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學說非常盛興,有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之稱的學者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孟子被尊為「亞聖」,二位聖師,學識淵博,傳授儒家思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勉人。當時二師看到春秋戰國列國互侵、戰亂不斷、舉國不安、民不聊生。憂國憂民,希望國家能長治久安,行仁政,使人民能安居樂業,故不辭勞苦周遊列國,向君王勸說以仁道論政治國。
孟子得意門生萬章,勤學好問,對有件事一直迷惑不解,萬章請教孟子說:在鄉里大家都公認鄉愿文質彬彬、逢人恭維、不道人長短、不說人是非,從不得罪於人,人人都說鄉愿是好人。為甚麼孔子說他是壞人,討厭他,並且還批評鄉愿是「德之賊」,這是甚麼原故?
孟子回答:鄉愿是個聰明的人,做人處世八面玲瓏、面面俱到,文質彬彬,逢人恭維有禮。一心只會討好別人,取悅別人來塑造自己忠厚老實、公正廉潔、與世無爭的形象,騙取別人對他的好感,希望人人說他是好人。說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只顧自己的利益,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親和好人的樣子,不敢說實話,不敢論是非,罔顧道義。這種人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輩,這種偽君子的假好人,表面看起來是好人,其實是騙取民心、不忠不義、同流合污的壞人,對社會國家沒有益處,所以孔子討厭他,稱呼他為「德之賊」。
(原文)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硃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備註:鄉原的原字,讀去聲,同願,孟子趙岐注,原當善字講。
有一種人,不但善於掩藏自己行為上的過失,而且會觀察社會大眾的需求,做出隨波逐流地偽善工作;但是這種人其實內心詭詐多端,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因為這種人最容易敗德傷俗。
從前,在日本有一位法號叫良寬的和尚,也周遊列國,最喜歡接近兒童,常與他們在一起遊戲,有人曾經問他:「你為什麼整天與小孩子一起玩耍?」良寬不加思索的回答:「兒童天真不虛偽,所以我愛他們。」接著又笑著說:「我喜歡看兒童快樂的模樣、兒童快樂,我也快樂,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嗎?」他不理會世間對他的毀譽笑罵,隨心所欲地順著自己的性情去行動,這種人是值得羨慕的。
另外還有一位自號「狂雲」的名僧--一休禪師,堪稱奇人之中的奇人。他在晚年犯了戒律,娶盲女為妻,雖然身為僧侶,卻時常拿著一隻木劍,昂首闊步地行走在街上,旁人免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一休禪師神態自若地回答說:「當今的假和尚很像這隻木劍一樣,外表看起來雖然像是真劍,但是只要一拔出劍鞘,就可以辨其真偽了。」意即一個人的外表經常是虛偽的,惟有內涵才是真的。
世界上,往往有許多人喜歡炫耀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並且堅持「我從沒有做過壞事。」除了這些獨善家之外,你可曾經聽誰說過:「我是壞人,我正在做壞事。」大部份的人都自以為是好人,其中尤其以學者、評論家與及知識份子居多。
英國作家格林在其所著的「善良的美國人」一書當中,描寫那些自以為是出自善意的美國人,如自使越南人吃盡苦頭而不自知。另外--毛姆在其所著的「雨」一書當中,則是敘述一位想救陷於火坑當中的娼婦的牧師,始終沒有發現,在他的善意幫助之下反而使她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種獨善家,往往自以為是善人,喜歡輕視別人,批判別人,卻從未發現自己的錯處和儒弱,即使有,也會刻意地隱藏起來。社會上有這種人的存在,真是一種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