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視師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節錄自堪欽索達吉《什麼是密宗?》

有些人認為:“密宗把上師當佛一樣看待,這種做法不正確。佛教要求‘依法不依人’,如果把上師當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賴於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四依法就顛倒了。”

這種想法不合理。什麼是四依顛倒?什麼是依人不依法?我講《解義慧劍》時曾分析過,在此就不囉唆了。但把上師視為佛、依止上師而成就的說法,不僅是密宗或藏傳佛教中有,漢地經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蘇悉地經》云:“弟子之法,視阿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為能授與歸依之處,於諸善事,而為因首。現世安樂,當來獲果,為依阿闍梨故。”

《大辯邪正經》中也說:“汝若學此安心妙法,先洹歸依真善知識。何以故?未知者令知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覺者令覺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悟者令悟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通者令通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證菩提者令證菩提亦當歸依真善知識。”大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話,佛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會了知,不通達的會通達,未證悟的會證悟。而依止善知識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識跟佛陀沒什麼差別。  

還有,《般舟三昧經》云:“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

《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云:“了知秘密真實者,此阿闍黎佛無異。”

《瑜伽大教王經》云:“所有三世諸佛,皆來詣阿闍梨所恭敬供養。何以故?此金剛阿闍梨,即是一切如來。”

以上皆為漢地經典中的教證,可見,上師確實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現在很多人對漢傳佛教的《大藏經》不瞭解,而我作為藏族人,去翻閱你們的《大藏經》時,才發現視師如佛的教證,其實在漢文經典中多之又多。如果你把這些教言全部拋棄,一味指責密宗對上師恭敬如何不合理,這樣的胡言亂語,一點可信度都沒有。

因此,大家在聞思過程中,一定要排除邪知邪見者的影響。有些人學得不紮實、不穩固,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被轉了:“哦,的確是這樣,密宗把上師看作佛,絕對不合理!”從此之後,對上師一點都不恭敬,這樣的話,你加持來源的溪流就斷了,若想完全依靠自學,以研究的方式證悟心的本來面目,這是非常困難的。

要知道,密宗有很多開悟的方便,有時依靠上師或證悟者的加持,哪怕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你心的本體也會當下呈現。到了那時,不管從空性方面還是光明方面,你已經通達了萬法真相,即使所有的智者聚集在你前否定它,你也不會有絲毫動搖。這一點,對很多道友而言,可能並不會太困難。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捨棄視師如佛的見解。

當然,密宗的甚深境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證悟的。因為密宗所講的清淨、光明,層次比較高,不要說我們,連舍利子最初也無法接受。當時他和螺髻梵王辯論時,舍利子認為釋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淨,是個具五濁煩惱的世界。但從東方刹土來的螺髻梵王說:“在我的眼中,釋迦牟尼佛的刹土清淨無垢,宛如自在天宮。”他們兩人在爭執不下時,佛陀出來說:“我的器情世界本來就是清淨的,只不過舍利子沒有見到而已。” 

這段教言,出自漢地的《維摩詰經·佛國品》,米滂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引用過,無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網續釋》等中也引用過。其實,此處所講的“萬法皆為清淨”、“煩惱即菩提”之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達的。由於它的內容很甚深,剛皈依佛門的人絕不會懂,但你不能因為不懂就駁斥它,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實際上,如果你學過一些密宗續部,就會明白密法的不可思議。最近我在看《大藏經》,裡面有一部《月明明點續》,米滂仁波切和無垢光尊者在論著中常引用它。我看的時候,越看越歡喜、越看越來勁,雖不敢說有所證悟,但的確獲得一些不共的加持和境界。該續闡述了很多清淨方面的道理,讓人深刻體會到,這些在顯宗中只是以隱藏方式開顯的,就好比我們讀小學時不明白的一些道理,讀大學時從上往下再看,原來竟然這麼簡單——我不是說顯宗是小學課程,密宗是大學課程,這一點有各種說法,暫時我們不談。但有些問題的深淺、難易,你們也不能否認。當然,也有些人是密宗無法度化的,而若學淨土法門,馬上就能往生面見阿彌陀佛,這樣的眾生肯定有,這也是佛陀轉不同法輪的原因所在。 


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

問題敘述:

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有無矛盾?說者以何立場來說,當下的聽者是誰?往往造成事後聽聞者的誤解,導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甚為可惜,要如何讓聽聞軌理更加完備,嘉惠後學者。

解答法師:釋性理

視師如佛,是針對一位欲求解脫者,在修行之初,先必須尋找具備條件的上師,依止為自己的上師。之後在修行的初中後,都必須依靠上師的指導依之修持。此時修行者是否能接受上師的指導,則依靠自己對上師的信心,所以才需要修視師如佛。

