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世我們會去哪兒?
人的肉體壽命有限,但我們即便肉體死了,心相續在死後是不會就此終止結束的。我們必須不斷地再次受生,而所生之地不外乎善趣與惡趣兩個地方。
那麼,死後我們會去哪裡呢?倘若我們受生在無間地獄,那麼我們的身體將與烈火區分不出來。即使是生在地獄中痛苦最輕的「等活地獄」,每天也要受死一百次又活一百次等等的苦楚。現在我們把手放入火中一會兒都無法忍受,又怎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呢?地獄中所受的苦,與我們現在這個身上所受的苦是一樣的。不要認為它會變得輕一些。
但我們總喜歡把惡趣想成是極為遙遠的地方。我們常對自己說:「畢竟我平時還能持戒,也能念念經。至於罪嘛,我從未做過殺人、打馬這樣的大惡。」然而這只是不善於觀察而導致的自欺。事實上,惡趣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僅在呼吸之間。入不入惡趣是不能由我們自己決定的,而是取決於我們所造的業。我們相續中有很多業,善與不善混在一起。哪種業力量最大,臨死前就會被哪種業觸發。如果我們檢查一下我們現在相續中哪種業力量大的話,我們會發現:多半是不善業的力量大。
業力的大小,與造業的動機、正行及結行等強弱有關。因此,即便是我們認為很小的不善業,實際上也會變成很大的惡業。譬如說,雖然只用一個詞去罵自己的弟子,如果責罵的動機是帶有很大的嗔恚,罵又罵得極為惡毒、粗魯,最後又生起很大的傲慢,這樣的話,加行、正行、結行三者都做得很「圓滿」。
另一方面,我們總感覺自己所做的善業力量很大,但實際上卻非常微弱。善業要成為大力的善業,加行動機、正行與結行迴向等各方面都必須清凈才行。關於我們做善時最初的動機,姑且不論是否出自最上的菩提心和中等的出離心,恐怕就連最下的希求後世之心都很少見。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能實現現世安樂的意願。然而任何想達到這些目的的發願全部是罪業。正行也多不清凈,修法又缺乏熱忱。即便用念珠念一圈「南無阿彌陀佛」都難以專心致志,不是瞌睡就是散亂。
由於我們相續中不善業的力量很大,因此只有不善業會在臨終時被觸發。一旦被觸發,那麼下輩子去的地方也就只有惡趣。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下輩子幾乎都將投生在惡趣之中!
現在許多人,喜歡跑到據說有神通的師長那裡去求卦、求預言和推算,詢問自己後世將生在何處。那師長如果說好,便覺得放心;如果說不好,則會感到害怕。然而這豈是保信之法! 如同將被處決的罪犯會請求有權有勢的官員庇護一樣,犯有重大罪業的罪人面臨惡趣判決時,能夠救他的也只有三寶。所以我們必須向三寶求歸依。凡是他們鼓勵的事,我們就必須去修。凡是他們禁止的事,我們就必須去斷。這樣才可以。如果佛能用手來救拔我們,用水來洗去我們的罪障,那麼佛早就做了,我們現在也就不會受苦了。然而釋迦牟尼佛只能為我們說法,並勸導我們對業果做出無誤的取捨。經中說:
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眾苦,
非將所證遷於他,示法性諦令解脫。
因此,我們必須想到:「為了解脫惡趣,我應歸依三寶。對於解脫惡趣的方法——業果取捨——我應如理地去修!」
留言列表