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具備五個條件才構成殺生的罪業

淨界法師

我們看具緣成犯。殺生(側重指殺人)有五種因緣。

一、是人。二、人想。三、起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

有五種情況,只要這五種情況全部具足,我們就定義這個人犯了殺生的罪業。

第一種,對方是人,他必須是一個人,才有根本。

第二種,是人想。你心中也知道他是一個人。如果你開車時撞到人,雖然對方是個人,但是黑暗中你認為他是一棵樹,撞過去把他殺死了,你心中並沒有把他當作人的想像,那沒有犯根本。因為第一,他的外境實體是個人,第二,你也作人的轉想,這兩個都要具足才成犯。

如果對方不是人,你把它當作人,把它殺死也不犯根本,因為對方不是個人,你雖然作人的轉想也不犯根本。就是說,這兩個都要具足,外境的確是個人,你心中也作人的想法。這兩個都要具足。

第三種,起殺心。這是關鍵,犯罪動機,有殺害對方的意圖,揀別他不是故意的。

第四種,興方便。你有採取手段,不是只有興念頭而已,你不但心動,還有行動。比方說,你用刀劍、用藥物、用針灸、用陷阱等等,你用各種方便,前面說共有七種方便。

第五種,前人命斷。這個人因為你殺生的行為而死亡,你就犯根本了,這個業就造圓滿了。前人命斷,在律上說,如果你殺害他的時候沒有死,他只是重傷,但是後來這個重傷沒有治好,他最後的死亡是因為你那個殺生行為引起的,你也犯根本。即便當時沒有死,但是後來因為這個而死也犯根本,只要他沒有把病治好,都算前人命斷。

這五種因緣,古德把它分成三個重點:叫意樂、加行、究竟。我們要判斷一個業的成就,首先他一定要有意樂,就是他有動機。殺人有殺心,偷盜有盜心等等,他一定要有犯罪動機。第二個,他要有加行,他一定要有行動。他如果想一想而已,這個不能構成殺罪的完整業力,一定要有加行。第三個,要究竟,要把這個事造圓滿,殺人就是命斷叫圓滿。

諸位!我們未來在判斷戒律時,抓住兩個重點:第一個,意樂。就是你判斷他有沒有犯罪,這個最簡單,就是他當時是怎麼想的。你去穿人家的拖鞋,你當初是怎麼想的?欸,我穿錯了!不犯盜戒,我以為是我的,或者我暫時借用的,不犯盜戒;你如果是一種侵佔的想,犯盜戒。

所以你當初是怎麼想的,這個是關鍵,判斷有沒有犯罪,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犯罪的輕重看外境,你面對的是什麼環境。你面對人,面對鬼神,面對天人、畜生,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判斷時,第一個,看你的心,知道你有沒有犯罪;第二個,看你的境,看你犯罪的輕重程度。一個是約心,一個約境。


殺生、偷盜與邪淫的各自四種果報

達真堪布

每一個惡業、不善業都各有四種果報。第一個是異熟果,第二個是等流果,第三個是增上果,第四個是士用果。

異熟果就是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大部分都是。

等流果是最後得到人身了,還要感受惡報。

增上果主要轉生為人的時候,處在不同的環境感受不同的痛苦。

士用果主要是造惡業了沒有懺悔,這些惡業時刻都在增長。惡業越增長,痛苦就會越增長。

每一個惡業都有四種果報。

第一個殺業。昨天我們講了殺生,故意殺生,殺害眾生的生命了,沒有懺悔,業力沒有清淨,就要感受四種果報。

第一個,殺生的異熟果。異熟果是墮落惡趣。殺生有因嗔恨心而殺生的,也有因貪心而殺生的,也有因愚癡而殺生的。大部分因嗔恨心而殺生的,都要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因貪心而殺害其他眾生的生命,將來就要托生為餓鬼,要感受餓鬼的痛苦。因愚癡而殺生的,異熟果是將來要轉生為傍生,要感受傍生的痛苦。這是第一種。

還有一種是以煩惱的程度、動機的大小、殺生的數量、時間的長短來區分的。按煩惱的程度和動機的大小來分,比如殺生——因嗔恨心而殺生的,生起嗔恨心的程度非常粗重;因貪心而殺生的,貪心非常粗重;因愚癡而殺生的,愚癡非常粗重,這是上等品。還可以依次分為中等品和下等品。還有殺生的頻率,經常殺生、很多的時候殺生、偶爾殺生,這樣也可以分為上等品、中等品和下等品。還有殺生的時間,按長期的、中期的、短期的,也可以分為上等品、中等品和下等品。上等品下地獄,中等品轉生為餓鬼,下等品轉生為傍生,都要感受惡趣的痛苦。這也是一種說法,但這都是大概地這麼說的。佛慈悲,給我們大概地說明了。

其實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也是各種各樣的。因果是不可思議的,用佛的智慧才能分析,才能判斷,一般的人誰也分析不了,判斷不了。所以我跟你們講過,佛才能講清因果,除了佛誰也講不清因果,連菩薩、阿羅漢都講不清。佛慈悲,讓我們大概地瞭解,仔細講還有很多很多種。

業力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一定要相信不可思議。信佛的人不相信不可思議,不可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不可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也不可能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人不相信不可思議,只要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自己分析、判斷不了的,都否認。這種想法,這種做法都是最最愚癡的!你看不見的、聽不到的、想不到的有的是,你算什麼呀?但是人都是這樣,貢高傲慢,總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實際上你什麼也不是,就是愚癡。

佛的智慧才是無漏的,佛的智慧才是無量無邊的。通過佛的智慧才能說明一切,通過佛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你覺得你聰明是吧,你有什麼聰明的?你覺得你很能幹,你有什麼能幹的?我覺得你是最愚癡的人,我覺得你是最窩囊的人!我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我們唯一的追求,唯一想得到的是快樂幸福。我們為了快樂,為了幸福,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經歷了多少?但是始終沒有得到。所以我說,我們最窩囊,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始終沒有達到自己目的!