視師如佛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認為上師是佛,是透過教理,及嚴密的理路來成立。成立之後,也不是因為是佛,對上師所說的一切都不觀察,就如同佛陀所說:「如是諸比丘,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佛已經成佛,尚且還需要我們觀察,原因是因為有太多狀況,不是我們單純聽,就可以理解其中的義理。相同的上師所講的內容,也會因應各類的狀況,不詳細的觀察,也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廣論》在親近善知識軌理中,講述視師如佛的道理,但是也闡明「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大師都是要告訴求解脫者,要依循正法調伏自心,以此作為自己取捨的準則,因此師父才在解釋依法不依人時說:「依人,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的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個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所以從師父解釋來看,依法不依人與視師如佛兩者,並不相違。

說聽二者,是觀待安立的。想要避免「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就像《廣論》一開始所說,「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說明要想在佛法上獲益,不是只有造者、所造的論二者殊勝,還必須具備如理的講聞。至於說者以何立場來講,也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了知、掌握的。我們能掌握的,是我們個人的講聞二種軌理,就像老師說的,是否依照《廣論》做好講聞的前行、正行,及結行。聽完法後,再再的依循教理思惟觀察,合乎教理的受持,以此作為修行的準則。至於真的確定是非法的應該捨棄,但是自己不應該因此對說法者觀過,就像《廣論》上講的「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當我們做到這些,說者的立場、所講的內容等等,在表面上似乎不是自己所想像的,但是由於自己做好聽聞軌理,我們的心不會朝向這樣的方向去觀過,反而會專心聽聞,數數體會說者的心意,再再思考他的意思。由於當下依照聽聞軌理行持,我們就能獲得聞法勝利,真正理解說者的密意,如此才能避免上述的過失。所以重點應該擺在是否依照《廣論》、師父、老師所引導的,如法行持講聞軌理。我們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總結優缺,進而修改,這樣才能漸漸的完備,趨向圓滿。


以五種了知而修“視師如佛”

索達吉堪布

這樣的見地,如何修持才能生起來呢?要以《前行備忘錄》中所講的五種了知而修。

第一、了知上師是佛:

即使按照不了義的觀點,真正的上師也是佛的化身,是為了利益所化眾生,如水月一般以緣起而顯現於世間。如果把上師執為實有相狀的色身,並將上師視作平凡者,就不能成為自相續生起智慧之清淨近取因,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而且,世尊也說過,上師其實是佛陀的幻現。如經雲:“阿難莫憂傷,阿難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眾。”

所以,上師是佛,是顯宗密宗的共同觀點。

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佛陀的事業,包括共同事業和殊勝事業:

就共同事業中的世間事業來說,如果上師調解是非、平息不和,這是息業;如果上師積累財富、做生意賺錢、造房子,這是增業;如果上師勾招男女,攝受多少多少人,這是懷業;即使上師顯現上殺害一百個眾生,也是誅業。

所謂的殊勝事業,是為一切所化眾生指示三菩提解脫之道,把他們安置在解脫與遍知果位。

上師的這些事業,其實跟佛的事業是無二無別的。

第三、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比佛陀恩德更大:

雖然過去已有眾多的佛出世,現在也有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轉法輪,但我們都無緣得見,未蒙度化。為了攝受剛強難化的我們,上師顯示人的身份降臨于世,代表諸佛,弘揚佛的精神。雖然上師的功德等佛,但對我自身而言,上師的恩德卻超越了佛陀。

上師給我的利益,遠非父母親友以及世間的賢善好人所能給予。上師教我棄惡從善,樹立善趣與解脫之梯;上師教我發菩提心,為我播下菩提的種子;上師以密法引導我,賜予究竟解脫。

所以,對我們來說,上師的深恩厚德勝過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師是一切皈依處之總集:

外三寶完全集聚於上師:上師的身是僧寶,語是妙法,意是佛陀;內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的本體,也是上師;上師的意是法身,語是報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財神,事業是護法神,乃至是浩瀚如海的壇城、皈依境的總體。

所以,修行中應該以上師為主而祈禱。否則,就像有些人對他的上師說:“我祈禱您的護法神加持我,我祈禱您的本尊加持我……”但這樣不一定能如其所願。在古代傳記中也記載,當某位元修行人在上師與本尊之間,選擇本尊賜予灌頂時,結果本尊全部融入了上師,未得到灌頂。

