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念的力量!「不動念頭」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淨界法師

這裡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

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剛開始是「為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欸!你怎麼這種個性呢?」「欸,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說:

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 ,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裡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思惟:「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


淨界法師:改變今生的心態,你來生就能夠改變

導讀: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這樣子,安樂、安樂、安樂,然後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慚愧心,又開始安樂、安樂、安樂,安樂久了又起放逸,又開始痛苦、痛苦、痛苦。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把一個好人轉成道人的原因。

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當然攀緣外境了,我們攀緣佛菩薩的聖像,我們皈依三寶,我們攀緣苦惱眾生,所以我們生起慈悲心來佈施放生。剛開始這樣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初學者一定是攀緣外境,阿難尊者他的示現就是這樣,先攀緣外境。

但是攀緣外境產生的一個善良的心有什麼缺點呢?《楞嚴經》講到有兩個缺點。第一個,它是不安穩性的。因為你的心向外攀緣,外境是變來變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看我們一個初學者就是覺得弟子心不安,因為外境動得太厲害了,而且它要怎麼變你也沒辦法控制。

1、善惡同體

你要覺得心不安,那表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你開始在產生攀緣心,因為攀緣心的特點第一個是不安穩性。其次,攀緣心最大的過失是輪回性,它會啓動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緣的力量。什麼叫輪回性呢?印光大師開示得很清楚,他說,我們依止善念來修習佈施持戒,這種善業是夾雜惡念的。他說我們在造善的時候假設攀緣外面的人事,我們在造善的時候我們心中是貪愛來生的果報。說你為什麼願意佈施呢、你為什麼願意持戒呢?因為我希望透過佈施持戒去創造來生的安樂。

我們隱隱約約在造善的過程當中對來生的果報是一種愛取的煩惱,所以我們造善的過程當中是夾雜惡念,這個在《楞嚴經》上說是善中有惡。

那麼這會有什麼結果呢?因地是善中雜惡,到得果報時候,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因為你過去生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想法嘛,所以你安樂的果報現前的時候,大富貴的福報現前,你肯定放逸。

因為你因地的時候就把這個因種種下去,你當初為什麼佈施持戒?你就是為了這個嘛。所以你的理想、抱負現前以後,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這個大國王的果報、大富長者的果報,一現前,你就開始放逸。放逸的時候就會帶動我們的煩惱跟罪業,第三世就墮落了。印光大師說叫作三世冤。

2、來生果報

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產生有漏的果報,第三生正式墮落到地獄去了。

那麼這個地獄的果報基本上來說,表面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從遠上來推,其實你第一生的時候,你在造善的時候對人天安樂果報的的愛取,其實以印光大師的標準,你已經把第三生的地獄給種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惡。但是到了地獄以後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慚愧心,慚愧心慢慢增長了,痛苦到極限的時候,惡中有善,我們在起放逸的時候有慚愧心,所以得果報、痛苦果報、刀山油鍋出現的時候,又刺激我們的慚愧心,我們又開始起善念,所以三惡道果報結束以後,又報到人天去了。

所以,這個輪回性就是說,當我們是以攀緣心在起善念的時候夾雜著惡念,把安樂果報享完以後,變成地獄的果報出來,從地獄果報痛苦結束以後,因為慚愧心的力量增長了,又變成人天,就構成我們生命的輪回性。善中有惡,然後善到極限,善極生惡,然後惡極生善,就構成我們生命的一種上下的輪回。

假設我們不修《楞嚴經》,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這樣子,安樂、安樂、安樂,然後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慚愧心,又開始安樂、安樂、安樂,安樂久了又起放逸,又開始痛苦、痛苦、痛苦。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把一個好人轉成道人的原因。因為你是一個好人,你離不開輪回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個善念就夾雜著愛取的惡念,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怎麼辦呢?關鍵就是你向外攀緣。善業沒有錯,我們今天講,佈施沒有錯,持戒也沒有錯,這都是佛陀所制定的法門,錯在我們錯用心了,我們不應該用這個心態來修佈施,不應該用這個心態來持戒。是心態有問題,不是法門有問題。所以,《楞嚴經》希望我們一個修學人從一個善良的心要提升到一個清淨心。就是怎麼做呢?

3、把心帶回家

你不要在外面攀緣,你要能夠向一念的清淨心安住,以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以不生滅心的角度來行佈施、來持戒、忍辱,你所造的善業就不是輪回的安樂,而是一個出世間的功德,而是一個淨土的莊嚴。

所以當我們心態改變的時候,我們來生的生命也就改變了。你本來來生是做一個大國王的,誒,轉成淨土的莊嚴。因為什麼?因為你生命的因緣改變了嘛。我們由於過去的因緣創造了今生,我們也就認命了,事到如今後悔無益。

但是我們不希望來生繼續如此,所以我們今生必須做一些改變。

你今生的心態改變,你來生就能夠改變。


宣化上人:無欲魔無法

有脾氣,這個無明很重的,這都是魔的眷屬。

你要用擇法眼來觀察,也用妙觀察智來觀察這種境界的問題。你觀察,不要執著到這個上,說我觀察觀察。這種妙觀察智就像個鏡子,和大圓鏡智差不多的。不過大圓鏡智是不動不搖的,就現出來一切的諸法實相。妙觀察智是用一種觀察的力量,才能夠知道清楚。那麼你能用客觀的態度,就不落這一種偏見。你認識這種境界,就不被它轉。

弟子:我有一個問題,孫悟空是從石頭裏頭生出來的。為什麼那石頭會生出這隻猴子?是因為這石頭經過幾萬年的日月精華以後,就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像孫悟空這種情形,是不是跟經文上講的是一樣?就是日月薄蝕精氣,然後這些什麼金玉芝草,麟鳳龜鶴吸取這些精氣,變成這些魔。像孫悟空這種情形,從書本上看,他好像還有一點善根,知道生死輪迴是很痛苦,所以他經過八百年之後,就跑去求道,學各種法術,後來又變成佛教的護法。

像孫悟空這還是好的例子,可是這裏說,這些什麼精靈鬼怪,他們年老的時候就變成魔。那是什麼情形之下,他們老了會變成魔?因為在這種情形下,魔好像是流氓似的,就做不好的事。我想是不是有的不會變成魔,有的會變成魔?因為有的是好的,有的不是好的。

