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糊裡糊塗的修行,這樣很難成就!

信佛,是要信佛講的這些道理。最基本的道理都沒弄明白,一點佛理都不懂,還天天拜佛、念佛,這根本不是信佛。每天都上早晚課,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東西,也念了很多咒語、佛號,每天忙忙碌碌,但相續一點變化都沒有,煩惱依舊,習氣依舊。不能這樣修行!

文:達真堪布

修行一定要有目標與方向,要有方式方法,並且要有把握。最好對即身成佛有把握,最起碼也要對臨終往生有把握,不能糊裡糊塗地盲目修行,不能欺騙自己。但我發現很多人學佛都是不倫不類的,說沒信佛也信了,說信佛了也沒真信。

信佛,是要信佛講的這些道理。最基本的道理都沒弄明白,一點佛理都不懂,還天天拜佛、念佛,這根本不是信佛。看似佛門弟子,實際上卻不是;說不是佛門弟子,看上去卻也像是。說學了也沒學到什麼,說沒學也學了一點;說修了還沒修,說沒修也修了。每天都上早晚課,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東西,也念了很多咒語、佛號,每天忙忙碌碌,但相續一點變化都沒有,煩惱依舊,習氣依舊。不能這樣修行!信就要好好地信,學就要好好地學。若不信,就乾脆別信,乾脆別修,不要用佛法來造業,否則罪過非常嚴重。

以前那些高僧大德是怎麼修的?就是觀察自己的相續。相續中生起一個善念,就放一個白豆;生起一個惡念,就放一個黑豆——這樣觀察相續,每個起心動念都不錯過!剛開始黑豆多,沒有幾個白豆;逐漸的黑豆、白豆一樣多了;最後全是白豆,沒有黑豆了。這個時候已經成就了。這樣修行非常紮實!

但我們學佛都很虛偽。每天都按時上早晚課,雖然身在修法的行列中,心卻出去了,剛念完加持咒,心就跑到外面遊盪去了,有時候回家看兒女,看父母,再看親朋好友;心回來的時候,已經開始迴向了。這樣修行多虛偽啊!表面上做課、修行,實際上造業去了,心總是處在散亂當中,不停地貪著、嗔恨。這樣修行沒有意義。

我們早、晚課的內容,都是三藏十二部顯密一切經典的精華,每一個字、每一個偈頌、每一個儀軌都有甚深的含義。要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邊念邊安住,這樣才有意義。

現在人上課分幾種情況。其中修行好的、有一定功夫的人,剛開始念誦加持咒就入定了;出定的時候,已經迴向了。最差的人是心全程出去造業,回來的時候課誦已經結束了。還有一種狀況,心有時出去,有時回來,反反覆復的,坐著不是腿疼就是腰疼,然後心裡生起了厭煩心:「怎麼課誦還不結束啊?」好好觀察、對照,自己屬於哪一種,是不是最好的那種?一個小時的課誦就像是一瞬間,這是表裡如一的修行人。

我講過,一門深入、死心塌地、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地修,非常快!一天比一天有進步,一年比一年有進步。那種像木棒或石頭一樣,盲目地修,會越修越差。暫時精進是沒有用的,最後容易退心。因為不明理,所以得不到修法的真實利益。剛開始可能挺精進,往後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如果越修含義明白得越深,內心的感受越強,喜悅越多,越輕鬆自在,這就是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了。這樣的人還能退步、放棄嗎?肯定不能!

