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淨土法門
蕅益大師,我們淨宗第九祖,一生都在鑽研戒律,告訴我們,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不能說我念佛就好了,不要持戒,那你把持戒跟念佛拆開成兩門 ,就不是一門。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持戒跟念佛是一門,是哪一門?叫淨土法門,就是這一門,換句話說,持戒也是淨土法門,不持戒,只念佛,淨土法門只修了一半,半半,不是一半,半吊子不能往生,因為你都不是善男子善女人。
持戒就是讓你把惡業遮止了,讓你的身口意善,你才可以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你才能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你往生,《彌陀經》講的是持戒念佛兩條,所以不能夠說我念佛,就不持戒。
持戒的人,身口意都清淨了,跟念佛,阿彌陀佛才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說我不要持戒,殺盜淫該幹就幹,惡業都不止,那這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學淨土的人,《無量壽經》上面說,如來第一弟子,第一弟子,那就要給所有佛弟子,做最好榜樣。你說不持戒,那你都不能叫佛弟子,更何況說第一弟子。佛弟子,必須受了五戒才叫佛弟子,沒受五戒的,那就是一般的俗人。佛弟子跟一般的世間人,不同的就是戒,就在這裡。
淨土宗若離開持戒,那必是邪教!
本幻法師
問:請問師父,有名法師說淨土往生全部靠信願的,跟持不持戒沒有關係。只要有信願,縱然不持戒,持不好戒律,也能往生淨土,不能說一定要持戒律才能往生淨土。請問師父這種說法對嗎?
答:淨土法門,真是有名無實很久了!如果說淨土宗的修行是脫離戒律的,那必是邪教無疑。此等名法師,名曰法師,實是受魔所囑,乘惡願再來,身披袈裟,壞亂我佛法的人。大家要切記,淨土法門雖然殊勝,但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若弘淨土法門的人,不遵佛教,那必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當知,佛於《遺教經》中說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這是說,比丘們!在佛滅度以後,應當尊重並愛護戒律。如像黑暗中遇著光明,貧窮人獲得財寶。應當知道,這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和佛住世一樣。」
在《四十二章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這是佛金口說到:弟子們!你們離我幾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證道果。反過來說,在我身邊,雖然時常見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遠不可能證果。對此,蕅益大師也解釋到:「不能持戒,則同室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這是說,不能持戒的人,雖同處一室中也像相隔萬里;假如能守戒,雖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時代一樣。
佛在 《涅槃經》說到:「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第子!」 這是說,佛弟子要想見佛性,證入涅槃境界,必須至誠受持清淨戒律。如果毀犯淨戒,那是魔的眷屬,不是佛的弟子!
在《華嚴經》中也說到:「若信恭敬一切佛,則持淨戒順正教;若持淨戒順正教,諸佛賢聖所贊嘆;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嘆。」
蕅益大師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說到:「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淨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現在紹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張,取笑識者?」
由蕅益大師的開示可以看出,持戒與念佛,本來就是一門。淨心持戒為因,淨土莊嚴為果。若是犯戒破戒,而使得業障塵垢重重纏縛,淨土怎麼能往生?所以說一心念佛的人,必定思惟止惡防非;而專精嚴持於戒律的人,才能決定往生淨土。修持法門的妙,還有哪一種能超過持戒念佛的呢!持戒念佛這可是唯一的大事情,怎麼能在持戒念佛這兩者當中強做分離,而被有見識的人取笑呢?
印光大師在《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中說到:「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中略)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印光大師於《淨土五經·附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跋》中說到:「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
印光大師於《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隱》中也說到:「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
由此可見,修淨土法門的人想要這一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必須要好好持戒律。如果你不尊重戒律,不願意發心持戒,認為不持戒律,念佛照樣能夠往生淨土,那這種人實則已生邪見。若不速速懺改,不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還要墮到地獄去,因為他生出邪見已誹謗正法。如果更將這種邪見的觀點宣傳開來,疑誤無知眾生,那更是造彌天大罪,果報極為重大!
妙蓮老和尚:破戒人臨終時想念佛卻念不出
大家要注意!業果已成熟,業報一現前時,就沒有辦法免苦了;好像一個人已被冤家捉到,那就很不易脫離。在未捉到以前,你還可以逃脫。諸位!趁業障還沒有現前時,好好精進念佛消業障;縱使業障現前,也要‘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為要務。
我在蘇州靈岩山寺時,見大家念佛往生西方是很平常的事;但也有臨終業障現前的,並非百分之百身無病苦。有一比丘因為出家時沒遇到善知識,受了戒又回出家的小廟,一切行動同俗人一樣,很多戒都犯。他知道戒犯太多,業障太重,這樣下去不得了,就到靈岩山寺修行懺悔。
但因身體早已虧了,大眾起居生活他沒辦法應付。很勉強同住,念佛雖精進,知道要懺悔,可是造業太重了,臨終時業障現前,想念佛卻無法念,大家就幫他助念,他卻喊說:‘不能念、不能念!’一助念,他的頭就痛。你看!業障到這樣子!這是業果現前的情形,太可怕了!
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守戒;一有犯要趕快懺悔清淨,不可再造。這樣念佛持戒,持戒念佛,才萬修萬人去。
昌臻法師:念佛必須持戒
不管修什麼法門,都必須持戒,當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就好像是交通規則對於駕駛員一樣。交通規則保證駕駛員的安全,駕駛員做到按照交通規則開車,才能夠順利到達目的地。我們學佛的人,能夠守好戒律、止惡防非,讓自己身心清淨,我們才能夠了生死、出輪迴,才能達到我們學佛的最後目標。
所以,交通規則對駕駛員來說,是為了保證安全;戒律對於我們學佛人來說,是保證我們解脫。所以戒律又叫「保解脫」。不是要拘束我們,而是保證我們今生能夠得到解脫。
首先,要守好五戒:戒殺、盜、淫、妄、酒。這是做人的守則,也是學佛的基礎。五戒都不守的人,下一世連人身都保不到,怎麼談得上往生呢?
我們現在要能夠認真地守戒。所謂認真地守戒,當然就是身、口、意三業都要守,不僅僅是行為上。守好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戒善神暗中保護我們。我們把五戒都守好了,就有二十五位護戒善神暗中保護我們。還有什麼災難不能消除?還害怕什麼妖魔鬼怪呢?所以真正持戒的人沒有恐懼。
在家居士首重殺戒,最好能夠吃長素。因為這對於我們消業障、淨化身心,甚至於對健康長壽,都很有好處。
現在西方國家都提倡素食嘛,因為肉食的副作用太大了。如果各位暫時做不到吃長素,希望先吃花齋,最後還是要吃長素。即使說要吃葷,千萬不可以自己殺生。如果我們在學佛,卻又天天在家中殺生。殺生,家中就變成了殺場,這是印光大師講的。殺場是冤魂不散啊。我們都希望自己一家平安,這樣子就很難保平安啊。也不要「點殺」。「點殺」,你和直接動手殺的人,共同承擔惡果。
另外一個,在家學佛,要注意的就是妄語,很容易犯。往往聚集在一起就講「張家長、李家短」,這就是犯妄語戒啊。如果你講的是四眾弟子,那問題就更大了。對於受過居士菩薩戒的同修,講四眾過失就是大妄語啊,這屬於重戒啊!
如果你說的是出家人,這就涉及到了「破和合僧」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啊,很嚴重,不要認為是小事情。這個戒也很不好守,希望各位自己要重視這個事情。所以古人告誡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個很有道理。
當然,能守好五戒很好,但這還只是人天道的善人。五戒,以及居士菩薩戒,都不能出輪迴。
