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人每天必發的六大善願

索達吉堪布

第一願: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中,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發願的時候,內心要想:願我從今生開始乃至生生世世中,每一世都轉生善趣,且具足七德。哪七德呢?

第一,種姓高貴。如果種姓不高貴,經常會受到歧視。在世間,若轉生國王、大臣、婆羅門等高貴種姓,或有錢有勢的家族當中,別人就不容易歧視,自己也非常開心快樂。

第二,相貌端嚴。如果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相貌極其丑陋,那誰都不會歡喜。就像《釋迦牟尼佛廣傳》中所講的具有十二種丑相的婆羅門一樣,連自己的妻子都不喜歡。修行人不說長得漂亮,至少也要過得去,所以要發願相貌端嚴。

第三,長壽。在生生世世中,要長命百歲,不要來到世間不久就夭折了。我覺得過了70歲就算長壽,如果能活80歲、90歲、100歲,那更好不過。100歲以上,不知生活能否自理,否則也很痛苦。

第四,無病。活在世間不要有各種疾病,如果經常病魔纏身,今天胃不行,明天肝不行,後天心臟不行,或一會頭痛、一會牙痛,每天都輾轉反側、叫苦連天,那就非常痛苦。我以前看過一位大德的自傳,他很自豪地說:「在我的記憶中,這一世我七德全部具足,只有一次因食物不良拉過肚子,除此之外從來沒有生過任何病。」但有些人從小身體都不好,生過的病無量無邊,自己都記不清楚,住院的時間也特別長,所以要發願無病。

第五,緣分優異。在生生世世中,都要具足權力、勢力、能力、福報,而且人格、性格、個性非常好。

第六,財富具足。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錢財、福德等都很圓滿。有些人很想發心做一些事情,但錢財始終得不到,即使得到,也像餓鬼得到食物一樣馬上化為烏有,非常傷心,所以要發願有財富。

第七,具有智慧。不管是世間的智慧,還是出世間的智慧,都要具足。有些人因為以前沒有發願,即生當中特別笨,一個頌詞都要記半天,而且記完了以後馬上就忘了,所以要發願擁有智慧。

有些人說:佛教學得越好,對自己的前途、發展越不妙。其實,佛教特別提倡各方面的功德、福德圓滿,並非有些人所認為那樣,佛教完全是一種逃避、消極的陳舊思想。除了極個別在山裡修行的上等修行人,像米拉日巴為代表的藏地部分高僧,和慧能大師為代表的漢地禪宗主流,一般來講佛教還是需要轉輪王、富翁等人才的護持,這在佛陀時代就充分說明。所以在發願的時候,要發願具足智慧、財富、長壽、無病、種姓高貴等。

第二願:願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很多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沒有立即遇到正法,有些是在20歲,有些是在30歲,有些是在70歲,有些是在80歲,這有點晚了,應該從小遇到。

但光遇到還不行,一定要有修行的自由,因為要如理修持佛法,必須要有自由。現在很多人沒有自由,雖然遇到佛法,但要麼丈夫不同意,要麼妻子不同意,要麼家裡其他人不同意。即使學點佛法,也好像在偷東西一樣,可能偷東西也不需要那麼害怕,因為很多家人都支持,所以很多人都很苦惱。

因此,我們要發願:在生生世世中,無論生長在任何地方,一定要盡早遇到正法,且要有如理如法修行的自由。否則,即使自己很有善根也沒辦法。有一個人跟我說:「實在沒辦法,我的念修只有在衛生間完成。」那好痛苦啊!所以,這樣發願非常有必要。

第三願:願我能令上師生歡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在生生世世中,首先要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然後一切行為讓諸佛化身的上師歡喜——對上師傳授的殊勝妙法,日日夜夜精進行持。

雖然遇到了上師,但上師和自己都開心不行持佛法,日日夜夜處於欲妙的狀態,這也不合理。所以不能把上師當作開心果,而應晝夜行持上師所傳的教法。有些人有這種緣分,不但有善知識攝受,而且白天晚上都在行持,這很好!所以,大家都要這樣發願。

第四願:願我悟法後修精華義,彼生越過三有之大海

依靠上師的加持和攝受,已經了悟了佛法所講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還要繼續修持精華義。所謂精華義,既可指大圓滿等密宗甚深精華義,也可指顯宗所講的菩提心或淨土法門等精華義。通過修持這樣的殊勝教法,在即生中越過三有輪迴的大海。

