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雪廬老人的叮嚀:
因果的定律
一.不消滅——有的人必定會想:你講因果可以轉變,似乎不合佛法道理,佛法是講有因有果,因果定律是不會消滅的,你為什麼說因果可以轉變呢?對!因果定律是不能消滅的,經中也有一首偈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意義是說:假若,過了百千劫那樣久的時間,各人所造的罪業是不會消滅的;要知道因與果的中間有個「緣」,因與緣會逢的時候,果報還是自己要受的。
二.不抵銷——假若過去作惡很多,現在作出很多的善來抵銷也不可能嗎?對!不可能!因為因果定律是無法可以抵銷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定的道理,好比一塊土地上同時種下瓜種,亦種下豆種,將來瓜種就一定生瓜,豆種一定生豆,瓜是不會消滅豆,豆亦不會消滅瓜的;可是現在又講因果可以轉變,要怎麼個轉法呢?
知因斷緣轉果
一.明事理——諸位要知道,因是因,緣是緣,果是果。此要分為三段來說明,因由緣而生果,今天所要講的是緣,什麼叫緣呢?我且問大家:「目前刀兵劫會來面前嗎?」諸位必定回答:「不會來。」,這是刀兵劫的緣還未到,在此緣未成熟的時候,才可轉變因果。假若斷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緣,就可能轉變刀兵劫的果報,一旦緣成熟了就沒有辦法補救,因為過去共同造的業緣成熟,即使你神通廣大亦沒辦法解決。
二.運方法——例如刀兵劫的緣未成熟以前,要用什麼方法補救呢?那就是要用消滅「增上緣」的方法,好像大夫醫治病人要對症下藥一樣,患者若是發燒,就要開涼藥,病人是寒症,就要開溫補劑,對症下藥就是良藥!假若患者熱病用補藥,寒病開涼藥,這種醫生就害死人。話說到這裡,有人也許會說:「要挽救刀兵劫的事情,多多為善,修橋造路,就能息滅刀兵劫的災難。」這種話是不可靠的,因為受刀兵劫,不是你過去破壞道路、破壞橋樑的因,現在用修橋造路來抵銷,這是牛頭不對馬嘴,講不通的,這就好像庸醫不認識病症亂開藥方,患者發熱開補藥一樣,要知道受刀兵劫的報應,是過去造了殺因,所以要受殺的因果,現在要斷殺因就沒有緣,無殺緣就不結殺的果報,就不發生刀兵劫,這種斷緣的道理諸位假若聽不明白,我就講一個故事來引證:
因果可轉變的道理:斷緣的故事
過去某地方有一座寺廟,有一位法師在那裡講經,同時有一個曾經造了大罪業的人,聽完了經就去請問法師說:「我過去殺生害命,已經造了大罪業,該怎麼辦呢?」法師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發心懺悔,現在還未結果,斷緣就可以。」但是此人只知因與果,不明白緣的道理?法師就善巧方便,拿一包蒺藜給他,教他種在寺後空地的東西兩條小路邊,東邊種的蒺藜要撒石灰,不要澆水;西邊種的要天天澆水;法師又交待他,每隔五天要赤足走一次,東邊走走西邊走走,此人頭一次東走走西走走,沒有什麼感覺,法師就再叫他西邊依然天天澆水,東邊依然不可以澆水,再隔五天亦是赤著足兩邊走走,又隔了五天亦是如此走來走去,忽然看到西邊蒺藜已經出芽,再五天看到芽已長了三寸,且開出黃花,仍是走來走去。再五星期後在西邊赤足走時,就被蒺藜的刺,刺得不能走了,法師就問:「東邊呢?」那個人回答:「不感覺什麼。」法師再說:「東西兩邊皆種蒺藜種子,為什麼東邊能走西邊不能走呢?」這時也才恍然覺悟,原來東邊撒的是石灰又不澆水,斷了緣就不發生作用,西邊的天天澆水,這水的增上緣,就發生了力量。所以同時下種,東邊的不發芽而西邊的卻茂盛,這就是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因果可轉變的道理。
以刀兵劫為例:斷緣的等次
我們大家已經相信刀兵劫還沒有來的現在,趕快來斷緣,就不會結果報,可是緣要用什麼辦法來斷呢?斷緣的次第分為上中下三等功夫:下等功夫自今天起不再殺生,吃三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的肉),如此做到就是善人;中等功夫不但不殺生並且持長素,這樣做到就是等於自度的阿羅漢;上等功夫不但不殺生,吃長素,更進一步要放生救牠的生命,這種人等於利人的菩薩,以上三等功德,隨緣量力而為。再分述於下:
一.下等功德,斷緣戒殺—易行。先講容易行的下等功德,要從斷緣戒殺做起,古大德有兩句偈:「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意思是說:有肉可吃就吃,沒有肉就算,隨緣就會消掉舊的罪業,千萬不可為了要吃肉而再殺生害命,又造了新的罪業而去受災殃。大藏經中有一部婆娑論,其中有一句說:「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於來世中,決不遇刀兵劫!」你看只有持一晝夜的功德就這樣大的不得了,何況長持不殺戒豈非更大。話說到這裡或有人問:聽你講不殺生是避免來世的劫報,假若希望現世就避免刀兵劫是否可能呢?我的答覆是「可能」!
