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怎麼知道自己的「我執」、「法執」破了沒有?

希望各位在這幾句經文上下功夫,四相空了,三心了了,就是真正的修道人。

宣化上人

何謂我執?就是執著「我」。這是「我的」身體,那是「我的」所有,總而言之,一切以我為前提,把我擺在前邊,有我無人,三心未了,四相沒空。

怎麼才能知道「我執」破了沒有?就要從每日起居飲食,以及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上來看。

在這種種舉動之中,是為自己著想?還是為他人著想?或為道場著想?如果僅為自己著想,那就是自了漢,小乘人的思想,自利而不利他。佛曾說過這種思想是焦芽敗種。

為什麼?因為有這種思想的人,心量太小,我執太重,自己好了就算,不管他人好壞,所謂「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這是小乘人的宗旨。所以他們看三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自己了生死就好了,不顧眾生的生死。

若為他人著想,有利他的思想;不但自己得到解脫,也令一切眾生得到解脫,這是菩薩的思想。換言之,忘了自己而去利益他人,就是行菩薩道。所謂佛光普照,法雨均沾,行菩薩道就是要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若為道場著想,就要處處擁護道場,不帶任何企圖,不為名,不為利,這才是真正地擁護道場。

我們每天要反省,是為自己打算的時間多?還是為他人打算的時間多?或為道場打算的時間多?這樣迴光返照,便知「我執」破了沒有。這是很淺的說法。

若往深處來說,自己是不是天天怕吃虧?天天怕得不到利益?有則改之,無則勉之。

再反省自己有沒有忍辱的功夫?如果有人無緣無故罵我,或打我,能不能忍受?是否發脾氣?或者有報復的心理?若有的話,則我執尚未破;若沒有的話,則我執已破。

各位認真想一想,一切的問題和煩惱是怎麼來的?都是我執在作怪。我執若沒破,法執更破不了。小乘人破了我執,而未破法執;菩薩才能我法雙亡。

我執破了,然後要破法執。何謂「法執」?就是不明白五蘊(色、受、想、行、識)之法,乃是因緣而生,而執著為實有。如果把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了,就能圓融無礙,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到了我法雙亡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真正的修道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境界,絕對不為自己打算,有捨己為人、見義勇為的思想,有大公無私、至正不偏的行為。

佛說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無非是教人破執著。可是我們偏偏不聽佛的教誨,要做佛的叛徒,總是執著一個「我」,我相不空,人相不空,眾生相也不空,壽者相更不空,執著四相捨不得;對於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搞不清楚。

本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因為「過去」心已經過去了,你到什麼地方去找這個心呢?

「現在」根本不停,你說這個是「現在」,可是「現在」又過去了,「現在」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就是沒有來,沒有來講它幹什麼?

在《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幾句經文,人人都會念,可是人人不記得。

希望各位在這幾句經文上下功夫,四相空了,三心了了,就是真正的修道人。


先破我執後破法執
宣化上人

何謂我執?就是執著“我”,這是“我的”身體、那是“我的”所有。總而言之,一切以我為前提,把我擺在前邊,有我無人,三心沒有了,四相沒有空。

怎麼才能知道“我執”破了沒有?這就要從每日起居飲食,以及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上來看。在這種種舉動之中,是為自己著想?還是為他人著想?或為道場著想?如果僅為自己著想,那就是自了漢、小乘人的思想,自利而不利他。佛曾說過這種思想是焦芽敗種。為什麼?因為有這種思想的人,心量太小,我執太重,自己好了就算,不管他人好壞。所謂“摩诃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這是小乘人的宗旨。所以他們看三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自己了生死,不顧眾生的生死。

若為他人著想,乃是利他的思想;自己得到解脫,也令一切眾生得到解脫,這是菩薩的思想。換言之,忘了自己而去利益他人,就是行菩薩道。所謂佛光普照,法雨均沾,行菩薩道就是要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

