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本文綜合了索達吉堪布 官方博客的多篇答問,標題僅僅是其中之一。

◎問:在學佛道路上,應該怎樣看待家庭?如果找一個伴侶,是否會影響修行?有家庭的人,為了修學佛法,是否應該放棄伴侶?

答(索達吉堪布,下同):既然有了家庭,就不要馬上放棄,這麼做不切實際。該面對的就要面對,在家裡也可以修行。學佛是一件長期的事。剛開始時,該做家務的時候做家務,該學習的時候學習;和身邊的親朋好友搞好關係,這樣,就不會有很大的困難和阻擾。

如果最初拋棄一切,世間人肯定看不慣,這樣,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一旦頂不住壓力,就可能放棄學佛。這兩種做法都是走極端。

所以,剛開始時要穩重,到了後來,要越來越精進,不要退轉。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一件大事。在家做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也可以逐漸感化家裡的人。

◎ 問:文殊菩薩說,出不出家在心上安立。就我個人來講,我的心已經出家了,形象上不想出家。我覺得修行佛法不在於形式是出家還是在家,做一個在家人,生活以佛法來攝持也一樣是一個修行人,不一定非要落髮或者披上袈裟到一個寂靜地方。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你心出家可能算不上,修心還差不多。若是心出家,身體也可以出家。你說出家是一種形式,其實出家不是像人們所說的,僅僅是一種形式。比如落髮,在家人如果有一頭漂亮黑髮,就捨不得剪。很多類似的方面,出家人能看破放下,而在家人還做不到。如果你的心已經出家,那形象上肯定也出家了。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說:「心清淨就可以了。」他們所謂的「心清淨」,究竟清淨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他們說:「心出家就可以了。」心在哪裡出家?僅僅心出家就可以了嗎?心如果真的能出家,當然很令人讚嘆,但如果出家是以心來安立的,為什麼還會有出家人?
2011.5.4於喇榮五明佛學院

問:香港有些行者認為:「讀太多的經論沒有用,因為那些都是妄念,會增加自相續的分別。最重要就是實修,經典看得越多,障礙可能越大。」對於這樣的觀點,您是怎麼看的?

上師(索達吉堪布,下同):對個別人來說,也有這個可能性。因為眾生的業力是不可思議的。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學習經論特別重要。

現在,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很多人都缺乏佛教的基本概念、理論和知識。不要說一般的信徒,即使是在大學中天天講法的老師、研究宗教的博士生也是如此。不是他們沒有智慧,而是他們沒有系統地學習和瞭解佛法。

因此,首先應該聞思佛經論典,這是非常重要的。經論是否會增加我們的分別?這是不可能的。我以前說過,佛陀的語言跟世間任何人的分別唸完全不同,它是智慧的流露,不可能對增加你的煩惱和障礙。佛陀之後的那些高僧大德,像龍猛菩薩、世親論師、無著菩薩以及馬鳴菩薩、玄奘大師,他們的教言是否會增加我們的分別念?也是不可能的。他們不管說什麼,哪怕是說一句開玩笑的話,也對眾生的分別念是有利的。

有些人可能自己不喜歡學習,喜歡禪修。其實所謂的禪修,沒有竅訣是不行的。為什麼漢地禪宗現在要接近斷傳承了?原因也是對理論不夠重視。如果沒有真正的高僧大德一代一代予以指點,你只是看一本書,自己心安下來,這叫禪宗嗎?肯定不是。

沒有一定的傳承和竅訣,你只是念阿彌陀佛,如果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能不能斷輪迴的根本?所以,在有些問題上,我認為,佛教徒可能需要做一些真正深入細緻的探討。

問: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藏傳佛教的信徒們都很喜歡灌頂,不太喜歡聽聞教法,對此,您對香港弟子有什麼建議?

上師答:從總體上來看,內地和香港的居士都喜歡灌頂,喜歡做一些佛事、搞一些儀式。大概在二十年前,內地的佛教徒除了灌頂和持咒外,基本上沒有人系統地學習佛法。但是,近幾年來,內地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

從2006年起,我們在一些內地城市建立了道場和中心,要求他們次第、全面地學習佛法。這次我來香港,發現香港佛教徒的觀念需要改變。如果不改變,始終是到處求法、求灌頂,說得難聽一點,其實,這是一種迷信的狀態。

雖然求法很好、灌頂很好、持咒也很好,但佛教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不經過一定的學習和研究、不經思維,很多道理,你是不會明白的。

剛開始時,很多信眾對佛教抱有信心和熱情,但漸漸地,信心退失了,又沒有佛法的智慧,最後,他們的修行就不能究竟。

以前,藏地信徒也喜歡灌頂,喜歡和上師們一起念頌咒語。後來,以五明佛學院為主的許多高僧大德,在藏區各地要求居士們修四加行、系統地瞭解佛法。現在,無論走到哪裡,會發現藏地信眾的觀念,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轉變。

我希望,就像在漢地那樣,香港、台灣和附近一些地區的學佛理念, 應從喜歡求法、求灌頂,向系統地學習佛法上轉變。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讓信徒們瞭解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有信心、有能力通達佛教真理。可是,許多信眾的領頭人卻尚未重視這個問題,也許,他們自身還沒有認識到學習佛法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問:藏傳佛教有一種入座觀察修的竅訣,能夠將理論學習與實修完美結合,尤其是對成就一個修行人的根本——出離心與菩提心來說,這是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必須的修法。您能否開示一下觀察修的具體修持方法?

