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發願會讓你突破自我設限
古人說發菩提心我們設定目標有三個好處,第一個我們確認修學的目標,這就是一個水庫的理論,我們今天念佛是片斷的對不對,我們不可能整天念佛,我們今天念半個小時,明天念半個小時。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他可以把前面的半個小時跟後面的半個小時累積起來呢?是他有水庫唄。他可以把他點點滴滴的水累積起來,因為他有固定的目標。那麼你沒有目標的時候呢,你的佛號就散亂了,就像這個下了很多的雨,但是你沒有水庫,結果你還是沒有水,因為你沒有明確的目標。
第二個引生修行的動力。修行,有些人是真的把力道放進去,有些人是沒有,所以這個動力是自己知道而已。第三個突破自我設限,我們習慣於活在過去,我們自己會有一種妄想會約束自己,那麼這種如果你沒有目標你很難突破自我設限。
我過去講過一個公案,諸位可能還記得就是說,有一個獵人他買了一隻老鷹,這個獵人為了省錢就把老鷹放在雞裡面跟雞一起養,那麼這個老鷹從小跟雞在一起學這個雞的動作,學雞的聲音,長大以後耳濡目染它認為他是一隻雞,只是長得比較大而已。那麼長大以後這獵人想說老鷹應該開始訓練,讓它能夠飛翔幹一點實事。但是這個老鷹它心裡面有一個障礙,它認為它是一隻雞,他就覺得這個主人很奇怪,為什麼要訓練我?我就是一隻雞,你看到雞有在天上飛的嗎?
那麼這個獵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失敗了,不是這個老鷹沒有能力,他自己心中有障礙因為它自我設限,我們很容易被過去的習慣所限制。那麼獵人在傷心之餘,就準備放棄這隻老鷹了,就把這個老鷹帶到高山上,讓它自由落地就把它放下去。那麼這個老鷹快要墜地的時候它的潛能發生了,它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它展開它的強壯的翅膀,快要接觸地面的時候它飛翔起來了,變成一個真正的老鷹了,突破自我設限。
有人問一個問題說,我們為什麼要受戒?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們修善就修善,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因為你沒有受戒,你沒有戒體就是沒有發願,你沒有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沒有發願的時候你的生命就進進退退,但是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是有一個願,所以受菩薩戒以後,在菩薩戒裡面有一個很重要你不能畫地自限。你看到很多戒文你不能說我做不到,不可以。受了菩薩戒你要說我慢慢做,還可以。你可以說我慢慢做,你不能說我做不到,這句話你千萬不要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你不要說我沒辦法改,我從小就這麼回事,完了,你果然是不能改。
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慢慢改。所以這個發願它會讓你突破,突破自我設限。那麼就是說我們必須先有目標,才有所謂的過程,這引導力。
夢參老和尚:遇到什麼災難,就這樣去發願
菩薩做些個什麼事呢?利益眾生。總的說一句,就是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你得有智慧,這個智慧你還得具足方便善巧。智慧不具足怎麼辦?發願,你要發大願,我經常地跟我們道友們說要發大願。
在《優婆塞戒經》裡面,善生尊者就問佛說:佛,你三十二相那麼好,怎麼得來的呢?佛就告訴他說:你要學法,你要發願。你要不發願,你得不到。學法,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說其大數八萬四千。
你要是利益眾生,你必須得要學法,你要發願。如果你不發願,你所有想修行的什麼都達不到,所以發願是第一。我們都知道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他們願都很多。
善生問佛,佛就總答說他怎麼得到三十二相——有智者,誰有智慧誰就能得到。善生又問:怎麼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佛就告訴他:你要發無上的大願,是名智者。誰發願誰是智者,誰就得到三十二相。
我經常看見我們道友到寺廟裡頭來,或者自己佛堂裡頭,要供花、點香、磕頭,你發願沒有?有些道友心量太小,家裡有點什麼事,燒個香,到佛前發個願,求求菩薩你加持,讓我這個災難過去。這個願太小了,這是沒智慧之願。
你們大家別生氣,可能你們都沒發過願,也有發願的。很少供花,在那跪著說:我這個發願,我想證到入到入法界、入華嚴境界。華就表因華的,我現在這個因,那一切小災難算什麼呢?這就是智者。
我們把智者所發這個願是什麼呢?這就是菩提心,包括的很多。你發願使一切眾生身、口、意永遠不做諸惡,永遠做諸善,這個願就不小了。你說你沒發過。沒發過,你現在學啊!現在不是學一切方法嗎?