我們要想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就必須受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五戒和出家人的沙彌十戒結合起來製定的。這是佛陀以大悲心,為在家弟子製定的出家戒,而且也是完全能夠針對和適應在家人的生活情況,非常方便。一個月中只受六天(即六齋日),每次受戒只受一日一夜,即是僅僅24小時。這就容易克服,不難做到啊。
另外這個戒可以自己在佛前受,不用到廟裡去,這就非常方便了。戒條只有八條,實際上就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加了三條。這比起有五十多條的居士菩薩戒少得多,當然就容易遵守。佛經上說:修淨土的人,平常能夠深信切願、認真念佛,又能夠受持八關齋戒,命終時可以中品往生。這個是佛說的啊!所以我們大家要想今生成就往生淨土,應當要認真受持八關齋戒。
我們這次念佛七中,為大家安排了受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希望各位一定要重視,要用至誠心來參加,而且希望各位都要把八關齋戒的書本帶回家去,堅持執行。其功德利益非常大,到時候法師給大家講了就知道啊,有12條大功德利益。這對於我們希望今生了生死、生淨土,也是一個重要的保證。
道證法師:真正有願求生西方之人,一定會持戒
一、念佛,體會佛的心願,就會照戒律去做
(一)以為「受持淨土法門只要信願持名就好,不需要那麼麻煩,還要持戒」,這誤會很大,其實戒律就是阿彌陀佛的精神和行為。
有人認為:「修持淨土法門是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往生西方只要有信、有願、唸佛就好,不需要那麼麻煩,還要持戒。」此見解是否正確?下面就討論這個問題。
由淨土法門的角度來說,「戒律就是阿彌陀佛的精神和行為」。所有佛的精神、存心、言行、做法都是相通的,阿彌陀佛也不例外,也是一樣。我們如果心裡真正唸佛,真正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心,體會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四十八大願,就自然會尊重佛、照戒律去做,而不會去犯戒。會故意去犯戒、故意不尊重戒律,就是尚未體會阿彌陀佛的心願,尚未真正信佛。
(二)舉五戒來說明「阿彌陀佛的心願和戒律的關係」
我們舉五戒為例來說明:
第一條,不殺生戒。我們瞭解阿彌陀佛的大願是要救度一切眾生,給眾生安樂,不要受苦,而且又要讓眾生都成佛,和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我們如果真正瞭解佛的慈悲、相信佛的大願、與佛同心,哪裡會去為難眾生呢?我們要瞭解,一隻雞、一隻蚊子、一條蟲,佛都疼惜它們,如同自己的兒子。我們如果真正心裡唸佛,哪裡會說佛所要救的眾生,我們反而去殺呢!殺死眾生,就是殺死阿彌陀佛的兒子啊!信佛又尊重佛的人,哪裡會與佛作對呢?哪裡會說佛要給眾生無量的壽命,我們反而要斷眾生的生命、讓眾生短命呢?所以信阿彌陀佛慈悲的人,一定自然會愛護阿彌陀佛所憐惜的眾生,不但不會殺生,不會吃它的肉,還會積極救度眾生。這才是真正心裡唸佛,體會到佛的心,與佛相應。如果一面口裡唸佛,一面又殺死阿彌陀佛的兒子,這就是不信佛。
第二條,不偷盜戒。以阿彌陀佛的精神來講,阿彌陀佛要把他自己累劫辛辛苦苦修來的佛果,完全免費送給我們眾生,把極樂世界的一切——黃金為地、七寶池、莊嚴的七寶宮殿、樹林、花園的所有權,完全無條件送給我們,只要我們信得過,願意接受,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對眾生是這麼的慷慨大方,把他修來的所有財產,全部佈施給我們,要給予眾生一切財富與安樂。
如果我們信佛、尊重佛,一定會學習與佛同心,自然不會去侵犯佛所要佈施贈送的對象。哪裡會說佛要給眾生快樂、給眾生財富,我們反而要去偷盜,使他痛苦呢?而且一個信佛又相信阿彌陀佛慈悲護念的人,隨時都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很滿足、很富有,根本就不會想去動別人的東西。不但如此,而且還會進一步學習阿彌陀佛的精神,積極去佈施,給眾生安樂。
檢討起來,會隨便動用別人的東西,就是不在唸佛,就是自己的心看不住、不安定、不滿足。一個心放在佛上、真正在唸佛的人,根本連眼睛都不會亂看,哪裡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呢?真正唸佛,就會有覺醒、明白的心,觀照自己、尊重別人,不會不注意而糊裡糊塗去拿不該拿的東西;也不會不尊重人,沒得到別人的同意,隨便自作主張動人家的東西,讓別人要用時很不方便。所以說會去侵犯別人的東西、令眾生不安,就是不在唸佛。真正唸佛,絕對不會偷盜。
第三條,不邪淫戒。我們瞭解阿彌陀佛的精神,是要使一切眾生快樂、清淨、沒有痛苦。邪淫的結果,一定會使人很傷心,會令家庭破裂,大家都很痛苦。所以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自然不會去做這種使眾生痛苦的事情。
第四條,不妄語戒。讀過《阿彌陀經》就知道,六方所有的佛,每一尊都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要度眾生。也就是佛都說真實誠懇的話,要度眾生,使眾生安樂。我們如果信佛,一定不會與佛作對。總不會佛說誠實話要度化的眾生,我們反而騙他、使他痛苦。信佛的人,也不會用「不老實」的黑煙障礙自己成佛,會積極學習阿彌陀佛,說幫助眾生的好話,說幫助眾生的真實話。
第五條,不飲酒戒。我們唸佛要體會阿彌陀佛的慈悲。他要我們健康,要我們開發覺性和智慧。我們若信佛,體會阿彌陀佛的心,就自然不去飲酒傷害自己,使自己迷迷糊糊,也讓阿彌陀佛每天替我們操心。我們如果喝了酒,做事就不穩當,會使眾生不安,這就和阿彌陀佛的心不合。譬如醫生喝了酒,手顫抖地幫我們開刀,我們一定會害怕。阿彌陀佛希望全馬路上的人都很安全。我們如果喝了酒開車,讓全馬路上的人都有危險,這和阿彌陀佛的心不合,就不是真正唸佛。
總之,信阿彌陀佛、信極樂世界的人,自自然然會持戒,一點都不勉強。他瞭解阿彌陀佛的心,就根本不可能去犯戒。會犯戒的人就是還沒信佛。
(三)舉五戒等來說明「持戒比較不麻煩」
有人提倡「念佛不需要那麼麻煩還要持戒」。末學反而勸大家「念佛要持戒」,如此花開見佛比較快、比較簡單,不需要那麼麻煩去犯戒。因為我很怕麻煩,所以我都事先想清楚,到底是犯戒比較麻煩,還是持戒比較麻煩?
我們仔細想想看——殺生是不是比較麻煩、更疲勞呢?不殺生是不是比較輕鬆、比較不麻煩?譬如牆邊有一堆螞蟻,我看到,就幫它們皈依、念佛,然後就繞到別處,不去打擾它們,反而路很寬,這樣是不是最不麻煩?有人看不過去,要花時間去噴藥,去把它們揉死,費老半天功夫,是不是更麻煩?這叫做費力又藥味難聞。
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都不要動腦筋、不去動它,是不是更輕鬆不麻煩呢?別人的東西,我們動腦筋去動它,是不是更麻煩?這是費力又沒好結果。不邪淫是不是比較不疲勞、比較不惹麻煩?不打妄語,省得以後解釋一大堆,免得麻煩。喝酒除了增加麻煩,哪有什麼好處?不喝酒當然比喝酒來得省力又比較不麻煩。
乃至八關齋戒,不化妝、不擦粉,當然比化妝省事不麻煩;去唱歌跳舞、去排隊買票看電影,也比靜靜地在家休息更麻煩;持齋過午不食,下午晚上不用煮、不用吃也比較省事,省很多麻煩。
總之,持戒一定比犯戒更不麻煩。犯戒真麻煩,費力又沒好結果。這種賠錢生意最好不要做。
(四)勤苦於犯戒又輪迴生死,還不如勤快唸佛持戒助人
《無量壽經》說我們眾生都是「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勤勞,也就是很勤快。「勤苦」就是說我們很勤勞受苦啦!我們眾生可以說每天都很努力、很拚命去做一些使自己以後輪迴痛苦的事情。其實,我們不需要那麼勤奮去做賠錢生意,多賺疲勞,多賺生死輪迴!犯戒的事,我們最好不要那麼努力做,甚至還不怕麻煩很認真地做。犯戒的事,我們最好比較懶惰都不要做,才不會「勤勞又受苦」,以後還要等很久,蓮花才會開。這種「勤快」實在划不來。我們勤快,要主題正確——要勤快念佛、勤快持戒、勤快做好事幫助眾生;不要勤快犯戒,自找麻煩。所以,末學奉勸大家,唸佛持戒比較輕鬆,比較不麻煩,以後花開見佛也比較快。我們沒必要那麼麻煩去犯戒,受苦受不了。
(五)小結
往生西方的三資糧是「信、願、行」,確實「淨土法門求往生西方,只要有信、有願、念阿彌陀佛就好」,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下面那句「不需要持戒」,觀念就完全不對。因為認為不需要持戒,就不是「有信、有願、念佛」的表現,反而可以說是「不信、不願又不念」。
下面我們分信願行三方面來討論淨土法門求往生西方與持戒之間的關係。
二、三資糧的「信」與持戒的關係
(一)淨業三福要求「持戒」
《觀無量壽佛經》說,要往生西方必須要修三種福,其中就說到要持戒。我們若相信淨土三經,當然就要相信持戒是往生西方必須要修的福。戒律是佛所教我們的現前生活待人處世的原則與精神。一個人如果連佛所說眼前生活的原則都不相信,哪有可能相信佛所說的那麼遙遠的極樂世界?一個人如果說戒律不需要持、是過時的,這樣就是認為佛的能力連三千年都看不到。如果佛連三千年都看不到,哪有可能看到十劫以前阿彌陀佛成佛的事呢?所以,我們若不肯定戒律,就是不肯定佛的能力。如此,哪有可能真正相信淨土法門?這種信心就要老實檢討。
(二)戒是八宗共同的基礎
中國佛教有八個宗派,八宗共同的基礎就是戒律。我們當然可以照根機選擇一宗專修一個法門,都能成就。但是不管選哪個法門,是參禪或者學教或修密,都必須要持戒。當然淨土法門也要持戒。因為戒定慧三學是整個佛學的內容。「戒」是「定」和「慧」的基礎,也就是禪定或者一心不亂的基礎。我們如果時常犯戒,心亂糟糟,哪有可能念一心不亂呢?所以一個人若不肯定最基層的戒律,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肯定上層的禪定與般若智慧,哪有可能真正行得到呢?
(三)至心信樂才能往生,「至心信樂」的條件是什麼?
