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責怪別人,就會業上加業!

我們的感受也是跟色蘊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業力有關係。諸位要知道一個事情,當你看到某一個人,你起快樂的感受,你跟他之間有善業的因緣,一定是善業的因緣。跟他沒有關係,跟你有關係,你自己有關係。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

其實,你今生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你今生會有多大的快樂、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別人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沒有關係,別人只是一個助緣,他頂多是刺激你的業力顯現出來,他只是助緣。你看到某一個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業。這叫循業發現。

在家居士可能感覺不出來,因為你們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們出了家、到僧團,我們佛學院二十幾個學生,我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二十幾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個僧團裡面,大家吃同樣的飯菜,穿同樣的衣服,一個房間小小的、住六個人,住同樣的地方,熬了三年。我們受用同樣的環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樂樂,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惱惱。

為什麼?同樣的環境,穿同樣的衣服,上同樣的課,你說外境可以決定我們的快樂,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報不同。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責怪別人。你責怪別人,你是業上加業,那糟糕了,惡性循環。你要去懺悔。跟他沒有關係,你要相信這個真理,你痛苦的時候跟別人是完全沒有關係。

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沒完沒了。你過去的錯誤產生痛苦,又帶動你現在的錯誤,那你就墮入這種輪回的惡性循環,你什麼時候跳出來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時候,你要想這個是我個人的循業發現,這個時候你的業才從此中斷了,才能夠真實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業到這個時候STOP(中斷),結束了,不要相續下去,不要惡性循環。所以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色蘊跟受蘊這兩個跟你今生都沒有太多關係,主要是前生,這兩個都是跟前生的業力,但是想蘊就不一樣了,想蘊跟你今生就有關係了。

影響我們一個人快樂,其實,從唯識學上說,你的業力佔百分之五十,就是影響你今生快樂、痛苦,福報只佔百分之五十,你一個正面的思考佔百分之五十。如果你經常去做負面的思考、經常去想象你失去的東西,你今生要出現快樂的因緣就很少很少,你今生要快樂就很難,那個樂受要出現就很難,你自己找的。你如果經常去思惟得到的東西,你今生樂受出現的比例會比痛苦的比例多很多。

所以,我們在第六意識的想象,決定你今生的苦樂,佔百分之五十,前生的業力佔百分之五十。但這還不是重點,因為今生只是暫時的。在唯識學上說,第六意識對來生的影響力,那不得了,你的思考模式。你怎麼知道你來生會富貴呢,你怎麼知道呢?可以知道的。當你有多餘的東西,你是做什麼想象?你喜歡跟人家分享,你經常出現佈施的想象,你來生一定富貴。你有多餘的東西,你習慣性把它佔有,你來生福報不會太大,我保證不會太大。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淨界法師:從今以後,把所有事,都往內心觀。

「歷事練心」,轉「逆緣」成「菩提道」。因緣觀:一、當隨緣消舊業想,二、當善知識想;真如觀:三、夢幻觀身,空護為上。我們剛開始在栽培菩提心的幼苗的時候,是在佛堂,在看經的時候,在寂靜的時候。但是你要讓菩提心慢慢樹根長大以後,你就要開始從人事去歷練。因為你不可能離開眾生的,你一定要跟眾生的順境、逆境碰撞。那怎麼辦呢?有兩個觀想:

第一個:因緣觀,隨緣消舊業想。今天他會跟你做惡逆的因緣,事出必有因,一定是你有罪業。記住:從今以後,把所有的事情,都往內心去觀,不要去怪罪外境。其實你今生的遭遇跟別人都沒有關係,他只是一個助緣。《楞嚴經》說,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就發現這個因緣,它只是個助緣。

所以,一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遇到障礙,你要想說:這個是自己的業障,在消業障——安忍、認命。這第一個。第二個:當善知識想。這個比較正面,你要想:唉喲,不錯哦!我必須要經過這個歷練,我才能夠成長廣大,老是風平浪靜,我這個船,技術也不會進步。你必須有惡逆的因緣的刺激,你這個樹,才能夠長出開花結果。你看那個樹,它一定要經過春夏秋冬,它老是在春天,這棵樹長得不漂亮,一定要經過冬天的寒霜、秋天的這個冷風,這棵樹才會長得漂亮。逆境,某種程度,讓你更堅強,當善知識想。

