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空法師1996年講于達拉斯

吳真度居士整理

資料來源 : 蒙特利爾淨宗學會


佛法的修學,我們第一個目標當然是了脫生死,超越輪回,這是一個大問題,正是佛在《法華經》上所講的‘一大事因緣’。世尊在許多大乘經論上告訴我們,無論是理論或是方法,無不是以此爲終極之目的。

 

可是佛法傳到現在,依中國曆史之記載,已經三千年了,外國人的記載也超過二千五百年了,法傳了這麽久,總免不了有流弊發生。現在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末法時代’,五個五百年,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這個時代衆生之根性,與古時候當然不相同,因此有許許多多的經論法門,不是不好,而是我們現代人修學,實在說呢,作不到啊。

 

依照大乘經的理論原則,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禅宗也好,教下也好,都需要斷見思煩惱,才能夠了脫生死。什麽叫‘見思煩惱’?簡單的說,‘見’就是指對于宇宙人生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這叫‘見煩惱’。‘思’是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見思包括的範圍太多、太多了。

 

佛在經論上將無量的見思煩惱歸納爲十大類,這是爲說法方便起見。這十大類的任何一頻,說實實在在的話,現代人都斷不了,一類都斷不了,何況十大類呢?若是斷不了煩惱,這一生的修學就不能成就啊!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現代人的通病。

 

我們從倓虛大師的《念佛論》裏可以看到,他老人家曾經非常感慨的說出,他一生當中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參禅有得禅定的,但是已經很少、很少了;而參禅開悟的,不但一生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 

參禅要是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不算成就;得禅定,定的功夫有淺深,功夫淺的生初禅、二禅;功夫深的生三禅、四禅;四禅天和四空天都沒有離開天道,何況是得禅定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這就是說明末法時期衆生,本身煩惱習氣很重,再加上環境的外緣不善,什麽叫‘不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麽能成就?

 

何況修學中,古大德所謂的‘不老實’,這句話份量很重、很重,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聽了沒在意,笑笑而已,沒當一回事情,而不曉得這句話正是說中了我們的要害。

 

爲什麽不老實?不外乎二個原因,要是依佛經來說是善根淺薄,沒有福報,要是以我們現代話來講呢:

 

第一:我們對于經義未能真正了解。

第二:我們在世做人,苦頭尚未吃夠。

 

所以修學就不老實了,這是誤了我們一生的大事。

 

那要怎樣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如何修學,我們這一生才真正有成就?這是每位同修心目中所希求的。我們既然有這個願望,這願心是不是真的懇切呢?如果真有這個認識,真有一個懇切的願心,那麽此人就是佛經上所講的‘覺悟的人’,他真的覺悟了。

如果我們還醉生夢死,過一天算一天,以這樣的心態學佛,依舊是在無明迷惑之中,並沒有覺悟,他修學功夫怎會得力?

 

這些年來,我們在講習當中,諸位從錄影帶裏聽到,還有一些已經寫成文字的,大家也都有看到,我們從那裏入門呢?一定要從‘三福。六和’,‘六和’並不是專指出家人的道場,如果‘六和’是專指出家人的道場,那在家人怎能成就呢?

 

我們必須要曉得,‘六和’不分在家、出家,所以佛法是平等法,特別是淨宗的法門,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能令九法界的一切衆生平等成佛,所以在末法時期要想成就,只有這一門了。

 

念佛往生的人,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我們確實親眼看見,也時有所聞,這法門叫‘易行道’。修學這法門的基礎還是‘三福。六和’,這‘三福。六和’,我想我們同修人人都能道得,都會說啊,做到了沒有呢?沒有做到,就沒用處。


前幾個星期,我在洛杉矶講演,有一位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持經,我問他持什麽經,他說他持《無量壽經》已經三千遍了,我就告訴他,你不是持經,他說那是什麽?他每天都有讀誦,我說你是讀經,你讀了三千遍,你沒有持;他說什叫‘持’呢?‘持’是做到,佛在經上講的那些話,你做到沒?你沒有做到就叫‘讀經’,連‘念經’都沒有,‘念’是什麽?你心上真有,你是有口無心,對不對?他說對。有口無心是讀經,尚談不上是‘念經’,你能夠說‘持’嗎?

