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佛親自降臨,你就能解脫嗎?
佛法是無價之寶,佛法沒有主人,誰修誰得。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我講得不太好,但講的都是佛法,都是真理。國王國庫里的黃金是黃金,乞丐鞋里的黃金也是黃金。我希望大家好好諦聽,認真對照。
大家聞法很多年了,有沒有對號入座啊?很多人好像心不在焉,覺得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不能這樣。否則,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了,沒有圓滿的時候了。你現在煩惱痛苦,以後還會永遠煩惱痛苦。
仔細想一想,你今生今世造了很多惡業,當兩眼一閉,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會直接墮落惡趣,遭受三惡道的痛苦,出脫無期。為什麼沒有一點恐怖感?沒有一點危機感呢?這樣學佛修行沒有多大意義。佛門不勉強人,首先自己要有學修的意樂,否則很難得到法益,很難獲得成就。
我不怕別的,就怕大家變成佛教油子。佛教油子是指佛法里講的道理都懂,表面上什麼都會,但內心卻跟佛法脫節了,內心沒有佛法,內心沒有變成佛法。這是最可怕的,這種人是最難度化的,即使賢劫千佛同時降臨也很難調伏這樣的人。
也許這樣的人還會想:若是佛親自降臨,我肯定聽,肯定會依教奉行,但是不可能!即使佛親自降臨,你也不一定能發覺,不一定能認出來。一切都是自己心的顯現,心不清淨顯現的都不清淨;即使佛親自給你講也是一樣,你所看到的都是不清淨的。
有些人為什麼不依教奉行?為什麼不聽話呢?因為煩惱習氣重。難道佛親自給你講經說法,你的煩惱習氣就消除了?若是這樣,佛在世時眾生都不用修了,看一眼佛陀就可以了,佛根本不需要傳八萬四千法門。但事實並非如此。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緣份,如理如法地學修佛法,這是最重要的。經常反觀自心,真正從自身上去改變,不要總是看別人怎麼怎麼樣……否則,永遠都不可能改變,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法,希望大家都能反觀自心,引以為戒。
你是否願意醒?你必須擁有很大的福德,才能遇到那個把你喚醒的人(善知識)。
事實上,即便你遇到那個把你喚醒的人,你是否願意醒也是個問題。有很多人覺得睡覺更舒服。
有些人找老師並非為了覺醒,而是為了睡得更舒服。
宗薩仁波切
淨界法師: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我們發覺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想改變。你去看一個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變,你怎麼講都沒有用。一個人要顛倒,佛菩薩來也是沒有用!
為什麼有些人別人只是點一下,他就能改變;有些人點了半天,也沒有改變?因為他內心沒有觀照力。所以你看菩薩勸谏,講三次就好了,講多了也沒用,徒增煩惱,結惡緣而已。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去觀照,別人講的話你才聽得進去。
臨命終的時候,你說我顛倒了,我可能去執著某一個人跟事,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被臨終關懷時,講幾句話,诶,他就醒過來了;有些人顛倒,你怎麼講都沒有用?因為他內心的執取非常堅固,你怎麼講都沒有用。
所以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個情況——你自己想改變。你自己不想改變,誰也不能讓你改變,釋迦牟尼佛也不能讓你改變,因為你活在妄想當中,誰也沒有辦法,你要往火坑跳,誰也沒辦法。
你不修止觀,你不想修觀照力,那你的生命就不會改變。你三十年前是什麼樣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命運,你現在還是什麼命運,頂多修一點福報而已。
我們從道理上來說也好,從自己生命過去的經驗也好,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生命要產生重大的改變,一定是內心要先改變,就是信念的改變。你說你偶爾去造一個善業,這個善業不一定能夠產生廣大的改變;但是你內心當中,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對生命目標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一個大方向的改變。
使令我們一直在三界裡面流轉的根源,就是我們一直保護、愛著一個虛妄的東西。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經常要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消滅阿賴耶識的我愛執藏,慢慢慢慢地趨向於二空平等的法身,這個是轉依的一個關鍵點。
惡習不改;求神佛會感應嗎?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福禍無門,皆是自召。
有的人修行很久,覺得自己命運沒改變,比別人‘’卡打拼做好事‘’,為什麼比別人,‘’卡歹命‘’?
善惡業報,如影隨形,都是有原因?
修行多年,命運不得改變,反思自己,
1、誦多年的經,燒多年的香,對於討厭的人,有消嗔恨心嗎?
2、拜多年佛,對父母公婆孝順嗎?
3、好事做出去,會不會後悔?
4、戒律,真的有守好嗎?
無論念佛、拜佛、渡人多虔誠,自身‘’惡習‘’不改,只求神佛菩薩會感應嗎?
要改命運,靠的不是外在,是先改變自己,不好習性,心態改,言行好,命運才會改。
淨界法師: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才能徹底改變!
你住在妄想,你就容易起顛倒唄,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你被你自己的感覺、被你的妄想牽著走啦。所以,我們凡夫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
那怎麼辦呢?《楞嚴經》的思想就是改變心態——我們要跟著真如走。你要不斷地憶念、告訴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沒有妄想、本來沒有生死的。從本來無一物當中去建立你的菩提心、去建立你的六波羅蜜。這是一個目標——從妄想心轉成真如心,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那麼怎麼做呢?我們看方法,看右邊的這個,本經的意思就是修首楞嚴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正念真如當中,古德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不迷,第二個、不取,第三個、不動,就是戒定慧。這個地方有兩個方法,我們改變我們的心態,第一個,利根人,善根特別強的人,直接用智慧觀照。你妄想起來的時候,第一個、覺察,第二個、告訴你自己,這個是一個虛妄的假相,事情不是這樣子的。你如果想要進步,我提醒大家,面對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個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徹底改變。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經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著妄想走。所以在整個迴光返照當中,第一個,不迷,就是觀照力,正念真如。
你要觀想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想像,那都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事情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剛開始多用否定的口氣來面對你的想像,慢慢你就跟它脫離了。因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歡。所以,首先你要能夠用觀照的力量來調伏妄想。不取,這個不取就是持咒,本經來說,理觀下一個就是持咒。不動,就是持戒,四種清淨明誨。利根人先從智慧下手,直接觀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脫落了,利根人。
那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反應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當然小事情,比如說我要喝一杯開水,那就去喝唄,對不對?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麼容易反應,因為你的感覺跟妄想會誤導你。妄想有一個天敵,因為它沒有實體,時間是它最大的敵人,因為它是生滅性的。
什麼叫妄想?因為你的根、塵碰撞的時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創造出來。它是根境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沒有實體的。沒有實體的東西最怕什麼?最怕你等待,因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滅掉。因為你的外境不斷地變,你的六根也不斷地變,所以它產生的妄想也不斷地變。
所以,一般來說,我現在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如理思惟、從真如的菩提心顯現出來的,還是從我的妄想顯現出來的,怎麼判斷?先不動。不動的時候,這個如果是真實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煉,時間不會改變,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時間過去了,這個會消失掉,這個就是妄想。妄想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現在很多的學問都告訴我們注重效率、知道馬上去做,其實這個是違背《楞嚴經》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臨生命的抉擇、到底該不該做的時候,慢一點...所以說,不迷、不取、不動,到底是從不迷修起,先求不迷——利根人,再不取、不動;鈍根人,假設我們今天是鈍根人,也沒關係,我們先從不動下手。先不動,再不取、再不迷,下手,也不錯。總而言之,就是要跟自己的妄想脫鉤,安住在一念清淨心。
淨界法師:學習教理的目的:改變你的觀念!
諸法因緣生。因為我們在生命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我們創造了很多不同的因緣,這個因緣就產生不同的結果。那麼這個也就是,大智慧的佛陀經常作如是的開示。所以也就是說,從佛教的角度認為生命是有它一定的軌則的,我們講一句簡單的話,事出必有因,這件事情會在你的生命出現,它的背後一定有它的因素,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在你生命出現的,不可能,事出必有因,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軌則在運作的,這個問題就值得我們探討了。
何謂因緣?那麼它的因就是心中的思想,在唯識學叫名言種子。那麼它的緣是所造的業力叫業種子。這兩個因緣,最有力量的最具有主導性的是[因],就是你心中的思想,那麼這個緣是比較次要的力量,它是輔助性的叫做業力。
也就是說,今生我們今天的果報為什麼不同?因為我們前生的思想不一樣。我們這樣子講好了,生命可以分成三部份來看──現在、過去、未來。你過去有一種思想,就創造了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未來的你,創造來生的你。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創造出來!