因此,不論何時何地一定要了知,上師是一切皈依處的總集。

第五、了知認識到這些道理以後,如果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

明白了以上四點,確信上師是一切三寶的總集體以後,我們應當認識到,如果將上師視作真佛,發自內心地猛厲祈禱、時時祈禱,那麼不需要依靠生圓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緣,便能在自相續生起證悟智慧。

《前行備忘錄》是多年以前翻譯的。記得在譯到這“五知”的時候,好幾天的講課當中我都提到:“五知很重要!五知很重要!”因此,在修上師瑜伽時,如果能了知這五點,便能真正做到視師如佛。這樣在恭敬與信心當中祈禱,上師的密意與意傳自然入心,那時候,不論你修什麼法都將非常容易,而且不會有任何道障。

凡夫人修行,就像小船行駛在大風大浪的海上一樣,時而平穩,時而又會遭到外緣狂風的侵襲,可以說異常艱難。如果不隨時隨地以恭敬和信心祈禱,便會不由自主地融入世間的大海。

所以,希望道友們都能熟悉這五種了知,並實地祈禱。具體的內容,你們最好看一看《前行備忘錄》。《前行備忘錄》的作者是阿瓊堪布,他的語言看似普通,但因為上師的加持完全融入了他的心,所以字裡行間都是信心與智慧的流露。對於這樣的流露,我們去接受,自然有不共的加持。

同時你們也看一下,前輩大德們是怎樣依止上師、祈禱上師的。相比之下,我們的依止和祈禱就太慚愧了。或許偶爾也能生起一點信心和恭敬,但又太短暫了,過段時間以後,由於前世的業力,加上魔王波旬天天“加持”,可能不僅不生信心,反而開始尋找起上師們的過失,甚至添枝加葉地誹謗、詆毀。本來自認為能得到一些佛教的知識,可是根本上出了問題以後,不僅什麼都得不到,反而還毀壞了自相續,即生的一切不吉祥,來世也註定墮入三惡趣。

所以,修行的方向不能錯,方向搞錯了,再怎麼勤奮努力,最終還是無濟於事。


「視師如佛」與「依法不依人」

凈宗法師

佛陀入滅,佛法賴善知識教授,代代相傳,師乃佛陀在世代表、法之載體,視師如佛,勿寧當然,諸經中多有教言。

譬如使臣奉王命出使,宣布王旨,聞者自當視使如王,若輕慢使者,即是輕慢王命;但若直接以使臣即是王身,是亦輕慢於王,亦令使臣得罪。唯其宣王旨等同於王,而生活中吃喝拉撒仍是其本身,乃至舉止言笑有關王旨者皆當尊之如王,無關王旨者不妨相互親厚,拉話家常。

弟子尊師亦當如是。除佛陀,無有一人無三業之過,師之尊貴在法之尊貴。師乃法與人之合集,以師傳授清凈之法,於其所授法全同於佛,故視師如佛;因師授法有大恩故,尊重法故亦尊重其人,極加敬重,但若以師即是佛,是又過矣,非是尊師乃是諂曲,非是視師如佛,乃是降佛同師。豈三業清凈、萬德圓滿佛陀即同凡夫師僧乎?即於佛於師雙雙結罪,又心中暗昧,不辨人法。

故視師如佛乃從法邊而論,非即以其人五蘊假合即是萬德圓滿佛陀。如此縱然師尊知識作為人的存在顯現何種不足,也是自然,並不妨礙弟子清凈信心,因我等乃是從法邊視師如佛,法無過失,則師亦無過失。師顯不足非是法有過失,乃是人之過失,然則依法不依人,故不相妨害。

但師既然是人法混合之存在,若法上清凈,則人格上必然光輝,故弟子不應觀師之過,而應念師之德與恩。若見師過,則一切法利不成。只是也不應誇大以至以凡濫聖。

別有一種修法,視此世間即佛之壇城,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菩薩,但恐非分別念重之凡夫所宜修能修之法。

 

凈宗網摘:

把上師看作佛陀的代表,而不須認為他是真正的佛陀。

「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完美」,如果不透過正確的抉擇,很容易變成上師與弟子的毒藥。

修行者應當利用別人對你的恭敬,而發展你的謙遜。

為了利益眾生而舉行法會有功德。如果是為了獲得世間名聞利養,那倒不如改行做生意人還好些。

修道之人的行為若不如法,那麼他的行為皆在破壞佛法。


索達吉堪布:初學者不應該視師如佛

2013年5月5日網絡開示

◎諸多論典宣講密宗的不共見解:真正的上師確實與佛無別

今天的這一堂課,我想跟大家說一下依止上師方面的一些道理。依止上師方面的道理,從廣泛的意義講或者從文字上講,在《大圓滿心性休息》、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的第八品也有,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當中也講了。很多道友也已經學過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圓滿前行》、《事師五十頌》等等,這些道理應該是講得比較多。但這些論典當中,主要是講一些密法的不共見解,都基本上著重地、用大量的文字來宣說上師跟佛無二無別,所以依止上師之後,應如理如法地去依止,而且如果違背了上師的教言,直接墮入金剛地獄。