上人:孫悟空這只是魔的一份子,類似這個情形是很多的。孫悟空也就是大約在想陰上修行有問題了,所以就變成一隻猴子,鑽天入地。這正是《楞嚴經》說的,魔的一個代表者。至於其餘的魔,當然他做魔做夠了,也就會皈依三寶。在什麼時候他能一念迴光返照,覺悟了,他還不失為一個佛的弟子。他若不覺悟,就是魔。這魔就是他越老,年頭越多,神通越大。他若年輕,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沒有那麼大的神通。越老那,力量、神通都不可思議了,所以叫魔。這個魔比鬼更厲害,魔鬼、魔鬼,這鬼是會變魔的。

你們聽沒聽過以前那個如意魔女?那是周朝的一個鬼,她不守規矩,就被雷給劈了。雷劈了她,但是沒有完全把她消滅了;所以她聚精會神地又聚會到一起,就修行成一個魔,各處去要人的命。為什麼魔要人的命呢?就是因為要增加自己的勢力和眷屬的勢力。每逢這個魔魔死一個人,其餘的魔就來恭賀他說:「你真有本事!」就像我們做官的陞官似的,就那樣子。因為魔多殺一個人,就增加一種勢力,這個鬼的勢力也聽魔招呼的。

如意魔女以後遇到我,也皈依三寶了,這也是魔皈依佛的一個例證。這個世間一切的事情都很微妙不可思議的。在這個經上,只是說一少部分,要是詳細說,每一陰的魔,就有千千萬萬那麼多,有種種的不同。所以舉出這一樣,大家也可以觸類旁通,就不要生那種貪求愛心了;沒有欲念了,什麼魔也不怕。你要是沒有貪欲了,什麼魔都沒有辦法你。魔就是看見你門開了,他就會進來;你總是門不開,他就不會進來。

為什麼魔生到天上去,因為他修了很多福報。經上說「天魔」,不要以為那個天魔就是在天上,他可以到天上去,但他不一定常常在天上。那麼人間這一切的有神通的魔,都可以做為天魔。天上的魔如果需要他們去,吶喊助威,隨時他們都可以去的。他們生到天上,不單有欲念,而且根本這個脾氣是最大,剛強得不得了;就是因為有一種好勇鬥狠,所以就做魔了。他若沒有好勇鬥狠,沒有脾氣了,那就是佛的眷屬了。有脾氣,這個無明很重的,這都是魔的眷屬。

至於他們將來受什麼果報,那是很遠很遠的一個事情,這不可以考究的。他們有的遇到這個神通大的,如果他們太不聽教化,可以把他們摧毀沒有了,化為和虛空一樣。那麼有的沒有經過摧碎,他做的惡多了,他不改過,還是那麼背覺合塵,還是那麼迷,當然將來他也有他的果報,他的果報也是很辛苦的。或者去做狐貍啊,做黃鼠狼啊,都墮落到畜生道去,這都是魔的精靈,他做這一種的東西。或者變蛇啊,或者變老鼠啊,或者做種種奇奇怪怪的畜生,這都是那種魔裏魔氣的東西變的。所以你們若看見很惡的眾生,好像老虎啊,這都有一點魔的力量在那兒幫助牠,所以牠才有那麼大本事。


對治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

淨界法師

我們修行人要做兩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我認為趨吉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當然我們不斷的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生起好樂,但是我覺得生起善法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一個人要遠離災難,你要知道災難是怎麼來的,災難就是你心中的情緒,就是你六根對六境的時候的第一個念頭,那個情緒、那個盲目的念頭,那個念頭你一定要有克制的力量。當然我們也可以修止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問題就是你能觀的智慧,不淨觀、慈悲觀你不一定修得起來。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對治負面的、破壞性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誒,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於《楞嚴經》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它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時間是所有妄想的天敵。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自然消失掉、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經不起拖的。所以你看世間人講主動積極,修行人這四個字不適合,尤其是你要遠離過失,主動積極絕對是增長過患。

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你有什麼念頭,你就是不管它,不隨妄轉。所有的初學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等到把這個妄想離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再開始培養美好的德行,開始修禪定、神通、三昧、陀羅尼,這個時候才開始所謂的修善。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轉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行?那你說要避免災難,那是很困難的。

因為你一個妄想起來,你就跟著它走,妄想起來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講虛妄心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從真妄的角度來判定強弱。


你平常就要這樣訓練自己!

淨界法師

我最近看一本書:有一個居士借我一本書,叫作《零極限》,這是一個美國的作者,美國的西方醫學也知道,色身跟心靈是互通;他的想法是認為:一個人想要健康,你要經常做一件事:感恩你的色身。感恩你的心臟每天為你跳動,感恩你的肺部讓你能夠正常呼吸,感恩你的雙腳它能夠讓你活動,誒!果然有效,它做得比以前更好。所以我們的色身是需要鼓勵,你不要一天到晚罵它,你越罵它,它越糟糕!你這個肝臟這麼不好,那你吃什麼肝藥都沒有用。

所以說這個心跟身互通嘛!身心是互通的,怎麼可以說心在身外呢?這不合道理啊!這兩個是互相了知的,所以說身外是不合道理。我們現在最後再做一個實驗──心在哪裡?現在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給大家聽一個鐘聲,這個鐘聲我們今天沒有引用,但在經文是有的。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們請維那師敲個鐘……鏘……

好!你們剛剛聽到幾個聲音?聽到一個聲音舉手,哦!很誠實。好,放下。聽到二個聲音舉手,哦!聽到兩個聲音,好,請放下。其實聽到二個聲音是正確的,你只聽到一個聲音,表示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鐘聲,你沒有把心帶回家。

一個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聽到二個聲音,第一個鐘聲,第二個無聲,無聲也是一個聲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我們現在是怎麼樣?我們一看到事情就啪!跑出去!如佛陀說的譬如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就是我們放棄了大海,去追求一個水泡,我們去住在一個境上的時候,其它的什麼都看不到。所以你聽到一個聲音,這是我們的習慣,這是攀緣心─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聲音,所以你已經忽略那個無聲的聲相。我們再聽一次好不好?

你把心帶回家,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再聽聽看,你應該聽到兩個聲音才對!不要動念頭,就像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動。好!開始……鏘……

好,兩個聲音對不對?那就對啦,那諸位把心帶回家了!你一動的時候─你動在什麼地方,心就在那裡。

所以:你要如如不動,你的心就……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緣心,用攀緣心、用那個動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你就糟糕了!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很難解脫生死的業力。一個人,心經常動,你要跳脫生死就很困難,即便你念佛都很難!你經常要保持如如不動,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你平常就應該這樣訓練自己,你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保持正念。


你淫欲在活動的時候 要神光內凝!