比如說你前生有佈施的思想,你看到事情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你今天看到財物,我今天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生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會有什麼想法?你今天想到錢,你生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有什麼想法,你說:誒!這個錢,我應該自己受用的。你來生一定很貧窮、慳貪;如果你今天想到錢,你的想法是:誒!這個錢,大家來受用,我願意跟人家分享。我保證你來生資具非常的充足。
所以,我們可以從你現在的思想,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你,因為諸法因緣生嘛!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否則你來生的果報已經成型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下一期生命的雛形正在你的心中,已經慢慢的醖釀成型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不用去問別人,你可以靜坐下來觀察你的內心,我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消息了:經常性的想法、習慣性的想法、強有力的想法──這個對於你的生命會產生主導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因緣已經在那個地方流動了,除非你懺悔改變,否則你未來生命的相貌,其實已經慢慢的有一個雛形出來了,特別是你四十歲以後,你來生的相貌已經出來了。
所以說我們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你所造的業力對你的生命只是一個暫時的改變。但是你心中產生一種美好的思想,產生一種佈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這個生命將是永久的改變。所以大家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今天學習佛法、學習教理、聽聞佛法,你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出了家以後看了很多的經典,聽了很多的課,諸位知道這是幹什麼嗎?
學習教理的目的,不是增長你的知識,是改變你的觀念!因為你的結果是由你的行為而來的。那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因為你的內心一定有這種思想。所以我們看這個犯罪心理學,說這個人整天想造罪,你說你從今以後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壓抑。你暫時的壓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壓抑性的,你來生照樣造罪,因為你的思想沒有改變。所以我們探本求源,他有這個罪業,就是他背後有那個思想,只要他的思想不改變,他的行為怎麼可能改變呢?修學佛法的目的:是改變你的錯誤的思想。
淨界法師: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你不覺悟,誰拿你都沒辦法!不好好學習,你在佛的旁邊也沒有用!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不可能!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置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
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業,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給你。
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改變,你自己去走你該走的路。
所以佛陀必須要入滅,因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跟佛有沒有住世其實沒有關係。
如果你好好學習,佛陀對你來說就住世;你不好好學習,你在佛的旁邊也沒有用。
你看佛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六群比丘有兩個墮三惡道,生長在佛旁邊跟佛出家,照樣墮三惡道。
所以你的修行成功失敗,跟佛陀有沒有住世沒有關係,但是跟法有關係,三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法。
所以佛陀既然他不是扮演一個主導的角色,佛陀只是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佛陀的出世只是說法,那能不能改變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在不在世沒有關係。
所以佛陀該走的時候他還是要走,這是「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靠你自覺!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
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出世說法,他創造一個讓你改變的因緣;他把道理告訴你,還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後,發自內心的覺悟,告訴你自己:我要改變!這時候,生命才真實地開始改變。
所以,「自覺」很重要,你自己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佛陀出世對你也沒有用,那只是一個助緣而已。
所以古德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當我們起顛倒的時候,感覺到生死輪回就像真的一樣啊!前生是一個男人,今生變成一個女人;持戒修福,來生就到天上去,天上享完了,來生又變成一隻螞蟻,就是這樣子。
「六道輪回,從顛倒心生」,當妄想生起的時候,真的有輪回!但是當你修「首楞嚴王三昧」,觀察「達妄本空」,妄想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能夠不隨妄轉,它自然就消失掉,結果是沒有輪回。所以,從「佛」的角度來看,沒有生死輪回;從「眾生」的角度來看,有生死輪回。
那我問你:到底有沒有生死輪回?答案只有一個,你說呢?你要跟著妄想走,你就有;你「回光返照」,它就沒有。「諸法因緣生」的道理就是這樣--隨順染污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染污的果報;隨順清淨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莊嚴的果報;而這兩個果報,都是依止這一念心性而生起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實情況:你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因為念佛法門,它是用「心力」來帶動「佛力」,你一定要達到正念,才可能啓動佛陀的力量,以及獲得加持;一個人起顛倒,誰救得了你?縱使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也救不了你。
諸位要知道:我們的「心念」在法界當中、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它永遠居於主動的地位。你的心,釋放一種正念的因緣、訊息,佛菩薩給你一個加持力...我們的心永遠是主動,外在的因緣完全是被動,是我們的心自己招感來的...《楞嚴經》講了這麼多,就在講這個觀念。當然我們跟妄想非常熟悉,一時要跟它斷除關係也不容易。
當佛侍者24年卻謗佛,修成闡提下地獄--善星比丘
淨界法師:你自己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
身為一個法師,我知道諸位不容易,你們在生活當中,你要工作,有家庭、有休閑,壓力很大。但是我告訴大家你別無選擇,因為你只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如果我能夠把善根直接給你,那就最快了。
但所有的法師不可能把善根送給你,我們只能夠把自己走過的路,我是這樣過來的,我把這個路帶大家走一遍。
我們經過佛學院的教育,我們這樣走過來的:如是我聞、如是我修。很多的過程是不能取代的,你要親自去走,我們願意把這個過程,重新帶大家走一遍,但是諸位你們得到多少,就看你的用心程度了。不過大家不妨想一想,你得到人身不容易,出世的時候遇到佛法的住世,不容易,你是不是應該把握呢?你錯過了這次的機會,你以後還會有機會嗎?難啊!哪一個人願意再陪你再走一趟,不容易啊!所以與其你生生世世,糊里糊塗的流轉,你是不是應該做些改變,把握機會從這個地方跳出去,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靠你自覺!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出世說法,他創造一個讓你改變的因緣;他把道理告訴你,還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後,發自內心的覺悟,告訴你自己:我要改變!這時候,生命才真實地開始改變。
所以,「自覺」很重要,你自己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佛陀出世對你也沒有用,那只是一個助緣而已。所以古德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當我們起顛倒的時候,感覺到生死輪迴就像真的一樣啊!前生是一個男人,今生變成一個女人;持戒修福,來生就到天上去,天上享完了,來生又變成一隻螞蟻,就是這樣子。
「六道輪迴,從顛倒心生」,當妄想生起的時候,真的有輪迴!但是當你修「首楞嚴王三昧」,觀察「達妄本空」,妄想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能夠不隨妄轉,它自然就消失掉,結果是沒有輪迴。
所以,從「佛」的角度來看,沒有生死輪迴;從「眾生」的角度來看,有生死輪迴。那我問你: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答案只有一個,你說呢?你要跟著妄想走,你就有;你「迴光返照」,它就沒有。
「諸法因緣生」的道理就是這樣--隨順染污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染污的果報;隨順清淨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莊嚴的果報;而這兩個果報,都是依止這一念心性而生起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實情況:你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因為念佛法門,它是用「心力」來帶動「佛力」,你一定要達到正念,才可能啟動佛陀的力量,以及獲得加持;一個人起顛倒,誰救得了你?縱使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也救不了你。
淨界法師:一個人的成、敗,跟這四個字有密切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夠突破?為什麼有些人學佛三十幾年,你三十幾年前看他是這樣子,現在還是這副德行?就是你這個思考模式錯誤。
你堅固的執著你的妄想,你就很難去改變它了。你要改變妄想,第一件事情請你把它放掉,你要放掉妄想,才有辦法對治它。我再講一次,妄想本來是不存在的,它本來是沒有力量的,它本來只是個客人,但是你賜給它太多力量了。
妄想力量是你給它的,你還記得嗎?你要把它放掉,你才有辦法對治它,你一天到晚對治它,一方面給它力量,你怎麼對治得了它呢?所以你要觀空,本來沒有妄想你就很好對治了,它就不是你的對手了。
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你不要老是覺得你業障深重,這很重要。你老是覺得業障深重,你結果果然業障深重,因為你自己老是這樣想。所以,大乘佛法是認為說,我的內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業障,你很快就從業障裡面跳出來了。
這個知心無念,這個道理會影響到你這個人,是不是進步快。同樣兩個人,學佛的時候煩惱都很重,有一個人他進步很快,有一個人進步很慢,這個跟你的智慧有關。
什麼叫智慧呢?就是這四個字,知心無念。這個是甚深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你如果沒有弄清楚,你後面你就很難修學了,你就好像騎腳踏車,人家開車一樣,你這個乘太差了,你是人天乘啊,你從有相的修行,你不知道修到什麼時候。
這個金剛般若是很重要的,知心無念。你告訴你自己,你生命當中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因為本來無一物,憑的就是這個真理。所以這個思考會影響到你的平時的進步,也會影響到你臨終的正念這一塊,一個人成功、失敗,跟這四個字有極密切的關係,這四個字。
淨界法師:我們對人生太包容了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道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了。現在外道是沒什麼章法,古時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那是九十六種外道。這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想了生死了,他們在高深的禪定當中,也看到生死的可怕,他甚至於可以看到他來生的去處。但是,不幸的是他方法錯誤。
外道一般處理生死的問題,在古代是採取兩個手段:一個是禪定,一個是苦行。這兩個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呢?我們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的病根,首先要處理生死輪回。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好端端,他為什麼就生死輪回?為什麼人死了以後,業力結束了,然後他下一個業力馬上又生起呢?