但這個是不是這樣呢?確實也是這樣的。按照密宗不共觀點來解釋的時候,真正的善知識的密義就像《華嚴經》裡面講的一樣,像大海一樣難以測度,他的智慧像虛空一樣廣闊無邊,難以衡量……他的悲心猶如江河源源不斷……可以用很多的比喻說明。但是我們現在,在漢地、在其他地方經常發現到,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的一些事情出來,所以在這個上面,我今天想跟大家說一下。

 

◎普通人剛開始應把上師視為人

剛開始的時候,初學者不用把上師看成佛一樣的。這個問題今天著重要提出來。那麼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作為上師,在佛教中,可以說他是一個代言人。釋迦牟尼佛在相關經典當中也講了,佛陀對阿難也說了,我涅槃之後,我顯現為善知識,然後為你開示正道。有這樣的這種說明。我們也知道,上師是佛的化身、上師是佛的代言人等等,都可以這麼講。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剛開始結上善緣,或者依止上師的時候,相關的論典當中也要求大家如理如法地去觀察。但現在大多數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觀察,這是不太合理的。

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佛教徒剛開始的時候,對上師從來都是不觀察。好像特別地沖動,就是世間當中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緣分,一見鐘情還是什麼,等等這樣的,這樣的情況我們也不排除。最主要是什麼呢?我們是一個普通人,最好是不要像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像他們那樣的這種精進、信心和根機我們不一定有的。也不能因為密勒日巴尊者還有像常啼菩薩等等他們的故事那樣,我們是不是每一個人是這樣,也不一定有這麼樣的根機。我們都是一個普通的佛教徒、普通的人,那普通的人剛開始依止一個上師的時候,最好是把上師看成人來對待。

現在我經常發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把上師看成佛一樣,視師如佛。而上師們,有些確實是有佛的境界,非常了不起。但有些的話,可能沒有,甚至連一般的一個上師的資格都不一定有。但是因為這些弟子們把上師寵壞了,最後自己也就好像覺得真的是我跟佛沒有差別,我們佛教裡面講的,有一種增上慢:自己本來沒有獲得神通,認為是獲得神通了;本來沒有獲得阿羅漢果位,自己認為獲得阿羅漢果位。那個時候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別人的功德都看不到。

所以有些人,因為弟子們特別愚癡的原因,跟上師一直就是說:上師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當面也在說、背後也在說,然後,三門供養、恭敬等等。本來上師很有正知正見,但後來因為旁邊的很多人說你是佛、你是佛……最後自己真的認為是這樣的了。最後,上師們也可能被寵壞了,最後真的認為自己是佛。那佛的話就什麼行為都可能沒有特意地約束,上師和弟子都可能會做一些對佛教和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事情,這樣,可能對自己不利,對今世不利,對來世也不利。

 

◎剛開始如理觀察上師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建議,剛開始,佛教裡面專門要講觀察上師,這個觀察上師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來不及:一個人傳法的時候,來不及觀察就馬上去聽;灌頂的時候來不及觀察,馬上去。其實這不是很好的,因為我們把學習佛法看成一個很重要的大事來抓,你要去接受這種法門的時候,就像世間人也是這樣的。世間人你要找一個老師的話,比如說我要學一個工巧明的話,看這個工巧明的老師他會不會懂,如果我要學英語的話,這個老師是什麼學校畢業的,他的英文的底子是什麼樣的,也要去看。或者我們世間當中談朋友的話,也會看他的家庭狀況是怎麼樣,他的整個政治背景是什麼樣的,他的財富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要去看。

我那天遇到了一個人,他說,他跟一個人准備合作,但是為了合作,他摸不到底,專門從美國飛到中國,已經來過兩次。他來的時候,表面上跟他聊,但實際上看他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因為將來要跟他合作,還沒有正式簽合同之前,他要了解這個人的整個背景,他就來過兩次。而且他也默默地問了很多人,也通過其他途徑來了解,最後基本上這個人的人格很不錯,整個實力、各個方面也很不錯的,然後准備再過半年以後,跟他正式寫合同,共同做一個十幾年的合作項目。

