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行善之後,必須做迴向。

迴向的意思,就是贈送一一把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業,無條件地贈送給天下所有眾生,願以此善業,令每個眾生都能幸福、解脫。

--- 慈誠羅珠堪布


嘉祥堪布:迴向有什麼作用呢?

比如為一個人念一遍觀音心咒是一個功德。

那麼同樣念一遍觀音心咒迴向給五個人就會產生五個功德。

若將一遍觀音心咒迴向給眾生,就會產生無量功德。


回向給多個人,他們所得的功德是一樣的嗎?

問:每次誦經念佛,回向給家人,回向給一個人,以及回向給多個人,他們所得的功德是一樣的嗎?還是說回向的人越多,他們所平均得到的功德就會變少呢?是不是只是回向給特定的某一家人,他所得到的功德才是最大化呢?

大安法師答:這些都是你的分別心。回向,是培植自己的慈悲心,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至誠心回向,由於自他同體不二故,這些你所回向的眾生能得功德利益。

有人不敢回向,他比較自我:我好不容易誦點經,這點功德一回向了,我就沒有了,不挺吃虧的嗎?

你不知道,回向有個奧妙,你不會吃虧的,而且更增長功德的。

這就好像你這盞燈是亮的,你把這盞燈點亮了其他的另外一盞燈,難道你這盞燈就會熄滅嗎?另外的燈又點亮了另外一盞燈,它的功德會增上的。

所以《地藏經》說,你有為的心、有回報的心去回向,這個功德反而是比較低的;以無為的心、三輪體空的心去回向,它的功德就等虛空界了。

比如念《地藏經》,我給這個亡者去念,給亡者念《地藏經》的功德,亡者只得一分,你能得六分。但是,這些都不是你分別出來的,它是法爾自然的。

所以你回向的眾生越多,你的心量越大,為什麼最後就回向給法界眾生呢?一切眾生都跟我同體,怨親平等。


淨界法師:自己的功德,要迴向給法界眾生的原因

其實你讀大乘經典就知道,你迴向給法界眾生,對我們的增上很大。諸位可能不瞭解什麼叫作「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實我們迴向給法界眾生,眾生不一定得到,因為他跟你有沒有緣是一個關鍵。

但是重點不是他得到得不到,而是你必須發這個願,你才能夠快速成佛。你迴向給法界眾生對你是很好的幫助,他得到得不到,這要看你跟他緣份的深淺。

所以,你胸量越狹隘,對你越不好。我們一個人最嚴重的傷害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情。

你的杯子這麼小,你胸量這麼小,你修一輩子的善法就是這麼小。

古人講一句話,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心量太小,你很難修大功德。因為,你是誰在造業?念佛是誰?拜佛是誰?當然是你那一念心嘛。那個身體怎麼拜佛呢?身體怎麼念佛呢?身體怎麼做功德呢?它是一個臭皮囊啊。

所有的業是從你的心發動的。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沒辦法修大功德的,你永遠修那種小資糧。

所以你要生起利他的心,對你有絕大的好處。我發起利他的心,我把功德迴向給他,他不一定能得到利益,但是起碼我能得到最大的受用。我通過迴向擴展我的胸量。

你胸量有多大,你的功德就有多大。是這個道理。這叫借假修真。

回向非常重要!如何迴向才能讓功德享用不盡?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關于回向,學佛人普遍存在一個誤解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

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即是回轉善根,有所趣向,把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盡快得以實現。所以,為了達到某特定目的去行善,可以陳述或心中憶念所求之事而回向,同時以廣大無私的發心把這些功德回向給其他目的甚或法界眾生,還可以令自己的善根增長廣大,乃至無量無邊。

最好按印光大師的開示,先將善根回向法界一切如母眾生(暫時離苦得樂,究竟往生西方,同成正覺),然後再進行別的回向。

一、什麼是回向?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舍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

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

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佛經里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回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証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

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里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種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

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

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于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二、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什麼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1、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2、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3、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4、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于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為証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

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証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于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托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 如看到佛像、佛塔時,于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于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三、有關回向的其他注意事項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1、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斗方向。

2、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

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

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宗薩欽哲仁波切:當你將行持的福德回向給所有眾生的証悟時,記得要加上這句...

如果你有居所,安排一個佛堂會是個好主意。布置可以很簡單,但記得要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如同龍樹在《親友書翰》中所提到的,即便是如來的木雕像也應被視為是如來本人。

龍欽巴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說所有佛陀的造像,都應視為佛陀的化現,一個塑像被雕成佛陀形相的這個事實,就代表它自動被佛陀加持了,因此是珍貴的,不應該把它看成只是個無生命之物。

但是,金剛乘的弟子經常將佛堂布滿了金剛乘本尊的圖像,卻完全忽略了佛陀,讓人很難判斷他們是否真的是佛教徒。當你修持前行時,准備一幅唐卡、圖畫或白描,描繪著你所修持的皈依境,對你的修持會有所幫助。

並請切記,佛堂的目的是做你修持的助緣,令你憶念佛、法、僧,也提醒你的正念之用。

佛堂應該要干淨且具有啟發性,不要像個壁爐架,上面堆滿了不知道要擺在何處的東西。上師們的照片能令人生起歡喜,但記住,別拿它們像獎牌或証書一般,來炫耀自己與上師的關系。

佛陀曾親口說過,未來他會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因此,在碰觸神聖法本之前都應洗手。我們也應對佛陀的造像表達最大的敬意,無論它們在哪裡——或遠或近,或高或低。

另外一個很好的方法是,訓練自己有意識地不要跨過聖物,例如法本或僧袍。這是千年前印度音樂家所建立的習慣,他們視尊重並禮敬樂器為理所當然,而且絕對不會從上面跨過。

現今,法本經常影印得相當粗劣。然而,在那些髒污粗劣紙張上的文字,卻具有強大的力量將我們從幻相中解脫出來;而不跨越或踩踏法本的用心,本身就能積聚大量的福務。如果你這麼做,下次研讀法本時,就會發現自己更能清晰地理解佛陀的話語。

所以,當你將行持的福德回向給所有眾生的証悟時,記得要加上這句:「願所有的佛法修行者不要踩踏他們的法本。」這可能需要一些重新的訓練,但它是個應該培養的好習慣。


任何的美好事物,都可以迴向

改變命運的途徑之一-迴向

「 迴向?不是只有念經可以迴向?」很多人聽到迴向,都認為只有念經可以迴向,但其實在你過去、現在任何的美好事物,都可以做迴向。

迴向究竟是甚麼?迴向的概念是「分享」,例如-念經最後常見的迴向文就是:「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或是供養偈裡面提到的「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當你能夠分享的時候,就是帶著一份「我有,也希望你有」的感恩心,自然而然能夠產生正面的能量。

迴向不限定念經功德、供養齋食,任何的美好,都可以進行迴向,尤其是當你的想法正處於負面能量的時候,更需要藉由迴向來轉變。來算牌問命的人,最常見的就是工作與感情。尤其是感情,執著的人太多,要跳出來,我認為迴向會是很好的方法。

當失戀的時候,也許你走到某個熟悉的咖啡店或景點,就會想起過去彼此的甜蜜,卻也加深了此刻失去的痛苦,會痛苦,是因為捨不得,捨不得,就是一種貪著,要對治貪著,最好的方式就是分享,但給的不是痛苦,而是生命中曾經美好的種種。

想到過去甜蜜情景時,就發出一個迴向的念頭-「願將這份美好,迴向給天下有情人,法界一切眾生。」

當你吃到美食,卻又想起身邊的那人遠離你時,無法共同分享時,你也能迴向「願將我吃到美食的快樂,迴向給OO人。」

 

與其不捨痛苦,不如感恩迴向。

別想到你曾經失去的,只去想到你得到的。

迴向,讓你從缺乏變富足。

這段人生,因為有你,我得到了許多。

唯有如此的迴向心,才能轉念,也才能讓命運改變。

當然,這個迴向方法,也不限於感情,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用迴向來改變。無論是紫微斗數或是奧修塔羅牌,任何預測命運的方法,也只能做到提醒與預防,但並非所有不好的運,都能用提防來改變,畢竟定業難轉,因此,用迴向來轉念,轉念自然可以轉掉不好的運氣,改變自己的命運。 

看見美景的感動、吃到美食的快樂...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能迴向...