本來你造的業是生滅的,是片段的,那麼「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就是你這一期果報結束以後,是什麼力量讓下一個業力生起來的?中間的橋梁是誰把它啓動的?這個很關鍵!就是相續。
其實業力本身不可怕。因為業力每個人都有,阿羅漢也有業力,就是說念珠本身不可怕,但是到底是誰拿一條線,把它串成一條念珠的,可怕的是念珠中間的那一條線。
就是說,到底是誰把業力串起來的,讓它變成有生命力?本來業力是一片一片的,這個片狀的業力不能得果報。你要形成一個生命體,它必須要有個貫穿業力的力量,那個是誰?佛法說,就是我執。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就是說是什麼力量讓你片段的業力,串成一種相續的業力,這才可怕。變成輾轉相續,這是一種主宰的概念,一種我。
因為我們凡夫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當我們的業力把今生的果報創造出來時,可能是一個男眾, 可能是一個女眾, 總之你有色身、有內心。色身剎那剎那生滅,生老病死;內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就很奇怪,就起顛倒, 會把這種生滅的身心世界, 捏造成一種自我的概念,有一個我住在這個身心世界,然後要去操控、去主宰這個身心世界。
佛陀說五蘊,但是我們凡夫的概念認為有六蘊,色受想行識我,有六個蘊。那麼佛法就是說,這個「我」是多餘的,而且它是問題,這個我就是那一條線。所以,它整個消除業力的關鍵,就在消除我見。沒有人能消除業力,業力是沒辦法消除的!你無量劫的業力就是盡虛空不能容受,你怎麼消除業力呢?
消除業力簡單地說,就是斷除業力的相續!你不能讓這個業力結束以後,又產生另外一個業力。那種相續的力量把它破壞,那個就是主宰性跟愛取這兩個,你對來生有所期待,你的期待來自於自己的妄想。
我們人很奇怪,我們吃的痛苦都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好的東西都留下來了。我們一直會把人生想象得很美好,我們對人生太包容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終的時候,一直想要去取代來生的生命,一個主宰性,一個攀緣性,所以佛陀就從這裡下手。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修學,都帶著障礙來修學,我們修行不是很順的,這個障礙在唯識學叫做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就是你前生所留下一些負面的思想,你前生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挫折、產生很多的印象,這些印象就像灰塵一樣,一層一層的在你的心中累積起來,產生自我意識。你總是覺得我做不到,就說我的個性就是喜歡發脾氣,我改不了;我的個性就是喜歡貪愛,我也改不了。這個自我意識就把煩惱很堅固了,把它強化了。
我們一個人如果不設定目標,你就永遠活在過去,你過去是什麼樣的相貌,三十年後,你還是這個相貌。為什麼?因為你不想改變!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其他的都沒有辦法。佛法只能夠給你一些改變的方法,真正的改變是你自己要改變。
淨界法師:你不從內心改變,麻煩就會不斷出現。
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一陣風,風吹動了幡。有一個禪師說:是風先動,才帶動了幡動。另一個禪師說:不對,幡先動,才產生風。幡動產生風動,或者幡動產生風動。
六祖大師說:通通不對,「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壇經》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其實這三個人講話,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三個都對,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要分析一個道理給你聽聽看:說因為風動產生幡動,他也沒有講錯;說幡動產生風動,也沒有講錯。錯在哪裡?諸位你知道錯在哪裡嗎?錯在這二個心外求法,他看到生命的現象。
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他看到了整個生命的根源,問題在這個地方。這個都是表相,你心不動,風也不會動,幡也不會動。所以,我們一個人總會習慣說外境跟我內心是沒有關係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我遇到了一個逆境,我遇到了挫敗,我們的心本身會認為逆境本身是真實的,挫敗本身是真實的,我們不認為它是從內心而來,我們不這樣認為。
所以我們永遠沒辦法改變它就在這個地方。你看我們一輩子有多少痛苦,有多少挫折,我們都沒辦法改變,因為我們認為它跟我們的心沒有關係。所以你不從內心改變,它就永遠不斷的出現。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徹底的看到,你的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而來,你才有辦法改變它,否則你一輩子也改變不了它,你就被它牽著走,你永遠是被動。你不瞭解生命的真相,你就被生命牽著走,它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瞭解生命的真相,是我要怎麼樣,你自己可以設定一個目標,我希望來生變成怎麼樣,你變成一個主動。這二個完全不一樣,轉被動為主動。
你一個人不瞭解生命的道理,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那叫做「天定勝人」,你的生命上天安排的好好的,你一點都沒有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你生命的寫照。你瞭解生命的道理,你是「人定勝天」,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我希望變成一個極樂世界,我內心當中開始去培養生起極樂世界的思想模式,我開始去發願,產生對淨土的信心,對阿彌陀佛的皈依,極樂世界就顯現了。
你瞭解道理以後,生命是可以規劃的,你不瞭解道理,生命由不得你規劃,生命幫你規劃,你只好被動的配合。所以我們講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差在哪裡,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差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講「仁者心動」,六祖大師他開始在主導生命了,講風動、幡動的人都被生命所主導,差在這裡。
淨界法師:為什麼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解釋:「破相而不破法」
其實大乘佛法對相是很矛盾的,因為你又要假借相,因為不假借相你就沒辦法修行,你剛開始不借相你怎麼修行?你說:我拜佛,我面對虛空拜佛,那你有什麼功德?你一定要有一個佛像才有功德嘛!佛像也是一個相。你說:欸!我內心就有功德,那你不去拜,你的功德顯現不起來,你要假借這個像去拜他,你才會產生那個功德之法嘛!
我們在過程當中要假借這個相,但是你拜久了以後,對這相產生執著又產生障礙,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菩薩對相,是又需要它,但是又怕它,因為你不沒有假借相,你沒辦法修行,但是你對它執著以後,你又產生障礙。產生什麼障礙呢?產生一個自我設限。
我過去講一個馬戲團獅子的故事。你看那馬戲團起火以後,很多動物就往外跑。那管理員趕快過去,把過去比較兇猛的動物關起來,趕快把籠子打開來,很多動物就從籠子跑出來,但是有些動物跑不出來,不是它體力不夠,是它內心有障礙。因為他發覺只要被關過一段時間以後,關得越久的動物越跑不出來。
因為它剛開始想跑,它跑久了以後…它認為不可能,我跑不出去,我一輩子的活動範圍就這樣子。它被抓的時候,它是從曠野中被抓回來,它當然不甘於這樣一個籠子的相狀。但是它今天這樣子走,明天這樣子走,它走十年以後,它心中產生一個相狀,原來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的範圍,跑不出去。
所以馬戲團的管理員把這門打開以後,它心中的執著沒辦法打開,走不出去的,火燒它也走不出去的,就被燒死。只要這動物被關過一段時間,三年五年以上的動物沒有一隻跑得出來,自我設限。
諸位要想想看一個問題,我們思惟一個問題,說:我們在受戒的時候,為什麼要發願?說:我從今開始,過去的我死掉了,現在的我又產生了,「法王座下,添新孫」。你說:今天有些人受了沙彌戒。
你說你受了沙彌戒,其實你才剛受沙彌戒,你有什麼功德?他所有的戒都是今天才剛開始受,還沒有開始持。但是他跟居士不一樣,他心中有一個願望,他已經正式的把過去的我完全破壞了,無眼耳鼻舌身意,他把他過去否定,我從今開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無一眾生不度脫。他對自己又捏造一個更清楚的假相出來。你說:你都還沒開始做,但是他已經有這個假相的,他已經開始往那個方向在走了,好過你還活在原地,你還跳脫不出來。
我們不要忽略我們心中的發願,因為借假修真。你今生的生命要改變,我講實在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你看受戒不能強迫。欸!我替你發願,沒有用!什麼東西都能取代,發願不能取代。你自己真的說:我一定要改變,當然這個要聽經聞法,明白道理,發自內心的覺悟,而產生一種願力,我從今開始,我要做一個改變,你就有希望!而且你相信你可以改變。
為什麼你相信你可以改變呢?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我現在的狀態,也是被我過生去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我可以把它打破,重新捏造的。所以,我們在觀真諦理的時候,給菩薩無量的信心,原來我們回歸到生命原點的時候,我們生命最初的時候,是「清淨本然,是離一切相」。我們現在的相狀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我們可以重新再捏造更莊嚴的相狀。
--《楞嚴經講記》(節選)
慧律法師: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個性那麼暴躁,那就不要講見性了。在一些小事上,一直過不去,一直講講講,那麼就跟見性差太多了,見性無語,能掌控自己的心緒。
要想解脫,對世間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緒化,這樣老死都不能解脫!所以不要等到臨命終,現在就得大解脫,現在就得大自在。
未成道業,先結善緣,不要說容不下對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以前個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這個來做自己的座右銘,看我現在多柔軟,幾乎也沒什麼個性、沒什麼脾氣了!說:師父兩個比丘又在吵架。我說:吵久了就會累,就會休息了!做師父的人就是負責的放下,做徒弟的就負責吵架。
個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幾年;或者居士聽經聞法已經很久了,老是那一副個性,這樣不好!個性改一改,講話不要太大聲,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是你很有修行、很謙虛,人家才怕你。你大聲,人家也大聲啊;你用大聲,人家裝麥克風啊;你罵前面,人家罵你後面啊,不是一樣平等嗎?所以,我們要瞭解,你現在很凶,人家表面上怕你,背後把你說得一文不值,那不是負面的嗎?賠本的生意嗎?所以,待人處世還是好一點,小聲、輕聲細語好好的講。不要用瞋恨心,要不然,會墮阿修羅道。
內心裡面是真正的依教去奉行,有絕對的心性,有絕對的包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們把個性改一改,改得那麼柔軟的腰、柔順的心情,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包容,如此的愛心,有愛心的人。
都是凡夫俗子的個性,哪有辦法進入明心見性的階段呢?所以個性不改,那麼就白費了修行。譬如說你以前脾氣特壞,那麼就應該改一下、修正一下,發脾氣對了生死、成佛道沒什麼幫忙的,可以用更緩和的、柔軟的、慈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對於跟我們角度、看法不一樣的,這些佛教的宗派,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的,這些居士或者法師,我們就尊重人家,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尊重,也不要給對方一個壓力,除非他要聽我們的,跟我們有共同的理念,否則談起來,他拜的師父跟你拜的師父也不太一樣,二個人理念也不一樣,一講起來,臉都綠了,這個就談不下去了。
所以,修學佛道,就是盡己之力,竭己之心,修行盡分,那麼,度眾就隨緣,要看他有沒有跟我們有緣,沒有緣,是不是?一切眾生如果沒有聽到圓滿的法,他就會固執某一個角度:修行就是這樣,一定要這樣,非這樣不行!他就不知道說法無定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你這個學佛念佛,單單你把這個個性改掉,哎呀!那就不得了了!你就把那個個性調伏一下,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你就把你那個剛強無知那個個性改一下,你這一輩子的幸福就不得了了,你就會發現,你每天那個品德都一直在進步當中。
淨界法師: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
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緣,就跟過去的業力結合。外境是怎麼產生的?那是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你去攀緣外境,那你一定活在阿賴耶識。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後又繼續造業構成一種惡性循環,起惑(煩惱)→造業,造業之後得果報;得果報之後又起另外一個煩惱,就是一種輪回性。
為什麼我們一生又一生流轉到現在還是這個狀況呢?就是我們活在一種等流性、輪回性,前生打什麼妄想,今生還打什麼妄想,怎麼可能改變呢?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的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他情況。
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只能說法讓你瞭解道理,讓你自己去改變。佛法的整個中心思想在自覺,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
我們看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佛者覺也,為什麼以覺悟作根本呢?