大家一定要發願即生獲得成就,但首先要獲得佛法,再修行甚深竅訣,之後才能越過三有而成就佛果。所以在真正得到佛法時,千萬不要拖延很長時間,否則以後能不能遇到也很難說,即使遇到,下輩子要證悟或解脫也是不容易的事。

第五願:願我能為眾生傳妙法,成辦他利無有厭倦心

願我能為有緣眾生傳授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甘露妙法,在弘揚或傳授佛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厭倦心。因為利益他眾是大乘佛子應有的責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違緣和困難,都要有堅強的心。

其實心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心很堅強,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低頭。大乘佛子在弘揚傳授佛法的過程中,遇到家庭阻止、單位不理解、生活壓力等違緣時,若以情緒化的態度或特別脆弱的心來對待,很快就會乾涸凋謝而放棄自己的誓言;如果很堅強,以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的行為和發心為鼓舞,就不會退轉。

可見,如果為利益眾生而學習和宣說妙法的心很堅定,在這個過程中再怎麼樣也不會生厭倦心和脆弱心。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剛開始學習時有三分鐘熱情,慢慢就蕩然無存。而利他的大乘心於千百萬劫當中也難以得到,所以一定要永遠保持。因此願我生生世世為了利益眾生,千萬不要有厭倦、退失、放棄之心。

第六願:願我能以無偏大事業,令諸有情一同成正覺

所謂無偏大事業,指佛教的大愛、大慈悲,不分國家民族、人非人,凡是眾生都無條件地普遍關愛;而世間的愛,僅限於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所以佛教的偉大就在於它的愛無有條件,即利益眾生無有偏墮。因此願我能以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無偏大事業,讓無量無邊眾生跟我一起同等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其實,在整個人類、整個世間,廣弘佛法的最究竟目的就是讓所有眾生獲得正覺,真正明白萬事萬物的真理。所以若是真正的佛教徒,恐怕就不會說:以前日本對南京有如何如何的歷史,今天他們遇到災難活該。若是這樣的語氣,那不要說大乘佛教的精神,連世間經常提倡的寬恕、寬容等心態都沒有達到。

真正佛教的大慈悲,對待所有眾生跟自己的孩子沒有差別。為什麼偉大的佛陀在因地時非要把自己的妻子、兒女佈施給他人,其實並不是因為他特別恨自己的妻兒,而是以此打破人們執著之網。每一個人最疼愛的就是我的妻子、我的兒子……但實際上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因為從長遠來看,每個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暫時來講都是因緣聚合,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對懂得這樣真理的人來講都是一樣,沒有什麼可分的。現在同一家、同一樓……你是上海人,我是南京人……南京人是什麼樣,上海人是什麼樣……全憑自己的分別念來區分,這些都是特別狹隘的執著。

當然,凡夫人會有這樣的,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斷掉。但我希望到一定的時候,佛陀的廣大悲心和智慧,每一個人都要得到。在那時,無論我們在什麼樣的世界或眾生界中都不會有苦惱。哪怕為了一個眾生的利益,在千百萬劫中做僕人也願意。所以思想一定不要受限制,這樣痛苦就會減少。為什麼很多人天天都痛苦,其根源就在自我上面,如果自我的執著沒有,要求和痛苦也不會有。


在世間中得解脫,要按四個步驟來修行

大願法師 

如何在煩惱痛苦迷惑的惑業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脫,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是魔境。你要貪著於它,你就著魔了。看起來你很正常,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不能起妙用了,所以說你著魔了。怎樣在這些五欲六塵的魔境和煩惱業障的痛苦之中,去生起甚深的般若智慧的證悟呢?只有在這些惑業外境之中生起了甚深般若的證悟,我們才能夠真正地世間道中得解脫,得成就。怎麼修?《圓覺經》上有很透徹的開示,告訴我們要真正地在世間道中得解脫,要生起甚深般若的證悟的話,要按照四個步驟來修行,四步的功夫,粗的功夫,細的功夫和微細的功夫,和極微細的功夫。