妙祥法師:誦經、念佛為什麼要回向?回向給誰​呢?

居士:師父,有時候念經書總念錯字,他們說,這樣臨終就不能往生善道。

沒有聽說過這個事。只要你是誠心去念,不是故意給它念錯,雖然這樣有點小過失,但是你念經的真心要大於這個過失,何況還是因為認識的字不足,我想問題不大。

居士:讀一部經是必須一次讀完嗎,中間讀了一部分,沒有時間而中斷了,繼續再讀,這樣不好嗎?

沒有這種說法。讀經你讀全部也好,讀半部也好,甚至讀一句放下也好。為什麼這麼講?佛講了,一句偈子就可以成佛,何況你讀那麼多了?這可以,沒有問題。

居士:咱們平時看書,書上說或者師父講,受持佛菩薩名號、受持經、受持咒,“受持”兩個字應該怎麼正確去理解。

“受持”就是你答應了。比如說我答應了,就要按照去做。“受”就是答應,“持”呢,就是將來我要按照去做。

居士:請問妙祥法師,回向的意義是什麼?另外剛才那個居士說了,您回答她,說一部經今天誦一點放下了,明天再誦也可以,那麼回向是等經全誦完了回向呢?還是誦完了一段兩段就回向?

應該是每天都回向。比如說,今天誦了一部經,我可能不准備再誦了,這時可以回向。也可以這一天做個總回向。

或是我誦一段,這一段要是隔開了,很長時間才能再誦,那就頭午誦了,頭午一回向;下午要是誦了,下午再回向。回向的目的就是達到空相的道理。

居士:師父,我們每天誦經的時候,好多人都說誦經回向給了“冤親債主”,有的時候我不明白,誦經到底是回向給西方極樂世界呢,還是回向給“冤親債主”呢?

這兩個方法呀,說回向給西方世界是讓我們得信心,這有個趨向。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呢?心淨就國土淨,心不打妄想就是西方極樂,我們自性就是西方極樂。我們回向這個是比較正確的。

另外你要執著西方有個世界,這說明我們還在相中。特別是那種回向“冤親債主”的說法是很不正確的。因為這種說法,它往往執著於民間的一種信仰,更不知道佛法裡“諸法空相”的道理。

我們應該怎麼回向呢?回向給所有的眾生就可以了。如果老提什麼“冤親債主”,會產生一種幻覺,這不合適的。另外和大仙(巫醫神漢)的那種理論容易碰在一起,這也是不合適的。

所以正確的回向不但使我們能得到法,而且更加圓滿。如果一個錯誤的回向,不但費了勁兒,反而又產生一種邪見,這就不合適了。

居士:請問法師,剛才您講的離相是達到空相還是空性啊。

空相和空性是一個道理。

居士:您再給解釋一下。

哪個解釋一下。

居士:空性,回向達到空性。

回向,為什麼要回向呢?就是說我們平時一誦經,就有相了。

比如說我誦經有了誦經的經相——我能誦經、我所誦的經、我所受的功德……雖然是有功德,但是你沒有把它吸收,所以怎麼辦呢?你只要一回向,你所受的功德就全部被吸收了,那才能成為真正的功德。

因為你回向以後,就等於把這個東西捨出去了,捨給所有的眾生了,你就趨向於無相,就覺得我所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放下內心誦經和讀經的那種執著,以及“能所”。

這樣你所做的功德才能真正地圓滿起來,也就是“編筐編簍全在收口”,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回向是去掉我們的執著。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1.不以菩提心迴向眾生,所有福報皆有漏

人們日常累積了大大小小的功德,但切記一定要及時迴向,用迴向一切眾生存福報。紅塵中的凡夫俗子,雜念多,貪念重,一個嗔恨心,隨時不高興,殊不知“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有的功德頃刻之間就會被消滅。要種滿山的樹很辛苦,要燒掉整座山的樹,卻只要一個火苗就能做到。

作為一個大乘佛教的修行人,如果做功德之時沒有發出廣大的菩提心,沒有及時迴向,所有的福報即為有漏,會隨著不斷享用成熟的福報,很快用盡。現在大家都在享福,能夠健康活著,長壽無病,能夠衣食無憂,跟隨具德上師聞思修佛法,這些都是在享受前世存在福報銀行中的資糧,曾經你播種過的,在不斷收穫;如果你現在不努力耕種,能夠繼續享用的會越來越少。

2.沒有無緣故的意外和疾病,一切都是業果成熟的顯現

每一天,都有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撒手人寰,很多人會紛紛嗟嘆“天妒英才”,“好人不長命”,“天堂里可能更需要他”等等告慰逝者。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意外或者疾病,此生他們因為業果成熟,而需要承受這樣的果報,生命的福報已經用盡,並非是一個偶然。

還有些人,年輕之時就擁有眾多令人羨慕的錢財與權力,可是人到中年就開始沒落,到了晚年貧窮潦倒的有很多。人們不禁會問,“他以前那麼有福氣,他以前那麼風光,為什麼會墮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少年得志,如果懂得珍惜,當然很好;如果不懂得珍惜,福報一用完,就是窮困潦倒的結果。過早地享用著大量福報,又不及時播種,福報銀行的資糧當然就越來越少。

3.一個人一輩子能吃多少是有數的

我認識一位官員朋友,他經常和大家分享:“我奶奶總是語重心長告誡我,‘孫子啊,你別那麼貪吃肉,一個人一輩子能吃多少是有數的’。我以前覺得只要有能力買,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結果現在吃不下了。”原來,他突然有一天不知什麼原因,看到肉就噁心想吐,只能吃素了。他不是因為信佛而吃素,而是因為實在沒法吃肉了。從那之後,他開始驚訝地思考:奶奶講的話為啥這麼准,但他對因果還是不太相信。後來他用職權貪污了不少錢財,邊貪污,邊害怕,於是想要皈依,慢慢開始學佛,想化解內心的恐懼。學佛後,他想方設法把以前貪的錢退回去,心也越來越平和安寧了。在最近的反貪腐浪潮中,他被關進去一個多月,當發現他貪污的錢已經全退回了,就給他免了職,放了他。現在的他,沒有牢獄之災,還能好好活著,這就是因果業力的公平公正。

4.讓福報無漏,讓功德圓滿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多行持一切善法,累積福報,及時迴向遍布法界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用這樣的方法來存福報。不管念經、持咒、供佛、慈善,點點滴滴善念善行,都要迴向十方眾生。昌列寺居士林有個“一元善願”的項目,不是我們很想要你那一塊錢,是希望通過這樣善巧的方法,讓你從每天付出一塊錢裏,學會天天為眾生髮大願,一點點踐行布施,一點點累積福報。最殊勝的布施,當然是法布施,所以,我們要將聽聞佛法、思考佛法、修行佛法的一切功德全部迴向給眾生。

長期堅持功德迴向,還可以培養我們修忍辱的習慣,以前啥都捨不得,想從你身上要點東西,就和扒你的皮一樣難受;無法忍氣吞聲,火爆脾氣一點就著。只要心中想著迴向眾生,就能真正發自內心去布施,心胸會越來越寬廣。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能夠容忍別人佔用我們的時間,能夠容忍別人謾罵指責我們,因為對方是你迴向眾生的一份子,面對眾生,心必寬容。

“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功德迴向給十方眾生,就像雪山上點點滴滴冰化水,水成溪,涓涓溪水流入河,最後匯入汪洋海。你的那一滴水,已經投入大海的懷抱,自然不會幹涸,這就是無漏的福報。前行發出菩提心,三輪體空去想去做,不執著,最後圓滿地進行功德迴向,如夢如幻地把所有一切功德迴向給十方眾生,我們所做的功德才能叫圓滿。

----嘎瑪仁波切


念佛行善為何要回向?代他人行善回向,他人能受益嗎?

問:師父慈悲,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在念到就是說到回向的時候,有的老師說我們念佛的功德,就是去淨土的資糧,不要隨便回向給別人。

淨界法師:嘿嘿!那你還是大乘嗎?要普皆回向啊!你要把你的功德,你要跟眾生分享,一切眾生同生西方同成佛道,你的心量才會開闊。

你怎麼會把佛號收起來不敢釋放?你要釋放出來,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怎麼會不要回向給別人?這個觀念不對!