佛在滅度之前,交代我們「以戒為師」,以戒律作我們的老師。我們若對佛所說的,有些信有些不信,就是半信半疑,這就不是「至心信樂」,根本不符合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真是大慈大悲,只要有人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想要往生去那裡,「至心信樂」,即使臨終念十句阿彌陀佛,也可以去他的世界,阿彌陀佛也會來接他。所以,我們要很注意大願裡「至心信樂」這四字所要求的條件。
什麼叫做信到「至心」?要完全肯定、完全相信,沒有一點懷疑。我們既然要至心信佛,就要相信佛的全部: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道力,乃至他所說的戒律,沒有一樣不信,沒有一樣信不過,完完全全相信佛的全部,這才是「至心」的「信」。
(四)要肯定戒律,若持不好,要慚愧,懺悔念佛
我們前面說過,持戒波羅蜜是到成佛才能圓滿。我們持戒有做不到的地方,一定要慚愧,老實承認自己不好,懺悔唸佛。一定要用尊重心,肯定戒律的必要,盡力去做到。千萬不要用輕慢心,反而說不需要持戒,這就變成譭謗正法。一旦說不需要持戒,就會使眾生很放心去犯戒,造很大的罪業,就成害眾生墮地獄、受苦報,這會造成往生很大的障礙。我們平時一定要確實檢討自己的信心,以免到臨終忽然間才恐怖,發現自己根本沒信佛。
三、三資糧的「願」和持戒的關係
(一)真正有願求生西方之人,一定會持戒
願意去西方的人,對世間種種慾望都看得很輕,都隨時準備要放下。蕅益大師說「如秤兩頭,低昂時等」。秤的一邊如果比較重、沉下去,另一邊就一定比較輕、翹起來。我們往生西方的願若很重,那麼對娑婆世界的願與慾望自然就輕。
下面舉五戒來說明「願」與持戒的關係。
有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定不像世俗人去追求要吃得好、穿得好;不會為了愛吃、貪吃而殺生;也不會為了計較、生氣而殺生。種種愛吃、貪吃的慾望,自然會放下,所以自然就會持不殺生戒。
既然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一定就不會想要追求世間的財產,也不會想要多蓋幾棟房子,多存點錢。所以一定沒必要偷盜,自然就會持不偷盜戒。我們想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放下,佈施出去才能往生?真正願意往生的人,一定連自己所有的都想要佈施出去,怎麼會去偷盜呢?所以一個真正願意往生西方的人,一定也願意遵守不偷盜戒。
一個人既然要去極樂世界,心真正放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不會想去追求世間虛假的感情和淫慾,所以一定不會邪淫,他一定會遵守不邪淫戒。
既然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需要貪求世間的財富、地位、名譽,所以沒有必要講謊話騙人,也更沒興趣去喝酒。
真正有願要往生西方的人,所有與極樂世界不相干的事,自然都沒興趣,都會放下。所以說有「願」要往生西方的人,一定會願意放下與佛戒不相應的事情,一定會願意持戒,也很願意歡喜忍耐持戒的不便和辛苦。一個人如果不願意持戒、不願意忍耐,一定就是有放不下的慾望,一定有忍不過的慾望,一定對這個世間還有很多貪求。如此,往生的「願」是否真實,就大有問題。
「願」並不是口頭說說就好,是要看心中真正想要的、真正注重的是什麼。心中真正追求、真正希望的,才是真實的「願」。如果不願意持戒,還想要做犯戒的事,往生的「願」一定不真實。譬如一個人說要往生,但是還覺得做生意如果不打妄語騙人,就不會賺錢,就不行,這就表示,他真正的願是要在娑婆世界賺更多的錢,並不是要去西方啊!所以說,若不願意持戒,往生的「願」絕對不是真的。我們真正願意往生西方的人,必然會願意照佛所教我們的去做,幫助我們增長往生的願。
(二)用「淨業三福」檢討「願」和「持戒」的關係
《觀無量壽佛經》說,想要去阿彌陀佛國土的人應當要修三種福。我們要瞭解,往生西方是世間最大的福報。自古以來,所有帝王、聖人的福報全部加起來,也沒有往生西方福報的千千萬萬分之一。所以我們要往生西方,要修三種福,往生才會順利,沒有障礙。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孝養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報恩與禮敬。《梵網經菩薩戒》說:「孝名為戒」。照這樣說起來,孝就是戒。如果不孝,就是違反戒律的精神。
中國文字很有學問,含有很深的道理。我們仔細看「孝」字,就是「老」和「子」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兒子的心和父母的心合為一體,也就是弟子和老師的心合成一體,佛弟子的孝就是與佛同心,只有一心。一心與佛同心,就是「孝」。「孝」就是「戒」。所以「戒」就是與佛同心,一心的意思,也就是真正唸佛念入佛心,與佛同一個心的意思。
現代人時常不注重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修行欠基礎、欠根本。就如同無根的樹,如同根爛掉的樹,很不容易再生長。我們如果不修「孝養」這份福報,就跟佛不同心。連做人的根本都做不好,談何說修行作佛的大事?根本就福報不夠、德行不夠。
《梵網經》說:「孝名為戒」。不盡孝道,就違反戒律。因為不禮敬、不報恩的心,就和佛的心相差很多,心地上的污染、障礙就很多,往生西方的路就很坎坷,很難走。
從下面真實故事,我們來體會孝養父母和往生的關係。一位很發心要求生西方的蓮友,她在臨終以前昏迷了好幾天,又忽然醒過來。她醒過來是為了向大家說出她的懺悔。她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很孝順,對我婆婆很好。其實我對她並不是真心,我並沒真正愛她。」說完,她就虔誠求婆婆原諒她,然後才安詳念佛笑著往生。她婆婆以及大家都很感動,也很警惕。不是真心的表面孝順,在往生前尚且會造成障礙,何況是全然不孝。所以請大家要把握時間、把握機會盡孝。
有孝順心的人,一定是心裡有禮敬、有隨順的美德,也有報恩的心。這種基本發心與佛道就相應,可以說與佛同一方向、同一路。這樣來修行比較不會自找麻煩,自己製造障礙。
「慈心不殺」就是持不殺生戒,而且是以慈悲心的動機來受持,並不是依種種自私的動機受持不殺生戒。
佛教我們修十種善良的業。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兩舌就是好像有兩個舌頭,向某甲說乙不好,又跟某乙說甲不好,說離間的話;六、不惡口,就是不可以惡語,或用粗惡的話罵人;七、不綺語,就是不說無聊、無意義的話,或者令人起壞念頭的好聽話;八、不貪心;九、不瞋,也就是不生氣;十、不邪見、不愚痴,就是見解必須要正確,不能用愚痴不明因果的心。
仔細看十善業的內容,可以說包含了五戒,而且要求心中不貪、不瞋、不邪見、不愚痴。所以說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雖然不是直接說出「戒」字,但是可以說都是持戒的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都是基本戒律的內容。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種福就是很明顯說出持戒。「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就明白說出要受持三皈依,必須遵守種種的戒律。我們是什麼角色,就要受持哪個角色的戒。我們受過什麼戒,就要好好遵守,而且威儀方面也要做好。這就是修往生西方的福。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發菩提心」就是要發出「覺悟成佛、慈悲度眾生」的大願心。發菩提心也就是決定要作佛。既然要作佛,哪有犯戒惱害眾生的道理呢?我們時常說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無形無相,是看不到的,但是由菩提心做出來的行為是看得到的,有形有相。既然發菩提心要作佛,當然表現出來的所作所為就要與菩薩戒相應。
如果做出來的行為都與菩薩戒不合,這種菩提心就很有問題。可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其實還沒有發。我們說菩提心還沒發,就好比種子還沒發芽。沒發芽的種子,並不是沒有發芽長大變成菩提樹的可能性,但是它還沒泡到水,還沒開始發動變化。雖然種子含藏有長成大樹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還沒發芽,種子和樹就差很遠。這就譬如說雖然有佛性,如果沒發菩提心,功能就會差很多。
我們對因果可能不會全然不信,但是也很不容易深信。真正深信的人,一定相信「造犯戒的因,一定不會有成佛的好結果」。所以他就不可能去造犯戒的因,他會很注意自己內心的動機,注意自己所有起心動念所種下的因。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為什麼怕造因?因為他深信因果,知道「因」若造下去,就會有果報。凡夫不深信因果,造因時不怎麼害怕,都要到果報現前,受苦才會怕。一個人如果會想:「犯戒不要緊吧!真的每一件事都要照佛說的那樣做嗎?」他如果這樣想,就不會很注意檢點自己所造的因。這種心態就是尚未深信因果。若深信因果,一定就會很用功,去修種種福報的因,不敢造損福的因。所以他能有大福報,可以順利往生西方。
「讀誦大乘」就是讀誦佛所說的大乘經典。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但是當我們讀誦佛經時,我們的心念就和佛一樣,口所說的話就是佛的話,身就是作佛的行為。所以讀經時就等於在作佛,和佛沒有兩樣,就是在修佛行。所以讀經的福報就是佛的福報,很廣大、無量無邊。我們不要小看人家捧著一本經典在那裡讀著讀著,他若讀得很專心,當下就是在作佛。
菩薩戒規定菩薩不能不用功深入大乘經典,菩薩不能浪費生命不精進自度度他。因為既然要作菩薩成佛,哪裡可以放任自己迷迷糊糊去沉淪?也放任眾生迷迷糊糊去沉淪呢?所以平時必須要讀誦大乘,好好讀誦大乘經典,充實自己,度自己;而且也要勸導別人,「勸進行者」,度眾生。菩薩戒就是教我們積極修淨業三福的第三福。反過來說,這第三福也是與菩薩戒相應的福。
《觀無量壽佛經》又說,淨業三福,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淨業」就是清淨的業,是成佛的清淨業。「正因」就是說淨業三福是成佛正確而直接的因。我們可以仔細體會:這三種福,從頭至尾都沒有離開戒。哪有唸佛想要往生西方可以隨便犯戒呢?哪有要往生西方可以不用持戒呢?願意往生作佛的人,一定會願意認真修這三種福。不願意修淨業正因,說要往生的願,怎麼會是真實的?我想這種問題不用問到佛菩薩,連小學生都知道這種願是騙人的。
四、三資糧的「行」和持戒的關係
(一)真正唸佛,一定是持戒
信願行的「行」就是唸佛。先由念佛的角度來說,真正念佛就是心念真正放在佛。這必須要放下其他一切不相應的雜念,必須要有能力克服內心所有的壞念頭,才能真正專心在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上,當然這也包括要能降伏一切犯戒的壞念頭。所以真正念佛的人心念放在佛,他一定是持戒,不可能有犯戒的心念和行為。
(二)真正持戒,心一定是佛
由持戒角度來說。戒律是佛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實際存心、講話與行為的原則,也就是佛身口意三業的規範。所以真正持戒,心一定是唸到佛;有一念「佛的身口意三業」,念「佛所有的教導和行為的原則」。所以真正持戒,也就是在念佛。念佛與持戒的心是一體的,不能分開的。對真正明白佛及戒律意義的人而言,念佛和持戒是一致的。念佛與犯戒這兩種心念是不可能同時生出來的。當下的念頭若是念佛,就不會犯戒;當下的念頭若是犯戒,一定不在念佛。如果一面犯戒、一面念佛,這種心念與佛不相應,不能叫做真正念佛。
(三)不能把「真能唸佛,心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誤解成「早晚有念佛的功課,就不照戒律不要緊」
蕅益大師說:「真能念佛,心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正唸佛的人唸到心中只有佛,當然就沒有貪心、生氣、愚痴這些犯戒的壞念頭,他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會與佛相應,這樣就是大持戒。即使沒有特別想到戒律的條文,但是他起心動念完全是佛,自然就都沒有犯戒的念頭,自自然然不可能犯戒。所以真正念佛必定會持戒。
很多人未深入體會、實行蕅益大師所說「真正念佛」的內心狀況。他以為早晚有念幾句佛,就是真念佛。所以他就發生誤會,把蕅益大師的話解釋錯了,變成:「有念就很偉大了,所以修念佛法門不必那麼麻煩去持戒,不照戒律不要緊,犯戒也不要緊。」這種想法和言論,偏差很大。
(四)「真正念佛」和「有時會念佛」程度相差很多,絕不能等同視之
真正念佛和真正持戒,是一致的,是一體的,不能分開。我們要非常注意,「真正念佛」與「有時念佛」程度上相差很多。我們一般人都只能算是「有時念佛」。因為我們有時還會生起念心、生氣、愚痴、嫉妒、憍慢種種的壞念頭,變成「念魔鬼」。我們這種程度是不能叫做真正唸佛。
譬如說我們有時念,有時還會起念心——想買哪一家出產的食物比較好吃;想買幾件漂亮的新衣服參加宴會;看百貨公司大拍賣,就想買些有的沒的回家;我們有時唸佛,有時遇到不如意的事,還會發脾氣;如果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中就會吃醋、嫉妒;或者今天打坐唸佛較久,腿很痛,就生一個念頭說「這念佛有夠艱澀,我支持不住;念佛實在很疲勞,以後不要念這麼久才是」;或者今天少吃一頓,比較餓,就想「哦!這戒律實在不是人持的,我還是趕快吃飽才好」;或者今天沒睡飽就被人叫起來,覺得很辛苦,就想「我這麼苦,你們怎麼都不關心我」。像這些心念都不是「念佛」,都與佛不相應,都是在「念煩惱」和「念魔鬼」。我們一般人都是有時念佛,有時念魔鬼。如果我們生起這些心念,無法馬上念佛降伏,就不能叫做「真正念佛」。
所以真正念佛相當不簡單。能真正念佛,程度是很高的。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是「真正念佛」的程度,都是有時念佛,有時起雜念,有時念魔鬼。除了很少數福報很大的人,可以整天念佛念不停。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要工作,要為生活奔波,有種種待人接物的活動,無法一直念佛。在我們種種活動中如果依照戒律的原則,就是有「念戒」。念戒就沒有離開佛法,沒有離開「憶佛念佛」主題。
(五)平時念佛就要念出力量,使自己持戒不犯戒
照《觀無量壽佛經》說,念戒回向西方,往生的品位也很高。如果我們生活中不照戒律,就與佛不相應,就違背「憶佛念佛」的主題。我們若是犯戒,當時心中一定生起貪、嗔、痴、慢種種的壞念頭,才會去犯戒。如果沒生起壞念頭,哪有可能會犯戒呢?
