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眾生平等?】
眾生平等這句話也被很多人誤解。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間、男女之間、甚至每一個兄弟姐妹之間,何曾平等過?有人窮,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賤如螻蟻。佛法中所謂的眾生平等,是指眾生法性平等,對眾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規律面前,眾生平等,而非說眾生的際遇平等,禍福平等。眾生的差別,站在因果這個大環境下,就可以理解了,而且來得自然,也能讓人心服口服。眾生的不平等,是因為大家從無始以來,造的善業、惡業不平等引起的。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惡多,有人作惡少。沒有理由要求不論作惡行善,轉世為人之後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
佛教眾生平等的來歷
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有不少人本來是外道門徒,後來經過佛法的薰陶,轉而皈投佛陀座下,成為佛弟子。例如婆私吒、婆羅婆二人便是婆羅門出身的青年,當初他們跟隨佛陀出家,引起其他婆羅門的責難,罵詈他們道:「婆羅門是至高無上的種族,是從創造宇宙之神的梵天嘴巴中生出來的,是梵天的繼承人,而你們竟然與卑賤階級的人民在一起,甚至禮拜這種人為師,簡直是自貶身價!」
佛陀聽了,對弟子們說:「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這樣說罷了。他們說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嘴巴生出來的,那麼婆羅門的女性就不由母胎生子嗎?不管那一個階級的人,都有做善事和做惡事的人,任何階級的百姓,只要能夠謹言慎行,身口意三業清淨,捨棄一切執迷,努力開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這樣的人便有資格被稱為至高無上的人。」 佛陀這種眾生平等的思想,引起各階級人民的共識,紛紛加入僧團,打破印度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佛陀是社會的改革家。
眾生依據其生存狀態分為兩種: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凡是有情識的,如人與動物等,都叫有情眾生,沒有情識的,如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都歸為無情眾生。 一切有情眾生都在三世六道中輪迴。《妙法蓮華經文句》有云:「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 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五道指六道中的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所謂的三世六道是佛教建構的時空模式。「三世」即是指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世界,每一住世界又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分,「道」的意思是往來住所。阿修羅、人、天是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惡道。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無一例外地要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無窮流轉。同時,因為它們在三世中的「業力」的各不相同, 決定了他們在每一住世界六道中的位置也不 同,有情眾生在不斷重複經歷三世的過程的同時在六道中不斷輪迴,所以稱作三世六道輪回。
所謂的「業」指的是有情眾生之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它能招感 苦樂染淨之果,即果報,並以輪迴到六道中的善道或惡道的形式表現出來。換言之,眾生在前世為人道者、現世或許上升到天道,也可能下降到地獄道,來世則有可能輪迴到阿修羅道或其他眾生道。至於輪迴到六道的哪一道,取決於眾生的「業力」。
眾生在過去世所作的「業」決定了它在現在世輪迴中的苦樂果報,現在世的苦樂是過去世的業報.依此類推。 有情眾生的「正報」必然同時伴隨著無情眾生 的「依報」。有情眾生依據在過去世的行為所產 生的「業力」在現世獲得的「果報」佛教稱作「正報」。
所謂「依報」是指有情眾生所依據的環境。 亦即生命主體賴以生存的山川河流、樹木花草等無情眾生。佛教認為「正報」必然伴隨著「依報」,任何生命體必須依存其生存環境,因此環 境與生命體自身的存在是合而為一的,兩者之 間的關係是合而不二的,所以稱之為「依正不二」。也就是說,佛教把生命體與生存環境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顯然,根據佛教的緣起理論,三世間六道眾生本質上是相同的,否則,畜生、阿修羅、人、 天等之間就不能互換角色,所謂的今生為人, 來世做牛做馬的說法也就沒有了依據。因此, 在佛教的觀念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種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長阿含經》 明確指出:「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 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 所以在《阿含經》中,佛陀自稱「我今亦是人數」,意思是佛與眾生本來都是平等不二的,差別只是在能否滅除煩惱;能滅除煩惱的是佛, 反之,是眾生。可以說,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佛教的視野更為開闊,並沒有僅僅侷限於人類本身。
【眾生真的平等嗎】
濟群法師
問:怎麼理解眾生平等?蚊子和我們是平等的嗎?受戒後怎樣對待老鼠之流?另外,清理環境時難免誤傷小動物,這會犯戒嗎?為什麼要愛護它們?
