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遇到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下該怎麼辦?

你在遇到緊急情況,如果是你自己的話,先調整心態,再提起佛號。

一、先離相

你第一個要完全放下,安住真如你就觀想你本來就沒有這個生命,它只是夢幻泡影,我的生命從空性而有,我現在還給空性,你不能住在你的色身,你的心要跟色身脫離,否則它的痛苦會直接傷到你,它的消失會影響到你,就是你必須把心收回來,你不能住在你的色身了,因為它快要破壞了。

《楞嚴經》經講我們的生命有兩塊,一個是個體生命,就是水泡,今生的生命。一個是整體生命,就是大海,真如。這個水泡是業力的風,吹這個海就碰到石頭變成水泡,我們一般人對水泡太重視了,對不對?

我們對今生太重視,我們重視個體生命,結果我們失掉了整體生命,對不對 遇到狀況的時候趕緊告訴自己水泡要破了,當然你最好平常就有這個觀想最好,這是個水泡破了,這個水泡不是我,我跟因緣借來的,我現在要還給它了,我暫時借的要還給它。這個時候你把心帶回家安住真如。先離相。

二、建立信心,建立願力,然後提起佛號然後再修信心,你相信佛陀一定可以救拔你。

第二個你發願我一定要往生淨土,然後提起佛號;先調整心態,先把善根現前再提佛號,養兵千日就是用在這個時候,要不你平常做功課幹啥?對不對?你平常把這些軍隊培養起來,有狀況的時候,「嗶」——集合,對,平常我做功課的那些軍隊都要集中起來,特種部隊都要集中起來。對治妄想的時候到了,是吧!

所以你為什麼你要做功課,平常要多觀想就是這樣,你要讓他操練的熟悉,是吧?因為你不知道你會不會有人來助念對不對?你也不能老是靠別人來助念,你哪知道你會有人助念呢?你必須把你的善根在平常做功課的時候,打坐的時候就要操練起來,軍隊就要操練起來。因為你臨終的時候妄想一定會干擾你,它會誤導你。你的色身要敗壞。

所以你怎麼樣?從妄想跟色身的痛苦中跳出來! 般若、信心、願力,我們這次講這門課就講這三個主題是吧,三大善根。第一個,先把色身放下,這個色身,我們是借來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平常就要跟自己溝通這個道理。


修空性——最大的福報

佛經中講,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報。若能宣講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鐘、一瞬間、一刹那,也可以清淨殺盜淫妄、墮胎、吃海鮮等很多罪過,其功德遠遠超過了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珠寶,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了三次法輪。第一轉法輪,主要宣講小乘經典,主要內容是四聖諦:苦諦、集諦、道諦、滅諦。第二轉法輪,主要宣講空性,也即般若波羅密多。第三轉法輪,主要宣講如來藏佛性。

第二轉法輪的主要經典,有《般若十萬頌》、《般若兩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等很多般若經典。其濃縮的精華,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當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四句話,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羅密多的內容。《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很多人在念,甚至還會背,但僅僅從理論上懂得其內容的人,就已經少之又少了,至於能夠體會或證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聲聞、緣覺阿羅漢那樣追求個人的解脫,也要證悟空性。如果不證悟空性,更是無法獲得佛的果位。

大乘佛教最終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眾生。在此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內在外在的逆境與違緣。若能證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輕輕鬆鬆地化解。

阿羅漢沒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羅漢還有肉體的痛苦,所以阿羅漢也會生病,也會因病而死亡。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很多證得阿羅漢果位卻仍然餓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為阿羅漢證悟空性的範圍很小,所以沒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

在證悟菩薩一地的時候,就連肉體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礙、壓力,都不會成為其度化眾生的障礙。另外,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空性,還是會有一些自私心。雖然也在講“無私奉獻”等等,但總有一些局限。菩薩就不會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徹底地利益眾生,不顧一切,不考慮自己的任何事情,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付出。

佛教本身,就充滿了智慧。本來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學佛的人當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間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衰敗現象的發生,要精進地聞思修,當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時候,要以聊天、交流、討論的形式,把自己的體會傳播給其他人,讓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學佛是什麼。

慈悲與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我們要學的,也是這兩個,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價值。

所有的迷信都是無明,通過聞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後進一步學習唯識、中觀,消除對世界的執著。再通過打坐、修行,來證悟空性,獲得解脫。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親自嘗一口牛奶一樣。聞思得來的智慧,都只是一種瞭解,一種認識,還不算是境界。唯有通過修行而證悟,才能親身體會到空性。從此以後,我們永遠都不會再說世界是存在的了。

這些道理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發現、實踐並推而廣之的。釋迦牟尼佛在發現微觀世界的真相之後,將其用到修行上,成為推翻煩惱執著,獲得解脫的途徑。科學家們在發現了微觀世界的電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後,卻將物質爆炸可以釋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於製造核武器。這就像同樣一塊黃金,不同的人去看,其價值是不一樣的:商人會考慮價格利潤,醫生會考慮它的藥用價值等等。

如果我們滿足於現實,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學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於現狀,不想被感官欺騙玩弄,繼續迷茫,那就要去學習、去思維、去訓練、去證悟空性,並讓證悟的境界慢慢增長,最後徹底推翻執著,消滅煩惱,獲得解脫。

解脫不是神話故事,也一點都不神秘。通過訓練,完全可以把一個像我們這樣的有執著、有無明的凡夫意識,慢慢轉化為純潔的佛性如來藏,這就叫解脫。

通過這種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結論,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觀,這叫佛教中觀的世界觀。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無縫,但從此以後,就分道揚鑣,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與過去一樣;但理智卻有了新的觀點,開始走向解脫了。

恭錄自 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十. 如何面對無明》


淨界法師:這樣「空觀」,會有後遺症!

藏教的空觀是帶有情緒化的,法執的,他有執著的。他是非常討厭三界,所以離開了三界。他的意思是我再也不回來,不受後有。他離開三界的心態就是:我受夠了,我走了。那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不受後有。他也沒有說他到底回不回頭。

這種空觀是有後遺症的。當然他離開三界問題不大,但是他後面的路沒辦法走下去了。你不能夠修行只有滅惡,還得修善。你現在把惡法滅了,三界的愛取滅了,難道你不想成就功德莊嚴嗎?你要成就功德莊嚴,難道可以離開眾生嗎?菩提屬於眾生,一切眾生而為樹根,沒有一個佛陀是離開眾生可以成佛的,沒有!你在因地時,把眾生跟三界想得如此的不堪,這種空觀是帶有情緒化的空觀,帶有嚴重苦諦的空觀。

當然,如果你不起法執,其實聲聞法非常好。就是你「但修其法,不生其執。」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然後用藏教的法來當做一時的對治妙法,就是「以大容小,無法不大;圓人受法,無法不圓。」當你的心態準備好時,你可以修它,但是你不會受它傷害。其實,藏教法是很實用的,我們後面會詳細說。它對治三界的煩惱非常實用,但是你要小心,你不能執著。

所以聲聞的空觀是帶有苦諦的空觀,在因地上的操作,會讓他下定決心離開三界,但是後續會產生麻煩。但是般若的空觀不是了。它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說你是緣起性空,它不帶情緒。般若的空觀它之所以放棄娑婆世界,理由只有一個:不談痛苦,也不談快樂,這個東西是不真實的,我沒有必要追求一個不真實的東西。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追求彩虹,雖然它很漂亮,但大家欣賞過後,不會去追求它,因為他知道彩虹是不真實的。

所以《金剛經》跟《阿含經》,面對三界的態度,兩個都放下了,但是一個人帶有情緒,一個人不帶有情緒,就有這個法執的概念。所以通教的空觀更高明:它是我空,法空。《阿含經》的空觀是我空、法有。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同樣是空,但是會影響到它最後的妙有。

我們今天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但是你最好一開始要有長遠佈局。你不能夠說,我斷惡時我只考慮斷惡,那你以後修善怎麼辦呢?所以你最好一次到位。就是說,你要把斷惡修善度眾生當作是一件事情,一佛乘。你斷惡時,要考慮你未來要怎麼修善,這兩個乘要銜接得上去,否則你還得要調整心態,那就很麻煩了。所以,當你修善時,你一定要為未來的度眾生佈局。

作為一個凡夫菩薩,你大可以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來自利,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你看菩薩戒也是一樣,你在進修時,在加行時,可以不管眾生的事,凡位的菩薩以自利為主。

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態,你的心態很重要。你的心態是不傷害菩提心的,你是怎麼作意的,是怎麼想的,很關鍵!就是說,我暫時不度眾生,但是你的想法裡面不能產生後遺症。也就是說,你可以這輩子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在自利,成就你往生的事業,這個是沒問題的。但是,請你想清楚,你在操作善根跟資糧時,要考慮你後面要怎麼接下去,因為你遲早要面對成佛的,這是一條線的。

 

世間學問跟佛法的區別,不要對立,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淨界法師: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問: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區分內外?