粗的功夫是什麼?「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我們的心都不會去攀緣外境,就不起妄念。但是我們怎麼做呢?迴光返照,返聞聞自性。舍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來照見它,而不要用六識去分別它。用六識分別它,你一分別,你就執著,你就起貪嗔,一起貪嗔就造業了,你就流轉生死了。所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個是第一步的下手功夫。

下手很重要,第一步對了,後面都對了。第一步走錯了,步步都錯,所謂從初一錯到十五,那你修很久,你也沒有成就。這個是下手功夫,「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你都不攀緣外境,心不起妄念,不著相,這是第一步的功夫,不著相。

但是還不究竟,不著相是不是能夠離相呢?不能離相。要不著相,不離相。所以不離相,第二步就說什麼?「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是第二步修行功夫。為什麼不息滅呢?你知道嗎?因為你不可以離相,這個相,它就是真如本體的顯露,你要離相,要把這個相離掉,那就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妄心不要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因為你息滅妄心的念頭,還是妄念,就算你能夠把妄念壓住,也只是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其實「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息滅它。怎麼辦?你只要不跟著妄念跑,不放縱它就好了。這個是第二步的修行功夫,不壓它,也不隨它,不會壓制它,也不會跟著它跑。跟著它跑是凡夫;壓住它是小乘,是聲聞、緣覺。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妄想境,開悟的人明白,這個世界,一切種種都是妄想境。一切有相的人、我、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鳥蟲魚,這一切都是妄想境。為什麼?因為都是妄想所蘊積的。無明為風,執著就為金,知見為火,愛慾為水,這樣,世界就現起來了,所以知道這個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蘊積的。因為我們不認識,不能夠體認真如自性,所以就無明妄動;一念無明妄動就覺上生明;覺上生明以後,明什麼東西呢?就有一個境界給他去明,就產生了境界相,所以就產生了妄想境。這個呢,《大乘起信論》講得很完整,很詳細。

為什麼「住妄想境而不加了知」呢?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明瞭了,怎麼樣?雖然它相是妄想境,但是它體性,還是真如體性,相是妄的,體是真的,所以我們不加了知,明白這個妄想境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就好像無水就無波,沒有水就沒有波浪,本體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對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說妄想境,我們知道它已經是虛幻的,就不會去分別取舍,不分別取舍妄想境的好惡美丑,就是不加了知。這個是微細的修行功夫。

第四步的極微細修行功夫,就是「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對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的這個「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的心,平時凡夫的心,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概念裡面,我分別他是男的,她是女的;他胖,他瘦;總在分別這些,這個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好像真與假,有與無,高矮胖瘦,種種的相對法之中。這個都是我們的分別念,分別心在作怪。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來的,無不從此法界流。所以我們現在「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就是無不還歸此法界,都是從一真法界真如自性流出來的,都是大圓覺海里面的浪花,所以我們不要去分辨它真與假,知道它都是真如自性的顯現,所以我們「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個四句連貫起來,就可以開示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在環境中間修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是《圓覺經》上的開示了。


修行,是從「修不行」開始的

果煜法師 

修行,其實是從「修不行」開始的。各位在炎熱的夏天裡還來此打坐,皆是為「有所求」而來──希望在心理、生理上有所改變。但是真正的修行,卻要從修不行開始的。

先松再緊

現代的人學打坐,常是該緊處不能緊,該松處不能松,故打坐只是裝模作樣、濫竽充數而已。像現在這麼多人在打坐,但真正能用上功夫的有幾人?我很懷疑!

松與緊的對比,可以用「上發條的鍾」做譬喻:發條愈緊,愈往內收,愈收愈小。打坐時身心內斂的過程,就像上發條,愈上愈緊,愈收愈小。但怎樣上發條呢?就是用方法而已!