我們會犯戒,一定是內心先生起壞念頭,而且自己沒發現、沒趕快念佛、沒有能力把壞念頭降伏下來,才會使壞念頭繼續發作下去,才會進一步做出犯戒的行為。這不但是沒唸佛,甚至連自己沒念佛都沒發現,也就是說沒有用覺性來觀照,不知道自己已經生起壞念頭,沒有在念佛了。
有時,就算發現了,不過自己念佛的心力一定很小、很弱,無法降伏自己的壞念頭,才會做出犯戒的事。這就表示自己唸佛並沒有功夫,沒有控制自己的力量,可以說是沒有什麼信心與願力,也不用功。所以起壞念頭時,才會念不出佛來,不能用念佛的力量轉變自己的心,讓自己不去犯戒。
人若有力,擔這個有力,擔那個也有力;人若無力,擔這個無力,擔那個也無力。同樣的,我們的心若有力,持戒有力,念佛也有力;心若無力,持戒無力,念佛也無力。我們平時人好好的、很健康,念佛都沒有這份力量,使自己持戒不犯戒,到我們臨命終時,又老又無力又艱苦,怎能提得起念佛的力量?
念佛的力量確實很大、很不可思議。任何時候,我們如果能提得起佛號來,就會消災解厄、消除罪業;如同太陽一出來,就沒有黑暗一樣。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心,時常像三更半夜暗暗的,是不是能隨時出太陽,這就要老實檢討自己。如果我們平時每天都犯戒,內心很黑暗,都出不了太陽,臨終時更加黑暗,怎麼出得了太陽呢?
五、臨終往生的障礙
(一)下下品往生,地獄相現前,需要非常勇猛的心和忍耐力,才唸得出「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佛經》講道:往生西方分九品,犯戒的人萬一能往生,也是下下品或下中品。我們要很注意,這種人往生之前都會出現很痛苦的相,出現地獄的眾火。在出現地獄眾火的情形下,必須要有很特殊的因緣,才可能念佛往生;而且自己還要能隨順人家的勸導,聽人家的話念佛。
我們要瞭解,平時會犯戒的人個性都很彆扭、很憍慢,不愛聽別人的話,不愛聽佛的勸導,才會犯戒。這種人一生病,更加痛苦,脾氣一定更壞。此時,要降伏自己,順從人家的勸導,聽人家的話來唸佛,就難上加難。就算是那時吃到苦頭,肯念佛了,也要有辦法耐得住地獄眾火的痛苦,才念得出「阿彌陀佛」。念得出,才能轉變地獄眾火成極樂世界的清涼風。這實在需要非常勇猛的心力、非常強的忍耐,才能做到。如果平時連持戒稍微的辛苦就不能忍耐,恐怕臨時也沒有這份力量去忍耐。所以我們平時若不鍛鍊自己持戒念佛的心力,到時候一定會吃大虧。
(二)以為「五逆十惡,臨終回心,念十聲佛,就可往生,因此可以放心去犯戒」,這是很嚴重的誤解
《觀無量壽佛經》說:五逆十惡犯戒之人,臨終回心,念十句阿彌陀佛,佛也一樣會來接他往生。有人看到這段經文,沒有去體會佛的大慈大悲,沒去體會佛的偉大能力,他竟然想:「我就放心犯戒,犯得很周到也沒關係,臨時再來念佛就好。」我們要瞭解,佛是對我們很慈悲,但是如果我們要對自己這麼殘忍,恐怕會失去大好的機會。
我們要注意經文所寫,屢犯眾戒之人臨終時,地獄眾火種種恐怖相都會現前。在我當醫生的臨床經驗中,病人臨終若出現這些恐怖相,都很難以回心來念佛。即使身邊的人很用心勸他提起正念,但是他平時沒有養成正念的習慣,到時候也提不起正念。這並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沒有能力,是他一向對自己不慈悲、自己沒能力。
我們如果想犯戒,先自己秤秤看,是否能在大恐怖、大痛苦中還能拿出力量,有信心念佛。如果半夜嚇到,心能不亂而且還能堅定唸佛的人,這比較安全一些。
我看過很多人臨終的情形。有人昏迷不醒時,一直喊著「天花板都是蛇!」而我們在旁邊的人都沒有看到半條蛇,他本人卻喊得很恐怖,一直喊「天花板都是蛇」。我們要知道,我們雖然好像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但是事實上每個人生活的世界都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業相。他造了那種業,他就會看到那種相。他看得很恐怖,眼睛睜得很大就斷氣了。有殺豬的人臨終喊說:「豬要來討命!」有的甚至會發出鴨叫的聲音,變成鴨的形狀。有的人像是被人打,用手把臉遮住,一直叫「好了!好了!我不敢了。」
我們如果有機會看到臨終人的狀況,就會知道平時不能犯戒,要儘量提高警覺,不能造業。惡業一造,臨終果報現前,就非常痛苦,很難辦。所以奉勸大家不要自找麻煩。
(三)已犯戒之罪,馬上懺悔改過
如果很不幸,過去已經犯了戒,要馬上懺悔改過。我們若是真心,佛一定會來接我們,佛力會勝過業力!我們現在能醒,臨終就會醒。如果現在都不改、都不醒,就是根本不把佛看在眼裡,不理會佛的苦勸。這樣臨終,佛伸長手來接我們、來救我們,我們也不理會。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我們過去生十劫中,就是這樣才沒往生。此生千萬不要再錯過了!
往生西方的信願行與持戒的信願行是完全一致的,唸佛和持戒是一體,不能分開。所以我們不能跟著人家說「念佛不需要持戒」。我們念佛像是掃地,犯戒像是撒沙。如果一面掃地,又一面撒沙,是要掃到幾時呢?
六、往生品位
(一)觀經所講九品往生花開見佛快慢不同
由《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瞭解持戒與往生品位的關係。以前末學剛開始學習《觀無量壽佛經》時,發現一個疑問。
照九品往生的經文來講,往生以後,花開見佛的時間,最快的是上品上生,他是一往生就見佛,都不用等。最慢的當然是下品下生,必須要等十二大劫的時間,蓮花才會開。我們知道,一劫就是整個世界星球從成形到破壞成空的時間,很長很久,久到難以計算。
(二)中品上生很特殊,一往生蓮花尋開
至於中間的品位,花開的速度是照順序,都是品位高的比品位低的蓮花開得比較快。只有一個品位,沒照順序。什麼品位呢?就是中品上生。中品上生與上品上生一樣,蓮花是馬上就開。經文寫「蓮花尋開」。「尋」就是馬上的意思。照經文:上品中生的蓮花是經過一夜才會開;上品下生的蓮花要經過一日一夜才會開。但是中品上生的蓮花,竟然不需經過一日一夜就馬上開。
本來末學一直不瞭解其中的道理,聽了上道下源老法師的講解,才知道為什麼中品上生的蓮花會開得快。因為中品上生是依持戒功德回嚮往生的眾生,他的蓮花開得比較快,是因為持戒的力量。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蓮花是七日才會開。
(三)下品往生花開見佛很慢
下品上生是作惡的眾生。他雖然作惡,但是沒有譭謗佛法及方等經典,蓮花要四十九日才開。
下品中生,是平常犯戒又沒有慚愧心的眾生。他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俱至,非常痛苦,但是恰巧遇到好因緣,有善知識勸他唸佛。他臨終非常勇猛懺悔唸佛才得往生。往生之後,蓮花開的速度就由前一品的四十九日掉到六劫那麼久。這也是跟我們說,犯戒又無慚愧心,蓮花開的時間就會延遲至六劫這麼久。
下品下生,是本來造五逆十惡重罪的眾生,他臨終能回心念阿彌陀佛,佛也會接引往生。但是蓮花就要滿十二大劫才會開。
(四)結勸——持戒之人肯把心打開,心花也會快開,花開見佛也快
我們要瞭解,西方的蓮花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花。心開,花就開。我們肯持戒,就是肯定佛,也是肯定自己的覺性,肯把心打開,接受大覺世尊的教導,所以心花也會快開。
再說,戒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持戒的人,在根本下工夫,等於已經紮根,根已經長穩了,所以花當然開得快。下品中生是犯戒又無慚愧心的眾生,他臨終回心懺悔,念阿彌陀佛,也是能往生。但是平時不肯持戒,犯了戒又沒有慚愧心,就欠缺「戒」這種無上菩提的根本。等於他平常沒有好好紮根,沒有好好培養根,所以去到西方還要重新髮根、重新紮根,因此他的花要很慢才會開。而且他平時不肯好好聽佛的話,要去犯戒,就是不肯打開心門接受佛的慈悲光明。他的心若不開,花也不開;心若慢開,花也慢開,智慧也慢開。
往生之後,花開的快慢是由我們自己的心決定的。我們若一直心門不開,不接受佛的戒律,要自作聰明,不但現在運氣不開,西方的蓮花也不開。我們如果現在就決定打開心門,好好接受佛的戒律,當然現在心就開。現在心開歡喜,運氣也會開,以後蓮花也會馬上就開。一生老老實實持戒的呆漢,用持戒的功德回向西方,馬上就花開見佛,非常自在。老實持戒的呆漢有大智慧。如果不老實而常犯戒的人就是萬一能去西方,也要慢慢等,等上六劫、十二劫,花才會開。所以說,犯戒闖紅燈,絕對不會更快,花開反而更慢。如果說犯戒闖紅燈會更快,那是下地獄比較快吧!
