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還有多少的「一些些」?】
(文/宗薩仁波切)
當你供養,或佈施一些東西的時候,你需要把它放棄掉,就好像你在走路的時候吐一口痰,你是否會看那口痰怎樣落到地上去呢?或者回頭去看,我這口痰被什麼東西舔掉了呢————你根本就不在乎這個。
當你供養什麼東西的時候,例如;你供養一盞燈、一支蠟燭,你會非常注意看:我這根蠟燭從頭到尾,燒得乾乾淨淨————你有一點點執著,你並沒有真正地把它給掉。
舉個例子:當別人送我禮物的時候,如:一些衣服,他們這樣說:「仁波切,請你不要把這件衣服再送人,這是專門送你的。」
這不是很不公平嗎?這東西你給了我,已經是我的了,是我的私有物,我有權利處理它。就算我今天穿了你送給我的東西,你也不應感到特別高興,為什麼你會高興呢?因為你對你送的東西還有執著。
你送我一件東西,如果我丟了你也不應感到難過,因為那是我的,如果你會感到難過,說明那東西還是你的,你並沒有送給我。
還有,當我們在供養一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應該完全不希望任何的回報。
因為如果我們希望回報的話,那就不是很優雅的供養。
如果說你供養諸佛菩薩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像你吐口水時候的心態,那種完全放棄掉它的心態,就是我們講的有「反叛性」的供養。
為什麼說「反叛性」呢?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總覺得給了別人一樣東西,那個人一定要說謝謝。
供養的人,覺得他在供養的時候一定要有某種形式,要做得很好,譬如說:在某些人的面前供養。
如果你的供養能夠完全打破上面所說的限制,完全不求任何回報————有完全把它放棄掉的心態時,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反叛性」的供養。
如果我們真正住在「當下」的那一刻,就是我們吐口水的那一刻,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既沒有希望,也沒有懼怕;除非有一些違規的罰款,譬如說你亂吐口水別人來罰你,那個時候你害怕。也許最好的例子是上廁所。
不管你去做什麼,做完之後,你不會再說,那些東西當時怎麼樣,後來又跑到哪裡去了,從來不用擔心的這些東西————這就是為什麼你放棄掉的東西,從來沒給過你麻煩。
供養,本來會令我們很愉快,但我們的供養從來沒有使我們愉快過————因為我們的供養,永遠有這麼多的希望和懼怕,像這些捏造的東西,摻雜在裡面。
最不可能的,說不定就是真佛陀!
宗薩仁波切
作為修行的人,我們要做的是,避免任何的負面的想法和行為。暫時地,相對地,積累善念善行。而最終,我們要做的是,超越善惡。
當你向佛陀祈願的時候,100件你祈願的事情不會成真。但是,1000件你甚至不敢夢想的東西,會成真。
我們通常會犯兩類錯誤。
1、過高地估計,期望,臆斷。這些讓我們固執,專斷,傲慢,以自我為中心;
2、低估自己,不敢去期盼和信任。它們讓我們自卑,悲觀,失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肉眼無法分別誰是,或不是佛陀。我們以為最不可能的,說不定就是真正的佛陀。對於任何一個人,我們都以菩提心對待。
我們也應該注意不要持太多戒律而最終沒有守持住這些戒律。持戒要量力而行。不殺生。不偷盜,這比不殺生就難了很多。我們以為我們沒有偷盜,但是果真如此嗎?想一想那些網上非法下載...;不妄語,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講的是真話,可是,果真如此嗎?
修行不是讓我們得到我們所沒有的,而是為了讓我們實現,發掘出我們自性擁有的。自性的完全實現,便是開悟。這便是佛法的道路和其它道路的不同之處。每一個人都具足佛性。我們要做的只是發掘它。開悟便是終極的幸運和福德。而對這一點的理解和信任,便是所有幸運的基礎。
如何讓心安住在身體里呢?我們得對自己的身體保持覺知。當我們觀察自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裡面念頭繁雜。當這個念頭是個不好的念頭的時候,我們內疚,這不叫觀察。當我們對好的念頭沾沾自喜的時候,這也不叫觀察。觀察自心,不是讓自己當自己的警察。它只是觀察,不干預地觀察。
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以後,要記得。
1.不再皈依那些不相信無常的人;
2.不再皈依那些沒有開悟的人;
3.不被那些信奉極端方法的人影響。佛法走的是一條中間的道路,而不是一條極端的道路。我們可以和那些信奉極端方法的人為友,但是不能為他們影響。
生命是一個幻相,你的目標應該是知道如何跟這個幻相玩兒。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我們的分別念和執著。對於無分別念,哪怕我們能如同驚鴻一瞥般地領略到一點點,我們的所有的問題,便都能找到答案。它是所有內在和外在問題的良藥。它,也是所有內在和外在快樂的源泉。
當你追逐幸運的同時,通往不幸的門被打開了。真正的幸運是知足。因此,幸運也由因緣產生。我們對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些盲目的期望和假設。之於育兒,之於教育,都是這樣。而真相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它自己的,為我們所不知的因緣。
法對許多人來說像是本書或佛的教授,這沒錯,但真正佛法並不是知識、語言或概念性文章,而是我們生命的實相,現象的實相和事實,生命的真理,來世的真理和現象的真理。所以真正的「法」就是趨近實相的方法,或者說「法」就是實相,而佛所說的就是方法,依之便可向諸法實相趨近。
金剛乘中說到你已經是佛了,唯一需要做的事便是認得他。
寧可有一個動蕩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看不到實相的心。
懊悔能指引你去到一個好的層面。花時間在這上面吧。因為至少你了解到你所不該做的是什麼。當你知道你不該做什麼的時候,你有更大的機會走向你應該做的。而且,同時這個懊悔也是覺醒的曙光。
為什麼從一開始,就要有希望一切眾生成佛的願望。不只因為它是一個好的想法,高級的想法,在哲理上、究竟上,它也是正確的想法,它觸及現象的實相。只希望自己獨自成佛的心愿本身,即是無明。因為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我自己獨自成佛"這回事。
我們為何不走運?是什麼讓我們喪失自信?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心缺乏覺知。
視一切事物短暫而無價值。我們並不一定要將一切都給光,但我們對它們不會有執著。當我們了解所有的財物都是無常的和合現象,無法永遠緊握不放,布施實際上就已經實現了。布施的要義是消除我們對恆常的概念。
要記得,不是我們計劃的每件事情都會實現。但我們可以做具有遠景和遠見的規劃。開始規劃紐約市的時候,他們分配了數百畝地給中央公園,這總是讓我很著迷。多麼有遠見和寬廣的心態!你現在去紐約市時,可以見到那個計劃有了回報。
有些人誤以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而且執著於那種想法。為什麼佛陀讚美空性是至高的見地,卻又譴責對於空性的執著呢?因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這四種極端,它也超越了可能產生執著的主客二元對立。
累積功德非常簡單,事實上,這比累積不善行更容易。你可以每天穿戴的得體、漂亮,然後想:「這是對佛和上師的供養。」 或者,你在晚上看到街燈時,可以立刻觀想這些成為對佛和上師的供燈。有許多可以這樣積累功德的事去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