淨界法師答:內空跟外空,我們說明一下。我不知道諸位修空觀你想空掉什麼。諸位!你回憶一下,你以前在修空觀,不管修無常觀、修無分別智、修無所得,這個空觀是一個工具。就像空觀是一個刀子,你到底想要砍掉什麼?你想空掉什麼,很重要。

如果你沒有安住一念心性,你的空觀一定會空掉外境。你一定會說,這個人很討厭,但是我拿他沒辦法,我把他空掉。我們一般是這樣子的。但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因為你把這個人空掉,從因緣所生法,過一段時間會出現另外一個人,你永遠空不完。

所以唯識學講得好,就是說,諸位!外境叫做依他起性,它沒有對錯;現在問題在我們內心的遍計執。

諸位!我們這樣講好了。某甲一天到晚干擾你,其實這個沒有對錯。人生沒有對錯,只有痛苦跟快樂而已。你只能說,他不是干擾你,他給你痛苦。受不受干擾是你可以決定的。這樣懂嗎?我再講一次,任何一個人不能干擾你,他只會給你壓力、給你痛苦,受不受干擾是你決定的。你要執著,那他就干擾你。

就是說,我們今天要認清楚問題在哪裡——是我們的攀緣心。所以,安住一念心性的好處就是,他處理問題,他空掉自己的執著。高明!為什麼有些人進步快?我問你,你外境空得完啊?你把A空了,明天出現B;你把B空了,後天出現C。

我以前有一個經驗,給大家參考。我以前做教務主任的時候,我們經常遇到重大事情就開教務會議。這是很嚴重了,比方開除一個學生。我基本上比較站在包容的角度。我的理由有兩個:

第一個,你把這個學生開除了,你很可能毀了他,他很可能自暴自棄了。我們今天是辦教育,他只要還有想要學習的態度,我會比較持保留的態度,讓他有機會。這第一個。

第二個,當然很多執事說,我們不能夠為了這個人,浪費那麼多人力,所有的執事都在忙一個人。但是我提醒他,我說諸位,你們想想看,你把他開除了,沒有多久,會出現另外一個人取代他。真的!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真的是這樣。他在的時候,那個比較差的人看不出來。真的是這樣子,這個東西很妙。

就是說,你看這個人不順眼,你把他開除,結果,第二個人本來還好,突然間你看他不順眼了。所以你永遠沒完沒了了。你知道嗎?人生永遠是平衡的,你把壞人都拿走了,好人就變成壞人。這句話你慢慢體會,知道嗎?

人生因緣本來就是一種平衡狀態,你開除一個人就破壞平衡了。你破壞平衡,你知道嗎?你破壞平衡以後,一定會出現一個壞人取代他的位置。全世界的團體沒有一個全部是好人,這不正常,除非是淨土。從娑婆世界的角度,不正常。不正常的東西就不會持久,就是它失去了balance(平衡)。就是這個山,它本來好好的,你把一個石頭拿走,它已經進入不平衡狀態了,它一定會自我調整到平衡。

我說,你把A開除了,三個月以後你們看,另外一個跟A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出現了。我這個理論有些人接受了。就是說,我們的底線,只要他不擾亂大眾,你就讓他住著。是吧?他住一天有他住一天的進步。我們的底線就是你不能干擾別人。你早上不起床,你要睡,我跟糾察師說,他要睡讓他去睡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他不要太離譜了,至少有慚愧心。

就是說,內空外空。你空掉外境,你沒有辦法處理事情,你真的沒完沒了。你迴光返照,空掉你的執著。我們每一個人有無量無邊的惡因緣,有無量無邊的善因緣。你今天向外處理,你永遠處理不完。

所以,有智慧的人會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我不執著就好了,反正人生本來就沒有一個人圓滿的。所以它這個地方,你一旦這個空向外,那你進步就很慢了,你這是在逃避現實。你開始安住一念心性,用空性的法則來幫助你破執,你調整你自己,你進步快。這個內空跟外空差在這裡。

好,這一段都在講心性跟空觀的關係。就是空觀可以用,但它是空掉你的執取,不是空掉外境。


淨界法師:修空觀對治時,一定要知道你是想空掉什麼

為什麼破妄永遠是走在第一步?就是說,諸位!理論上我們是清淨,但是因緣上我們已經不清淨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經歷過太多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給我們留下很多的影像。留下影像也沒有錯,問題是我們把它取著,今生抓幾個影像,來生抓幾個影像,時至今日,我們心中已經很多很多的顛倒相。

這些顛倒相你如果不清掉,你就直接地去修功德,發願去修功德,因為你這個心是不清淨,所以你所修的功德都是染污。為什麼佛陀在修觀慧的時候,他不強調假觀?假觀後面會強調,口業、意業,它是後半段修學。面對身業的時候,佛陀一路走來就是修空觀,空掉你的執取,你不可能空掉影像的。

諸位!修行,你只要方向錯了,你今生就沒有成就了。要空掉影像,就意味著你跟你過去的因緣法對峙。無量劫來的影像那也太多了,你怎麼會空得掉呢?就是不隨妄轉,懂嗎?影像來,它來它的;影像走,它走它的。你只要修一個無住,把你的攀緣心、把你的愛取心消滅掉就好了。

其實,影像不會干擾你的。你是一個真如的心,它是一個生滅的影像,它怎麼就干擾你呢?因為我們攀緣它,我們去「自心取自心」,所以我們自己去干擾自己。你只要把影像放下,它自己會脫落,自己會消失掉。

所以諸位!我們在修空觀對治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你到底是想空掉什麼。這個地方你只要一步錯,你整個修行全部失敗。你想空掉影像,那表示你要挑戰你無量的生命所留下來的影像,你怎麼可能呢?沒有一個人可以修到業盡情空的。我們都是怎麼樣?帶業往生嘛。那麼業力跟影像是有牽動的,我們待會兒會說明。

就是你只要無住,讓影像自然脫落就可以了。所以它這個「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這一段你最好把它背起來,就是整個空掉心中的愛取的過程。

那麼,空掉以後,我們再看別明,它的一個果地的相狀。這以下有五段:

第一個,「一切語言道斷」。當你心中那種攀緣的愛取被空觀給破壞以後,你會發覺,你心中的話變少了。不是外面說話,就是那個名言分別,減少了。你以前可能攀緣心很重,看到什麼東西,哇!這個花很漂亮,是哪裡買的……就是你以前只要看到一個影像,就會有很多很多名言出來。如果你能夠經常修空觀,你會發覺,你看到花,那樣就是那樣!一切法就是一個如實相而已,你不會有很多的名言去詮釋它,就是一切語言道斷。這是第一個相狀。

第二個,「不生、不出、不起」。「不生」指的是過去的心,「不出」指的是未來的心,「不起」是現在的心。一般是這樣子了,這三種心就是《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年輕人喜歡打未來的妄想,喜歡執著未來的心。年紀大剛好相反,年紀大了都是開始回憶過去了,因為你的未來已經是夕陽西下。所以當你修空觀以後你會發覺,過去的影像生起的時候,因為你無住,它自然退失;未來的影像生起的時候,也退失;包括現在的因緣,也是不起任何的執取。

所以我們的心變成怎麼樣?「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名就是沒有名言的分別,而且那個相狀也慢慢脫離,心中變成什麼樣?實無所有,無所得。無所得,禪宗有一句話講得好,它說這個叫做空空蕩蕩,但是,了了分明。你把這兩句話放在一起就知道,它不是頑空,它是空空蕩蕩,但是又了了分明。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量、無邊」,超越時空。「無量」是指時間相,「無邊」是超越一切的空間。所以你的心慢慢從一種生滅的因緣心,慢慢地趨向於超越時空的真如心了,你往真如心慢慢一步一步地靠近。

從事修的清淨心,慢慢地隨順於理觀的清淨心,「無礙、無障」,周遍法界,沒有障礙。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整個修空觀離相的五種功德講出來。


為什麼人生不能太聰明?

