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懷瑾 教授講

黃 澤 源 記

 

(一)修定

 

佛教的基本,就是戒、定、慧。無論大乘、小乘,如果不依這基本原則就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境界。

 

現先說「戒」,戒可分戒相,戒性兩種,戒相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謂五戒,這是戒相,戒的現象;至於戒性,戒性皆空,證到空的境界,才真真算是得戒。沒有證到空的境界而守戒,那不過是作戒相的功夫。所謂守戒,不管是大戒、小戒都是勉而行之,困而行之。因為環境可以改變我們心理,生理亦可以影響我們心理,從外在的嚴肅規範做起,漸漸地約束到內心,不敢胡亂起心動念,所以說由戒可以得定。定就是心念不亂,達到某一境界,就叫做定,由定可以生慧。所謂慧和一般聰明不同,普通聰明都是在心理很活動,很紛亂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感想和思想之中,好像耳聽得清,眼看得清楚,口說得出,這是聰明,不得稱為慧。至於慧那是能了解宇宙的真諦,非自定修出來不可。聰明不過是對普通智識很豐富,所謂世智辨聰;而真真修戒的人,到了得定,才可說得戒,有了定,才心性不亂。心在於停止寂滅之狀態,既無殺念,用不著戒殺;既無盜念,何須戒盜,我無此念,當然無此想,既無此想,何需此戒。

 

故戒的目的為了要得定,定可以生慧,所以修佛一切法門都不離此,小乘、戒、定、慧;大乘菩薩道;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修禪定才能得般若,不修禪定,不能得般若。這是釋迦牟尼佛所留下來的不移之法則,定的梵文為禪那,和外國人說禪(Zen)他們就知道,在我們中國,把禪的現象加了一個字,稱為禪定。定不一定是打坐,不過打坐是修定的姿態之一,真真有定功的人,不需要打坐,他說話也會定,做事也會定,可說無往而不定,這才是定;如果說盤起腿來才算定,我可說他不是修佛法而是修兩條腿,簡單說一句,不是得定,而是得腿。所謂定者,應是心性鎮靜,無時不定,無往不定,佛寺裡五百尊羅漢姿態各各不相同,有的抓耳朵,有的說笑話,有的臥倒,有的歪坐,這是說明各種姿態都可以得定,並不是一定盤著雙腿,閉著眼睛,才可以得定,修定要首先了解這一點。

 

定是共法,佛法和一切外道所都有的,為修心的共通力法,但佛法的般若,無漏智慧是佛法所獨有而為外道所無,這是不共法。定到底有多少種類,我們凡夫的心有四萬八千種,所謂心理狀態有四萬八千種,所以定的法門也有四萬八千種,因要對治每一心理病態,就需要一種方法,所謂應病與藥,心理的動亂是病態,要使他恢復健康,達到清靜安樂的境界,那就要吃藥,這種藥就是修定,如果無病,當不需要,所以禪詩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如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戒、定、慧是針對眾生心性病態而發的法門,定雖然那麼多,但歸納起來,無非是要求得心情的安祥、寂滅、平安、鎮靜和健康,這是定的目的,修定做功夫的目的在於悟道。

 

談修定做工夫,中國有許多道門,有些守竅的,如同善社、一貫道、大眾道等數百種,像守丹田、守頂宮、守玉衡,有的守這裡,有的守那裡,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有不傳三秘,實為不足為奇。說他對不對呢?沒有錯;佛法所謂繫心一處,就是把心縛在一個地方除去一切雜念,使他只有一念,就是大學上所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止於一的方法,目的是使心能慢慢定下來,所以說他是對的。但如說這就是道,那就錯了。

 

佛法修訂定的法門必很多,像念佛、修止觀、密宗之念咒、修觀想,以及打坐參禪等,這一切法門,無非也是使人得定,然後由定生慧,不管那種法門,求定的目的都一樣,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念、妄想、分別,修至不紛亂,專一的境界,這就是定。如何可以使心專一呢?我們的心當要想定的時候,反而不定,不想它反而定下來。修定雖有種種法門,但能擇一法門勤修,結果可得到心的專一,心得定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但修定是要求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正等正覺那種境界的必要方法,不管學淨土、學密宗、學禪宗、以及學天台、華嚴、唯識任一宗派,如僅是談說,毫無用處,談說了不了生死,起不了作用。必須要求修證,求修證必從修定做起,修定可從打坐做起,打坐雖不是定,但可說是修定的最基本姿態。

 