二.中等功德,斷緣兼素—難行。再說中等功德,不但要戒殺,而且兼素食,實行起來比較前面的稍為難些,因為人生下來就有肉食的習氣,要斷肉食是很困難的,不容易斷怎麼辦呢?這必須作下面幾種觀想:
(1)「怖兵劫來臨」請問大家怕刀兵劫來臨嗎?若是害怕,這碗肉放在我面前,應觀想當時此畜被人宰殺時候是如何恐怖、害怕,好像刀兵劫來一樣,為求免遇刀兵劫,我就不吃這碗肉,此是第一步觀想。
(2)「怖賊來被執」第二步觀想:一旦戰亂,敵兵來時,人民被捆縛起來是何等可怕!這時應觀想:想這碗肉的畜生,當時被人買去把牠捆縛起時候是何等的可憐,為了避免被賊執縛,我就不吃這碗肉。
(3)「怖家人離散」第三步的觀想:每個家庭皆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一旦被賊捆縛去,六親眷屬妻離子散後的悲傷,就應觀想:當時畜生被人捆縛捉去以後,牠的眷屬悲鳴時的可憐相狀,這碗肉我就不忍吃了。
(4)「怖自身被殺」第四步的觀想:假若我們此身被人要殺死的時候,各人的心情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這個時候就應觀想:當畜生被宰殺時的流血,以及刀砧烹炸煎煮之苦,為求自身免被人殺,這碗肉我就不敢再吃了!假若這四種觀想做到了,不但不想再吃肉,更進一步會發露懺悔過去所作不對的行為,並且以後永遠斷除肉食。
三.上等功德,斷緣放生—互難易。
(1)「勝造七級浮屠」 再來說上等功德,除了斷緣外,必須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寺廟的七層寶塔,這樣看起來就知道救一個眾生的功德是多麼大,因為佛是心心唸唸要救度眾生的,所以救一條眾生的命就和報答佛恩一樣。
(2)「過去眷未來佛」 我們大家要知道,六道里頭皆有過去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此六道中,一切眾生的本性,原來是乾乾淨淨光明的,因為無始染了無明,就迷惑顛倒在這六道中生了死,死了生,投一次胎就有一次的父母六親眷屬,自無量劫來,父母眷屬之多,無法可以算出數量,因為凡夫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自己看不出來,既看不出來為什麼能知道呢?要知這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開大智慧大徹大悟的大聖人,佛眼看得清清楚楚的,他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一旦遇了佛緣,信佛學佛就能成佛!所以說一切眾生不但是過去父母,亦是未來諸佛,你放牠的性命你就是菩薩,不做菩薩也不能成佛的。
說一首偈來結束本題:「因固可畏,無緣不生,蒺藜絕水,難望結成!」
過去所造的許多惡因,固然是可怕的,但無增上的緣就不發生;好比前面所講法師,教那個人種東邊西邊的蒺藜草,蒺藜好比惡果,足一踏就刺破皮血流,若不澆水,就難望生長結成蒺藜,足踏在地上就不被刺的皮破血流,意思就是說:過去雖然造了很多殺生害命的惡業,只要現在戒殺護生,就會減少惡果。奉勸諸位,大家快快學佛,快快轉變因果吧!
問:書上說定業不可轉,可是拜懺又可以消業障,罪性又是本空的,那究竟要如何把過去生累劫的罪業懺空?
夢參老和尚 答:
佛法說,定業不可轉,還有下一句話——三昧加持力。
定業不可轉,但是用拜懺的力量,假地藏菩薩的力量,轉了。定業是可轉的,如果定業不可轉,沒有人能成佛。眾生能成佛嗎?釋迦牟尼佛有業沒有啊?他也是修道成的佛,那他的業有沒有轉啊?