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有收穫就是有收穫,沒收穫就是沒收穫;有進步就是有進步,沒進步就是沒進步。知道自己正在修行就可以了,每天、每個小時、每分鐘,最好是每個剎那,都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有收穫、有改變,這叫修行。

但我們不用說一剎那,就是在一個小時里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業還是在修行。很多人甚至在一天當中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糊裡糊塗的,這種人很難成就。


夢參長老 | 寧可坐著聊天,為何不去念聖號

《地藏經》多數都講事,沒有講理,沒有講性空,不是空,在事上講。因此地藏菩薩在教化一切眾生,在《地藏經》地獄的名號說得很多,為什麼?讓眾生生恐怖感,不要做壞事,你這邊一做壞事,你那邊地獄就成熟了,等著你去受。如果你經常想的都是極樂世界,緣念都是極樂世界,你所做的都是極樂世界的事,那六道輪迴沒你的份了。

我們在修行方法,還自己摸索找不到,沒一個好方法,那你念念阿彌陀佛不是很好的方法嗎?《地藏經》講的是,你稱揚地藏菩薩名號,地獄災難就免了,常時念地藏菩薩,你就不會下地獄了,這個修行誰都能做得到。能做得到,為什麼不做呢?這就叫業!

咱們經常說業障業障,你所造的業,障住你的行。他寧可在一起坐著聊天,他不念地藏聖號,也不會念阿彌陀佛聖號了。為什麼不念?業障!

每個人經常愛說:「我業障很重。」為什麼?不修行,也不修觀,也不讀誦大乘,乃至稱個名號都很少。不是說你拿著佛珠,讓人家都知道我念地藏聖號,不是這樣子,是你心隨時緣念地藏菩薩,隨時想著地藏菩薩聖號,默念。

你不是想消業障嗎?不是想生善處嗎?或者你想發財嗎?或讓家庭平安嗎?說我們現在都出家沒有家庭了,就一個人,一個人要身心健康,不要一天經常害病,這痛那痛的多麻煩,痛起來不安逸,多念念聖號。

乃至於像《占察經》的下半部,二種觀道,一實境界,那修行功夫就深了。主要是二種觀道、一實境界是度眾生,《占察經》是度眾生,都是度他人的,「地藏三經」多數都是度他人的。你懂得這個道理了,所以《地藏經》告訴我們修行法門很簡單,持名號,讀誦《地藏經》。


想做早晚課忙於家務沒有時間,怎麼辦呢?

達真堪布

這還是自己不夠圓融。有這個機緣和條件,就在固定的時間裡專門去做早晚課。若是沒有時間,早課可以簡單做一下上師瑜伽,晚課可以簡單做一下除障法。然後就盡量在生活、工作當中去運用,邊做事邊做課,邊做事邊修法。

我們做課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提起正念、善念。若是你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提起正念,能發善心的話,那就是做課。若是你在佛堂里端正地坐著,只是嘴上哇哇地念,表面上做功課,但心裡沒有提起正念,沒有發善心的話,一樣沒有意義。

我們幹活的過程中,也可以提起正念,可以把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打掃衛生,給家人做飯,這都是莊嚴壇城、為眾生服務,這都是利他,都是修行。

學佛也好,修行也好,就是一個念,念一轉就行了。念沒有轉過來的話,整天在那邊念,也沒有用。我們能夠提起正念,在相續當中多種下善根,多串習善念,正知正見越來越多了,心地越來越善良、越清凈了,就好了。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心裡有障礙就有障礙。你把心放平了,一切都風平浪靜了;你把心放正了,一切都一帆風順。


修行,是透過身邊的人來覺察自己!

不要去討論誰的修行好與不好,修行在個人,別人是你的一面鏡子,反射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不足中修鍊自己。

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一、內在

這個世間最大的一個法則就是:從外在看內在,從別人看自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你只有透過別人,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二、鏡子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掘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等於是在發掘你自己。去了解別人的感覺、想法,你也會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

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關心,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缺乏關心。

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

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三、投射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自己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

一個內心有藏奸的人,會認為外面都是壞人;一個善良的人,會認為外面的人都有友好的一面。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容易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

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

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

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都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四、顯現

你的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

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則反映了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內在自我。

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這樣雙方都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這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五、改變

要想改善關係,你需要先深入自己的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得以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關係,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不可能放下控制別人的念頭,也難以解放自己;

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化解當年怨恨的根源,否則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否則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

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
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

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
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六、關係

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

因為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所以,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

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七、成長

如果你很排斥什麼,那麼它就是你必須學習的課題;如果你很欣賞什麼,它就可以蛻變成愛。

無論是你的老闆、同事、下屬、朋友、同學,還是你的父母、配偶、兒女、兄弟、姐妹,這些人擁有的你所不喜歡的個性、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你需要學習的部分。

他們會顯露你的陰影,一再地重複你所不喜歡的言行來讓你學習。

當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很氣那個人,但這是他的錯嗎?不,他只是幫你把「發霉的陰影」拿出來晒晒太陽。

所以,以後當別人指責你的時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立刻去攻擊或反擊,你要開始反問自己,因為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麼「當真」,對嗎?

