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時代,要大力倡導求生淨土
大安法師

  在這個時代,要大力倡導求生淨土。我們知道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生死。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不知道在無量劫輪轉的過程當中我們是多麼的痛苦,我們在地獄裡的時候是多麼的痛苦。今生好不容易得到人身,是多麼的難。難到什麼程度,佛只能用比喻來形容:如盲龜值木;如從須彌山頂上吊一根線下來,穿進山腳下的一根針孔。得人身比這還難得多。所以當我們知道得人身之難,就要好好珍惜這一期的生命。為什麼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都是佛教裡面提出來的。我們要用這有限的幾十年的光景,承辦一件無量劫來不能解決的大事。如果我們今生得人身再泛泛悠悠,不信佛不修行,那又要到三惡道裡面去了。這一進去又不知道多少劫才能夠出來。頭出頭沒。頭出,伸出頭的時間很短;頭沒,沉下去的時間很長。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啊!

  為什麼要求生淨土?第一,人身難得,要求究竟的解脫。第二,在解脫的方法當中,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要靠自力。靠自力,我們這樣的眾生很難。面對浩浩的見惑思、惑塵沙、無明惑,我們一籌莫展。所以這個時代唯有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才能從生死苦海當中把我們拯救出來。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是進一退萬,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意味著什麼?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都能跟等覺菩薩在一起。這說明往生凡聖同居土就等於往生到了上三土。能見到聲聞,能見到菩薩,能見到佛。也就是說凡聖同居土具足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我們就能夠快速的成佛。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菩薩——位不退,進入聖賢位,再不是凡夫位了;行不退,再不會做二乘的自了漢,是大乘的菩薩行了;念不退,念頭都跟法性、跟實相相應,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頭都與佛性、與薩婆若海相應,身口七支就不會造惡。能夠快速圓滿十大願王,快速成佛。

  我們還要發一念慈悲心,到西方淨土華開見佛,悟證無生法忍之後,再回入娑婆世界,去救度苦難的眾生。我們千萬不要在這裡貢高我慢,說我就靠自己的力量,修禅、持戒、修定,開發智慧,自己解決問題。這無邊的生死大海,湍急的漩渦,游不過去的。那麼現成的有條大願船在這裡,有艘航空母艦在這裡,你只要上去就到彼岸了。這個念佛往生一法是成佛的捷徑啊!它雖然簡單容易,但是至圓至頓的。蕅益大師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只需要執持名號,不需要參究,不需要去做其他的東西,只要念佛。這樣大家就瞧不起了,好像覺得愚夫愚婦也念,我這個水平高的人也念,我不跟他一樣了嗎?好像要跟其他人不同,才顯出自己高明。這就是凡夫的分別心在起作用。佛是平等心的。而大平等心是一視同仁的。不僅是凡夫的所謂學歷、官位、財富、貧賤一視同仁,就是蜎飛蠕動之物,也跟人道一視同仁。我們凡夫不僅跟聲聞緣覺,跟等覺菩薩都一視同仁。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是道友的關系,是同學的關系,都是拜阿彌陀佛為老師的。你說這一下子我們的種性跳躍到什麼程度?惟有至極圓頓之法才能出現這個境界。


大安法師:捨去念佛法門,我們絕對不可能得到救度的

在這五時說法的過程中,特別開出了一個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特別法門,稱為勝異方便的念佛法門。我們看到一代時教的五時。有別五時、通五時。念佛法門是通五時的。在華嚴時就開始宣說念佛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普賢菩薩座下,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阿含、般若、方等、法華、涅槃時都在宣說念佛法門。
一代時教的指歸,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從這個過程我們要體會釋迦本師悲愍眾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之心。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裡面,那些聲聞弟子發不出大乘心,被稱為焦芽敗種,永遠失去了成佛的可能性。還有一些弟子由於對佛的不恭敬、對法的誤解,不僅當生沒有解決生死問題,反而墮落了。像提婆達多、善星比丘、俱伽離比丘都是墮到地獄裡面去了。