現在人太聰明損福報太快,比如可以測肚子裡孩子性別的。很多人去香港測試,想要男的人,如果檢查出胎兒女性,就選擇去墮胎。有個人連續墮幾個,就再也生不出孩子了。

這就是嫌棄的不好果報。可以求男或者求女,但不能懷孕了去墮胎,然後希望下一個是男的,這就是很糟糕,小聰明的緣故。

萬事萬物沒來之前,我們可以祈求來好的,更好的。但是呢,真的來了,不是很好的。你坦然接受不去逃避和排斥,不好的也會變成好的。如果你不接受,甚至強硬地想排斥,只會更加糟糕。

唐朝有個李淳風很會算命,給唐太宗說,將來有個有武的人要奪走你的江山,而且他已經在宮中。唐太宗說,我殺了他就好。李淳風說,這個是李家的命數,必須要承擔。如果你殺了他,老天就會派更糟糕的人來對付李家。

好在這個武的人,還算慈悲,會把江山還給李家的。唐太宗就不殺了。就是後來武則天,武則天最後把江山還給了李家。

這就是順其自然,來了就去接受。壞事也會變成好事,有些壞事是給人消業障的。如果不接受,去排斥,好事也變成壞事。

有些人去算命,想著趨吉避凶。可是人很多業障是要了的。人有千算,天只一算。越算命越薄。就是善知者不祥,提前知道太多的,不吉祥。

人的心態很重要,越為自己想的多,往往很多好事變壞事。為別人想的多,壞事變成好事,慈悲很重要。


淨界法師:去掉「我執」,你馬上感受到生命的無量!

"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注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在教法的學習我們要注意一個觀點:就是一切的了義大乘、佛陀的經典或者是歷代祖師的開示、法語、公案,那麼都是一念心性的註解,說來說去,以不同的角度來發明我們一念的心性,就是一切的法門以明心為要,是這個意思。所有的教法都在發明生命的真相——這個人為什麼會流轉?這個人為什麼會還滅?說明流轉門、還滅門,而整個流轉、還滅的因緣就在你一念的心的迷悟。

所以,如何地明白這一念心、進一步地去調整這一念心,是個關鍵,你連心都不明白,你怎麼調整呢?所以這個地方在教法上,你應該先明白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實相。

然後再講修觀:「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這個在修觀這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我們如果說這句話不明白,那在整個天台宗的判教,你不能入大乘種性的,不可以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當我們是迷的時候是全真成妄,全部的真心全體是妄想,當我們悟的時候全體的妄想變成全部的真心,這個是大乘的不二法門。

...修空觀,觀照我們一念的心,你現前一念了別的心,不管是善心、不管是惡心,它的空間是覓之了不可得,不在內外中間諸處,沒有體,沒有相,沒有影,來無所從,去無所蹤,來無影去無蹤。只要有一個法當前,它都是唯心所現的,它都不是一個能現的心。這個能現的心,它是量同虛空,但是它沒有虛空的相貌,因為虛空是一個色法。若有「虛空」情量,又是唯心所現的相分。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告訴了一個消息,這個回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剛開始是先修空觀的,從假入空觀。蕅益大師說,一心三觀,必以空為初門。為什麼呢?我們如果一開始不修空觀,我們很難去開闊我們的胸量,很難。我們一個人為什麼會老是很注意現世的安樂?這個冥冥之間我們知道這個淨土法門,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前的安樂是小境界,我們寧可放棄廣大的七寶,去追求刀上的蜂蜜,為什麼?就是我們沒有修空觀。我們沒有修空觀,我們一直不能解脫那個自我的習氣的障礙,老是活在自我的思考、現前的思考。

如果我們今天心平氣和,觀察我們這一念分別心--「諸法不自生,亦不從它生,不共不因,是故知無生。」我們這一念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當體即空。你把自我的顛倒的妄想消滅以後,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你馬上能夠感覺到生命是無量的,你能夠從你現前的狹隘的五蘊的思考當中解脫出來,看到了過去、看到了現在、看到了未來,你就容易做到這一點。你一開始不修空觀,你一定在現前的得失當中斤斤計較,一定的。所以這個修空觀,它能夠破煩惱障就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一個修空觀的人,他不會在暫時的成敗得失,隨境界的風轉來轉去,比較不會,因為這個只是暫時的因緣,這樣的成敗得失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就像一個空裡面的浮雲,飄過來飄過去,我們要緊的是爭千秋,不爭一時...觀空觀,觀一念心性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把自我的戲論先消滅掉,這是第一個,否則你很難解脫你五蘊的障礙,這個地方是個關鍵。


淨界法師:遇到問題先要消除自我意識

善惡是基礎,真妄的問題就是整個主軸——怎麼破妄顯真。破妄偏重在空觀,就是消滅我們心中的我執、法執,來消除我們生命中的對立。

所有的煩惱跟妄想,都來自於一個根本的思想,就是你的自我意識太重了。我們跟眾生有對立,才會產生煩惱;你沒有對立,不可能有煩惱,所以遇到問題首先要消除自我意識。

有三個好朋友要出家,他們就選擇一個很有名的禪宗道場去出家。古時候出家是要考試的。第一個人就到知客寮,知客師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師,啪!打過去:「你爸爸要你出家,你這個人一點主見都沒有!」。

第二個一看,哎喲,第一個被打了,就進去知客寮。知客師說:「你為什麼要出家呢?」他就說:「我自己要出家的!」啪!「目無尊長,你爸爸都沒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出家!」

那麼第三個,他想兩個都被打,第三個就去,「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讓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頭滑嘴!」

我想這個公案,諸位在禪宗經常看到。其實會看禪宗公案的人,他會瞭解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那個假相。因為禪宗打你,重點不在你說什麼,他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動,有沒有對立心,有沒有自我概念在裡面。

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講一句話是挨打的,後來他心靜下來,他講同樣的話,是沒有挨打,是被贊嘆的。因為祖師會看到你內心,是不是仁者心動,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他打的不是你的行為,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識。


什麼叫空觀,如何修空觀

淨界法師:喜怒起伏很大,說明你沒修空觀!

空觀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經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你要經常去想這個道理。

我們不要太注重人生的相狀,這些都是業力!你碰不得!每一個都是地雷。弄得你滿身是傷痕。所以我們要從「相」里去悟「道」。

其實因緣的假相都是暫時的,它背後有一個真實的本性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空觀其實是什麼?是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這個業力你不用去空它,你心只要不動,它對你不會傷害的,你沒有和它感應。

從前,有一個外道看到佛陀,一直罵佛陀,罵了半天,他問佛陀:我罵你半天,你為什麼一直沒有反應呢?

佛陀說:如果有人拿著東西請你吃,你不吃,會怎麼辦?

他說:我就自己拿回來。

佛陀說:是你自己在造業。

佛陀的心不動,安住空性。

所以安住空性是什麼情況呢?

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一個聖人的心安住空性,「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這個鳥的確從虛空飛過去了,但是它沒有留下痕跡。他無住,他該幹什麼幹什麼,做完以後,心中都沒有相狀。

修空的意思不是說,今天沒有人刺激你,不是啊,那只是緣缺不生。就是你的妄想在活動的時候,你能做到無住。這時你不與你的妄想感應,跟你的真如感應,這就是空觀了。你從平常慢慢訓練。

修習空觀的人,你的心會慢慢淡泊下來,你一定要經歷一個過程,就是覺得:人生沒有好壞。那個心很淡泊,就是快樂的時候你也不覺得很快樂,痛苦的時候你也不覺得很痛苦,那個「受」被調伏了,人生沒有太大的差別了。這時,你就有點功夫了。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慢慢開始歷練了,從空出假了。如果你現在的感受還是喜怒起伏很大,還是快樂的時候很快樂,痛苦的時候很痛苦,那你沒有修空觀!你的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在引導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哦。

如果你情緒變化還很大,那你心中一定有個東西在裡面,這個你不拿掉,臨終破壞你正念的就是它了! 


淨界法師:輕鬆,一個修空觀人的狀態。

對於我們修學《楞嚴經》的人,他的特點:就是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修《楞嚴經》的人,他對生命的相狀,是沒有任何意見的,反正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楞嚴經》它的整個生命是向內去觀察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什麼是真如呢?簡單講: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也就是你現在打妄想的這一念心。

現前一念心性在觀察的過程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成就離一切相;第二個、要成就即一切法。在我們的菩薩道當中,首先你要成就的是,你要把這個離一切相的心性的本體先找到。我們一個凡夫眾生,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內心當中有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惡業。所以我們只要跟外境接觸,你心中一定會出現相狀,一定有相狀的,因為有業力,它就會出現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是安樂的、你歡喜的相狀,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雜染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相狀。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各式各樣的業力,所以你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狀會出現。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只要是一個有形相的東西,它就是一種生滅變化之法;它是生滅變化的,而且虛偽無主,它往哪裡變,你做不了主的!當我們心中出現相狀的時候,你一旦住在這個相狀,你這個菩薩就躁動不安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功課也做很多,但是他那個情緒,變化多端,你就知道這個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的相狀不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觀照這一念心的時候,先用空觀。空觀它的特點,就是直接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心中本來沒相狀的,所以我們抓了很多相狀,其實是失去我們原來的面目。

所以修空觀的人--你會慢慢、慢慢……明瞭的心跟相狀會慢慢的脫離,把這個心中這些灰塵、這些相狀慢慢的脫離……慢慢脫離,我們講:還它個本來面目。你本來就沒有相狀的,你一直要把這個相狀抓住,其實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就是這樣子。

世間上,只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就是你自己!外境不會讓你痛苦的,它只是一個助緣而已;外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顯出一個相狀,但是接不接受、執不執著看你;要不要顯現這個,是你沒辦法決定的,但是你要不要把它執取,這個是你可以做主的。我們修空觀的人,特點就是--你心中的相狀還是會出現,但是你慢慢、慢慢能夠達到無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以無住為住。

所以修空觀會讓一個人輕鬆--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做你該做的事情。那麼你一個人修空觀的人,慢慢、慢慢你的心,對這個相狀,就有免疫的功能,慢慢、慢慢……離一切相。


淨界法師:修我空觀的人,不喜歡多事!