淨界法師

這一位菩薩在因地,是以他身體的火大為所觀境,而悟入了圓通的真如佛性。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遇佛授觀,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在每一段的經文當中,都會先介紹這個菩薩修學因地,他的一個過去的因緣。我們是不能擺脫過去的,就好像我們永遠離不開阿賴耶識的這個因緣。

烏芻瑟摩,烏芻瑟摩翻成中文叫火頭,他因地是修火光三昧而成就,他是整個佛教的金剛護法尊神。他在釋迦如來面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他是金剛護法,所以他是站著。前面都是要先起立,但他是護法神,就站在佛的兩邊,就直接的頂禮佛足。他說:我回憶我過去在做凡夫的時候,我內心的相貌是─性多貪欲。就是阿賴耶識的內心世界,經常打這男女貪欲的妄想,這個妄想經常干擾著我。他面對這樣一個貪欲妄想的所緣境,我們看他怎麼面對這個問題---

那麼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當然這個菩薩,他前生不斷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跟三寶結緣!所以他就能夠與佛同時間出世,這尊佛叫空王佛。這尊空王佛《法華經》裏有提到,就是在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同時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那一尊佛。所以這個烏芻瑟摩尊者,他是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學,這不可思議!這個空王佛就跟他開示說:多淫人成猛火聚。先講過失---

菩薩先觀察淫欲的心,它是一個煩惱火,假設我們不加以調伏,會變成業力之火,最後變成三惡道的果報之火,所以未來是一個地獄之火的果報,那怎麼辦呢?

你看:佛陀沒有教他馬上對治,佛陀教他迴光返照。說啊:你好好的觀察──在你的百骸四肢身體當中,這種冷暖氣息的變化。

什麼叫冷暖氣息的變化呢?就是說:你要觀察你沒有生起淫欲念頭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涼的,叫冷;當這個淫欲之火活動的時候,你身體變成熱惱的,叫做暖。那麼這清涼之相跟熱惱之相,這兩個相狀在你心中交互作用,有時候清涼、有時候熱惱,有時候熱惱、有時候清涼。那你應該怎麼辦呢?

神光內凝─關鍵在這四個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內凝,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觀想:你淫欲在活動的時候,你要迴光返照、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觀察我們的淫欲心,你沒有來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里?我們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們迴光返照─達妄本空,覓心了不可得。所以,我們面對煩惱第一件事情要怎麼樣?迴光返照---先脫離妄想。那麼一個人迴光返照就開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狀脫離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後轉化…化多淫心成智慧之火。這個地方…他理觀是脫離妄想,應該還有一些事修的對治,比方說:念佛持咒、修四念處等等。

那麼這個烏芻瑟摩在空王佛的指導之下,一方面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一方面種種事相的對治,就把淫欲的火轉成智慧之火。同樣是火,但是一個是雜染的因緣,一個是清淨的因緣。這時候,諸佛就叫我火頭。因為他觀火大而成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火光三昧,而悟入了真如佛性;在跡門當中,我示現一個阿羅漢,後來就發廣大願---只要諸佛成道,我就做金剛力士,護持所有修學者,幫助調伏魔障及一些冤親債主的障礙。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依我個人的整個修學歷程來說,我是如實的觀察:在身心世界當中,這個冷暖的觸覺,我發覺我的身體有時候是清涼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清涼的。

怎麼會這樣子呢?原來都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相,當我的因緣是一個苦惱的因緣結合,就出現淫欲之火的假相;當我阿賴耶識釋放業力的種子,是一個善的清淨種子,就出現清涼的假相,不過這兩個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開始脫離熱惱相、也脫離清淨相,最後無礙流通,我就悟入了…這種真如法性的周遍法界、沒有障礙的真如佛性、回到了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煩惱全部消滅脫落,而化成智慧的光明,最後成就無上佛道。對我來說,觀察火大,斯為第一,最為殊勝。

這裏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剛開始是被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誒!你怎麼這種個性呢?誒,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我們常說: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所以你看經典裏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

蕅益大師在解釋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他舉出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他說:釋迦牟尼佛,他來到人世間,他因為過去的業力,他有十種的餘報,比方說:馬麥,佛陀曾經三個月,沒有人供養他,結果馬夫拿粗的馬麥給佛陀吃。我們旁邊的人,看到佛陀真的把馬麥吃下去,但事實上是這樣嗎?不是。蕅益大師說: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佛陀真如的心啊,跟馬麥接觸的時候,轉成常樂我淨的甘露。佛陀啊!佛為法王,于法自在。你說:誒!釋迦牟尼佛假設生長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跟我們吃同樣的飯,那他是什麼相貌呢?你表面看是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不一樣,因為他不為物轉,所以他能夠去改變外境。

我們一般人改變外境方法錯誤---向外去改變,你永遠改變不了。你過去有一個業力,結果你去外面,跟它對立,結果兩個人惡緣越結越深,就像滾雪球一樣,輾轉增勝。佛陀告訴你,你不要這樣做,你遇到惡因緣,你把心帶回家,它自然脫落!你只要不為它轉,你就能夠轉它,因為它是虛妄的嘛!你想想看,後面《楞嚴經》講說---你安住在真實,它活在虛妄,當然是你轉它。

諸位要知道:真實的力量—— 一個人不動念頭是最大的力量,無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所以在二十五圓通佛陀說:說魔王來干擾你……開玩笑,魔王是什麼境界啊?六欲天的天主啊!他過去生的福報比我們大啊,他那個魔王也有一點禪定的,起碼有未到地定了,能夠做魔王也不簡單啊,我們一個生死凡夫,憑什麼能夠跟那個魔王抗拒呢?憑的就是我們安住真實,他活在虛妄。佛陀說:你安住真如就像光明一樣,他活在虛妄顛倒當中就像黑暗。

佛陀說:你看過哪一個黑暗去破壞光明?不可能嘛!所以我們面對事情:第一個安住真實,不隨妄轉,你就能夠轉變它。你看他遇到了淫欲之火,他安住、他迴光返照,就神光內凝,然後再用種種的方法對治,他就能夠轉物——轉淫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一個人要懂得放下,你才能夠擁有所有的東西,這個思想很重要。二十五圓通的根本思想,就在這一句話: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就是這個思考。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95


【法語清涼】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上淨下界法師

比 況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瞭,如何不知?

