面對痛苦的勇氣和經驗,思想就不可能開通;相反,另一個人具有面對痛苦的勇氣和經驗,思想就會很開通,這就是他們二者的區別。

如果痛苦不在於人們的內心而完全依賴於外界,是一種獨立存在,那麼當相同的痛苦和不幸出現時,他們為什麼沒有出現相同的壓力與痛苦呢?

因此痛苦的大小取決於對心的所持態度和方法。

關於這一點,早有例子進行過說明。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人為了考驗佛陀,他來到佛陀跟前。那個人胡言亂語講了半天,最後佛陀問他:「如果施主給的東西他人不接受,那麼它該是誰的財產呢?」

這個人心想:那當然還是屬於施主的。

於是他就說道:「應該是施主的財產!」

佛陀說:「說得對,你所說的粗言穢語,我一點也沒有接受,當然還是屬於你的。」

釋迦牟尼佛實在太偉大了,他那深邃寬廣的心胸在法界中沒有一點動搖,考驗他的人一點也沒有傷害到佛陀。

反而充分展示了佛陀無與倫比的智慧、慈悲和力量。

因此,我們也應該向佛陀學習,努力設法使痛苦不要加害於我們。

基於此,我們就應該生起正見。

如果換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觀察,那麼對事物的本質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體悟。

一般來講,凡夫在看待事物時,往往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並認為那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因此,他們在看待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時也是這樣——這種狹隘思維方式只會給自己帶來內心的不安,不會有任何益處。

所以即使是傷害過自己的人,也要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他,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新習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利益。

不論是什麼人,前世的業力、現世的生活環境、人生的經歷和人的個性等都迥然不同。

因此這個世界的性質就必然是多元的。

每個人都依循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們不能強求人人都適合自己的意願。

假如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大大地開啟自己的智慧之門,當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有勇氣面對和承受;再進一步說,滾滾紅塵中每個凡夫人的生命都被煩惱所控制,有時做一些無知的事情當然是再所難免的。

但是,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分析它們,應該懂得這不是人的錯,而是他的內心煩惱造成的錯誤。

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思想才不會狹隘,我們的思路才會變得開闊。


全文詳閱: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295.ht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