若為道場著想,就要處處擁護道場,不帶任何企圖了,不為名、不為利,這才是真正的擁護道場。

我們每天要反省,是為自己打算的時間多?還是為他人打算的時間多?或為道場打算的時間多?這樣回光返照,便知“我執”破了沒有。這是很淺的說法。

若往深處來說,自己是不是天天怕吃虧?天天怕得不到利益?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再反省自己有沒有忍辱的功夫。如有人無緣無故罵我,或打我,能不能忍受?是否發脾氣?或者有報復的心理?若有的話,則我執尚未破。若沒有的話,則我執已破。各位認真想一想,一切的問題和煩惱是怎麼來的?都是我執在作怪。我執若沒破,法執更破不了。小乘人破了我執,而未破法執,菩薩才能我法雙亡。

我執破了,然後要破法執。何謂“法執”?就是不明白五蘊(色、受、想,行、識)之法,乃是因緣而生,而執著為實有。如果把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了,就能圓融無礙,到無處而不自得的境界。到了我法雙亡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真正的修道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境界,絕對不為自己打算;有捨己為人,見義勇為的思想;有大公無私,至正不偏的行為。

佛說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無非是教人破執著。可是我們偏偏不聽佛的教誨,要做佛的叛徒,總是執著一個“我”。我相不空,人相不空,眾生相也不空,壽者相更不空,執著四相捨不得。對於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搞不清楚。本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因為“過去”心巳經過去了,你到什麼地方去找這個心呢?“現在”根本不停住,你說這個是“現在”,可是“現在”又過去了,“現在”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就是沒有來,沒有來講它干什麼?

在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幾句經文,人人都會念,可是人人不記得。四相空了,三心了了,就是真正的修道人。


淨空法師:學佛如何破除我執?

學佛的人要破我見、我執,但不知什麼是我見我執?我見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與精神界,都是因緣所生法,本是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之上妄執為我,故稱之我見。眾生所以會生​​死流轉,只因有我見,因我見而不能正見諸法實相,導致迷惑而造業,感召無窮苦痛,浪跡六道,往返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若能知我無我,執著就不得由起,當下遠離妄計之執,即可入道矣!

執著有我、有法,永遠不能解脫。學習佛法、研究佛法,還執著我、法,還自讚毀他。這都是因為有我執,不知諸法平等,諸法空寂,諸法緣生,才有這種行為。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相是幻相,事如夢幻泡影,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煩惱皆由​​我執而起,我執空,煩惱即斷;煩惱斷,求六道輪迴不可得。念念保護自己是增長我執,我執是六道輪迴之根本。佛告訴我們無我,可見保護自己是錯誤的。無我就無輪迴,有我就有輪迴;有我,造的業是輪迴業;無我,造的業是淨業。佛經上說的常樂我淨的我是真我,我們現在執著身是我,這是假我。父母末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我。

如何破“我執”?我執(梵語atma-graha),眾生所以會輪迴生死,就是有我執,因我執致使不得證菩提,如來一代聖教,無非以無我破我而立論,我執意識堅深,生死就越深,我執一旦淨化,生死一齊休,即與涅槃相應。

華嚴經云:“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性。”

一語道破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寂滅性,寂滅性即是空性,空性(梵語sunyata)即無我,無我即解脫;眾生強烈我執,已經是根深柢固,始終以我為中心,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是故,有生死、有煩惱、有輪迴。

無我(梵語anatman)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說​​無我,離開我並沒有無我,無我從我中解脫而得故,換句話說:我執是生死的根本,要得到解脫也必須從我執之處下功夫,並不是離開我執,另尋一個無我可得,若離開我執,另外有個無我可得,即是魔說。

是故,破我執須從無我的深觀中,正見我執是無我的,是寂滅性的,是空性的,是無自性的,我執是不可得的,若如是正見我執,那麼,我執亦是無我。

龍樹菩薩雲:“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依第一義,不得解脫。”(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問:“我已很能接受無我、無常及'一切唯心,萬法為識'的觀點。但總覺得在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無論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無我?”