《地藏經》上,地藏菩薩前世有業沒有啊?“定業不可轉”,但是“三昧加持力”!你轉得動轉不動?這可是問題了。
你修三昧就轉了。我們以前也不信佛,有很多的業,但是信佛之後,讀誦大乘、信念三寶,這一念心就轉了。
淨界法師:這個世間上的罪業,是可以改變的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師的傳記裡面。
它說:智者大師是在隋朝的時候出生。智者大師的父親是一個做官的,因為當時動亂,這個隋朝的皇帝,可能過去的福報比較不是很深厚。就是一般的皇帝,都做沒多久就被推翻,就是戰亂很多。他父親也是在戰亂當中,父、母親都死亡。死亡了以後,智者大師跟他哥哥叫陳針,兩個人是十歲左右,就被他父親的一個好朋友給收留了。他父親的好朋友,把他們養到長大以後,這個智者大師就出家,他哥哥就去從軍,作軍人。
智者大師的出家,是在果願寺,是一個小道場,他拜的師父叫法續法師。智者大師出家的時候,他的師父就叫他去種田,他就去種田。晚上他就在圖書館看書,他這個人記憶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把很多的經論都背下來,但是他師父的道場,是一個小道場,他師父也沒有發現這個人有什麼不同。他的師父有一個同參,叫做慧曠律師,這個人影響智者大師太大,這個慧曠律師他有一次到果願寺去,就發現這個小沙彌與眾不同,他跟他談了以後,發現智者大師這個人記憶力好,智慧也超人,就跟他師父說,這個人是法門龍象,不是你能夠栽培的,你要把他給佈施出來。有些人他就把自己的徒弟給佔住,他師父不是!就是佈施出去。
慧曠律師就帶著智者大師先到他的道場去,他先為他講戒律,還有講一些方等經論,那個時候,他就對大乘佛法有一點基礎。後來慧曠律師覺得他已經不能再教他以後,所以這個善知識也是不可思議,他不能教他,他也不佔有他,送他到大蘇山,去親近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看到他以後,他說:我們過去同在釋迦牟尼佛聽聞《法華經》,現在又見面。所以智者大師也是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時候就出現了。慧思禪師就為他講《四安樂行品》,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身、口、意、誓願,就叫他修「法華三昧」。他在三七日當中,就證得旋陀羅尼,法華三昧的前方便,就是圓五品,五品觀行位,這個隨喜、讀誦、為人演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五品旋陀羅尼。
這個時候,他就到瓦官寺去,慧思禪師就請智者大師講《法華玄義》,就是九旬談妙,解釋經題,講《妙華蓮華經》,講這個妙字,講九十天,所以這個人,開智慧的人,那個思路是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不是講智者大師,講他哥哥。他哥哥去當兵。當了兵的時候,因為戰亂也立了很多功勞,他就做到參軍,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官,參軍。那個時候,他哥哥也差不多是中年了。這個軍人的世界,多少帶一點殺業,內心當中,多多少少都累積一點罪業,殺業。他哥哥在中年的時候,突然間覺得身體不舒服。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他是總覺得自己身體的體力,傳記上說,就像泉水一天一天的乾枯一樣。
那個體力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去檢查,檢查不出來。他有一天就到菜市場,就類似我們講到夜市去,看到一個算命先生叫李鐵嘴。這個李鐵嘴一看到他的時候說:「先生,你的相貌裡面,死相現前,你的生命活不到一個月。」他哥哥陳針說:「那這個事情是不是能夠改呢?」這個算命先生再仔細一看說:「對不起!你這個死相特別的堅固明顯,沒辦法改變,你絕對活不了一個月。」
他哥哥聽了以後半信半疑,但是他回去以後,的確覺得生命之泉不斷乾枯,後來他就相信,就把這個參軍的職位給辭掉。辭掉以後呢,他就想到他弟弟,這弟弟在瓦官寺,那個時候智者大師出名了,就去找他弟弟。找弟弟說:「算命說我這個死相現前,這件事情定業不能轉變,我想見你一面。」智者大師就為他說這個懺法,他講方等懺法,並沒有明顯說是什麼懺法。他意思就是說,這件事情都是因緣生的,都可以改變,為他說方等懺法。然後為他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就是小止觀。小止觀是為他哥哥說的。他哥哥就在那個地方,一方面修懺;一方面修小止觀,這個小止觀主要就是修空觀。在那個地方修了三個多月,沒有死掉。
出來以後,他又去找那個李鐵嘴。這個李鐵嘴看到他就問這個陳居士說:「你是不是修了什麼大的陰德呢?」說:「沒有,我就在修懺、修空觀。」他說:「你那個死相消除掉了。」後來他哥哥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這個世間上的罪業,是可以改變的,你看這個算命先生說,他已經死相現前了,都可以轉變,死亡都能夠轉變了,何況是其它的罪業。不過這個問題就是,你的內心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覺悟,問題在這個地方。