然而上緊只是一面,放鬆則是另一方面。要松才能緊,很多人雖很想讓自己緊,但因為不會放鬆,所以該加緊處也不能加緊。這像翹翹板一般,這邊上,那邊就下,不能期待只一邊上,而另一邊不下。加緊是上,放鬆是下,但就一般人的習性而言,要先會放鬆,才能加緊。所以今天要教各位的,不是如何加緊,而是如何放鬆。

無心才能松

很多人也希望放鬆,但不知如何是好,結果只將自己繃得更緊;要放鬆,其實很簡單:只要一切無心!以下且以四項說明:

首先、身體要放鬆:有些人腰一挺起,小腹就在用力,這是不對的,小腹要先放鬆。有些人肩膀會用力,因為結手印,肩膀便不自覺地向後弓或向上聳,這樣便使關節卡緊了。故上坐後要檢查身體,看有沒有那個部位未放鬆。放鬆最簡單的原則,就是不要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用力,甚至完全地不管它,才能真正的放鬆。有些人打坐時,會有酸、痛、冷、熱等異常現象,若因此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上面,反而更無法放鬆;但若能了解到那是每個人都將經歷的過程,就能以平常心看待它、接受它,身心自然寬鬆!不要用任何方法來對抗酸痛,因為既有對立的心,便不可能放鬆。

第二、外境要放下:現在人多,天氣又悶熱,這要能接受它。有些人會在心裡嘀咕,為什麼要錄取那麼多人,人多空氣當然不好。既然你來了,且已進了禪堂,就要去接受現前的狀況。天氣熱,空間狹小,這雖是事實,可是我們的心也不要被外境所轉。有些人還會因為周圍的人打坐不如法而起煩惱心。其實,初學者都是這樣的,或者昏沉,或者散亂;但坐得好壞,那是別人的事,你不要受他影響。另外在這裡打坐,可沒有在家裡舒服習慣。雖修行不一定要吃苦,但要能對治我們的習氣。在這裡住得不舒服,不表示這裡不好,它只是與你的習性不相應而己,所以不要老是懷念家中的光景。還有一些人會對監香法師有意見,他話講得少,會有人嫌他太冷漠;話說得多,也會有人嫌他嚕嗦。再怎麼做,都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所以這些外境,不管天氣或人,要盡可能不受影響。

第三、要放下妄想:打坐當然是希望不打妄想,但有些人卻因害怕妄想,討厭妄想,反而不能安心用功。其實妄想可說是自己向來的好朋友,因為從小到大,它便與你打成一片;而現在要打坐了,就把它當成魔鬼,這實在有欠厚道。妄想既是自找來的,故不要敵視它;只要不理它,繼續數息。則妄想既自己會來,也會自己走的,不需要與它對抗。

若期待一打坐就要超凡入聖,絕無妄想;其實這才是大妄想。我們應該努力於用方法,但不要用太高的標準來苛求自己。如把標準定得太高,則妄想一來,就覺得被打敗了。若以這種方式打坐太辛苦了,也不會有進步。妄想起落時,就讓它自己來自己去,頂多把它當成陌生人,而不需要把它當敵人、魔鬼。我們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雖不免會有,但重點在於怎樣很快地舍掉妄想而回到方法。妄想不會賴著不走,除非你不用方法。很多人錯以為因妄想太多而不能用功,這其實是自己放不下妄想所致。

第四、放下得失心:每個人都是抱著「有所求、有所得」的心來打坐的,但是「得所求」是修行的「果」,而非進步的因。我們常說:「水到渠成」。只要一心一意用方法,自然會有那樣的成果。因此,須用心於因的努力,而非果的期待。不要有守株待兔的心理,也不要浪費心神於比較,上一枝香與這一枝香坐得如何如何?

打坐或會有浮光掠影的現象,有好的感受,或異樣的光采,其實這些都是瞎貓碰到老鼠,沒來得及抓緊它,它就溜掉了。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才開始高興,它就沒有了;有人很在意自己打坐是在什麼境界?好境界!趕快給它貼標籤,是初禪?還是二禪?壞境界!趕快問原因,為什麼會這樣那樣?像這樣的心怎能安定?不著魔已經不錯了。真正的打坐不能求境界,禪宗常講「見性」而非「見相」;境界再怎麼好也是虛妄的,是相而非性。能體驗到超然不動的心,才與「性」有些相應。

心無所行

因此,修行是從「修不行」開始的。行是行動,手動腳動,心有所求。佛法中常講「受想行識」,以意志去抉擇我們所求的境界,那就是行的原意。真正的修行用功,是不能「行」的──必不取舍、不分別、不造作。故修行若有進步,必是從「不行」中得到的。

打坐該放鬆的地方要放鬆,該不行的地方得不行。不懷得失心,而一心一意用方法。最緊處其實也是最松處,方法用到最後,雖有方法而不覺得有方法可用,這是最後的統一狀態,即所謂的「三昧定境」。