答: 你這個話說得很正確,一點都不假。你真正要做到無我、無常,你就不會來問問題了。你來問問題,誰問的,“我”問的!由此可知,無我難。真正做到無我,最低的程度,你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你不會在輪迴裡面,超越六道了。實在講,超越六道之後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教佛、通教佛,這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不是真的無我了?沒有。決定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佛在經上說,“我執雖亡,法執猶存”;我執破了,他還有法執。試問問:誰執著法執?還不是個“我”!不過他那個我執是非常非常微細,不是像我們這個很粗的觀念。果然法執也斷了,我、法二執都斷了,無明破一品,這超越十法界,這是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才是真正無我。

所以到真無我的時候,他用的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他的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如果我們對於一切法還有障礙、還有不明了的,自己一定要曉得,為什麼不明了?不明了叫無明,我們完全被無明覆蓋,所以對於世出世法雖然認真去研究、去探索,往往還產生了錯誤的見解。所以是誤解諸法真實義、曲解諸法真實義往往有之。

要避免這些歧途、叉路,歧途叉路很危險,不知道將來自己走到哪裡去。由此,不但是佛,古聖先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求學、求道都要親近明師,沒有真正善知識指引非常困難。我們自己有一點悟性,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要是沒有好的因緣,沒有好的善知識、修學環境,往往走錯路,那就非常可惜。有這麼好的悟性,過去生中有這麼好的因緣,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知識,這個路子走對了,容易開悟,縱然開悟也不能忘記念佛。對於念佛法門,一定要認真去研究,去認識它,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以高度的善根福德因緣、高度的悟性修學念佛法門,往生的品位高,超出其它方法太多太多,所以一定要珍惜淨土法門。如果要真正了解無我的道理、境界,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好、很多,講得很詳細,可以從般若下手。


如何破我執? 

凡夫所以凡夫,就是我執深重,堅固的意識頑抗,難調難伏,誰不輸誰,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喻說:我的錢、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兒子、我的財產、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譽、我的身體;我的觀念不能淡薄,我執深重,處處耿耿於懷,那就免不了執著越深了,一切的煩惱痛苦事,也就日益漸增,接踵而來。

自我觀念越深,煩惱痛苦就越深,也就是說,心付出去的越多,操心就多,掛礙就多,煩惱就多,假使得不到該得的回饋,內心產生得失觀念,拚命執著,這時候,一切煩惱痛苦就產生了,這些煩惱痛苦事,就是我執所使然,若無我執,一切煩惱痛苦事即時消失,禅定境界當下現前。

凡夫用心越深,沒有理性的疏導,往往痛苦就越多,付出去的多少,所得到的得失就有多少!如同拍皮球,用力拍球,球則彈得高;用小力拍球,球則彈得不高。球彈得高低與拍大小力有相待關系。同樣的理由,凡夫用心越深,煩惱就越多;用心越少,痛苦就越少,何以故?眾生我執深重,堅固不化,染境生心,迷惑顛 倒故。

眾生我執不化,執著一切境界,染塵生欲,心被外境所轉,不能轉境,所以心地則亂,禅定消失;要達到禅定境界的現前,必須破我執,我執一旦破,一切外境不沾不染,心地當下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禅定的境界。

凡夫就是有我才有煩惱痛苦,若能達到無我(梵語anatman)的境界,那麼,無我誰來煩惱?無我誰來痛苦?無我誰來輪回?無我誰在內心大亂?無我誰在猴急?無我誰在大發脾氣?無我那有人我是非?諸位同學!無我就是空性的意思,無我是解脫的意思,無我就是真我的意思,無我是涅槃的意思。

無我就是我的淨化,由我到無我,就是生死到涅槃的過程;由我到無我,就是由黑暗到光明的彼岸;由我到無我,就是染污到清淨的歷程;由我到無我,就是煩惱到菩提的必經;由我到無我,就是輪回到解脫的階段。

離我即無無我,離無我即無我,我即是無我,無我即是我,我與無我,不一不異,染淨迷悟有別故。

總而言之,欲達到禅定境界,必須破我執,由我到無我的過程,般若空性就是最根本的橋梁,是覺悟諸法實相的利劍,能照見諸法實相,自性就不會被外境所惑動,自然安詳自得,如如不動,禅定境界現前,暴躁之心,嗔恨之心,貢高我慢之心、貪欲心、到這時候,自然停歇,匿跡無蹤。  


參破「我執」而入「空」,於「無我」之中聽紅塵禪音

「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比喻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有成佛的胸襟氣度般,洒然自得。一個參禪有成的人,就得有這樣的清明空靈。只有心境水遠保持在空靈之中,才能真正的七竅玲瓏。心境不空的人,就好像「蓬茅塞心」之人。但是,人心不應被蓬茅堵住,而應海闊天空,空曠得纖塵不染。佛家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智慧自然高遠,正所謂「打破冥頑須悟空」。