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兒童開始,上學、考試、上班、工作、創業、然後去做事情,我們經歷過多少坎坷和磨難啊!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但是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始終沒有達到自己目的。我們的所思所想與所作所行都是背道而馳,難道這不是愚癡嗎?難道這不是窩囊嗎?我們是最最愚癡、最最窩囊的。

有修有證的那些大成就者,雖然在表面上很普通,但是他們的內心非常的快樂,他們為了幸福快樂沒有付出那麼多,沒有經歷過那麼多,但是他們真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我覺得他們是最聰明的,是最能幹的,是最值得崇拜、最值得學習的。我們說要相信三寶、學習三寶、依止三寶,這都不是空話,都是真心話,都是實話啊!我們跟隨他們、依止他們、學習他們,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就是崇拜他們,以他們為榜樣,跟他們學習,俗話來說就這些。

按佛法來說是皈依、依止、親近。但按俗話來說就是要崇拜,要把他們當做我們的榜樣,心中的偶像。我們跟他們學,難道有錯嗎?我們跟他們學,也用不著付出那麼多,用不著經歷那麼多,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真正能夠得到快樂幸福,難道這不值得嗎?信佛不是信迷信,都是有道理的,有根據的,這都是實話,不是瞎話,不是空話。

第二,殺生的等流果。

如果我們殺生了,首先要墮落惡趣,要感受惡趣的痛苦,這是第一個異熟果。第二是等流果,墮落惡趣了,在惡趣中感受惡趣的痛苦很難出來,非常不容易。最終出來了,得到人身了,這個時候還要繼續感受殺生的果報,這個時候感受的果報叫等流果。

等流果有兩種,一個是同行等流果,一個是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是前世殺生,今生也喜歡殺生。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愛釣魚、愛打獵,這些都是同行等流果。有些小孩從小的時候就喜歡殺蟲子、殺蚊子、殺蒼蠅。這都是同行等流果。前世殺生,今生也愛殺生。有這個習氣。現在小孩子的習氣都不一樣。有的嗔恨心重,有的貪心重,有的愚癡,有的嫉妒心強,有的傲慢心強,有的愛殺生,有的愛說妄語,有的愛偷盜。都是同行等流果。

感受等流果是短命多病,有的人從小就有病,一直有病到老,反反復複,今天有病,過幾天又好了,沒過幾天又有病,身體又不好了,這就是前世殺生的感受等流果。殺生的果報是短命。有的人還有沒有生下來就死了。有的生下來了,沒過幾天就死了,有的活幾個月、幾年、幾十年就死了。為什麼這麼短命呢?這就是殺生的等流果。

殺生的感受等流果一個是短命,一個是多病。有病不用找算命先生,不用到處找仙家、神家算。佛說得最清楚,最標準,就是殺生、造業,尤其是殺生的果報。你要統統懺悔!你找仙家、找神家、找算命先生算,但很多都是騙人的,根本算不出來。有的人也能算出來,但是他沒有辦法,他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你靠佛的智慧,聽佛的話,才能解決。辦法都告訴我們了,先懺悔,然後愛護自他生命、多放生,這樣才能轉變因果,很快就能夠恢復健康,能長壽。

通過這種方法治病是從根裏治,好了,永遠是好的。你到醫院接受治療,吃藥打針,有的根本解決不了,越治療越不健康,越來越嚴重。有的暫時能對付點,但是過後還會反復。因為你不是從根治的,根沒有拔除,只是斷掉一些枝和葉,將來還會發芽,不管用。我們聽佛的話,然後懺悔往昔所造的惡業,尤其是殺生,愛護自他的生命,多放生,發心要清淨。這樣我們能從根裏去除病苦,將來不會再發生,這是最好的方法。

殺生的增上果是先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很難出來,最終出來了,終於得到人身了,這個時候會出生在戰亂危險的環境裏。現在很多都是處在特別的危險環境裏,對生命時刻都有威脅。你看有的地方經常有地震,有的地方經常遇到洪水等災難。就是會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命沒有保障,時刻都有危害。這是前世殺生的增上果。有的人出生在這樣的環境裏,沒有辦法,這是往昔做的惡業,尤其是殺生的增上果。

第四個,士用果。前世殺生,今生也愛殺生,會生生世世不停地殺生,殺業越來越增長,果報越來越嚴重,永遠出不了輪回。士用果是什麼意思?你造惡業了,比如今天殺生了,但是沒有懺悔,這個殺生的果報時刻都會不停地增長。這個惡業越增長,果報會越嚴重。將來會永遠超不出輪回。這就是士用果。

第二個偷盜。也是一樣。偷盜就是占別人的便宜,也要感受四種果報。偷盜也有因嗔恨心而偷盜的,也有因貪心而偷盜的,也有因愚癡而偷盜的。因嗔恨心而偷盜的,異熟果是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因貪心而偷盜的,異熟果是轉生為餓鬼。因愚癡而偷盜的,異熟果是轉生為傍生。煩惱粗重的程度,動機大小的程度,數量多少的程度,時間的長短,分上品、中品、下品。上品下地獄,中品轉生為餓鬼,下品轉生為傍生。這也是大概這麼說的,仔細說有各種,說不清。這是偷盜的異熟果。

偷盜的等流果有兩種,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是前世偷盜,今生也愛偷別人的東西,愛占別人的便宜。偷盜也是先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很難出來。終於出來了轉生為人了,這個時候還是愛偷盜,愛占別人的便宜。有些小孩子小的時候也是愛偷盜,愛占別人的便宜,願意偷雞摸狗,這種人就是前世偷盜的同行等流果。習氣就是總是想拿別人的東西,想占別人的便宜,想強佔別人的擁有,這種就是前世偷盜的同行等流果。

感受等流果第一個是貧窮,很多人都是,從早到晚,付出很多很多代價,無論怎麼努力也賺不到錢,積累不了財富,永遠處在貧困的狀態中。這就是前世偷盜的果報。前世總是占別人的便宜,強佔別人的擁有,今生就是這樣的報應,你賺不了錢,發不了財。沒有辦法,你再努力,再奮鬥,沒有福報也賺不了錢,發不了財。你命中沒有財,從哪里發財啊?

第二個是財富不穩定。賺來點錢,發來的財也不穩定,一下就賠進去,什麼原因?就是偷盜。擁有點財物被偷走了,被搶走了,被騙走了,做生意也容易賠錢。很難,很不容易賺錢,一毛一毛、一塊一塊地積累,最後一下就都賠進去了,心裏頭想不通。沒有什麼想不通,這都是前世偷盜的果報。還說我賺錢不容易啊,不是一摞一摞賺的,我是一塊一塊掙來的。你一塊一塊,一毛一毛的掙來的,也沒有什麼可說的,這是你前世偷盜的報應。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你前世為什麼偷盜呢?為什麼占別人的便宜呢?那今生肯定是這樣的,沒有辦法。有的人雖然發財了,一下就賠進去了。原來是萬貫家產,一晚上就都賠進去了,一下就變成窮光蛋了。什麼原因?別想不開,別連著把自己的命也賠進去,想得開一點,這就是因果,前世偷盜的,前世佔有別人的報應。應該面對、應該承擔!這是偷盜的等流果。

