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 深扎信根
大安法師

──《淨土宗教程》講記 五

淨土法門的修學,起先絕對不能看太多太雜,解和行一定都要一門深入。

解和行怎麼深入?要專看淨土宗方面的書:淨土五經一論,中國淨土宗祖師的著作。要在這里反複地去熏習,反複地去看。

我常常講個比喻,就像臨摹,我們選了一個字帖,先從臨摹開始。在臨摹的過程當中,要放棄自己頭腦當中原先的筆劃,只是去臨摹。臨摹得越像,就越成功。

這個臨摹的過程,就是將我們的知見,轉為佛的知見的過程,不寫自己的筆劃,就是把自己的凡夫知見徹底放下來的一種狀態。

通過臨摹建立正知見,是達到什麼效果呢?達到信根深扎在我們的心地里,產生堅定信心的程度。

這個信心不是一般的信心,是像金剛般的信心,猶若金剛,不為其他的見解、法門所動搖,能夠摧毀一切懷疑、一切煩惱。

有時候比喻成滾雪球,學佛法,一開始不要搞得那麼多,貪多嚼不爛,核心一定要非常密集。先建立一個密集的球心,然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慢慢地拓展,就像滾雪球。你想要滾大,球心一定得非常密集,否則滾不大,球會散的。

所以開始一定要在知見的建立方面,讀淨土宗的經書和著作,一門深入,不能亂看別的。

我本人在淨土宗方面,也是僥幸走了這條路。

當時有出版社要我輯譯《淨宗法語大觀》,由于一年後就要交稿,至少一年沒有時間看其他書,專注于找大量淨土宗資料。

在很多的佛言祖語當中,首先進行選擇;選擇後要歸類;歸類時須把名相概念找出來,然後再翻譯成現代語體;現代語體翻譯出來還要修改;修改以後還要校對。

總之在這本書上反反複複,多次深入。倒是以後想起來,至少一整年我都在一門深入,沒有時間看其他的。

輯譯《淨宗法語大觀》時看到了印祖的一篇《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在信里他勸體安和尚,你如果對淨土的教理信心完全通達了,權且擱置不論;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一定要把宗門教下的東西全都放下,心平氣和地去看淨土宗方面的書。

印祖指出,在淨土宗教理未能通達之前,只能去看像《淨土三經》、《淨土十要》、《龍舒淨土文》、《淨土聖賢錄》等淨土宗經典,要反複研讀。

此外印祖在其他開示里,對那些想做大通家的人都加以呵斥。很多大居士很有文化,要讀這個書讀那個書,印祖都不讓他讀,要求老老實實讀淨土宗著作。

我當時想,為什麼印祖反複這樣說,肯定是有他的道理。

原來我是做學問的人,喜歡遍覽群書,讀了印祖的開示後,就有幾年時間,其他書不敢看了,專門看淨土宗的書。

慢慢的,我發覺,還幸虧走了這條路。

因為如果看多了通途法門的經論,用通途教理去觀照淨土法門,就很難對淨土法門產生信心,因為淨土法門的建立、修行方法和產生效果,跟通途法門是不同的。

所以,印祖也說,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淨土,那真是刻骨銘心的判言。那個時代,很多通宗通教的人不信淨土,現在也亦複如是啊!

因此,我們就不要走所謂的“通宗通教”的道路,一定要先走“淨土一門深入”的道路,在對淨土宗主要經典沒有滾瓜爛熟之前,其他的東西先別去看。


夢參老法師︰「一門深入」,不要貪大貪多

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來驗證這個心,無非是訓練心的一個方法;我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都是在說明「練心」。

「練心」應該在什麼地方練習呢?就在「生活」當中!就在你面對一切的人、事!處理之後,你就會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還是「波濤洶湧」?是有功力,還是沒有功力?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舉自己讀《金剛經》的例子。

我平反之後,再次回到中國佛學院教書,開始讀《金剛經》,那個時候我讀起來,跟我以前所學的、聽的、講的完全不一樣,好像很生疏。

以前慈舟老法師、倓虛老法師也講過,但是回憶他們講過的話,感覺自己不甚理解,反而從那個時候開始讀《金剛經》從不間斷。十年之後,所有的問題自己突然有了解答,這是怎麼來的呢?是讀了十年《金剛經》所換來的。在這個時候,你說有「悟境」嗎?沒有,只是以前的疑惑,自己已經能夠解答了。

在理解《金剛經》之後,再來看《阿彌陀經》等其它的經典,它們都是相通的,相同的疑問,也都能夠理解的;如果再繼續讀上十年,我想情況就會有變化了。讀經的時候,心裡遊蕩,思緒紛亂,雖然不是遊山玩水,但又回到以前的境界,這就是錯誤的。

讀經,心沒有「住到經上」,換句話說,你吃飯沒有住到吃飯上,喝水沒有住到喝水上——心跑了,這就沒有辦法了,這樣讀誦經典所得的利益很少;雖然每部經上都說,你讀此經會得到什麼福德,那些都是鏡花水月、不可靠的。

功德是因為你讀經的時候,心裡產生般若的「明」,有一種「照慧」,這是在「解」上來論功德;如果你只念到文字,以為就能有好大的功德,有沒有功德呢?有,但跟你這個「智慧」的功德,是不能相互替換的。

我再舉個念經的例子,大家有沒有念經念到心神遊蕩,晃到哪兒去了都不曉得?還有,你在誦經時電話正好來了,不管你誦經是否完成了就去接電話,你這部經算不算「圓滿」呢?如果你去接電話,你就不能繼續剛才未完成的部份繼續念下去,必須「從頭開始」誦經。

讀誦大乘經偶爾會有「入定」的情形,好像很快就念完了,平常讀《金剛經》需要二十分鐘的時間,可是今天突然只要十分鐘就可以持誦完畢,仔細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哪一段經文!那是因為你的精神今天特別「集中」,所以有此收穫,但這要你自己認定,一點也滲不得假的。

念佛也是如此!

先是「計數」,計一計連數字都沒有了,我們念經、念佛都有這種情況,能念的人、所念的經,好像都沒有了,還在念嗎?沒有念嗎?四十多分鐘一下子過去了,這也是好現象,這是你的心「明白」了,漸漸趨於「寂靜」。

不論修哪一法,裡頭都會有很多的體會,每個人都會有的,只是深淺不同、時間的長短不一,每個人下的工夫如何?只能自己領受了,並不適用其他人——你是你,他是他,不是嗎?

我們看別人的境界,不能把它搬到我們自己身上來,那是不適用的。因為有時候只是心裡出現「短暫的寂靜」而已,你還沒有得到,要真正的入定,我今生恐怕做不到了。

我們初信佛的人有什麼毛病呢?

太貪心——貪大、貪多。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金剛經》,也好;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負擔不了。

要「一門深入」,念經的,我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正在念當中,一會兒「阿彌陀佛」,念得很浮。你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

要這樣子堅定不移的,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斷的時候,會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了,不該斷的。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一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