你看一個人,他完全不修無常觀無我觀,他在佛教界裡面整天修福報,他會有一個特點,他的內心世界特別的剛強傲慢,尤其是福報越大的人那個我特別大,因為平常他走的道路都走這個道路,他平常就往這個道路在走,那當然他的生死業力也特別重,因為他平常的活動都是由自我帶動的。所以你不斷的熏習自我,他那個自我力量就強了。

經常修我空觀的人,這種人你跟他接觸,你會發現這個人內心調柔寂靜,不喜歡多事,因為他無我,他的心是調柔的,調柔善順的,他不會想要去主導什麼東西,他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人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阿賴耶識他的內心世界,他我空的功能很強,他散發出來的身口意是調柔寂靜的。但是大乘菩薩除了調柔寂靜以外,他必須要多一個廣大圓融,他要多一個法空的思想,心量廣大,做事情善巧圓融。懺公師父說:做事情怎麼樣做好我們就怎麼做,看因緣辦事,這就法空思想了,他那個思想就比較圓融廣大了。

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是走在一個什麼樣的道路上,就是你的種子是哪一個勢力強,你是屬於剛強傲慢型的,你還是屬於調柔寂靜型的,還是比較屬於善巧圓融型的,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機會調整,因為它養成一種勢力的時候你就難了。這樣講好了,你平常的念頭就是你臨終的念頭,因為它這個水流,它不斷的往這邊流,你不做改變,它就繼續流下去的了。當然你沒有失掉生命之前,你有機會去調整這個水流的,但是前提是你先瞭解自己,就問你,你現在形成這樣的思考模式是你要的嗎?是跟你的目標相應的嗎?你要先想一想!

所以我們在教理當中先瞭解自己,你現在是怎麼樣,你的目標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學教理的時候先想一想,你現在的等流性跟你的目標是不是順從,你說要往北方去,結果你走到南方的道路上,這個就是你的因果不順從。你要求生淨土,結果你不斷的在增長生死業力,這個就是不順從!學佛不是說你看到車子就一直開,你看看這個道路,到底是不是你要的道路。

佛教是先有目標再有因地,先目標管理,就是說發願。你要不斷的反省自己,你現在走在一個什麼樣的跑道,你是跑上了淨土的跑道了嗎?人生真的是有跑道的,就是種性。當然所有的種子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但前提是你最好先瞭解你自己,你現在的內心是走在一個什麼樣的跑道,跟你未來的目標是不是相應?如果相應了,恭喜你,你修行上路了,繼續走下去;如果不相應的,趕緊調整,你還有機會。


淨界法師:遇到讓自己心動的一些事時,告訴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些東西!

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

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

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為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為。

你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不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

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臨終會起顛倒?

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

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為你做不了主的。

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我們等於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產生執取了。

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產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產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驀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


淨界法師:你想要徹底放下,就一定要修觀

我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跟所有修淨土宗的人互相勉勵:我們修淨土宗的人,往往是偏重修善,不重視斷惡,就是你只要念佛就好。

其實你念佛是培養往生淨土的一個正面力量;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負面的力量,你要盡量排除。

如果你只是栽培正面的力量,你也栽培負面的力量,而負面的力量是熟境界,往生的力量是生疏的境界,臨終可能你就跳不過去了。所以你不能夠說很多事情,臨終再請人家來開導我。

其實一個修行人,你平常檢查你就知道--足以引導你內心業力的是哪些心念?當它出現的時候,你不能夠說:啊!轉念念佛,把它轉掉。

因為即使你把它轉掉,那個功能還是在啊!只是它變成潛伏!你要能夠很徹底的放下,就一定要修觀,說服你自己這個東西是虛妄相、是苦惱相,這個念頭就永遠不再生起了,這個負面的力量就會消失掉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跟淨土宗的學者,互相勉勵!念佛是培養正面的力量;但是你也要盡量消除一些負面的力量,就是這個阿陀那的勢力。它今天會引導我們在三界裡面執取,這種力量要盡量把它破壞掉。

你說臨終無障礙,其實你自己佔百分之九十;外境的刺激,其實那只是增上緣。所以這個地方阿陀那就講得很清楚了,我們今天從業力會變成果報,就是「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就是我們自己要去投胎的,不是別人強迫我們去投胎的。


淨界法師: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修空觀的三種觀法

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去用這個智慧來觀察人生呢?我們這次的唯識學課程,講出了三種觀照:第一個是空性的觀照;第二個是菩提的觀照;第三個是淨土的觀照。這三種觀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賴耶識的業力,轉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們今天先來談一談空性的觀照。那麼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們空性的研討,我們先談一種通途的問題,再來談個別的問題。我們先來談通途的問題,很多人對修空觀,還是有疑惑的,我們先解釋一下,就是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觀,這是很重要的。

在唯識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馬上肯定自己說:哎,我要發菩提心,這不對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提起。所以唯識它的態度,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觀有三種觀法,大小乘有三種觀法:

第一個從無常切入。你觀察它是一時的、無常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所以空。

那麼無常觀,它的特點就是它這個藥力道很強,尤其是你對財色名食睡這一塊煩惱特別重的人,用無常觀它是藥到病除,它藥效很快。當然它也有缺點,這一帖藥不能常用,因為它這個在修空觀的時候,它夾帶了苦諦的思考,它不是運用一種中道的平常心來修空觀,它是夾帶苦諦的思惟來修空觀。因為它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它這種空觀,天台宗智者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滅色取空」,它是把相狀毀滅了,然後再進入空性。

所以這個地方對整個大乘來說,你要修菩提心,你這個時候要借相。佛法認為相狀沒有好壞,它只是讓你假借的,你用相狀來修空觀,叫從假入空;你用相狀來修菩提心,叫從空出假。所以相狀是可以借的,但是無常觀把相狀給破壞了。你這個藥如果經常用的話,對你以後修菩提心會有困難。所以無常觀修的太厲害,古德說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你對積集資糧沒有興趣,反正它都是無常的嗎!所以無常觀的這個空觀,它的好就好在藥效猛利,但它的缺點就是說要適可而止,這個法門適可而止,操作適可而止就好,這是一個空觀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唯識學說的,從因緣來修空觀。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是自變自緣,你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第六意識去攀緣它,其實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所以因緣性空。

那麼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徧計執,就是你不能分別,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夠去解讀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讀,你不解讀就是最好的解讀,就是人生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因果的顯現,如此而已。所以這個無分別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讓你的心去住在這個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淨土方向去引導,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這無分別智就是說,它等於是把你對娑婆世界的整個攀緣的心,整個門關掉,把門關掉了。因為你沒有辦法分別,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資訊,你就沒有辦法去解讀人生,你沒辦法解讀,你就不能執著。

所以唯識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話,叫「唯識無義」。

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編出來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成敗得失,它只是因果的顯現,成敗得失這四個字,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概念是你捏造出來。所以它那個破名言,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來的,而且是毫無意義,這個時候你對它的執著攀緣就斷了。我們不可能去攀緣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吧,因為它不值得你攀緣,它毫無意義。

所以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不破壞相狀。諸位,它不壞相,就是相狀還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動,它是破壞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亂解釋人生,因為你一解釋,你就想要去執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業力給帶動起來了。所以人生只能夠輕輕地走過去,你不能夠動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來生,唯識的意思就是這樣,用在實踐你的理想。我們以後會講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實踐你的願望而已,歷事練心,積集資糧。所以唯識學就是說,它從無分別智裡面切斷了你任何的攀緣心跟執著的心,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執著一個毫無意義的東西。這個唯識學厲害,它不壞外在的相狀,它把你的分別心停下來,這個是唯識的空觀,比無常觀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這是從因緣切入空性。

第三個是從真如,本來清淨。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嘛,本來什麼就沒有,你今生來這裡,你也沒有得到什麼,你也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本來就不增不減嘛,沒有得也沒有失,也沒有好也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嘛。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只有過程,就是本來清淨,當然這個觀法是比較微細了。

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但是我們今天強調是第二種:修無分別智。破壞你對人生的概念,因為這種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可能你還很生疏,至少這個操作方法你要懂。無分別智就是唯識的空觀,就是斷除你的分別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別,把人生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不要對人生加油添醋,就是還它個本來面目,它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緣的假相上去。


淨界法師答:若念佛人患有痴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如何補救

問:學佛的人應該如何將生命歸零?歸零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答,當然剛開始你會覺得有矛盾,因為你歸零是空觀嘛,離一切相,但是佛陀他是這樣,我們調心之道是兩個方法,兩個操作:第一是從假入空,這個心中沒有相,沒有惡的相,沒有善的相。

但是空觀也不能待太久,待太久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但是空觀對你初學者很重要,因為他必須要破執。

那你懺悔的時候,懺悔的時候不能修空觀,修空觀怎麼懺悔,你要起慚愧心啊!懺悔的時候修假觀,你思維你造了很多罪業。

所以你修什麼法門,你的心態要跟這個法門相應啊!我再講一次,懺悔的時候要修假觀,你觀想你業障深重,你懺悔的時候,你不能想我造了很多善業,造了善業怎麼會懺悔?你不是在開玩笑,對不對?懺悔要思維自身的罪業,善業這塊先不要去想,雖然你造了很多,先不要想,想你不好的這部分,你才有辦法改變嘛!