問:不是,這意思說,如果是有人往生了,我是說我把我今天念佛的功德回向給某某、某某我的好朋友、或者我的……

淨界法師:你不會損失,而且你會有更大的功德,因為你這個是跟菩提相應,跟無上菩提相應。回向,就是無盡燈,你把你一個小蠟燭——我們本來七天,所念的佛號是有限的,對不對?我們創造的佛號不管再怎麼多,還是有限。你到最後普皆回向的時候,它那個佛號是百千萬倍的增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所以回向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把有量的功德轉成無量的功德。我們沒有回向,我們很難產生這麼大的胸量。

但是回向一般來說是最後一天。你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先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去考慮眾生,一般來說正常情況,打佛七剛開始先管好自己。所以你看,那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它是禪定心、智慧心、大悲心,它是先專注,然後再觀照,自調到一個程度的佛號,運轉熟悉的時候,再普皆回向,再修大悲。

剛開始,你修行先不要把眾生放進來,因為你的心是會擾亂的,剛開始先管好你的佛號,管好你的內心世界,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再考慮到眾生的問題。所以這個次第很重要,你一開始就考慮到眾生,你的心就亂了。回向很重要,但是它是放在最後面。

問:我們修了一點的善法,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培養廣大的菩提心,如此作法是否正確?是否有開空頭支票之嫌疑?因為有些開示是說,我們修學佛法是一步一腳印,不能好高騖遠,因為法界眾生很大很廣,我們所修的善法不圓滿,憑什麼來回向法界眾生?

淨界法師:其實你讀大乘經典就知道,你回向給法界眾生對我們的增上是很大的。諸位可能不了解什麼叫作借假修真的道理。我們回向給法界眾生,其實眾生不一定能得到,因為它跟你有沒有緣是一個關係。但是重點不是它得得到得不到,你必須發這個願,你才能夠快速成佛。

諸位知道嗎?你回向法界眾生對你是很好的幫助,它得到得不到其實跟你緣沒有深嘛!其實你胸量越狹隘對你越不好。我們一個人最嚴重的傷害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情。你的杯子這麼小,你修一輩子的善法就是這小。古人講一句話,「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心量太小,你很難修大功德。因為你是誰在造業?念佛是誰?拜佛是誰?當然是你那一念心嘛!那個身體怎麼拜佛呢?身體怎麼念佛呢?身體怎麼作功德呢?它是一個臭皮囊啊!所有的業是從你的心發動的。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沒辦法修大功德的,你永遠修那種小資糧。所以你要生起利他的心,對你有絕大的好處。我發起利他的心,我把功德回向給他,他不一定得到利益,但是起碼我得到最大的受用,我透過回向擴展我的胸量。你胸量有多大,你的功德就有多大。是這個道理,這叫借假修真。

問:師父好,那個就說《地藏經》裏講,你譬如為他念佛念經,有人臨命終時,如果說有七分功德的話,一分功德,這亡者得一分功德,那另外六分是生者自利,那這時候為什麼又把這回向功德分開了,分成兩份了?

淨界法師:當然這個《地藏經》它有時候,這個是佛陀說話有時候是權法,有時候實法,對不對?那大方向,你回向,你的心量擴大了,對不對?那你心是主導,你心生則種種法生,你心量到什麼程度,你成就的功德肯定更大。

我問你,你回向以後,你心量變大變小?

變大了?你心量變大了,功德會變小,你覺得這個合乎緣起的邏輯嗎?是不是?這不合乎邏輯。你的心去接觸法的時候,你的心量變大了,這個法應該也變大了,因為十方這個法本來是「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

一佛乘就是說,我們學佛,一佛乘說,你只要聽一句話,應該是皆成佛無疑。阿羅漢為什麼他接觸佛陀的法變阿羅漢呢?因為他的心太小了,不是法有問題。所以你透過回向以後,你心量是不是變大了?是不是?我們本來修行是考慮自身,自己的五蘊身心世界,怎麼調伏自己、怎麼引導自己的內心,現在你把眾生的心都放進來了,你本來是一根蠟燭,變成無量的蠟燭,你功德怎麼會變小?你的心緣自身的法界,跟緣眾生法界,量等虛空,是不是?你跟無上菩提相應,你功德變大了!所以《地藏經》是權法,佛陀為實施權。

所以你在讀經的時候,你要知道有些佛陀是方便說,有些是佛陀的真實義,你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有些話的確是他在攝受某一種人,為實施權,因為他的善根沒有準備好,他不敢把他的功德釋放給眾生,那佛陀說沒關係,你怎麼樣怎麼樣,一時善巧。

問:法師好,那我們每次法會之後的回向,回向給誰,誰也不知道,那他怎麼感應那個功德呢?

淨界法師:對!所以其實從凡夫的角度,我們回向,其實說實在都是在借境修心,增長你的菩提心,增長你的功德,其實眾生是不是得到,就不一定。不知道,如果他不順從,其實是效果有限。但是,當我們回向給法界眾生的時候,有些鬼道眾生,他是一時的罪業墮入鬼道,他有善根,他如果在旁邊見聞到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順從,他會隨喜讚嘆,他就得得到,這很難講。但至少我們把那個訊息,我們把那個訊息把它釋放出去。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某種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得到。我們今天淨宗學會打一個佛七,我們的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就往這個世界釋放,可能我們沒辦法釋放到世界,起碼我們可以在加州釋放一道祥和的光明。但是有些人,有鬼道眾生他會感受到——喔!有一道光明照射到他。如果他有善根的話,他順從,他就得到了;但是有些人,他邪見煩惱很重,他看到光明他不當一回事,就對他沒有效果。但起碼我們身為菩薩,我們把這個功德釋放出來,回向給法界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只要有這樣的一種作意,我們就可以把每一句的佛號,那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就變成無盡燈,就是虛空當中,就現出很多的蓮花出來。當然我們沒有神通看到,但是有神通的人他會知道,哇!這個地方打了一個佛七,它釋放很多的蓮花光明在虛空當中,有緣的人就得到了。

我們先不要管別人是不是得到,重點是我們透過這個回向,我們自己功德由小擴大,擴大自己的胸量,是這個意思。所有的大乘法門,最後都要回向,要普皆回向。

一般我們前面叫做發願,前面的發願,中間叫正修,最後的收尾是回向。回向,你可以回向給你個人的親屬家人等等,冤親債主、父母師長,但是最後一定要加一句法界眾生。你只要加這一句,其他跟你沒有緣的眾生,不認識的眾生,他也可以得到,如果他順從的話。(好,回向這一塊有沒有問題?)

回向是很重要的法門,大乘佛法必修的。回向在經典上說,它可以把你微小的功德,透過這個回向的法門,把它轉化成廣大的功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本來是一棵小蠟燭,你本來是打佛七就參加一天而已,但是你如果認真地回向,你那個一天的那個小蠟燭,它會變成無盡燈。

所以你要會用回向的話,對你是很有好處的,這個回向法門是非常好用的,回小向大。但如果說你是替別人做的,你回去以後,你做完以後,你要把你的過程告訴他,讓他隨喜讚嘆,那他也可以得到你對他的回向。

問:那麼請法師開示,若有生重病者他沒辦法學習佛法,若別人替他修懺放生等功德,回向給他,這樣子有效果嗎?

