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里佛氣」與「俗里俗氣」都是一種執著!

文/達木
生活中,有些人學佛了,頓時會覺得「高大上」,會覺得沒有學佛的人「俗里俗氣」。天長日久,「俗里俗氣」的人也就難入此類學佛人的法眼了。

對此,曾聽一位教授講過,覺得別人「俗里俗氣」的那些學佛人,其實應該反觀自身,反觀自己渾身上下皆是「佛里佛氣」,此「佛里佛氣」與彼「俗里俗氣」在本質上無有不同。

誠哉斯言!在本質上,二者都是一種習氣,皆為一種執著,並沒有達到佛教所說的中道。

初入佛者,要學佛教的文化、教義,自然少不了學名相,學概念,當然,也有學著念阿彌陀佛的。通過學習,對佛教給予生命的解釋或多或少會有一定了解。

漸漸的,會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人和人就千差萬別,但不外乎三種:有人能知能行,了知佛法就在生活中,凡事皆以平常心而應之;有人難知難行,因緣不到,進展不大;有人自視甚高,語默動靜皆不離佛。第一種人最少,第三種人最多。

第三種人,多是「佛里佛氣」的人,這種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處處以佛的標準來要求身邊的人,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身邊的人不信佛,再被認為是「俗里俗氣」,往往會搞得氣氛緊張,這是學佛學出的新習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緣分不到,費破口舌也是徒然,只會增加煩惱和緊張。所以,在機緣未到的情況下,不應把自己對佛教及其文化的理解強加到他人身上。

對此,南懷瑾先生說:「你學佛學得滿嘴佛話,滿臉佛氣,那就是眾生顛倒。本來好好一個人,又油漆上這麼多東西。」所以,「佛里佛氣」與「俗里俗氣」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執著。

執著了,心就難以平和,生活也難以平實,也就難以對中道有更深的體會和把握。中道指的是離於兩邊,不落極端,無有是非,圓融無礙,看似類同於儒家之中庸,其實又有不同。

在佛教中,中道又是甚深真理,是一種實相,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有一詳細描述:「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舍,清凈寂靜,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亦無至處,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

上面這段文字,看似玄奧,實際還是在以一種否定性思維破除邊見,顯現中道。因此,要有中道的觀念。

有了中道的觀念,不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就會有一顆平常心,而不是僅僅站在自己所理解的佛的角度來評判他人的高下。

相反,能加認識到:學佛,是要通過佛的美好德行來修正自己、規範自己、完善自己。這樣,不僅自己不會「佛里佛氣」了,眼中的別人也不再「俗里俗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