因為所有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因為覺悟才去佈施,因為覺悟才去持戒,因為覺悟才修忍辱,所以整個波羅蜜的行動力,來自於覺悟。(淨界法師)
附:【覺悟】
覺,梵語菩提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覺」有覺察、覺悟兩層意思:覺察即察知惡事,覺悟即開悟智慧。
佛家說:會得真理以開真智為「覺悟」。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覺察名覺,如人覺賊;覺悟名覺,如人睡寤。」
同書又說:「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道言自覺,簡異凡夫,雲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究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
中國先秦原有「覺悟」一詞,見《荀子·成相》:「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為醒悟。然而此詞廣泛流行,乃在佛教傳入以後。
《隋書·經籍志》載,釋迦「捨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增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
淨界法師:一生都是業力,除非做出思想改變。
佛教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的,你前生造業,今生得果報。你今生修福,你還是很痛苦,你不要怕,你來生你就知道了。欲知來世因,今生作者是。
其實整個生命都是業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變,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其實我們也很難改變現在,今生的業已經成熟,其實你很難改變了。其實佛教的改變是改變來生,佛教是一個來生的宗教,這句話我完全同意。
你去看佛陀的經典說的功德,沒有一件是今生的,很少很少。你能夠往生到淨土去,成就什麼功德,都在講來生,很少說你今生是一個女眾修到最後可以變成男眾,沒這種事情。
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諸位知道是被滅掉的,諸位知道嗎?你一個佛陀你連家族都沒有辦法保護,你不要這樣講,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創造出來是佛陀發現的,這個真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不是說你佛陀,你就可以改變因果,這個釋迦族他的罪業成熟了。如果佛陀都不能改變業力的話,我們怎麼可以改變呢?
所以,你今生活得很痛苦,沒事,因為你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今生可以作出改變,在我們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都有機會來改造。
有人說一個人五十歲,生命就定型了,其實那也不一定,你可以隨時把你心中的影像重新擦掉,重新再畫一個圖樣出來,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機會,但是你一投胎,臨終一動,那又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了。
淨界法師: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
平心而論,每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要改變。他自己想要改變的因緣不成熟,佛陀都不能讓他改變,不要說凡夫了。就是說,他要改變,一定是他自己要改變。那麼這樣子講,你說,欸,我是做師父的,我收一個徒弟,我不要去改變對方,那我做什麼呢?你要盡心盡力地去教育對方,但是不要刻意去改變對方。這兩句話沒有衝突。
你要創造一個讓他反省的因緣,創造一個讓他改變的因緣,但是讓他自己去改變。你看佛陀度化眾生,他講「成熟有情」,讓你的善根慢慢成熟。佛陀說法讓你的善根慢慢成熟,你去自己覺悟。佛陀沒有說「改變有情」。
我想我們這樣子講:你不要去刻意改變對方,然後你又盡心盡力地教育對方。這兩句話你要參透,你就有資格收徒弟了。要不然,你要不能參透,你收徒弟,多一個徒弟多一個怨家,沒有效果,因為你要改變他,他不讓你改變,兩個吵起來。所以,智慧永遠是整個行動的指導,你要懂他的因緣。
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你自己反省自己,你自己是因為別人而改變嗎?你自己都是在自我反省當中改變。別人是告訴你一個道理,你吸收這個道理以後,你自己反省、自己改變。
你自己的心創造一種作用,「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你自己去反省、自己改變。既然我們自己是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他也是要自己去反省。他因緣不成熟,你要他改變,他不想改變,那有什麼效果呢?
所以諸位要知道,諸位!你以後一定會攝受信徒,如果你說我不想改變對方,那麼我什麼事都不要做,那也偏一邊。你不要去改變對方,但是你要教育對方,要創造一個讓他未來有改變的一個種子,先把它種下去,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已種善根令成熟,乃至於增長、脫落。
所以,成熟有情,這句話是很重要!佛陀沒有要你去改變有情,佛陀告訴你成熟有情。這個東西都是你要去學習的,菩薩要廣學無量的因緣。
《攝大乘論》
慧律法師:我們不改變自己,佛現前也沒有用!
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誤會了佛法,燒了一炷又粗又大的香,但有用嗎?
不改變自己 能消災嗎?
拿了一點點錢來供養僧寶,驕傲得不得了,這個是佛法嗎?
法是什麼?完全不懂!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可以給你加持,但不能改變你的思想
諸位!阿彌陀佛可以給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阿彌陀佛不能改變你的思想。如果你一意孤行,佛陀是拿你沒辦法的。
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你準備好了,佛陀也準備好了,這才叫感應道交。你都不準備,你該打妄想打妄想,該起顛倒起顛倒,你就是時間到了去念念幾句佛號,你得到的只是糖果,得到人天的快樂,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沒變。
佛號是沒有方向的,它是一個萬德洪名,但是這個佛號,到底是投入了娑婆世界的輪迴,變成人天果報,還是到了淨土,還是這個佛號能夠永遠帶到你成佛,是你的思想決定的,叫心力引導佛力。所以,做好你思想的準備,變成很重要了!因為它決定了這個佛號會給你什麼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結合唯識學的道理,因為整個第六意識的思想改造,講得最清楚的、最有條理的就是唯識學。
因為你再往後走,你到了《楞嚴經》《法華經》,它已經不談第六意識了,它完全講真如了,那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了。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佛陀會假設你已經學過唯識學了,就好像你讀到碩士班,他假設你學過大學了,它不會重複以前的東西了,它直接講不共的東西。
所以,你現在不知道怎麼從第六意識的生滅因緣裡面去改造思想,你直接接觸《華嚴經》,《華嚴經》的東西完全不動念頭的,那是稱性起修,完全講真如緣起的境界。但是問題是你連基本的工作都沒做好,我們要先求改造思想,然後才有資格談到不生不滅,所謂的沒有思想,因為到了真如的境界是沒有什麼思想,那完全是願力的表現,菩提心跟空正見,到了《法華經》《華嚴經》,全部是你的菩提願力的顯現,哪有什麼思不思想?它認為你思想早就應該調整好了。但是你忽略了唯識這一塊,就好像說你這個基礎都沒做好,你就直接跳到空中花園去了。《法華經》《華嚴經》全部是稱性起修,它才不跟你談什麼思想盲點這一塊,它認為你應該早就準備好了,你應該上路了。
所以我們務實淨土宗的修學,先從信仰下手,從信仰當中去改造我們對娑婆世界的信仰,對極樂世界的信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後到空性的修行當中,調伏我們的盲點,把生命歸零,回到我們原始的清淨心,最後再發起廣大的菩提願。我們不是順從本願而已,我們要順從廣大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這樣才是一個圓滿的念佛法門,信仰、觀照、菩提,當然這個都是跟唯識的操作有關係。
淨界法師:鞋子裡的人生哲學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有一天的聖誕夜,大雪紛飛,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個賣鞋子的櫥窗前面,眼睛盯著一雙美麗的鞋子在看著,站了三十分鐘以後,
這個老板就覺得有點奇怪:這個小男孩一直盯著這雙鞋子干什麼呢?就問小男孩:你想要干什麼?這個小男孩就跟老板說: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
我很喜歡這雙鞋子,請他把這雙鞋子送給我。老板說:好好,那你先進來。就請他坐下,說:我替你去向上帝禱告,你等一會。
這個老板就進房間裡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鐘之後,老板出來了,告訴小男孩說:你的願望我幫你向上帝禱告了,上帝要我轉告你。
他說:上帝不能送你一雙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雙襪子,你穿這雙襪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你要自己去找鞋子!