還有我們簡擇你發願。好比你受經濟的困擾,逼債的人來了;或者你買了股票一下子失敗了,一下子一落千丈。不要跳樓。我在美國聽到那些跳樓的,很愚蠢。發願!沒有生意,為什麼沒生意?你沒發願。你發願,跟我相似的一切眾生,讓他永遠不要落到這樣個苦難。
你遇到什麼災難,你就發願讓一切眾生都不要受這個苦難,你這個災難很快就消失了。你若求菩薩「你加持我,讓我發財」。這個糟糕了,走到相反道路上去了。
在你受窮的時候,你沒想到自己,願一切眾生都不受窮。好!你很快就富有。信嗎?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佛跟善生說的。如果說是我說的,力量不大。佛說的,你們就信了成分多一點,佛的功德大。你必須得有誓願,沒有大誓大願,你想成就,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修行,但是感應不大,佛菩薩總沒加持我。你跟菩薩不走一條路,菩薩怎麼加持你?經常地發願,經常運用你的智慧心。你要具備了這些誓願了,你就依著願,然後有了力量了,你在修行的時候,一切障礙逐漸就消失了。等你有了力量了,你去度眾生,弘法利生的方便善巧,那很快功德圓滿。
我們要現在想做個什麼事情,在這個世界困難得很,重重障礙。為什麼?我們過去就沒有發過這些願,沒想幫助別人,自然也得不到別人幫助你。你要想諸佛菩薩都加持你,你要像諸佛一樣的,諸佛的心願是幫助眾生,那你也要發願幫助眾生。菩薩所修的功德不外六度、四攝,乃至利行,眾生做什麼,我們就幫助他利益,這是利他行門。
我在當勞改犯的時候,我們那時候都走路。不但走路,還得身負六十斤。走到山裡頭采木頭,兩個人抬一根,抬得動也得抬,抬不動也得抬,那是強迫性的。那時都拉板車,很苦。特別往那個山上上,拉不動。正趕上我們空手,我就叫我們那個犯友,那叫犯友,不叫道友,共同幫他推一把。犯友說:「算了,被看到會說我們的。」我說:「那不管他,幫著推吧!」助人為善。
我說這意思,就是你到什麼時候都想著,看著別人痛苦,你有時背不動、扛不動,不也很痛苦嗎?看見別人滿身的汗,車子就是拉不上去。特別拉大板車的,那車上載著三、五千斤,就四、五個人往上拉,特別在上坡很辛苦。
如果是在這個時候,你發願利益眾生,增加一切眾生的大力,增加一切眾生的體力。遇著什麼情況就發什麼願。我們一天遇到的事很多,就要發願,太多了,我們不詳細講了。
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就要行六度萬行,發廣大的願,發菩提心,來成就你的事業。這個事業不是指世間事業,成就你的事業是指著行道的、成佛的、離苦得樂的事業,成就度眾生的事業,讓眾生離苦得樂。
聖嚴法師開示:發願
每一個人都會貪生怕死,只可惜當我們正在呱呱落地之時,便已開始一步一步邁向死亡的旅程。很多人自以為還很年輕,其實一眨眼間就會成為耄耋老者。人是很少能夠活過一百歲的,雖然也有少數高壽的人瑞,但其生命的快速,也像是石火光影中事。就拿我們每一分鐘十六次的呼吸來算,活到一百歲,也只有八億四千一百八十三萬六千次,尚不是什麼天文數字。我們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分一秒一點一滴地消逝,卻很少有人警覺得到。唯有聽聞了佛法,開始了修行,才會真的發覺人生無常,時光飛逝。
在我們的晚課中,有〈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在我們的早晚課誦之中,都有發願文,可見發願對於修行之重要。簡單地說,就是教誡我們,應當珍惜這個極其短暫的人生過程,及時努力,遵循通往菩薩道的方向,早日完成成佛的目標。
聖嚴法師:發願與發誓
佛教徒常常「發願」,一般人則常常「發誓」,那麼發願與發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願」都是一種希望、一種承諾,譬如說青年男女互訂終身,男孩說非她不娶,女孩說非君不嫁,這是山盟海誓,可以說發誓,也可以說許願。有時,誓、願兩字也會連在一起用,稱為「誓願」,像是在中國隋朝時,天台宗的慧思禪師曾寫過一篇《發誓願文》,也有人稱《立誓願文》,內容就是在說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並且發願盡形壽推廣佛法。
發願都是發好願,但「發誓」不一定都是發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發誓說,某某人那麼壞,這一生如果不把他殺了,我誓不為人;或是,如果這一生殺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過他。還有人發誓要自殺,抱著必死的決心,即使被救起來,還是會再自殺。這些發的都是毒誓、惡誓。另外,有的人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這個目標多麼困難,或根本沒有達成的希望,就發誓說,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雖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發誓的內容卻過於偏激,這也是一種惡誓。