答:眾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謂平等,是從佛性和業力角度來說。眾生皆有佛性,造業皆會感果,在這個層面,眾生是平等無別的。但生命在延續過程中會有不同積累,所以每個生命的起點各不相同。在六道眾生中,人的身份最為可貴。因為只有這個身份才是解脫、成佛的法器,所以佛陀說人身難得,但沒說蚊子難得。
對老鼠、蟑螂之類的處理,在戒律中也明確說到。首先是盡量搞好環境衛生,防止它們滋生。如果已經出現,要選擇不傷害它們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搞衛生時無意傷害了小生命,雖然有罪業,但比較輕,且屬不定業,受報時間和結果都不確定。但從戒律來說是不犯的,因為戒律是具緣成犯,無心造作的行為不在此列。
愛護生命,既是給其他眾生以安全感,也是為了長養我們的慈悲心。這不僅有益於眾生,也有益於自身生命的改善。學佛不是為了獲得某種身份,而是要學佛所行,圓滿佛菩薩具備的悲智兩大品質。愛護生命,正是成就慈悲品質的具體實踐。
嘎瑪仁波切:眾生真的平等嗎?佛曰:「一切的創造者是共同的業力!」
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其他宗教承認這個世界有造物者,比如會告訴你,你的生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你的喜怒哀樂,得到與失去,全取決於上帝高興或不高興,所以你只能照他的旨意去做,才能得到永生;如果你沒有照他的旨意去做,那你就可能永遠墮落到地獄等等。
命運掌控在萬能的造物者手上,這是其他宗教的一個基本共同理念。佛教則認為,所有的這一切創造者是我們共同的業力,小的業力創造你個人的業力,大的共業創造這個世界萬物。所以創造者不是萬能的上帝,而是我們的靈魂,我們各自的靈魂思維創造出不同的業力。
眾生平等,是佛教的一種基本思想。但有些人還是有疑問,“佛陀高高在上,我們還要燒香還要拜他,我與佛哪裡平等了?”“你看我們師兄弟姐妹裡面,有的很富有,有的很貧窮,有的長得很好看長得很帥,有的長得不好看長得不帥,怎么平等了?”“眾生平等?怎么長得都不一樣,家境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你看人家要什麼有什麼,我要什麼沒什麼,怎么可能平等?人家健康我生病,人家天天遊山玩水,我一天到晚要工作,那眾生肯定不平等……”有的人覺得不公平,不平等而產生各種煩惱,殊不知,那是業力的不平等。為什麼業力不平等呢?各自造業的方式不同,承擔的果報也不同。
佛教告訴我們,眾生平等。那高高在上的佛菩薩跟我們這些凡人有沒有差別?如果佛跟我們沒有差別,我們為什麼還要信佛,還要拜佛,還要跟著佛菩薩修行呢?重點是我們現在還是一個沒有覺悟的佛,還被業障——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這些如烏雲般的業力所遮蔽,就像晴朗的天空上,燦爛的太陽被烏雲給遮住了,人們只能暫時看到雲層,但太陽還在那裡,並沒有消失。
凡夫俗子的佛性,嚴嚴實實地被自己的煩惱業力障礙住了,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業障慢慢清掉,最後讓原本赤裸裸的、光明的、智慧的、慈悲的本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如來藏完全顯露出來。一隻螞蟻的如來藏,一條蛇的如來藏,一隻蟑螂的如來藏,一個人的如來藏,跟一位偉大佛陀的如來藏,其實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但是上面有沒有被業力遮住,遮到什麼程度,就有差別了。有的遮得特別厚,我們叫業障深重;有的遮得比較薄,我們說業障比較輕。當業障淨化得越來越薄,我們就說他是羅漢是菩薩了;最後所有的業障全部淨除,就成佛了。眾生本來即是佛,然為客塵染。垢除,即是佛。我們從這個層面上可以看出眾生平等。
眾生的另外一種平等,是都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不管是什麼種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動物或是其他眾生,都不希望身心痛苦,生離死別,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不想遇到偏偏遇到,別人造成的傷害,自己內心的傷害等等,沒有一個生命願意接受這一切。不希望痛苦,從這點上來看,眾生是平等的。眾生還都希望獲得快樂,哪怕是畜牲也希望得到快樂,一頭牛一頭豬一匹馬一條魚,它們都希望自己自由自在,沒有人傷害它,哪怕蟑螂螞蟻都有這個心,這一點是平等的,希望獲得快樂。從眾生所欲快樂與不所欲痛苦的方面,我們說:眾生平等。
懂得了眾生平等,就一定要學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為諸法。”諸惡莫做,就把所有的律藏講完了;眾善奉行,把所有的經藏講完了;自淨其意,把所有的論藏講完了。但是解釋起這三句話,佛陀講了103本我們稱它為《甘珠爾》,精華當中的精華,然後歷代高僧大德再去解釋,印度的各種解釋翻譯成藏文的現在我們是稱為《丹珠爾》217本,不是小本書,是很厚很長的一函一函經書,兩者加起來一共是320本,藏區高僧大德們註解的,就更數不勝數了。如此浩瀚的佛法,我們沒有機會去一一學習,學也學不懂,想學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因此,堅持跟隨具德上師系統聞思修佛法,是我們學佛最實在的便捷途徑。