當時我心裡面想到,其實我們學習佛法比世間的一般的工作、合作更重要,更要謹慎,那這樣的話,依止上師為什麼不需要?比如說,來一個上師,剛開始,你對他供養也可以,你有錢的話,因為他是出家身份,你也可以供養。你跟他說話也可以。但佛法方面的結緣,相當於我們世間當中兩個人共同合作簽合同一樣的,如果是家庭的一些狀況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辦結婚證一樣的。你跟他佛法沒有接上緣之前,很有必要仔細觀察。

說是這個上師是從漢地來,到藏地來傳法的話,那這些藏族人應該到漢地去了解一下,這個是哪個寺院裡面的,了解一下這個上師在漢地是一個方丈呢,還是一個大和尚呢,是一個小沙彌呢,還是什麼樣的,親自到他的寺院裡面去了解。如果一個藏地的上師來漢地弘法,你也有必要親自到他的寺院裡面去了解一下,一邊看看藏地的風光,另一方面要了解這個人到底有沒有上師的資格。互相觀察,我覺得很重要的。

說實在的,我也並不是對哪一個上師不滿,內心當中對誰都沒有。但是佛法的這種依止上師的方法本身就是這樣的,如果你一旦真正是佛法上結上因緣以後,一般來講能不能說過失呢?最好是不說過失。智悲光尊者也說了,如果你依止完了以後,就發現上師的過患,你最好不說。如果說了,或者經常誹謗的話,對你自己也是構成很大的罪過。這是應該的。比如說我們合同已經簽完了,那你違約的話,你自己肯定是有過失的,因為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看好、沒有談好、沒有了解,最後對方沒有變,我變了的話,從世間上也可能會有很多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視師如佛的層面和觀清淨心的問題

其實上師是佛並不是一般的境界裡面都講的。修上師瑜伽的時候,真的要修跟上師的密義無二無別的時候,確實把上師看成佛,在那個時候不僅僅是上師是佛,包括我們現在世間的一切眾生也要觀作為佛。我們學過《大圓滿前行》的都知道,前面講發心的時候,一個是發菩提心來發心,一個是發清淨心來發心。那麼發清淨心來發心的時候,上師觀為蓮花生大士,金剛道友觀為二十五大弟子為主的;或者上師觀為阿彌陀佛,自己弟子、旁邊的人全部觀為菩薩,所以說在那個時候,真的要把上師觀為佛無二無別的,上師的身口意當中的所有的這些功德、加持融入我的三門。

通過這種方式來修持上師瑜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你還沒有到這個之前,現在很多人剛開始視師如佛,到最後的時候視師如魔,哇,這個上師如何如何不好啊,他把我的什麼什麼財物騙了,這個人什麼,同他的感情上面如何有問題呀,他行為不好啊。現在很多人是剛開始激動得不得了,這一方面是上師也有責任,可能上師剛開始的行為並沒有如理如法地去引導,如果真正是你用佛法來引導弟子的話,弟子也可能不會變成這樣的。所以說,我覺得上師的行為也許存在一些問題,然後弟子的清淨心方面,也有問題。

那麼這個事情到最後是很復雜的,會不會有些人經常講,不管怎麼樣,我要觀清淨心就可以。但是,也很難的。如果上師確實是在顯現上也好,在上師的一些行為上非常非常地不如法,那可能完全觀清淨心的話是不太容易。我以前也想過,我想上師如意寶真的是非常非常地了不起。上師如意寶的行為,我在世界上肯定是信心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他在顯現上很多不如法的話,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觀清淨心,我自己也是反復觀察過。上師的行為確實太好了,不然的話,如果他的行為不如法,我都很難觀清淨心。我經常自己對自己這樣想過。所以任何一個人來講,可能上師的行為也有關系,但最重要的可能自己的信心更有關系。

有些人是自己產生邪見,其實上師沒有這個過失,他認為是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顛倒的,就像提婆達多,當時對佛陀的這種看法一樣的。這種情況也有,但是我們辨別的時候非常難。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要你有清淨心的話,對狗牙祈禱也可以成佛。不管是對任何人,如果我們觀清淨心的話,他也可以作為一種佛緣。但是智悲光尊者也說過,從功德的層面來講,世間當中還是有分上師的這種功德,和弟子的這種功德,那麼至少也是,按照佛經裡面講的一樣,上師的這種功德,要超過你。如果沒有超過的話,很難得到相應。

比如說,我是一個資糧道的人,我們的上師應該是按照地階的角度來講——加行道;如果我是加行道的話,那麼上師應該是見道……這樣來分的。那這樣的話,上師觀為佛的這種說法是不是合理呢?他說並沒有相違的。為什麼呢?上師觀為佛實際上是最後的密義融入無二無別的這個層面來講的,在我們祈禱的時候,你把上師作為佛、菩薩一模一樣的話,是可以的。