所以懺悔的心態是思維今生已經造的罪業,但是臨終的時候,要想你好的那一面,真的,對你有好處!臨終的時候要思維你自己不簡單啊,這一路走來造了不少善事,一路走來也發了菩提心,我現在要到淨土去,臨終的時候要鼓勵自己,注意啊,臨終的時候不要想到你過去做了什麼錯事,這個要放掉,臨終要起善念。

那平常懺悔的時候,你可以思維你不好的部分,把它發露出來,在佛前發露出來,一個東西一髮露,一見光就像那個水溝一打開,它的細菌就消失掉了,你要覆藏,它的細菌就滋生。

所以你看我們造善要蓋起來,你跑去洗廁所,出來的時候都不要讓別人知道,對啊!陰德天報之,陽德享盛名。你看你掃廁所出來,掃得很辛苦,人家拍拍手,福報就沒了,因為享盛名了嘛。但是出來時稍為躲躲看,看沒人,趕快跑出來,陰德天報之,上天要報答你了,要做陰德;陽德的時候,你一散髮,一曝光就散掉了,可惜了!

問:若念佛人患有痴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有何方便來補救?

答:哦,這個很麻煩,因為痴呆症,第六意識,最重要是第六意識,你沒辦法跟他溝通。一個人痴呆以後,他第六意識的門幾乎關掉了,完全靠自己了,看他自己的善根了,溝通無門。

因為你跟他講什麼,他聽不懂啊!所以痴是很麻煩的,你看一個人他造很大的惡業,他煩惱很重,只要這個人還有辦法跟他溝通,佛法就有辦法救他。

央掘摩羅,今生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本來要殺一千個人,最後想殺佛陀,佛陀跟他講幾句話,他就證得初果了,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證得初果了,我們沒有殺人,我們沒有證得初果,因為他遇到佛陀,當然這個人肯定善根深厚。

所以,這個痴呆不好啊!其實我們一個人,你平常修行,你要發願你要麼身體健康,要麼早點走,臨終的時候,病不要拖太久,真的!因為病痛拖久,你的心念會慢慢失去意志力,色身會影響心。

我看過有幾個老和尚,平常很用功,但他病痛拖的太久,在床上躺得太久,後來他都沒什麼念頭了,散掉了。病痛比死亡更可怕,從往生的角度更可怕。要麼就健健康康地活著,要麼就早點走,在這拖著,把你的正念都拖沒了。

因為第一個,他不可能再聽經了;第二個,他也沒辦法做功課了。所以,他的正念,一個人的正念不是進步就退步,他就不斷的退失當中,退失當中,正念不斷的退!如果拖到三年以上就不好了,不好了!

所以,我們平常修點福報很重要,願我臨終無障礙,其實最大的障礙就是病痛,病痛的折磨。

問:那麼受了菩薩戒的弟子,時間上不可能方便,如受六齋日,其它的日子補救可以嗎?

答,可以,我們曾經問過海公,說在家居士菩薩戒受六齋日,如果六齋日是上班時間怎麼辦呢?海公說,調到禮拜六、禮拜天,找一個最近的禮拜六、禮拜天去受就可以了。

海公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佛陀讓你六天主要是讓你體驗出家的生活嘛,既然是這個精神,你禮拜一體會跟禮拜六體會有沒有一樣,差不多!我今天體會,我改成明天也可以吧,對不對?所以海公說可以,你可以一個月選擇六天就可以了,選擇你方便的時候受,海公說是可以的。

好,我們看最後一個問題。

問:請問法師,弟子受菩薩戒,但因邪見……

答:邪見很嚴重啊,因為你因煩惱還有救,邪見很嚴重啊!

問:邪見破了,邪淫的重罪,經法師的指點,拜懺一年可懺罪,然後可以重受菩薩戒,弟子以後天天拜佛,一個小時懺悔,不敢稍為放鬆,但沒有見好相,如此受戒可以重受嗎?

答:拜完一年可以重受,但是一年不能斷啊,每天都要拜,你應該不會依止邪見吧?依止妄想吧?邪見所造的罪是比較重的,但是佛弟子不太可能依止邪見,你不可能說造這個沒有因果,你可能是一時的煩惱,邪見造的罪是很重的。

所以你看外道造罪特重。外道說雞鴨魚肉本來就是天下的一道菜啊,這種人殺業就很難懺悔了!所以你看我們今生的時候,有些人病痛,他拜個三個月八十八佛就好了,他的果報沒有很堅固;有些人他病痛的時候,他拜了一年都還沒好,這個業特別重,特別堅固。

不要依止邪見,所以,你看,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明知故犯比較重還是比較輕啊?

對!比較輕,正知正見!

明知故犯比較輕。

你學了佛你還造惡業,學了佛造了惡業比你沒有學佛還輕,因為他多少會有懺悔慚愧心,就算他造的時候沒有懺悔慚愧心,他方便時可能沒有,正造的時候沒有,他造了以後,幾天以內一定會起懺悔心,除非這個人都沒有學教理的,只要他知道道理,他造了以後,幾天以內一定起懺悔心,這個懺悔心升起的時候他就折損罪業的力量。

那麼外道在造業是盡情的造業。

所以,在唯識學上說,貪瞋痴,我殺一隻雞,佛法講,諸法因緣生,過程很重要,你看,我喜歡吃它的肉而殺它,這是第一,依止貪欲。

第二個依止瞋心,我看這只雞不順眼把它殺了,瞋心;第三個,愚痴,我為了要祭祀,這個雞本來就要殺的,殺掉。

哪一個最重?從大乘角度,愚痴最重;第二個,瞋心,在菩薩戒里,貪欲是最輕的,痴是最重的,第二個是瞋,第三個是貪。

聲聞界,貪欲比瞋恚還重,因為聲聞界它重出離,貪欲正好障礙出離,菩薩界重菩提心,瞋心傷害菩提心,貪心還不傷害菩提心。你說,我受了菩薩戒,我很喜歡喝咖啡,沒事,輕微的貪欲它不障礙菩提心的,他大悲心嘛。

那麼你造了重罪以後,你如法的懺悔,最重要的你要斷相續心,就是你沒有想要造第二次的念頭了,那你懺滿一年,既便沒有見好相,弘一大師說可以重受,重新再受一次,從今以後你就不要再犯了!

那麼那一次的業變成讓它自己沈澱下來,沈到阿賴耶識的大海深處的某一個角落,不要動它了,那就變成不增長業了,臨終它也不可能障礙你了,除非你後來又做。

所以,你一旦做了以後,除懺悔以外,記得,你要斷相續心,你後面不能再做了,下面再做,又會把過去的加起來,你又把那個業又調動起來了,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淨界法師:沒有空觀的智慧,臨終你的心躁動不安,佛號也提不起來!