偷盜的增上果是偷盜的報應在外緣上成熟。什麼意思?剛才說的一樣,先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果報,很難出來。終於出來了,轉生為人了,這個時候會出生於這樣的環境。在農村種莊稼,種果樹,經常遭受各種災害,沒有收成,沒有收入。很多農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是什麼原因呢?前世偷盜的報應。城裏人有工作卻因為各種原因拿不到工資。現在很多人都怕拿不到工資。工作雖然很認真,但目的是為了能夠拿到工資,這種發心完全是不正確的,有因果的。那怎麼辦呢?你不要為了這點工資而工作,而認真。你去付出,去為人民服務,去貢獻國家,去幫助別人,工資自然而然就能拿到手。

你特別執著這個工資,怕拿不到,然後去付出,沒有意義。有工作卻拿不到工資,這也是一種增上果,前世偷盜的增上果。很多人都是啊!單位破產了,公司倒閉了,生活得不到保障,心裏很難過。沒有什麼,都是因果,偷盜的報應。

想改變,有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你想改變,你就懺悔往昔所做的惡業,尤其是偷盜。然後發自內心地去佈施、付出。佈施就是付出。有財付出財,有力付出力,有智慧付出智慧,這叫佈施。命運能改變,一定能找到好單位,生活一定能得到保障。但是人都做不到,我們學佛的人都做不到,很多人都做不到。我們這裏肯定有很多成就者,有修有證的。除了這些成就者以外,我們這些凡夫都做不到。

我給你們講過,因果關係佛講得講的一清二楚,我們也知道,但是都不相信,還到處找別的原因。還到處去問這個,那個的,有什麼可問的啊?我也不是完全不相信那些算命的,也不是完全不相信那些仙家、神家,但我從來不問。為什麼?佛陀慈悲,已經一清二楚地告訴我們了,甚至把方法都教給我們了,我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我們還有什麼可問的?希望大家往後都能這樣。別總是問這問那的,相信這個那個的。相信佛,不會有錯。

依教奉行,如理如法地去取捨因果,這是唯一的選擇,唯一的出路,是最正確、最究竟、最有意義的,別瞎跑。上師三寶不會捨棄一個眾生,但是你自己不依教奉行,不聽上師三寶的話,無法救度。上師三寶永遠不會捨棄你,你自己捨棄了上師三寶,那上師三寶也沒有辦法。上師三寶永遠不會離開你,你自己離開了上師三寶,上師三寶也無能為力,沒法救度你。你不學佛、不修行、不依教奉行,是你自己的損失,是對自己的傷害,上師三寶沒有損失,沒有傷害。

第三個就是邪淫。也有四種果報。第一個(異熟等流果),因貪心而邪淫的轉生為餓鬼,感受餓鬼的痛苦。因嗔恨心而邪淫的,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因愚癡而邪淫的,轉生為傍生,感受傍生的痛苦。煩惱粗重的程度,還有動機大小的程度,積累這種惡業的程度,時期長、短、中等,可以分上等品,中等品,下等品。上等品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中等品托生為餓鬼,感受餓鬼的痛苦,下等品轉生傍生,感受傍生的痛苦,這都是大概的說的,詳細還有很多種。在惡趣中感受各種痛苦,很難很難出來,最後終於出來了,轉生為人了,這個時候還要接著感受邪淫的三種果報。

剛才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這是異熟等流果。

第二個等流果。一樣,也有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前世喜歡邪淫的,今生也是喜歡邪淫,從小時候就有這種習氣。感受的等流果是,丈夫或妻子相貌醜陋,懈怠,懶惰,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夫妻感情不好,這都是邪淫的感受等流果。有的人夫妻關係一直處理不好,妻子怨丈夫,丈夫怨妻子,天天吵鬧,感情瀕臨破裂的邊緣,想離婚離不了,只有這樣折磨,這是什麼原因?很多人都說,這是雙方性格不合,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這個,是前世邪淫的等流果,今生今世就是這樣。夫妻不合,合不起來,想離離不了,想過過不下去,天天吵吵鬧鬧,這樣一直痛苦折磨,這就是前世邪淫的果報。

想改變有辦法,怎麼改變?懺悔往昔所做的惡業,尤其是邪淫。然後發自內心地去受戒持戒,這個時候更不能犯戒,不能犯同樣的錯誤。

邪淫增上果是終於托生人了以後,出生在骯髒的、污濁的、臭氣熏天的環境裏。就是身邊、周圍經常有臭氣,聞到不好的氣味,這些都是前世邪淫的一種果報。

邪淫的士用果是什麼呢?邪淫以後,如果不懺悔,惡業日日夜夜世世代代都在增長,惡業不斷積累,果報越來越嚴重,將來讓你在惡趣中感受痛苦,很難出來,永遠超不出輪回,這是士用果。

殺生也好、邪淫也好,偷盜也好,各有四種果報。沒有這些罪業是最好,沒有犯過這些錯誤是最好,既然有這些罪業,犯過這些錯誤,統統要懺悔,相續中不能再留這些啊!死期不定啊,突然死了,你一定要感受這些果報啊,我們今天講得一清二楚了,現在還不明白那就沒有辦法了。一定要感受四種果報啊!逃避不了啊!在因果面前,誰也做不了主,一定要好好地懺悔,通過懺悔都能清淨。業障沒有功德,通過懺悔能清淨,這就是業障的功德。通過懺悔沒有不清淨的。


索達吉堪布:按照嚴重的程度,殺生罪業分為極重、中等、下等三種。

節錄自 藏傳淨土法 第四十五課

什麼是殺生呢?以兵器、毒藥、惡咒等手段故意斷絕有情的命根,之後也沒有絲毫後悔之心。

《毗奈耶經》和一些論典中說,所謂的殺生,必須具足基、意樂、加行和究竟四種圓滿,只有這四個條件都圓滿,才會造下圓滿的殺業。“基”是其他具有生命的眾生。“意樂”分為兩點:一是無誤認定所殺的眾生,如果本來想殺人,而錯殺了犛牛,這樣不犯圓滿的殺罪;二是故意發起不間斷的殺心(如果在對方命根斷絕之前生起後悔心,則不會犯下圓滿的殺罪)。“加行”是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毒藥或者惡咒等任何方法殺害有情。“究竟”是斷絕對方的命根。

在造下殺生罪業後,如果有後悔之心,罪業也有清淨的機會。佛經中說:一個人在乘船渡越大海時,如果船筏毀壞了,本來這個人是會喪命的,但如果他能抱住船筏的木板,也可以順利抵達彼岸;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犯了戒律,按理來講必定會墮入惡趣,但是如果他能懺悔,也有清淨罪業而獲得解脫的機會。所以,以前曾經造過殺業的人要好好懺悔。