八、緣分

人們常說天賜良緣,什麼是良緣?

你身邊最親近的人,都是與你「姻緣」最深的人, 之所以會安排他們在你身邊,都是有原因的。

因此,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試圖逃避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天賜的良緣」,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緣來蛻變自己。

祝福每一位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因為這絕非巧合。一切既是機緣,也是你內在的靈性指引,祝福你。


煩惱人生是解脫的最好機緣

身在輪迴中,卻追求圓滿,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迷惑。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人生中煩惱不斷,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很努力、很用心,事情一定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可是,不論我們多注重鍛煉保養,身體照樣會生病、衰老;不論我們多麼愛身邊的親人,他們早晚會與我們分離。事業、家庭,這一切,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常有人訴說事業不順、婚姻不幸、失眠厭食,希望有個方法解決這些麻煩,像看醫生那樣,得到一系列建議,然後一二三四,按照步驟去做,就可以萬事如意。

其實輪迴就是這樣充滿缺憾,煩惱無盡的糾纏,這就是生活。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無論貧富強弱,所有人都無可避免要經歷這八種痛苦。各種各樣粗大的、細微的、強烈的、溫和的痛苦伴隨著我們短暫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們稱為壓抑、孤獨、怨恨、哀愁、恐懼、貧窮……這些東西無論我們現在做得好或不好都會出現在生命中。

日常生活里讓人不如意、不開心、痛苦、煩惱的因緣那樣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們總是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認為談論苦是悲觀消極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輪迴生命的常態,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有動力尋求解脫。

從煩惱生活中尋求解脫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講了苦、集、滅、道四諦,首先宣說的就是苦諦。苦,生命的一切經歷都不離痛苦的本質;集,痛苦的成因;滅,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四聖諦解釋了什麼是輪迴、輪迴的產生、是否能夠結束輪迴(即解脫),以及如何解脫。

為什麼大多數所謂學佛者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脫?因為大家在心底不認為輪迴真的那麼苦。解脫之道始於對苦的正確認識,不從正確認識痛苦著手,脫離輪迴幾乎不可能。

六道輪迴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態都具有苦的特質,這個「苦」不僅包括粗大劇烈的痛苦、傷害,也包括細微的不適、不如意等等。當你對苦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正確認識,遠離痛苦就成為一股強烈的意願,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生命中無所不在的缺憾——苦。而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後,才會知道苦是有可能終結的。於是,你通過各種途徑遠離痛苦、趣向安樂。

在四諦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但佛陀在宣講這兩對因果時,先講果再講因。因為在實際修行中,是按苦、集、滅、道的順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順序來修的。諸受是苦身處痛苦中,應該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誤解成別的。

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苦苦,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別。對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會認為它們是別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

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是變苦,因其本質為苦,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里隱含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處難,戀愛的快樂里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只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里隱含著衰老的痛苦;為人父母是快樂的,可把嬌小脆弱的生命撫養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弔膽、不寢不食,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隨之升級……仔細思量,生活里每一項快樂都隱藏著日後的痛苦。

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指的是陷於輪迴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力牽制,被種種煩惱束縛。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轉。如果不是親身遭遇變故、痛苦,一般人很難體會「諸受是苦」的深義。對痛苦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們就越被激勵著去實踐離苦得樂的方法。在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面前,我們完全有可能保持尊嚴和從容。