「縱然你不能夠見到心肝脾胃,哦!這個是五臟六腑。你說跟心太接近了,我們‘見’要有一點距離,太近看不到,那麼我們手爪、毛髮的生長,還有經脈的搖動,這些距離我們身體中央比較遠的,你應該要明瞭才對啊!你怎麼看不到你的頭髮在生長、手爪在生長、經脈在搖動。為什麼看不到呢?」

正 破

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你連最近身體之內的東西都看不到,又怎能看到外面呢?‘是故應知’,這個覺了分別之心住在身內,是不合道理的。」因為我們看不到裡面的身體,所以它不可能住在裡面。

這整個的七處破妄,蕅益大師說,如果知道「心不住內」,利根人當下就明白「覓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們一念的妄動——心、境和合所產生的一個影像而已。

蕅益大師說,攀緣心叫作「緣影之心」。

你說:「心在哪裡?」我現在攀緣這朵花,我心就住在花的當中,就是這樣。但這個心是妄想心,因為當這朵花消失了,我那個分別心也就沒有了,這叫生滅心——「隨境而生,隨境而滅」。

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本來就無所不在;但是一念妄動之後,它就住在一個固定的處所。你喜歡這個鬧鐘,就住在這個鬧鐘,它好的時候你很高興,它壞了你就很痛苦,這就是攀緣心。只要我們心有所住,就會產生生滅的因緣法,就會帶動生死業力。佛陀所要破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破除這個攀緣影像的心,它是沒有自體的。


淨界法師:大乘的實相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 

一念心性的概念,它也是強調了業果,因為你業力造久了,就變成妄念,就強大的妄念,臨終的時候,就引你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現前一念心性,它也不否定業果思想,因為它熏習,你不斷的起這個念頭,它不斷的熏習你的內心,就把這個六道輪迴的業力,給觸動出來。一念心性它只是說,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業果,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煩惱,面對你的業障,面對你的生死,如此而已,這叫稱性起修。

大乘的實相,它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把生命歸零,做這件事情。但是你做這件事情,你所有的修行,那是日劫相倍,這是《楞嚴經》的話,你修一天超過別人修一劫。你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你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對治妄想。
 

【安住在對的地方】

諸位你要知道「云何應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重要,你這個根本安住錯了,你就很難修行了,真的很難修行。這個方法操作錯誤,你就不是妄想的對手,跟妄想打仗,我們是以少勝多,因為時間很短,妄想打這樣長的無量劫來,你憑什麼跟它作戰,憑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

你用佛號跟它對抗,你哪是它的對手呢,你念佛時間才這麼短,那個妄想打這樣久,所以你要有佛法的傳承,就是先正念真如,然後才有資格,調伏妄想,懺悔業障,了生脫死。但是其他的事修,該怎麼做都沒有改變,該念佛念佛,該拜懺拜懺,該持戒持戒,只是多了一道手續,先把心帶回家,安住清淨心,做了這一道手續,但是讓你所有的功德,百千萬倍的加倍。

如果你能夠接受這個思想,對你是大有利,這概念很重要,你有問題你現在可以提一下,因為我們下一堂課就開始研討了,如果你還有不懂的,這個概念太重要了。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是都懂了,就對了。你先相信佛陀說的話,是吧,當然對我們很陌生,因為我們老是跟妄想打成一片。
 

【我們家在哪裡?】

所以我們已經知道,已經流浪太久,我們不知道我們家在哪裡了。但是佛陀說,你還記得嗎,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是你後來把它弄成這個樣子。本來是清淨的,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回家,但是你起碼要知道,你的家長得什麼樣子,這很重要。

如果你連家都忘掉,你就不可能回家了,如果你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不可能回家了,家就跟你沒有緣,這是很重要的概念,當然這個道理甚深甚深,我們很多深妙的道理只有修皈依,我們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就只有皈依,修皈依而已,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論證的。

業果的思想可以論證,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罪業成就痛苦的果報,這可以論證;無常無我的道理也可以論證,你馬上可以知道,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樣,這個可以論證。但是你的心本來清淨,這個大乘叫不思議境,是沒辦法論證。所以仰信真如,仰信,所以佛法到最後的時候,只有修皈依了。

我們相信佛陀,歷代祖師的傳承是對的,這個沒有道理講的,叫不思議境,誰能夠相信,誰就走上了大乘的菩提道。你知道它,你要經常去想這個,這個道路你要常走,你不能生疏,所以我們經常忘掉我們心是清淨,所以就一下子就被妄想牽著走。諸位你看有些人他一醒來,他電燈沒有開,他就很自然能夠閉著眼睛,能夠走入他的盥洗室裡面去,因為他熟悉了,是吧,這個道他熟,他隨手就能夠抓到他的牙膏,他都還沒有醒過來,就抓得到他的牙刷,因為他熟悉了。

我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看你們是很不熟悉,對不對,因為你們很少去想這件事情,所以你要多想,這個道你要多走,生轉熟。

你不要老是覺得你煩惱很重,你就想半天,你果然煩惱很重。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沒有妄想,你本來沒有妄想,那是後來的,是後來的它就可以改變。我覺得佛法很高明,它這個凡夫的想像加一個妄,就虛妄的想像,妄想這個名詞安立得太好,它本來就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短時間成佛。
 

【妄想沒有自性】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能夠在很快的時間,讓妄想不干擾我們,因為妄想沒有自性。如果妄想有自性,糟糕了!真的糟糕啦,沒有一個人逃得掉。如果業力有自性,那糟糕了,沒有人可以帶業往生了。

如果業力有,是真實的話,那糟糕了,如果妄想是有真實自性,你打多久妄想,你就要用相同的時間把它消滅。如果妄想有自性,那就糟了,那無量劫來打這麼多妄想,那這樣子誰都沒有希望了。還好妄想是本來空的,清淨是本來就有的。

這個概念你先相信它,然後呢,你不斷的去思考它,讓它在你的心中,這個道讓它生根,叫善根,讓它慢慢慢慢變成你思考模式的一部分,你就有希望了,你要很熟悉,很熟悉這個思考模式,要很熟悉。當然有些人是第一次聽到,但沒關係永遠不會嫌太晚,覺悟永遠不嫌太晚。

其實整個禪宗明心見性,其實就是悟到兩句話,「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領悟到這一點。但這一點對我們太重要了,你這個生命的反轉,這個太重要,這句話太重要了,安住空性,不隨妄轉。


出去!