比方說念佛。你念佛當然必須通過專注。你如果佛號有時候念得很順,心中沒有什麼太多妄想,就過去了,就只管念佛。但是有時候,你念佛時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妄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擾你,這個妄想過不去。

這個時候,你就要有一些空觀來做一些輔助了,來觀察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就是你必須跟妄想先松脫,觀察空性的智慧,把你的心跟妄想松脫。

你不修空觀,你跟妄想就糾纏不清。糾纏不清,你用佛號壓它,沒有用的。所以一般來說,專注的禪定跟空性的智慧是交互作用。

但是有一個地方例外,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例外。

臨命終的時候,你不能用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沒辦法了。因為臨命終你不可能息諸緣務,也不可能閑居靜處,你不可能創造一個安穩的環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所以,你沒有習慣用空觀,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出現很多的妄想。你這一生的經歷,從小到大,所有經歷的事情一一出現,這些經歷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親身走過的經歷,你一定會百感交集,因為是你自己走過的。

你看到別人可能還沒有感覺,但對你自己從小走過的境,你一定會觸景生情。如果你沒有空觀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動」,你的心就躁動不安了,這個佛號就念不起來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空性智慧的寂靜就很重要了。就是說,它速度快,它能夠用很快的時間讓你跟妄想松脫。那禪定是通過專注、相續,它是調伏妄想,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當然這個也很重要,這是平常的功夫。但是臨終的時候,你重點已經不是調伏它了,而是叫做「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呢?就是覺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相應,妄想就脫落了。


修空觀,把生命歸零

那麼我們講到這個,我們凡夫的造業呀,從淺到深有兩種差別:一個是善惡的差別,一個是染凈的差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教育呀,他也會因為惻隱之心、慈悲心,去做一個慈善的事業,比方說布施呀,比方說持戒呀,比方說忍辱了,他會造一個善業,但這個善業有沒有辦法超越生死,一般人是很難的,因為第六意識它是管善惡這塊的,它管不了染凈這一塊。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呢,你不調伏第七意識的時候,你就只在第六意識裡面下功夫,你大概就是一個好人,今生呢做一點慈善的善業,來生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如此而已。

那麼我們要把這種善業,提升到清凈的無漏業,那你就要面對一個問題了,就是自我意識的問題了。這是一個嚴肅的生死問題了,就是你是不是能夠對你的執著,產生一定的調伏。我們的執著啊,一般來說,這個自我意識,這種主宰性,表現在三塊:

第一個,人。有些人他專門執著人,對這個六親的感情特別重,你看他兒子對他不孝順,但他兒子跟他要錢,他一定會給錢給他,沒辦法呀!這個非理性的。所以無明就是說,你看佛菩薩也執著呀,你要說他執著也對呀,他執著度化眾生!但是他是理性的,因為他這個是合理的。合理的執著我們叫願力,不合理的執著就叫做盲點。就是你不合道理,但是他不會得到教訓,他下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第二個他執著事,他執著他的事業。

第三個,執著他的錢財。你看我們一般人說,任何一個稍微有一點小小判斷力的人,都知道說你賺再多的錢,你都帶不走,對不對?但是一個人執著錢的時候,他會犧牲生命去賺錢,這個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說你沒有生命,你有錢有什麼用呢?但他還會去賺錢,這個就是盲點,這個是沒辦法溝通的。

所以只有修空觀,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就是說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帶回家,你迴光返照,看看你從什麼地方來,看看你生命的原點。一個人只有迴光返照,去對治執著,其它通通沒有辦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識,成功的把第七意識帶回家,第七意識的自我執著才會可以破壞掉。所以當我們所有的佛號,你要保證你每一句佛號都是通往凈土的,那你就要注意你的執著了,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識去壓它,第七意識是不吃你這套的。

我們看看四禪八定,外道的四禪八定,用高深的禪定壓這個執著,根本沒有用,只有我空觀、法空觀,它只有怕這個,其它都不怕。所以你要成功的把三界業力的枷鎖從你的生命裡面把它拔開來,你別無選擇,必須要面對恆審思量這一塊了。


淨界法師:其實你的痛苦,跟別人完全沒有關系,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諸位要知道一個事情,當你看到某一個人,你起快樂的感受,你跟他之間有善業的因緣,一定是善業的因緣。跟他沒有關係,跟你自己有關係。

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實,你今生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你今生會有多大的快樂、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別人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沒有關係,別人只是一個助緣,他頂多是刺激你的業力顯現出來,他只是助緣。

你看到某一個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業。這叫循業發現。

在家居士可能感覺不出來,因為你們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們出了家、到僧團,我們佛學院二十幾個學生,我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二十幾年前,感受良深,真的感受良深。

在一個僧團裡面,大家吃同樣的飯菜,穿同樣的衣服,一個房間小小的、住六個人,住同樣的地方,熬了三年。我們受用同樣的環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樂樂,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惱惱。為什麼?

同樣的環境,穿同樣的衣服,上同樣的課,你說外境可以決定我們的快樂,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報不同。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責怪別人。你責怪別人,你是業上加業,那糟糕了,惡性循環。你要去懺悔。跟他沒有關係,你要相信這個真理,你痛苦的時候跟別人是完全沒有關係。

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沒完沒了。你過去的錯誤產生痛苦,又帶動你現在的錯誤,那你就墮入這種輪迴的惡性循環,你什麼時候跳出來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時候,你要想這個是我個人的循業發現,這個時候你的業才從此中斷了,才能夠真實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業到這個時候STOP(中斷),結束了,不要相續下去,不要惡性循環。

所以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淨界法師:修行這麼久,為啥沒進步?

佛陀曾經在經典把菩提心比喻作大地。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水果,所有的房子,都要有大地,才能夠生起。所以佛陀說你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你的心就像虛空一樣,你沒有根。你看虛空它不能讓一個東西增長廣大。你看你一根樹根,丟到虛空裡面,枯萎了,但是你這個樹根丟到大地裡面,它就可以長出水果。

就是說,為什麼我學佛這樣久,我做這麼多功課,我都沒有進步,我的功德都不能累積?因為你沒有大地了。你拿回來很多的樹,蘋果樹水果樹,但是你家裡面沒有土地,都是水泥地。所以你做這樣久的功課,你還是這樣子呀,你不能產生一種增長廣大的力量。也就是說,你不能把昨天的善根跟今天的善根把它累積起來。

你看一棵樹,你每天澆水,它會把昨天的能量跟今天的能量累積起來。所以,你沒有發菩提心,你的功德就散掉了,就被妄想打散了。這就是你為什麼進步這樣慢的原因了。你心態裡面沒有根,沒有大地,你就知道菩提心有多重要了。

如果以佛法嚴格的標準,你的菩提心,你這個願力沒有生起,你修這些功課全部都不算,跟成佛都沒有關係,完全不算,都是人天福報,而且是帶有煩惱障、業障、報障,帶業的福報,跟解脫都沒有關係。你一定是先把這個大地整平了,這個樹進來才能算。如果我們把成佛當做一棵樹的話呢,菩提樹的話,你一定先有泥土,才產生枝葉,才有水果可以吃。你連泥土都沒有,這棵樹不知道要種哪裡。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跟大家講菩提心的修法,它怎麼觀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建立你的根本。那麼你接觸這種根本以後,你以後往sheng到淨土,你快速成佛。

我們看最後的這個偈頌,發心功德不可量。你一個發起菩提心的人,就算你心中只是一個願菩提心,你都沒有採取行動就不可思議了,因為佛陀說,假設整個九法界的眾生,除了佛陀以外,用他的智慧來宣說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都沒辦法講清楚,何況是你發了菩提心,你又付諸行動,做種種的六度的妙行。你從願菩提心要產生行菩提心,就更不可思議了,你光是把心中的泥土整平,就不簡單了,何況去種樹呢,就這個意思。


淨界法師:這世上只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心生種種法生。我們凡夫眾生,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中一定會出現相狀,因為有善惡業力,它就會出現各種相狀。

這個相狀可能是安樂的、你歡喜的相狀,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雜染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相狀。

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各式各樣的業力,所以你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狀會出現。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只要是一個有形相的東西,它就是一種生滅變化之法;它是生滅變化的,而且虛幻無常,它的變化,你是做不了主的!

當我們心中出現相狀的時候,你一旦執著於這個相狀,你這個內心就會躁動不安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功課也做很多,但是他的情緒變化多端,你就知道這個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相狀不肯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

我們剛開始修行用功,在觀照這一念心的時候,先用空觀,直接覺照我們心性的本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心中本來無染無雜,無形無相,我們抓了很多外境的相狀,而失去了我們自心的本來面目。

所以,這世上只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外境是不會讓你痛苦的,它只是一個助緣而已;外境只是不同業力的顯現,顯出一個相狀,但是接不接受、執不執著,都要看你!