就是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從這個顛倒的無明,發動的業力,去創造一個雜染的識。你如果能夠,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你能夠內心當中,有這個智慧的光明,折損一分的無明,就折損一分的有漏的業力,也就折損了一分的雜染的阿賴耶。
就是你從十二因緣的觀察,可以知道這個業是可以轉變的,問題是你能不能夠「無明滅」。無明一滅,後面都滅,就是說:
「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滅,則老滅;老滅,則死滅;死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而這整個關鍵,就是你內心是不是能夠生起光明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說你知道這件事情,而是你要有勝解,這個勝解是很重要,在我們凡夫位,達到勝解行地很重要。
業與業果
一、業果是可以改變的
大部份有關業說的文章都強調支配業行的嚴格法則,以確保所造的業行與其結果相符。然而,儘管這個強調恰如其分,另一方面有關業的運作鮮少受到關注卻相當重要。支配業力的法則並不是機械僵化的運作,而是在因果成熟時容許相當程度的調整。
如果業行總是毫無變化地產生相同的果報而無法改變或消除業果,那麼輪迴之苦將不可能解脫,因為永無止境的過去會不斷地產生新的不善業。所以佛陀說:
如果有人說:「人無論以何方式造業,他將以相同的方式經驗其結果。」這樣一來將不可能有宗教生活可言(1),且將沒有完全止息痛苦的機會。
但若有人說:「人造作一個可變易、可體驗的業行,其業果將相應地成熟。」這樣一來將會有宗教生活的可能,且也有完全止息痛苦的機會。(AN 3:99,《增支部》第19冊頁354)
如同任何實體事件一樣,內心運作所形成的業力行為從來就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在一個範疇裡;它產生結果的功效不僅依其自己的潛能,也依其範疇裡各種變化的因素。這些變因能夠以很多種方式改變業果。例如,一種或善或惡的特別業行,其果報有時可能因支助業〔1〕而加強或因阻礙業〔2〕而減弱,甚至被毀壞業〔3〕所消除。業果的產生也可能因所需的外在環境結合條件尚未具足而延遲,而這個延遲有可能給予阻礙業或毀壞業再一次運作的機會。
然而,並非只有這些外在條件會引起業果的變化。業果的成熟也反映了業的內在範疇(或稱內在條件),亦即產生行為的心的整個質量結構。對一個富有道德感或高尚性格的人而言,單一罪過也許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但對一個缺乏道德感或高尚性格保護的人,同樣的罪過將會有嚴重的後果。同樣類似人類的律法,初犯者的處罰會比累犯者來得輕。
針對這種可改變的果報,此處繼續引用前面佛陀的開示:
「有人犯了一微小惡行而下地獄。但另一人犯了相同的惡行,其結果在他的今生就經驗到,來生一點也沒有殘餘業報發生,不用說更大的反應。」
「究竟是怎樣的人會因微小的過錯而下地獄呢?就是一個不曾克制身行、培養品德和思想,也不曾長養任何智慧的人;他心胸狹礙,品格低俗,為瑣事所苦。如此一個人,即使是一個微小的過錯都可能下地獄。
「那麼怎樣的人犯了同樣微小過錯,卻能在此生經驗到後果,而不會有來世果報呢?這是一位克制身行、培養品德和思想,且長養智慧的人;他沒被惡念所製,具高尚品格,他的生活沒被邪惡(2)所束縛。就是這樣的人在犯了同樣的微小過錯,能在此生經驗到後果,而不會有來世的果報。
「比丘們!現在假設丟一小撮鹽到一小杯水中,你們認為如何?這杯水會因這一撮鹽變得太鹹而無法飲用嗎?」
「是的,世尊。」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杯子裡的水是如此的少,以至於一小撮鹽就會使它鹹得無法飲用。」
「比丘們!假設將這小撮的鹽丟入恒河中,恒河的水會變得太鹹而無法飲用嗎?」
「當然不會,世尊。」
「為什麼呢?」
「世尊,因為恒河水浩瀚無邊,不會因為這一小撮的鹽而變咸且無法飲用。」
「再者,比丘們!假設一個人為了半分錢、一分錢或一元的事要受牢獄之災,但另一個人不需要因為這個理由而遭受牢獄之災。
「怎樣的人會為了半分錢、一分錢或一元的事情而遭受牢獄之災?就是一個沒有生財工具或財產的窮人。倘若是一位有生財工具或財產的富人,他將不必因為這種事情而惹上牢獄之災。(3)」
(AN 3:99,《增支部》第19冊,頁355-6)
從這段佛陀教導的因果觀點,我們可以瞭解——前世行為所造的業報,對今世有影響,卻並非絕對。今世人們所造的福報、心性、品性都會影響從前世承襲而來的種種,同時,我們的心性、品德會增長與削弱「果報」,也會決定果報的輕重與發生與否。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累積的善惡業以及他是好是壞的人格特質影響了業果。它們決定業果的輕重,甚至決定業果的發生與否。
但是這些還未能詳盡論述「轉變之可能性」對業報的重要。