今天所講的,偏重於在修定的方法上來調鬆緊。如果是以參話頭或其他方法用功,那又另當別論。希望各位在這三天裡,還是以調鬆緊的要點來專心用功。於用功一段時間後,自然會使過去聽聞的佛法──聞思的種子,在心中產生統合作用。過去聽的佛法因零零散散,故沒有力量;但經過一心一意用方法後,這些分散的種子便能由凝聚而統合。在統合的當下,將會有茅塞頓開的覺受,這也是從緊而松的體驗。不過,茅塞頓開的體驗,是可遇不可求的;故我不願意說得太多,希望各位還是用漸進的方法來用功,妄想雜念消除了,該來的遲早會來。


學會挖人生的牆角

宗性法師

修行就是這樣過來的,就是天天這樣不停打架,在神聖和世俗之間不停地打,神聖戰勝了世俗,你的智慧就升起來了。智慧從哪兒來?就從這兒來!智慧不會像地裡面長草一樣,突然就冒出來了。你要隨時保持這個正念,智慧才能升起來。

所以我剛才問你假如你一個人在這個屋子裡,放10萬塊在這個桌子上,你會怎麼辦?為什麼問你?我經歷過啊!如果想著我還得要點東西,那就是肮髒的染污了。別看這是小事,修行智慧就是要小中見大。修行跟當國家領導人是兩回事,國家領導人是抓大事,修行是抓小事,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我們佛法講修行是小事,那麼什麼是大事呢?生死是大事!但是這個生死是靠什麼組成?就是一起心一動念,所以要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對付。生死就是一個萬里長城,永不倒!你要把它弄倒應該怎麼辦?那就得一塊磚一塊磚地撤,這就是挖人生的牆角,不說一天挖一個,十天挖一個也行,也算是有進步哦。你一天到晚挖都不挖,你還往上面添磚,那就真成了萬里長城永不倒了!

所以,信仰的歸宿,落實在哪兒?就是以智慧為先導!那麼這個智慧的先導從哪裡開始?就是從一件一件的小事,一個一個的念頭開始,你才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因此我的體會是:修行不要好高鶩遠,不要一天到晚琢磨什麼時候能修成,我能修成多少,能達到一級還是二級,又不是考託福!你只管踏踏實實地從你心裡面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地改造,也就是禪宗講的覺照的功夫。我們很多時候是過後方知,而在自己壞念頭起來的一剎那覺照不到。

所以,智慧的生起和出現,就是在你的念頭生起的一剎那,你能夠把那個壞的東西打破,那就是智慧。

你要記住這兩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壞的念頭沒關係,為什麼?因為你是人啊,只要是人就會有壞念頭。所以有壞念頭不要緊,就怕你覺悟遲了。我們經常講「哎呀,早知道……!」你就沒有早知道的時候,也不能早知道,要「正知道」!就在你念頭生起來的一剎那,你能夠知道。我差不多練了20年的功夫,才搞清楚、體會到的東西,一下就傳給你了。不信你就試試看!所以不要想,「哎呀,又起了個壞念頭」。你要想這個壞念頭起了該怎麼辦!

有些人老是跟我講:「師父啊,我這個心老是靜不下來怎麼辦?」我說:「你誦經嘛!」「師父啊,我還是有妄想啊!」天啊,我說誰沒有妄想!在這個現實世界,只有大雄寶殿那個坐著的銅像沒有妄想,他沒法想啊!所以禪宗就教你,它搞它的,你搞你的!它起來你不管它,就如同兩個人吵架,如果一個人吵起來了,你不管他,他能罵五天,罵十天?罵不了吧。通常吵架是你一句我一句才吵起來的,所以你對付雜念和妄想就用上面冷處理的辦法。

它起來一下,你想一下,這又是一個妄想。它起來它的,你該念佛還是念佛,該打坐還是打坐,該拜佛還是拜佛。你不管它,時間一長,它就慢慢消停了。它起來一下,你就打它一下,它就越發來勁了。就這個道理,我是體會過的。所以我講信仰的歸宿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起心動念當中,能夠用智慧力來觀照,你才能真正地達到你的目標。