打坐的方法有九十六種,最普通的打坐,大都知道為雙盤坐雙足跏趺兩手結印,這種坐法是諸佛菩薩及一般僧伽們修定的方法,至於為何採用這種姿態,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種種理由,不在這裡說明,打坐是修定的外形,藉以使內心得定,至於如何修定,我只告訴大家基本原則,不勸大家應修練何種法門,因為各人因緣不同,各人根基不同,要相配合,才可以使修定易於成功,如果只限定於一個範圍內,那是不易成功的。關於因緣不同,就好像個人嗜好不同,施教的人必須因勢導之,使修道者速得成就。我舉個例來說,佛弟子阿難和舍利子各收門徒一人,阿難門徒係銀匠出身,舍利子門徒係漂布、染布出身;他們師父各告訴他們打坐修定,希望得羅漢果,修了三年沒有結果,同去問佛,佛問他們:「如何教你們弟子?」阿難說:「我教他修白骨觀」,舍利子說:「我教他修數息觀」,他們同時告訴佛他們弟子的出身。佛說:「你們都錯了,這樣再修三年也不會得道,你們回去,趕快調換一下。」他們聽佛言,回去調換教法,果不出所料,才七天,兩弟子都證了羅漢果,他們再去問佛是什麼道理?佛說:「你們要觀機設教,否則不易成功,換言之,你們不懂教授法,你看打銀出身的多細心,本來就很清靜,叫他修白骨觀,反攪亂了,他本來很靜,你教他修數息觀,可說是靜上加靜,便易成功。那一位漂布出身的,一天對流水白布看慣了,你教他想骷髏,自然極易成功。」他們兩人因教法攪錯了,所以弄得三年不成。修定的情形,也是如此。所以我只告訴你們修定的法則,而不主張一定採取那一方法,不管是念佛、守竅,或是修止觀都可以,法則不錯都可以達到定。

 

什麼叫做定?定是不敢亂,不昏沉。何謂散亂?我們的心一天到晚,不能靜下來,感情、思想,無時安靜,所以佛經上說凡似猿猴,猴子一天到晚總是跑來跑去不肯停下來,人的心也和它一樣一天想個不停,不想這,又想那,我說人心不但像猴,而且像狗熊偷包穀,它偷了一個夾在腋下,又想去偷,偷了一個又一個,偷到天明只有一個包穀夾在腋下。人的妄想就是如此,想這想那,到頭來一樣的得不到。人一生下來,兩手總是亂抓,到死手一放,什麼也沒有。這種動亂的心就叫做散亂,因為散亂,所以不能定,待到不散亂,不妄想的時候,那就睡了,睡醒就再妄想。所以人生非散亂即昏沉,非昏沉即散亂,動亂的心叫作眠叫做昏沉。

 

打坐至將睡未睡之際,不大有妄想,你說沒有,還有一點點,可說極輕微,當你感覺到很好,一點沒有想念,這就是想念,這種心情,不叫做散亂,而叫做掉舉。散亂是很粗的,是胡思亂想,到了心定下來,你說沒有妄想,這就是想念,有人說他修定修到非常清靜,一點沒有想念,我說這就是想念,沒有想念,你如何知道,當這時候你曉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掉舉,這不是散亂。散亂是很粗的思想,很有力量,很難除去,譬如人遇到受刺激的時候,想哭,心要強制它不哭,還是哭了,及表現了粗的散亂。至於掉舉,則很微細,常常落入掉舉而不自知。說到昏沉,當你辦公過後,在中午休息時間裡打瞌睡,人叫你老張,你答唷,答得有氣無力,你說他知道嗎?也不知道,這種昏昏迷迷的現象,叫做細昏沉!好像清醒,好像睡覺又不睡覺。所以許多打坐的人,好像感到清靜,沒有亂想,但又不太清楚,這就視為昏沉。許多學佛學道的人,自己把細昏沉認為入定,那是危險極了。你說有思想嗎?就有思想;清楚嗎?不太清楚;知道嗎?有一點點知道,攪不清。這種情形,有很多人認為定,這樣可坐上幾個鐘頭,一、兩日,三、四日,甚至七、八日如是做定那太可憐了,這是細昏沉。落入細昏沉是很嚴重的,因為會慢慢地把記憶力減退,思想不敏捷,神經受到影響,呆呆地睜著眼看天花板,這是細昏沉,不是定。

 

