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二種心情

淨界法師::什麼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蕅益大師徹底通身靠倒念佛的因緣】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禪的,“宗乘自負”。參禪的人,他是觀照現前一念,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他只是觀照當下這一念:你們這些學教的,還要依教起觀,這太麻煩了,這些都是如來禪。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觀的,也看不起念佛的,認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當初對整個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寶,充滿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自信產生了動搖。他四十幾歲生了一場大病,諸位看傳記就知道。在這個傳記上說,他這個病痛到什麼情況?這個病痛折磨一代大師到什麼情況?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一個有剛骨的祖師,會折磨到他含淚念佛,你就知道這個業力不可思議。

後來他說,從今以後,對淨土法門,寶此一行,萬牛莫挽。這個時候對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開始著作《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機會讀到這樣一個法寶。

【何為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做一心歸命?什麼叫做通身靠倒?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二種心情:

◎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

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不管修空觀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沒有辦法了生脫死,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如果你認為,除了佛號以外,還有其他的出路,這個就不能叫做一心歸命了。這個佛號只是你很多法寶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那你這個叫做三心兩意了。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強調佛號念得很多,但是對佛號的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離開了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確地安立下來。這個就是身為本經 (佛說阿彌陀經)的最後,佛陀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他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這個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一個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你不可能往生,淨土法門是須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麼修皈依了。


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

淨界法師

第一段講「靜中修」。「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或者是早課,或者是晚課,在佛前隨分隨力,隨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定課。做什麼定課呢?它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先禮拜。我們到了佛堂,修淨土法門先禮拜,身禮拜,口也讚歎、稱念佛名,意也觀想,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三業專修:身禮拜、口稱名、意觀想。

禮拜一段時間以後,你可以稍為經行一下,讓你氣順暢,身體也是一樣,從粗到細,經行也是一開始,走快一點;慢慢走慢一點,走到最慢的時候再坐下來,這個時候你身體不動,就你這一念的明瞭心來憶持佛號,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後再迴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次第。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隨分隨力」,我們做定課,蕅益大師的意思,他說寧可少、不可草。你寧可在有限時間當中,你寧可念少一點,而念的清楚一點,不要為了趕數目念的含煳攏統,不要這樣,養成一個等流習慣不好,寧可念得少一點,念得清楚一點。印光大師他也有這個意思,後面會說明,這是要清楚分明。這是在「靜中修」,就是你的外緣完全放下的情況。但是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在動中怎麼辦呢?要不要修呢?也應該修,怎麼修呢?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行住坐臥,或者是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都能夠念佛。怎麼念呢?「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如果這個環境是乾淨的地方,我們內心也是恭敬的狀態,你能夠出聲、也能夠默念都好。出聲是比較能夠攝心,但是出聲久了以後傷氣,所以我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意思,他說你最好是出聲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養神,就嘴巴動的,默念是嘴巴要動叫默念,金剛持,默念一枝香,再出聲一枝香。這個動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為你的心沒辦法靜那麼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產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為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寧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量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幹什麼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三分鐘、兩分鐘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顏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煳,這個就攝心嘛。

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三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鐘、十分鐘,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沉,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淨處恭敬時。

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淨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麼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鍾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眾聲給我作啦啦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於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後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


淨界法師: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禅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發,往淨土方向走去。一個是把心帶回家,一個是重新出發。

我們看淨土的功德利益,有兩種: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解脫。看第一段的經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澫益大師說,這段的經文等於是說出了整個淨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門,都在這裡面。

若眾生心,這個眾生當然指的是我們這種生死罪惡凡夫,我們這念心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沒關系,你不要執著它,我們講過,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離,讓它慢慢地沉澱下來。

一個有志於求生淨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煩惱的心、罪業的心保持距離,不要再隨順它了,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然後呢,在無住的基礎之下做兩件事——憶佛、念佛。

我們先講念佛。

念佛是一種止——安住的一種念力,當然這個佛號在念佛當中,它主要是靠音聲來攝持我們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在心中要產生一個歸依的心念,然後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音聲,最後你再聽回去。

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剛開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聽你的音聲,你的心就跟著你的音聲走。對了,你每一個動作都要聽到你的音聲,這個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號的音聲。所以在整個打佛七當中,剛開始你就是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你的生命投進去。念到最後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號,法界一聲。

這個念佛主要是一種安住的止,那麼憶佛這個是關鍵了,就是平常的觀照。我們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彌陀的本願功德了。憶念彌陀本願功德,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就很清楚了。

善導大師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他講到往生的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善導大師把這個至心信樂有詳細的發揮。那麼至心信樂在整個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他解釋成為“順從本願”,就是我們一個罪惡凡夫,你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要歸順在彌陀本願的座下。

比方說,你必須把你生命的功德,我為什麼能夠創造善業?我為什麼能夠拜佛?你要不斷地觀想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你為什麼能夠有今生的福報?你也要觀想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我們在往生淨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識,诶,我自己有這個善業,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識嘛!那你這個叫順從本願?不是。你順從自己,順從自我嘛!那表示你還有力量來面對生命嘛!那你這個算是什麼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那個三歲的小孩子他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阿彌陀佛的身上。

所以憶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斷地憶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遠同在一起的。我現在為什麼還能夠走路?因為彌陀的本願攝受。為什麼我能夠拜佛呢?