淨界法師

講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雪峰禪師,他走了很多天的路,好不容易才爬到雪峰禪師的道場去。雪峰禪師看了他以後,就鼓勵幾句,說「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禪師說「仰慕道德不殫辛勞」,我是仰慕你的道德,這一點辛苦不算什麼。接著他就向雪峰禪師請法,說「請和尚開示修學法門」,雪峰禪師講了一句話,說「出去」,講完就走了。

這個「出去」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就是菩薩的根本法門,這個雪峰禪師慈悲,他把他最重要的法門顯露出來,就是你不要老是住在你心中的這個妄想。你看有些人他這一天到晚住在財富,打財富的妄想,那你就被這個財富抓住了,你一輩子就為財富。你一個人有所住,你就被它所轉,就被它所系縛。有些人追求的是名聲,有些人追求眷屬。所以雪峰禪師一句「出去」,你要從妄想當中出來,你生命才有希望。

...所以這個以「無住為住」是根本,我們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念而無念」,先求無念就是「把心帶回家」,不要住在你心中的任何的妄想。即便這個妄想是合乎道理的,都不可以住,嚴格來說不住惡也不能住善,我們可以應用善法,但是不能住在善法,因為你住在善法,你的生命就狹隘了,你就很難成佛了。


淨界法師:我們怎麼把心帶回家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次第:第一個是安樂道,第二個是解脫道。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就是依止我們這一念的信心,去攀緣外在的人事,生起善念,或者是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依止這樣的善念,我們成就一種善業力;由這種善業力,會招感我們來生安樂的果報,讓我們身體健康,財富非常的具足,有種種美好的眷屬,讓我們生命得到一種快樂的感受。但這個快樂的感受,基本上是無常的,這個果報快樂結束以後,它就消失掉了。

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一種業力的修學,就是依止一種生滅心去攀緣人事,而創造一種善業。剛開始的心都是向外攀緣,這是正常的。慢慢地我們就開始提升,從安樂道而趨向於解脫道。

解脫道的特色,他的心已經不再向外攀緣了,他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心——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心中妄想的執取,而照到了自己清淨的本性。我們講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清淨的本性當中破除自我意識的執取——用無我觀,照了清淨的本性,我們心中的煩惱就慢慢地淡薄了。所以,它的重點在一種正念的修學,達到臨終的正念。

因此,我們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善業的修學跟正念的修學這兩種次第。我們可以從本經的緣起當中看得出來,阿難尊者剛開始他為什麼出家,他就是緣佛陀的三十二相,所以發起好心。這是一種善業的修學,所以佛陀並沒有否定。

佛陀說:善哉!阿難。佛陀也是一種鼓勵的態度。只不過阿難尊者他進一步要問成佛的、要趨向無上菩提的一種大乘止觀,也就是說阿難尊者他不想只是安住在善業,他想要成就正念,所以佛陀就開顯了本經的首楞嚴王三昧:我們怎麼去觀照我們的清淨本性,我們要怎麼樣回到我們的清淨本性,就是我們怎麼樣把心帶回家。這就是我們本經的修學宗旨。


把心帶回家

淨界法師 

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當然攀緣外境了,我們攀緣佛菩薩的聖像,所以我們皈依三寶,我們攀緣苦惱眾生,所以我們生起慈悲心來佈施放生。剛開始這樣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初學者一定是攀緣外境,阿難尊者他的示現就是這樣,先攀緣外境。但是攀緣外境產生的一個善良的心有什麼缺點呢?本經講到有兩個缺點。第一個,它是不安穩性的。因為你的心向外攀緣,外境是變來變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看我們一個初學者就是覺得弟子心不安,因為外境動得太厲害了,而且它要怎麼變你也沒辦法控制。

所以你要覺得心不安,那表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你開始在產生攀緣心,因為攀緣心的特點第一個是不安穩性。其次,攀緣心最大的過失是輪迴性,它會啟動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緣的力量。什麼叫輪迴性呢?印光大師開示得很清楚,他說,我們依止善念來修習佈施持戒,這種善業是夾雜惡念的。他說我們在造善的時候假設攀緣外面的人事,我們在造善的時候我們心中是貪愛來生的果報。說你為什麼願意佈施呢、你為什麼願意持戒呢?因為我希望透過佈施持戒去創造來生的安樂。

所以,我們隱隱約約在造善的過程當中對來生的果報是一種愛取的煩惱,所以我們造善的過程當中是夾雜惡念,這個在《楞嚴經》上說是善中有惡。

那麼這會有什麼結果呢?因地是善中雜惡,到得果報時候,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因為你過去生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想法嘛,所以你安樂的果報現前的時候,大富貴的福報現前,你肯定放逸。

因為你因地的時候就把這個因種種下去,你當初為什麼佈施持戒?你就是為了這個嘛。

所以你的理想、抱負現前以後,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這個大國王的果報、大富長者的果報,一現前,你就開始放逸。放逸的時候就會帶動我們的煩惱跟罪業,第三世就墮落了。印光大師說叫作三世冤。

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產生有漏的果報,第三生正式墮落到地獄去了。

那麼這個地獄的果報基本上來說,表面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從遠上來推,其實你第一生的時候,你在造善的時候對人天安樂果報的的愛取,其實以印光大師的標準,你已經把第三生的地獄給種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惡。

但是到了地獄以後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慚愧心,慚愧心慢慢增長了,痛苦到極限的時候,惡中有善,我們在起放逸的時候有慚愧心,所以得果報、痛苦果報、刀山油鍋出現的時候,又刺激我們的慚愧心,我們又開始起善念,所以三惡道果報結束以後,又報到人天去了。

所以,這個輪迴性就是說,當我們是以攀緣心在起善念的時候夾雜著惡念,把安樂果報享完以後,變成地獄的果報出來,從地獄果報痛苦結束以後,因為慚愧心的力量增長了,又變成人天,就構成我們生命的輪迴性。善中有惡,然後善到極限,善極生惡,然後惡極生善,就構成我們生命的一種上下的輪迴。

所以假設我們不修《楞嚴經》,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這樣子,安樂、安樂、安樂,然後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慚愧心,又開始安樂、安樂、安樂,安樂久了又起放逸,又開始痛苦、痛苦、痛苦。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把一個好人轉成道人的原因。因為你是一個好人,你離不開輪迴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個善念就夾雜著愛取的惡念,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怎麼辦呢?關鍵就是你向外攀緣。 

善業沒有錯,我們今天講,佈施沒有錯,持戒也沒有錯,這都是佛陀所製定的法門,錯在我們錯用心了,我們不應該用這個心態來修佈施,不應該用這個心態來持戒。是心態有問題,不是法門有問題。所以,《楞嚴經》希望我們一個修學人從一個善良的心要提陞到一個清淨心。就是怎麼做呢?

