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精明,反而是領悟佛法的一大障礙?
聖空法師開示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佛說呀,我告訴你阿難,你們聽法的時候是以攀緣心來聽的,是以你自己的意思來分析佛法,所以這個「法」隨著也成了你自己的意思,所以你永遠不能明白真心自性、真理的意思。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常常說:「你不要以你自己的意思來衡量佛法。」就像我在講的時候你去記,沒有用!佛法真的和世間法一點都不一樣,你只要領悟了這個意思,這就OK了!至於你再用什麼語言表達出來並不重要了。你是用什麼語言、用什麼方式能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讓別人明白,可能你表達比我表達的還更好,這就是「文字般若」這一部分。
「文字般若」這一部分是最難的這一部分。我們經常表達的讓人家誤解,所以,這一部分得有辯才才行。那這一部分也要在長期的弘法利生、去破除別人的迷惑顛倒,而且要不打妄語、經常發願弘揚佛法、天天去講,他才能有這個辯才的能力。所以,這個不是說我今天去看很多書就能講出來的,這是生生世世所積累的。
佛在這裡就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我們都以自己的意思來分析佛法。
所以,你到最後為什麼你沒明白佛法?大家知道我為什麼學習佛法?這就是歪打正著!干嘛?傻人有傻福!因為我識字很少,我就看不懂!看不懂,我就靜下來心這樣一遍、一遍、一遍看,哎,反而跟它契機了。原來經典上講了:「不可思不可議。」那我們偏得去思量,偏得去考慮它、議論它,反而背道而馳。所以歷代的祖師大德都說嘛,太精明的人學習佛法難哪。世間的「精明」叫「世智辯聰」,那佛法講老實,老實、真誠、聽話,那這樣的人學習佛法快,那他就很少用自己的思維心。用自己的思維心越多的人,那這個人他在世間一切好像是很精明,但對領悟佛法確實是一大障礙呀!
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是學佛修行最大的障礙
世智辯聰,是活在妄想、分別、執著的世界裡,無法入道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
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
前者得到了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
他們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
我們今天早上講到這個千億歲,可能有些同修就有疑問,多數是知識分子會有這些疑問。
大概我的使命是要度知識分子的,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很多疑,很多的問題,美其名曰很會思考,其實是業障深重。業障很少的人他不會有疑問。真的,我們這些所謂拿了高學歷的、見多識廣的,其實叫做所知障,你所知的就是你自己的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的自性,你自己認為自己很聰明、很有智慧,那些,佛法裡面講是世智辯聰。
世智辯聰是屬於八難之一,是災難,不是什麼好處。
你看八難裡面包括什麼?聾的、盲的、精神病的,就是我們講精神失常的那種人,你的世智辯聰跟他們是一類人,有什麼值得你很歡喜、很驕傲的?
我真的也算幸運,從裡面爬出來了,沒有被這個障礙住。
把這些捨去,要來佛門做一個痴呆漢,做一個老實人,沒妄想的、沒問題的,教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就老老實實、死心塌地,你就成就了。
你搞這么多問題,講這么多理論,之乎者也講一大堆沒用的,最後該怎樣生死就怎樣生死,該怎樣輪迴就怎樣輪迴。
不過既然已經受了毒害,好像我們這樣的人,受了知識、科學的毒害,就是怎樣?妄想很多,問題很多。那就要深入經教,學到問題沒有了,學到沒再多的妄想了,你能夠死心塌地,那就行了。
就跟那些沒有文化的人同一水平上,然後你就開始老實念佛。現在我們在學這樣的人,走了一大段的彎路,不過這也不是白走的,對自己雖然是很大傷害,但是對別人是一個幫助,為什麼?
因為這條路走過來了,你可以幫助跟你走迷失路的知識分子。所以講道理我可以跟你講,要講得你心服口服,你就跟我們一起老實念佛。知識分子就是這樣的,你不說服他,他不肯罷休的,直到說服了,他一旦服了之後,他的精進可能超過一般人,因為他明白道理。
世智辯聰為什麼屬於八難之一?
世智辯聰是所知障,佛說是八難之一。
現代人聰明,對於五欲六塵,感覺極其微細,生活中稍有一點風吹草動,便心事泉涌,妄念紛飛,煞費苦心地執著分別著身邊發生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信息。
痛苦源於何處?源於頑固的“我”執!
很多人在生活中時時處處不離自我,凡事都以“我”為中心,喜歡爭論,好辯鬥勇,總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身上,凡事我執先行,近邪不知,入迷不覺;
唯務耽習外道經論,不信出世正法,因果事理不明!
生活待人,量小德輕,不能容人。
為己私慾,自視聰穎,遇事好辯鬥勇,不知執而有礙,爭而有傷,直至損氣傷肝,元神大傷亦不知悔改,這就是智慧未開!
世智”與“佛智”的本質區別在於“世智”是入世的、有染的;而“佛智”是出世的、無染的。
“世智”是躁動的、有欲的;而“佛智”是清淨的、無欲的。
世人遇事喜歡執“我”,什麼我的觀點、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我的子女、我的錢財......孰不知這個假合之身的“我”,本身就是一個妄相!