所以釋尊為了使一切與佛結緣的人,能夠在當生不再退墮、不再輪轉,以這個悲愍心稱性說出了這個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法門。只要深信切願稱名,無一眾生遺漏,都能解決六道輪迴的苦難,往生極樂凈土,以大乘菩薩的心量,圓成大乘的佛果。這是我們體會佛的第一重悲愍。

然後我們再體會,釋迦牟尼佛見證到佛滅度之後,眾生的煩惱業障日益地嚴重。就是《無量壽經》不斷地跟我們講到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種種苦難的狀況,愈演愈烈!在人壽平均兩萬歲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就進入到五濁惡世的狀態。那個時候人壽兩萬歲,就是迦葉佛出世的時候,人的壽命平均兩萬歲。那個時候相對現在好得太多了。釋迦牟尼佛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人壽一百歲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的。這樁事情我們在《悲華經》中看到了,在無量劫以來有一位寶海梵志大臣勸勉無諍念國王發菩提心建構凈土。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這個梵志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個時候曾經發了五百大願,稱為大悲菩薩。其中的一個願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百歲的時候是最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眾生的煩惱很重,福報微淺、智慧微小,苦不堪言哪。由他的不忍眾生苦的悲心要到這個濁惡深重的世界來度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過來。

那麼這個時代的眾生是什麼情況呢?煩惱厚重,一些有點福報的人遠離了這個世間,遷移到他方佛土去了。留下來的人都是業障深重的,煩惱熾盛的。透過這樣的佛的聖言量來反觀,我們就是這樣的人。人壽平均百歲的時候,比我們現在還要好一些,我們就更為可憎,煩惱更重。所以《阿彌陀經》也講到十方三世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念佛法門真實不虛。同時讚歎釋迦牟尼佛兩種難能可貴:竟能夠在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呀!這是第一重難事;第二重難事,竟然能夠為娑婆世界業障深重的眾生宣說這個念佛的難信之法,這就是更難啦!是為甚難甚難!!
《無量壽經》講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能夠聽聞到這個經,能夠信樂受持,依教奉行,那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事情了。因為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它難信就難信在這個念佛法門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建立在佛的境界當中。離念靈知,大慈悲、大平等心,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凝聚成念佛法門。而我們凡夫都是帶著有量的、生滅的、狹劣的、我慢的心去理解、去接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所以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信受,不能理解。
那麼我們這些沒有智慧的業障凡夫該怎麼辦?我們就想到以這種謙卑的心態來仰信,來遵信,從這裡契入。要深信在這個五濁惡世啊,捨去念佛法門,我們絕對不可能得到救度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我的觀照,對所處的環境的觀照,對五濁惡世到底是個什麼狀況,我們要有一個客觀如實的認知。


淨宗法師 : 真心想往生 決定能往生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你看,很簡單,“諸有眾生”聽聞了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當下“信心歡喜”,不懷疑,“乃至一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沖口而出,從此,就成為一向專念的念佛人,走路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擦地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坐公交車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上殿也是“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聖誕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聖誕還是“南無阿彌陀佛”,睡醒了還是“南無阿彌陀佛”,上廁所“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乃至一念”。這樣的心是從哪裏來的?“至心回向”,從真誠心,是彌陀的真心感動了我們,“我真的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講願生心,還是假的,為什麽?擔心,害怕不能往生,“我想往生啊”,講一半又退回來了,“想去啊”,腳又往後縮,那不叫“至心”。現在知道這句名號的功德,“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這個願生心是不改變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必等待臨命終,現在就得到往生了。