最後的「夢幻觀身,空護為上」。觀一切法空,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些都是如夢如幻。也就是說我們當遇到逆境的時候,你要用智慧來隨時調整自己。

印光大師說:我們菩薩六波羅蜜,其實只有四個法門,就是佈施、持戒、禪定、智慧,這個忍辱跟精進不是法門,它是一種心理素質。他說:你這個六波羅蜜是成功失敗,這個行力跟忍力是關鍵,所以印光大師說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心理的素質,你就是善用你的忍力跟行力,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上慧下天法師說:我告訴你一個秘訣,傳授修行的心要。他說「你順境的時候要行力」,身心健康非常好,因為有時候我們善業起現行,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這個時候你要趕快用功,因為你這個是大好時光,太陽出來的時候,因為你一生當中這種好時光不多,你要趕快的精進用功、積集資糧。

遇到逆境的時候,你剛好是阿賴耶識罪業起現前的時候,處逆境要守,安忍不動,這個時候你一動就完了,更糟糕了。所以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菩薩發了很多願,那這個願是不是可以實踐,就看這個菩薩的心理素質,他的行力跟忍力是不是夠好。


南懷瑾:一切修養、悟道的方法,《金剛經》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絕不是幻想,絕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哪裡?就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麼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信心清淨的念頭。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 

照顧心念就是修行

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為了適應眾生根機而施教。優婆掬提以黑豆和白豆的增減,來試驗心中的善念或惡念的生起,作為修行的方針。

在佛典中有一段經文闡述:有一位叫掬提的生意人,為人老實,而且信仰佛法。他的兒子優婆掬提,很有善根且富有智慧。當優婆掬提年齡漸長,掬提居士就將自己開設的一家店交由兒子接管,他則專心修學佛法。

有一天,掬提居士對一位已證得羅漢果的比丘說:“尊者!我很期待兒子能進入佛門、修學佛法。”

比丘說:“很難得你有這分心,我會讓他有機會接近佛、法、僧。”

互相承諾後,比丘就到優婆掬提的店裏隨緣度化,應用智能解說佛陀的教法。優婆掬提聽聞佛法後深感歡喜,有如甘露灌頂般;他問比丘說:”我要如何才能進入佛門?如何真正修行呢?”

比丘說:“你要照顧好你的心。心念如果能達到善良、慈愛與平靜的境界,就是修行了。”

優婆掬提說:“這無形無影的心念,要如何照顧?又該如何證明哪一心念是好的?哪一心念是不好的?”

比丘回答說:“你可用黑豆和白豆,來試驗心中的善念或惡念。一天中若起善念,就放一粒白豆;如果生起一惡念,就放一粒黑豆。黑豆減少、白豆增加,表示善念升高了;白豆減少,就表示惡念、煩惱增加了。”

爾後,優婆掬提按照比丘的教法,把他的店當成道場,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有人來買東西,他就生起歡喜心、感恩心,殷勤服務客人。使客人感到愉快後,他就放一粒白豆。

有時遇到喜歡論斤計兩的客人,優婆掬提對客人起憎惡和不歡喜心時,他就放一粒黑豆。一天下來,黑豆的數量比白豆多,優婆掬提隨即提醒自己要加緊努力,照顧好自己的心。

過一段時間後,黑豆的數量仍比白豆多,優婆掬提就下定決心:“不要讓心念被境轉了!要對境不生心,以平常心、歡喜心來對待一切的事物。”優婆掬提精進的心,終於使黑豆的數量由多漸少,甚至完全消失。

心念是修行的關鍵,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就在於一念心。若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保持平常心,就會處在寧靜之境。照顧心念,保持平常心的方法,就是要培養大愛和善念。

佛陀的教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為了適應眾生根機而施教。優婆掬提以黑豆和白豆來警惕自己,作為修行的方針。我們要用何種方法使內心時時歡喜,沒有煩惱、障礙呢?端視自己是否能多用心,時時培養心中的善念,並好好照顧這分心念。


照顧好自己的心念,人生原來可以如此輕鬆快樂!