要不要顯現,這個是你沒法決定的,但是要不要執取它,是你可以做主的。我們修行人心中的相狀還是會出現,但是你慢慢能夠達到“心無所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本體,以無住為住。

修習空觀會讓一個人心態輕松,正所謂心無掛礙,無有恐怖。做你該做的事情,隨緣自在。隨著修行的深入,慢慢地你的心就能遠離一切相狀,形成一種“免疫功能”,就能清淨自在。


淨界法師:為什麼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外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處所跟內心的互動。環境我們是改變不了,但是你內心的感受跟想法,是你可以決定的。所以我們常說:「心境決定處境。」

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一種直覺的感受,這個時間很短暫的。大概在十秒鍾左右,我們才產生一種想像,名言的分別,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會被外境牽動了。

其實,這個外境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是經過我們的想像而產生的。比方說,我們常舉一個例子。說你看到半杯的柳橙汁,我不知道諸位會怎麼想。有些人會說,哎唷,真是感恩吶,還有半杯柳橙汁存在!這種人大部分是作正面思考的,他的生命當中充滿了快樂。

有些人說,唉呀,糟糕了,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的是空的這一部分,所以他作負面的思考,這個環境對他產生一定的傷害。

所以,其實外境在傷害我們的時候大概只有十秒鍾而已。就是我們的直覺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最早的那個十秒鍾,是真正外境在傷害我們。但是當我們開始想像力生起的時候,是我們的想像力在傷害我們,我們產生很多的名言分別。這個時候外境就產生了兩種方向:第一個是正面的力量,第二個是負面的力量。

而這個力量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古人說是「境無好丑,損益在人」。一個珍寶,你拿得不好,你會被它割傷;但是你好好拿,你可以欣賞它的美妙的光彩。它對你產生傷害,還是對你產生一定的加分,其實是我們心態、我們的想像決定出來的。

這個地方是講到外境生起的因緣。


衍慈法師:讓心無所住,自然無有七情六慾的苦惱

在《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佛陀教導我們,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闡明了學佛的覺悟,先要覺知無常的道理,世間上不論物理、生理,乃至心理包括善惡念頭,思想上包括貪戀歡喜的東西、或怨瞋的事, 無不在順逆苦樂、成敗得失等的變化之中。如《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陀苦口婆心以種種言辭,千言萬語,點滴無漏地教導我們,世間一切有為法,唯心所造,因緣果報,自作自受,欲得解脫,離苦得樂,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只要心做到「應無所住」不住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外境,那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待人處事即能提得起,放得下,則內心自然無有七情六慾的苦惱。這樣人生就自由自在了。

既知「心」有所住,並成為煩惱的根本,應將此有分別有所住的心轉住念佛、靜坐等修行道業上,這是最安全,最恆常,圓滿清淨。世界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快樂自在,那就我們一起來努力學習, 心無罣礙實行佛陀的教示「應無所住」吧。


夢參老和尚: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時,你就修這個觀

「緣起性空」,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為什麼會緣起?為什麼是性空?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故,說它沒有自性才能「空」,這是兩面活用的。

我們剛才講修行,這是心裡的觀想,而一切物質是緣起的,在心裡上,我們就說它是性空,讓「空」和「有」相互溝通一下,空有無二。這種觀想法門,大家隨時要觀,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你就修這個觀!

佛在教導方面所用的文字太多了,但是你要想修行,就要用這個法則來對治你的痛苦、對治你的障礙。你一觀照就沒有了,因為你已經修成,你在定中就沒有了。

緬甸的馬哈希禪師還講一個故事,說佛陀滅度四個月之後,就舉行了第一次的佛經結集,共有五百位高僧被選中來進行這項工作。可是除了阿難尊者是初果須陀洹之外,其它的四百九十九位都是阿羅漢,為此,阿難尊者在結集的最後一刻,其他的人還是不准他進入結集場。

阿難尊者就盡力修習禪定,繼續觀想身念處。那時候正是八月的第四個星期,他在修觀的時候,是用雙腿行走,不停地走,專注在自己的步伐上,可是還是無法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就回想佛陀對他講過:繼續修習禪定,一定可以證得阿羅漢果。阿難尊者注意到自己太過急躁、以及定力不足才導致散亂,所以他就停止行走,讓自己平和起來,於是他就躺臥下來繼續觀察。

當阿難尊者走進房內,坐在床邊開始躺下來,阿難尊者就開始觀想「倒下、倒下」,注意到他手、腳的姿式。阿難尊者是在觀察「倒下、倒下」的時候開悟了、證道了,從初果到二果、三果、四果,一瞬間就證道。他修行的過程很長,但是,證得的時候很短。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越容易觸動內心感覺的時候,你馬上就得到解脫了。

當我受難住監獄的時候自己就嘗試過,我觀想是不是有監獄呢、我是不是住在監獄裡呢?觀想監獄就像我初出家住在山裡修行的時候一樣,這又有什麼差別呢?在這裡還有人送飯來,門外還有人拿槍守護著,保證我的安全;我什麼都不用過問,虎、狼、獅子都進不來;住在山上,有時候還吃不到飯,在這兒時間到了就有吃的——跟我們閉關時關上門不出去不是一樣嗎?

有什麼差別呢?但是這樣一想,別人雖然覺得很苦,我在監獄裡頭就不覺得怎麼苦,要是苦了我也活不下去——這不是一天、二天的事。

有一次,在我被吊起來受刑的時候,我就觀想:假使人最初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天當中把你吊起來打幾次,你自然也就無所謂了——雖然被吊的時候很痛苦,有時候還會痛昏過去,然後又醒過來,想不起來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心裡頭想著吊一吊就吊一吊,時間久了,他們知道這種方法對我起不了作用,也就不做了。

我親身經歷過最痛苦的事情,好比說開刀,我不是在說別人,而是說我自己。我開完刀之後,醫生告訴我,他切開我的腹部,把裡面的腸子都取出來清潔、消毒,並切除有癌細胞的部分。我醒了之後,回想自己又下了一次地獄,《地藏經》裡說的「抽腸剉斬」——把腸子全部抽出來,然後一段一段斬,不是這樣的嗎?抽腸下地獄也不過就這麼回事,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

其實,一切的苦難都是你自己找的。你認為它苦,它就是苦;你認為它樂,它就是樂。你要轉變一下心境,這就得靠觀力了。如果你不這樣想,不轉換一下想像力,你活不下去的,別說三十三年,三年也活不出來。

因此我們在修行、修定的時候,你要專注一境。剛才我講的例子,你只要專注一境,就可以修行。昨天我說過,你做飯、哄小孩的時候都不妨礙你的修行,不論你做任何事情,只要把你的心都住在上面,這才是念住;做什麼就念住什麼在上面,最後就可以學成功了。你住在空義上就是空,念住的意思就是這樣。


益西彭措堪布:三界眾生的命運哪個不悲慘呢

有人問:有情的相貌、壽命、受用等千差萬別,豈能無差別?

答:譬如,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別,但又同是濕性,所以差別中有平等,別相中有共相。同樣,眾生千差萬別,但都在生死流轉中。

蒙古王成吉思汗召集天下方士詢問不死之法,答案是沒有。帝釋天臨終五衰相現,眼見要墮入牛胎馬腹,同樣驚恐萬分。所以,三有凡夫不論尊卑、賢劣都在生死鐵網中,無一例外。

「結生相續」之所以是凡夫的共相,是因為其根源平等,都具有流轉之因——我執。

凡夫執著五蘊是我,由我執起惑造業,感受果報;當受報時,又以我執起惑造業。如此循環不已,流轉不息。

我們可以看到:芸芸眾生不論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都不離我執,可謂人盡皆同。畜生以我執為搶一口食物,而互相撕咬;天人以我富足而志得意滿;阿修羅由我執驅使與天人作戰。凡夫眾生都沒有擺脫我執,因此同樣具有流轉之苦。

從心上看:眾生的分別心剎那不停地轉動,因上妄念一個接著一個轉,果上自然流轉不息。眾生無不如此,故應平等悲憫救拔。

事實上,無量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資具缺乏苦、競爭苦、失落苦、墮落苦,都是因為生死流轉而有的。只要結生相續不停止,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痛苦。所以,流轉苦中包含了所有輪迴的苦惱。

如此看來,三界眾生的命運哪個不悲慘呢?最初嬰兒「哇哇」哭著降生人間,死亡時,被送進焚化爐,即便是位高權重的總統、富可敵國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後也化為一把灰,此流轉相非常平等。從這一點看,誰不悲慘誰不需救拔呢?豈不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同是生死人!應如是思惟,對三界凡夫平等發起大悲心。


文珠法師開示:勸修空觀

金光明經空品講義節錄

眾苦行業,不可思議;生死無際,輪迴不息。

本無有生,亦無和合,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初二句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眾苦」,是指眾生果報體的生命中,所發生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行業」是因,「眾苦」是果;由於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眾生由於過去無明與行二支因,引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果。再由現在愛、取、有三支因,招致未來生、老死二支果。過去無明與現在之愛取是惑,過去之行與現在之有是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果。如是惑業苦三,前因今果,今因後果,果再造因,因再感果,前後相繼,因果不昧,遂演變成無窮無盡的生死洪流,輪迴六道,故說「生死無際,輪迴不息」。

我們欲想截斷生死流,免輪迴苦,當修空觀。「本無有生」,是我空觀;「亦無和合」,是法空觀;「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假觀。現象界雖然有眾生流轉生死,但究其本性,根本就沒有生,何來有和合?人之受生,要由自已業因,與父母之緣和合,始有新的生命誕生。今究其本性,尚且不生,何來因緣和合之有?但現象界何以又有眾生生死輪迴不息呢?佛說:皆因眾生不善思惟,不知諸法性空,不覺一念妄動心生,遂產生無明業相,迷於事理,妄想執著,識心分別,取捨作業,故「生死無際,輪迴不息」。