淨界法師:比方說你有家人,你的長輩年紀大了,他不能拜懺了,他也不能修功德了,你幫他做。你幫他做了以後,你把功德回向給他,這樣子有沒有效果?我們解釋一下:

理論上,修學佛法要自己去做,要用你的心去造作,才能夠產生反轉的力量。但是這個人已經沒辦法造作了,他的心力可能羸弱了或者暗鈍,他透過別人來造作,然後造作以後再把功德再轉回去,這種情況,就牽涉到他力的思想。

諸位,凡是他力的思想一定要感應道交!所以只要是他力的感應,一定要這個被回向的人順從,他對這功德要順從。如果你爸爸沒有學佛,他完全不相信因果,你回向給他,幾乎沒有效果,因為他沒有順從,他是抗拒的。

《地藏經》裏面講一件事情說,說你的爸爸媽媽,已經進入臨命終了,快要臨命終了,那你這個孝順的子女怎麼辦呢?把他的東西,拿去變賣換錢去幫他做布施。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告訴他,讓他知道這件事情,然後你要把這功德的美好告訴他讚嘆他,讓他的心不但了知,還要順從。他對這個布施的功德,他要一種隨順服從,他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而且這個時候是在臨終的時候加持力更大。

所以你替你的長輩,替你的子女做的功德,對方是不是得到,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方的心是不是對這個功德是一種隨順服從的。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幾乎沒有效果;如果他是陪著你去做,那最好。

你代他去做,他眼睛看到,他念念地順從,那這個效果就很大了!一般是這樣,修福報比較容易有感應,他今天身體不舒服,你幫他去放生,他把錢交給你,你放完以後把過程告訴他,他聽了非常歡喜,念念地隨喜順從,這個他得到的功德,幾乎跟他親自參加一樣。你如果能夠善加描述,帶動他的歡喜心的話,修福報的時候容易順從,容易得到跟他自己去修的相同的效果。

但是修懺就很難,修懺很難。你要幫別人懺悔,這個事情,因為他很難完全順從那個懺悔的力量,除非你拜八十八佛,他就在旁邊看,從頭看到尾,然後他對你的拜懺,念念地隨喜,念念地順從,這個有可能。整個一個小時,他就在旁邊看。如果他都沒有看到,你要替他懺悔,幾乎就很難啦!有限。因為他沒有看到,他很難順從這個懺悔。這個懺悔的心態更複雜,更難生起,跟修福報不太一樣。

所以功德回向就牽涉到這個被回向的人的內心,是不是有對這個功德的順從,這個就是影響到效果了。就你替別人做然後回向給他,你最好告訴他,整個過程讓他知道。

淨界法師:一絲一毫之善,都應回嚮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嚮往生。」

這一段文,印祖告訴我們:一個修淨土人,我們日用當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我們在三寶中住,多少為三寶做一點事,掃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們供佛、供香,這種世間的有為善法,這是第一個。

其次講到出世間的善根,「誦經禮拜」這個是種種無漏的清淨善根。不管是世間的有為功德跟出世間的善根,要怎麼辦呢?應該要怎麼處理呢?

「皆悉以此功德,回嚮往生。」

就是要把這種功德,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報,要把它集中起來,回向到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地方「回嚮往生」我們解釋一下。

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說,這個回向是應該包括兩個內涵:

第一個,約著現生來說,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把這個功德加持在現生的,這個生命還沒有往生之前,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這第一個。

其次,約臨終來說,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印祖他的意思,就著淨土行人來說,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這兩個方向上:一個是現生;一個是臨終。這是回嚮往生的辦法。

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第二段。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

你這樣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門,當然我們以信願持名是正行,其它的布施、持戒,種種的行門,都是淨土的助行,這是萬善莊嚴淨土,這一切的法門,都對往生有幫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門都是淨土的助行,它都能夠幫助我們往生。

下面講一個譬喻,什麼叫淨土助行呢?

「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

這個灰塵,「眾塵」就是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灰塵,東邊一塊灰塵、西邊一塊灰塵、南邊一塊灰塵,各式各樣的灰塵,這個灰塵分散以後,它就力量薄弱,怎麼辦呢?「聚眾塵而成地」,我們把這個灰塵集中起來,就成一個大地,就能夠運載,有這種運載的功能。或者說「聚眾流而成大海」。這個水,東邊一灘水、西邊一灘水,我們把這個水集中起來,變成一個大海水。這個意思就是說,回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種凝聚的力量,把我們的功德凝聚起來,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們所要趣向的目標。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是念佛不回向,這件事就有問題,會使令我們這種功德,就會流散到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去,對我們往生,就不能有一種加持的力量。

所以這個回向,它能夠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點善法,明天做一點善法,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聚眾塵而成大地,聚眾流而成大海」。這樣子「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就是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回向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它有一種凝聚的力量。這個是說明回向的意義。

(節錄自淨界法師《印光法師文鈔選讀》)


回向非常重要!如何迴向才能讓功德享用不盡?

茲將上師梭巴仁波切曾經傳授正確供養布施與如法迴向的觀念與您分享

迴向的時候先觀空。觀我所造做的行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都是名言假立的。在觀空當中,將自他三世所累積的一切名言假立的功德,迴向名言假立的我,成就名言假立的正等正覺,以便帶領一切假名安立的眾生,成就假名安立的正等正覺。這樣迴向空性,可以把功德保護起來。還有,因為你的功德是迴向成佛,並以空性保護起來,這樣功德才能讓你源源不斷地一直享用不盡,一直享用到成佛,就算成佛之後,功德都還夠,還可以用這個功德來利益其他眾生。

增廣迴向的功德及力量

迴向功德有兩個要點。依照這兩個要點如理迴向,就可以讓你的功德源源享用不完。第一個要點是,雖然你自己累積的功德很小,但迴向的時候,可以迴向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累積的功德,以及一切諸佛、菩薩、眾生三世所累積的功德,以增廣迴向的功德及力量。

這就好比一個人本來只有一塊錢,但你找一百萬個人來各捐一塊錢,就有一百萬,這就成為一個大數目,可以成辦很多事。迴向功德也是一樣的道理。集合自己、眾生和諸佛菩薩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所累積的功德,功德就變得很大,如何讓你這一滴水永不枯竭,就要你把這一滴水,滴到大海裡去一樣,水就變得很多,讓你源源享用不盡,一直到成佛。

迴向成就正等正覺

第二個要點就是,要把這麼大的功德,迴向要成就圓滿正等正覺,這樣也是和剛剛講的一樣,就像把一滴水放到大海裡,能讓你源源享用不盡。

如果你沒有迴向像成佛這樣高的目標的話,那麼你的功德在成熟的時候,用一次就沒有了。這就好像香蕉樹,一年只結一次果實,以後就沒了。如果迴向成就圓滿正等正覺的話就不一樣,其功德會讓你源源享用不盡,直到成佛。就算成佛之後,還可以用這個功德來利益其他眾生。

很重要的是,無論我們為自己迴向什麼,我們同樣也迴向給一切有情,因為一切有情都跟我們自己一樣,他們只想獲得安樂,不想受苦。所以無論我們怎樣迴向功德,我們也同樣迴向給一切眾生。

觀空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耳朵所聽到的、眼睛所看到的每一件事情,其實都是完全自性空的,只是因為我們的心被無明(也就是輪迴的根)所障蔽,所以無法時時觀到空性。其實六根所對的境,例如眼睛所看到的形色、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舌頭嚐到的味道等等,一樣都是自性空的。只是我們的心被無明所障蔽,無法時時觀到空性而已。

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跟別人講了那麼多話,其實我們談的內容全都自性空,只是我們沒有察覺到而已。所以,我們還沒有證空性之前,就必需深刻的明白:「自性空的我,講自性空的話,那些內容全部都是自性空,都是心所假名安立的…等等」,要深入思惟體會才會想到本有的空性,否則就不會想到。

若是已經證空性的聖者,他的心是直觀空性,他就不用故意去想,其六根所對到的境,全部自然而然就在空性中。我們現在應該要串習,當有人來講他的問題或故事給你聽的時候,你在聽的時候要憶念,所有的內容一一全部都是自性空、都是由心所假名安立的而已。我們還沒有證空性之前,要這樣不斷地去串習。

以空性保護功德

當你每次唸到迴向文時,如同我之前所說的,要確實由你自己個人方面來觀空。如此一來,自己花這麼多精力成就的功德,往後當沉重的瞋心生起的時候,才不會被完全摧毀。

現代的生活非常忙碌,有很多責任、很多事要做。一個人需要找時間去做其他修行。當你找到時間修行,做前行也好,做廣大布施也好,供佛或持咒也好,如果你沒有用觀空的方式好好迴向功德,那麼當沉重的瞋怒心生起的時候,那些功德就會完全被摧毀。它就完全沒有了。所以當你修行的時候,要確實觀空迴向功德。