答案只有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的攝受。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必須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必須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彌陀的本願功德海當中,這樣子叫作順從本願。

善導大師講出一個標准:你如果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還活在自我意識,表示你沒有完全投入到大覺海。你認為你福報不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沒有真正地憶念佛陀。所以這個憶念這個憶字,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順從。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跟彌陀的本願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這種心態。

所以我們這樣子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自我意識當中。

所以禅觀它要破的就是幫你掃除這個障礙,這個五蘊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五蘊裡面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個暫時的水泡、暫時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我,你很容易順從本願。

修般若法門的人,要我們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除了你一個佛號以外,你的歸依的心、一心歸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怎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文:淨界法師

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決定就被阿彌陀佛救度,這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含義,「南無」兩個字就是歸命,「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救度,「你歸命我,我就救度你!」就這麼簡單。怎麼叫歸命?就是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稱念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靠您老人家了。」這樣當下就放下了,就交給阿彌陀佛了。

當我們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也就念念的成就,轉成我們自己凡夫這一部分的功德,而這種功德,都是已經成就的,不是現在成就、或者當來成就。為什麼說是已成就呢?假設我們今天是走自力法門,那個叫因地教。

你說我現在佈施、我現在持戒,那你這個佈施、持戒的因地,對望未來來說,也可說是成就一種功德莊嚴,你未來的依正二報,在你每一念的持戒當中,點點滴滴的成就,但是這樣的成就是當來成就,現在是不會出現的,因為自力法門是你自己要成就的,所以這樣子只是一種種子、一種功能。

但是淨土法門不同,淨土法門是一個現成的功德、已經成就的功德,它等待你來感應道交的,所以這個叫做他利門、果地教,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然後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這每一個願都加持在這一句佛號當中,只要你跟這句佛號一接觸,你就能夠得到這句佛號的引導,而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要瞭解淨土的依正功德,你就要瞭解彌陀的四十八大願,你要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彌陀的依正莊嚴。我們要瞭解四十八大願,你就要瞭解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如果沒有十念往生的接引,沒有眾生可以去,那有淨土跟沒有淨土對我們來說是一樣的,因為你也不能受用,所以第十八大願又是重點。

你把第十八願再加以詳細的會歸,善導大師說:就是會歸到一句佛號。所以我們要瞭解淨土法門,你要用《華嚴經》的思考: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當它一為無量的時候,那是極樂國土成就廣大的依正莊嚴;當它無量為一的時候,是攝受在這句佛號當中。所以你能夠掌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樣的道理,你就知道為什麼你只是在佛堂當中念佛,你就為你來生成就這麼多依正莊嚴的道理。

印光大師在《文鈔》上說:淨土的功德,如果你不仰仗佛力,你不要說是生死凡夫不能去到淨土,連阿羅漢也不能去,因為阿羅漢的神通只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西方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阿羅漢都去不成。

《文鈔》上有些人說:我不想念佛,我也不想觀想、觀像,我完全不想憑彌陀的本願功德的加持,但是我很想到淨土去,比如說我靠我的持戒、靠我的佈施、靠我的禪定力,以我自己的六度回向淨土,可不可以?印光大師說:不行!因為你沒有觸動彌陀本願的加持,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不要說你沒辦法去,連阿羅漢都沒有辦法去。

淨土宗的道理就是,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淨土法門一言以蔽之,整個修行的理論就是要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眾生如何把彌陀所成就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就是靠著持名的力量。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的煩惱、污染、惡業消盡。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就是阿彌陀佛要把你的煩惱、惡業洗乾淨,那你要交出去啊!你自己留著,那怎麼去洗呢?所以,大家要懂得:要歸命,就是把自己的一切的一切全部交給阿彌陀佛。

什麼樣的心態是正確的?「南無阿彌陀佛,我是一個五濁惡世的凡夫,毫無能耐,我就靠您老人家到西方去,我徹底交給您老人家,我不管再差再惡,我都信靠您老人家去往生。」 所以,要捨得拿出來,要徹底交給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面前沒有隱藏,要暴露自己,要透明,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印,這才是一心歸命。