印光大師: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佛與眾生,心行受用絕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則背塵合覺,眾生則背覺合塵。佛性雖同,而迷悟迥異。故致苦樂升沉,天淵懸殊也。若能詳察三因佛性之義,則無疑不破,無人不欲修習矣。
三因者,正因了因緣因也。正因佛性,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諸佛所證真常之法身。此則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眾生徹底迷背,諸佛究竟圓證。迷證雖異,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發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識,或由經教,得聞正因佛性之義,而得了悟。知由一念無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塵境界,當體本空,認為實有,以致起貪瞋痴,造殺盜淫。由惑造業,因業受苦。反令正因佛性,為起惑造業受苦之本。從茲了悟,遂欲反妄歸真,冀複本性也。三緣因佛性,緣即助緣。既得了悟,即須修習種種善法,以期消除惑業,增長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親證而後已。
請以喻明。正因佛性,如礦中金,如木中火,如鏡中光,如谷中芽。雖複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則金火光芽,永無發生之日。是知雖有正因,若無緣了,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脫。眾生由不了悟,不肯修習善法,以致長劫輪迴生死,莫之能出。如來於是廣設方便,隨機啟迪。冀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
法門雖多,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故如來於梵網經,為眾生保證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
使眾生不具佛性,縱令修習種種善法,亦無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磚不具光,砂不具芽。縱令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一一經於累劫,亦無金火光芽等發生之事。若知此義,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煩惱生死。獨讓諸佛,及三乘聖人,受其真常之樂,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
然約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約信願唸佛求生淨土之特別法門,則即於現生,悉得了脫。果具真信切願,萬中決不漏一。末世眾生,唯此一法,堪為恃怙。以故法運愈晚,此法愈當機,善知識提倡愈切。而真實修持,得遂往生之證驗,時或見之。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四》:「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蹟兼佛性發隱」
不持戒的念佛人不是真念佛人
文:大安法師
中國大陸淨土宗的傳承是專一持名,不必再帶觀想。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以無余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
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他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靜,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阿彌陀經》,就是念佛。第三次見的時候,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把他為什麼念《阿彌陀經》的原因,及見到琉璃地等寫出來,夾在《阿彌陀經》經本里,他走了,是後人在他往生之後看到的。
這就証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觀想念佛在里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觀想佛,先從水觀,再轉為冰觀,冰再轉為琉璃,他沒有作這個程序,直接就見了琉璃地。《觀經》講琉璃地現前,決定往生;因為琉璃地是西方淨土真正的依報莊嚴。所以這一點,我們對持名一法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要以為持名好像不夠,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薩在因地當中,建立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我們淨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懷非常如實地傳下來,而且是以身作則,這就是持名。
第三個傳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淨土宗祖師在這樣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門教下融合的一點,還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門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會由于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嚴守戒律。
慧遠大師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門的行人,一般比較灑脫一點,不一定注意到行為的威儀啊!細節,但慧遠大師不一樣;他一方面有般若的灑脫,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為上真的是非常嚴謹。由于慧遠大師的因緣,十誦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遠大師的敦促請求下完成的。十誦律出來後,他就真修實幹,他過午不食那是非常嚴格的;到臨終的時候,他示現生病,有人請他喝點米湯,他不答應,因為過了中午;就說搞一點蜂蜜調水,給他吃;因為非是漿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准,讓律師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許?因為律藏卷很多啊!還沒有找出來,慧遠大師就往生了,說明慧遠大師對細節都是注重的。
善導大師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幾個細節,他的眼睛從來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單獨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說閒話;他單獨走,還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師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會慚愧的無地自容啊!我們走路可能還恰好相反,要幾個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松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一般禪宗比較興旺的時候,比較灑脫一點,對戒律比較松馳。蓮池大師重新恢複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缽啊!從蓮池大師開始。然後對比丘戒、對菩薩戒、對沙彌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還有蕅益大師。蕅益大師他對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歲的時候主要是禪法,徑山坐禪,開悟。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深入律藏,三次閱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他看到禪宗的弊端,不在于所謂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沒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沒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來匡正那個時候的狂禪,空腹高心的狂禪。
蕅益大師就自己一邊學,一邊帶一批人學;但是從那個時候我們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學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隨眾十來個人,有時候六、七個人,最後剩下了二、三個人。蕅益大師後來就說:“庶幾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學戒律的就是二、三個,甚至二、三個人還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覺得戒律太難弘揚了。在五十歲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時說:“我早年有一個大的志向,就想恢複佛世的芳規,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為戒律講,無論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還在這個世間。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後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說現在我不再是那個志向了,我現在是念念求生淨土。現在講點法無非給眾生種一點圓頓的種子而已,不再像年輕時候,年輕時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眾生一網度盡的這個願望現在沒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以後再說了。可見戒律很難弘揚,但是蕅益大師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揚。對持戒和念佛的關系,蕅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師,說是自己行在梵網,志在西方;印光大師對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視,我們看到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目前有些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末法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這些觀點,本來原來還吃素,一聽這個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沒有關系,也照樣往生呢!這些都是很偏頗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生命。我們作為佛弟子怎麼不持戒呢?我們的態度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萬一持不到,要生慚愧心、懺悔心,是這樣的態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為上總能做得到吧!先不談你的念頭嘛!念頭以後再說,你行為上先做到,必須要有這種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重視的這個家風傳承下來。
釋迦牟尼佛在淨業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也要我們持戒。那就是進行一個精進克期取証的念佛,《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出一個前提:要齋戒清淨嘛!齋戒清淨,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現在我們為什麼晝夜念佛,包括十天百萬佛號,我們要受八關齋戒,這都不是我們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經典來說的;
經典要我們齋戒清淨嘛!我們要奉行八關齋戒,我們就受,是這樣的一個來源。所以不是說戒律就可以放任了,這一放任呢,我們種種的煩惱都現前,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信願,甚至影響到我們整個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問的,你去預測一些不相幹的、災難性的東西,實際上戒律里面是不許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會做這個事情;但你不持戒,你這樣做,顯異惑眾,你就破壞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麼看佛教?你們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這跟戒律是有有關系的。這是持戒問題。
佛教在這個世間能否存在,存在的時間有多長,完全取決於戒律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這種三無漏學,戒又叫毗尼,波羅提木叉——就是針對我們的煩惱、習氣所建立的戒律的條文。
最基本的就是五戒:殺、盜、淫、妄、酒。
不殺生是培植我們仁愛心,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由戒就能生定,由定就能開慧,他是有這個次第。
就好象三層樓,你的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智慧是第三層樓。
你不可能沒有第一層樓就想要第三層樓,也就說你一個戒行不行的人,他也不可能有禪定,更不可能有智慧,所以凈業行人是要勤修戒定慧的。戒定慧就體現在我們的凈業三福裡面的。
