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今生的使命是什麼

淨界法師

你知道我們今生的使命是什麼嗎?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做兩件事:第一個來還債,把過去的債還完。第二個更重要,創造來生;第一、「酬償過去」,第二、「創造未來」。這時候你對今生的態度,你如何用智慧去面對你的生命,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人生的重點在「過程」,你重視「結果」有什麼好處?結果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臨死亡,結果是每一個水泡都要破裂,沒有一個例外,你福報再怎麼大,這個水泡也要破裂。問題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的破裂,那你的智慧就很重要。

我們要經常觀察,對人生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們對於已經要成熟的業力,保持「認命隨順」,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要創造另外一個功德:如何憶佛、念佛積集來生的資糧,這個才是重點。

「寶覺」是一種智慧。「禪淨雙修」的心態,他看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一個安住在不生滅心的人,他不是來享用的。如果你是抱著一個來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難往生極樂世界,你要把人生當作歷練,「歷事練心」。它是讓你積集往生資糧的所緣境。

人生不是讓你來享用的,是讓你來「歷事練心」,假借人事的因緣,來積集你往生的資糧。遇到順境我們感恩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加強我們往生的力量,如果能這樣的話,所有的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幫助修道的增上緣。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想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你會把今生弄得很糟,也會把來生破壞了。你如果老是注意外境,你就誤了今生,你來生也沒希望了!

最好的心態,是把這樣的環境,當做你往生的資糧。我遇到「順境」,我深深感恩阿彌陀佛對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讓我更加的覺悟,我不能再輪迴下去。這樣任何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增上的力量。這種智慧就是一種不可破壞、任何因緣都不能破壞你往生願力的一種智慧,叫「金剛王寶覺」。


莫因無知而無畏
濟群法師

我們需要看清自己在輪回中的危險處境,惟有保持這種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安樂所陶醉。

在《道次第》中,念死和念惡道苦雖然是下士道的修行內容,但對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也很重要。以此作為基礎,才能進一步發起出離心,發起菩提心。

念死無常,是認識到人身的脆弱。關於念死的修行,必須具備三點認識:一、死亡是必定的;二、死期是不定的;三、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念三惡道苦,則是讓我們認清未來道路中存在的險境。基於這種恐懼,不敢造作墮落惡道之業,進而主動尋找棄惡向善的方法。否則,就會像“無知者無畏”那樣,因無知而毫無顧忌地造業。其實,這種無畏並不是真的對惡道之苦無所畏懼,而是根本沒想到可能的後果,或者根本不相信這麼做會帶來苦果。那樣的話,墮落也就在所難免。如果不能保有人身,未來就無法修行,解脫更是無望了。

所以,念死和念輪回苦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嚇唬誰,而是提醒我們減少貪著,更不要毫無顧忌地因此造業。與此同時,還要尋找人生的真正歸宿,尋找究竟出離惡道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皈依,也是下士道的修學重點。

在無盡輪回中,我們稍有不慎就會墮落。即使現在暫時保有人身,也是極其脆弱的,隨時都會失去。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看清自己在輪回中的危險處境。惟有保持這種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名利所迷惑,被眼前安樂所陶醉。進而明確,什麼才是真正可靠的,是值得依止的。


佛典故事:【享了多少年福,便要受多少年罪】

很久很久以前,有五百個商人結伴入海採寶,其中有個聰明人,名叫彌蘭,是五百個商人的首領。大海裡有位海神,名叫摩揭,彌蘭他們所乘的船,剛好碰上了摩揭魚,被它頂翻了。其他人都葬身魚腹,唯有彌蘭抓住一塊破木板,僥倖逃命。

彌蘭抓住木板,隨水飄流,漸漸被風吹到一個叫“鼻摩”的地方的岸邊。彌蘭上了岸,休息一會兒,又觀察了一下週圍的環境,發現一條路。於是他便順着路一直前進,遠遠地看見一座銀城,樹木茂密,中間還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

四個天仙一樣的美女,出來迎接彌蘭,說:“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得免大難,請在我們這兒住下吧!這座銀城有各種珍寶,我們四人就是您的人了,從今以後負責服侍您,聽您使喚,請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彌蘭進了城,住進一座華麗的宮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非常幸福愉快。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了一千多年。

有一天,彌蘭心想:“這四個美女不肯放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爲了什麼呢?”