把心帶回家

你不要在外面攀緣,你要能夠向一念的清淨心安住,以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以不生滅心的角度來行佈施、來持戒、忍辱,你所造的善業就不是輪迴的安樂,而是一個出世間的功德,而是一個淨土的莊嚴。

所以當我們心態改變的時候,我們來生的生命也就改變了。你本來來生是做一個大國王的,誒,轉成淨土的莊嚴。因為什麼?因為你生命的因緣改變了嘛。我們由於過去的因緣創造了今生,我們也就認命了,事到如今後悔無益。

但是我們不希望來生繼續如此,所以我們今生必須做一些改變。

你今生的心態改變,你來生就能夠改變。


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 !
上淨下界法師

你的感受、想法是從什麼地方來?那是過去的業力顯現的。你順境的時候,內心是安定的;你逆境現前的時候,心是躁動的。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的心還是一樣起起伏伏,他就是永遠找不到一個家,雖修善業,心不安住啊!

為什麼呢?因為他住在自己的感受、住在自己的想法。所以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弄到自己很多的掛礙跟恐怖?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我們內心當中的感受、今生所累積的想法,全部破壞的時候,我們受不了。

因為我們平常跟它緊緊的咬在一起,突然間,我們今生所依止的受想行識要被破壞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感到很大的恐怖!很大的痛苦!這就是一個人臨終起顛倒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平常就已經把自己弄到心有千千結,打不開了。

感受跟想法沒有錯,因為我們是繼承過去生的業力,繼承過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不是去滅除感受跟想法,因為你也做不到。你說:我從現在開始,我不要有任何感受,也不要有任何想法。這個是強人所難!我們會繼續地有感想、感受,會繼續地打妄想。

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無住,可以把心帶回家。你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是一個過去生的因緣,一個碰撞產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對過去,它沒有叫你肯定,也沒叫你否定,它告訴你無住,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臨命終的自在,其實這個跟念佛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關係的。你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你面對你的感受想法的時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離 -- 不隨妄轉,你才能夠得到自在。


淨空老法師開示

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在哪裡?

菩提心是真心,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一切眾生個個不無,人人皆有。這是說「肉團心所具菩提之理性」。一般人都把這個心以為是心臟,其實說心臟也沒有說錯;現在科學認為能夠思考的是腦,不是心臟,說腦也沒有說錯。為什麼?整個身體構造它是相通的。所以,真正理解它的意義這個重要。

實在講就是藏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哪裡?是在腦還是在心臟?哪個地方也找不到。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讓阿難去找心在哪裡。你說用心,阿難也講用心,佛也沒有說它是真心是妄心,佛只說心在哪裡?阿難找了七處,都被佛否定了。阿難驚慌了,這回過頭來向世尊請教。

其實心在哪裡?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離不開心,心是一切法的本體,離開體哪有現象?所以,一切現象就是真心。禪宗大徹大悟的人知道,老和尚問他,開悟了,在哪裡?悟是什麼樣子?真正通達的人,隨拈一法。老和尚點頭,這個考試就通過了,真正彼此有默契。所以心是萬法的本體,心在一切法裡頭,阿難答的七處都是,不能指在哪一處,處處皆是,無有一處不是。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七一集)2012/2/1 檔名:02-037-0171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宏海法師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二是被摩登伽女攝在婬席,就由於這個戲劇性的開場,才拉開了整個佛講楞嚴的序幕。序幕拉開以後,第一出演的是什麼呢?心在哪裡,七處征心。

首先就是披頭蓋臉地把你的原來的見解全給顛覆掉,常情、俗情全給你顛覆掉。佛就問阿難說,你看你這會兒煩惱來了,又沒有本事入到如來的禪定之中,那麼我問你,你為什麼要出家呀?阿難就傻乎乎地說,我就看見佛長得相貌莊嚴,就跟著就出家了。佛問你用什麼看的?當然是用我的眼睛和心的感受看的。這個時候佛就開示說,人的主觀活動之心,念念不停之念,這是在妄想層面產生的一種錯覺。在妄想的層面,你怎麼找真心,怎麼描繪呢?佛在這裡告訴我們一個訣竅,就是用這個迴光反照。就反問阿難說,你給我找,你給我把你的心找出來。阿難被問這個心在哪裡的時候,他首先就執著說,這個心一定是透過我的眼睛才看見您老人家的面龐,莊嚴的三十二相,那肯定這個心就在我身體之內。

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對佛法的見解,都知道說佛法是心法,可是一說心,下意識地都會拍胸脯。身體內在哪兒呀?你現在作意一下,我們靈靈動動、活活潑潑的這個感覺在裡邊嗎?阿難就認為在裡邊。確確實實,呼嗵呼嗵跳動的一顆心臟在裡邊,可是這顆心臟它有看東西的功能嗎?沒有。我們現在也可以設想下,你以為我能思能想的這個感覺在我的身體之內,可是如果我們的心在身體之內的話,那我們大家不是現在都坐在這裡,你們先看到的是誰?肯定是我吧,我這會兒在中間坐著嘛,然後才能看見旁邊的門,對吧,再後,出去以後才能看到外邊的東西。如果心在身內,那麼這個心也當然同樣應該先見內臟,而後見外境,對不對?