環顧周身認識的朋友,他們的生命歷史可以清楚說明:一個良善、無瑕、生活在安定環境裡的人,單單一個微小的錯誤,就足以毀滅他整個生命,無論是聲望、前途或幸福,也可能導致其人格的嚴重扭曲。這表面看來不相稱的命運關鍵,可能是由於失控的惱人環境帶來的連鎖反應,而這可歸咎於過去強有力的阻礙業。但是惡果的循環反應是因個人的行為而促成,由他最初的錯誤而引發,或者因後續的疏失、猶豫不決或錯誤的決策而增強,而這些種種本身當然是不善業。這例子說明了,有時即使具有良好品格的人也不能防止惡業成熟或減弱產生惡果的強大力量。人的良善特質和行為當然仍然會起作用,但它們未來的結果可能會被現在已改變的負面性格或行為削弱,而形成一個不好的阻礙業。
再來思考相反的情況。一個被認為個性壞透了的人,或許難得有一時的慷慨和仁慈,這行為可能出乎意料地在其生命裡產生大且有利的影響。它可能對他外在環境帶來決定性的改善,軟化了他的個性,甚至啟發了徹底的「心靈改造」。
人生實在很複雜,即使它們外表看起來是如此單純。這些情況和結果是因為心的複雜性,和它們無窮盡源頭的反映。佛陀曾說過:「心智的複雜程度遠超過在動物界數不盡的種類。」(SN 22:100,《相應部》第15冊頁214)對每一個人來說,心是一連串不停變化的過程,由無數過去世所累積的業流所驅動。每個生命流已經夠複雜了,個人的生命流又透過業的互動和其他許多生命流交織在一起,就更加複雜了。業的作用網如此錯綜複雜,佛陀因而說業果是四個「不可思議」( acinteyya)之一,並且告誡不可將它視為思惟的主題。業的詳細運作遠超過人的才智,但實際上它的旨意是很清楚的:「業報可變性」的事實令人從決定論、道德必然論和宿命論的禍害中解脫,且讓解脫之路不斷地在我們面前展開。
然而,一個既定狀況的潛在「開放」性也存在負面的風險和危機:對狀況錯誤響應可能開啟往下沈淪的道路;我們自己的響應摒除了模棱兩可的狀況,無論好壞。這顯示佛陀的「業說」是對自己和他人在道德和精神上負責的教導。這是真正的「人性教導」,因為它符合併反應人的廣泛選擇,比任何動物的選擇都要來得更廣泛。人的道德選擇會嚴重受制於貪、瞋、痴時刻變化的重擔與隨身的果報。然而每次停下來作一個決定或選擇時,他就有機會(至少是暫時的)選擇擺脫那負荷。在這不確定且珍貴的抉擇時刻,他有機會超脫這些充滿威脅的複雜情境和過去深不可測的業力。真的,在那一瞬間他可能超越永遠的業力束縛,透過正念捕捉那一剎那,運用正念而作有智慧的選擇。
二、造作者是業的承受者
一旦造作了業,首先影響的是行為的造作者本身,因為這不只針對他人身體及言語上的行為,也包括沒有表達出來的意念。我們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本身對行為的反應,但無法控制他人對我們行為的迴響。他人的反應可能會出乎我們意料或期望之外:善行可能得到的是毫不感激的態度,而和善的言語可能換來冷淡或甚至敵對的響應。這些善行與和善言語可能會被對方遺忘,這是對方的損失,但對造作者而言是不會消失的。啟發對方的善行將會使我們的心變得高尚,尤其是以原諒和寬容而非生氣和怨恨來響應對方負面的態度。
再者,一個有意傷害他人的行動或言語,也許不會引發別人敵對的反應,反而是內斂的冷靜態度。那麼這個「不被接受的禮物」將會回到給予者的身上,佛陀曾對辱罵他的婆羅門這麼說。不好的行為、言語和意念可能不會傷害他人,但它們對造作者是不會失去毀滅的效力,尤其如果他以憤怒或挫折感來響應意料外的反應,將會產生更嚴重的影響。所以佛陀說人要對自己的業負責,這是無法讓渡的財產;人是自己行為唯一合法的繼承者,繼承所有善和惡的果實。
常常提醒自己在身、口、意三業行為之前改變自己的心,是一個好的練習。如此反省將激發真正的自我尊嚴,自我尊嚴藉由保護自己對抗任何卑劣及邪惡而維持。如此一來,我們將對佛陀這一段深刻的開示有嶄新且實際的了解:
此一具感受和思想的六尺之軀,為世界、世界的起源、世界的終點以及通往世界終點的道路。(AN 4:45《增支部》第20冊,頁86)
三、斷盡業緣的藥方
佛陀所說的世界是身心的組合。因為唯有經由身體與心靈感官的活動才能體驗及了解世界。人所感受到的色、聲、香、味、觸覺與各種心智的運作,意識和無意識的,這就是人所生活的世界。這個世界根源於各種身心的蘊合過程,而產生執取身心六塵的業行。
「阿難!假使沒有欲界的異熟業,那麼會有任何的慾有嗎?」
「世尊,當然不會。」(AN 3:76,《增支部》第19冊頁318)
因此,人從業胎( kamma-yoni)而生,業是世界的真正創造者,也是作為經驗世界的人的創造者。透過身、口、意的業行,人不斷地製造和再製造這個世界以及後來的世界。甚至善行,只要仍在執取、欺騙、無明的影響下,它就有助於這苦難世界的創造與維持。生命的輪迴就像被主要有貪、瞋、痴三不善根的業長期踩動的踏車。要達到「世界的終止」,不能一直踩在踏輪上,這只會製造出進步的假像,唯有停止這徒勞的努力才能到達終點。
只有「透過貪、瞋、痴的消滅,才能斷盡業的因緣」(AN 10:174,《增支部》第25冊頁186),而且這只出現在產生苦和苦集的身與心蘊合處。第三聖諦帶來走出徒勞和苦難的希望訊息。儘管知道有解脫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仍堅持要踩在生命的踏輪上行走,這是因為執取「我」、「我的」與「自我」的觀念,那根深柢固且難以破除的習氣。但,尚有第四聖諦八正道的希望訊息,這是可治愈耽溺的藥方,能夠帶領我們逐漸達到究竟苦難的止息。所有療法所需的也都只能在我們的身和心發現。
治療應當從正確了解業的本質以及由我們在這世間的狀況開始。這份了解提供我們在生命里普及善業的有力動機,並且隨著看清人類的情況而更加深刻;這認知也將鼓舞激勵破除一連串業力的束縛。它將努力地推動人們向前,將人的行為和結果都導向最重要的行為目標──自己和眾生的究竟解脫。
【註釋】(英文書頁329/330註釋的4. 5. 6.)