講完以後,就幫這個小男孩把腳洗干淨、把襪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
過三十年後,這個老板接到一個陌生人的來信,說:某某人啊,你還記得在三十年前,站在你櫥窗前面看鞋子的小男孩嗎?當初你送我一雙襪子,
還給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勵,告訴我要自己去追逐我的鞋子,別人不能把鞋子送給我,上帝不可以,我現在找到我的鞋子了。後面署名:美國總統林肯。
這個故事意思就是說:佛陀不能把目標送給你,不可以。
你今天要追求什麼?你要成佛。
你說:哎呀,受戒真麻煩啊,不要自己發願,佛菩薩幫我發願就好了。不可以的!
所有生命的改變,你要講一句話:我一定要改變!
這個聲音一定要從你的內心發出來,否則你永遠保持原狀。
我發覺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議,而真正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那個誓願力。你在這麼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當中,三師、七尊證前,你登壇上去之後,鄭重的宣布:我的生命從今以後開始改變。
很奇怪,下去之後真的改變,真的改變了!這是佛菩薩的智慧,因為改變是從內而外的,你自己要發願,你那句話沒有講出來,你就沒辦法改變。
因此,改變生命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從你心中的願望,去確定生命的方向,成就你修學的動力,然後慢慢的突破整個自我的障礙,這是修行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設定目標?
淨界法師: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
但是你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你觀察─達妄本空,妄想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你開始不隨妄轉以後,它自然消失掉了,結果是沒有輪迴。
所以從佛的角度來看,沒有生死輪迴,從眾生的角度有生死輪迴。那我問你,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答案只有一個:你說呢?你要跟著妄想走,你就有;你迴光返照它就沒有。
這個諸法因緣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你隨順染污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染污的果報;你隨順清淨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功德莊嚴的果報;而這二個果報,都是依止這一念心而生起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就差在這個地方。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實情況:你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所以念佛法門,它是用心力來帶動佛力,你一定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才可以去啟動佛陀的力量、對你的加持,你一個人臨終起顛倒,誰救得了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救不了你。
諸位要知道,我們的心念在法界當中、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它永遠居於主動的地位。你的心釋放一種正念的因緣、訊息,佛菩薩給你一個加持力;你的心釋放的是一個染污的因緣,你跟生死輪迴感應道交;我們的心永遠是主動,外在的因緣完全是被動。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有可能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變成轉輪聖王,也有可能變成一隻螞蟻,關鍵就在於你的心─你想跟著妄想走?還是要跟著正念真如走?《楞嚴經》講了這麼多,就在講這個觀念。
當然我們跟妄想非常熟悉,一時要跟它切斷關係也不容易,這裡只是總說,後面的經文會不斷的引用佛陀的開示,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心?
淨界法師:心念的改變,正是啟動你生命根本的改變!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波斯匿王,就是捨衛國的波斯匿王,他很護持三寶。鄰近國家的國王,送給他五百隻的白雁來討好他,因為波斯匿王軍事強大。
波斯匿王就把這五百隻白雁安置在佛陀精舍隔壁的樹林裡,找了一片的林子,就把五百隻白雁養在那個地方,白雁晚上在樹林睡覺,白天就飛出來,在空中飛翔。佛陀到了早上,帶著弟子們去托缽,回來吃完飯之後,佛陀按照常規要開示。
佛陀開示的時候,那些白雁就飛到樹林下,靜靜的聆聽佛陀的開示;等到佛陀開示結束後,它們歡喜的又飛到虛空中飛翔,到了晚上又樹林睡覺…如是的過了幾個月;之後這些白雁,有一天要飛出來的時候,不小心,誤觸到獵人的網子,這五百隻就被網住,全部死了。
死掉之後,因為它們在臨終之前,一念的智慧生起——聞法歡喜,皈依三寶,它們的神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當然他剛投生天人的時候,他會憶念我為什麼往生到天界?感念佛陀的說法,五百個天人就以天人的身份,下到人間,繞佛三匝,用天女散花來供養佛陀;佛陀為說四諦法門,這五百個天人即當下證得初果。
那我們看,這五百隻白雁,它的心,本來是一個畜生的心,暗鈍愚癡,它用暗鈍愚癡的心來面對一念心性,當然出現的是畜生的果報。一念心性它很公平,你用什麼樣的因緣來熏習它,它就出現什麼果報給你。
但是當這五百隻白雁每天聽法之後,慢慢的…心生者則種種法生,它的智慧心生起了,它的暗鈍心消失了,心滅者則種種法滅,它畜生的心消失了,三個月後業報盡了,自然的它天人的果報現前,轉成一種智慧的心、皈依三寶的心,乃至於佛陀為他講《四聖諦》,他跟我空的真理產生相應,而證得初果。
所以:心念的改變,正是啟動你生命根本的改變! 你今天修了很多善法,你的生命不一定會改變;因為你修善,那是一種善業力,但是你聽聞佛法,產生那種覺悟的心,這樣的改變,不得了。
我要提醒大家:善業力跟覺悟是兩回事,你從根本上的覺悟,佛教叫脫胎換骨啊!
在佛教裡,外表的改變,那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你發自內心的覺悟那就不同!那真的是一念的相應慧生起,那真的是古人說啊:打破虛空笑滿腮,整個身心世界都破壞掉了。
一般來說,在家居士生命一個很大的覺悟、改變是受菩薩戒的時候,這時候的改變是很大的,菩提心發出來的力量是很大的。出家眾,是你剛出家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其次,你登壇受大戒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從因緣法來看,受五戒改變不大,但是受菩薩戒的改變就很大了,你是以佛心為己心,那還得了啊!
所以有些人受菩薩戒業障現前,這正常的,他一定要把業障逼出來,以前是煩惱做主,現在是菩提心做主,這個家主人換別人做了,那完全不同! 所以:佛教徒的生命真實改變,從你的覺悟開始下手。
諸位!你會覺得佛的功德法——佛者覺也,佛有無量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但是我們偉大的佛陀,用覺悟這個字來總持所有功德。為什麼?為什麼佛用覺悟?
因為:佛陀所有功德,以這個當根本。只有覺悟才有一切所有的功德。這個人迷惑顛倒就算造善業,也只是個有漏的善業,還是屬於輪迴性。
所以你不要小看你受菩薩戒,那一念的相應,那是你整個生命的脫胎換骨,當然你要真實的發心才可以。
嘎瑪 仁波切開示:修行好壞的最大差別是有沒有改變自己的心靈
無論你已經接觸佛教很久了,還是剛剛開始接觸佛教,佛教的信仰和修行,有一點很特殊,它不會以一個人皈依的時間長短和外相的表現,來判斷修行的好壞。一個人修得好不好跟平常花多少時間在念經、持咒等方面沒多大關係。修行好壞的最大差別,是要看通過誦經、持咒、拜佛等等平常的修持,有沒有把自己的身體改變,語言改變,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改變自己的心靈。
一個虔誠學佛的人,內心永遠處於祥和平靜的狀態,這樣的人不容易生病。現如今的濁世時代,人的情緒波動特別嚴重,大部分的情緒都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嘴、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而產生出來的,控制不了嘴巴和身體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控制不了心。所以學佛的重要目標,是看我們能不能淨化自己的心靈。
有些老弟子,說自己學佛很多年了,但是嘴巴卻喜歡講是非,惡口傷人,兩舌挑撥等等習慣硬是沒改,有些是小肚雞腸,特別喜歡妒忌別人,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傲慢。如果一直不改善,就算天天誦經,也只有佛菩薩加持你的那一點功德,能有多大功德呢? 你的所謂“修行”對你自身都沒有什麼改變與幫助,又怎麼能奢求這樣的修行能夠利益眾生呢?
