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慧淨上人:不是我們回向給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回向給我們

蓮友問:很多人對回向、發願這兩個問題還不明了,請法師開示一下。

上人開示:淨土法門,不是講我們回向給阿彌陀佛,不是的!是顛倒過來,是阿彌陀佛回向給我們。阿彌陀佛將他真實的功德回向給我們,能夠離開娑婆的輪回,使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去得到真實──成佛。是阿彌陀佛將功德回向給我們,不是我們將功德回向給阿彌陀佛。

一方面因為我們沒有真實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都是有漏、雜毒之善,虛假、不實之行,與阿彌陀佛涅盤的真實境界不相應,所以是不用回向,也不可能有功德回向,所以既不能,也不必。我們不能作到真實的功德,同時,彌陀的真實功德已經完成了,所以不必。

這是不必單獨回向,也是不用特別發願的──我們之所以信受彌陀的救度,就是有一種願生心。從願生心這一點來講,也是屬于一種發願的內涵。本來已經具有這一種內涵了,所以不必每一天都再發願。只是說,如果我們有作早晚課,我們最後就連貫著念一遍“發願文”,這個“發願文”就是《回向偈》。

在我們每一本書的後面都有這個《回向偈》,這個《回向偈》與一般的回向發願不一樣,這個回向發願的《回向偈》是: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這首偈完全是彌陀回向。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是指彌陀的悲願,將祂的功德平等布施給十方一切任何的眾生。

“同發菩提心”:菩提心,願往生淨土的心,是淨土法門的菩提心。這個法門不必另外再去發菩提心──願生極樂、體悟彌陀救度,菩提心就在里面。

“往生安樂國”:使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個安穩、快樂,沒有六道輪回,是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國土,所以說是“安樂國”。

早課、晚課後面就念這首偈,其它沒有特別需要念的回向文,也不需要另外發願要往生的。我們本來就有這個願,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領受彌陀的慈悲,就是做功課的發願,不必每天每天都重複地來告示自己:我要這樣,我要這樣。如果是那樣的話,就表示還是在最初階段,還沒有領受彌陀的慈悲。

領受彌陀的慈悲就是信機、信法。信機、信法這種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決定性的信。因此,善導大師才說:一者決定深信;二者決定深信。

這個信是深信,而且是決定性的。既然一決定,就永恆決定了。在機方面已經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所以才“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無疑無慮”。這樣的話,已經信願行統統具足了。

時時刻刻你只要稱名,念念之中都是在發願,都在回向。所以,一句名號里面,都是在流露彌陀回向給我們的功德,呼喚我們讓他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隨順、信順彌陀的救度,領受他的功德,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聲聲名號都是在表達這種心,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般要回向龍天護法,要回向什麼什麼的。其實,在念念稱名當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一種功能。不要我們回向,龍天護法自然就來護我們的法,保護我們。

所以,淨土法門是:你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要報這四重恩,就只有稱念彌陀名號。

稱念彌陀名號,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夠超度祖先,就能夠庇陰兒孫。我們的心雖然沒有想到報答不報答,但是本願的力量,自自然然就會達到報答的功能。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