一切的煩惱、念想、執著、傷痛,其實都是因“我”而起,“我”相不破,欲望無盡、煩惱不斷!
佛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要我們放下“我法”二執,去妄歸真。
真正知道放下的,是智者。執著不放的,那是愚夫。
聰明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是著於六塵的,是有分別執著的,是有染的、不淨的,是在俗世的“貪、嗔、痴”中生出的“小聰明”。
聰明不能敵業 富貴豈免輪迴
為什麼世智辯聰是學佛的障礙?
印光大師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語其淺近,凡夫皆可與知與能。語其深遠,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間聰明人若有涵養閱歷,便可入道。否則必以小慧自負,遂致妄以己見,毀謗佛法。
以故世智辯聰,佛列於八難之中。其所警誡者,深且切矣。
其病由於以凡夫知見,測度佛菩薩之境界。使知佛菩薩之境界,決非凡夫所能測度。則可廢然止矣。
勿道佛菩薩境界,非彼所能測度。即彼從生至死,起心動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嘗稍能知見。
若能親知親見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漸知佛菩薩之境界矣。
彼小慧自負者,譬如盲人不見天日,遂謂為無。群盲聽之,贊為識見高超,的確無謬。而不知其為自誤誤人之邪說。豈不大可哀哉。
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為淑世善民,窮理盡性之本。
其建大功,立大業,發揮聖賢不傳之妙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以聰明自負者,何足知此。
病夫知醫,浪子憐客,不禁感慨悲歌,陳此忠告。倘能嘉納,則幸甚幸甚。
世智辯聰與般若智慧
世間人書念得多,接觸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觀念論點多,遇事好辯,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在佛法裡面叫作世智辯聰,不是智慧!
世智辯聰是所知障,佛說是八難之一。
現代人聰明,對於五欲六塵,感覺極其微細,生活中稍有一點風吹草動,便心事泉湧,妄念紛飛,煞費苦心地執著分別著身邊發生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信息。
痛苦源於何處?源於頑固的「我」執!很多人在生活中時時處處不離自我,凡事都以「我」為中心,喜歡爭論,好辯鬥勇,總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身上,凡事我執先行,近邪不知,入迷不覺;唯務耽習外道經論,不信出世正法,因果事理不明!生活待人,量小德輕,不能容人。為己私慾,自視聰穎,遇事好辯鬥勇,不知執而有礙,爭而有傷,直至損氣傷肝,元神大傷亦不知悔改,這就是智慧未開!「世智」與「佛智」的本質區別在於「世智」是入世的、有染的。而「佛智」是出世的、無染的。「世智」是躁動的、有欲的,而「佛智」是清淨的、無慾的!
世人遇事喜歡執「我」,什麼我的觀點、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我的子女、我的錢財......孰不知這個假合之身的「我」,本身就是一個妄相!一切的煩惱、念想、執著、傷痛其實都是因「我」而起,「我」相不破,慾望無盡、煩惱不斷!佛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要我們放下「我法」二執,去妄歸真。真正知道放下的,是智者!執著不放的,那是愚夫!
聰明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是著於六塵的,是有分別執著的,是有染的、不淨的,是在俗世的「貪、嗔、癡」中生出的「小聰明」。佛家講的智慧是從真如本性中流出來的,是從清淨裡面生出來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才是智慧!
就算你才高八斗,經論滿腹,不見性,還是一介凡夫!充其量那也只是「小聰明」。世智辯聰容易亂心性!有「辯」就會「爭」、有「爭」就會有「執」、有「執」就會有「惱」、有「惱」就離不開「苦」,很多文人墨客,文彩飛揚,洋洋灑灑,著書立說,那都是作者自我心識在起作用,是與世有染的念識,是蒙塵的,都離不開「境相」與「我相」,對境生心,起心分別,在自我滿足中,宣泄著自己的觀念與論點!或是反駁著別人的觀念和論點,爭來爭去,一無是處,元氣大傷,害人害己,得不償失。在「我想」、「我念」、「我執」中不斷迷失本自清淨無染的佛性,而在「爭論」、「爭執」、「爭吵」中感受無盡的憂煩和苦痛!
有些老太婆,大字不識一個,卻深知生死事大。知道世間本苦,不可貪執,爭而無益,勞而有傷,而把自己置身清淨的念佛境地,無有煩惱,得自在妙樂,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修學一定要正知見!萬法萬相因緣生,緣盡相滅空如煙!萬法萬相本來為空,塵緣境相一期和合,了不可得,又何苦在轉瞬即逝的妄境中起執分諍,或執空為有,或執有為空,傷人傷己,豈不痛惜可嘆!
佛在《無量壽經》惑盡見佛第四十一中開示:汝見愚癡之人,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聽得多,看得多,見解就多、分別就多,那是「世俗之智」,是記問之學。很多人很會說、很會分別,死的也能說成活的,強詞奪理,那是大障礙,是世智辯聰,不是智慧!把讀經講經當著世間學問一樣去研究,也是「世智」,學佛和佛學是兩回事。
用佛教的觀點修整和返觀自己的心性,時時告誡自己不可落入娑婆污穢的俗智紛諍當中,轉識成智,那是真智慧。佛是真實語者,諄諄教誨,如母憶子,世智聰辯,是增益邪心,當令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