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

只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歷生老病死;只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人們對痛苦通常持四種態度:有人希望痛苦儘快結束,以為眼下的痛苦結束了今後就會一直幸福;有人在痛苦的同時不忘享樂,痛苦並快樂著;有人雖然不再懼怕痛苦,但痛苦妨礙了他的修行;有人擁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佛法的修學要先修心再修相
淨界法師

詐跟誑的共同點─都是創造一個假相來欺騙別人。我們一般的修學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內心的真實功德。

第二個:是你外表的相狀。

佛教徒─他是先成就真實的功德,再現出因緣假相出來,所以佛教的修學是由內而外的,你一定有菩提心,才有資格去修學六波羅蜜的法門。

但是外道不同,外道他的修學,是只有修假相。

諸位看看經典,尤其是《阿含經》,當你被外道的咒術所障礙了,你持佛教的咒語肯定可以破壞它,因為外道的咒語,它沒有真實的功德,它是一個假相,它完全是顛倒想,它是依止禪定的力量創造出來而已。而佛教的咒語,它是從內心的真實義的功德而發動了這個語言文字相,它這個假相有真實義在裡面。

所以為什麼外道的神通,跟佛弟子的神通一接觸的時候,馬上就被破壞掉了?因為它沒有真實義的功德。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可以體會一下: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著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去說法,到了忉利天,帝釋看到目犍連尊者很歡喜啊,他心裡想說:誒…舍利弗尊者怎么沒有來呢?他們兩個是左右的大弟子啊。他的想法是希望舍利弗也能夠過來,當然大智慧的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就跟目犍連尊者說:你趕快叫你師兄舍利弗尊者趕快過來。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他的神通變化特別的精妙,他馬上一飛步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那時候舍利弗尊者正在縫袈裟。

目犍連尊者說:師兄啊!師父要你趕快到天上去,他有事找你。舍利弗尊者說:好,我知道了,你先去吧,我袈裟縫好,馬上過去。目犍連尊者心很急,就說:師父要你趕快過去…你還不去!他說:你再不去啊,我用我神通力,把你整個寮房抬過去。舍利弗尊者抬頭看一下他說:你要有本事把這個針從地上拔起來,你再來動我的身體吧!就把這個針插在地上,結果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就是沒辦法動搖這一根針,沒辦法!目犍連尊者只好先回去,當他到了忉利天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已經早就到了。

我們看目犍連尊者的神通跟舍利弗的神通──

當我們看到假相,看到這個神通:可以把花變成一隻老鼠,老鼠變成一隻兔子,其實那是一個假相,那是心念的想像力豐富。但是真正神通跟神通接觸的時候,是顯現他內心真實的功德,就是他的止觀的力量。我們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得出來,目犍連尊者的禪定力、智慧力是比不上舍利弗尊者的。

所以我們受戒的時候,為什麼要緣境發心呢?為什麼要得戒體呢?諸位你會注意到─佛教任何的功德,都是先有體才有相。

我小時候學過外道法門,我發覺:外道做什麼事情,都只是注意事相,沒有重視心理的準備。你看我們持戒,你沒有得戒體,是談不上戒行、戒相…談不上的,你沒有真實的發心,不可能持戒的。諸位看止觀的書籍──不管是《小止觀》也好、《摩訶止觀》也好,他不是告訴你馬上就要修止觀,第一個它先告訴你:真正發心!

你為什麼修止觀?把心態調整好。

所以:你會發覺我們修學佛法,為什麼我們花的時間比外道的時間長?

那當然!外道都是在修假相而已,那是空殼子的東西。但是佛弟子他很重視你的心態,一定要跟內心的菩提心、清淨心相應,一旦讓佛弟子修成以後,那個功德就是堅固不可破壞。

所以你看外道法很容易修,因為他就在修假相而已。

詐跟誑─就是修假相,它是向外攀緣,跟佛教的真實義的功德不相應。佛弟子所有的假相,都是由內發出來的!

佛法的修學──諸位要知道:先修心再修相,它是由內而外的,外道只是修假相而已,這一點不同。

 

何謂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