當你去超級市場或上百貨公司,看到數百千萬種物品時,你可以觀它的空性。無論你看到多少的東西,你就觀多少的空性。東西越多,空性也越多。用空性將功德封存,就可以將功德保護起來,往後有邪見或瞋心生起時,就不會被摧毀,就好像你把金錢放在一個安全的袋子或地方來保護它。否則的話,當邪見或瞋心生起時,功德就會完全被摧毀,尤其是沒有迴向菩提的功德。

邪見或瞋心也會損害迴向正覺的功德,雖然不能完全將之摧毀,但會使它變少。發菩提心迴向正覺的功德是如此廣大,邪見或瞋心無法將之完全摧毀,但會使它變少。達賴喇嘛曾引述經典說明,猶如一座大山上的石頭被卡車載走,山是變小了,可是這一整座山還是在。所以邪見或瞋心還是會損害迴向菩提的功德,但不能將之完全摧毀。如果你有用空性將功德封起來,那麼連這樣的損害都不會發生。所有的功德就會被保護起來。這很重要。

祈請佛法常住世

通常我們會迴向功德祈請佛法常住世,如果實現的話,眾生的安樂自然就會來。沒有實現的話,安樂的生活甚至究竟解脫的利益就不會來。如果迴向功德祈請佛法常住世,並祈請來到世間利益眾生的善知識聖者們長壽住世弘揚正法,一般而言,這樣迴向的利益包含了許多事在無形中讓眾生得到世間與佛法上的成就。

 

回向有有毒和無毒兩種!


如何讓功德源源不斷享用不完?

梭巴仁波切

回向功德有兩個要點,依照這兩個要點如理回向,就可以讓你的功德源源享用不完。

第一個要點是,雖然你自己累積的功德很小,但回向的時候,可以回向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累積的功德,以及一切諸佛、菩薩、眾生三世所累積的功德,以增廣回向的功德及力量。這就好比一個人本來只有一塊錢,但你找一百萬個人來各捐一塊錢,就有一百萬,這就成為一個大數目,可以成辦很多事。回向功德也是一樣的道理。集合自己、眾生和諸佛菩薩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所累積的功德,功德就變得很大,就像你把一滴水,滴到大海裡去一樣,水就變得很多,讓你源源享用不盡,一直到成佛。

第二個要點就是,要把這麼大的功德,回向要成就圓滿正等正覺,這樣也是和剛剛講的一樣,就像把一滴水放到大海裡,能讓你源源享用不盡。

如果你沒有回向像成佛這樣高的目標的話,那麼你的功德在成熟的時候,用一次就沒有了。這就好像香蕉樹,一年只結一次果實,以後就沒了。如果回向成就圓滿正等正覺的話就不一樣,其功德會讓你源源享用不盡,直到成佛。就算成佛之後,還可以用這個功德來利益其他眾生。

ཇི་ལྟར་ཆུ་ཐིགས་རྒྱ་མཚོ་ཆེ་ནང་ལྷུང་།

猶如滴水入大海,

རྒྱ་མཚོ་མ་ཟད་བར་དུ་དེ་མི་འཛད།

大海未乾彼不盡,

དེ་བཞིན་བྱང་ཆུབ་ཡོངས་བསྔོས་དགེ་བ་ཡང་།

如是回向菩提善,

བྱང་ཆུབ་མ་ཐོབ་བར་དུ་དེ་མི་འཛད།།

未獲佛果彼不盡!


行善及放生之後回向的重要性

根據佛經論典及古往今來眾多高僧大德開示,行善後的回向非常重要。如果希望行善時所造善根能獲善報、善根增長、不被毀壞、成熟迅猛、生生不窮,如果希望所造善根確實能夠「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希望所造善根能確實成為往生淨土的資糧,那麼一定要善於回向,至誠回向。(這裡補充一句,三殊勝為發心和正行、回向殊勝,三個關節都很重要,本文只是側重將回向提出來強調一下,但任何善行都不能離開三個殊勝。

既然回向這麼重要,作為修行的一個重要部分,為能夠最好地將善行回向利益自他,以下摘錄一些大德開示供道友們學習,以瞭解回向的理論、意義和方法:

大成就者阿秋喇嘛開示《放生行為之幾種杜絕》

六、不善回向

很多人因為自以為不去執著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勢。不重視回向,會導致大量功德轉化為人天福報,為將來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礙。所以每個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轉向出世間的種種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為,因其是有為法中最為殊勝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懇,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現報,所以放生者切要善於回向。免大量功德流於人天無意義消耗的福報也。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慧燈之光二》

我們要報恩,首先要學佛,然後成佛;在沒成佛之前就將自己所造一切善根回向眾生。能以菩提心、大悲心回向眾生,不但是自己造善根,同時也一定能利益眾生,因為有大悲心的人回向,眾生必定能得到這個善根而離開痛苦。假使我們回向時,一點點悲心都沒有的話,眾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就很難說了。慈悲心是度眾生的一個方便,同時也是清淨自己業障最殊勝的方法。只要有悲心,一定能度眾生。一切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慈悲心。由以上的思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報恩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成佛。

密宗白教剛波巴大師

「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在結尾一定要作回向,回向的真諦意義是無論我們積聚了什麼功德或善業,都不貪執或只想自己擁有,而願以此功與一切眾生分享。」對啦!當我們要回向前,就抱持著「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這即是大乘思想的特質。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3、回向殊勝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般若波羅密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裡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唸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唸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唸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痴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嚮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儘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圓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圓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唸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唸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唸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夾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為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回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為基礎。正如體肓運動員為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鍊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它的修法,在將基礎打牢以後再修也不遲。

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摘錄供參考

繼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之後,索達吉堪布也專門就此開示:

三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別雜念散亂,最後沒有回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歷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三殊勝。

三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三殊勝的竅訣。作為後學者,大家應儘量以三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雖然在很長時間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制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三殊勝」。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回向殊勝,是指在結尾以回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唸咒誦經、佈施供養、放生、轉經輪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有回向攝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阿彌陀佛修法》

4、回向和發願

該如何回向和發願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等善事結束之際,就應當將這些善業進行回向。普通的回向方法以前也講過,即「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就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加入「願以此善根,往生極樂剎」的心願,這是回向的方法。
 
其次,每次發願的時候,也要加入「願我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願。

發願與回向的差別是:發願時有無善業可以依託。比如說,在做完善事之後發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樣……怎樣……」,這叫作回向。其特點是,發願之前作了善業,可以說依靠我們的善根而發願,即是回向;那麼什麼是發願呢?無論有沒有行善,心裡所發的一切願望,都叫作發願。其特點是,發願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們能時常發願:「祝願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死亡之後,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時最好能常常這樣發願。

今後,我們無論是回向或是發願時,一定要在普通的發願和回向的基礎上,加入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每次都要加,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回向非常重要!

淨空法師

佛法裡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佈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裡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

不回向,你所修的福報、功德是有範圍的、有限的。

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變成無限的。

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則功德無量。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養功德才能圓滿。

我們修行,不是為自己修,而是為眾生修;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回向。

我們以智慧善巧方便將佛法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淨土,這叫回向。

念佛這個法門,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不回向法門」。

為什麼叫「不回向法門」?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

我們斷惡修善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不是為自己,成佛也不是為自己,乃至於我們生活、吃飯、喝水也不是為自己;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回向。

有恩的,我回向給你,這是報恩。

有怨的,我回向給你, 這是解除怨結。

冤業病,是冤親債主纏身。以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這是調解。他若接受,問題就解決;若不接受,就有麻煩。

佛教我們每天念佛、聽經,都將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希望他們明瞭,我們成就了,就是報恩、還債;這樣,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

我們拜佛、誦經、念佛,都希望回向給歷劫冤親債主,更應當發願:將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首先我來度你們。

超度不需要具備什麼儀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念佛,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回向,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心才清淨!