若能善自思惟,內觀法性空寂,本來不生,即可證無生理;外觀諸法性空,不生執著取捨作業,業因既無,苦果不生,即可截斷生死洪流,超出輪迴,解脫生死。

「生死無際,輪迴不息」,是苦諦;「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是集諦;修我法二空觀,是道諦;先悟知四大皆空,五蘊無我,進而觀諸法空性,「本無有生,亦無和合」,而證無生理,是滅諦。故前面所說:不但是說明四大皆空,五蘊無我,顯示世間的苦因苦果之苦集二諦,是起源於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同時介紹出世間樂因樂果,是道滅二諦。若能修我法二空觀,無明不起,則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乃至老死皆滅,就可以扭轉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成為還滅門。

由修我法二空觀,不著相修行,無論是懺悔、是禮佛、是讚佛、是財施、是法施,皆能離相,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學佛人果能做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如是不修而修,修而無修,最後業盡福圓,即可斷無明,了生死,成佛道,這就是佛說此空品之目的。

我們既然己經知道,人的生命是四大苦、空、不淨、無我,而且是無常迅速,就應該急求出離生死,免再入輪迴受苦。因此古德教導後學,要常將生死掛心頭。又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是以古人大都是為了解脫生死而出家,亦有很多出家人,修行到達生死自由的境界。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個不怕死的和尚名金碧峯禪師。他的母親,樂善好施,一晚,夢見一個持缽的僧人,將一幅觀音像交給她說:「虔誠供養,當生智慧之男。」後來果然生一男孩,取名碧峯,生時白光照室,六歲就出家,而且聰敏善辯,後参如海禪師而開悟。元順皇帝,召他入京求雨,登壇祈禱,驟雨即至,帝封為國師,命主持海印寺,後辭職,隱居深山潛修。

明太祖朱元璋,統兵打天下,不知應該建都何處,親上山訪尋碧峯禪師,師端坐不理,元璋生氣,怒斥一聲,師亦叱他一聲,朱問:可曾見過殺人將軍?師答:可曾見過不怕死和尚?朱轉怒為喜,為之作禮,師即暗示,應建都於南京。

師壽盡時,閻王派小鬼來捉,小鬼找不到他,往問土地公公,土地公說:他已入定。問:如何可令他出定?答:他最喜愛吃飯時用的金鉢,敲之必然出定。小鬼真的敲打金鉢,他果然出定。當他出定時,小鬼立即套上鎖鏈,要捉他去見閻王。他知道上當,訛稱便急,要求小鬼放他入內小便。他入內寫了一首詩說:「有人要拿金碧峯,猶如鎖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峯」,然後又進入無相定。小鬼入內遍尋不獲,唯有持詩回覆王命,閻王爺爺亦無可奈何。

又宋朝名將岳飛將軍,最崇敬的高僧是道悅禪師。後岳飛被奸相秦檜召回京,道經金山,師勸他出家,不要回京,但岳飛對國家忠心耿耿,明知回京不利,仍要前行。臨行,道悅禪師說:「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毒害。」岳飛不明其意,直至被捉下獄,含冤遭害時始明白,但已經太遲了。

那年十二月小,只有二十九日,當天晚上,下大雨,岳飛聽到雨聲,知道災難臨頭,結果,不久被秦檜害死於風波亭。秦檜問劊子手,岳飛臨終說些甚麽?劊子手說:他悔不聽道悅禪師言;秦檜即派何立帶兵去捉道悅禪師。當何立要到江天寺前一日,師聚眾陞堂說:「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說完,立即坐化。當天,眾人皆不知是何意?次日,何立兵至,才恍然大悟。可知師法力無邊,說走就走,生死自由,奸相秦檜,也無可奈何。

當今末法時代,信佛求福的人多,學佛修行的人少,能够了生脫死的人更少,皆因不知諸法苦、空、無我、不淨,「不善思惟,心行所造」諸惡業之過;若能了解我空、法亦空,不生執著,不貪求,不取捨,善自思惟,心行不作惡業,就可以將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變為還滅門,而跳出六道輪迴,解脫生死的束縛。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的姊姊,我的老師,我的朋友,以及我認識的人,相繼離開人間,竟然有六七位之多。死去的人,大都被讚頌,被公祭,被傳供,我懷疑他們是否知道,是否見到,吃到,是否可以往生佛國?抑或真的能够自作主張,乘願再來?古人說:在生之時不孝敬,死後何勞哭鬼神?我有一種想法,以其死後,花那麼多錢去買花果素菜來公祭,不如在生時好好恭敬供養。

中國宋朝,四川有位德普禪師,也有我這種想法。年幼時,一日,在路中遇見富樂山的靜禪師,即合掌作禮言:此吾師也。後被帶回山中作小沙彌,但一舉一動,皆老成持重,不像小孩。十八嵗求戒,即開席講唯識及《起信論》,後参黄龍禪師開悟。

有一日,對弟子們說:諸方尊宿死了,叢林必祭,我以為徒然虛設,因為人死後是吃不到的。我若是死,你們應當先祭我,從現在起你們可以辦祭了。大眾以為他是在開玩笑,也說:和尚於何時遷化?德普禪師却十分認真的說:你們祭畢,我決定走。自此,便假戲真做,設置靈堂,師端坐其中,弟子們致祭,上香、敬花、讀祭文、跪拜、傳供,普師一一接受,并且進食。出家弟子們祭畢,其他在家弟子,亦依次序排期公祭,上供。如是三個月後,所有僧俗弟子都公祭畢,師便對眾人說:我明天雪停便行。次日早上,雪忽然停止,德普禪師,也就焚香端坐而化。這種死法,何止死得灑脫自在,說走就走,而且死前,日日公祭,有讚有吃,多麽有趣?但這種境界,絕對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能為,更不是我法未空的人所肯為?


淨界法師: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為什麼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做靜坐、修觀?就是「你跟你自己溝通,你必須跟你深層的自我意識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不要老是喜歡攀緣,你看你攀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你攀緣也該夠了吧!每一生都攀緣,你看你現在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麼?對不對!我們是不是可以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迴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修行不能強迫,說:「誒,你不可以怎麼樣。」沒有用,反彈更厲害。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溝通,跟過去的你溝通。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開始修《楞嚴經》你會發覺,你遇到事情會出現兩個聲音,一個是過去的聲音…哎,要怎麼做…不可以!要怎麼做…會有兩個聲音在你內心當中同時出現,那你就必須要選擇正確的聲音,你每一次都選擇正確,你那真實的力量就慢慢擴大。我們不是說聽了《楞嚴經》就馬上把妄想拋掉,不容易的,因為它跟著我們太久、太熟悉了,這一條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個目標,你每一次的失敗當中就呵責自己,讓你自己從失敗當中,累積一種改變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過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你這個人沒有希望了,你連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不知道。你說:「我知道了,我改變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看到你的未來、看到你的希望。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說:「修行啊,不怕慢,只怕站。」站著不動那就完了!說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懺公師父常說 :「修行點點滴滴。」其實這種暴起暴落的修行,我們不是很贊同;今天修怎麼樣…,明天拜三千拜,我們也不贊成,這種人一般容易退轉;點點滴滴就是說,你保證:「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我後天要比明天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雖說進步一點點,也沒什麼明顯,至少你在進步當中,我們看到你光明的未來。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也可以有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美好的未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你每一個念頭當中,堅持正念,這個堅持─不隨妄轉,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到你美好的未來,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點點滴滴開始出現。所以《楞嚴經》理論篇在講安住力、調伏力,它講修行的時候,它講二決定義,先講發願,其實在修行當中要多一份堅持,不容易的!外境的刺激、你內在的習性 ,兩個碰撞能夠堅持「不迷、不取、不動」,那你要有些願力才做得到的 ,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安住力」、「調伏力」還有「堅持力」。而你每一次的 堅持,其實你極樂世界的功德,那蓮花就慢慢慢慢開展出來,就是這 樣,明白道理,然後堅持下去。當然你明白道理是很重要,你不明白 道理,那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啦,你連改變從哪裡改變都不知道,這個開關,哪一個是生死輪迴的開關?哪一個是涅槃的開關?你都不知道啦, 那你就是錯亂修習了,閉著眼睛修行,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講出了兩種 根本。開悟的楞嚴就是講這個─你要能夠了解真跟妄的差別--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041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世間學問跟佛法的區別,不要對立,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不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佛陀的教誨--醒過來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何謂修行?

這一切,只是為了你安心而已

慎勿信汝意-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覺--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心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

沒有人能帶著妄想往生!伏煩惱便能自在往生,用佛號怎麼伏住煩惱?

請問危急時,應念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你在乎你心中的影像,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不要墮入對立,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要跟這種磁場不和的人保持距離

淨土宗的懺悔和積集資糧,是為了臨終時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