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東亞文化上在七月十五的傳統節日,本來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佛教傳入後又以此日為盂蘭盆節,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不少地區在同一日都有各式活動。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

起源

中元節的出現不會遲於漢代,最初是農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感謝大地的節日,《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記載,當時農家以豬蹄、酒來祭田神,祈求五穀豐收,後來祭品不限於豬蹄與酒,祭祀場地也不限於農田之內。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道教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被演變為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農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而這一日,在佛教裡卻稱「佛歡喜日」。

關於七月十五稱作「佛歡喜日」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眾生歡喜,佛亦歡喜,是為佛歡喜日

釋迦牟尼佛的徒弟中有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他得道前父母皆已去世。其母在世時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用天眼通察看母親在地府的情況,看到她已變成餓鬼,境況堪憐。目連悲哀,用缽盛飯給母親。母親拿飯來吃,還沒入口,即化為烈焰,還是吃不上。目連悲號痛哭,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訓示他說,其母在世時種下的罪孽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 

於是目連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吃到了食物。目連又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西方極樂世界。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佛於是告訴十方眾僧,在七月十五這天齊誦經念佛以助逝去的父母以及過去的七世父母遠離惡趣得生西方淨土。仍健在的,則福樂百年。於是,這天,眾生歡喜,佛亦歡喜,為佛歡喜日。

 

二、源於「結雨安居」

相傳佛陀在世時,因為每逢夏日雨季(農歷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段時間,來臨,地面上有很多昆蟲,出家人要出去就會踩死很多昆蟲,所以佛陀定下 「結雨安居」的制度。因此,所有僧侶皆不外出拖缽,只在山林間打坐經行,專心修持。當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結雨安居」的季節剛好是中國的夏天,所以在中國就有「結夏安居」。

到了農歷七月十五日,是大眾夏安居九十日清淨守護、實踐戒法的圓滿之日。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到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所有僧眾會將修行體悟向佛陀一一報告,有許多人因而證果成就佛道,諸佛菩薩見弟子道業有成,感到欣慰和歡喜,安居到此結束,所以也叫做「解夏」。因此,農歷七月十五是很殊勝的日子,又稱「僧自恣日」。 

其實,「盂蘭盆」作為佛教特有的一種儀式,是為了回報哺乳之恩,解救歷生父母的「倒懸」之苦,故在七月十五日啟建「供佛齋僧」法會,以此功德回施法界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由是有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的流傳。

在七月十五舉辦盂蘭盆會,是冥陽兩利的盛舉。之所以累生父母墮惡道受無量苦,就是因為生前慳貪不舍,諸多惡業。盂蘭盆會中,通過誦《盂蘭經》,上盂蘭盆供,不分僧俗隨力隨願供佛齋僧,不但以此功德使累生父母脫離惡道,而且也轉自己的慳貪心為布施心,可使自己將來不會再次墮落惡道。 

心律開示:百善孝為先。因為孝敬自己的父母,從而念及「人之老」;因為「人之老」而推及天下眾生;是「孝」引發出了我們的菩提心,是「孝」引導我們走上了解脫之路,這也許是七月十五被稱為「佛歡喜日」的根本緣故吧。


佛歡喜日

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佛歡喜日」或「僧自恣日」,佛教僧眾修行,在每年的初夏之際舉行結夏安居,出家人集結在一起修行的制度。結夏安居,佛教術語,意思是年,或雨季。也稱為雨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在農歷4月15日至7月15日的三個月期間,在這期間僧眾不允許隨意外出。印度的雨季期間,佛陀為了避免僧團游行乞食的困難,不受蛇類蚊蟲的侵襲,以及避免傷害到草木蟲蟻,而制定此一規定。佛教僧眾平時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獨居的阿蘭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時,僧團的成員要聚會在一起,一同誦戒,糾正彼此的行為,同時分享修行心得。

 

盂蘭盆節

佛歡喜日,恰巧也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佛教稱亦之為「盂蘭盆節。」 《佛說盂蘭盆經》是西晉時期翻譯到中國的,由於盂蘭盆會實質上是一個孝親會,因此它一傳到中國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於每年七月十五舉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靈,送走災禍疾病,祈求吉祥平安。盡管經過千余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盂蘭盆節活動中。「以此修行眾善根,報答父母幼勞德。存者福樂壽無窮,亡者離苦生安養。四恩三有諸合識,三途八難苦眾生。俱蒙悔過洗瑕疵,盡出輪回生淨土。」


聖嚴法師:

在佛教中,普渡的意思,有很多不同的層次與意義,與民間信仰的中元拜拜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人會誤解,農曆七月時以供品祭祀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這就是普渡。

以佛法使所有的眾生接能夠離苦得樂、去煩惱得自在,離痛苦而生淨土,讓凡夫成聖賢,這才是真正的「普渡」。不管眾生現在需不需要、信不信佛、修不修行,佛法的大門永遠為一切眾生打開著,這就是佛法說的「普門」。

現代很多人並沒有準備好要信佛,信了也沒準備修行,修行也並不認真,這樣的菩薩雖還沒有被「度」,但等到善根發露、因緣成熟,就可以在佛法中得受用了,普度就是這個意義。

簡而言之,佛法中一切眾生絕對都能夠得度,這就是「普渡」。


佛教徒中元節需要拜拜嗎?

請問佛教徒需要中元普渡嗎?在農曆七月都有參加法會,只是看到家家戶戶都在普渡,覺得好像應該要拜一下好兄弟,到底該怎麼做呢?

佛教沒有所謂中元節,只有盂蘭盆會,根據《佛說盂蘭盆經》所載,為報父母乳哺、劬勞之恩,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 。 

七月為佛教之「教孝月」,勉勵以「自證化他、廣修供養」之力, 報累世親恩之義,實較民間「鬼月」之說,更具意義。

所以多去寺院誦經念佛多去幫助弱勢、供養三寶,不用學習一般民間大肆鋪張的拜拜,多為有緣無緣法界眾生回向才對。

 

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