那麼怎樣才是「定」,「定」是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實在說不出,勉強可以打一個比喻,一杯混濁的水沈澱下去,一清到底,一點渣滓都沒有;到那個時候,心情是沈靜、清明、朗靜,一點雜念,一點輕微妄想都沒有,可是心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外面在下雨,風吹草動,一切都了了然。好像秋天的時候,寒潭清澈,明月在天,微波不興,這種境界,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做到這裡,就是「定」;但還不能說成功,要做到待人接物之間,辦事處人之間,一切動亂之間,無時無地,都是在保持著這種境界,這才可以說是得定,得定然後才可以談得果。這種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所得的果,叫做初禪,就是初步禪,也叫做念住。除去了一切妄想雜念,由此一步步地用功夫至息住,好像死亡,不是死亡,但沒有呼吸,心裡清明自在,這叫做二禪。再進一步到三禪,那時脈不動,心不跳,你把他埋在地下,也不會死,挖起來,還是那樣子,到四禪,就捨念清靜,身心都可以拋棄,要身心就要,不要身心就不要,自由自在地捨念清靜,但是證到菩提,大徹大悟了沒有?還沒有,這是功夫,還沒有悟道。但從此可以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羅漢果,而尚沒有達到大徹大悟,不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能達到初禪,既不散亂,又不昏沉,你不要輕視它,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了。以上是介紹「定」的情形。

 

修定不一定打坐,念佛也可以修定,因為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念到後來,念不出來了,當你想念連「南」字都念不出口,可是心裡清清、明明、了了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所以也可以得定。

 

修定不能得定的原因有很多,舉要言之,可有兩點,第一普通打坐的人,當有一種觀念,我準備打坐了,盤起腿來,告訴人家不要吵他,這就是大妄想,就是一個阻礙,如何可以得定?所以修定應做到隨時隨地可修,坐可以,行也可以。說話也可以定繫心念之中,不拘形式才對。第二普通打坐的人常常患著一個大毛病,就是坐的時候,心裡愈想不要想愈要想,等到腿坐得疲倦了,慢慢地又想了,這不是達到沒有想念,不過是昏沉而已,所以說打坐很難訓練自己,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採用念佛法門,念佛如果成功,可使你即生得定,不成功死後可以往生西天,實在合得來。這不是說笑話,因為不是這樣,你儘管說修定,試問有什麼把握可以得定,既無名師指導,自己又無經驗。你如果有了經驗,你就不要修,你已經成功了。

 

(二)念佛的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幾十種,今天我提出二、三種供大家參考這幾種方法,多數人都可以適用,而且照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處,現分述如下:

 

第一種叫做瑜珈念佛,就是採取內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在那裡默念,念佛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肚臍以上,差不多在胃的位置,不在前面,而在中間,為什麼要採取這個位置,另外有理由,不要去管它,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裡,耳不聽外邊,要聽這裡在念佛的聲音;眼不看外邊,也要看這裡,本來看不到,好像看得到,這時心情安靜,只聽到內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字聽得清楚,慢慢地念,而都聽得到,如果聽不清楚,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便要重新念起,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連念到一百零八句,也都能夠聽得清楚,這樣雖沒有得定,但與得定也差不多了。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使沒有妄想雜念,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的。你儘管念下去,你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久而久之,突然間你念佛念停了,念不起來了,你再想念,還是提不起來,這時候你感到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時候就是定,此後更需勤加練習愈練習愈好,能做到這一步,是千難萬難的事。

 

第二種念佛為微聲念佛坐著念,念的聲音只有自己的耳朵恰恰聽得到,旁的人如果沒有挨得很近,是聽不到的。嘴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字字清清楚楚,耳聽得到,眼好像彷彿也看得到,每連續念了四句,暫停一下再念,當念的時候,當然沒有妄想雜念,偶有妄想,這是初學的人常有的事,你不去管它,還是四句的念下去,念了四句,休息一下再念,念時必須聽得清清楚楚,到後來,連自己身體都忘記了,到了這境界,既不散亂,又不昏沉,也可以得定。因為散亂和昏沉,多半為身體所障礙。

 

第三種念佛為大聲念佛出聲念,但也不要大喊大叫,把氣叫開來,因為這樣不但不會得定,而且沒有好處。所以要把聲音歸納到心的內部,一口氣一口氣地念,等這口氣念完了,你閉起嘴巴,等一會兒,讓鼻子自然吸氣,待氣吸得充滿了,再念,你念上一百天,保你身體都會健康起來,一切內病外病都會好。不但如此,因為這是配合氣來念,便是氣功,所以念過一百天,把膀子一拉,可以發出勁來。這種方法不但內心得清靜,身體也會好。但要注意一點,念時絕對要用鼻吸氣吸得飽滿,如果念得上氣不接下氣,以嘴吸氣,那不但不會得定,而且有害處,身體反而攪壞;所以特別要注意,當氣不足念不下去時,就要停,進行吸氣後再念。照這樣念法心身才會得到健康,而且容易得定,念到最後,你不想念了,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就是定。這種念法採取六聲念佛,同時會發出金剛之聲,那是念的聲音好像金石之聲,這種聲音是可以影響旁人,他們聽到了也會清靜,有這樣大的好處。還要注意一點,初步練習的時候,應當靜靜的念,嘴唇不過很輕微地動,牙齒不動,只有舌頭在彈著,氣由體內發出,這樣對身體才有益處,也容易得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