回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

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

回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給忘掉,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

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

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餘的佈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回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讚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

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準,我們要跟佛學。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我們除了學佛之外,還要面對社會的現實。在現實社會裡,我們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如何來過我們現前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恆順眾生」,這個日子過下去才沒有障礙。

要順他,不能不順。順的裡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順,是要有理性的順,這樣才沒有錯。

「恆順眾生」,眾生無論作善作惡,你要能夠忍得過,你要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這就是「恆順眾生」。

唯有恆順眾生,心裡才不起煩惱,心才會平靜。眾生惡,旁敲側擊誘導他,實在不能的,隨他去!幾時他回心轉意,幾時再來度他。

「普皆回向」是總回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淨土。

「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淨無為。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

「普皆回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將無量劫的恩人、冤親債主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最圓滿的回向。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

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嗔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


迴向的意義,為什麼要迴向?  

做迴向時先要瞭解迴向的真正意義,迴向就是:分享,回饋,感恩。  

學佛弟子的迴向,就是把一切所作善業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分享,回饋給一切眾生共用,感恩一切眾生對我的護持、互助。  

最好是隨時做完一件自認是善功德,如念佛號,持咒告一段落,誦完一卷經,修完一座法,做一件善佈施等等‧‧‧善業,馬上就迴向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就這麼簡單一個誠懇心念,能觀想十法界當然更圓滿,這樣所作善德,就可無漏失的讓要迴向的每個對象收到,  

【也回向自己】,這樣的迴向長久累積,八識田中的善根資糧會漸漸滋長,惡業漸漸就消除。  

為什麼迴向要時時在做,因為五濁世界,眾生煩惱業深重,也許上一分鐘還歡歡喜喜充滿善心善念,但是下一分鐘因外境的種種刺激,又起無名的煩惱惡念,因為無法一天到晚,心念都保持在不隨外境變化,而會輪迴在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中,就是當世大成就者也不保證做得到,如果他做得到,那即可寂靜涅盤,不必再來輪迴了。因此,不要把不好的【心念】迴向出去,再讓法界又迴向給自己,所以好的迴向,即是好的心念,好的心念,即是好的迴向,迴向回來也是好的,而且會加倍的好。  

迴向只是當下誠誠懇懇的『一念心』,並不是跟著大眾,隨班捧著經本,照經書上文字,有口無心的念經歌,才叫迴向,迴向即是自己【護心】的修持,也是時時警惕自己,要常保持【清淨善良心念】的好方法,所以迴向不一定要定在什麼時間,地點,才刻意的做,如果這麼制式化,死板教條化,那學佛就會是一個難以負擔的重擔,會越學佛越煩惱,不得自在,自己不自在,也影響周遭的人生活的不自在。  

迴向時首先想像諸佛、菩薩在我面前,他們從無始以來就發願為眾生的究竟利益而修行,並將一切功德迴向給所有眾生。我也要隨諸佛、菩薩之願、像祂們那樣迴向,將我所做的一切善法、修持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然後觀想諸佛、菩薩印可:「汝願成就!」  

為什麼要迴向?  

我們凡夫心量狹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很少替別人著想,更難替社會大眾想。  

小心小量,這是修行開悟證果最大的障礙。  

佛說:「一切眾生原本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然而,我們現在的心量卻小得可憐!  

佛教導我們迴向,迴向真正的目的就是拓開心量,擴大自己的慈悲心。  

無論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自己不享受,將果報貢獻給一切眾生,即是迴向眾生之意。貢獻給虛空法界,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即是迴向法界之意。  

迴向實際(實際即心性),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所希求的無上菩提、明心見性。  

我的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明心見性;所有一切果報,都是希望能利益一切眾生。因此,迴向真正的用意就是拓開心量,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  

迴向的重要性  

回向是在圓滿善事之後,願善事功德成熟於一種佈施。  

回向極為重要,如佛在《慧海請問經》中說:" 譬如水滴落大海,大海未竭彼不盡,如是回向菩提善,未得菩提亦不盡 "。  

如水滴一樣小的善事,若能融入菩提願海中,則此善根永遠不會枯竭,反之若不回向,則所行善事之果報不會增廣,且只能成熟一次。  

又如至尊 米拉日巴說:" 山林禪修大修士,與供養之功德主,同獲成佛之緣起,緣起精華為回向 "。 

即通過回向,山中修行人與供養的施主都會同得成佛的緣起,二者都具有功德。  

此回向的重要性和功德之大,欲詳細了知者可參閱《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與《般若攝頌》等經論。  

在此回向時,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薩或聖者祖師所作的回向文,若時間具足最好是念《普賢行願品》,若時間不充足可念: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或『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或念:"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或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等等都可以。  

( 感謝釋禪淨上師開示 )  


迴向的力量

很多佛家儀軌的最後都有迴向文,其實就佛法的觀點,我們在任何時候,做的任何功課、修行,都一定要記得做功德迴向。

迴向的力量有多大,看看經典怎麼說。

 

廣嚴城的餓鬼眾

佛陀在廣嚴城的時候,那裡的信眾準備在第二天迎請佛陀,供養午齋。當天晚上,有五百餓鬼來到佛陀面前請求:「明日供養您的善根,可不可以迴向給我們?」

「為什麼要迴向給你們呢?」佛陀明知故問。

「我們是廣嚴城這些人的父母,以吝嗇之業而轉生為餓鬼。」

「你們明天前來就可以。」

餓鬼們卻說:「我們長相這麼醜陋,若被親朋好友看到,實在不好意思。」

佛陀說:「以前你們作惡業的時候,都不覺得慚愧,為什麼現在果報成熟在身上以後,才感到羞愧呢?如果你們不來,無法把功德迴向給你們。」

餓鬼們只得答應了。

第二天迴向時,五百餓鬼如約前來,廣嚴城的人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

佛陀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害怕,這些餓鬼是你們父母轉生的,它們生前為了你們而造惡業,如今變成這樣的身相,是否能將善根迴向給它們?」

人們回答說:「既然如此,無論如何也要迴向給它們。」

佛陀迴向後,那些餓鬼立即轉生到三十三天。

 

婆羅門女救慈親

很久很久以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出世,像法時期有一婆羅門女,善根深厚,信仰佛教極為虔誠。但她有一個邪見較重的母親,不但不信佛教,反而誹謗僧眾、輕毀三寶。婆羅門女想盡一切辦法勸母親,但始終無法轉變她的觀念。

後來母親過世,婆羅門女很傷心,據母親生前種種,推知她肯定墮入了惡趣。於是婆羅門女變賣家產,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在佛像面前一直虔心祈禱。之後感得佛陀在空中告訴她,要想知道母親轉生何處,回去誠心念佛號即可。

婆羅門女回去後,不斷持念佛號,以佛的加持和威力,她看到自己來到地獄,並目睹了各種苦難慘境。有一鬼王名為無毒,前來迎接她。

她問這是什麼地方,鬼王說:「這是鐵圍山。」

「鐵圍山不是地獄嗎?我怎麼會來到這裡?我母親是不是轉生到這裡了?」

鬼王告訴她:「你母親本來在此受苦,但三天前已經生天了,因為她女兒為她設供修福,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婆羅門女回到人間後,對因果更加深信不疑,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佛陀告訴大眾說,當時的婆羅門女即當今的地藏菩薩,當時的無毒鬼王即當今的財首菩薩。 

 

為什麼要迴向?

迴向是是有功德、有力量的,對眾生有無量的利益。一般來講,中陰界的很多眾生沒有機會行持善法,若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在人間行持善法,就希望他們能將善根迴向自己。所以我們如果聽說人死了,尤其是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應該馬上念《普賢行願品》《觀音心咒》來迴向,這樣他們一定能受益。

因為我們是凡人,一旦離開了佛堂,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對很多世俗上的事情時,難免會產生煩惱,一旦有了煩惱,貪、瞋、痴、嫉妒、傲慢就會自然表露出來。為了不讓這些貪、瞋、痴、傲慢、嫉妒,把我們所做的功德燒掉,所以我們要做迴向。

讓善根福德因緣往上增長越來越多、永不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功德的迴向,就好像將自己的一滴水倒入大海,涓滴入海,只要大海不枯,你的功德永遠存在一樣。這樣的話,就不會因為自己的脾氣、瞋恨心燃起時,把這個功德燒掉;就算燒起來也沒關係,因為只燒了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剩下所有眾生的功德,還是會成熟在我們身上。

所以佛陀說:「為利益眾生而成就自己。」不要怕將功德全部迴向給眾生,也不要斤斤計較要保留多少,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被自己的五毒燒掉的話,十方眾生那裡還有我們的善根福德呢!更何況眾生都曾經在輪迴中做過我們的父母!