佛經中常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 等,因而不懂佛法的人總懷疑佛法只是一味說空,什麼都無所著,才能徹悟。禪宗也不斷強調,空才能悟。實際上,空是對一切事物不起執念,不著外相。然而,這種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所以離眾生很遠。大乘佛法涉及的不只是空,而是談及空與不空兩方面,闡述不空之義。所以,領悟了空和不空兩個方面,才算是真正的參破悟道。

大乘佛法里的空和不空究竟是什麼?佛經《波羅蜜多心經》中談到的「空」,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一方面,「空」是指萬事萬物隨時處在永恆的變化之中,因此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另一方面,「空」也是「不空」,因為佛法講究普度眾生,是一份教世的事業。空是說「無我」,不空是為救世。雖知無我,而能努力救世,那麼空也是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而絕不執著於「我」,不執著於自己的所得,那麼不空也是空。

禪宗里的「空"和大乘佛法里的「空」,都不是消極的意思,反而是人世紅塵中的一種修行,它有兩種內涵:「什麼都是我的」的胸懷和「什麼都不是我的」的器量,以這種無上的智慧,指導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去從事世俗紅塵中的種種事業。佛法中的「空"和「無我"的概念是相通的,「無我」 就是「不是我,或者沒有我」的意思,即譯作非我或無我。「無我」,不是說不存在我,而是不要迷戀非我的東西,也就是不迷於「我執」。

因為我們不能理解「無我」,常常陷人煩惱之中,總是在追求為「我」或為「我所有」。但一位充滿慈悲、智慧的覺悟者,是一個無我和清靜無為的人。「無我」,就是斷除塵世間的一切煩惱,捨棄一切不該追逐的東西。「無我法」 ,即無畏犧牲、奉獻,因為「無我」,因此在奉獻的時候,就會感到自然愉快,不再糾結得失,從而身心安樂,於繁雜、煩惱的紅塵中演奏一曲禪音。

佛法並不離於世間,出世也能入世。佛教的本旨,是要洞悉宇宙的本來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斷除生命中的愚痴與煩惱。因而修學佛法,也並不一定都要離塵出家,在紅塵中的人同樣可以用佛法來指導生活,自利利他。所以,佛法中的「空」與「無我」,又怎麼會是消極避世的呢?讓人「出離」,以出世的方法行人世的事業,這種智慧正是佛法偉大之所在,紅塵之中自有禪音。


明向法師:把我執我慢修理乾淨

破「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空性、心性也是非常重要。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為什麼對空性和心性這兩部分很難通達的原因?我們要找到原因: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執著。

當我們把執著放下的時候,對空性自然明白,心性自然顯現。所以,《金剛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的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就是無常,就是緣起性空。我們明不明白?如果我們不明白,那麼就沒有辦法證真如!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我們能夠破相,如果能放下對法的執著、對相的執著,就見如來。

所以,我們修行的關鍵,不是說去分析這個空性,分析這個心性,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我們的身心上,在我們的修行之中,能夠看破,能夠放下。你看破、放下,你的心性自然顯現,你自然能得大自在。那個時候通達空性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能通達空性,障礙在哪裡呢?這個障礙就是我們的「我執」。

「我執」,分「人我執」、「法我執」。對我們有情眾生來說,最嚴重的執著是「人我執」:什麼東西都是「我」;「我」最大。所以有個法師講得很好,他說有一個居士跑到佛殿裡面問一個老法師:「佛堂裡面什麼最大?」肯定我們一般都會說「佛最大」,對不對?但老法師告訴他:「‘我’最大」。

我們現在是「我」最大,是不是?你發脾氣的時候,什麼是「佛」?都丟得一乾二淨的。什麼是師父?眼裡根本沒有師父了。沒有了這種恭敬心,跑到大殿裡面,「好累啊,好煩啊……」上一堂殿就像拿著槍逼著他一樣。是「我最大」嘛!如果是「佛最大」,你自自然然覺得磕頭禮拜都是非常虔誠、非常恭敬。是不是?