按照嚴重的程度,殺生罪業分為極重、中等、下等三種。

殺害父母、上師、阿羅漢等為極重殺罪,這在殺生當中是最嚴重的,這屬於五無間罪[2],它的果報非常可怕。在末法時代,這些極為嚴重的殺業時有耳聞,尤其是殺害父母的現象非常多,新聞中也經常報導這些事件。2005年8月,天津市有一個十九歲的年輕人,因為母親沒有給他零花錢,他一氣之下用刀子刺入母親的心臟,就這樣殘忍地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殺害入道者、破戒者以及其他的人為中等殺罪。入道者是指除了阿羅漢以外的聖者,殺這些聖者雖然沒有殺上師和阿羅漢的罪業嚴重,但它的過失也是相當大的。破戒者畢竟是佛陀的隨學者,他的身份與一般眾生不同,殺他們的過失也很大。此外,殺人的罪業也相當重。藏地一般認為,殺人一定會墮入惡趣,所以有些藏族人殺人之後非常害怕,會特別重視懺悔。

屠殺旁生為下等殺罪。

以上是從對境的角度安立殺業的輕重,如果從有境的角度而言,根據所依身份(即相續中受持的戒律)的不同,殺生的罪業也有輕重之別。堪布阿瓊說,對於殺死一隻蝨子,一般的在家人只犯一個殺生的罪業;菩薩犯下的不僅是殺生罪,也會犯下殺母親的罪業[3];而密宗行者在殺生和殺母的基礎上,還有殺本尊的罪業。可見,與前前相比,後後的罪業越來越重。

因果是非常深奧的,唯有如來的智慧才能徹底照見,凡夫人以肉眼或者分別念再怎麼觀察,也無法完全揭開其中的奧秘。今後大家在宣講因果方面的道理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如果自己真有甚深的智慧,能夠現量照見深細的因果,那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境界來直接宣講,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就不能像有些人那樣信口開河——“我想這是如何如何的……”要依照佛經和堪為量士夫的高僧大德的教言來宣講因果,這才是穩妥的做法。

總的來說,一切罪業都是在三毒煩惱的推動下造作的,如《普賢行願品》中雲:“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殺生也是這樣。

為了獲取肉、皮、麝香等而殺生是以貪心殺生。現在的人們非常可怕,他們特別貪執眾生的皮、肉、毛、骨等,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心而大肆殺害其他的眾生。現在世界上以貪心而殺害的眾生非常多,我看過一部叫《地球公民》的紀錄片,裏面說美國一年要殺害六十多億隻動物,相當於地球上人類的數量。我想這個資料還只是不完全統計,如果考慮那些無法統計的動物,比如飯店中殺的小魚、小蝦、昆蟲等,數量可能遠遠超過六十億。

諸如殺死敵人是以嗔心殺生。人類歷史上的許多戰爭都是在嗔恨心的推動下發動的,由此造成了成千上萬人喪失生命。就20世紀發生的兩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三十八個國家參戰,經過四年的交戰,共有一千多萬人死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六十多個國家參戰,經過六年交戰,共有五千多萬人死亡。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1世紀初,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上又發生了一百七十多次戰爭,一共造成二千多萬人死亡。在戰爭中死亡的眾生,基本上都是在嗔恨心中死去的,在這樣的心態中死亡是很可怕的。前一段時間,藏地發生了一起打架事件,有一個人被對方打死了,死後他還是一臉的憤怒,眼睛瞪得大大的,手裏緊緊地握著刀子,人們想取下刀子,但他的手指根本掰不開。

諸如為了作血肉供養,或者為了塑佛像、建佛塔、供養上師而殺生,以及聲稱“殺猛獸無罪”等,這些都是以癡心殺生。這些具體如下:

在血肉供養方面,許多外道有以血肉供養天尊的傳統,有些民間也有以血肉供養鬼神的惡習。

在佛教內部,有些人為了塑佛像、造佛塔,也有以殺生來籌集錢財的。聽說藏地有一個活佛,他為了造一座大佛塔到處化緣,有個地方的信眾供養了他一百多頭犛牛,結果他把這些牛都賣到屠宰場了,用這筆錢造了佛塔。大家想一想:用這樣的錢來造佛塔,到底功德大還是過失大?

還有些人以殺生得來的錢財供養上師,或者請上師享用專門殺害的眾生(包括自己親自殺和在飯店中點殺),這樣作供養的罪過也非常大。以前藏地這樣的情況比較嚴重,但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再加上我們學院大力宣導吃素,現在情況有所好轉。但還是有少數人請上師們享用眾生的血肉。有些人覺得:供養上師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殺害一些旁生沒什麼過失,而且我的上師很了不起,這些被殺的旁生是很有福報的。其實這是非常愚癡的想法,這會導致許多眾生喪失寶貴的生命,並且上師和弟子都會染上嚴重的過患。

此外,世間有一種說法:凡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如害蟲、毒蛇、猛獸等,這些都應該殺掉。甚至有些法師也公然宣稱:對環境衛生有害以及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都可以殺。在放生時,有些人說毒蛇不能放,因為它們會傷害人類。其實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再惡劣的旁生也不能故意殺害,如果因為它們對其他眾生有害就該殺,那現在有些人特別惡劣,成天殺生、偷盜,這些人也應該殺掉,但是誰敢這樣承認。

不過有些更為愚癡的人認為,殺害惡人也是沒有罪過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許多軍人來到藏地破壞寺院,當時有些出家人說:“殺了這些軍人不會有任何過失,因為他們是毀壞佛教的。”受這些說法的影響,許多藏族人拿著刀槍棍棒開始殺害這些軍人。其實這也是不懂因果的愚癡說法。不管是幹壞事還是幹好事的人,畢竟他們具有寶貴的生命,如果我們奪取了他們的生命,自己以後必定會感受報應的。

總之,許多人由於不懂因果,在無明愚癡的推動下,考慮問題、說話做事都是顛倒的,導致自他造了許多殺業。所以每個人一定要學好因果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從作、積的角度,可以將業分為四種:作已積集業、作已不積業、積而未作業、未積未作業。殺生也有這四種情況。下面我們次第分析。

一、作已積集罪。這是指親自動手故意殺生。這種情況比較簡單,大家都應該清楚。

二、積而未作罪。即策劃、協商、唆使別人殺生以及隨喜他人殺生。與前面的作已積集罪相比,這種情況非常不值得——明明自己沒有去殺,結果相續中卻積累了殺業,犯下了與親自殺生同等的罪過。


我們應當避免策劃、協商、唆使他人殺生。因為如果自己和他人共同協商以後,其中一個人去殺生,其他人雖然沒有親自去殺,但所有的人都將犯殺罪。如《俱舍論》雲:“軍兵等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意思是,若軍兵等為同一件事策劃並實行,則所有的人都會獲得如同作者一樣的業。具體而言,一支軍隊的所有人為了同一個目標作戰,如果其中一個人殺了人,就像這個作者一樣,其他的人都會獲得同樣的殺業,因為他們共同發心為一個目標的緣故。