 

我舉一句話,經上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沒有?他還算老實,搖搖頭說:‘我沒做到’,沒有做到,你就是沒有‘持’。大乘經論上,佛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受持’擺在第一,佛所講的理論你懂了,方法你明白了,你能夠把理論、方法在生活當中完全做到了,那才叫‘受持’。所以‘受持’和‘讀經’是兩樁事情,不能一概而論。

 

我教初學,開始要把經念三千遍,目的何在?教你把經典上的教訓牢牢記住,必須在生活當中,在處事接物待人當中去做到,這叫‘受持’,那就有感應了。假如你沒有照做,你來告訴我,你也有感應,我相不相信?我相信,我爲什麽相信?你的感應不是佛菩薩,你的感應是妖魔鬼怪。確實有感應,妖魔鬼怪加持你,幫助你增長貪嗔癡,幫助你造作惡業,幫助你趕快墮阿鼻地獄。

 

世尊在《楞嚴經》末後說我們學佛人有五十種陰魔,魔會加持,魔的力量、威神,我們也不能夠小看他。你的心正、行正,就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心邪、行邪,就與妖魔鬼怪感應道交。

 

社會很複雜,六道裏的情形比我們現在更要複雜,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要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確不容易,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難,把它看得太難,那也錯誤了。它的確有門徑,有道路,這就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


印順導師:淨土法門要義

摘錄於妙雲集下編之四『淨土與禪』

關於淨土法門有幾點要義,需要特別注意。

一、是本願力:眾生的能生淨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願。若但依自力,是不夠的。念佛的淨土宗人,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其實遠公的念佛,並不重在口念。由北魏的曇鸞,道綽,到唐朝的善導大師,才發展為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有『觀經四帖疏』,重慈悲願力,重散心,以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眾機,不擇善惡」,這話並不錯,經上也有十惡五逆可以成佛之說。這一派傳到日本,發展為真宗,既然善人惡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肉,主張棄戒定慧等聖道,而專取本願。由於專重他力的阿彌陀佛願力,所以進一步以為,只要信,當下即為阿彌陀佛所攝受。索性平時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心不亂;以為一信即得往生。這在中國的淨土行者,覺得希奇,其實還是遵循中國傳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遠,越遠越小,鑽入牛角的頂尖而已。依佛法本意說,生極樂世界,特重他力。若說連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淨土又何以有三輩九品之分呢?九品的劃分,就依聖道為標準。五逆十惡者,生淨土也只是下品下生。平素孝敬師長,勤行施戒,修學定慧,悟解空義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我在『淨土新論』中說:如荒年糧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豐年,應該以米麥活命,若是硬要說吃糠為最好,其餘的都不要,這豈不成了狂人!但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往生,是為十惡五逆,而臨近命終人說的,猶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是不得已的辦法。你既不是十惡五逆的地獄種子,又不是死相現前,平時來學佛念佛,怎麼不隨分隨力的修集功德?怎麼不在彌陀誓願的攝受中,勤行聖道?至於說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明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別人救他,而不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繩索,試問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亂?何以能與佛願相通?撒除眾生自心障礙,與佛願相應,佛說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亂。信彌陀願力,而不信接受彌陀願力的方法,真是可笑。放棄自力,不是別的,這只是發展於神教氣氛中的神化!

第二、我講的淨土法門,多是依據印度的經論,並不以中國祖師的遺訓為聖教量。照著經論的意趣說,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所以與一分淨土行者,小有差別。如易行道,不是橫出三界,容易成佛,而是容易學容易行,辦法比較穩當。其實易行道反而難成佛,如彌勒佛;難行道反而易成佛,如釋迦佛。所以『阿彌陀經』說:能於穢土修行一天,勝過淨土久久。又如淨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 往生。然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這在專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人看來,不免心生不忍。其實,這並沒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

第三、雖有三根普被之說,而淨土念佛法門,主要在為了初心學人。有類眾生,覺得佛法太深廣,太難行,以一生的時間修學,教理上還是漫無頭緒,悟證既難,而菩薩的難行,更加不能做到。忽忽一生,死到頭來,也不知來生究竟如何?對這類心性怯劣的眾生,所以有易行道,勝方便的淨土法門。如『大乘起信 論』說:「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娑婆世界……信心難可成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這些心志怯劣的眾生,不敢擔荷如來家業。雖學佛多年,還在愁眉苦臉中過活。有以為佛教沒有神教好,因信得救,何等簡捷了當?聽到三世輪迴,便自前途茫茫,覺得一切不能把握,信心發生動搖,容易退墮外道。為攝護這類初心的眾生,所以說勝方便的淨土法門。這是念佛法門的所被的主要根機。一到淨土,即使下品下生也可慢慢向上修學,得到成佛的結果。這是淨土法門的妙用,妙在往生必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是佛法中的保險法門,保險不會走錯路子。也可說是留學法門,娑婆世界難行苦行,成佛度生,有點不敢自信,生怕途中退失,前功盡棄,生淨土就好了。這如本國教育水準低落,設備,儀器,圖書都不充足,不及外國學校的好,所以有留學之必要。到外國學,各樣條件具足,學業容易成就;學成以後,回來貢獻祖國。這如淨土的修學一樣,修學到悟無生忍以後,然後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小乘專重己利,所以有很多的阿羅漢出現。禪宗專提向上一著,所以也有很多的祖師出現。可是大乘法門,太深太廣,不容易為一般所完滿信行。印度的大乘既興,淨土法門的簡易,就由此而大大的宏揚起來。淨土法門的好處,就在簡易平常。如說得太高了,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