作為一位佛教徒,迴向功德給眾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因為有修行佛法或廣行善事而累積功德,很多的業力會被凈化。我們的善心發出來後,用我們的菩提心,凈化自己的心,種了眾多的福報,已經利益了自己,當然也不要自私,要去利益更多的眾生,要把所有的功德迴向給天下所有的有情眾生,那麼,整個功德就圓滿了!


印光大師:不回向也能獲大益嗎? 

不能。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悟正謂不回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不回向,令久亡父母獲益超度,唯得道聖人則可。

悟正之語,混凡聖為一概,不可依從。

依之則勿道不得往生,即人天福報,亦不穩妥。

以無感不能仗佛力,但任己修持,比誠感者相去懸遠。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40頁 復陳士牧居士書九)


印光大師:回向有什麼功德和利益?

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功德則無量無邊。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殁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 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4頁 復周孟昆弟書)

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45頁 復章道生居士書一)


迴向有何意義?

「迴向」的意思是:「把自己所修習的善根、功德,讓別人來分享,同時把它儲存做為自己追求佛道的資糧。」

佛教徒做完早晚課,或是做了一件善事,總是要默念一下:「願以此功德,迴向於一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種存心,就是時時刻刻以天下蒼生為念,具有菩薩無盡的悲憫與誓願,不就是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嗎?

學佛要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迴向既然是把「一切所修的善根,向於眾生,又向於佛道」。不就符合菩提心的條件嗎?(見:天華.「丁福保-「佛法大辭典(一)第457頁「天台五梅」條)

淨土宗行者,念佛以後,一定要這樣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那是因為:佛、菩薩建立淨土不能遠離眾生,也就是說淨土必須「依靠」很多志同道合 的人,才能建成。所以西方世界或他方淨土都必須等待大家的奉獻心力去莊嚴它,人人盡的力(行六度)愈多,西方就愈漂亮。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西方世界不是彌陀一個人建成的;雖然它是彌陀參考兩百多億他方淨土後,所設計出來的藍圖。但缺少你我的一磚一瓦,西方世界永遠就會缺少那麼一點莊嚴。因此;你我都需要迴向,來莊嚴佛的淨土。

為什麼「迴向」還能「迴自向他」──與別人分享呢?聖嚴法師有一則很好的比喻:「這像天空的太陽光通過反射物(如鏡或金屬體)的折射,便可使戶外的太陽光照射到室內的黑暗處。」(見:「正信的佛教」──「佛教相信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嗎」)

迴向除了「迴自向他」(與人分享)之外,還有「迴小向大」的意思在。試想:一個人行善的功德,微不足道,不足以成就大事;但是「積沙可以成塔」,集合眾人的點滴功德,就可以匯合成為汪洋大海。

以下的例子,也可以用來說明「迴向」的作用:它像「某某基金」的招募一般,人人利用郵政劃撥存進一小部分的金錢,日子一久,積少成多,不就成功了?

有人怕功德一旦迴向,自己不就減少或耗光了嗎?這是不必要的憂慮。「四十二章經」有一則比喻也很高妙:「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一炬來分取,熟食除冥(煮飯、照明),此炬如故。」

迴向不但可以讓別人分享,也可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因此佛教徒要了解迴向的意義,當然更要身體力行。


清淨的無毒回向

《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 

以《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作回向,非常殊勝~~

注:時間充足,最好念《普賢行願品》頌詞全文作為回向。

《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有關回向的比喻:

是一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

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

就如某人以十圓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圓錢一樣。

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

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

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

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

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

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

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

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

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

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

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

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頌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

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以上節選自慈誠羅珠堪布《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普賢行願品》迴向偈簡釋

作者/蓮華遊舞

●《普賢行願品》功德簡介

華嚴海會上,普賢菩薩親告善財童子及大眾,若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門,應修普賢廣大行願,由此演說了一部涵攝一切佛子行願精華的《普賢行願品》。自此,印、藏、漢地都遵修此經,作為成就菩提佛果的圓滿正因、淨障集資的無上方便,以及迴向功德的必修功課,故成為顯密諸宗修學菩提心願行的最勝經典。

經中普賢菩薩發願往生,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為後代佛弟子們揭示了一代時教以淨土為歸的甚深旨趣,而成為淨土宗的重要經典。普賢行願力量不可思議,臨命終時,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一切時中引導行人。一刹那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蒙佛授記;從此圓滿普賢願海,分身塵刹,廣度有情。故此經是累積淨土資糧的最殊勝方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亦為深入聖者境界的要門。

●《普賢行願品》迴向偈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以下就此《普賢行願品》精要八句,簡釋之︰
 
一、入於菩薩之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此處隨學文殊大智及普賢大行。「勇猛」形容般若空智的力量,謂文殊菩薩以智慧劍從根斬斷無明、我執之根本;「普賢慧行亦復然」謂不僅隨學文殊的勇猛智,亦隨學普賢的巧慧行。「行」前加一「慧」字實有其深義,「慧」指巧慧。《無垢稱經》云:「何為菩薩繫縛解脫?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因此,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菩薩的繫縛。可見普賢行是巧慧行,內有靈明的智慧。否則,一己我愛之執深重,連最基本的德行、品格都無法達到,如何能施展無邊妙行,而起度生大用呢?究竟而言,以根本智證悟法界之後,方得以流現廣大的菩提妙行,故智慧和方便不能分離。

何以要迴向生生世世隨學文殊、普賢,其中有什麼重要意義呢?《清涼疏》上釋:「文殊表解,解發願故;普賢表行,解起行故。故願與行,分屬二聖。」文殊表甚深之解,具有智慧方能理解種種發願的意義;普賢表示廣大之行,即是由「解」,所生發的「萬行」。因此,願或智慧屬於文殊,行屬於普賢。這是用解、行作為解釋——文殊表示能起的「解」,普賢表示所起的「行」。

《華嚴經》中,彌勒菩薩曾說:「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諸菩薩行,深入解脫門,滿足大願海,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意思是說︰由解瞭智慧得發大願,以願力推動而親近善知識、聽聞菩薩行、趣入解脫門,皆由文殊的威神力所致;換句話說,須以文殊的般若空智為指導,方能出生菩薩六度萬行。總之,智慧如目,行持如足;目足必須並運,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文殊勇猛之智,不能了悟本具的妙明真心;如果缺乏普賢之慧行,也無法圓顯本具的萬德莊嚴。唯有文殊智和普賢行並運,才能證得無上菩提道果,此為本頌所蘊涵的深義。一切菩提行的要點,都歸攝於此頌當中,故迴向善根當學文殊、普賢安住於三輪體空的境界,將一切善根毫無執著地迴向一切眾生。 
 

二、入於諸佛之迴向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念此頌時,應將自己所修持的所有善根,迴向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共同稱歎的如是最殊勝大願(簡言之,即是弘揚佛法與利益眾生),為自他共證普賢殊勝行,而猛厲迴向。

這一頌提到普賢願是最殊勝之大願,這是因為普賢行願總集一切佛菩薩稀有之行,涵攝菩提道由「因」至「果」的所有行願,且願願「稱法界心,極法界量」。從自利來說,以普賢行願力能速疾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能引生暫時與究竟的無邊利益,成為現證菩提的最強之因;從利他而言,以普賢行願而迴向,能成就盡虛空、遍法界的有情,增長無量利益安樂的功德。因此,普賢行願是最殊勝的大願,三世諸佛莫不稱歎。

大乘菩薩的所有修持,都包括在文殊智和普賢行中,《文殊師利發願經》云:「如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行,我所有善根,迴向亦如是。」所以我們應該發願:願在一切眾生度盡前,生生世世得到文殊師利菩薩大智的攝受,具足普賢王菩薩的無量大願——對大乘行者來講,這兩點是不可缺少的。

龍樹菩薩說,「文殊師利勇猛智」等八句是極為殊勝的迴向,一切大願都總攝於其中,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僅念此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此二偈頌被許多漢藏大德廣泛引用,非常簡單易行,迴向時若無暇念完整部《普賢行願品》,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偈頌,作為代替。