比如一千個人協商後殺一頭犛牛,雖然真正動手的只是一兩個人,但是因為這一千個人的目標是一個,所以每個人都會造下殺一頭犛牛的罪業。又比如有一億人共同參戰,在戰爭中共殺死了五千萬敵人,本來一個人不可能殺死五千萬人,但因為這一億人共同發心作戰,所以每個人都會得到殺五千萬人的罪業,這個罪業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許多人共同造一個善業,則所有的人都會獲得這件善業的功德。如果一千個人集合起來,共同商議之後派一個人去放生,雖然只放了一頭牛,但每個人最終都得到了放一頭牛的功德。現在我們每天上課都要念《普賢行願品》,如果有一千個人上課,那每人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到念一千遍《普賢行願品》的功德,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以前法王如意寶再三講過:“現在我實在捨不得中斷每天的傳法,因為這麼多僧人每天共同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太大了。”

總而言之,只要眾人發心共同造業,最終每個人都會得到全部的業,這就是無欺的因果規律,所有的佛經、論典和傳承上師都是這樣講的。我經常這樣想,造罪業時人越少越好,造善業時人越多越好。因此,只要自己的身體、時間等條件允許,我們要儘量參加大眾共修善法,如果實在不能參加,也要儘量隨喜、讚歎,或者勸別人參加。現在學院的道友每天在法師的帶領下共修善法,外面菩提學會的居士們也要儘量參加共修,這樣即使上一堂課,每個人都會得到共同念誦、講聞、回向的功德。

在大眾行持善法時,如果我們能參與,即使自己沒有做什麼事,這也有很大的功德。有個人曾對我說:“這次放生我沒交錢,我去了也是放這麼多生命,我不去還是放這麼多生命,所以我乾脆不去參加這次的放生了。”我說:“參不參加完全是不同的。假設今天要放三千塊錢的魚,也許不管你去不去,放生的數量並沒有變化,但如果你去參加放生,就可以得到放三千塊錢生命的功德,如果你不去參加,就得不到這個功德。”

我們也應避免隨喜殺生,否則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積下殺生的罪過。比如,張三有一個怨敵,後來這個怨敵被別人殺死了,本來張三沒有任何罪過,但如果張三對此非常開心,他就會積下殺人的罪過,這就太不值得了。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中國內地有一群年輕人特別高興,當天他們特意聚餐以示慶賀。其實這些人的行為特別可憐,我記得在9•11事件中,有三千多人遇難,這本來是恐怖分子殺的,但因為這些年輕人對此隨喜、讚歎,結果他們每個人都獲得了殺害三千多人的罪過,想想這個罪業有多可怕。

這些道理非常深奧,希望道友們認真思考。現在很多人對世間法非常精通,可是由於缺乏佛教的教育,對出世間的佛法一竅不通,尤其是對業因果的道理搞不明白,導致在生活和修行中經常出現各種問題。

三、作已不積罪。即本來無有殺生之心,但無意中誤殺眾生。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有些外道認為只要腳下踩死生靈就有罪業。而佛教認為,如果沒有殺生之心,無意中踩死生靈沒有罪業。當然,這並不是沒有任何過失,還是有一些微小的過失,正因為這個緣故,佛陀在戒律中要求比丘在夏天必須安居,不能隨便出遊。

《正法念處經》中說,有五種因緣,雖然殺死了眾生,但是沒有殺生的罪業:一、在走路時,無意當中踩死一些蠕蟲、螞蟻等;二、無意當中扔石頭、鐵器等,結果砸死了其他眾生;三、醫生在治病的過程中,為了利益病人給病人開藥,病人因為這個藥而斷命;四、父母出於好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小心打到孩子的要害之處,結果孩子因此而斷命;五、自己沒有殺蟲的心,但在生火的時候,有些蟲飛到火中而死去。在這五種情況下,因為自己沒有殺生的心,所以雖然斷了眾生的命,但是不會得殺罪。

雖說在無有殺心的情況下不得殺罪,但從有些佛教的公案來看,即使無心殺生也有罪報。佛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以前有一個守衛,他每天晚上都要在野外巡邏。有一天晚上,他一邊巡邏,一邊揮舞寶劍隨意砍路邊的茅草。當天恰好有一個商人路過這裏,因為他身上帶了許多錢財,不願意被別人發現,便藏在路邊的草叢裏。守衛在砍茅草時,無意中用寶劍刺入商人的喉嚨,商人當場氣絕身亡。發現自己殺人後,守衛起初非常害怕,後來他發現商人身上有許多金銀財寶,心中又非常歡喜,便悄悄地將商人的屍體掩埋了,把錢財據為己有。從此以後,這個守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後來他娶了妻子,又生了一個女兒。

這個人有每天睡午覺的習慣,有一天他在睡午覺時做了一個夢,見到自己殺的商人來了,並要走進自己的家門,他拼命阻擋,不讓商人進門,於是商人就進了鄰居家。從夢中醒過來後,他心中非常不安,就到鄰居家去看,發現鄰居家剛生下一個男孩,他心裏清楚:自己以前殺的商人來投胎了。從此他經常把自己的錢財分給鄰居,還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鄰居的孩子。有一天他在睡午覺時,因為天氣非常炎熱,鄰居家的男孩為他扇扇子,他身上出了許多汗,男孩便拿了一把刀給他刮汗,正刮到喉嚨時,這個人醒過來了,他的身體一動,刀尖就刺入了喉嚨。在臨死之前,他對家人說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叮囑家人不要為他報仇,還把自己的財產都送給了那個男孩。

這個守衛本來沒有殺心,在無意當中殺了人,卻要以生命來償債,而且感受果報的方式也非常奇特——以前自己無意中用劍刺入別人的喉嚨,以後別人也無意中用刀刺入自己的喉嚨。所以因果報應實在是非常微妙。

其實,許多人感受果報的方式都和從前造業的方式相同。2009年6月5日,成都市一輛公車燃燒,車上有二十七個人被活活燒死。我認為這些人以這種方式死去,也許就和他們以前的殺業有關,因為現在很多人沒有一點悲心,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或者把魚蝦放在鍋裏活煮,或者把動物架在火上活活烤熟……很有可能是這些惡業現前了,所以這些人以這樣的方式死去。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許多人在巨大的恐懼中慘死,這也許就是令眾生感受巨大恐懼而死的果報。如果經常看這方面的資料,相信會對因果不虛的道理生起信心。

四、未積未作。如在夢中殺生。這種情況也沒有大的罪過[4]。

以上我們介紹了殺業的四種情況。最後再次向大家強調:即使自己沒有親自動手殺生,但如果最初是一手策劃者、中間是主要協商者、最後是唆使殺生者,無論口中言說,還是以眼神、手勢等暗示殺生,自己都會同樣犯殺罪。不少人就是這樣積下殺業的,比如有些軍隊的首領,他們沒有其他的事情,成天就是想如何殺害敵人;世間某些部門專門殺害眾生,這些部門領導的工作唯一就是策劃、協商、組織殺生。這些人的語言和行為都在積累殺業,雖然他們沒有親自動手殺生,但從得到的罪業來看,與親自動手殺生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大家要特別注意,不要以這種方式積累殺業!