可是我們的心現在能夠見到肚子裡面的腸胃和大腸、小腸、頸椎、肺、心臟,能見得到嗎?不能。你說心在內,怎麼在內呢?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要以為說我們每天認知、思惟作意,這些都是錯的。錯到什麼程度呢?錯到以非為是了,錯到如此地步。自從我們一念無明翻入輪迴,自從我們從光音天第一個眾生墮下來,自從我們失去了本有的光明,開始吃地肥,開始養這個色身,最後男女行淫慾,胞胎出現,傳宗接代的時候,認為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應當的。可是當你開始迴光反照的時候,就經不起推敲了,連心在哪兒都找不著。你現在誰能給我抓出來,把這個東西給我見一下,就放在這兒我看一看,在哪兒呢?不在內呀,在內的話就(應該)先見到內臟,可是見不到內臟,說明心決定不在身內。

那好,不在身內的話,那阿難就又說,那好吧,心在外吧,不在內那肯定就在外嘛。可是大家要想想,如果我們能知能覺的這個感覺,如果真的這個覺照的心就在我們的身體之外的話,你自己用左手現在把自己右手掐一下,疼不疼?疼呀。那如果說這個感覺的心離開身體在外,掐的時候這個身怎麼會有心的疼的感覺呢?你再問一問,怎麼會有心的疼痛的感覺呢?這心在到底在哪裡啊?

好,既然不在內不在外,那麼就只能說心在中間唄。那現在誰能給我說,你們肯定會覺得,宏海法師說他這會兒坐在這個房子的中間,可是前面的同修看我,我在你們後,後面的同修看我,我在他們前,左邊的看我,我屬於右,右邊的看我,我屬於左,中間在哪兒?誰能告訴我哪裡有個絕對的中間?所以後來祖師把它濃縮成執著心不在內外中間。那心在哪兒呀?

阿難想想他又說,心就是萬法皆空。什麼都是假的,不要執著了,該吃肉吃肉,該喝酒喝酒,不要用心,心是分別相。阿難就說執心在沒有一個執著。那佛就問了他了,如果這個執著沒有執著,你何必還要說一個沒執著呢?沒有的東西我們會說嗎?你看大家都知道,人,每天見的滿眼都是人,所以我們才說人民,人世間,念念都離不開。如果沒有的東西,現在我們黑咕隆咚眼睛一閉說這是地球,他方國土外肯定有我們叫不上名的星球,你現在給我說那叫什麼星球,誰知道呀?沒有了你說什麼呢?那麼如果說有一個不執著,那麼既然有一個不執著,已經有了,你怎麼能說不執著呢?就像我們說諸法無常,既然有無常,你怎麼能說無常呢?你已確定了有一個無常永遠常在,錯了。所以這就是執心不在內外中間,也不在不可得處。這就是我們往往有時候容易聽到的斷滅空,妄談般若,踏有談空。見得多了,稍微看幾句《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就天天說心說性,不講因果。

所以心在哪裡呢?祖師說,心不在內外中間,覓之了不可得;同樣,心具造百界千如,就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他方國土,全是心的體現,心哪兒哪兒都是。

再進一步,我們現前一念我們在哪兒?你不要以為你現在擁有的這一切是實有的,不要太執著這些了。你要想,這些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即空、即假、即中─本來沒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產生假觀,那麼空有無礙就是中觀。所以《楞嚴經》的人生觀實在是太有智慧了,它是觀察即空、即假、即中,是站在現前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人生,從本來無一物,來建立一切法的假相。蕅益大師常說,三界中,是誰在流轉呢?就是妄想在流轉。善的妄想多了混得好一點兒,有時候到天上去,做個人啥的,惡的妄想多了直接又跑到三惡道遭罪去了。直到有一天,妄想被破壞了,回歸到真如的時候,你那個大般涅槃才顯現出來。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現前一念,說時遲那時快,猛醒一下,我們醒了。這就是皈心,把心交給三寶。你要弄清楚皈依佛法僧的目標為什麼?最後的功用是什麼?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就是要見這個心呀,只有心光明打開了以後,才能見這個佛剎,所以你就要皈心。皈心了以後,慢慢地就開始信解行證了,哎呀!就是這樣的,因果不虛,輪迴確認,原來如此,越想越正合我意,就不斷地漸入佳境。

隨著我們佛法修學時間的增長,我們整個修學的功夫也應該要相對地提陞。剛開始修行都是在心外求法。我們要心有所住,心要依靠外境來不斷長養我們的善根,初學都會是有這樣一個過程。但是我們真正把心皈命交出去,說服自己這個心不要亂跑,把心帶回家,回到家裡來。我常說,就跟一個泛舟漁翁誤入桃花園深處一樣,如此,學佛,越學越上道。


「心在哪裡?」

本願法師開示

有人問師父,「心在那裡」?

「心在哪裡?」,這個問題師父當然是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每個人的心所在的地方不一樣。

經典上說心有三種:

第一個是肉團心,血肉做的,就是父母生給我們這個心臟,會跳動的這個心,我們停止呼吸,它就會跟著停止,這是肉團心。

第二種心叫緣慮心,因緣的緣,過慮的慮,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六塵──色、身、香、味、觸、法,就是六塵。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六塵之後,我們會產生分別,看到種種顏色、男生、女生、矮的、胖的、高的、瘦的;喜歡的、不喜歡的;我想要的、我不想要的,叫做緣慮心。在這種作用之下,我們的心就產生了分別心,產生了分別心,就會有喜歡、不喜歡。喜歡,我們就會想要得到,就是染著、貪戀;不喜歡的則反之。這是我們凡夫的心,就是分別,因為分別而帶來人生裡苦產生的開始。

第三種心是佛的心,稱為靈知心,靈知心跟人的心不一樣,它就是「混千差而不亂」,種種的境,種種的界,境還是境,界還是界,可是靈知心它是如如不動,它不會有動念,不會像我們會產生喜歡、不喜歡,愛、不愛的感覺,就稱為靈知心,也就是佛菩薩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貪戀,沒有貪戀就不會產生苦,不會有苦就不會有生死輪迴這件事情產生,這大概是經典上說的。

所以當有人問師父「心在哪裡?」,這是沒有辦法回答的。有心人跟沒心人,他心在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多情人跟負心漢,他的心放的地方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心在哪裡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思想、邏輯,而產生我們的心的分別。當然,除非我們跟佛菩薩一樣,沒有分別心。如果沒有分別心的狀況,就像經典上說的,心是包著太虛,就是包著宇宙萬物,宇宙萬物跟我們是同為一體的,就叫做「心包太虛」,叫做沒有分別心。

《金剛經》裡面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心也有過去啊!因為我們是從過往來的,又既然有現在,一定會有未來,所以三心是不可得。《金剛經》裡面講的是空性,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貪戀,當然這是要慢慢訓練的啊!