(1)註釋書解釋,一種導向諸業滅盡的宗教生活。
(2)根據註釋書,此處指的是阿羅漢,關於他在證得阿羅漢之前的此世或前世所犯的過失。以他的情況,他不受到貪、瞋、痴的有限力量所束縛。
(3)這兩個適用於的譬喻,在原文中有完整的記載,相當於此處引文的第二、三段。
【譯註】
〔1〕支助業( upatthambakakamma):這是沒有機會成熟以產生結生的業,但它支助令生業,延長令生業所產生的善報或不善報或其所產生的五蘊。
〔2〕阻礙業(upapilakakamma):此業也是沒能產生結生之業,但能夠阻礙令生業,以縮短其善或不善報。即使令生業在過去造下時是很強,但在阻礙業的直接對抗之下,它無法全面地產生它的果報。
〔3〕毀壞業(upaghatakakamma):此業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不令繼續產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
造惡業不得果報的兩種原因
淨界法師
《大乘起信論》說:修習正念真如的人,第一件事情--先破和合識,斷相續心。
經典上講到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波羅奈國,有八個大力士,這八個大力士為了爭第一名,就經常比鬥、打擂台。其中有一個大力士,他的業障已經成熟了,佛陀看他七天之內必墮三惡道,慈悲的佛陀就來到大力士的門口,要求見這個大力士,這個大力士說:誒…我是一個武士啊,佛陀是修智慧的,我們之間不相應的,不見!
佛陀就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就把佛身隱藏起來,現出一個年輕的大力士來找他:我要找你的主家,找你家的主人比鬥。誒,這大力士就出來了,看到這個年輕人,瞧不起這個年輕人。但是一跟他比鬥的時候,佛陀入火光三昧,這個大力士看到整個四邊都是火,心生畏懼,就對佛陀產生恭敬心,憍慢心就收起來…佛陀現出佛身,就為他講:緣起的善惡業…緣起的道理,這個大力士當下心開意解,向佛陀真誠的懺悔,七天死掉之後,往生到善趣去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不是說:全部的業力,都把它懺到業盡情空;像我們前面說過,一個污濁的水,你第一件事情讓它沉澱下來,你不能再造作了,讓你慚愧的心生起,然後斷相續心,關鍵在這裡。為什麼有些人造了惡業他來生會得果報,有些人造了惡業,他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唯識學》說:因為有些人的業力轉成增長業,有些人的業力是變成不增長業,就是你有沒有懺悔?
《唯識學》說:一個人造惡業不得果報有兩種原因:第一個懺悔,第二個對治─你開始修對治,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讓這個業力,變成增長業;你要讓它自然的沉澱下來,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然後在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隨念往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人─雖然你不能把業懺得完全清淨,但是你一定要把業懺到變成不增長業,變成沒有強大得果報的力量。業的力量,被你破壞了,破壞以後,很多人會重報輕受;越是懺悔,身體越是生病痛、發生小小的車禍、出現種種的災難,這個是好事情,因為那個業力被你破壞,破壞以後…啪!釋放出來,重報輕受,然後你也會夢中見到一些瑞相。
關鍵在於斷相續心。當然一個人會斷相續心,你要預先看到未來的火、未來的寒冰的果報,主要是一個人要畏懼當來的果報。
悟道法師:因果不能互相代替,只能在緣上面去做調整
所以成了佛還是有因果,而且這個因果不能互相代替,你造什麼因你就一定要得什麼果報,不能互相代替,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不能互相代替。
怎麼去轉變?只能在緣的上面去做個調整,譬如說我們有造過惡因的種子,但是你不要給它惡的緣,它就不會結惡的果了!
譬如說蒺藜會刺人,這有刺,種子是你的造因,種在地下,你也不要給它水分,也不要給它陽光,不要給它肥料,天天用車子在上面壓來壓去的,它無量劫也長不出來。
你好的種子你盡量給它加強這個緣,它很快就長出來了,你在緣上去做調整。
但是那個因沒有辦法說代替的,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但是在因跟果當中有個緣,緣你可以很有彈性的,自己看要加強什麼緣。
成佛了,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他也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情,背逆的事情,這就是過去生也造過不善業因的現形。
但佛菩薩他明白,他不迷惑,遇到逆境他歡喜接受,業障報掉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會怨天尤人。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07/11/24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5-0009
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淨界法師
十如是。
隨著我們佛法修學時間的增長,我們整個修學的功夫也應該要相對地提升。
我們剛開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我們的心都是在依靠外境來幫助我們的善根,剛開始都是心有所住。
當然一個初學者這樣的修學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你要能夠保證你臨終的正念不受外境的干擾,要讓你的佛法的善根、念佛的善根增長廣大,你就必須要提升你的修學的功力。
首先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強迫你自己,把心帶回家,這個心不要在外面亂跑。你在外面亂跑,有時候晴天的時候你還不錯,要刮風下雨你就完了,你做不了主的。
所以你應該勸你的心,回到你的家,把心帶回家,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生滅心,為什麼心會變成生滅呢?你的心跟境在一起,心隨境轉。境是生滅,心也跟著生滅。
心本來沒有生滅,你隨境而轉,當然變成生滅。
所以你應該把心帶回到不生滅的現前一念心性,然後生起空假中三觀。
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第一件要做的事——從假入空,不要馬上在因緣上去做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從空觀當中先強迫自己把所有的人事先放下,然後再告訴你,好,那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由過去的因緣現在出現了,開始修假觀。
那假觀怎麼修呢?就是注意你心中的念頭的相狀。你好好地看你的相狀。也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你要改變你自己,第一件事情先了解你自己。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回事,你怎麼改變呢?