「我最大」,「我不願意禮佛」。「你叫我上早殿,我不願意上早殿」。是什麼最大?「我」最大!那都是我們的大障礙。所以,「我」梗在裡面,你能見佛嗎?見不到佛!「我」梗在裡面,你能修行嗎?怎麼修行啊!所以我們修行、修行,修什麼?修行就是修理這個「我」,把「我」給修理乾淨。不是「修佛」,「佛」要你修什麼?是不是?是把這個「我」——「我執」、「我慢」修理乾淨。


佛法里說的我執是怎麼一回事,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我執是佛法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修行人對它的理解有多深,直接關係到修行境界的高低!下面小易就從通俗的角度,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一般世俗之人認為: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具備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而佛教偏偏教導世人,不要執著,要隨緣放下,因此,佛法就在人們心中落下了消極悲觀的印象,進而對佛教做出種種攻擊和指責!

這就是人們對「我執」的真正內涵不了解,才導致的一個極大誤解!

實際上,在佛教而言,世間人們所從事的種種事業和工作,是應該盡職盡責地完成的,據說佛陀當年,還向農夫介紹耕田的方法,向商人介紹經商的方法哩!

佛法教導人們要破除我執,所指向的是人們內心深處,對於自身以及周圍環境的錯誤認知,並非讓人放下工作啥都不做了,如果這樣,世人該吃什麼穿什麼呢,我們可以想像到:佛陀作為一名公認的智者,不會愚蠢到這種地步吧!

由此可見:佛法里的很多概念,並沒有錯,錯的是人們對它的理解,很多的誤會往往都是這樣發生的!

那麼,佛法里說的「我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要想搞清楚這一點,就要首先明白這裡的我,指的就是主宰,恆常的意思,所謂破我執,破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我!

一:執身為我

人的身體是有皮肉,骨頭,筋脈,毛髮,血淚等等組成的,這一系列的器官組織,再細分的話,其實是有無數的分子原子組成的,這些分子還可以再分下去,這在科學上已經得到了證實,一直分到最後,可能就什麼都沒有了!

佛法認為,在這樣的一個身體上根本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而凡夫之人以為有一個不變的我,佛法要破除的就是人們的這種錯誤認知:在本來沒有實體我的肉身之上,誤以為有一個我,一旦認識到了這一點,執身為我的概念就消失了,但身體還是以前的那個身體,並不會消失,這就是無我!

二:執著思想為我

在世間,很多人憑藉著自己超前的思想,做出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馬雲!這本來沒有錯,佛法也沒有排斥說這樣就不對!這和佛法里的我執,也沒有任何關係!

凡是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念頭就像流水一樣,一個接一個的過來,這些念頭都是轉瞬即逝的!在這麼多的念頭裡面,哪一個是我呢?!但在人們的潛意識裡,總以為這是我想的,如果沒有我,那麼這些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呢?!

其實破我執的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對的,因為,這些念頭上根本沒有我,哪裡還需要破呢?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是破我執了!所謂無我就是認識到了,眾多的念頭之上,本來沒有我,執念為我的念頭消失了,但念頭依然存在,這在佛法上叫作妙觀察智!

三:執著一切為我所有

人從一出生就要吃飯睡覺穿衣,把這些東西都據為自己擁有,以為這些都是我的!長大後,人的執念也越來越多,房子是我的,錢財是我的,事業是我的,妻子兒女是我的,一旦有人,想霸占這些,我就會極力阻止,於是一系列的煩惱就由此展開了!

其實人這一生,所能擁有的福報,早已經前緣決定了,何必爭執勉強呢?!是自己的,誰也奪不走,不是自己的,想奪也奪不回來!再仔細想一想,我所擁有的一切,有哪一樣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不過都是暫時為我所用罷了,一旦一期生命結束,誰也帶不走一樣東西!

「我」都不存在,哪裡還有我所擁有的東西呢?一般人對這句話也容易產生誤解,上面也說了,所謂破我執,意思是執身為我的概念消失了,但身體依然還在這個世間,既然有身體就免不了吃喝拉撒,明白了無我和因緣果報的道理,就會隨緣樂受,逍遙自在,煩惱也就無從產生了!

以上所說的只是狹義上的我執,它所針對的是人這個生命本身,更廣義的我執還包括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這在佛教上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法執!這裡的法指的就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那麼法無我是什麼意思呢?