有的觀點說我們這個末法的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於是他就不持(戒)。反正有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對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救,那麼我不持戒他當然也能救我了,這是一種觀點。
還有一種觀點,一個念佛行人不持戒,不修戒定慧不行,如果他沒有持戒,不清凈,禪定沒有,他就不能往生了。
這兩種觀點,都是走到極端啊,都是不正確的。
第一就是凈業行人雖然是仰靠佛力,這種他力去念佛去帶業往生,但是他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持戒。雖然持不清凈,但是他要儘自己水平去持,至少在粗的戒律方面他是能持的。那麼尤其是佛教徒你不持戒就沒有佛教徒的資格,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他不持戒就是敗壞佛教的形象。
佛教在這個世間能否存在,存在的時間有多長,完全取決於戒律。所以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持戒。
但是我們也看到靠持戒的功夫是很難往生的,這就要靠阿彌陀佛了,持戒的功夫能夠決定我往生的品位啊!我持戒持得好一點,我往生的品位高一點。
但是就往生這一點來看,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令我們往生的。所以,這要解決一個這樣的關係。
另外一方面,非得要有持戒清凈,要有禪定的功夫,他就不了解這種凈土法門圓超一切法門的特點。
因為凈土法門他的往生不是靠自己的功夫,他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力量。
那麼這個願的力量這就是要我們感通了,我們信願持名感通上的這種力量。雖然我持戒不清凈,雖然就沒有一點禪定的功夫,但也可以往生啊。所以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一個知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要把它搞混。
定弘法師: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這個戒律充分的認識、重視,不至於產生偏見,甚至可能會毀謗,說不用持戒了,那你跟佛唱的是反調。佛在臨終的時候,就是臨滅度的時候,古人講「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佛一生都是講善言,那講到最後的話一定是最善的。最後講什麼?佛滅度之後大家以戒為師。你說戒律不重要,那你是跟佛唱反調。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以用自己的知見,任意的去造這些口業。自己也是過去不懂,難免有意無意可能也會造這些口業。哪怕是你無心說,但是你可能引發對方忽視戒律了,你的業都很重。在此地定弘要特別的跟大家分享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答比丘戒五問》裡面一小段話,就講持戒跟念佛的關係。因為我們淨宗很多同修都跟我反映,說我們聽老和尚的法,老和尚就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讓搞什麼學戒的,好好念佛就行了,戒都在裡頭。這就是似是而非的言論,也是錯解我們老和尚講經的真實義。所以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來,我們這第一堂課專門是講學戒、持戒的重要性、意義,然後大家才能夠有心去認真學五戒,否則的話大家輕忽的心,學了白學。
蕅益大師在這裡有一個問答,問的正好都是我們很多淨宗同修可能存在的這些偏執,但是他問的就比我們問的要更加的深刻,我們還問不出來蕅益大師這個問話。蕅益大師怎麼問的?設問「念佛一門,廣大簡易,一心念佛,自然止惡防非。律相浩繁,已非簡易,果極聲聞,又非廣大,不若專弘淨土之妙也」。你看問得多好,這要是沒有精通淨土和戒學的要義,還真的答不上來。他怎麼問?念佛這一門廣大簡易,廣大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中根、下根念佛都行,都能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多簡易,就四個字誰不會念,這個法最容易修。一心念佛就自然防非止惡了,還用持戒嗎?你這一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然你也不會做惡事,那麼戒律也自然就持好了,幹嘛還要花這麼多心思去學戒?至於戒律方面,律相浩繁,戒律的戒相,確實每一條戒都是有開遮持犯,佛為什麼制這個戒有他的緣起,有他制定這個戒的意義(制意)。還有犯緣,像犯殺生的,要具足多少條件才算犯殺生,裡頭有犯輕的、犯重的,重的罪要怎麼懺悔,輕的罪又怎麼懺悔,這罪裡頭有上品、中品、下品,還有方便罪,方便罪裡面又有遠方便、次方便、近方便,這麼多的這些名相,什麼時候該開,什麼時候該持等等,太繁瑣了。就是五戒,殺盜淫妄酒,這五戒裡頭律相都很多,這不是簡易的法門。所以有同修說,很多人是談戒色變,不是談虎色變,談戒色變,一看學戒太複雜了,太難了,心就產生一種厭煩心。更何況他這裡講果及聲聞,你學戒所證的果位,頂多就是聲聞果,得阿羅漢就了不起了。比丘戒持到最後你能證阿羅漢,阿羅漢是小果,那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一生補處,就不退成佛。這個戒律你看又不簡易,得的果位又小,又不是很廣大,不如專修專弘淨土之妙也。你看問得多好,一般人我們都是這麼一個觀念。
你看蕅益大師怎麼回答,「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淨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而專精律學。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現在紹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張,取笑識者」。這段話,特別的欣賞,蕅益大師真的是針針見血、字字珠璣,把這個偏邪的見解駁斥得體無完膚。問這個話的人都是覺得持戒和念佛是兩門,所以不要持戒我們就專修念佛就好了。蕅益大師開門見山說,「持戒念佛,本是一門」,不是兩門,你幹嘛要一分為二?換句話說,真念佛人就是真持戒人,真持戒人必定是真念佛人。「淨戒為因,淨土為果」,剛才我們也講到這個了,這因果不能錯。如果你以為我持名念佛是直徑、捷徑,這個大家都很知道了,聽我們師父上人講《淨土大經解》,這個道理大家都很懂。念佛是直截了當,不走彎路的,直取無上菩提,念佛成佛,這個道理也不容多說。
可是你不要以為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徑路,學戒律那是走彎路,這個你是自己分別,這是門戶之見。如果有這種念頭,這本身就違反了佛的顧命誠言,顧命誠言就是佛的遺訓、佛的遺言。他的遺言是什麼?阿難請問佛滅度後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佛告訴我們「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尊重到什麼程度?「如闇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就是什麼?如一個眼睛瞎了的人,已雙眼復明了,那種珍重的心希求得到光明;就像貧窮的人得到寶藏;像一個重病的人得到了康復,像這樣的一種尊敬;像一個囚犯,被判無期徒刑的人,突然有一天被釋放,那種歡喜。如貧得寶,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流浪遠方的人回頭了,能回到家鄉,對戒律要有這樣尊重的心,這是佛的顧命誠言。
如果我們違反了佛的這種遺命,你本身就不孝不敬,不是真佛子,你怎麼能稱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跟佛一體,你現在跟佛對立了,你怎麼能有念佛三昧?所以「多纏障垢,淨土豈生」,纏是煩惱,這種人一定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業障、很多的垢穢,垢穢比喻身口的惡業,那怎麼能往生西方!所以我們念佛人要比任何其他的人,學其他法門的人都要重視持戒,就是因為蕅祖說的,「淨戒為因,淨土為果」。你不是真想生淨土嗎?你持淨戒,持戒念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持戒就是都攝六根,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部攝起來,收攝起來。用什麼收攝?用戒法來收攝,不造作惡業了,這就是都攝六根,你就淨念相繼,就有保障,淨念就是阿彌陀佛,你就能念佛三昧了。
所以說戒律很複雜、很麻煩,有人說到持戒,這個好像被綁了手腳似的,就不要受戒,受戒很不自在。說這個話也是似是而非,難道不受戒就得自在了嗎?他是得自在,得什麼自在?自在造惡業,想造就造,沒有戒法。問題是你想造就造,那個果報不得了,造的時候痛快,果報現前的時候那個苦是永劫的,難出。有的人認為持戒的人很執著,可能以前的人有聽定弘講課,都感覺到定弘講課比較活潑,怎麼好像今天講戒律都那麼嚴肅,愈學愈執著了,感覺到學戒律的人都很執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沒錯,我們是凡夫,學戒一開始肯定是有執著的,因為本身執著沒放,放下了就成阿羅漢了。你沒放下執著,你沒有成阿羅漢,那你肯定有執著,就看你執著什麼了。我寧願執著戒律,好過執著惡業,你不是執著善法你就執著惡法了,執著善法你能得善報,執著惡法得惡報。你說我不執著,你本身也執著,你執著那個不執著。你說我持戒執著,我說你不持戒,執著那個不持戒,那你比我更糟!我執著持戒還不至於下惡道,你執著不持戒你必定下惡道,因為大家都沒放下執著。所以就像孔子講,要擇善固執,你既然有執著,你得選擇,選擇要用善,不能夠選擇惡的執著,所以我們好好的持戒。
戒就像海一樣,這個律相是很多,我們慢慢的學,捉住精神就行,所以這不能說不廣大,戒如海無涯。而且戒律能夠保任解脫,就是保證我們得到解脫,我們念佛也能保證我們往生,這不是很簡易的事情嗎?你說有什麼法門能夠保證你,給你那麼肯定?你說你念佛,你能不能保證自己能往生?我告訴你,你要能夠嚴持戒律,你念佛就保證往生。所以一心念佛的人一定是心心念念防非止惡,所以他必定要專精律學。他不知道自己有犯沒犯、犯輕犯重,心裡面就不安,這一心念佛的人他就有這樣的一種慚愧心。反過來專精戒律的人,念佛也決定往生。因為他喜歡清淨,身口意清淨,那最清淨的地方是什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希望到那裡,他肯定一心念佛。這個持戒念佛人,現在紹隆僧寶,他出家就是比丘僧,紹隆僧寶;在家的也能夠紹隆正法,光大正法,臨終得上品上生。這個法門的殊勝微妙,還有哪個法門能夠超過這個?所以持戒念佛就是一個大事因緣,不是兩樁事,大家不要去分別。乖張就是違背佛的這個教義,說念佛就不用持戒,取笑有識之士而已。
恭錄自《五戒表解》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4/4/19 台灣高雄六和淨宗學會
定弘法師:戒和善的區別
我們再用簡單的幾句話總結一下學戒重要性,終南山道宣律祖的一部著作叫《羯磨疏》,這是他老人家三大部之一,是註解比丘《隨機羯磨》的,也可以說是戒律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個《羯磨疏》裡頭就講,「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戒律它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警策我們、覺悟我們,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來都墮在妄想迷惑當中,在迷惑裡頭就會造業,造業就會受果報,所以惑業苦無量劫就是這樣輪轉。不動則已,動都是造生死業,跟妄想分別執著纏在一起不能夠解脫,不能夠返本還源。什麼是本,什麼是源?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自性,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才會造業,所以才會生死輪轉。大聖就是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樹立戒法,用意何在?就是為了警策我們不要隨便動這一念妄心,從身口的造作開始防護,然後最重要的是防護我們那顆心,不要隨妄想分別執著而去,這會淪落生死,應該守住自性,這是佛制戒的用意。
所以戒跟一般世間講的善就不一樣,世間的善法,譬如說有人行善是為了得到好報,這種心實際上都是向外攀緣的心。他行善固然會有好的果報,可是他未必能夠解脫自己內心中的煩惱束縛,更沒有辦法從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回歸自性。戒就不一樣了,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解脫內心的煩惱,解脫生死,回歸自性,所以功德就遠非世間善法可以比擬的。更重要的,在道宣律祖的《羯磨疏》裡面就講,戒跟善有什麼區別?戒它有兩個含義,一個叫做「有本期誓」,本就是根本的本,有根本,期就是期許、期望,誓就是發誓。戒律它是本來受戒的時候,這個就是本,在受戒的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有一種約期,有一種期許,有發誓,所以叫有本期誓。發誓什麼?譬如說你受五戒,我要盡形壽不殺生,這是你在受戒的當下所期許、所發誓的。這個誓願一生起來,你得到了不殺生的這條戒體。
底下第二個意思,「遍該生境」,遍是普遍,該就是包含、該攝,就是普遍的含攝、收攝所有眾生的境界,這叫遍該生境。這是宋朝靈芝律祖在解釋道宣律祖的《羯磨疏》,這個著作叫《濟緣記》(《濟緣記》是解釋《羯磨疏》的,是南山三大部之一)。他這裡講出戒的兩層含義,有本期誓,遍該生境,這兩個意義一般世間善法是沒有的。遍該生境就是它所緣念、所面對的境界是十法界,乃至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無情的境界。如果一個人沒有受戒他的心就不會那樣的廣大,可能有一天他看到一條狗癱瘓在路上呻吟,就起了一念慈悲心來救助牠,這是個善。可是這個善,第一不可能是盡形壽,是不是他每天見到這個狗都起這種善心?第二個他可能不是遍該生境,不是對十方法界所有的境界。或許他回到家裡看到那個螞蟻這麼多,真討厭,就抬腳把牠踩死了,因為他沒有戒法的收攝,所以他的心既不廣大也不周遍,也不長遠。當時對著那隻狗生起的只是一念善心,固然是有善報,可是他跟持戒的人那個功德比起來,那是天淵之別。一個持戒的人是在所有眾生境界上,盡形壽我都不殺生,所以他未來得到的果報是清淨的,是圓滿的。這個就是戒和善的不同,所以戒最後目標果報是涅槃,出三界成佛道。所以佛是希望我們好好的持戒,戒必定包含著善,但是善不一定有戒,這裡簡單的介紹戒、善的區別。
摘自《五戒表解》 定弘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4/4/19
信願法師:念佛功德多少於持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功德?