彌陀的救度光明像探照燈一樣掃過來,照到的地方,就把你內心裡的黑暗和污穢全部顯現出來了,顯現得越多,從淨土法門的角度講,這就是對阿彌陀佛最佳的供養,你對佛沒有更好的供養,你的惡業全部交給彌陀,彌陀當下就把它們全部變成功德,這個就是最好的供養,我們應把自己內心的一切東西在彌陀面前盡情敞開,把我們所有的一切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法鏡照覽無余,徹底照遍了,我們內心就安定了。如果還保留一塊,就不安定了。什麼叫疑啊?疑就是遮擋的這一塊。

你要是把內心所有惡業全部發露出來,一點點秘密全部都交代了,那救度就徹底了,整個世界就太平了,凡夫才徹底圓滿了。

我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徹底發露自己的缺點和罪過,把我們一切的一切在佛面前做百分之百地表達。實際上,阿彌陀佛的光明早就把我們身上的缺點照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是不嫌棄我們這些缺點,正是要救度我們這些罪惡凡夫。你也沒必要遮遮掩掩。阿彌陀佛知道我們在六道輪回,有種種罪過障礙,自力修行無法出離,所以成就佛果,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來度脫我們,那你就老老實實地把自己的內心發露出來,接受佛力的救度。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念佛有事持、有理持

蕅益大師提到,就是念阿彌陀佛有事持、有理持。這個持名是講得比較簡要,事實上具足來說,應該是信、願、持名。

那這當中,按蕅益大師的意思,「信願」又特別重要。

蕅益大師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說自己內心當中對彌陀歸依的心不夠堅定,雖口念阿彌陀佛,心裡還打妄想:阿彌陀佛真的能夠救我嗎?你對彌陀的信心不夠,對往生的願力不具足,縱使這句佛號能夠唸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功夫成片,亦無得生之理。這個關鍵在這個「信願」。

這個信願的栽培就跟這個「觀想」有 關係,平常的觀想。如果是從事相上去栽培信願,這個時候從緣起上來觀察,觀察娑婆是苦惱的,在娑婆世界受生,有煩惱障礙、有罪業障礙、有老病死的果報障 礙。假設下輩子選擇去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正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五種神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依報呢,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各式各樣宮殿樓閣的莊 嚴。

從這樣的事相差別,生起信願,這個時候對彌陀通身靠倒,這就是事持。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

那這個理持呢,就是有一種理觀,這個理觀就是能夠明白萬法唯是一心。前面的事觀多少有一點心外有法,認為這一切跟心沒有關係,這些法是業力所成的,都是真實的,不過當然也是好。

那這個理觀,能夠 觀察:所謂的「娑婆世界不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是你一念顛倒無明所變現;所謂的極樂世界也不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是自己的信、願、持名所成就。」這樣子能夠法 法銷歸自性,「我雖是業障凡夫,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內心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這個時候,以這種「萬法唯是一心」的思 想,來開展的佛號,這個就是理持,一切法不離開這一念心。

這樣的厭離娑婆,娑婆世界是心中的雜染境界,所以應該厭離;極樂世界是心中清淨的信願心所成就,所以應該欣求。以一心的角度來厭離娑婆,以一心的角度來欣求極樂,那這樣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就不可思議了,這個叫做理持。

這蕅益大師後面會提到。所以說如果不明白實相道理的人,他從這樣的一種業感的雜染跟清淨的差別來持佛名號,也可以。

如果你能夠通達《法華經》《華嚴經》,從諸法的實相,從一心緣起萬法的角度來開展你的信願,也是可以。

這個淨土法門有淺有深、有事有理,所以總說一句話:「尤為不可思議也哉!」不管事持、不管理持,都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都能夠在往生淨土,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完全靠倒南無阿彌陀佛!

完全靠倒南無阿彌陀佛,叫“注重佛加”。

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以後不要“謙虛”說:“我修得不好,只怕我不能往生。”不要這樣講,而是要堅定地說:“我雖然修得不好,但是我能往生。”“那你為什麼能往生呢?” “因為阿彌陀佛修得好嘛!儀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念他的名號,所以我能往生。”這句話才符合道理。

就像我們坐船過河一樣。“我不會游泳,但是能過河。因為我坐船。”所以,我們能不能過河,跟你的游泳技術沒有關系。你游得再好,山洪暴發,你也一樣過不了。你游得再不好,但是如果能坐船,一樣可以過河到彼岸。