諸佛菩薩對眾生平等,但感應為何有差別
夢參老和尚
諸佛菩薩他對眾生說法的時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因不平等,所以緣也就不平等了。在我們修行當中你所感的,能感的是咱們這個信心,信三寶,求三寶加被,咱們能感的。應呢,就是諸佛菩薩。這個感和應都是差別的,所以這個叫差別。
有的時候像諸佛菩薩平等的,說個意思,舉個例子吧!你讀《阿彌陀經》,或是他讀《阿彌陀經》,這看來是平等。實際上,你怎麼讀,他怎麼讀,你讀的方式、方法,心裡的安靜,希求的欣樂心強,猛利,那感覺著阿彌陀佛對你就應了。
如果你懈懈怠怠、散散漫漫的,不那麼精進,那應的就差一點。你感的力量沒有,應的就差。一個能感者跟所應者不一樣,一個是懈怠散漫,也念佛,念得不夠專一;一個是念佛很專一。專一的他得到的應就不同,懈懈怠怠的得到應又不同。三昧力沒差別,但是由於你所做的有差別,那就叫不平等。平等跟不平等應當這樣來理解。
文裡頭所說的在你所明理上明得淺,用功上精進力不夠,那就有差別了。你因不同,所以感的外邊的緣就有差別了。因有差別,諸佛菩薩應得一樣的。你因有差別了,緣也就有差別了,就不一樣了。有的他念佛能見佛,有的念佛時候見不到。
【眾生平等?】
在上座部佛法裡,佛陀從未說過眾生平等,因為屬於概念法的眾生,是不可能平等的。
譬如說:人類和動物,不可能平等;人類和餓鬼,不可能平等;餓鬼和動物,不可能平等;人類和天神,不可能平等;天神和餓鬼,不可能平等;欲界天神和色界天神,不可能平等;色界天神和無色界天神,不可能平等,等等。
再者,人類自身之間、人類社會之間也不可能平等。因為自從人類出現不久,就開始有了貧與富之分,貴與賤之分;高等種族與低等種族之分,美與醜之分,出生高貴與出生低賤之分等等。一直到今天,人類從來就沒有平等過。
那麼,這種不平等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由於業果法則而造成的。
佛陀教導說:「在此,有男人或女人傲慢與過慢,不禮敬應受禮敬者,不起立致敬應受起立致敬者,不讓座位給應受座位者,不讓路給應受讓路者,不恭敬應受恭敬者,不尊重應受尊重者,不奉事應受奉事者,不供養應受供養者,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出身低賤。
然而,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傲慢也不過慢,禮敬應受禮敬者,起立致敬應受起立致敬者,讓座位給應受座位者,讓路給應受讓路者,恭敬應受恭敬者,尊重應受尊重者,奉事應受奉事者,供養應受供養者,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樂趣,乃至天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天界,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出身高貴。」(中部‧小業分別經)因此,一個人出生高貴或者出生低賤,是緣於該人在過去世所造的業——傲慢與過慢導致來世出生低賤,不傲慢也不過慢導致來世出生高貴。
假如你認為眾生平等,那麼該業果法則就是錯誤的。因為如此一來,無論你造善業還是造惡業,其出生都是一樣。無論你造的善業是多或是少,其出生都是高貴,或者都是低賤。明顯的,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自然法則。善業多,才能投生到高等家族及獲得富裕的生活。善業少,便只能投生到低等家族及過貧窮的生活。這便是自然存在著的業果法則,無論佛陀是否出世,無論你有無信仰,這業果法則都會照樣存在。
那麼佛陀所說的平等,到底是指什麼?站在究竟法、勝義諦的立場,一切生命是平等的,因為一切的有情眾生,都只是究竟色法與究竟名法的因緣聚合,它們時刻都在刹那生滅著。這些不斷生滅的名色法一直在流動,色法相續流與名法相續流互相作用,依其因緣從這一生存道,流往那一生存道,不曾停歇過。如果站在此究竟名色法的角度而說,一切眾生是平等的。
關於解脫道和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它們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其差別只在止觀禪修時的第十一種觀智——行捨智。
修菩薩道的人,無論如何都只能修到行捨智,只要他投生為人類或天神去進行禪修,其每生每世都一樣,只能證到行捨智,無法再證得更高的觀智。這樣的情況,會一直延續到他在成為佛陀的最後一世。而修解脫道的人,當他們進行止觀禪修時,可以隨時突破第十一種觀智——行捨智,去證悟後面的道智、果智及證悟涅槃,他們隨時都能解脫生死輪迴,甚至在當世也能夠辦到。
因此,修解脫道等於脫離輪迴,修菩薩道等於繼續輪迴。由於佛陀的出世,我們現在可以修行解脫道。當佛法消亡之後,我們想要修解脫道都已經沒有了方法。所以佛陀出世後,我們只能選擇修行解脫道,這也是一切諸佛出世的本懷:佛陀出現的目的,只是要有情修行解脫道,徹底脫離生死輪迴。總之,佛陀希望天人與人類趕快勤修戒定慧,早日證得涅槃,脫離輪迴之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