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回向偈三

大慈菩薩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回向偈四

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回向偈五

文殊菩薩發願偈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回向偈六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普願盡法界。沉溺諸有情。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回向偈七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八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正法久住,法錀常轉。

災障消滅,禍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極樂。

 

回向偈九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哀攝受,證知忏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我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回向偈十

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回向文十一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

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後附) 

 

備注:不論念經念佛,念完後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選適合自己的一個即可。(每句字數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長短不一,叫“回向文”。)上面是本站簡選的十一個回向偈(文),其中第一個最常見,其目的是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另外補充說明一點:如若以誦經念佛來超度自己的冤親債主時,應該用“傳地藏法門”網頁中所附注的專用回向文。(超度幽冥界眾生時最好誦讀《地藏經》,可以起到很好的開示作用,淨空法師在有關超度問答中已經提及:幽冥界眾生最喜歡聽的就是《地藏經》。對於法界眾生、仙眾等冤親債主也可以誦《金剛經》。)

若向佛菩薩許願,例如求自己父母身體健康,疾病早日痊愈等願時,也無需再用上面的回向偈,只要酌情向佛菩薩陳述,表達清楚用意即可。例如:“願將此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給我的母親,願她能早日康復,不再受疾病之苦……”,並沒有固定的行文,只要誠心,無論你怎麼說,怎麼回向,佛菩薩都會感應的。


關於迴向,學佛人普遍存在一個誤解!

有關迴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

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

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即是迴轉善根,有所趣向,把所造善根力集中加於某目的,使之儘快得以實現。所以,為了達到某特定目的去行善,可以陳述或心中憶念所求之事而迴向,同時以廣大無私的發心把這些功德迴向給其他目的甚或法界眾生,還可以令自己的善根增長廣大,乃至無量無邊。

最好按印光大師的開示,先將善根迴向法界一切如母眾生(暫時離苦得樂,究竟往生西方,同成正覺),然後再進行別的迴向。

一、什麼是迴向?

迴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

迴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迴向的內涵。

迴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迴向,二是無毒的迴向。

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有執著的迴向。《般若波羅密多經》里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迴向是指無執著的迴向、無緣的迴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迴向。無毒的迴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迴向,二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

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里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其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這種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迴向,卻可以代替無毒迴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迴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迴向。

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迴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

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迴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凈的無毒迴向。

二、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什麼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1、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2、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3、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4、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痴為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迴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迴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迴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迴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迴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迴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迴向,這是最殊勝的迴向。
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迴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迴向而是發願。迴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迴向的善業。

三、有關迴向的其他注意事項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1、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

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儘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2、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迴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迴向,就是大乘菩薩的迴向。

有關迴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

那麼,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

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迴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迴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迴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迴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迴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凈,此清凈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迴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迴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迴向發願文。


迴向要踏實,不要不著邊際

地藏殿和尚開示:

經常有道友問誦經怎麼迴向,放生怎麼迴向,印經怎麼迴向,上香怎麼迴向?或者說是不是一定要把功德都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才功德大,發心大?是不是大回向比小回向重要?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點,迴向是一種修行法,既然是修行法門,自然就跟其他法門一樣,都是一步步來的,都得腳踏實地,都得真誠,不要虛無縹緲,或者說好大喜功。不然,你太誇大,就變成了欺騙佛菩薩了。

如何才算腳踏實地的迴向呢?進廟三柱香供佛,第一支香,皈依佛,迴向父母無有病苦,安樂長壽;第二支香,皈依法,迴向家宅永安,社會和平,無諸暴力;第三支香,皈依僧,迴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不要第一柱香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第二柱香也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第三柱香還是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其實你的內心根本不著邊。

第一是父母,第二是家庭,第三是國家社會,一步一步來,你的人生會很踏實,不要認為這很勢利、很功利,這才是真實的人生。若你想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也可以,但是在很平靜的時候。家裡無憂無慮,父母健康長壽,子女乖巧,事業也順利,自己紅光滿面、身體健康、活潑蹦跳。此時此刻,你毫無憂慮,才有可能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什麼時候才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呢?家裡無憂無惱,父母健康長壽,子女乖巧伶俐,事業也順利,在這種狀態下,你所做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這才有可能被領受,被放大,因為你無憂無慮的狀態下,最容易清淨。

不要輕易地想: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這樣功德比較大,大的功德讓我兒子考大學,到頭來你的目的還是希望兒子考上大學,那麼你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就變成欺騙佛菩薩。學佛人是踏實的,一步一步做得很真誠。

學佛人是踏實的,要一步一步做到很真誠。真正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是沒有目標的。什麼時候才算迴向給了法界一切眾生?不為自己,不為家人,不為任何什麼。

另外,大家看《地藏經》上常說“迴向法界”,要搞清楚,“迴向法界”跟“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是不一樣的。“迴向法界”是自利行,“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是利他行。

迴向法界,法界就是法身。在你的觀念裡,法界歸法界,是世界的全方位,法身是法身。但其實,進入法界之後,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全法界是一法身,全法身是一法界,法界等於法身,法身等於法界。

我們說進入法界,即是我要迴向,讓我成就法界,讓我成就法身之意,成就「智正覺世間」與「器世間」,當智正覺世間成就、器世間成就,你的眷屬世間必然成就!所以當我們迴向的時候,叫作迴向實際、迴向真如、即是迴向真理。

經典告訴我們,透過佛像這個媒介,你能不能感受到覺悟的存在?透過菩薩的形像,你有沒有感受到生命因素的存在?若經常導入到你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導入到你的生命因素,導入到你的生命性德,那要學佛、成就便很快了。

經典裡說:「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好好想想,你不知道已經看到佛菩薩的形像多少回了,有價值嗎?你明明供養了很多,你有福嗎?有沒有想過你這樣供養對嗎?要怎麼做才對?

「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你拜過了嗎,罪又滅了多少?念佛念那麼多,有人還打佛七,一天念十萬遍,福增無量,問你增了多少?你說:「下輩子就知道,下輩子我福報很大。」這輩子比較重要,不是不尊重下輩子,但以一個修行者而言,不是永遠都在修下輩子,那這輩子要怎麼辦?

真正要問的是,我這樣念佛對嗎?問題不在相上,而是在本質。本體裡,你到底有沒有相應?沒有相應,那就不算,你與本體越接近,它兌現的時間越快;若你與本體相應的距離越遠,即叫做遠種菩提因。

佛法不會騙你,你該去把距離拉出來,這叫疑情。「我這樣禮佛念佛對嗎?這樣子迴向對嗎?這樣布施供養,都說得福無量,可怎麼只是煩惱無量而已,煩惱都不消,我不需要福無量,我只要沒煩惱就好。」很多同修都這麼說:「師父,我真的不要功德,不要給我煩惱就好…」好多人這樣求。

這時,該想一個原則:我在佛門中,佛事門中,福田第一。種了那麼多福田了,怎麼沒下文?你不要抱怨,只需問:「我這樣做對嗎?」要記得,這是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道關卡,倘若不具備這個必備條件,就別想成佛道了

 

用意緣來供養三寶

是否有必要給親人單獨做功德迴向?

持咒108遍的意義跟禁忌

回向給某人,是否就能得功德利益?

回向和發願是一體的

發願回向念佛法

惡道眾生和中陰眾生盼的就是回向,迴向的巨大力量能使眾生從地獄解脫

謹記誦完經一定要念補闕真言,可補念經時的妄想等缺失

念佛的時候如何發願與回向--六種往生淨土發願文

這個迴向偈子,三種迴向統統具足!

回向有有毒和無毒兩種!

佛門最全的發願回向文

在這些齋日裡,持佛菩薩名號,可以求福滅罪

什麼是今生真正的福報、最大的福報?家裡沒有修行人,子孫難以興旺!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佛弟子的早晚課,應該怎麼安排?

為什麼要定期舉行超渡?應不斷超度祖先才能閤家平安事業順利!

修行功德,千萬不要只回向給冤親債主!

關於回向-學佛人普遍存在一個誤解

迴向的力量

布施利益眾生應如何回向?

回向護法神很重要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