我們的生命是由三塊結合而成——過去、現在,你肯定會有一個未來,你肯定會有一個未來。
而現在的我是由過去很多很多很多過去的我累積而成的,那麼這個生命都已經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相狀、它的生命的相貌都結束了,但是留下很很多多的痕跡,留下很多的善惡的功能。
這些功能在人事接觸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相狀出來——善良的相狀、邪惡的相狀、出離的相狀、大悲菩提心的相狀。那麼如是相性體力作這種潛在的功能,跟遇境逢緣的造作,到因這塊,跟現在的你都沒有關系,不能怪現在的你。好的話,也不能贊歎現在的你,因為跟你沒有關系。
那麼到了緣的時候,就是你今生面對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你該怎麼辦?你面對你心中的善惡相狀,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隨順它,跟著你過去的腳步走,你過去喜歡做什麼你還做什麼,這第一個選擇。那麼這種情況你的生命大概就定型了,就定型了。你對你心中的相狀采取隨順的心態。
第二個,你采取對治,既然這個相狀我本來就沒有的,換句話說,我可以改變它,它沒有實體。
我們假借種種的方便來調整它,所以我們常說,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我們今生要無條件地接受過去,但是你今生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因為這個相狀雖然很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它們都不是本來有的,它們都沒有實體。
還好,它們沒有實體。所以當我們選擇對治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改變了,就是緣。
【 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善惡業因絕對不會抵銷 】
問:最後一問題,「佛門講功過不能抵銷,請問要怎樣說明才圓滿,對於修行人有什麼啟示?」
答:功過確實不能抵銷,這個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而且講得並不難懂。
譬如說,我們用植物來做比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那個瓜種下去了,譬如說瓜這個因不好,這個代表「惡」,豆代表「善」,我那個種下去了,我現在知道錯了,我現在種豆,豆種得很多,試問:瓜會不會變成豆?不會!瓜還是結瓜,豆還是結豆,這就說明不能抵銷。
決不是我豆種多了,瓜就不結瓜了,這不可能,它還是一樣長,不能抵銷。
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善惡業因絕對不會抵銷,但是你要曉得,因要變成果當中要有緣,所以佛不講「因生」,講「緣生」,這個有道理。
我有惡因,惡因很多,我不想結惡的果報,我把惡的緣斷掉。譬如說這個瓜,我不想它結瓜,我把瓜的種子放在茶杯裡頭蓋起來,它沒有土壤、沒有空氣、沒有水分,一百年它也不會結瓜。
這是緣沒有了,所以佛講「緣生」。
如果你把它種在肥沃的土地上,它有土、有水分、有肥料、有日光,它一定會生長得很好。
佛跟我們講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的,我們要想善成就,一定要修善緣,我們要斷惡,惡緣斷掉,惡的種子不會結果,善的種子得到善緣,善會結善果,道理在此地。
《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
恭錄自學佛答問(第四十九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講經節要
祈願師父上淨下空老和尚。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分享此文。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善惡不相抵消】
善惡不相抵:世間所謂的「功過相抵」,在因果法則裡面是不成立的。
善惡不相抵消:世間所謂的「功過相抵」,在因果法則裡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裡落下善種子(善因),作惡就在心田裡落下惡種子(惡因),善種子和惡種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們因緣成熟時,各結各的果報,不會互相混淆。
雖然不能互相抵消,但是善惡會相互影響。現在造作善業,對於以前的善種子是助緣,會增長它們的影響力;對於以前的惡種子是障緣,會削弱它們的影響力。
所以,你做了善事之後,如果繼續行善,你之前的善種子就得到愈來愈多的助緣,力量會愈來愈強,將來結成更強的善報。
正如《易經.繫辭傳》所說的,「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不斷累積善行,才能造成美好的名聲。相對的,你做了惡事之後,如果努力行善,你的惡種子的力量就被削弱,將來結成的惡報會減輕,這就是重罪輕報。
就像玄奘大師即將圓寂的時候生了很重的病,他懷疑是不是自己翻譯佛經有問題所造成的。結果到了晚上,菩薩給他託夢,告訴他這是重罪輕報,由於他翻譯佛經的功德很大,使他過去生的許多重大的惡業經由這個病都報掉了。