因此,惡誓、毒誓就和發願不同了,不論是發願還是許願,所想的一定都是好願,所以,誓和願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許願對一般人來說,不外是希望發財、陞官、考試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個私人的心願。這些雖然也是願,但都是小願,是自私自利的願。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像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藥師佛的十二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些都是為眾生、為他人、為無盡期的未來,所許下的一個大願。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為希望能學習佛菩薩精神,所以都會發「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學佛基本的願,是以度眾生為目的,因為要度眾生就要先斷自己的煩惱,所以想要度眾生、斷煩惱,就要修學佛法;度眾生是慈悲,斷煩惱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時候,就是成佛。成佛的願是廣大的,與個人為了成就自己而許下的願,完全不同。
誓與願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發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發願一定是好的。我們一般人發的誓多是毒誓、惡誓,發的願則多是自私的小願。如果僅僅是發小願、自私自利的願,你得到的利益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諸位能夠發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發度眾生的誓、發利益他人的誓,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長自己,最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為什麼要發願?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
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惡業及少許善業,所以今生受報,雖然有樂有苦,通常是苦多樂少。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許過不少的善願,所以今生有許多機會讓我們還願。然而不論如何艱難困擾,還願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也是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修行。
還願與受報都要面臨苦難,但還願時的受苦受難,是慈悲喜捨的菩薩心行,不同於受報時的有苦有難,是愁怨恐懼的煩惱障礙。
受報是被動的、等待的,所以有許多期待與憂懼。而愁怨恐懼是來自於人不斷貪求的習性,總覺得一定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煩惱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時,卻又恐懼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輪迴中。而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的奉獻付出,是一種直下承擔,所以你的心不會總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猶疑掙扎、上下起伏,而是甘願的、平穩的歡喜承擔。
因此,發願不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很多人以為生命的方向是要朝向賺錢、當大官或多讀幾個博士才有價值,其實讓自己的身心能夠安定健康,讓社會大眾能夠平安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我們在受報及還願的今生中,如果能少造惡業、多發悲願,便是福智雙行、自利利人,如此既能提陞自我的人品,也能淨化人間的社會。這便是我們為什麼要發願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環境,如果以物質生活的條件而言,比起二十世紀的前期,已經富足了數倍,可是我們大家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平安和幸福,甚至也找不到生命的安全感及生活的安定力。這是因為人心浮動不安,社會價值觀混淆不清,大家盲目地追求財富、成功、名望、權勢,甚至追求放縱的快樂,以致自己和環境發生矛盾衝突,內心也失去了平衡。許多人都主張和平,卻在高喊和平口號的同時,暗地裡製造衝突及戰爭。因此,我們處在這充滿矛盾的時代,更應該要透過發願來安定自己與世界。
以我個人來說,因少小失學,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曾說:「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因此,我興辦了像佛研所這樣的佛教高等教育單位。而現在我更要說:「不辦以心靈環保為重點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間的大災難已在接連著出現了!」所以,我繼而發願興辦法鼓大學。然而興辦一所大學所需的資源很多,難免會遇到許多現實的阻礙,但因為我有願心,所以能夠一一跨越,並尋求因緣來助成。
因此,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發願,也要勸勉他人發願,不論是一人滿一願,還是多人滿一願,願願都是為給自己一個難得的機會,願願都是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大好的希望,願願都是為我們的未來播種無量的福田,願願都是圓滿救人救世的無盡大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