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福報,如何才能發財

寂靜法師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去挑水,卻發現水缸怎麼都裝不滿,他就想也許是桶太小了,於是換了一隻大桶挑。可是,他漸漸發現,水缸裡的水還是很快就沒有了。這說明什麼?肯定是裝水的水缸漏了。

光挑水就能讓水缸裝滿嗎?就像很多人只注重佈施,可生命中還存在漏洞,我們裝福的容器有漏洞,福報就積累不起來。沒有福報,我們如何發財呢?所以我們應首先把漏洞補上。

可是,如何填補生命的漏洞呢?

第一,懺悔自己的偷盜業。

偷盜和虧欠會一直障礙我們變得富有。過去偷盜虧欠別人的,必須懺悔,如果不懺悔,再怎麼努力也有障礙。所以,我們要反省自己曾經偷過什麼,欠過什麼。

第二,戒除貪心。

貪心雖然沒有真偷盜,但是心已經偷了。貪心會障礙我們的財富,為防止貪心,就要用慈悲心去利益別人。

第三,廣修供養。

農民不播種談何收穫?所以,得不到是因為天天光想而沒有去做。

關於供養,有兩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第一,廣修供養不只是供養錢財。《普賢行願品》裡講,最大的供養是發大心、如法修行來供養。如法地修行就是按照佛法去修行,讓自己不斷地成長。這個供養太大了,因為用整個生命去供養,就遠遠超過錢,比供養錢厲害多了。

第二,我們供養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在於心。用一顆虔誠的心去供養,福德就會放大。因為真正的福田是從心中產生,不是從錢裡產生,也不是從物中產生。


世間人都要想修福,應該怎麼修

夢參老和尚

「一者施福業事,二者戒福業事,三者修福業事」。

就這麼三種。這是福田品,講福田的。世間人都要想修福,怎麼修?福怎麼來的?就佈施,舍得。你若肯舍,幫助別人,你就得到了,得到一切人都幫助你,這是施業的事。

二者說你修戒,什麼戒?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十重四十八輕,乃至於無量戒。又者呢,供養三寶。修福業,施舍給眾生,這三種施福的業事、戒福的業事、修福的業事。

施戒修,三種精進行,這叫三種精進。如果能夠精進不懈,怎麼樣精進法呢?觀一切眾生,看一切人、一切世間相,是有漏的、有取的。說那個福德靠不住,是有漏的福,有取有舍有執著。那受的果報呢,有限度的。有三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多生受福,依著這個福的事業,他感的果報。菩薩修的是無相的精進、無相的福,所以菩薩的精進,菩薩持戒清淨的。

我經常跟大家講,受三皈的道友們跟他們講,這三皈的福德,受了三皈的福德,能把它變成無盡。你也可能一生享受得很少,福德就完了。那這就是,這裡頭就講方法,就是修的方法。如果是修的時候,無漏、無取、無舍、無我、無人,沒有執著。我供養人家東西,沒有能供養的我,也沒有受供養的人,也沒有中間的供養物,三輪體空,這個福報無窮無盡,感的果報直至成佛。這是一種福業。

如果你施人家財物,你事先就先有個願望,希望回報,舍十塊錢想得到一萬塊錢,一本萬利。得到得不到呢?得到,能得到。得到還是完了,沒有,最後還是沒有。得到享受了,享受完了。我剛才跟大家講,那吃花酒的,他有福報,他有錢,他可以去享受。這個果報裡頭含著樂即苦因,完了還得受苦。例如我們供養了,供養的福報生天了,到天上享福去了,天福享盡了,還要受報。

這二乘人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這是不究竟的,不是究竟的。大菩薩是求成佛,三輪體空。像我們講《華嚴經》,「廣大如法界,畢竟如虛空」,那個福報無窮無盡,直至成佛,又是平等的。因此,這叫戒的福德,戒清淨的福德,供養的、佈施的福德,這兩個都是有形有相,有能修的、所修的,果報不同。懂得這個道理了,你就知道什麼因感什麼果。說你觀念是什麼,你想法是什麼,你想的不同,所感的果報,也就不一樣了。

像我們經常地迴向,念經時候迴向,我們求的什麼果呢?要成就佛,求的佛果。所利益的眾生是無邊無盡的。說你想清淨持戒,持戒的福德所感的果是清淨的,那超出人天、超出二乘,這是菩薩戒。我們世間上人都想求福,吉祥如意、五福臨門能辦到。這個在佛教當中一點點,你這個福報能得到。得禪定、得智慧、得解脫,這個福報就得不到了。這個福報,你種的是什麼因,要得什麼果。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在家人如果覺得自己福報不夠,怎麼辦?

你想要求福
必須在三寶前來求福

◎ 宣化上人

談到供養,這是佛教最要緊的。你要供養三寶──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佛、法、僧,這是三寶。為什麼我要供養三寶?三寶供養我,不是最便宜的事情?你覺得最好,實際上,你是算錯賬!

你現在為什麼一切的事情都不如意?因為你沒有供養三寶。你現在為什麼想用錢也沒有錢用,想買一件好衣服也沒有,想住一個好房子也沒有?這都因為你不供養三寶,所以這福報就一天比一天薄了。你若供養三寶,這福報就一天比一天增加的。

三寶,是世間的良福田,這是種福的一塊田地。所以有這麼兩句話:

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
凡僧雖不能種福,求福必假凡僧。

那個用泥造的龍,它不會下雨,但是你想要求雨──西方人沒有這種思想,中國人有這種思想,一沒有雨下,就要求雨。求雨到什麼地方去求呢?就到龍王廟那兒,向用泥造的那個龍王去求雨,往往一求就有雨,果然就很靈的;你若不到泥龍那地方求雨,這雨就不來。有人說:“不求,它也會下雨。”你這個說法好像是很合乎邏輯,但是你一定知道不求它也會下雨嗎?你也不知道。你只是想像是這樣的;可是想像中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真的。

凡僧雖然不能種福,可是你想要求福,必須要在三寶的面前來求福。你看那一些個富貴的人,都是因為前生供養三寶,所得的福報就那麼大;我們今生很貧困,就因為不曉得供養三寶。有人說:“這個道理,我有一點不相信。”你不信,那你來生還是一樣窮!

【編注】恭錄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