於是趁着美女們熟睡時,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遠遠地看見一座金城。

城裏出來八名玉女,比銀城的四美女漂亮多了,說的話卻與銀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讓他留下,自願服侍他的飲食起居。彌蘭不知不覺地,在金城住了幾千萬年。

有一天,彌蘭又想:“這些玉女也不讓我到其他地方去,又是爲了什麼呢?”於是又趁半夜玉女們睡着之際,偷偷地走出金城,走沒多遠,他看見一座水晶城,出來十六名美女,比金城的玉女更美麗。

她們把彌蘭迎進水晶城,拿出許多金銀珠寶,都是彌蘭生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美女們伺候着彌蘭的吃喝住睡,十分殷勤小心,但就是不願讓彌蘭離開。這樣過了幾千萬年,彌蘭又耐不住了,再次出走。

這次碰上的是座琉璃寶城,有三十二名美女,把他迎入城中。無論是生活、房屋、裝飾、珠寶,還是美女們漂亮的程度,琉璃寶城都遠遠超過前面幾座城。

在琉璃寶城中住了無數年之後,彌蘭又逃了出來。

這次他遇上一座鐵城,城門緊閉,不見有人迎接。

彌蘭心想:“第一次是四個美女,後來是八個,然後是十六個,再後是三十二個,怎麼現在卻一個出來迎接的美人也沒有呢?是不是因爲這個地方,比前面幾座城市更高級,所以不派人迎接呢?”一邊胡思亂想,一邊繞着城走了一圈。

這時,只見一名鬼卒把城門打開。

彌蘭進了城,剛進城,就看見一個鬼,名叫俱引,頭上頂着一具鐵輪,正在快速旋轉。

站在旁邊監視俱引的另一個鬼,看見彌蘭走過去,一把抓起俱引頭上的鐵輪,頂在彌蘭頭上。

鐵輪飛快地旋轉,像火燒一樣,腦漿都被磨出來了,萬分痛苦。彌蘭哭着說:“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我還以爲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沒想到是受這種罪。這都怪我自己貪心不足啊!請問鬼卒大哥,這種罪要受多久啊?”

看守的鬼卒說:“你已享了多少年的福,便在這兒受多少年的罪。”

就這樣,彌蘭頭頂鐵輪,一直頂了六億年。

故事選自《六度集經》


修行的三種目標
濟群法師

對學佛者來說,什麼才是正確的目標?現在到寺院燒香禮佛的人很多,他們也有目標,這和佛法指引的目標是否一致?

作為學佛者,我們是否明確究竟為什麼要學佛?是增加一些佛法知識嗎?是豐富一下業余生活嗎?還是學習提升生命的方法?如果對目標模糊不清,我們就不知會走向何方,也不知最終收獲什麼。

那麼,學佛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根據《道次第》的思路,可分為初、中、高三級目標。

所謂初級目標,是繼續保有人的身份,而且是離八無暇、具十圓滿的人身,因為這一身份才能用來修學。這在五乘教法中屬於人天乘,在《道次第》屬於下士道的內容。

所謂中級目標,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解脫輪回,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佛陀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為眾生提供了解脫的方法。如果不想解脫,學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說,算不上合格的佛弟子。關於解脫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屬於聲聞、緣覺二乘,在《道次第》中屬於中士道的內容。

所謂高級目標,就是令生命達到究竟的圓滿,並幫助眾生達成這一目標。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得到一種職稱或地位,而是成就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薩那樣的生命品質。這在五乘教法中屬於菩薩乘,在《道次第》中屬於上士道的內容。

我們對照一下,自己究竟想要達到什麼目標?或者說,現有目標是否與此相應?如果我們學佛的目標不是以上三項之一,就是錯誤的定位,必須加以調整。


【習氣不改是非常可怕的】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
在佛陀時代,有一個桀驁不馴的年輕人,他雖然跟隨佛陀出家多年,但個性依然乖張傲慢、脾氣粗暴,經常會與不同意見的人發生爭執。尤其喜歡惡口罵人,因此大家都不怎麼喜歡他。

佛陀爲此曾責備過他,羅諾伽也知道大家討厭他,便向佛陀提出欲到他處修行的想法。

佛陀慈祥地說:你想到別處修行,我不反對。但臨行前,我爲你說個故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過去,有隻烏鴉,因在當地不受歡迎,決定換個地方生活。

它飛到半路,遇到一隻喜鵲,喜鵲問它:你去哪裏呀?烏鴉說:這個地方不歡迎我,他們一直責怪我,咒罵我,我也不喜歡這裏,所以到別的地方去。

喜鵲說:你不用搬家,你要知道,這裏的夥伴不喜歡你,是因爲你的聲音不好聽。如果你不改變自己,換到別的地方去,那裏的夥伴就會喜歡你了嗎?

佛陀講到這裏,看一眼羅諾伽,繼續說:如果你罵人的習氣不改,就會像這隻烏鴉一樣。

你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嗎?到任何地方都不受人歡迎?

羅諾伽聽了佛陀的這番開示,當下覺悟,就地懺悔,請求佛陀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佛陀看他真誠悔悟了,又語重心長地說:習氣是一種積蓄煩惱的餘氣,有的是宿世造作而來,有的是今生熏習而成。斷除習氣只有靠修持的力量,發願改造自己。

就像除草要連根拔起,如果只以石壓草,不令生長,不是究竟解決之道。因爲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故要從根本上斷除,纔是萬全之計。

聽着佛陀不厭其煩的慈悲開示,羅諾伽的意志更加堅定,他發願一定好好修行,絕不辜負佛陀的期望和教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