但是,暫時你在學習和依止的過程當中,剛開始最好是把上師看成世間當中的一般的非常善良的一個上師來看待,然後慢慢慢慢,你在上師面前依止了比如說十年八年,對上師越來越有信心,到接受密宗的灌頂和密宗的所有的這些傳授的時候,確實上師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因為除了上師以外,誰也不會說出這種教言。最後,對上師有真正的信心產生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師徒相應了,可以說是密義相應。

所以,我今天主要想說的,實際上有沒有視師如佛的觀念,確實也是有!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看智悲光尊者、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的這些教言的時候,上師的贊歎方面特別多。但是因為我們過多的贊歎,我們過多的對上師們的誇獎,有些真正的上師,他不會生傲慢心,弟子與他們之間也不會構成任何的危害。但是你們也知道,在城市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對佛教不利的這種上師也會出現。

我也經常聽到,有些人在世間當中,不要說是上師,就是在世間當地,可以說行為非常不如法的,連一個佛法方面的基本的信心和出離心都不一定有,但是他因為弄幾張照片,或者是做什麼慈善,然後過一段時間從財富、各方面……,弟子也很多。弟子多了很好,沒有什麼的,但是無垢光尊者也在《如意寶藏論》裡面講了,沒有福報的這些弟子們經常遇到沒有智慧的上師。這樣,這一輩子你想離開他的話,就可能不行的,即使你沒有離開,學也學不到,最後自己所有的精力、財力……什麼都已經用盡了。那這樣,最終確實是一種失敗。

 

◎具足大悲心和智慧是上師最根本的法相

我們藏傳佛教,是不是,哇,上師全部都是佛,以這種文章來誇張?絕對不是!如果是的話,那佛教也是不合理的一種論典。釋迦牟尼佛在經典當中也說了:比丘們啊,智者們呀,你們應該可以對我的教言再三觀察,就像我們錘煉金子一樣再三地觀察,然後觀察之後,你們如果覺得有道理,可以接受,但千萬不要因為對我有恭敬心而接受。

 

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教言都可以再三觀察,更何況是我們對其他世間的所謂的上師,也實際上是一種老師,只不過這位老師他口裡面傳授的法非常珍貴,傳授的是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理,所以上師就跟佛一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視師如佛可不可以說呢?可以說!不要說上師,我們說一切眾生都是具有如來藏德性,就是一切眾生都是佛。從這個層面來講,不僅僅上師是佛,我也是佛。佛依止佛也沒什麼不合理的。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能一味地用上師為佛的這種層面來把世間一些規律打破,世間的規律打破了以後,最後的結果,恐怕不是真正佛教裡面所講到的結果。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也不要對誰都起邪見,這樣也是不好的,在《涅槃經》當中講了很多末法時代的一些邪惡的上師的行為,講了很多。但是我們一般世間人來講,最好不要看別人很多的過失,這樣為好。但是從保護自己的相續來講,依止過程當中要注意。當然,在末法時代的時候,所有的功德圓滿,也很難找。《妙臂請問經》裡面說,佛教的顯宗和密宗當中所講到的具足所有法相的上師,在末法時代的時候,很難找到。如果實在找不到的話,那麼有這些法相的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話,也可以依止他。比如說續部裡面已經講了十個功德的話,那麼十個功德的八分之一,有的話,也可以依止。

《集密意續》裡面說過:上師如果出世間法方面功德非常超勝,即使在世間法方面稍微有一點過失,比如說人格不好、脾氣不好,你也可以依止。在《集密意續》上,因為我們求的不是世間法,如果世間法的話,那就是上師很難看的話,不想依止。上師如果世間法的功德不具足,不想依止也是可以。但是我們依止的不是世間的這個人,不是從世間的某某功德來依止,我們需要的是上師的大悲心和智慧等等。上師的法相歸根結底,實際就是以證悟來解脫自相續,以悲心來饒益他眾。這兩者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個上師,至少他自己的相續當中要有佛教方面的一些證悟。如果你自己的相續一點點都沒有解脫,那攝受弟子確實也是以盲導盲。有些前輩的大德把邪師比喻成瘋狂者,那瘋狂者帶路的話,肯定你只有墮入懸崖,不可能有快樂的旅途,不可能有的。這樣的話,自我的證悟很重要的。