問:念佛功德多少於持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功德?
答: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經說:持戒證小果,始到初地。准《彌陀經》若一日七日,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即是八地以上菩薩。所以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故知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
又准經中說:如今不是持戒時,是念佛時。何以得知?准《像法決疑經》說:本師滅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自從佛入涅盤以來,准釋迦碑文,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入末法來二百余年,故知是念佛時,不是持戒時。縱有持戒者,准戒經文,即得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無證得阿羅漢果,縱得生天,不出三界。就持戒人中,萬個無一具戒者,何以故?為戒細人粗,數多難持,若望念佛,數少易行,得多功德。
第二十五個問答,是《念佛鏡》的作者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以念佛和持戒做一個較量,當然結論仍然是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然後下面再說明這樣的道理,持戒與念佛這兩種修行,通於大乘一切宗派的修持。
中國大乘八大宗派,有兩個宗派是通於一切宗派的修持,這兩大宗派就是律宗與淨土宗。律宗當然是以持戒做最主要的修行,無論修八萬四千法門的哪一個法門都一定要持戒,凡是佛弟子,無論修學任何教法,都要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一切宗派修行最穩當的,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因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各宗各派修學佛法的歸宿。當然有的人不一定是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不管是發願求生哪一個淨土世界,無不念某一個淨土世界的教主聖號。譬如修學藥師法門的行者,一心求生東方淨琉璃世界,當然必須稱念藥師佛的聖號;要往生兜率內院淨土世界,當然必須稱念彌勒菩薩的聖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
就難行道與易行道而言,念佛是易行道,持戒是難行道。因為要持戒持到清淨,三業身、口、意清淨,伏斷見思二惑而出離生死,對根性下劣的凡夫而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念佛是無論上中下根的眾生,只要有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稱念就能往生西方。所以以眾生的起行而言,要解脫生死念佛是容易,持戒是困難。所以龍樹菩薩才會將世尊一代時教,判為難行道與易行道。
八萬四千教法是難行道,念佛的教法是易行道,所以以念佛和持戒做一功德較量,就眾生能夠解脫生死而言,確實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道理要說的圓融,才不會造成大家的誤解,如果一個不是真心念佛的人,口念心不行,或者是念佛並不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求人天福報,不能相應阿彌陀佛的本願,雖行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對而言,一個持戒非常精嚴的人,透過戒律的持守修持,使他身、口、意三業清淨,能夠持戒了脫生死。這樣持戒與念佛來較量,持戒功德就多於念佛功德百千萬倍。
所以念佛也好、持戒也好,修任何佛陀所說的教法都好,只要能夠使我們這樣的凡夫眾生當生解脫生死,對我們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就是最殊勝的法門。對大部分的下劣凡夫而言,要持戒到了斷生死實在是不容易,但是也許有人做到了,根性猛利的人能夠持戒精嚴。所以我們來探討第二十五個問答,了解善道與道鏡這兩位大師,透過念佛與持戒做一個功德較量,當然就是要彰顯念佛的殊勝功德,勸勉淨業行者一心念佛。
「念佛功德,多少於持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功德?」
二百五十戒又稱具足戒,就是佛制比丘所必須遵守的戒律。比丘受具足戒,戒條總共有兩百五十條,所以稱為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是比丘尼具足戒的大數,各律典對比丘尼戒條的數目不一。《四分律》列有比丘尼戒條的數目是三百四十八條戒,《十誦比丘尼戒本》說比丘尼的具足戒有三百五十條戒,多了兩條。其它的律典凡是記載比丘尼具足戒的戒條數目,也不會超過五百條戒。
可是古今大德,凡是說到比丘的具足戒,當然一定說兩百五十條戒,凡是說到比丘尼的具足戒,大多數也說五百條戒,事實上比丘尼的具足戒並沒有五百條戒。以《四分律》所記載三百四十八條戒,因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具足戒還要微細,戒條比較多,所以以兩倍來計算。比丘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以兩倍計算就是五百條戒,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行者,對持戒也應該有正確的態度。阿彌陀佛的本願雖然慈悲平等,對持戒念佛與破戒念佛的人絕對救度,但是千萬不要有邪知邪見,認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對持戒念佛的人、破戒念佛的人平等慈悲救度,所以我念佛就好,我不必持戒。甚至我已經受在家菩薩戒了,應該捨戒,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知見對不對?不對!為什麼說不對?很簡單的道理,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修諸六度萬行,點點滴滴的功德所成就,所以佛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有持戒的功德。
一個真實信受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對持戒與破戒在心中正確的觀念,是要持戒念佛而不是破戒念佛。因為持戒念佛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破戒念佛與阿彌陀佛本願不相應。《無量壽經》說出法藏菩薩的六度萬行,有一段這樣的經文: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這段經文在說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不要做國王了,棄國捐王,捨棄國王的帝位,絕去財色,對財與色放下,自行六波羅蜜。棄國捐王行作沙門的法藏比丘,修持六度波羅蜜,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法藏菩薩不但自行六度波羅蜜,而且以六度波羅蜜教化眾生修行,所以《無量壽經》才會說,法藏比丘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既然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有法藏比丘持戒的功德圓滿成就,那當然是持戒念佛和佛號本願相應,破戒念佛和佛號本願不相應。所以學習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本願行者,知見觀念是非常的重要。雖然第十八願是法藏菩薩以名號要廣度眾生,不可以說我只念南無阿彌陀佛,我不必持戒,所以我念佛人吃葷也不要緊,犯戒也不要緊,這樣對不對?這樣不對!
三世諸佛如來通規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將來諸位菩薩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在清淨的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妙音菩薩,到他方世界行普賢十大願行,以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願,還相回向願自行化他,修行成就妙音如來。你將來成就妙音如來,當你在教導眾生修行,你也會教導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也會教導眾生要守戒。你成就妙音如來,你也會像釋迦牟尼佛,制定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因為戒律通於三世諸佛如來教法,就是如此。所以我們若持戒越精嚴,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越與法藏菩薩發願的願心相契相應。
道理說更深入,也不要因為師父這樣開示你就又再誤解,那這樣我持戒若不精嚴,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你只要深信本願,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縱然你破戒犯齋,你做好往生三法信、願、行,當然相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仰靠他力,雖然充滿煩惱,戒律也不能持守清淨,仍然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凡夫可以仗佛願力,念佛進入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這樣的念佛思想是善導大師教導我們的,因為第十八願的因願文,確實是唯有念佛一行,不是說念佛以外,還要持戒精嚴才能往生,那這樣念佛會形成難行道。因為持戒要清淨了辦生死,對中下根性的眾生而言,確實不容易做到。所以念佛人對持戒有了這樣的認知,那我們一心深信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越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才會越想要斷惡修善,越想要持好戒律,這才是正確的觀念。越體會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心,越體會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越深入了解淨土教法,會越想要持戒,還是越想要破戒?當然是持戒!
持戒念佛、破戒念佛,阿彌陀佛都慈悲平等救度,但是持戒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內心欣慰歡喜。破戒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雖然不放棄同樣救度,但是阿彌陀佛的內心傷心難過。猶如子女聽話乖巧,父母非常的欣慰,子女縱然忤逆父母,父母同樣是愛心呵護,可是父母的內心難過,對不對?當然!所以師父經常說念佛人最基本的修行,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吃素。因為吃葷會和眾生結惡緣,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慈悲憐愍要救度的對象。你所吃的豬肉,這只豬就是阿彌陀佛慈悲發願要救度的眾生,你怎麼忍心吃眾生肉?阿彌陀佛慈悲急急要救度的眾生,你竟然忍心吃牠,這樣和阿彌陀佛的願心是相應或相背?相背!
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經過持戒修行滿足佛號的功德,那你好好持戒一心念佛,當然和阿彌陀佛的因行相應,當然會和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當然會和阿彌陀佛的果號相應,這是正確的道理。如果依靠本願認為阿彌陀佛對持戒不精嚴的人、破戒犯齋的人、吃魚吃肉的人,都大悲不棄的救度,所以我何必一定要吃素,我吃葷就好了;我何必持戒,我也可以犯戒,我何必受戒律的束縛,這也不能造,那也不能造,這樣對不對?不對!
世尊在經上勉勵佛弟子,持戒修行的開示很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道,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坐金剛座,成正覺道。然出家者持戒最難,能持戒者是真出家。」
這段經文大要師父說明一下大家才容易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成佛的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在二百萬劫之中不會墮落惡趣,常生在善處受殊勝妙樂。所以一日一夜出家持戒,就能得到這麼大的福報,所以為什麼師父要舉辦八關齋戒?就是讓諸位在家菩薩,能夠在一日一夜,好好以在家身出家修行一天。功德就這麼大,而且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因為一日一夜出家,持守淨戒的功德容易得遇諸佛。受諸佛授記成佛,坐金剛座成正覺道,就是將來成佛。
下面這幾句話才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要說的重點:
「然出家者持戒最難,能持戒者,是真出家。」
所以出家持戒是非常不容易,因此就持戒和念佛做一比較,確實持戒是難行道,念佛是易行道。所以阿彌陀佛非常的慈悲,五劫的思惟選取用名號的方法,作為救度眾生的本願,因為念佛是十方眾生無論什麼根性的人都容易做到。阿彌陀佛若是選擇持戒作為救度眾生的本願,那十方的眾生,尤其是中下根性的眾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之少,因為十方中下根性的眾生,要持戒精嚴往生西方是不容易的。
所以阿彌陀佛的慈悲,可以從第十八願徹底看出,也就是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這一種凡夫眾生,持戒無力,沒有了辦生死的力量,所以不是以持戒作為救度眾生的本願,是以念佛作為救度眾生的本願。阿彌陀佛對我們實在太悲愍了,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體會到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你會越認真持戒,還是故意破戒?我相信正知正見的人會越真認真持戒!阿彌陀佛憐愍我這一種持戒無力斷惑證真的人,所以用念佛救度我,我更要持守佛陀的戒律,讓阿彌陀佛用名號救度我的本意能夠成就,這樣你的心和阿彌陀佛發願的心才會相應。
所以正知正見非常的重要,不要認為我是阿彌陀佛慈悲憐愍要救度的凡夫眾生,我原本就無法做好戒律的持守,所以我破戒也不要緊,吃肉也不要緊,犯戒也不要緊,破齋也不要緊,到後來就是沒有往生也不要緊,就再繼續六度輪回也不要緊。
《華嚴經》的經文說: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 一切如來所贊歎
戒律是無上菩提之根本,猶如蓋一棟大樓的地基,地基若是打不穩,縱然蓋好一棟大樓,只要稍為一地震,這棟大樓有可能因為地基不穩而容易頃倒。學佛修行也是如此,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行者也是如此,所有的戒律都不離開四條根本大戒,也就是性戒殺、盜、淫、妄,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不管守小乘戒或大乘戒,不管有受戒或沒有受戒的佛弟子,都絕對不可以造作殺、盜、淫、妄。殺是殺生、盜是偷盜、淫是邪淫、妄是妄語,念佛人可以殺生嗎?不可以!你所殺的眾生就是阿彌陀佛慈悲憐愍要救度的對象。念佛人可以偷盜嗎?別人的東西你可以拿來嗎?當然不可以!念佛人可以邪*YIN嗎?當然不可以,世俗人一個遵守人倫道德的人,都不可以有婚外情了,念佛修行的人怎麼可以邪淫!念佛人可以說謊話嗎?當然不可以!