調心最重要。我們的佛性,我們的如來藏,就隱藏在最虔誠的心靈深處。但調伏自心最不易,所以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形容人的心,像一個喝醉酒的大象一樣,實在難以調伏。大象發瘋,最多也就搞爛幾間房子、傷害幾個人;人心要是發瘋了,小到人與人之間反目成仇、彼此傷害,大到發動戰爭,掠奪其它國家的財物,是非常可怕的。
調心的大法,就是殊勝的佛法,只有佛法會不斷叮囑你看好自己的心,不要將關注點放在其他人、事、物上,當你能把佛菩薩真正裝進自己的心裡,不是嘴巴上說說“心中有佛”,而是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之後,你將隨時隨刻充滿著歡喜,在你自己心裡,你將成為全世界最富有、最幸福的人。
這時候,所有為身體外殼服務的一切,你的長相、身材、衣服、手錶、車子、房子等等都不再重要了,這些只能給你提供有限的服務,只能到你生命終結為止,是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這個你要真是懂了,就不會那麼執著了。
當你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赤裸裸的靈魂獨自上路,這時唯一能帶走的就是你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累積了多少功德與善根,你的心靈是不是非常清淨,在靈魂中存在的負面有多少得到了清除,你又增長了多少智慧等等,這些會陪著你走向來生。這個時候,曾經的修行就派上用場了,你所信仰的上師三寶,你曾聞思修的佛法,永遠不會把你拋棄。
偉大的 密勒日巴大師曾講過:“佛法,你若想賣掉它,它比千萬黃金都要貴,因為它是無價的;你若想背著它,它卻比毫毛還要輕。”只要你心中有佛法,它會陪著你到任何地方,讓你的心靈獲得健康。
心靈的真正健康,是用任何金錢買不來的,但當你好好聞思修佛法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擁有健康的心靈。用健康的心靈,再去創造物質財富,能夠創造多少,那就是所謂的福德了,有了健康的心靈,才能經常感到知足安樂。
我們要時常去感恩,感恩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經常“用心”跟佛菩薩祈禱。有些時候,你可以閉上眼睛,讓自己安靜下來,用心去感應佛菩薩的存在,當你開始用心去跟佛菩薩對話,用心去感受佛菩薩,他們就像你鮮活生動的思想一樣,出現在你面前。
偉大的 釋迦牟尼佛講過,“誰有虔誠心,釋迦就坐在他面前!”偉大的 蓮花生大師也講過,“誰有虔誠心,我就睡在誰家的門口!”以佛法來調心,要用心才能與佛菩薩相應!
南無 不動如來...南無 月光如來...南無 阿彌陀佛...
夢參老和尚:為什麼有的人學佛轉變不了業力?
勉強找時間來學一學,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業緣」是不可能的,剛強眾生難調難伏就在這裡。
不說一般的道友,我們出家弟子對這種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不了決心來修行,道力連一半都還沒有得到,那個障緣使你做不下去,所以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種種障緣都發生了。
你要是同流合污,大家都這麼做,什麼問題也沒有;如果你想跟人家不一樣的,那就反過來,什麼障緣都會發生。
當我們做一個事業,要想發財,在你的事業上有個基礎的話,要費多少的心血?要出多少力呢?何況要永斷生死?我們要明白,我們所付出的,能換得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代價嗎?能不能?自己心裡很清楚,不可能的。隨時自己警惕自己,不論做了什麼,心裡所想的,把所做的事業全部迴向給聖道、善業,願一切眾生永遠不受貧乏,願一切眾生都能隨意滿足自己的願望。
我們現在用有為的身心,無常的身心來換取一個無為的清凈世界,換取常寂光佛土,我們現在怎麼樣犧牲來換取那樣的結果,我認為都是好的、值得的。但是若拿現在有限的生命力來換取一點點享受,這個損失太大了,這就是往迷途上走。一切諸佛菩薩教誨我們不要走這種迷途,不要在這個地方貪圖一點點享受,一點短暫的幸福。在我們人間,有哪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幸福,一直到死還是幸福?一個也沒有,歷史上從沒有一個人是這樣的。
我們出家了,以修行換取將來的幸福,但是在你修行、學法的這一段時間不好過的,要經過一番徹骨的痛下決心。這是痛苦的階段,要跟多生累劫的習種性做鬥爭,所以為什麼稱大雄大力大慈悲呢?這是慈悲,不是傷害,像阿羅漢翻「殺者」,殺什麼呢?殺這個罪惡,殺一切業障魔障。
下決心修善法,若緣不具足也沒有辦法。天天拜懺,拜〈地藏懺〉也好,拜〈占察懺〉也好,懺悔自己的罪業,但是生活逼迫你,緣不成熟,勉強的偷閑找時間來學一學,不能一心一意去做,為什麼呢?沒有拔除「根本業緣」是不可能的。用功用得猛力,有種降伏的力量,把一切惡業或不善業降伏下去了,等這個力量消失了,外界干擾的力量一來,心簡直不能定下來,修行不是很容易就可以成道的,功力一散,面對魔障的時候就很容易墮落。
你必須修行二十一天,但是有兩個字不容易做,就是「一心」,三七日中,我們能夠達到三個小時「一心」就不得了了,由三個小時就能延續到三十個小時,三百個小時!我們的心定過嗎?我們這個妄想心定過嗎?要能定過三個小時的「一心」,到臨終只要一念,「一心」就到極樂世界了。修個三七天,就差不多,三七天之後就算你沒有開這樣的智能,自己也感覺不同了。
我們轉變不了業力,什麼原因呢?功夫不到。
發菩提心的人還是不多,我們怎能說菩薩不加持我們呢?經上要求我們做的都沒有做,方法再好也是不行的,為什麼?方法再好,你不做還是得不到。無論什麼方法都是叫我們做的,信解行證,要行才能證,要行才能兌現,你要是不做兌不了現,而且這個兌現絕不假的。有智能的人他不會只說不做的;他是邊說邊做,在做當中隨時隨地利益眾生。修行的時候是利益眾生,不是為了自己成道。發一個出離三界苦,究竟證菩提的心,這樣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就像《占察善惡業報經》,我想要達到「一實境界」,就要修二種觀行,這樣才是發大心的眾生。只為自己就是狹隘,隨時隨地想到一切眾生,想救一切眾生的苦難,這才叫大悲心,才是菩提。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就要發大願。可是發大願要注意一點,特別是對你的冤家、仇人不要生起恨心了,要發願先度他們。父母眷屬可以慢一點,因為你的冤家、仇人會處處找你麻煩,不要再對他們生起恨心了。度冤家、仇人是發大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心量要開闊。
淨空法師開示:學佛後應該要有的改變
正信是不懷疑,我們現在的信裡頭有疑惑,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內外的境界,疑慮重重,不知道怎麼去對付,求佛菩薩指教,求鬼神指教,這些舉動都是不信!如果正信了,你還去找外頭這些事情?不需要了。
正信的人,心是定的,清淨心現前,正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對自己不相信,半信半疑,對佛菩薩也是半信半疑,所以活得很痛苦,那個法喜我們沒有享受到。聽經偶然聽了一點明白了,好像很歡喜,但是幾分鐘過後就沒有了,這種喜悅不能常常保持。這是什麼原因?沒有真的得到,只是碰一下,接觸到,沾了一點邊。真正要是得到,你就不會失掉,真是常生歡喜心,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真沒有了,在你日常生活中能看見。
為什麼?過去什麼都計較,斤斤計較,現在怎麼樣?不計較了,很隨和;以前見到人,這個喜歡,那個討厭,現在沒有了,討厭的人也喜歡了,他就變了,境界就變了,心態、言語、動作全變了,逐漸逐漸跟佛菩薩接近了。斤斤兩兩計較的,那是跟妖魔鬼怪接近,那不是跟佛菩薩。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五八集) 2011/8/25
淨界法師:學佛首要就是聽聞佛法
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件事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在禪宗叫作認清路頭。
修行最怕的就是錯認消息。你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還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才能夠產生正見的修行。正確的了知,是所有修學的基礎。
追求智慧的光明,破除無明的黑暗,按照天台宗的思想,第一個次第是教,由正確的教法引生正確的觀行。修行最可怕的障礙就是愚癡,因為愚癡,你就沒辦法生起真實的信心。你要憶念佛陀,你的基礎在於正見。
如果你對於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沒辦法憶念佛陀的。我們不能夠去憶念一個生疏的東西,不可能!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為主導,沒有一件事情是橫衝直撞能夠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擇,發願,然後再付諸行動。
一個人愚癡,他的特點是什麼?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說,我不想受戒,因為我看那麼多戒我就怕。其實你怕的時候才對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薩就真的害怕了。因為你不知道怕,你造業是盡情地造業,就像一個人開車,你沒有踩剎車是整個撞下去。
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心開始,不是外在的改變。
不然只是會說自己學佛、學佛,說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沒有抓到要點,只會說嘴,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最重要的是要去觀察、好好問問自己:
“我為何要學佛?我有沒有想要從內心改變自己?”
——大寶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
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心開始,不是外在的改變。
不然只是會說自己學佛、學佛,說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沒有抓到要點,只會說嘴,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現在欺騙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還在騙自己,那就太可惜了。
——大寶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
淨界法師:這個世間上怎麼變化,你的心不變化
我們看《百法明門論》這個貪煩惱,什麼叫貪呢?
以染著為性、生苦為業。貪能夠生起痛苦。譬如說,你現在看到有人去砍樹,你沒有痛苦的感覺,是不是?這個樹我對它沒有貪著心。但是有些人講一句話,對你講一句話,你馬上痛苦,因為你對自己有執著,「你傷害我」。
有些人把你的小東西拿走你有痛苦,為什麼?你對它有執著。所以痛苦的根源是我們的執著。你的心對它有所住,這件事情一變化,你就痛苦,這樣懂嗎?所以痛苦其實是我們自己產生,你自己要執著的,是不是?