如果真正觀察起來,和上面講的軍事首領、殺生部門的領導一樣,許多人從事的工作都與殺生有關。我遇到過許多人,像婦產科的醫生(墮胎其實就是殺人)、畜牧局的員工、辦飼養場的人等,這些人在工作中,或者直接殺生,或者間接殺生,造了許多罪業,實在是很可憐。殺生的果報非常可怕,蓮池大師曾說:生前殺生之人,一旦無常到來,就會立即墮入地獄,在地獄中感受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等種種痛苦,等到地獄的罪苦受完後,還要投生為畜生,以償還從前殺生的命債,還完了命債再轉生為人,那時也是多病而且短命。想想這些可怕的果報,我覺得這些人能改行就儘量改行,如果實在不能改行,一定要好好懺悔,否則不知道以後會感受多少大劫的痛苦!

今天我們講了許多殺業的道理,這些道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通達。從表面上看,這些道理似乎很簡單,沒有中觀和般若那樣複雜,看一遍、聽一遍就基本上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真正在行持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因果取捨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要說一般的凡夫,甚至連聖者都不一定完全通達。法王如意寶在世時,凡是遇到因果取捨的問題,老人家顯現上都非常謹慎,一定要讓僧眾抉擇,從來不自己直接作決定。但現在有些佛教徒把因果想得過於簡單,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和不幸,就怨天尤人: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善事,現在還要感受這種果報?這就是不懂因果的表現。

每個人回顧過去的生活,都應該捫心自問:以前我有沒有造過殺業?現在應該如何懺悔?今後應該如何斷除殺生?實際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殺過生,有些人沒有故意殺過生,但無意中肯定殺過——夏天在草地上走時會踩死小蟲,開車時也會碾死、撞死許多小蟲……。雖然《正法念處經》中說:只要沒有殺心,即使殺了眾生也不得殺罪,但從剛才那個守衛的公案來看,即使無意殺生也要感受果報,而且這種果報非常可怕——要以自己的生命來償還。所以大家今後一定要慎重對待殺生這個問題,即使不敢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從此之後絕不殺任何眾生(因為對凡夫來說,無意中殺生是在所難免的),但也要發願不故意殺生,而且要努力懺悔以前的殺生罪業。

附注:

4、並不是完全沒有罪,因為這會在阿賴耶中熏入殺生的習氣;但因為沒有真實殺害眾生,所以沒有大的罪業。


佛法的智慧課:從「殺了十三位菩薩」的公案看「業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佛法主要是心法,身語意三者一切的來緣都是來自動機,只要動機是善良的,帶來身語意一連串的效應都是好的;動機如果是惡,所產生的一連串效應都是不好的,因此動機是所有一切的起始點。

文:蔣揚仁欽

第九品:他殺了十三位菩薩

在討論善惡的差異前,我想先來討論什麼是「業果」。業果是一種由心念造作的個別的因果,無論有形或無形,只要其法具足能改變的性質,還具備能改變後者環境、事物、人、思想、心態等等的能力,我們就稱之為業果(一般的因果不一定來自心念,由心念產生的因果才叫做業果)。

業果也是「因」,因為業果具有影響後者的能力。而這個因是從之前的因緣聚合中所產生,所以它也是果。從佛家邏輯的角度來看,一切的因都是果, 一切的果也都是因。因為每一個因都具有改變後者的能力,但一個因的形成,也是因為之前有另外一個因,搭配了其他因素所結合而成的果。既是因,必是果;既是果,必是因。總相上,因與果雖是同義,但以瓶子為例,瓶子的因不是瓶子的果,因為瓶子的因是瓶子之前所有,而瓶子的果是瓶子之後所有的, 所以瓶子的因不是瓶子的果、瓶子的果不是瓶子的因。如果討論個別事物的此因是否為此果?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而在眾多因果的類別當中,有一種變化特別與我們的動機、意樂有關,這類的因果就稱做業果。

業是動作。動作包含身、語、意三方面的動作,有了意樂動機,就會產生動作,這些動作都有影響後者的能力。此時的因果效應,不單只有因果的效應,同時還有業果的效應,梵文叫做「Karma」,解釋為執行或動作的意思。因為這個動作有產生後者的能力,不只是我們身體做出的行為、嘴裡說出的話、或者是心裡所想的念頭,都會對後者的結果有影響的能力。有些能力會帶來快樂,有些會帶來痛苦,或經常是苦樂混雜的結果。也有一些結果既不痛苦也不快樂,而這些既不快樂也不痛苦的業,不被佛授記為善或是惡業,故被稱為「無記業」。因此,身、語、意會產生的業有四種:善業、惡業或者是黑白混雜的業還有無記業。

動機決定善惡

我們要如何去區分善業、惡業與黑白混雜業呢?依佛家來說,業的區別在於意樂,意樂就是動機。佛家的標準與東西方道德制訂的標準不同,東、西方的道德標準多半以結果論,所以我們通常都以道德為標準,去評斷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是否合乎標準,而東、西方的法律也是用相同的方式,以事情的結果判定是否違法。

佛法主要是心法,身語意三者一切的來緣都是來自動機,只要動機是善良的,帶來身語意一連串的效應都是好的;動機如果是惡,所產生的一連串效應都是不好的,因此動機是所有一切的起始點,有「心善道第則善,心惡道第則惡」的說法。

談到動機,動機本身也非常複雜,有一些動機是完全善良的,只是利他、想幫助他人的,這是「純白業」,是完完全全的善業;有些動機則純粹是想傷害他人,這種就是惡業;還有一些雖然是想幫助他人,但卻在內心的某個角落隱藏私心,想要利用他人,這些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黑白混雜的業。

譬如說,一般生活中洗澡、走路、吃飯等等行為,沒有傷害他人,也沒有利益到他人,皆稱為無記業。

而以事例來看,如果明知道會有人受到傷害,卻以害他之心一意孤行,這種就是惡業;但如果開端是想給朋友善意建議,明知造成傷害卻又一意孤行, 這種則是黑白混雜的業。

黑白混雜的業之中摻雜著酸甜苦辣的效應,可能帶來快樂,也有可能會導致痛苦。

站在佛教的觀點,想要區分善業或惡業或者是黑白混雜的業,最主要判定的標準是意樂。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道德準繩只限定在身或語而忽略了動機,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完善,但實際上還是有漏洞。《入行論》 云:「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餘。」守護我們的內心才是真正的持戒,而這是最難持守的戒律。個人起心動念的動機只有自己清楚,也因此可見守護內心的重要。如果大家在道德上能夠自我要求,也可以讓一般人在無形之中養成守法的觀念。