如此修行毫無意義

拜佛燒香 不斷惡因 求佛改命毫無意義

賺錢積蓄 不行善事 辛勞奔波毫無意義

活在世時 不行善法 臨終求脫毫無意義

貪戀財物 不舍今生 趣入佛道毫無意義

皈依佛門 不悟法義 翻爛經藏毫無意義

背井離鄉 舍妻棄子 不依上師毫無意義

俗心不化 無視師恩 莊嚴搭衣毫無意義

佈施供養 不思出離 妄求菩提毫無意義

分別心重 多疑正法 理理頭髮毫無意義

修法懈怠 藉口託辭 壽命再長毫無意義

廣訪明師 慢心瀰漫 熟行儀軌毫無意義

弟子求法 法不入心 多聞博覽毫無意義

旋忘教言 不持竅訣 聞思法理毫無意義

閉關苦修 不觀自心 獨處靜處毫無意義

依止上師 有違教誡 隨侍畢生毫無意義

不懼生死 不畏因果 傳授教言毫無意義

上師傳法 妄察根基 辛勞一生毫無意義

利益眾生 乏菩提心 凡所言行毫無意義

如是法語 不照自心 聽聞不思毫無意義


修行的三個要點

希阿榮博堪布 

修行有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這個順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離心,即厭倦輪迴、希求解脫之心。

許多人會想,這不是消極避世嗎?其實,怎樣是消極,如何是避世,這都值得去思考。一頭扎進名利財色中,裡裡外外應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積極負責地對待人生。至於避世,社會關係簡單、生活簡單算避世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呼朋喚友、紮堆湊熱鬧的。文明發展到今天,人們應該學會尊重多樣性,接受別人選擇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畢竟人生各有因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喜好,都走同樣的路。

我們回過頭來談出離心:輪迴指的是陷於煩惱之中以缺憾、局限為最大特徵的一種生存狀態,厭倦輪迴,就是厭倦了缺憾、局限、煩惱的無盡循環。煩惱這個詞真是妙,說盡了人心的不得安生、無可奈何。然而僅有厭倦還不夠,還要希求解脫。心生厭倦容易,心向解脫難。煩惱是生生世世熏習成癮的,沒有決心、毅力和正確的方法,如何輕易能戒掉?又有幾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煩惱成癮?佛陀說,要先看到輪迴的「苦」的本質,進一步知道苦、煩惱都有其原因,通過聞思修行佛法去滅除苦因,才能遠離痛苦煩惱,得到身心自在之樂。

第二步,在出離心基礎上生起菩提心。

不僅僅滿足於個人的超脫,而是希望一切眾生安穩快樂、永斷煩惱,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精進修行,通過佈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不斷完善自己的修持,並幫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重要,是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修行者對空性的見解和證悟能否圓滿究竟。

第三步,證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攝持下逐步圓滿聞慧、思慧、修慧。

空性的話題,有些人很忌諱,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卻很喜歡談論,而僅僅止於談論:這兩種態度都無法讓人真正接觸到佛法的精華——般若空性。證悟空性的智慧雖說是我們自家的寶貝,不待外求,但是沒有聞思修的鋪墊啟發,智慧是很難顯發出來的。不重視建立正見,更不願意實修,只把些似是而非的話頭拿來空談,這樣是誤己誤人。

現在學佛的人當中,能靜下心來聞思的人不多,肯實修的更少。為什麼?主要是沒有真正的出離心。表面上學佛,心裡還抱著世間八法不肯放鬆,護親伏怨,搬弄是非。縱然聞思,也是得少為足,稍懂一點名相,便迫不及待要炫耀,人前人後架子十足。殊不知文字上的理解若不通過實修串習內化,文字就還是文字,你的煩惱還是你的煩惱。學那麼多,卻沒怎麼往心裡去,煩惱照舊,是非日增,著實該慚愧。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修行可以從善護身語意、遠離十惡業開始,行動上盡量避免殺生、盜竊、邪婬等惡業,言語上盡量避免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盡量遠離貪心、害心以及執著恆常或拔無因果等極端見解。所謂「生活即是修行」,在我看來也就是這樣,把佛法的正見落實到起居應對中,在日常小事上也謹慎取舍因果。

 

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

 

自淨其意怎麼個淨法?

 

何謂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