反過來說,現在造作惡業,對於以前的惡種子是助緣,會增強它們的影響力;對於以前的善種子是障緣,會削弱它們的影響力。所以,你造作惡業之後,如果繼續造惡業,你之前的惡種子就得到愈來愈多的助緣,力量會愈來愈強,所謂「惡貫滿盈」,將來結成更強的惡報。正如《易經.繫辭傳》所說的,「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不斷累積惡行才會導致自身的毀滅。相對的,你做了善事之後,接著如果造了很多惡業,你的善種子的力量就被削弱,將來結成的善報就變弱。大家看《歷史感應統紀》裡面有好幾位,前生都是大修行人,這一轉世之後就不如前一世了。所以往上提升是很難的,往下墜落是很容易的,從這裡可以看到六道輪迴的可怕。
以上只是簡單說明善惡業因互相影響的情況。事實上,因緣果報之間的互相影響非常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得清楚的,即使菩薩和阿羅漢也無法徹底了解,只有佛陀才完全明瞭。
因果不空(業果不壞):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的善惡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田之中,阿賴耶像一個大倉庫,業種子藏在這裡面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變質,這個事情很麻煩!這是因,業因。
哪怕經過百千劫那麼長久的時間,一旦遇到適當的助緣,這些業因還是會結成果報,這個果報就決定你要受。必須等待結成果報了,這些業因才會消失。
因此,只要還在六道輪迴當中,你就逃不出因果報應。所以迷惑糊塗的人才敢造業,覺悟的菩薩決定不敢造業。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即使成佛了還是必須承受惡業的果報。
釋迦牟尼佛晚年時腰痛得很厲害,原因是久遠的過去生中,有一世他曾經是個摔跤選手,由於受到對手的兩次欺騙,所以懷恨在心,比賽的時候就把對手的腰脊折斷致死。這個猛烈的惡業讓他那一生短命早死,死後墮在地獄受極苦的果報;出了地獄之後,備嘗其他惡道痛苦的餘報;再投生為人時,生生世世都遭受腰痛的餘報。乃至經過久遠劫之後,到了成佛這一世,餘報還沒有盡,還產生腰痛的苦報。(示現)
佛陀還示現受其他的惡報,有一次佛陀的腳被木片刺傷了,那是他過去生中以矛刺傷別人的腳的餘報。
有一次佛陀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當中斷糧,只能吃餵馬用的飼料。那是因為過去生中在毘婆尸佛的時代做外道領袖,由於嫉妒毘婆尸佛受到眾人的供養,所以批評說佛只配吃馬吃的飼料。這個口業的餘報,造成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吃了三個月的馬糧。
憍薩羅國的琉璃王攻打釋迦族的時候,佛陀三次阻止,還是無法避免釋迦族的劫難。那時佛陀頭痛了三天,這是因為過去生中,他用棍子敲打一條大魚的頭三下的緣故。
由此可見因果不虛,即使成佛之後也不能避免。那麼修行淨土法門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如何呢?是否往生淨土之後,以前殺人的就可以不用償命,以前欠債的就可以不用還錢了呢?不是的!重罪可以輕報,但是不可能不報。極樂世界是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修行環境,讓我們有無限長的時間,可以一直修行到成佛。阿彌陀佛讓我們暫時不用償還惡業,但是可沒說把我們的惡業都消掉,那是不可能的。將來我們在極樂世界成佛之後,到他方世界度眾生,過去所造的惡業成熟時,還是要承受惡業帶來的惡報。只是那個時候你已經成佛了,對於這些因果報應了然於心,所以內心是如如不動、解脫自在的,不會因此而感到憂苦。
所以,修淨土的人也要努力斷惡修善,不要以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做依靠就有恃無恐,肆無忌憚。你如果放逸造業,以後是要吃大虧的!
因果法則是真理,是世間運行的事實真相。而這些事實真相不在遠方,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不相信因果的人,看不到身邊正在發生的因果現象。一旦他明白了因果法則之後,他就會發現,因果報應就發生在自己周邊的一切人事物當中。可以說,一切都不離開因果。
善惡不能輕易互相抵銷,但可轉業
很多對佛法不太深入的人認為,自己做過壞事,那麼現在做同樣多的好事,就可以相互抵消。在佛法來說,善業與惡業是不能輕易互相抵銷;須有相當的條件才可相抵。這是維持因果律公平的一個重要原則。
善惡能相抵銷時,“抵銷”只是一種表面上看到的現象,實際上應稱為“轉業”較正確。“轉業”是指原有的福報,因作惡而發生轉變;或者是原有的惡報,因忏悔、止惡、行善、念佛而發生轉變。這時被轉變的業報,或者由重轉輕、由輕轉無;或者現報轉為後報、後報變為現報;或者根本斷滅,或者暫時中止而隱伏,以後遇緣仍會再發。情形復雜,無法一概而論,也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說得明白。
這一個特性與世俗上的情形大不相同。世上有錢、有地位、有勢力的人犯了罪,只須花大筆錢,買通貪官污吏,就可免除應受的刑罰。但天地大公無私,因果律之前,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善惡不能隨便抵銷,有錢有勢者做了惡業,無法用金錢改做善事以求抵銷應受的惡業。否則有錢勢的人,大可有恃無恐,做盡傷天害理的事,然後花錢做做善事,就可消災,免受惡報,如此一來那有公平可言。
不過,佛出世的目的,是為了拯救眾生出離苦海,當然也慈悲的替未信佛法、不明因果、犯下大惡重罪的人,指引了一條悔過向善的路。因此在符合相當條件之下,業報可以轉變。如此一來,受到惡報、陷於痛苦絕境的人,也有了一線希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