判斷善惡的輕重

生活中、職場上,難免環繞一些口腹蜜劍、笑裡藏刀的人。這種人表面上對人很好,甚至阿諛奉承、逢迎拍馬,但內心卻不懷好意。表面上看起來,這人對我們很友善,但他的本心卻可能是想傷害人的,所以這個看似好人的人造出來的業是惡業。

而成長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受到父母責罵的經驗。有的爸爸媽媽因為擔心子女或對孩子有要求,甚至口不擇言、打罵得很厲害。這些管教的行為看起來是不好的,但不能否認,父母這麼做是出於愛孩子的心,其動機為善,所以歸類為善業。

如果想要再更進一步判斷業的善惡,必須加進對象、意樂、加行、究竟等等因素來討論;如果想進一細微討論惡業,除了上述的對象、意樂、加行、究竟之外,還要加入煩惱這一點,才能進一步判斷。

純惡業一定要加入煩惱因素,稱為「五支圓滿」。五支圓滿的業才能稱為圓滿惡業。善行雖則不一定要加入煩惱,但對象、意樂、加行、究竟全為善的時候才能稱為圓滿善業。 以殺人的惡業來說,必須要對象、意樂、煩惱、加行、究竟全部具備,才算惡業圓滿,但其中如果所殺害的對象是昆蟲或是其他生命時,會因對象有誤,而不能稱為是殺人的圓滿惡業。

業的輕重也會因為針對的對象不同,而有輕重之分。就像我們私底下以不雅字眼抱怨鄰居,與在公開場合以同樣不雅字眼辱罵公眾人物,如果兩案訴諸司法,罪責也會有輕重之分一樣。造業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別,例如佛經中說,殺母弒父是五無間罪之一,殺害父母的行為,在業果上的罪比殺害一般人更重。 意樂隨著時間越長,能力越強,當業圓滿的時候,意樂會隨著時間長短及其他因素決定業力量的大小。

煩惱通常是「三毒其一」,三毒其一的意思是: 有的時候人因為貪心而謀財害命,有的時候則是為瞋心而殺,例如報仇,還有的是因癡心而犯下殺戮,例如未開化的時代或環境中,人們因為祭祀的儀式而殺人為祭。

而以加行來說,殺人的方式也有大小業之分。凌遲殺人的業比一刀斃命的業要大很多。

當殺害對象斷氣的那一刻,業就圓滿了,我們稱為「究竟」。而在其中, 如果一項沒有具足,就不能稱為殺業圓滿。當人心中有殺人的目標、有殺人的意樂及煩惱(例如想報仇),但在最後一刻卻是對方先將自己殺死,那麼沒有具足究竟,不能稱為殺人的圓滿惡業。

殺了十三位菩薩的公案

在藏傳佛教中曾有一個高僧、大成就者名叫熱譯師.金剛稱,他是十一世紀初去印度、尼泊爾學法的藏族譯師之一,是非常重要的大佛學家。

熱大譯師以大威德金剛誅滅法,殺了十三位菩薩。他殺這十三位菩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十三位菩薩都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稱為「趣舍法」。趣舍法可將人的意識從身體中驅走,將自己的意識植入(趣行至)對方的身體(如房子的舍)中。熱大譯師雖然明白趣舍法是十三位菩薩之間特有的傳承,但他擔心這樣危險的法門會不慎落入壞人手中。為了徹底消滅此法門,所以殺了十三位菩薩。

以這則公案來看,殺的對象是菩薩;加行是透過大威德金剛的「誅法」, 也就是咒詛;自己未死,他人的壽命已盡為究竟⋯⋯但在意樂上,雖然熱大譯師想要想殺害他人,但先前有提到如果要圓滿殺業,還要加上煩惱,可是在這裡熱大譯師殺人的動機並不包含煩惱,因此並非五支具全,不是圓滿殺業。

但雖然這個殺業的背後沒有煩惱的意樂,純粹是熱大譯師為了不讓惡法落入壞人的手中,因此有點像是黑白混雜業。熱大譯師的真正動機是為了保護更多的生命免於痛苦,也因為這個動機,導致他雖然墮入地獄,但墮入的時間只是彈指之間,緊接著便如同被拍打皮球般瞬間彈起。他下地獄的目的是為了感果,而殺業背後的動機保護了他。

我們觀察動機,不是觀察當下的動機,而是觀察背後最究竟的動機。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心中發起的念頭遠比之後做出的行為更重要。

相較於身業和語業,意業更難守護。所以我們看三戒的排列順序,別解脫戒是最下層的戒,之後較為殊勝的是菩薩戒,最後才是金剛乘戒。在別解脫戒中,如在家居士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的階段,佛陀會告誡你「你的身體不許這麼做」、「嘴巴不許這麼說」,但佛陀並沒有規定「你的內心不許這麼想」。可是到了菩薩戒階段時,佛陀就會特別告誡弟子,內心不能有捨棄眾生的念頭,一但內心對眾生產生放棄的念頭,菩薩戒便瞬間消失。可見守護心是如何的困難。

真正的布施必須四支具足

布施的善業必須要是四支具足才算圓滿。所謂的「四支」是指對象、意樂、加行、究竟。布施的對象下至貧窮者上至佛菩薩,但以身邊的父母、恩人做為為布施對象最好。

在印度有一種特殊的現象,特別是在佛陀成道日的時候,有一些白領上班族會假扮成乞丐,讓其他人在這個月給予布施,好累積布施的功德。但這裡對於貧窮者的布施,是指真正生活上有困難、有需要的人,布施的行為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布施的時候,非常強調保持歡喜心。有些人在給予旁人幫助時,內心懷有不屑,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受布施者都很低賤,帶著這種不屑的心做布施,所獲功德非常微小。我經常看到有些人布施乞丐時,將錢丟給對方,但也有些人則是非常尊重把錢拿給乞丐,隨著加行不同,布施的力量也會不同。

當對方真正獲得我們布施的財物時,我們稱為究竟。而四支圓滿時,布施的功德才算圓滿。

除了這四支,布施後的隨喜也會影響布施功德力量的大小。當一切善行圓滿,如果我們隨喜自己的功德,就會帶來再次行善的力量,相反的,行善後心生後悔,就如同把種子丟入火湖中一般,瞬間破壞善的力量。隨喜好比在火上加油,讓原本善的力量增強數倍,而後悔就好比用滅火器滅火一樣,令善的力量瞬間熄滅。