上師答:在藏傳佛教中,觀察修所運用的範圍非常之廣。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介紹,修行有二:就是觀察修和安住修。

要觀察修,最初,一定要學習中觀、唯識和因明等論典,通過理論深入觀察和分析的方法,來抉擇心的本性。用這種方式來學習,對遣除我們相續中的懷疑和分別,力量非常大。

昨天,我對香港中文大學一些老師說:「對學生講禪定也許並不重要,講佛教故事也不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和他們講有強大說服力的佛教理論。就像我們修房子,先要把凹凸不平的土挖出來,把地弄平,而後,在上面造任何建築都很容易。如果你的地不平,基礎不好,上面的建築也就免談了。」

所以,藏傳佛教一直非常推崇因明和中觀的辨析方法。先通過細緻的辨析,從理論上剔除疑惑,堅固正見,這樣,安住修就很容易。因此,麥彭仁波切建議:先觀察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再安住修。那時,才能在心的本性上,真正安住下來。

問:有些藏傳佛教的弟子相信接受灌頂後,再念一點咒語就能即生成佛。但按照您的說法,好像沒那麼簡單,還要研讀很多經論。您能不能說一下,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條件是怎樣的?光靠灌頂行嗎?

上師答:依靠灌頂修一些簡單的法有沒有成就的?是有成就的,但那是利根者。就像禪宗六祖慧能及曹洞宗的一些弟子,僅僅一個簡單的表示法,就有當下悟道的,也有參悟的。密宗大圓滿傳承祖師及其弟子,也依靠自己的信心、具德上師的加持,在因緣聚合之時,證悟了心的本性。這樣的事例,不僅歷史上有,現在也有。

現在的藏地,也流傳著一些充滿了奇蹟的修行人事蹟,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比較保險、比較普遍的方法是從次第修起。我非常讚歎先學習、瞭解佛法,有了一定的智慧後,信心就不容易改變。否則,第一年佛在心中,第十年佛在天邊。這種現象,現在越來越多了。如果最初,我們能系統地學習佛法,十年後,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堅定,決不會變色和退失的。

灌頂有灌頂的意義和加持,但是,灌頂之後要修密法,修密法則要有密法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理論和前行,而在理論和實踐之間,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大圓滿祖師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句義寶藏論》中說,我的本來清淨的大圓滿,只有聞思究竟的人才能通達。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要究竟大圓滿的本來清淨,就一定要通達中觀,如果未通達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見,則不可能證達大圓滿的本來清淨。

當然,對極個別人來說,不一定要經過艱苦的聞思。依靠上師的一個灌頂、一個簡單的明示,當下就能大徹大悟。所以,分析任何問題都要一分為二,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用簡單的語言妄下定論。

問:弟子代表台灣的佛網向您採訪,能夠採訪您,我們感到非常榮幸。在台灣,透過書籍和網絡等方式,拜讀您著作和教言的人非常多,許多人也因此認識了佛教、趨入了佛門,並進一步全面、深入地學習佛法。今天,藉此機會,想請教您有關於聞思修行的問題,祈請堪布仁波切慈悲開示。

許多人以持咒、唸佛、誦經為日常修行的主要功課,我們網站也舉辦唸誦方面的在線共修活動。請問,在每一次唸誦修法的開始、中間和結尾,應當如何發心與行持,才能使修法更加如法且圓滿,使自他都獲得最大的利益?

上師答:這個問題,其實是佛教中最根本的問題。不論是台灣、香港還是內地各大城市,有很多佛教徒把佛法的核心涵括在唸誦經文、名號和咒語上;或者,歸入到一些簡單的儀軌和儀式中。我認為,佛教最根本的內容就是聞思修行,聞思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如果你沒有聽聞佛教的真理,而後沒有思維,直接就進入到修行的話,那麼,佛教的基本概念和知識,你就可能不懂。如果你不懂得這些,佛教的目標,佛教的核心和價值就無法體現出來。

比如,你在任何一個網絡或共修道場唸經持咒,剛開始時,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我們行持任何一個善法,都要發為利益一切眾生的無上菩提心;中間以無緣空性的智慧攝持,如果做不到,也要專心致志地行持;最後,共修的目的不是為自己健康、快樂、發財,而是為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都得到無上的快樂,為了這個目標而回向。這就是以三殊勝來攝持善根。在行持唸佛、持咒等任何一個善法時,三殊勝都不可缺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