大自然中的一切,大的宇宙星球,小到山河大地,花草蟲魚,都逃避不了成住壞空,無常變滅的規律!這些有形萬物都是瞬息萬變,沒有一刻停留過變化!西哲有言,人不能兩次跨過同一條河流,還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化!說的就是同一個道理,佛法里叫諸行無常!(當然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也可以理解這一點)

因此,在這些瞬間變化的宇宙萬物之上,根本找不到一個恆常不變的實體,能夠認識體證到這一點就是法無我!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教認為:我執和法執是眾生對這個宇宙人生的一種錯覺,而無我才是背後的真相!所謂的無我不是說,本來有個我,我們非得把這個我消滅掉,才算是無我!恰恰相反的是本來沒有我,但是眾生錯誤的以為有個我,佛法只是告訴人們這個事實真相,一旦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是無我了,這叫恢復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又叫明心見性,開悟成佛,佛性,本性,如來等,名號雖多,意思卻是一樣的!

佛法經律論三藏浩如煙海,法門八萬四千無量無邊,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破我執顯現無我真相!所謂萬綠躥紅,百變不離其宗!

以上所說只是在理上的理解而已,要想真正明白「無我」的道理,還需要選擇一個法門修行體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心證到了那個境界,才算是真正地破除了我執,明白了無我!


空性論述 如何破“我執”?

如本法師佛學問答   如本法師

我執(梵語atma-graha),眾生所以會輪回生死,就是有我執,因我執致使不得證菩提,如來一代聖教,無非以無我破我而立論,我執意識堅深,生死就越深,我執一旦淨化,生死一齊休,即與涅槃相應。

華嚴經云:“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性。” 

一語道破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寂滅性,寂滅性即是空性,空性(梵語sunyata)即無我,無我即解脫;眾生強烈我執,已經是根深柢固,始終以我為中心,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是故,有生死、有煩惱、有輪回。

無我(梵語anatman)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說無我,離開我並沒有無我,無我從我中解脫而得故,換句話說:我執是生死的根本,要得到解脫也必須從我執之處下功夫,並不是離開我執,另尋一個無我可得,若離開我執,另外有個無我可得,即是魔說。 

是故,破我執須從無我的深觀中,正見我執是無我的,是寂滅性的,是空性的,是無自性的,我執是不可得的,若如是正見我執,那麼,我執亦是無我。

龍樹菩薩:“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依第一義,不得解脫。”


阿羅漢所證空性為何不能引發大悲心?
 ~喇嘛的心~摘自智悲論壇

以下引號中的文字皆引自《定解寶燈論新月釋》。

從因上講:
“證悟的智慧不會無因無緣的產生,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修法無我空性,功德才會生起,俱生我執、法執才會斷除。”
“若無相似的菩提心,修大圓滿、大手印等密法,也修不上去,反會造業。”

也就是說,所謂由證悟空性而引發的無緣大悲菩提心是通過世俗相似菩提心為因,證悟空性,然後才引發的。
而阿羅漢沒有世俗菩提心這個因,因此也不可能證悟大空性,他證悟的空性也不可能成為菩提心的因。

從果上講:
“真正圓滿的法無我空性要破完四邊,而聲緣阿羅漢還只是破除了一部分的有邊,大乘中觀自續派抉擇出的一切諸法在勝義中都是無實有的單空,就已經超出了聲緣阿羅漢的空性。”
“因此雖然一法與一切法的究竟自性都是同一法界本性(但應注意這不是從能證的眾生方面,而是從所證的法界本性上來說的)....”

可見如果說"阿羅漢證悟的空性和佛菩薩證悟的空性,並沒有本質區別”,那也是從勝義的角度來說的。從能證的角度看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其有證悟而引發的悲心的程度也是有相當大的區別。

從過程上講:
“小乘弟子對輪迴極端厭離害怕,以猛厲出離心為助緣,追求自我解脫,等到證悟了圓滿人無我空性,解脫了煩惱時,目的就已達到,而再無前進的動力,裹足不前。”
“大乘種姓的佛子們依靠教理及上師所傳下來的殊勝竅訣等,抉擇了勝義諦的正見,然後精進修行,可以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獲得究竟的佛果。”

因此小乘弟子雖然由於證悟部分空性而引發部分悲心,但是都被起尋求自我解脫的目的所覆蓋。最後沒有能夠依悲心而升起要承擔救護一切眾生責任的決定,就已經喪失了動力。因此要引發菩提心也就變得困難了。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