但問題是,假設我們今天所執著的,是一個恆常不會破壞的東西,那還好。譬如說,我們今天追求一個美好的生命,人家對我的尊重,或者我愛我的色身,假設這些事情都是「常」的,那還好。
但是問題是,這些事情本來就是會有變化的,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什麼常的。
你說,我跟你感情很好,是嗎?在某一個因緣上感情很好,因緣一變化,這個事情就會變化,諸行無常嘛。
我們就想:我們這一念心,把我們的心寄托在這種變化的事情上,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你把你的心寄托在一個會變化的境界上,你把你的心付諸在一個會變化的境界上,這件事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那怎麼辦呢?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我這個心應該放在哪裡最安全?放在哪裡?念佛,也很好,念佛也是不錯,那也是一個安住處,是的。你能夠觀察到這個萬裡無寸草、不生不滅的境界也不錯,這也是一個安住處,這是我們的落腳處,就找到一個房子住。
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怎麼變化,你的心不變化,因為你的心不住在這個境界上,這個地方不是我的依止處。
不是我的依止處,這個世間上一變化的時候,你的心不動,你內心當中,有一個房子住,你的心安。你經常攝心在畢竟空的般若波羅蜜,這個禅的境界,臨命終的時候,你那個四大敗壞,眷屬也離開你了,帶不走。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一個人來,離開也是一個人,沒有一個人帶走一塊錢。你家財萬貫,跟一個乞丐離開,兩個都是一樣,乞丐離開一塊錢也沒帶,王永慶離開,他帶走一塊嗎?沒有帶走一塊錢。
這個痛苦就是你是不是執著。
所以我們經常有這個禅的般若波羅蜜,我們內心經常安住在清淨心,可以減少很多痛苦。
所以佛陀要我們消滅痛苦,並不是說我在改變別人,不是說你從今以後,不准對我講不客氣的話,不是這樣,不是改變別人,不是你的心向外追求。
我們的追求欲望是無窮盡的,沒有一個人說他滿足了,我的錢夠了,我現在的生命也夠了,沒有,是不是?有錢人也是很多痛苦。就是我們要把這一念心收回來,安住在一個不生不滅的心,這個快樂是不可破壞,現在安住, 臨命終也安住。
所以這個禅淨雙修很需要的。
當然這都是你平常要用功,你就是要熟,這個串習,你平常的心念,經常這樣子的攝心,就是要熟,所以這個「修」,就是你要經常調整你的心念,調整自己,使令它找到一個最好的安住處,所以這個禅淨雙修,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出離六道須改習氣
靜老說的話
一、在世間的日常生活當中,最會擾亂身心與生活品質的,就是習氣。修行最大的困擾亦是習氣。修行沒成功而會往六道輪迴的原因,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捨不得」丟掉習氣。二、只靠念佛,沒有一方面改習氣,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間要很長。
三、若沒有信願行念佛,只靠自己一樣一樣去修改習氣,是很困難的,且永遠都改不乾淨改不完。
四、一般人皆在脾氣發作後,才發現自己的不對,若是這樣亦不要懊惱,因凡夫心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累積而來的習慣,不是一時就可戒除的。
五、一般人想要修改脾氣或其他習氣時,皆會刻意用壓抑或忍耐等「入留」的方法來應對,不但會因累積怨恨…等習氣而傷害身心,且又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若能用「入流」的方法來應對,自然就會和諧多了。(「忍」是世間的辦法,「心不住六塵一切相」才是出世的辦法。)
六、「改習氣」是指:在道德之下過日常生活,「心不要再像以前那樣」,一再的去貪執六根所緣的六塵之相,要漸漸的看淡,以至全部捨掉。「心」能把妄想執著捨掉幾分,跟修行的時間長短無關,全是取決於自己的根性及實修的程度。
七、把世間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等等六塵一切妄相│色、聲、香、味、觸、法(心裡的意思)都看淡、心不住相,加上信願行念佛,「雙管齊下」,力量就更大了,因為此方法不但可以使新業不入八識(倉庫),且又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去掉八識裡舊的雜念與習氣(消業)。只要心愈來愈乾淨了,自然會慢慢有出世的智慧出來運用。
八、有真正做到心不住相,且沿路信願行念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根性高的人可上品上生,而根性低的人亦可帶業往生西方。
九、「心不住相」是指:不管是眼睛看到的任何人事物、耳朵聽見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氣味、舌頭嚐到的味覺、肉體觸到的觸覺、心裡跑出來的念頭…一切合我意、不合我意的六塵妄相(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要往心裡放。走路時就走路、吃飯時就吃飯、看電視時就看電視、睡覺時就睡覺、念佛時就念佛、工作時就工作,應酬、穿衣、吃飯、走站坐躺、所有閒忙動靜之間,都能在道德之下事事照做,但心裡不再去執著六塵一切妄 (假)相,全都不要入心。
十、「心不住相」,並不是要使人成為木頭人、或變得忘恩無情、逃避消極、或濫慈悲,而是指當心不須專事時,心只管「住著佛號」,這樣「心」才不會與內、外相打交道,才能擺脫六塵相的束縛。
十一、要往生西方、要成佛,並不是「學」表相之事就可以成就的,而是要把往六道走的習氣放掉,把習氣改為念佛(是「修改」出來的)。
十二、知見、想法、方法要用對,才不會盲修瞎練,而糊里糊塗加重往六道走的業力。(若今生再加重妄想執著的習氣,就更難回到正路了)。
十三、修行的苦是在於要「捨掉習氣」,不要害怕苦,只要今生把心的習氣捨掉,雖身在六塵中,但心不染六塵相,即可脫離六道的「束縛」,得到永恆的快樂。今生若不捨,就會繼續在六道裡輪迴,且來生更可能變得更苦更難捨,也不知道是否有機會能再遇到正法而知修行?
十四、有真心念佛,且又有加上心不住相來改習氣的人,即使今生沒能將習氣全都清乾淨,但要往生善道、往生西方的機會,還是比雖有念佛,但沒有改習氣的人大多了。
十五、不要因為滿足自己一時的貪欲,得到眼前不正當的便宜,而感到高興。因為後續必定有吃大虧的苦果報,隨時等著你去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惡皆逃不過因果報,要時時保護自己的身、口、意)。
十六、若在心裡咒罵別人死,是心殺之罪。懂得感恩、知足,心存善念,心乾淨,心念佛的人,才是最漂亮的人。
十七、當你的心很煩亂,克制不了習氣,又找不到方法調整時(找不到出口),最好的錦囊妙計,就是「什麼都不要想,只堅信念佛號」,有佛力的相助,心才不會一直往煩惱、情緒、感覺…等等六塵相去沉淪。
十八、一切相皆要「入流」,一般人皆是「入留」,才會引來一切痛苦。
十九、必須自己先「落實」心甘情願念佛、加真願意改掉習氣,靠佛力的幫助之下,才能讓我們有智慧與力量捨得放下習氣,達到清淨心(心無相)的層次。並非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是要先刻意去找到(得到)一個清淨心,才能開始一心不亂念佛。(一般人完全把順序弄顛倒了)。
二十、「凡夫心」是往妄想執著,亦離不開六塵相之路走,變幻無窮無盡。 「念佛心」是往戒除習氣,可離六塵一切相之路走,自在無窮無盡。
二一、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時,須以智慧為前導,才能輕鬆自在。只要真信願行念佛,自然可去除掉習氣,習氣去掉一分,即是破除一分無明,智慧即會出來一分。
二二、「心」執黏六塵相,嚐習氣之苦,何不改為:「心」執黏佛號之樂?
二三、若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卻又不願改掉惡習,那念佛修行是為了什麼?
二四、能接受自己愛自己,才會懂得愛他人,用善念善行去待人接物,否則即使有再大的委屈、功勞、苦勞,也抵不過尖酸、怨恨、心胸狹窄所造成的過錯。能降伏自己的習氣,使自己身口意用柔善的、乾淨的言行去待人處事,且今生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二五、要往生西方或六道,皆是「唯心所造」:心若用到惡念,身口意就會造惡業;心若用到善念,就會造善業;心若不染相,而用來念佛,就是造正業(走正路)。
二六、把心裡的習氣放下,心甘情願念佛(信願行念佛)即是修行。
二七、心放下無常的假緣相、改掉一切習氣、心不住相、萬緣放下,名相雖不同,但皆是「不住六塵一切妄相」的代名詞。
◎
小結語:
把心的習氣真正捨掉,才是真正走向佈施之路。心有污染到習氣,即是有相(有我);心已無習氣,心乾淨,才是真無相 (無我)。
真正相信佛,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自然會願意遵照佛所說的話,放下往六道走的習氣,「真心甘情願念佛」。
別小看輪來做人的福報,因為六道裡只有在人道時,才最有機會「換跑道」,可幫自己造來生的好去處,且亦是利他之事。往生西方就如同要移民到國外,平時心裡就不要再貪執本國之事,應真心念佛,才是真正要往西方行的人。
李炳南老居士: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
「人身不易得」
唸佛,在六道內都可唸佛往生,可是人道往生最容易,除了人以外,其他畜生、地獄、餓鬼就難了。天道也難,還不如人,因為天享福太大了,他的心一肚子地享福,也不求往生西方,就是人最容易修行。所以偈上頭一句就說「人身不易得」,此話經上皆有提及,非只是我如此說。
「人身難得」,在經典中有譬喻:在高山頂放一條長線,山下有一針,此線要穿過針孔,但是風一吹,此線不知跑到何處?莫說是一條線,即使是一千條、一萬條線,是否正好有一條能穿入針孔,其機會實在非常困難,人身之難得正是如此,現在大家都得了人身,應當尊重,因為得人身才有機會聽唸佛法門,才有機會唸佛,才有機會得解脫。
「三途真可怕」
要知人身難得但易失,很容易就壞了,中國人喜說好聽的話,生了孩子就恭賀長命百歲,可是一百歲的人究竟有幾個?台灣雖有,但是很稀罕,俗云:「閻王要你三更死,誰也留不得到天明。」
經上記載,佛問弟子:「人命長短,汝知否?」有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間」,佛說:「對了!」這口氣呼出去,未必能再吸回來,就是如此呀!這個生命誰也不敢給你保險能活多長!