第二個,悲心很重要的。這次在喬治敦大學,我問了很多,因為他們都說藏傳佛教的很多上師的這種傳播能力非常強。我這次去外面,沒有特意地說是我非要傳藏傳佛教,但是他們一定要我講。後來我的題目全部都用完了,我說是又要講藏傳佛教、又要講藏傳佛教……,我可不可以用個其他的呢?他們說不行,不行!你因為是藏傳佛教的,我們想了解藏傳佛教,你必須給我講藏傳佛教。後來,我在逼迫下所有的題目都是在講藏傳佛教。

我也特意問他們,我說你們對藏傳佛教很熱愛的話,你們對藏傳佛教上師們有什麼看法?他們有一個教授,他很了不起的。當時他說:“藏地的這些上師們,有些是很有智慧的,能與科學家對話,各方面來講,在西方應該說是引起轟動,超世紀的一種轟動。有些上師雖然沒有那麼一些超勝的智慧,但是他們都有利他心,不管是在任何場合當中,很想幫助人。這是在其他的一些佛教徒當中,很難找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比。”

在西方有好多上師,有些跟弟子們專門唱蓮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班匝格熱班瑪色德吽。弟子們其他的什麼都不懂,就唱得特別好。有些就是專門講會供,天天會供,天天會供。有些什麼修法,前行、正行,什麼都有,凡是每個上師都有,什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有。所以每個上師們都有不同的一些功德,這位教授他說應該是一種利他心,這個我也相信。在漢地,很多上師確實是因為他們的一些悲心,引導了很多很多的迷茫眾生。他們可能不一定每個人都是對續部、對所有的都精通。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要注意,確實也有魚龍混雜的現象,因此我們也希望,不管是怎麼樣、通過什麼途徑,以真正的心引導眾生的上師們都要贊歎他們。但是有些特意的、一些特別不好的行為,讓別人包括弟子們對佛教產生邪見,也有這樣。我們漢地的很多弟子們自己也要反思。

 

◎對已經依止的上師不要說過失

我經常聽到這個上師不好、那個上師不好,但其實說別人不好的人,一般來講,自己有非常多的一些過失。否則的話,他明明也知道是可能不好,但是他不一定會說。比如說,畢竟是我的老師,那麼老師雖然不好,但是在別人面前我一般對老師的過失不會宣揚,如果宣揚的話,這個老師不好,老師帶的學生——我,肯定間接來講也是不好的。

在這些方面,我想我們很多道友視師如佛,是不是通過觀察,觀察之後依止上師,依止上師的過程當中慢慢培養出一種很高級、很超越的一種心念,這個時候,上師確實是佛,那麼,那個時候,上師說什麼你都必須要聽。在這個之前,相關的佛經當中也講了,上師實際上是自己具有一定的功德,利益他眾的,那麼這是真正的善知識。但利益他眾對弟子的相續當中如果產生貪心、嗔恨心、各種各樣的非法的意念,確實也不是很合理的。

我們要知道的是,假使你已經依止了上師,在依止以後,你沒有必要去誹謗。你也可能佛的這種信念生不起來,但是把他當作一個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恩人,這樣來對待,也是可以的。我們佛教裡面也並沒有要求所有的人對每一個上師都看作是佛,並沒有這麼說。視師如佛的這種境界應該是很高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我們應該像密勒日巴尊者、阿底峽尊者,包括我們上師如意寶在晚年的時候隨時隨地提到了他的恩師的名稱的時候,眼淚汪汪,這個我們對上師如意寶熟悉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上師在不同場合當中也說,我的金剛上師跟佛無二無別的。在依止的過程當中,對他沒有產生過邪見,最後真正的上師的這種智慧融入自己的心田,就非常成功,有這樣的。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視師如佛,可能一個是極個別人的一些行為給上師帶來了一些不太好的形象,然後第二個呢,作為弟子,也其實並沒有說佛教當中凡是所依止的都是佛陀,並沒有這麼講。只不過是我們聞思修行太少了,到最後的時候才明白佛教當中所講的,真正的這種依止上師的方法和最後獲得密義的界限。這樣的時候,我們只修上師瑜伽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是這是佛教當中最高的一種境界。所以,以前凡是依止過的,你就盡量不說過失,即使有發現,但這個過失也許是對方的過失,也許是你自己的過失,大多數可能是你心眼不清淨。

因為你剛開始沒有很好地觀察,現在世間當中有很多買東西的人,自己不會買東西,剛開始覺得這個是很好的產品,然後買了以後,有些時候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有些時候可能是他人的問題,這個是一種雙方的責任,所以我們在這些問題上面希望大家還是如理如法地抉擇。如果我們依止好了上師,自己有一種勇猛的精進,那麼佛法當中一定會獲得成就,多多少少的成就。

