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決定能往生?
仁禪法師
我們來看善導大師是怎麼抉擇這個問題的。決定信能不能決定往生呢?善導大師的著作《往生禮贊》裡面,就有這樣的問答:
“問曰: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為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
《往生禮贊》裡就有人這樣問,現在想勸人往生,但不知道怎樣安心?怎樣使我們自己能夠安心,而且依這樣安心起行,發起修行作業?
對我們修習淨土法門來說,第一步就是要安心。所以問一問我們諸位道友,你心安了沒有?就像禅宗二祖慧可大師,想讓達摩祖師替他安心一樣,我們淨土法門也有一個安心法門。如何才能安心,再接著起行作業呢?最初的安心非常非常重要。
下面一句更重要,“定得往生彼國土也?”怎樣安心起行作業,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決定,也就是說百分之百,毫無疑問的,萬修萬人去的。所以,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安心起行作業呢?
下面善導大師回答:“答曰: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
善導大師這樣的身份,他也不能這樣講:就是我說的,有決定信,則決定生。善導大師也是引本師釋迦牟尼佛教言,是本師釋迦佛在《觀經》當中講的,具三心必得往生,哪三心呢?
“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第一心——至誠心:身口意三業專修淨土,而且三業必須真實,這就是“至誠心”。“至”就是真實的意思,“誠”就是誠實的意思,所以“至誠心”實際上就是真實心,是真實不是虛假,這是第一個心。
第二心——深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這個“深心”就是深信,又可以解釋為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所以這裡深心的解釋非常殊勝。
這和前面講的兩種深信,實際上是一致的。
第一種深信,要相信自己是煩惱的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一直在三界這個火宅中流轉,一直出不去,這是第一種深信。
第二種,深信阿彌陀佛的誓願,以及稱阿彌陀佛名號,下至十聲一聲,就一定往生。
這裡“十聲一聲”是善導大師非常殊勝的一種解釋,把第十八願“乃至十念”這個“十念”解釋成“十聲”、“一聲”阿彌陀佛名號。當然這個是決定有根據的,絕對有充分教證的,不是善導大師自己隨便在這裡改動,我們以後有時間再分析(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錄》第十大願“十念皆生我國願”)。
所以,“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下至念一句阿彌陀佛決定能夠往生,對這個道理要“乃至一念”的疑心都沒有,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叫“深心”。前面的“至誠心”與“深心”合在一起就是“深信切願”中的“深信”。
第三心就是回向發願心:“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具說,應知。”
回向發願心,就是信願當中的這個“願”。這個是把一切的善根都回向往生西方。所以不一定只有專門持名才能往生,只要有真信切願,只要三心具足,不管修什麼法門,乃至修世間的孝養父母等等,如果將一切善根回向西方,照樣往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具說,應知。”三心具足就可以決定往生。
善導大師引用了釋迦佛所說的《觀經》,佛親口所說的,我想沒有任何人懷疑,加上阿彌陀佛化身善導大師的解釋,具足三心就可以決定往生。這就是安心法門——淨土學人的安心法門,也是修學任何宗派者的安心法門。
如果你對這一個道理能深信無疑,相信自己可以決定往生了,當然你的心就能安下來了。否則你一邊念佛,一邊還在懷疑,念了幾十年,一輩子,甚至到臨終的時候還在懷疑,我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還有妄想,我能往生嗎?那你就永遠沒有安心。沒有去除這些疑心,自然你心也安不了。
所以,如何安心呢?就是通過聞思,斷疑生信,生起決定信,生起勝解,這就是淨土法門的安心法門。
這個“信”是從兩方面講的。首先信自己是業力凡夫,絕對不能靠自力了生死;其次信阿彌陀佛的誓願一定能夠臨終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所以信心是從我們自己以及佛力兩方面來說的。
——摘自仁禪法師《一函遍復探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