人身一失如何?大家注意聽,要再得人身就很困難、得不到了。那要上那兒去呢?變畜生、變餓鬼、入地獄。到那三途壽命很長,到了地獄有八萬四千歲,受苦時間長得很,若到了那兒,苦是受不了的,給諸位說說,不用功唸佛,轉眼就是三途,三途真可怕呀!
「極樂人人去」
唸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容易去嗎?經上說過:「萬修萬人去」,誰要唸到一心不亂,誰都能去,不是很容易嗎?可是要當生,這生去不了,就下三途,就完了。全在這一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永遠不生不滅了。
「三毒心放下」
去極樂世界是心去,心乾淨了才與阿彌陀佛相應,心不乾淨,如照鏡子,雖然鏡明,但有物遮,則照不了物(即不感應)。
三毒:貪、嗔、痴。
貪心——什麼東西看了就想要,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皆是七寶莊嚴而成,你不會要。光看眼前,光貪眼前、眼光大小,貪戀娑婆之心要放下。
嗔恨心——此最厲害,某人對不起我,他怎麼對不起你?他若對得起你,你就往生了嗎?他愈對不起你,愈好,對不起你,就遠離他,少操心,你個人就修你個人的。
痴——愚痴、邪知、邪見。講因果,他都聽不進去,光看名利,看見是非,這是害你與阿彌陀佛不感應。
唸佛必得將貪嗔痴三毒放下,放下則心乾淨,就能感應道交,就能去極樂世界。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
此二句合著說,大家平常在家不專心唸佛,來此道場還談是非,還亂七八糟,這個道場是要你求一心的,若在此還不一心唸佛,在家裡之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說「唸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若心不改,嘴光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欺騙佛,有何用處?這就等於在說空話。
「心口若相應,立見佛菩薩」
心口若相應,就與阿彌陀佛過了電,感應就是感電,一直心口相應,立見佛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佛來接引、菩薩來接引,此大家皆知。你去不了,你不知路頭,佛來接引你,可是你不去,佛就在眼前,但你有貪嗔痴在那擋著,與佛接不上電。若能放下三毒,心口相應,你立刻就可見到佛菩薩了。
咱們唸佛要緊,現在大家把亂七八糟的心,全部放下,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
淨界法師:修行不要馬上求圓滿,先找到一個突破口。
重點不是事修。諸位!佛教不在事修論高下,《金剛經》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根本沒有高下,關鍵是你用什麼心態來操作這個法,這個能念的心!你的操作永遠只是善惡的業果。你看有些人,他做什麼事都是想到為了來生的快樂。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你做什麼天大的事情,就是人天果報,因為你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你沒有無常、無我的智慧,你沒有菩提心的智慧。就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積集資糧,為了你來生的快樂而做的。
所以,《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跟你操作的工具沒有關係,跟你的心態有關係。因為你遇到的第一個法門,它的意義只有一個,就表示你過去生跟它有緣,這個法門跟你熟悉。剛開始,的確是契機比契理重要。佛陀說的嘛。
舍利弗尊者他本來就應該先入聲聞道,再入菩提道。佛陀就是這樣規劃的。要不然呢?因為你過去生的大乘善根已經退失了!舍利弗尊者,如果按他說的,他一開始就修大乘佛法,對他反而不好。所以他自己想錯了,其實他的根機本來就應該是先學小乘,然後再遇到佛陀,「回小向大」。
就是說,修行不要馬上求圓滿,先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是先找一個契機的法門。你喜歡拜佛就拜佛,你喜歡打坐就打坐,先讓自己上路。最後內觀,這是根本,會歸到一佛乘。這個動作沒有做,那你有為的事相就沒有高下之分了。
所以,佛陀的意思,解脫道重點在契機,菩提道重點在契理。你是不是能夠觀到你的真實的相狀?因為這一些方便,你不能夠說我的方便比你的方便高。方便就是方便,它就是一個過渡,它只是幫助你解脫的一個過渡。你覺得這樣子修行對你相應,你就走你的路。這個叫做「方便有多門」。但是記住,下面這句話很重要,「歸元無二路」,你要知道歸元。你要不知道內觀,你就一輩子活在方便,那你這一生的修行檔次就不高了,因為你只知權不知實。所以重點在於「權實不二」,是這個概念。
--《妙法蓮華經講記》(節選)
淨界法師:真正能帶到來生的有多少
關於出離心,我們要知道到底離開什麼,很多人修出離心,工作也不做,啥事也不干了,出離心是出離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不是出離外境。外境哪有錯呢?它如實地把我們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讓我們去受用,外在的果報是業力的顯現,如此罷了。出離心針對我們心中對著某一個人,某一個事,產生一種想象和執著,我們一生經歷的酸甜苦辣,痛苦的經驗和影像對我們障礙不大,最可怕是快樂的經驗,在心中留下影像,不斷地引導我們貪戀娑婆,為生死的根本。
我們臨命終會在三界投胎,是我們自己要來,因為我們希望來生繼續出現這個影像,像飛蛾撲火,它只想到火溫暖的一面,對火產生顛倒妄想,活在心中的妄想,結果它撲上去把自己燒死了,但是它不會汲取教訓,來生變成飛蛾照樣撲上去。
顛倒妄想對我們人生產生嚴重誤導。死殁無常主要約著死亡而言,我們要告訴自己,第一、我們今生一定要面臨死亡,沒有人可以避免;第二、死亡隨時可以到來,不能規劃,有人說我年紀大再學佛,你不一定有機會啦,年輕人死的多了去了;第三、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的資糧,其余都沒有意義。
死亡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生沒有結果,我們追求太多,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多,我們為什麼花那麼多精神體力追求世間快樂,做百年萬年的規劃呢?因為我們一直產生常見,認為我們永遠活在世界上,認為人生會有結果,其實非常錯誤,我們一定要視身世無常,幻緣虛假,是一種無常敗壞。
佛陀說做夢有結果嗎?你一個晚上做五個夢,第一個夢做到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結果你第二個夢變成一只螞蟻就喊冤那,說第一個夢的七寶跑到哪裡去了呢?沒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今生的果報不是生命的全部,是你過去生剛好有一個善業,能量釋放完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你幾十年後再找你的身心世界找不到了,人生不可能重迭。我們經歷過無量的生命,沒有一生是重迭的,每一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就象大海撞出的水泡沒有重迭。不可能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思考模式。每一個夢都是獨立的,結果都是一個就是:沒有結果。你今生叱咤風雲,結果只有一個:沒有結果;你今生非常不堪,也沒有結果,你的業力釋放完了。然後你再打開另外一個抽屜,再受用另外一個果報。人生只有過程,
死殁無常就是告訴你自己,你要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是沒意義的。得到人身不容易,你要做一些帶得走的事情,來生繼續受用。不要老做一些帶不走的事情浪費時間,說實在的,死亡到來的時候你非常失望,所有都帶不走,你情何以堪呀?我們每一個人都活一輩子,有些人臨終的時候滿載而歸,歡歡喜喜地帶著他的資糧,面對他的來生,今生沒有空過;有些人把今生完全花在世間的生滅因緣,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了,他充滿悔恨離開了今生。
佛陀不想讓我們臨終悔恨,事先告訴我們一定會面臨死亡,死亡到來的時候有些東西會破壞,有些東西是不會破壞的,你最好趁早知道,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還有機會。你經常思維死亡,就是不斷過濾,知道什麼東西帶的走,什麼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不要等到臨終再後悔。
死殁無常就是讓我們不要被心中一廂情願的妄想誤導,看清楚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一年一年的過去,我們得到人身,其實可以利用的時間不多。你要檢討一下,過去幾十年的人生,哪些事情你可以帶走,可以通過死亡的考驗,貫穿到來生繼續受用,哪些東西到死亡停住,過不去了,你檢討一下真正能夠帶到來生的有多少,死亡遲早要到,來得快來得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