所以殺、盜、淫、妄,有守戒沒有守戒,有持戒沒有持戒,有念佛沒有念佛,有學佛沒有學佛,都不可以造作。哪一個國家的法令允准人民百姓可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無論回教國家、基督教國家,所有全世界的國家,沒有法令能夠允准人民去造作殺、盜、淫、妄,所以殺、盜、淫、妄是通於一切世出世法。我們念佛人若將殺、盜、淫、妄的戒律持守好了,當然你就是持戒。不可以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犯戒了阿彌陀佛也會接引我,所以我殺生不要緊,不可以這樣想,這樣是邪知邪見,持戒的人是一切如來所贊歎。諸位菩薩,你持戒阿彌陀佛贊歎你,阿彌陀佛看你念佛在破戒了,內心就歎息。阿彌陀佛若是看見你念佛持戒,阿彌陀佛內心就非常的歡喜。諸位菩薩,同樣是念阿彌陀佛,你要讓阿彌陀佛內心歡喜,還是要讓阿彌陀佛內心感歎?當然是歡喜!
所以念佛人要將基本的戒律做好,你無法做好在家菩薩戒,你至少要做好在家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在家人持守,一日一夜的時間非常的短,總是可以做好。你沒有時間,沒有因緣持守八關齋戒,連一日一夜這麼短暫的時間你因緣都不會具足,那你至少要做好五戒。其實你有去受五戒,和沒有去受五戒,差別是只在於最後一條,不飲酒的戒律而已。你沒有去持守五戒,你能夠殺生嗎?不可以!可以偷盜嗎?不可以!可以邪*YIN嗎?不可以!可以說妄語嗎?不可以!說起來只是差一條不飲酒的戒律而已。但是一個去戒場受五戒的人,他回來多少心理都會因為已經到戒場受五戒了,所以一定要將五戒做好,至少有去受五戒的人內心會比較有守戒的觀念。如果沒有去受五戒的人,心中難免會這樣想:我又沒有受五戒,我何必要持五戒?所以觀念一定要正確
《梵網經》說: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梵網經》是戒經,《梵網經》這段經文說,眾生若持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等於就進入佛位了。不是說已經成佛了,是已經在佛的階位了,形同在佛的階位,和佛成佛的階位是同樣,這樣的人就是真正諸佛子。在大乘經典我們可以經常看,佛陀在稱呼眾生直接稱呼佛子。你我都是佛子,如果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子,當然就要好好守戒。
《雜阿含經》雲:
「持戒者福大,不持戒者福少。」
諸位菩薩,你我同樣念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持戒精嚴,有的人不肯持戒,你會發覺,若好好持守戒律的人福報比較大,而且將來臨終容易善終。所以師父舉辦八關齋戒,師父的用心良苦,我希望大家好好聞法,對阿彌陀佛本願信受都是滿分。大家都一心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得到無上大利。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的無上大利,在現生能夠平安順遂、消災免難、福樂康寧。在平生能夠一切如願,甚至在臨終無病而終,因為同樣信受阿彌陀佛本願念佛的行者,有的人身體健康,有的人身體多病,有的人福報很大,有的人福報很小,有的人人生平坦,有的人人生坎坷,有的人臨終善終,有的人臨終不得善終。同樣能夠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有的人在臨終很快活死,有的人在臨終很痛苦死。師父要請問大家,你們一定要在心中老實回答我,不可以騙師父知不知道,因為騙師父是有罪的。同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在平生你希望平安順遂,還是非常坎坷?當然是希望平安順遂!
你持戒的福報比較大,當然會比較平安順遂,這是一定的道理。同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你希望身體健康還是身體多病?當然是身體健康,什麼人願意常常生病?同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你希望臨終好死或歹死?當然是希望好死!這樣要持戒嗎?要!不是說一定要持戒念佛才會往生,但是一個持戒精嚴的人,臨終善終會帶給人對念佛很大的信心與肯定對不對?我們同樣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如果好好持戒,那福報大臨終很自在,或許三天之前阿彌陀佛就現前為你授記:佛子某某人,我乘本願力,三天後的早上八點,來迎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阿彌陀佛現前這樣為你授記,你會歡喜嗎?你一定會很歡喜!第一件應該要做的事情,你趕緊要打電話通知師父一聲知不知道?三天後我一定所有本願山的法師和助念團的團員,大家全體總動員,三天後的早上八點要往生,七點就一定到你家,大家為你念佛。看你的身體很健康面色很紅光,奇怪,真的可能一小時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一分一秒經過了,看手表已經是七點五十分了,看你不像是要死的樣子,真的會八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大家又繼續為你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手表七點五十九分五十八秒、五十九秒、六十秒,時鐘正好敲八下,當!當!當!你非常自在雙手合掌,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念出來時鐘敲了八下,那時候你准時八點讓阿彌陀佛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百分之一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將你一生修行的點點滴滴,寫起來成為往生的傳記,度眾生最有效果。大家看見你這位菩薩這麼自在,三天前就知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你一生好好念佛持戒的修持,絕對報以二十萬分的肯定。大家就會像你這樣認真念佛持戒,因為你認真念佛持戒,這麼自在往生,我如果像你這樣認真念佛持戒,也會很自在的往生。這樣是不是能夠度千千萬萬的眾生,對不對?對!
念南無阿彌陀佛與持戒,如果對解脫生死而言,當然念佛會比較容易。那第二十四個問答,我們要探討的道理還很多,但是時間不大夠用,所以要結束之前師父要來說一個念佛往生的公案,讓大家了解念佛確實是非常殊勝的修行。了解念佛的道理,對念佛有信心,然後更好好持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那你修學淨土法門就非常的圓滿。
在寬律法師所著作的《近代往生隨聞錄》,記載一則念佛往生的公案。這則公案我相信可以啟發不少的人念佛的信心,因為這個公案的念佛人,他的修行和大家比起來和大家一比,不一定會比大家還要好,甚至念佛的時間也不多,他能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心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位念佛人叫做蔡楚昂,蔡楚昂居士的母親是江蘇鎮江人,為人賢淑,生活艱苦樸素。楚昂居士十三歲就喪父,父親很早過世,由他的母親守節撫養長大成人。蔡楚昂居士奉侍母非常的孝順,遇到母親內心不快樂,蔡楚昂居士就長跪在母親面前,一直到母親內心愉快才起來。學佛的人孝順父母,這一點如果做好就有福,持戒有福,孝順也有福,孝順父母的這種福最大。所以三福的第一世福,第一句就是孝順父母,你若肯做你的福報大,將來容易善終。
蔡楚昂的母親原本不懂佛法,到了六十五歲的時候,經由蔡楚昂居士的勸勉,解說佛法的大意,母親才開始信佛念佛,實在很難得。所以為人子女學佛修行,第一個要度的就是自己的母親,第二個要度的就是自己的父親。蔡楚昂的母親開始信佛念佛是在六十五歲的時候,年紀大來才念佛修行。到了七十二歲那一年忽然生病,臥床經過十日十夜,飲食很少。
蔡楚昂居士為母親請來許多的蓮友輪班念佛,經十日十夜,可見蔡楚昂居士的母親和蓮友結很好的緣。到了第九日蔡楚昂居士的母親,忽然張開眼睛開口說:我明天午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要往生的時辰有說的很清楚嗎?有!明日午時!果然到了隔天午時的時刻,蔡楚昂的母親安祥念佛而逝,捨報之後經過十多小時頭頂尚有余溫,證明第八識由頭頂而出,這是往生之相。
一個年紀大來六十五歲的老菩薩開始念佛,到了七十二歲前一天就知道明天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念佛幾年?七年而已!在座諸位在家菩薩,有不少的人念佛超過七年了,念佛七年就能在臨終的前一日,知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念佛法門要成就一個人解脫生死,是容易或困難?容易!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在這裡,你如果體會到,念佛是年紀大來念七年,就能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平時好好念佛、好好持戒,那我也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方便佛報恩經》說:
「如來久於無量阿僧祇劫,至心修持淨戒故,得足下平。」
這段經文什麼意思?每一位諸佛如來都有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人相的第一相,就是足下安平立相。就是佛祖的雙腳腳足非常的飽滿,所以佛祖的雙足踏在地上是非常的密合踏實。我們凡夫的雙腳,不管是右腳或左腳在內側都稍微有凹陷,你摸你的腳底就知道,有沒有一個凹處?有!這就證明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足下安平立相,也就是我們過去生縱然有修行,我們一定是戒律持守的不好。
佛陀就是戒律持守到精嚴究竟圓滿,感召三十二大人相的第一相,足下安平立相。每一位諸佛如來,不管是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或藥師佛,絕對很希望眾生持戒。所以我們念佛人如果能體會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心,而一心持戒念佛修行,我相信你不但臨終自在往生,而且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
師父鼓勵大家一心聞法,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生起真實的信心,一生老實念佛持好根本戒律,至少要持守三皈五戒,因緣能具足進一步持守八關齋戒,更進一步持守在家菩薩戒。做好你能持守的戒律,我相信你這樣信受本願,稱念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報土,而且在平生容易萬事順遂,臨終容易善終、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不好?好!
時間到了,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選自《念佛鏡摘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