因為因果不爽的緣故,每一個因搭配其他因素之後都會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所以我反覆再三強調因果絲毫不爽的重要性。

動機是決斷善惡的最重要標準

和造惡業不同,造善業的時候不需要煩惱,四支具足則善業圓滿。有時我們想行布施,只是內心觀想但並沒有實際動作,雖然透過觀想行布施,有對象、有意樂也有加行,但沒有圓滿究竟。透過觀想行布施是善業,但我們不能稱為是「圓滿布施」。

善業之所以稱為善業,主要是因為這個業能對後來的環境、人、事、物、有形或無形的一切種種產生影響,具有快樂的能力,並產生想要追求的安樂。但如果業的產生對四周環境、人事物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影響是不快樂的、是我們不想要的,那便稱此業為惡業。

善惡產生的標準主要來自動機,動機才是真正最強大的力量。不要小看了我們的動機!有句流傳很廣的俗語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意業比身業、語業更強大。就像小偷一瞬間把東西給偷走了,我們除了生氣著急之外,某種程度上也明白,不用再分分秒秒擔心不知何時小偷再上門!動機就好比被小偷記住你一般。

如果只是身體和語言上的行為,並沒被打從心裡記恨,最多只是肉體上受到折磨,可是如果有人打心裡恨我們,那對於我們內心造成的傷害就非常嚴重,程度難以預測,所以佛家界定善惡的標準是以業來做區分,不是是以身或語來界定的,這也是我一再強調意樂很重要的原因所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學佛?蔣揚仁欽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商周出版

作者:蔣揚仁欽

達賴尊者中文翻譯,秉承那爛陀寺千年教法,用理性辯證與思考,帶你認識學佛入門之道!

佛法是一柄智慧劍,斬斷時時生起的煩惱,斷絕累世的業與痛苦,學佛,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好,善用今生,圓滿俱足。

你是否對生活懷有疑惑?「為什麼沒有錢的時候,心中無比痛苦,但即使擁有了金錢,也無法感覺到快樂?」「為什麼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你是否對生命感覺困擾?「真有前世今生的存在嗎?」「如果業會生生世世累積,到底該怎麼才能消除呢?」你是否對佛法有好奇或困惑?「學佛就是要出家嗎?」「當底佛法在講什麼?」「怎麼才是學正確的學佛心態和路徑?」

蔣揚仁欽,十二歲前往印度辯經學院,接受達賴喇嘛尊者與眾多上師教誨,後留學哈佛,取得博士學位,特殊的人生經歷,讓他打下堅實的佛法基礎。走在修行之路上,傾聽眾人的困惑,總結所學所思,他覺得,佛法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而撰寫本書,正為了說明學佛的四個理由:離苦得樂、因果不爽、前世今生、緣起性空。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為什麼吃肉是最大的殺業?

當今之世,殺劫方盛,尤當提倡戒殺吃素。殺劫者,殺業所成。殺業最大者,曰食肉。因食肉之故,感得一切天災人禍,旱干水澇,淫雨瘟蝗。食肉之害甚多,說不能盡。姑舉一喻以明之。

昔列國時,魯有二勇士,各處一地,一日相逢,沽酒共飲。一曰,無肉不能成歡,當買肉。一曰,爾我皆肉也,何更求肉乎。乃互相割食,兼復割以互奉,以致於死。

此事在吾人視之,以為大愚。不知食肉之人,不悉因果報應。他日人死為畜,畜死為人,其互相啖食,何異於是。不過隔世同時之別耳。且尤有甚者,二勇士互食而死,其因果報應,一時俱了。而食肉之人,因果且糾纏不已,報應亦無有已時。

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經有明文,至可悚懼。

印光大師說:當今的世道,正是殺劫很盛的時期,尤其應當提倡戒殺吃素。

殺劫,就是殺業累積到一定程度爆發導致的。殺業當中最大的,就是吃肉。

因為吃肉的緣故,招感來一切的天災人禍、干旱水澇、淫雨瘟蝗。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吃肉是最大的殺業。

南京大屠殺,日本侵略者殘殺30萬人,到現在日本的主流社會都不敢正視這段歷史,甚至說這是中國人編造的。

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無法統計,據說接近6000萬人。

30萬人也好,6000萬人也好,人們都覺得這些數字都是駭人聽聞的。

但是呢,現在中國目前處於和平年代,每年的肉類產量超過8000萬噸,上次估算了一下,每年被殺的禽獸超過14億條生命。

這還只計算肉類和禽類,其他的魚蝦海鮮更加不計其數。

這只是中國的數據,如果放到全世界,擴大到其他肉食更加流行的西方國家,數字可能就更加嚇人了,估計每年至少是數以百億級的生命被人類殺害。

二次世界大戰耗時六年,死亡人口6千萬,平均每年造成1千萬人口死亡。

現在是每年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殺害100億生命,相當於二次世界大戰的1000倍。

這樣持續若干年,殺業累積起來,可能又會爆發大殺劫,那時候,眾生真是苦。

印光大師說:吃肉的害處非常多,說都說不完,姑且舉一個比喻來說明。

東周列國時期,魯國有兩位勇士,有一天遇到了,於是買酒來喝。

其中一位說:沒肉吃,光喝酒不過瘾啊,要買肉才行。

一位說:我們兩個渾身都是肉,還買什麼肉啊。

於是相互割自己的肉吃,並且割自己的肉送給對方吃。

最後兩人都死了。

這種事情,在我們來看,真是愚不可及啊。

其實呢,現在那些吃肉的人,他們不明白因果報應,這一世你做人吃畜生的肉,後世你就變成畜生,畜生變成人。來吃你的肉。你和畜生相互吃對方的肉,跟那兩個相互吃肉的愚人有什麼區別呢?只不過他們是同時吃,你們是隔世吃而已。

更殘酷的是,那兩位勇士相互吃對方的肉而死,他們都看到當時的情形,他們的因果報應,同時都終結了。

但是吃肉的人,他與被吃的物命之間的因果糾纏不清,誰都看不到最初的起源,誰都不服氣,所以報應無有窮盡啊。

楞嚴經說:

人吃羊,羊死之後做人,人死之後變成羊,人和羊只是舉例而已,不管是十生中的哪一種,都逃不脫因果,生生世世,相互來吃。

十生就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

佛經上寫得明明白白,看懂之後真是很嚇人啊。

出自:

《印光法師文鈔》四卷、

續編《文鈔》二卷、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千萬不能去隨喜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

殺羊升天的誤解--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

 

隨喜功德,功德與行善者等同

善護口業,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

殺生祭拜是邪法,違背生存之道,得不來福報--殺生祭祖結惡緣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何謂邪淫與正淫?

什麼叫邪淫?邪淫的種類和過患?

邪淫為什麼會障道?怎樣消除淫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