今天實際上我想說的是,先很好地去觀察,即使你剛開始沒有觀察好,已經依止的話,最後也沒有必要後悔,不管怎麼樣,佛法多多少少對你的相續是有利的,不會有害的。但以後依止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如果沒有注意的話,我們希望上師們以一種佛法來饒益眾生,不要把佛法當作自己發財的一種工具,這樣的話,對佛法也不負責任。這種人在世間當中沒有出路的話,我們也不覺得這是一種過錯。我也在課堂上經常說,自己的言行也好,他人的言行也好,希望指出來,這樣對佛法也是很好。

作為依止上師的這些弟子們,也應該擦亮眼睛,否則的話,在我們的行為當中,我們只了知佛教裡面的只言片語,有些道理我們斷章取義地用了,在過多地用的時候,可能在群體當中,發生了一些不可想象的後果。就是會出現這樣的後果。所以,以後觀清淨心來對待所有的眾生,尤其是凡是有法恩的、弘揚如來教法的所有的這些高僧大德們,我們也特別地敬仰他們,如果沒有他們的這種傳播,確實也是非常難以獲得出世間的功德。

尤其是我們現在,在這樣的道場當中,我越來越覺得,如今我們在座的很多不管是居士、出家人有非常好的一種機緣,這個機緣是什麼呢?佛教當中的最甚深的這些修法和理論,如今大家都在學習,而且大多數的人真正在佛法當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自己永遠不會誤入歧途的永不退轉的一條路,這種路並不是很簡單的。我們繼續走下去的話,前程是光明的。

 

◎依止上師、修行佛法應該心態穩定

因此,希望道友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當中也好,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千萬不要退來退去,今天修一點這個法,依止這個,明天依止那個,這樣的話,可能心特別地亂,隨後也得不到結果。西方人有一種性格就是,只要你選擇完了的話,不容易變。這個很重要。有些道友的心態好像不斷地在變、不斷地在變,隨後一無所獲,這也是很可惜的事。因此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自己也對相關的有些道理,可能需要再三思維。

喇嘛欽!!!


妙祥法師:阿闍黎與和尚分別指什麼

僧為福田。另外福田還有和尚田,和尚就是為自己剃度或授戒的師父。和尚翻譯過來叫力生,什麼叫力生?就是有能力度眾生。也謂“力能生長法身,養身慧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名和尚田”。

還有什麼田呢?阇黎田。“此雲‘軌范’,亦雲‘正行’,謂羯磨、教授等五種,軌范後學,糾正修行。”阇黎田就是做得非常好,有軌范的作用,能給人帶來榜樣,能做羯磨法,能教授別人學習佛法,能夠以身示法,叫後人跟他學,糾正修行。這樣的僧人,如果恭敬供養,即獲福利,這叫阇黎田。

阇黎也叫阿阇黎,也叫“軌范師”。比丘受足戒,安居滿五個戒臘以後,就入阿阇黎位。這裡注意一點就是安居得滿五個戒臘。就是說不結夏安居不算僧數,有的沒安過居,甚至只安一個居,就去給人家做福田,這都是有問題的,都是不允許的。僧人吃飯也是這樣,夏臘(即戒臘)大的在前面。誦戒也是這樣,都注重這方面。不管年齡大小,有時候年齡很大,但是你的夏臘不如他長,你得排在後面。佛法是以法為重。

這裡說的阿阇黎主要指教導我們的師父,從師父那兒修學。但此師父不是指剃度師,一般和尚是剃度師。也不是說所有滿五個戒臘的比丘都屬於自己的阿阇黎,兩人必須有一種師徒關系才屬於。阿阇黎有五種:一、出家阿阇黎。剃度出家,為授沙彌十戒時的阿阇黎。和尚是和尚,還有個阿阇黎。二、受戒阿阇黎。受具足戒時的羯磨師,故又作羯磨阿阇黎。三、教授阿阇黎。受具足戒時的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阇黎。四、授經阿阇黎。教授經典的師父。古時候經典都靠傳誦,拜師以後,傳授一句偈,就屬於授經阿阇黎,要視為和師父一樣。因為古代沒有書,全靠口的傳誦。所以你想得到佛法,他告訴你一句,你就念一句,這就是經的傳誦。佛經為什麼傳誦到現在呢?就因為靠口誦,所以一直傳到現在。五、依止阿阇黎。依止某一比丘修學,乃至僅依止從學一宿,就可稱依止阿阇黎。

“阿阇黎”、“和尚”都屬於師父,共同教化。阿阇黎僅次於和尚——就是剃度師,這個我們應該清楚。

 

法不依人有兩種不同的內容︰一個是佛經上講的內容;另一個是論典中比較強調的內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