無論你是禪修(靜坐)、念佛或者參加共修拜水懺、拜梁皇懺,經典上的修持,這都是在訓練我們的心境的當下,不會起煩惱、不會起分別、不會生起染著心。就像十二因緣裡面講的「愛、取、有」,愛了你就喜歡去取得,取得之後你就擁有,擁有之後我們怎樣?會怕失去。所以它一直這樣輪迴,它是自然性,並不是佛或是誰規定的,以上這是我從佛法的觀點來做的論述。


把心靈的力量與彌陀的大悲願力結合

淨界法師

淨土宗的修學特色,它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一般的聖道門,所有的功德,都是靠自己去修持六波羅蜜而成就的。淨土法門的功德,包括我們現世的安樂,以及來生所受用的淨土,完全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加持;所以身為一個淨土修學者,我們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感應道交。我們必須把心靈的力量,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心心相應,感應道交,特別是在臨命終時,更是重要。

一個淨土修學者,不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現前,都要深信阿彌陀佛無所不在,當我們準備好,隨時隨地都能與佛陀感應。祖師大德講出一個譬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說,月亮已經存在,當水平靜時,自然水中有月,所以為自己做好準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喇嘛,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時候,在一個小石頭上救了一隻小老鼠,是一隻凍傷的小老鼠,他把這隻小老鼠帶回修行的山洞,給它食物、給它溫暖,小老鼠又活了過來,從此以後,這隻老鼠就陪著喇嘛上師一起修學,它活得很快樂。

但是這個當中有一個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師除了小老鼠之外,身邊還養了一隻貓,這隻老鼠看到貓就感到渾身不自在。它剛開始也是忍著,但是久了之後,實在忍不住,只好向上師求說:師父啊,我實在對這隻貓沒辦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也把我變成一隻貓呢?那就圓滿了。它的師父很慈悲,就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隻貓,它的那種恐懼心馬上就消失了。

但是,這隻貓有一天到外面去遊玩,看到一隻大狗,又感覺很害怕,回來又跟它師父求說:師父啊,你乾脆把我變成一隻大狗好了。

它師父又把它變成一隻狗,當它變成一隻狗,它的恐懼也暫時消失了。但是,當這隻狗跑到森林遇到老虎時,它又很害怕,再向師父請求說:師父啊,你就把我變成一隻老虎吧!當它變成一隻大老虎,它就覺得自己威風自在了,百獸之王啊,無所畏懼。

但是有一天,這老隻虎從外面回來的時候,一進門看到貓,突然嚇得渾身是汗,它覺得很奇怪,自己已經變成一隻大老虎了,為什麼看到貓還會害怕呢?

就去問它師父,師父說:我可以改變你的外表,但是我改變不了你的內心,你無始劫來對貓的恐懼,不是我神通可以改變的,那是你自己要去突破的!

這個公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改變我們的內心。

佛陀可以創造很多的因緣、可以宣說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我們自己去做。

諸位要知道:佛陀可以影響我們,佛陀創造很多讓我們進步、成長的因緣,但是唯一做不到就是:走進我們的內心世界,去改變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想要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願意去改變!諸法因緣生,生命是有條件才會出現的,不是無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

佛教講因緣,大乘佛法是指你的思想,每一種思想對於我們的生命,都有一種引導的力量,好比邪惡的思想引導我們墮到三惡道,善良的思想引導我們到三善道,我們想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要有相應的思想,所謂的正念。


以佛號來壓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淨界法師

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個憶念:憶念真如、憶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以這三種憶念,來達到臨終的正念。

第一個,啟發我們心靈的力量,最重要就是憶念真如。憶念真如只有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諸位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生命的原點是什麼?以《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從真如佛性而來,從本來無一物的空性而來,也回到空性去。

當然你說我從前生而來,不對,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這個樣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我們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的,雖然我們從前生的業力來,但並不是從前生的果報來。

是從什麼地方來,諸位知道嗎?

你真實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嗎?是清淨本然週徧法界,本來無一物,我們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如果,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會被困在這些因緣當中,轉不出去,因為你還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還沒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一定要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的生命才能產生根本的扭轉,才能在因緣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動,做你該做的事。

當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緣假相全部否定掉,這樣也不對,不能執著,也不能否定,叫做「就路還家」,該來的就讓它來,把它當作人生的歷練,調整好你的心態,這就是轉識成智。

再回到我們的主題:轉化生命。

我們講到心靈的力量,主要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了解我們是由過去的因緣所創造的,而且我們當下也在創造未來。但是面對因緣,首先把心帶回家。

有些事情,不是馬上去處理,因緣太複雜、業力太強時,要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之後,再重新面對因緣。否則一開始就面對因緣,容易被因緣所轉。空、假、中三觀,先修空觀,消滅你的執取,才開始修假觀--面對因緣,借假修真。

在《楞嚴經》中,佛陀跟阿難尊者對話時,佛陀不斷問阿難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現在的因緣,要阿難尊者反觀:你從什麼地方來?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時,那是什麼?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嗎?

你要先跳脫今生,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夠真實的安住,才能夠不隨妄轉,這叫正念真如。

其實這樣的態度平常就要建立起來,不是等到臨命終時再來想。如果你不憶念真如,臨終的時候,任何一個妄想都可能影響到你,都可能干擾到你,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只要有一個妄想生起,你的佛號就被破壞了,佛陀無法救拔一個起顛倒的人,所以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憶念真如。

《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真如佛性、清淨的佛性,都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總是習慣跟著妄想走,這是不對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憶念它,它就產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憶念它,才能夠產生作用;如果你不去憶念它,它就永遠處於休眠狀態,那就很可惜了。

我們的生命要從被動轉成主動,就必須做到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呢?覺照真如。當然真如對我們來說,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須試著踏出第一步,因為它生生世世陪著我們,只是我們一路來,都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這個方法你沒有用,是用事相來對治-- --以佛號來壓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

只有事修沒有理觀,絕對不是妄想的對手,出現一個,對治一個…你會疲於奔命的。如果這樣的觀念能建立起來,才能講到後面:憶念名號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總之,一定是擺脫過去,才有辦法創造未來,如果你跟過去的妄想還糾纏不清,就沒有所謂的未來可言。

擺脫過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 --正念真如,沒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喚醒,安住在真如!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末法眾生歸宿:99%人要墮惡道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真正的快樂,一定要把生死給結束掉!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令父母超出生死輪回,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孝順

 

既然有護法神為何還會著魔?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

 

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