你如果學通途法門,就有關系,你要修戒定慧,要達到斷惑証真,這個時候,你才可以渡過生死河,到達涅槃岸。那個就要講你的修持,要修得好,好到斷惑証真這個程度。

如果學淨土法門,你修得好不好,最主要是你有沒有真信切願。大家要明白──“揀去自力”。我們靠佛的力量,就要“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完全靠上。

“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冀”是希望。為什麼印光大師勸我們要“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呢?是因為娑婆世界,我們都是充滿著貪瞋癡、無明、惑障的眾生。“含識”就是眾生,又叫有情。這個桌子,它不叫眾生,因為它沒有心識的作用。“含識”,就是說他內在里面含有心識的作用,因為有心識的作用,所以才起惑造業,才有貪瞋癡的煩惱(這個桌子沒有貪瞋癡的煩惱啊),我們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去輪回。這樣的眾生充滿著惑業,要他靠自力修行戒定慧、斷惑証真,太難了!所以大師就勸我們要“揀去自力,注重佛加”。

“現生同赴蓮池”:就是指我們這一輩子,大家都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當中,不要等到下一輩子再來。


淨土法門雖誠簡易,亦非草草

蕅益大師

淨土法門,原為眾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無有休息,故藉彌陀勝願為增上緣。因其淨土有寂光、實報、方便、同居四種,而上三土非斷惑不生,還同豎出三界之義,故特指西方安養同居,使利根即此頓淨四土,鈍根亦依此先脫苦輪。

雖誠簡易,亦非草草。《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夫一心不亂,縱未斷惑,可不伏惑耶?倘娑婆事業在在牽繫,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遇逆緣時,結恨懷怨,而欲命終彌陀接引,此決不可得之數也。

又,《觀經》云:逆惡之人,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夫臨終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順境緣,便不復有正念,何況臨終?且臨終苦現,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師友真實格言信受奉行,當臨終時,安保善友現前?設現前開示,神識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決不可得之數也。


《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 有真信、有真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取得了 】

大乘第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惡報應,善惡報應在人天已經明瞭了。

這個因果是成佛的因果,就是淨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講這個因果,不是講別的。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果報。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最後一句是勸導大家要弘法利生,我們自己學佛了,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就是勸進行者。

總共十一句,前面十句完全是自己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能自利才可以幫助別人,不能自利不能幫助別人。

讀誦大乘,一部就可以了,不要去讀許多經,最好的無過於《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

註解,有這部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足夠了,我們這些年來都是依他的註解來學習,重複學習好多遍,愈學習愈契入,遍遍都有新的悟處。

真正證實了,大乘所講的經典的義趣無有窮盡,它的廣度、深度都不可思議。隨著我們自己契入的深度,你講的味道不一樣。為什麼這個經聽不厭、學不厭?

它味道太濃了,不是一遍、兩遍學了不想再看第三遍,學一百遍、學一千遍、學一萬遍都學不厭。為什麼?它稱性,世尊講學是從自性流出來的。

又何況,這部經跟註解確確實實得到三寶加持,不僅是釋迦、彌陀,它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太難得了!這一句名號總持一切諸佛名號,也總持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統統歸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最近常常提到來佛寺的三位前輩,因為他跟我們最近,他真正落實了三福、三學、六度、十願,他真正落實了。

修因、證果表演給我們看,勸我們學習,勸我們跟進,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是我們的最好榜樣。

我們將來往生也要像他們一樣,說走就走,沒有病苦,活活潑潑,自在、安詳、歡喜,跟大家一揮手,我走了,就真走了。

二0一二年十一月劉素青居士就是這麼表演的,光碟在,大家看看就看到了。時間一到,跟大家一揮手,我走了,她就真走了。一分一秒都不差,十一月二十一號十二點鐘。

所以我們信、願、持名要緊,真信,真發願,蕅益大師說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

有真信、有真願,這就是取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取得了;品位高下,那是我們持名,就是一向專念功夫的淺深。

功夫通常講三等,最下面一等就是功夫成片,再上面一等的是事一心不亂,最高層的是理一心不亂,功夫。功夫靠什麼?功夫完全靠放下,你能不能放下,功夫不在別的。

功夫的相,什麼樣子?那就是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心是功夫成片,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亂,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

功夫成片有三輩九品,理一心也有三輩九品,事一心還是有三輩九品,這就叫功夫淺深不同。要想功夫深,第一個要放得下,第二個心量大,第三個要發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往生的品位高。

恭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二集 講經節要

祈願所有出家眾。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分享此文。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極樂世界-5.jpg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聖號也能往生西方嗎?

 

在家居士修淨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如何正確運用十念記數法念佛

 

金剛持誦念咒法的力量--打通全身經脈,能治癒百病!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靜坐念佛五點記數法

 

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最低標準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臨命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凡說自己沒有時間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