人的一切修養方法就是好好照應好我們的信念,說得更深刻一點就是好好照應好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

好好照應好我們的心念,起心動念,都應照應好,如果你的心念壞了,怎麼修行你都是行不通的。人的一生就是修行,讓自己一心不亂,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心境自然,清靜自如,以善行事。重要的就是修煉好自己的身體,修念好 自己的感受,修念好自己的心,修念好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狀態就回很好,身體自然不會錯,自己的事業也不會背離方向,順道而行。

我們的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就會立刻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其實意義不大,甚至就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秒鐘都在變化,都會有所不一樣,隨時會變去,正因為這樣,我們的智慧在於如何利用好這個變化。

談到念什麼是心念呢?其實一呼一吸之間就可叫一念,一分鐘就會有數不清的念,快樂和煩惱就會隨著心念的的變化而產生。照顧好自己的心念特別重要,當然這也是修行的一個過程。好的心念就會使人快樂,這個念頭一定是善的,心境自然,清靜無欲。想想一個煩惱之念,自己也講不出來是為什麼,連自己都不知道,別人甚至醫生都不會看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心念不好,煩惱自然會來,這些人也就經常生活在煩惱中。人人忽多忽少都會有一些煩惱,但境界崇高的人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們隨時可以把這些煩惱之念化解掉。煩惱不一定痛苦,人生的修行也就是不斷化解煩惱之念,使之不斷轉化為我們心中的善念,表現在行動上就是能以一顆平常心、清靜無欲的心態服務眾生,面對生活,快樂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能使自己的心念停留在清淨無欲至善的境界上,是很難做到到的。人生下來就得面對這個世界,人生來並無煩惱,生來是善的,心念是正的。但這個世界並不是清靜的,紛爭不斷不能避免,甚至妄欲寡為。世界有美好、有快樂、有紛爭,有善惡......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就需要我沒照顧好我們的心念,如何使邪念壓住正念,如何把煩惱妄欲之念降伏下去,才是重中之重。人應有一顆發求無上的大道之心,應該把這樣的心住下來,也能把一些煩惱妄欲之心降伏下去。所以人生修養就應達到這個境界,至少向著這個方向,心如明鏡,讓心打掃得乾乾靜靜,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哀樂,就要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從新開始。

我們的思想、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與知覺,他們就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不斷地流,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就是那麼個現象。一個真正有大智慧、大氣魄的人,是因為他的定。《大學》中說得好,「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 而後能得」。自己的思想妄念產生了又立刻可以切斷,做到心靈的寧靜,達到止的境界。由止再漸漸的進修,生理、心理會起各種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這樣初步的修養就有基礎了。

人的進步與修養都是靠自性自度的。比如你教書久了就了解,教千萬萬個學生,哪一個學生將來學問好,都是他自性自度決定的。你教他不過是刺激一下他一下而已,引導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開。所以老師的職責就是幫學生打開智慧,不是你能教會他所有,完全靠他的悟性和心念。千萬不要以為是在老師那裡傳了一個咒子,就像針灸的那一針,穴位扎對他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個針多麼靈光,而是在你的幫助下,他的氣血走通了,所以那是智慧的傳授。現在的教育往往注意到這些道理,使勁往學生腦子裡灌輸知識,竟而忽略了內心的優化和心念的造化,如果他做不到自性自度,你是教不好他的,甚至適得其反,有的還出現了心裡問題,這不是傳授,而變成了摧殘。因此不管教什麼,教會他方法,教會他怎麼走路,指引他打開心靈的智慧,這才是重用的,到這裡你的責任就達到了。心靈的智慧打開了,他自然會吸取應有的營養和水分。再比如兒童教育,現在好多家長和學校教育理念沒有定位好,你再努力也是效果欠佳,甚至誤導耽誤孩子。其實孩子的教育,不是我們什麼都可以教會他,應該是不斷幫孩子打開智慧的過程。讓孩子從小格物自知,自性自度才是最好最高級的教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易經》可造化我們生存的能力,學《道德經》可 讓我們更懂得生活的奧秘,學佛學可以修心,學《金剛經》可以正心態......,歸根結底要有好的心念,修行就是要修好自己的心態。人的修行其實也很簡單,是你把他複雜化了。一切歸零,回歸自然,好好的穿衣、吃飯、洗腳、睡覺......就是一切順其自然,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不要有過多的妄想,清靜自然,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做到自性自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生就會通達順利,幸福美好!

 

何謂修行?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人生就糟糕了!

他就看你不順眼!眾生的業力,你沒法改!

因你的行為破壞了別人正念的生起,這個過失你扛不起!

你有這個情緒,一定有過去的業力

修行很重要的是學習讓自己更勇敢、更有勇氣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你的學佛動機是什麼?不要讓師父哄著學佛!

幫你看清「我執」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別錯亂了因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