往生從哪裏得到呢?就從名號裏得到,因為名號裏有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有沒有我們的往生?如果沒有我們的往生,念它幹什麽?就像籮裏是空的,沒有饅頭,你用手進去抓,抓一萬次,能抓一個饅頭出來嗎?抓不到。如果你抓到饅頭了,說明它裏面本來就有饅頭。“執持名號”,就抓住這個饅頭了,你只要抓住了,你就得到了,還要等到抓一萬次才能往生嗎?你如果了解了彌陀的本願,第一聲念佛,甚至還沒有念,心裏聽到的當下,像《觀經》下品中生聽到名號往生就決定。所以,不用等你念,往生功德在六字名號裏,都發給你了。每個人都有一份,怎麽還不拿著呢?所謂“執持名號”,是用心來執持的,這叫“乃至一念”,任何人都當下往生決定,“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壽經》“本願成就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聽聞彌陀名號功德,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願生心,願生通通往生,自然得到不退轉,沒有要求發菩提心。

這經文多有力量,“其佛本願力”,“其佛”就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願力有什麽樣的力量?

“聞名欲往生”,聽到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名號這麽不可思議!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好,這樣的眾生,下面就給你授記了。

“皆悉到彼國”,沒有一個漏掉。“皆”是全部,“悉”也是全部,全部、通通、完全、徹底、百分之百,一個不漏,萬不漏一,一億個裏面不漏一個,個個都往生,這叫“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自然達到不退轉。

這些經文,大家要相信。

有人就像帶了有色眼鏡一樣,外面陽光燦爛,他一看,“哎呦,天陰了”,只有他一個人講天陰。為什麽?他戴了有色眼鏡,怎麽看都是陰天。有疑惑心的人,聖道門觀念重的人,他怎麽看都信不來,他想這是“別時意”,他馬上看出“別時意”來了,“這大概是鼓勵我們的吧?不至於這麽簡單吧?這樣就行了嗎?你看那麽多人都沒往生呢。”他找出一大堆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那麽多人為什麽沒有往生?就因為和你的想法一樣,才沒有往生。好,你也按他們的想法走吧,他們前腳走,你後腳跟著,你也不能往生。他們為什麽犯了這個錯誤?就是因為不信、不願、不專念。不信、不願、不專念,他們肯定不往生,這是決定的。那你為什麽還要跟著他們?你有信、有願、有專念,就必定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佛所講的話,你還能改變?不可能改變的!

選自:《阿彌陀經講記》


凈宗法師 : 您還在糾結“信願行”嗎?
凈宗法師 弘願法要

信願行是凈土三資糧,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重點討論的題目,因為聖道門是戒定慧,凈土門是信願行。關於信願行的內涵、關系,有必要了解。

關於信願行的關系,我們仍然依據凈土宗的祖釋,這裏也沒有引用太多,只列了善導大師。

慧凈上人曾經編過一篇講義,有關信願行的法語列了很多。善導大師說“信”,或者說“願”、說“行”,單個說的;或者“信願”或者“願行”這樣兩個來說的;或者“信願行”三個在一起說的。如果把所有這些文句摞在一起,就會看得很清楚,就是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清晰。

善導大師說“行”的地方特別多,規範落在行的地方特別多。這樣,他說信願的目的是在哪裏、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很清楚了。

這裏我就說了三點,這三點是一個大框架。

(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
(二)就行立信。
(三)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

把這三點掌握了,就可以了。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這一點可以叫作原始點。說信願行,原始的出發點在哪裏?就在這句名號當中。

“就行立信”,可以叫作立足點。我們的信,要站在哪個位置上?這是我們的立足點。

“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這是歸結點。說信說願,說那麽多,最後要歸到哪個地方?歸到念佛。

總的來講,是歸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出發點,原始點就是出發的地方,從這裏出發的,叫出發點。立足點,就是在行進過程中,腳隨時所站的位置,就是“就行立信”。“信”就像我們的腳,“行”就是我們站的地方。

我們的立場站在哪個位置上,我們的信是怎麽建立的。這個行就是指六字名號,或者稱名的行法,以此來建立我們的信心。這是在運動的過程當中。那麽最後歸到哪個地方呢?一定要歸到一向專稱,兩種深信是要進入一向專稱的。

摘自《阿彌陀經歸宗解》第94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